2016广西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教师篇

1、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它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二是领域维度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和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年龄差距的日渐拉大、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生存关注阶段(忐忑、彷徨)、任务关注阶段(关注自身、关注任务、关注经济地位)、发展关注阶段

2、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育科研能力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以下条件: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3、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4、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5、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答: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增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其次,在学校里,必须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再次,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6、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其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①外在社会的期望与内在自我的迷思;②过高的内控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③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反应。

的时间、自我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

7、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提出一定的社会期望,规定了每一种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教师角色是多重的,是文化知识的转播者、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教育科学研究者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职业思想是指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其现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是指师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对全体学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教学学科的热爱。

人际关系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效应“晕圈”效应和

“恶魔”效应。“晕圈”效应指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欣赏这个人的一切所作所为。

“恶魔”效应就是说,当我们不喜欢某人,就会对此人不以为然,对他的要求漠然置之。

8、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所从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发展的认识和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取向、职业选择要求、职业报酬的期望的问题的认识与评价上。

教师应在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需要教师转变以下观念:①转变“仅为谋生、生存和生计竟成了职业全部”的生计观;②转变“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油灯观);③转变“安于工匠,教师创造性的工作竟成了简单重复”的匠人观。

9、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落脚点。

教师应该具备复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这包括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情境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及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筹划与安排;②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沟通;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④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可尝试以下方法:一是写日记;而是列问题目;三是收集学生评价;四是交流反思。

10、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并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措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主要表现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分寸。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工作态度、意志品质、知识经验。

11、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2、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而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被称为“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的的人格特征:①激励性人格(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②以成功为导向(对成功的高期望——皮格马翁效应、鼓励与支持)、③专业品行(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

13、(简答)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①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②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14、压力指使个体感到紧张、焦虑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它是个体面对刺激时心理上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紧张、压迫和焦虑的情绪状态,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

15

16、教师的身心反应:教师承受过强的职业压力,会引起生理反应(疲倦、免疫降低、有机体过度紧张)、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无助)和行为反应(逃避、暴躁、职业倦怠)。

习得性无助理论(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遇到外部不可控事件时,就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对这些事件所做的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就会变得压抑,并甘心去承受这种压力而不试图去减少它,表现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17、教师的压力源:㈠社会环境的压力;㈡教师职业的压力(①教师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③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①人格特征,②教学效能感,③归因模式,④认知方式)。

18、教学效能感是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即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即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如:①成败经验,成功会提高教学效能感,失败会降低教学效能感。②替代性经验,当看到与自己差不多的榜样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当看到榜样失败时会降低自己的效能感。③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可能改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④情绪唤起,正的情绪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负的情绪可以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与外部因素相比较,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和自我概念。

19、教师的压力应对:(压力应对:是指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和职业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的反应方式。)㈠防御性应对(合理化、否认、反向、自居作用、投射);㈡直接应对(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

学生编

1、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2、研究表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或智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

3、韦克斯勒通过测试发现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在22~25岁,然后开始衰退。观察力发的顶峰年龄在10~17岁,记忆力发展的顶峰年龄在18~29岁,比较和判断力发展的顶峰年龄在30~49岁。

4、大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①观察力不仅能观察事物的表明特征,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精确、细致,深刻地观察事物,其随意性和全面性大大加强。②记忆力以意义记忆为主要方式。

5、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哈尔曼提出的12条教学方法)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育:

7、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念系统。

8、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是观察者,另一方面自己又是被观察者(被自己观察),这样,自我意识就分化为处于不同部位的两个部分:理想自我——处于观察者地位的自我;现实自我——处于被观察者地位的自我);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9、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①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矛盾;②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③帮助大学生调整目标已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期望水平就是通常所说的抱负水平,是一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④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同一性。

10、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客体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关于客体价值的观点和看法的观念系统的总和。

人生价值观的结构分成三个基本成分: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价值评价。

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引导和调节作用。表现在:①定向功能:指导认知,导向行为;②识别功能:了解行为,判断行为价值;③动力功能:发动并维持行为;④调节功能:支配行为,控制行为。

11、价值观的形成过程:①对价值的自由选择阶段;②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③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

