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和女权的战争--中国人的姓氏演变

我们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其实作为一个文明来说呢三千六百多年,而我们的信史呢,也只能追溯两千八百来年。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文化传承在世界上依然是数一数二的,这一点不容否认。尤其中国人的姓氏,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存在,直到今天大家还在用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形式,通过看姓氏,也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因此屁屁今天的这篇文章,就从姓氏入手,普及一些历史社会学知识(以古代为主,近现代略谈)。作为科普文章,本文只做阐述,不深究分析学术问题。

中国人姓氏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入繁,又化繁为简的过程。而姓氏本身以及和姓氏有关的习俗(多与婚姻有关)则是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父权母权之间的争夺和转化。而父权和母权的对立统一,则是性别在社会中地位的反映,也就是男权和女权的战争。下面,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让各位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一、文明之前的女权至上

母系氏族时期,约为石器时代早起和石器时代中期,在中国主流文化圈来说那就是在三皇五帝之前。事实上,母系氏族时期的中国,并未产生文明,只有文化。各个部落以女性为领导,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姓。但是,在部落中只有女人有姓,男人都是女人的东西,没有姓。这种母系氏族持续了数万年之久,人们有固定的聚居地点,以上树摘水果吃为生,基本不打猎。

女人因为能生孩子,能给部落带来新的人口,男人嘛就是那么回事,跟谁生不是生?另一方面,女人生了孩子之后要喂奶,要带孩子,男人嘛,除了BIU~BIU~两下还有什么贡献?最后,爬树谁不会?就算老娘爬不动树,蹲下拣点草莓也能饱啊!综上原因,男人对于部落的存在、发展、延续并没有太大的贡献,只不过是BIU~BIU~而已。

部落和部落之间会交换男人,大体上跟现在的转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精壮帅哥换四个正太,你要是给仨就得再搭十斤核桃!什么?没有正太,那换俩屌丝也行。

二、我靠,男人也有用啊

随着时间的步伐,中国人进入和石器时代晚期,会用火了。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捕猎,吃熟肉。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使得爬树吃饭吃不饱了,于是要抢地盘。由于战争和捕猎,需要强壮的男性去送死。于是,伟大的母亲们终于发现了男人的作用,但同时,也给自己掘开了坟墓。

有些人受教科书和砖家的影响,认为人类点技能点的顺序是:用火、耕种、狩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顺序是:狩猎、用火、耕种。在人类学会用火之前也打猎,但以小型动物和鱼为主,吃生肉,所以捕猎的规模也不大。粗

略估计,动物食物在所有食物中的比例占不到百分之十,其中一多半还是昆虫。后来能够起火了,能够吃上熟肉了,才开始大规模捕猎,而且猎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凶猛。到这个时候,社会依然是母系氏族,男人只不过是除了BIU~BIU~之外多点了个捕猎技能的宠物而已。

三、男人上台了

由于长期吃熟肉,人类的平均年龄从十几岁忽然提高到二十多岁了,强壮的男性越来越多,他们为部落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靠采集已经完全不够吃饱了!终于,某一天有个小子夺取了部落的统治权,成为了中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男族长。或许,这个部落本身就是一个母系氏族被消灭之后的男性残余势力,具体怎样尚不可考。但结果就是一个男权——也就是父权——的部落形成了。这个部落开始四处抢夺,抢什么呢?抢吃的,抢女人。中国人进入了一个父权部落和母权部落同时存在的混乱时期,持续了几百上千年。如果比照到主流文化圈来说,大约就是三皇五帝的时期。

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人,穿着兽皮麻布,拿着石斧石矛,这样的一幕幕纷纷上演:

“你们怎么又来抢女人?”

“靠,你他妈是不是男人?是男人跟老子们一块抢啊,抢完了分你俩!”