12、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㈠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①价值目标取向多元化;②价值目标更注重实际。大学生力图在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之间维持平衡的同时,更注重个人目标的自我实现。㈡人生价值手段是积极的、进取的;㈢人生价值评价的特点表现为双峰分布的特点,标准多元化。

13、大学生的学习特点: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①职业定向目标明确;②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发展需要;③专门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探究性)㈢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越性(超越原学习情境、超越原自我水平)。

14、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学习适应又叫学习适应不良,是个体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使自己的心里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倾向。

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过度焦虑。

15、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㈠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信任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目前对新信任的基本看法是:①信任是一种预期,此预期导致一种选择行动;②信任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对未来事件的未知;③信任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信任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现实生活中信任感的产生是理性考察和强烈的情感联系两者的结合。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任感,也要从理性考察和情感联系两者入手。㈡培养专业兴趣。兴趣是行为的一种原动力。高等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应增加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际,从而了解专业工作的性质及其意义,促使其专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6

17、智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成功的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某种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

思维能力等疾病心理特征,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

18

19、卡特尔把智力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流体智力最主要的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

晶体智力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测量。

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是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下降。

20、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能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简答)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一位学生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智力表现类型的差异。在加德纳看来,没有差生,只有特长生。

21

沉思型以反省为特征,逻辑性强。判断性也强;冲动型以冲动为特征,直觉性强。

22、个性也可以称人格

23、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具有天赋性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是有多侧面、多成分的心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4、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8个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视为转折点,即叫做’“危机”。

25情绪性,表现为高焦虑)、精神质。

26、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自我中心性人格、褊狭性人格、回避性人格、表演性人格。

学习编

1、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或内部心理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2、学习的类型: ㈠根据学习主体即学习者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㈡根据学习内容分类,加涅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㈢根据学习的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华生揭开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地位的序幕,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赫尔等)

行为主义对于学习的研究被称为联结理论。他们认为一切的学习额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接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中起重要作用。

㈠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巴甫诺夫反射或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涉及四个变量,两个自变量为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

两个因变量无条件反应和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中的行为法则:习得和消退、泛化与分化

经典条件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能解释有机体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使得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㈡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下,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景的联系。据此斯金纳把所有的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 负强化(撤走不喜欢的) 惩罚(给予不喜欢的)

4、(理解)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学习观和结构教学观)

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布鲁纳强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㈡奥苏泊尔是意义学习理论(理解基础上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㈢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建房子)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是意义个过程,所以他们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 建构主义提出教学构想,一条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在高校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

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观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境、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应的学习环境。

5、不同类型的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品德学习

㈠认知学习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发展的原因,即回答“某物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又可以称为“功能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孰能生巧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学习是个体对言语信息方面知识的接受及占有,包括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环节。(陈述性知识的迁移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由此及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程序化知识)自动化技能的获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㈡(重点)学习策略的学习

学习策略是人们有效从事学习活动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通用的学习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精加工策略:①SQ3R阅读策略,是最早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阅读策略,是经典的精读策略。操作步骤是浏览(Surve)、提问(Question)、阅读(Read)、陈述(Recite)、复习(Review)。②记笔记策略(康奈尔系统)。③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集合成一个整体,带上某种结构,使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以减轻记忆负担的一种策略。常用策略:列提纲、图形法、表格法。

6、大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

㈠明确策略学习的条件。策略学习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的强度。外部条件包括:训练方法、变式与连续性学习、具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㈡做好策略学习的教学工作。学习策略是可教与可迁移的,策略教学要注意:①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②加强策略的巩固程度;③增强主体的策略运用意识和体验;④突出条件化知识。

7、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依据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在个体的个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协调彼此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和道德行为调节的准则。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二者的来源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来源是社会需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来源是个体需要。②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是对个体道德需要与道德要求的关系反映。③二者所表现的方式不同。道德一经确立就会以文字、传统、舆论等形式进行表现,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等方式进行表现。④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道德对整个社会中的群体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品德只对个体的行为起调节作用。⑤二者所属范畴不同。道德属于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品德属于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范畴。

8

9、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别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重)

10、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现状:①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并呈多元性表现;②存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主要表现为认识模糊;认识困惑。③道德言行时有脱节。品德行为最成熟的标志是达到慎独、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坚定性和一贯性。

11、大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道德两难故事法、价值澄清术、榜样学习、角色扮演。

道德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

价值澄清是指在人的价值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能力的方法。价值澄清的方法:澄清应答法、价值表填写法、价值拍卖法。

12、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或内部动力。

13、认识到西向东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部动机。

14、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的。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能通过降低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所含有的一般的直觉和反应阈限,来动员个体立即对这种学习做好准备。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犹如催化剂,而不是特效药,对学习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作用。 耶克斯——多德逊通过实验发现,简单任务,最佳的动机水平偏高;复杂困难的任务,最佳的动机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任务,动机水平介于两者之间。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学习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对学习的不利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一般来说,最佳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为中等。)

15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是指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有的大学生写到:学习就是因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想对周围事物和自身有更多的了解;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以便更好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都是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乃是把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

需要。

16、学习动机的激发:

㈠提高学习动机——内在因素的作用。

①学生的唤起水平。学生学习时,唤起需要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之前所知,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过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都会降低学习效率。②学生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③学生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理论认为,目标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激励动机水平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目标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衡量他们进步的标准;目标可以增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当使用原来的方法不成功时,目标孤立学习者采用新的学习策略去尝试。④学生的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

㈡提高学习动机——外在因素的作用

① 教师是特征:示范(榜样)、热情、关心和期待

② 课堂气氛:安全有序、成功、理解和挑战性

③ 教学活动: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

交往篇

1、师生交往,是特指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之间通过交往,会形成彼此间的好恶感,以及排斥或吸引等心理联系,这种联系即师生关系。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师生交往的特点:人文追求的过程;精神相遇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师生交往与师生关系分别是师生互动中动态和静态的两个维度。

2生热情尊重、民主信任,学生敬重和爱戴教师,交往的结果是教学气氛生动活跃,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消极的师生交往包括紧张型、冷漠型、庸俗型。

3、(简答)师生交往的缺失:①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②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人——机交往);③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的体制内交往增加(学业多,课外交流减少)。

4、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包括交往主体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言语和行为因素。

罗杰斯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他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形成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气氛。

教师切忌:冷漠无情、傲慢与粗鲁、偏爱。

言语因素,可理解的语言必须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四个条件。就哦啊是若想让学生对自己说得感兴趣、听得明白。就应当掌握一些说的技巧:选择好话题;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适当赞扬学生。

行为因素。公式: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7%语言+38%声音+55%体态语。

5方式上的建议,并提出了印象式交往、认识式交往、角色性交往、理解性交往、控制性交往等概念。

6、积极的师生交往可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

7、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

㈠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㈡教育因素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师生交往异化和紧张的同学关系。

㈢个人因素

⑴气质类型的影响;⑵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⑶身体状况和心情的影响;⑷交往的技巧。

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因此根据这三种特性把神经类型划分为兴奋性型(神经过程强而不均衡)、活泼型(强、均衡、灵活)、安静型(强、均衡、惰性)和抑制型(神经过程弱)。其中活泼型的人好交际,安静型的人不好交际。 老师不良的心理品质有哪些?答:①自我中心;②世故心理;③多疑心理;④自卑心理。

㈣渠道因素 大学师生间的交往分为:面谈、非面谈

面谈是指师生双方都在交往的现场,可以相互观察对方的当面交流形式。

非面谈有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群等。

8、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

9、引发正向行为的心理效应:自己人效应、反馈效应、犯错误效应。

自己人是指把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人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启示教师:要使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放下老师的架子,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老师所抱有的戒心,成为学生喜欢的“自己人”是较好的选择。

让学生成为自己人,应该:⑴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学生认为是“自己人”; ⑵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量制定规则;⑶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⑷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

反馈效应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对学习过程发生强化作用,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讲究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犯错误效应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必须是有能力的。

10、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⑴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⑵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⑶刻板效应;⑷投射效应。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是“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第一印象”,它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

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刺激的心理现象,也被成为“新颖效应”。

首因效易于在陌生人中发生,近因效易于在熟人发生。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候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大了很多。

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以至于将某一特征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爱屋及乌)

恶魔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恨屋及燕)

这种在自己头脑中刻印关于某人、某一类人固定印象,并且以此固定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又称定势效应。