“卧槽?谢谢大哥!“

四、男权和女权的第一次战争

三皇五帝时期,并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只是一个传说时期。屁屁只是说,如果把三皇五帝当做一个历史时期来看,它应该就是第三节所描述的那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男权开始了对女权惨无人道的淘汰。

首先,女权时期以女性为主,养育男人择优交配。而男权时期则是以男性为主,养育女人择优交配。但是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或者准确地说,雄性和雌性——的生殖效率是极为不同的。一个女人,从交配到怀孕,可能也就是几天而已。从怀孕到生产,270天左右,哺乳又要一年左右。即便女人不带孩子,也要两年一个交配周期,这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显而易见的缓慢。男人就不一样了,一年搞出十几条人命是很正常的。

于是,在这一场男权和女权的战争中,男权一方面靠着极高的生殖效率产生了大量人口,另一方面靠着身体的强壮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终于逐步将女权赶下了神坛。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性的共同选择导致的结果。因为女人需要男人打猎打仗,所以需要男人更强壮。同时,女人也希望自己的后代更强壮,所以纷纷和强壮的男人交配。于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之下,男人越来越强壮,终于反过来打败了女人。

众多的母系氏族部落逐渐被

少数男性氏族部落吞并,母系氏族部落越来越少,终于,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几个势力极大的父系氏族部落,但他们依然沿用了母系氏族部落时的姓。这就是姬姓、好姓、嬴姓、姜姓、妫姓、姒姓、妊姓、姞姓等等。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也有少数依然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具体怎样尚不可考。

五、第一次姓氏混乱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人形成了城邦。这一时期约在传说中的夏代前。大部落分割成小部落,开始造房子形成居住区了。传说中有一个部落叫做”有扈氏“,就是说这个部落的人住的地方有窗户有门,在传说中当在夏代早期。

部落和部落之间的通婚是很随意的,破坏和占领也很频繁。但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大家打来打去发现都是从同一个大部落里分出来的,也就是自家人打了自家人。或许大家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前面说到的这些姓,每一个都带个女字旁。这就是母系氏族时期在现在文明中的残留。

当父权统治人类社会之后,这些母姓其实并不使用了。这一情况至少持续到商周之交。我们看到传说中商朝人的名字:飞廉(商末名将)、恶来(飞廉之子,商末名将)、受(商纣王)、比干(商纣王的叔叔)、亶(周太公)、昌(周文王)、发(周武王),中国人并不将姓冠在名字之前,而且父子之间也没有传承。所以,像电视电影小说评书里那样,动不动姬昌姬发地叫,那都是错的,没文化。

姓在那个阶段只有一个用处,就是放在女人的名字里,表示她的母系血统,这是为了在婚配时避免和男性的母系血统相同。如褒姒、妲己,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女人,都是这样的,前面一个字说明这个女人的产地,后面一个字表示这个女人的品牌。相当于现在的”Sony , Made In China“。

这里说句题外话,妲己的妲字也是一个古姓。现在称妲己的父亲为有苏氏,他的名字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他们实际上是己姓,也不是有苏氏,只是部落的名字叫有苏而已。而妲己的名字就有意思了,己姓没有争议,这根褒国出产的姒姓姑娘”褒姒“中的”姒“一样。但妲这个字呢?按照当时的状态,有苏部落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不是叫做妲呢?或者是不是原来被妲姓部落占领的呢?那么妲姓部落又到哪里去了呢?幸好,妲姓部落没有灭亡,他们在现在祖国的大西南——傣族、苗族、瑶族中均有妲姓。而说苗瑶语族的这几个少数民族,现在认为是蚩尤的九黎部落的后裔。自从黄帝伐蚩尤之后,一路上打九苗、三苗,最后把他们赶进了十万大山。有意思的是,苏我部落的己姓,据传说是出自黄帝的。

六、女人传承的终结,男人传

承的开始

前面几个部分一直在讲母权和父权,但在开头和结尾却提到了本文的主题——姓。姓是源自母系氏族部落,也就是用以标示一个人母系血统的传承。随着父权的翻身和部落的吞并,最终男性也需要传承了。为什么呢?因为分家,也就是开宗庙。在前面说的混乱时期中,人类形成了很多很多的聚落,有城市有部落,每个城市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人们除了母系的姓,并没有标示父系血统传承的东西。