投射效应是一种防御机制,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认为别人也是如此的心理现象。

11、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⑴超限效应——到底有完没完;⑵霍布森选择效应——想象与创新的杀手;⑶搭便车效应——无功也受禄;⑷习得性无助效应——听天由命。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提供选择机会时附加苛刻条件,以至于没有选择余地的心理现象,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当事件完全可以在自己控制之下时,也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称为习得性无助效应。

12、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 ⑴登门槛效应——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⑵门面效应——拒绝大要求接受小要求。

门面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大要求后,会转而接受小要求。

1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外貌吸引、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奖励性吸引、敬仰性吸引。

14、人际影响的技巧:陈述理由、说实话、情感诉求、讨论。

15、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

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多角度定位认识自己;②具有同理心;③体察入微,了解学生;④理解和尊敬自己的同事。)

㈡热情友善,主动交往

㈢真诚信任,宽容礼让

㈣知其所欲,善施于人

13、师生之间产生冲突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⑴源于师生双方观点的差异

⑵师生双方或者一方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约定的规范,或者一方的行为与对方的期待差距太大等。(不认真教学、偏心、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作风不正都会令学生反感)。

心理学教师篇

1、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它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二是领域维度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和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年龄差距的日渐拉大、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生存关注阶段(忐忑、彷徨)、任务关注阶段(关注自身、关注任务、关注经济地位)、发展关注阶段

2、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育科研能力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以下条件: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3、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4、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5、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答: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增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其次,在学校里,必须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再次,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6、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其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①外在社会的期望与内在自我的迷思;②过高的内控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③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反应。

的时间、自我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

7、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提出一定的社会期望,规定了每一种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教师角色是多重的,是文化知识的转播者、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教育科学研究者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职业思想是指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其现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是指师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对全体学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教学学科的热爱。

人际关系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效应“晕圈”效应和

“恶魔”效应。“晕圈”效应指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欣赏这个人的一切所作所为。

“恶魔”效应就是说,当我们不喜欢某人,就会对此人不以为然,对他的要求漠然置之。

8、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所从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发展的认识和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取向、职业选择要求、职业报酬的期望的问题的认识与评价上。

教师应在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需要教师转变以下观念:①转变“仅为谋生、生存和生计竟成了职业全部”的生计观;②转变“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油灯观);③转变“安于工匠,教师创造性的工作竟成了简单重复”的匠人观。

9、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落脚点。

教师应该具备复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这包括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情境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及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筹划与安排;②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沟通;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④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可尝试以下方法:一是写日记;而是列问题目;三是收集学生评价;四是交流反思。

10、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并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措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主要表现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分寸。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工作态度、意志品质、知识经验。

11、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2、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而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被称为“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的的人格特征:①激励性人格(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②以成功为导向(对成功的高期望——皮格马翁效应、鼓励与支持)、③专业品行(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

13、(简答)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①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②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14、压力指使个体感到紧张、焦虑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它是个体面对刺激时心理上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紧张、压迫和焦虑的情绪状态,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

15

16、教师的身心反应:教师承受过强的职业压力,会引起生理反应(疲倦、免疫降低、有机体过度紧张)、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无助)和行为反应(逃避、暴躁、职业倦怠)。

习得性无助理论(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遇到外部不可控事件时,就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对这些事件所做的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就会变得压抑,并甘心去承受这种压力而不试图去减少它,表现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17、教师的压力源:㈠社会环境的压力;㈡教师职业的压力(①教师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③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①人格特征,②教学效能感,③归因模式,④认知方式)。

18、教学效能感是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即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即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如:①成败经验,成功会提高教学效能感,失败会降低教学效能感。②替代性经验,当看到与自己差不多的榜样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当看到榜样失败时会降低自己的效能感。③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可能改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④情绪唤起,正的情绪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负的情绪可以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与外部因素相比较,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和自我概念。

19、教师的压力应对:(压力应对:是指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和职业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的反应方式。)㈠防御性应对(合理化、否认、反向、自居作用、投射);㈡直接应对(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

学生编

1、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2、研究表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或智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

3、韦克斯勒通过测试发现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在22~25岁,然后开始衰退。观察力发的顶峰年龄在10~17岁,记忆力发展的顶峰年龄在18~29岁,比较和判断力发展的顶峰年龄在30~49岁。

4、大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①观察力不仅能观察事物的表明特征,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精确、细致,深刻地观察事物,其随意性和全面性大大加强。②记忆力以意义记忆为主要方式。

5、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哈尔曼提出的12条教学方法)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育:

7、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念系统。

8、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是观察者,另一方面自己又是被观察者(被自己观察),这样,自我意识就分化为处于不同部位的两个部分:理想自我——处于观察者地位的自我;现实自我——处于被观察者地位的自我);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9、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①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矛盾;②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③帮助大学生调整目标已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期望水平就是通常所说的抱负水平,是一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④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同一性。

10、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客体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关于客体价值的观点和看法的观念系统的总和。

人生价值观的结构分成三个基本成分: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价值评价。

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引导和调节作用。表现在:①定向功能:指导认知,导向行为;②识别功能:了解行为,判断行为价值;③动力功能:发动并维持行为;④调节功能:支配行为,控制行为。

11、价值观的形成过程:①对价值的自由选择阶段;②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③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

12、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㈠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①价值目标取向多元化;②价值目标更注重实际。大学生力图在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之间维持平衡的同时,更注重个人目标的自我实现。㈡人生价值手段是积极的、进取的;㈢人生价值评价的特点表现为双峰分布的特点,标准多元化。

13、大学生的学习特点: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①职业定向目标明确;②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发展需要;③专门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探究性)㈢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越性(超越原学习情境、超越原自我水平)。

14、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学习适应又叫学习适应不良,是个体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使自己的心里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倾向。

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过度焦虑。

15、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㈠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信任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目前对新信任的基本看法是:①信任是一种预期,此预期导致一种选择行动;②信任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对未来事件的未知;③信任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信任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现实生活中信任感的产生是理性考察和强烈的情感联系两者的结合。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任感,也要从理性考察和情感联系两者入手。㈡培养专业兴趣。兴趣是行为的一种原动力。高等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应增加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际,从而了解专业工作的性质及其意义,促使其专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6

17、智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成功的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某种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

思维能力等疾病心理特征,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

18

19、卡特尔把智力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流体智力最主要的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

晶体智力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测量。

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是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下降。

20、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能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简答)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一位学生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智力表现类型的差异。在加德纳看来,没有差生,只有特长生。

21

沉思型以反省为特征,逻辑性强。判断性也强;冲动型以冲动为特征,直觉性强。

22、个性也可以称人格

23、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具有天赋性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是有多侧面、多成分的心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4、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8个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视为转折点,即叫做’“危机”。

25情绪性,表现为高焦虑)、精神质。

26、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自我中心性人格、褊狭性人格、回避性人格、表演性人格。

学习编

1、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或内部心理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2、学习的类型: ㈠根据学习主体即学习者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㈡根据学习内容分类,加涅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㈢根据学习的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华生揭开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地位的序幕,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赫尔等)

行为主义对于学习的研究被称为联结理论。他们认为一切的学习额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接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中起重要作用。

㈠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巴甫诺夫反射或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涉及四个变量,两个自变量为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

两个因变量无条件反应和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中的行为法则:习得和消退、泛化与分化

经典条件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能解释有机体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使得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㈡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下,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景的联系。据此斯金纳把所有的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 负强化(撤走不喜欢的) 惩罚(给予不喜欢的)

4、(理解)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学习观和结构教学观)

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布鲁纳强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㈡奥苏泊尔是意义学习理论(理解基础上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㈢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建房子)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是意义个过程,所以他们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 建构主义提出教学构想,一条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在高校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

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观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境、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应的学习环境。

5、不同类型的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品德学习

㈠认知学习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发展的原因,即回答“某物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又可以称为“功能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孰能生巧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学习是个体对言语信息方面知识的接受及占有,包括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环节。(陈述性知识的迁移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由此及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程序化知识)自动化技能的获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㈡(重点)学习策略的学习

学习策略是人们有效从事学习活动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通用的学习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精加工策略:①SQ3R阅读策略,是最早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阅读策略,是经典的精读策略。操作步骤是浏览(Surve)、提问(Question)、阅读(Read)、陈述(Recite)、复习(Review)。②记笔记策略(康奈尔系统)。③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集合成一个整体,带上某种结构,使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以减轻记忆负担的一种策略。常用策略:列提纲、图形法、表格法。

6、大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

㈠明确策略学习的条件。策略学习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的强度。外部条件包括:训练方法、变式与连续性学习、具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㈡做好策略学习的教学工作。学习策略是可教与可迁移的,策略教学要注意:①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②加强策略的巩固程度;③增强主体的策略运用意识和体验;④突出条件化知识。

7、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依据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在个体的个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协调彼此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和道德行为调节的准则。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二者的来源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来源是社会需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来源是个体需要。②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是对个体道德需要与道德要求的关系反映。③二者所表现的方式不同。道德一经确立就会以文字、传统、舆论等形式进行表现,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等方式进行表现。④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道德对整个社会中的群体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品德只对个体的行为起调节作用。⑤二者所属范畴不同。道德属于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品德属于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范畴。

8

9、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别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重)

10、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现状:①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并呈多元性表现;②存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主要表现为认识模糊;认识困惑。③道德言行时有脱节。品德行为最成熟的标志是达到慎独、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坚定性和一贯性。

11、大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道德两难故事法、价值澄清术、榜样学习、角色扮演。

道德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

价值澄清是指在人的价值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能力的方法。价值澄清的方法:澄清应答法、价值表填写法、价值拍卖法。

12、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或内部动力。

13、认识到西向东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部动机。

14、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的。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能通过降低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所含有的一般的直觉和反应阈限,来动员个体立即对这种学习做好准备。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犹如催化剂,而不是特效药,对学习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作用。 耶克斯——多德逊通过实验发现,简单任务,最佳的动机水平偏高;复杂困难的任务,最佳的动机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任务,动机水平介于两者之间。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学习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对学习的不利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一般来说,最佳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为中等。)

15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是指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有的大学生写到:学习就是因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想对周围事物和自身有更多的了解;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以便更好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都是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乃是把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

需要。

16、学习动机的激发:

㈠提高学习动机——内在因素的作用。

①学生的唤起水平。学生学习时,唤起需要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之前所知,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过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都会降低学习效率。②学生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③学生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理论认为,目标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激励动机水平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目标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衡量他们进步的标准;目标可以增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当使用原来的方法不成功时,目标孤立学习者采用新的学习策略去尝试。④学生的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

㈡提高学习动机——外在因素的作用

① 教师是特征:示范(榜样)、热情、关心和期待

② 课堂气氛:安全有序、成功、理解和挑战性

③ 教学活动: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

交往篇

1、师生交往,是特指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之间通过交往,会形成彼此间的好恶感,以及排斥或吸引等心理联系,这种联系即师生关系。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师生交往的特点:人文追求的过程;精神相遇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师生交往与师生关系分别是师生互动中动态和静态的两个维度。

2生热情尊重、民主信任,学生敬重和爱戴教师,交往的结果是教学气氛生动活跃,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消极的师生交往包括紧张型、冷漠型、庸俗型。

3、(简答)师生交往的缺失:①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②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人——机交往);③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的体制内交往增加(学业多,课外交流减少)。

4、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包括交往主体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言语和行为因素。

罗杰斯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他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形成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气氛。

教师切忌:冷漠无情、傲慢与粗鲁、偏爱。

言语因素,可理解的语言必须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四个条件。就哦啊是若想让学生对自己说得感兴趣、听得明白。就应当掌握一些说的技巧:选择好话题;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适当赞扬学生。

行为因素。公式: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7%语言+38%声音+55%体态语。

5方式上的建议,并提出了印象式交往、认识式交往、角色性交往、理解性交往、控制性交往等概念。

6、积极的师生交往可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

7、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

㈠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㈡教育因素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师生交往异化和紧张的同学关系。

㈢个人因素

⑴气质类型的影响;⑵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⑶身体状况和心情的影响;⑷交往的技巧。

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因此根据这三种特性把神经类型划分为兴奋性型(神经过程强而不均衡)、活泼型(强、均衡、灵活)、安静型(强、均衡、惰性)和抑制型(神经过程弱)。其中活泼型的人好交际,安静型的人不好交际。 老师不良的心理品质有哪些?答:①自我中心;②世故心理;③多疑心理;④自卑心理。

㈣渠道因素 大学师生间的交往分为:面谈、非面谈

面谈是指师生双方都在交往的现场,可以相互观察对方的当面交流形式。

非面谈有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群等。

8、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

9、引发正向行为的心理效应:自己人效应、反馈效应、犯错误效应。

自己人是指把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人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启示教师:要使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放下老师的架子,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老师所抱有的戒心,成为学生喜欢的“自己人”是较好的选择。

让学生成为自己人,应该:⑴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学生认为是“自己人”; ⑵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量制定规则;⑶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⑷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

反馈效应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对学习过程发生强化作用,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讲究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犯错误效应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必须是有能力的。

10、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⑴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⑵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⑶刻板效应;⑷投射效应。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是“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第一印象”,它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

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刺激的心理现象,也被成为“新颖效应”。

首因效易于在陌生人中发生,近因效易于在熟人发生。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候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大了很多。

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以至于将某一特征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爱屋及乌)

恶魔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恨屋及燕)

这种在自己头脑中刻印关于某人、某一类人固定印象,并且以此固定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又称定势效应。

投射效应是一种防御机制,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认为别人也是如此的心理现象。

11、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⑴超限效应——到底有完没完;⑵霍布森选择效应——想象与创新的杀手;⑶搭便车效应——无功也受禄;⑷习得性无助效应——听天由命。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提供选择机会时附加苛刻条件,以至于没有选择余地的心理现象,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当事件完全可以在自己控制之下时,也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称为习得性无助效应。

12、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 ⑴登门槛效应——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⑵门面效应——拒绝大要求接受小要求。

门面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大要求后,会转而接受小要求。

1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外貌吸引、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奖励性吸引、敬仰性吸引。

14、人际影响的技巧:陈述理由、说实话、情感诉求、讨论。

15、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

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多角度定位认识自己;②具有同理心;③体察入微,了解学生;④理解和尊敬自己的同事。)

㈡热情友善,主动交往

㈢真诚信任,宽容礼让

㈣知其所欲,善施于人

13、师生之间产生冲突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⑴源于师生双方观点的差异

⑵师生双方或者一方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约定的规范,或者一方的行为与对方的期待差距太大等。(不认真教学、偏心、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作风不正都会令学生反感)。


相关内容

  • 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法律硕士研究生 招生简章 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 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 多亩.学校现有21个教学学院(含独立学院--漓江学院) ,在职教职员工2230 人,全日制本科生21949 ...

  • 2016广西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 教育学基本原理篇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内涵: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即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或者精神产品的生产. 2.教育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中介.受教育者三个方面. 3.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高等 ...

  • 2016上半年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公告
  • 2016上半年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公告 2016上半年广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公告还未发布,2016上半年广西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尚未确定,考生可关注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网查看2015上半年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公告.面试时间安排.广西教师招聘面试课程.2015上半年广西教师资格考试安排:网上报名时间:1月2 ...

  • 申报书-new
  • 广西高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申 报 书项目名称:高校实验室预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类别: 创新训练项目□ 创业训练项目□ 创业实践项目□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院系: 填表日期:2015 年 4 月 22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1 -填写须知 一.项目类别说明: 1. 创新训练项目是 ...

  • 六所招收免费师范生的院校详细解析 | 附全国师范类院校排名!
  • 北京师范大学 位于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031亩(海淀校区.西城校区),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 ...

  • 2016年桂林选调生第一批进入面试范围人选面试资格审查通告
  • 2016年桂林选调生第一批进入面试范围人选面试资格审查通 告 广西公务员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广西中 试与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最新热点.面试心态调整.面试模拟.面试课程以及常用 TIP:2016 ...

  • 2016年都有哪些省份没有了三本
  • 2016年都有哪些省份没有了三本? 1这是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事情! 国家的正式文件中没有一本.二本.三本这些词汇,而是对应的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指的是录取批次,而非某些院校.而我们通常理解的一本.二本.三本指的是某些院校. 这次改革,很多省份将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合并在了一起,用我们的话说, ...

  • 2016年广东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本报采访 2016年25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 文/广州日报记者谢绮珊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今年新增3个省,明年再扩大7个.到明年,全国25个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 昨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去年9 ...

  • 2017年宁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 宁夏大学201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8757 次 发布日期:2016-09-26 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 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校.宁夏大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坐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