于是,”氏“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约在周初,据屁屁认为,很有可能是周公搞的鬼。周代在商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封邦建国的等级统治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封建制。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各自建立宗庙,宗庙制是周人的产物。宗用来祭拜人类共同的祖先(三皇五帝?),庙用来祭拜自己家族的祖先。建宗是国王的特权,也就是天子和诸侯,除开天子不说,批准诸侯建宗,是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的标志。立庙则是贵族的特权,每个庙祭拜一个家族祖先,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立庙,也就是说士可以祭拜父亲而不准祭拜祖父,大夫则可以祭拜到曾祖。

祭拜自己家的先人,就以先人的一些特征为氏,代代传承。以国为氏、以名为氏、以官职为氏、以居住地为氏。比如说史氏,早期的史官是继承制的,史官的儿子也是史官,但是史官有三个儿子怎么办?一个当了司马一个住在东郭……但是,即便当了司马住在东郭,这个儿子还是史氏,除非他立庙。

立庙就是从大家族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自成一家就要改氏,改氏就意味着与原来的家族再没有关系了,也放弃了原来家族中的地位和继承权。明白了么?诸侯之中有相当一批是周王国王室的亲戚,给他们建宗立庙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他们改氏,放弃对王位的争夺。当然可能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因为本身混乱时期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改氏从一定程度上确实稳固了天子的统治地位。

有了氏就有了父系血统的传承,于是人们开始逐渐把氏冠在名字的前面,中国人从此才真正开始使用姓氏。我们看先秦的书籍,姓氏很容易搞混,也很容易叫错。比如说秦始皇,嬴姓,名政,在赵国出生,又作为人质在赵国长大,所以也有说赵氏的,后来回国当国王,当了国王就要以国为氏,所以又是秦氏。那么说到秦始皇的名字,如果你叫嬴政了,那你就没文化了,因为嬴是姓,不能冠在名字前面。那么叫赵政呢?继承王位以前的秦始皇或许可以,但继承王位以后的秦始皇就绝对不行。正确无误的叫法是秦政,即便他出生并成长在赵国,但他

并没有立庙,所以还是秦国王室的一员,所以还是应该以秦为氏。

七、三个题外话

第一呢,说说商代,商代遗址中有宗庙遗迹,但并非如周代的宗庙功能。因为商代只祭拜自己的祖先,而不祭拜什么三皇五帝之类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周代的观点来看,商代只有庙而没有宗。同时,商代只有首都有庙,也只祭拜皇族,但并不限于父系。用于祭祀伟大商王武丁的老婆,也就是杰出的女性军事家政治家妇好的后母戊鼎就是在商代宗庙遗址中发掘出来的。不过,这个宗庙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宗庙群,内中还包含了很多墓葬。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王族陵墓群,兼有用于祭拜祖先的祭奠堂。而商代除了王室外,并未发现如后代宗庙一样的东西。

也就是说,大贵族都是王族,都在同一个宗庙祭拜同一批祖先,小贵族和平民没有宗庙,不独立祭拜各自的祖先。而据遗迹挖掘来看,商代人结婚的不多,独立家庭占总人口的40%多一点,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是不结婚的。后代历史都说商纣王淫乱,做酒池肉林,使男女裸相逐于其间,为长夜之饮。这其实是自古以来的风俗,也就是传说中的”欢乐谷“。这一半以上的人口,就靠欢乐谷解决生理和生殖需要,住通铺的公房,死后扔在城外的”尸场“中,定期埋土。殷墟遗迹发现有尸场,城外左右各一个,左边扔男的,右边扔女的。而这百分之五十几的人,不全都是平民,也有小贵族。

种种迹象表明,在商代,人们是没有氏的。

第二呢,关于吴、楚两国的氏。一般来说呢,诸侯都是以国为氏。但是事情总有特例,比如说吴楚两国。吴国不是周武王”封“的,而是他”承认“的。所以吴国王室的氏是个迷,叫吴氏无不可,但屁屁选择”不知道“,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楚国。楚国更有意思,周武王时并不承认其国,到周成王时才由于出钱出力,承认了楚国。而楚国王室并没有以国为氏,而是沿用自己以前的氏——熊氏。同理类比,吴国或许本身就有自己的氏,所以称吴氏是缺乏有力依据的,记得吴国最早称为勾吴,难不成吴国王室是勾氏?

与吴楚两国类似的情况,应该在一些小国中还有,但是屁屁所知道的就这俩。

第三个呢,关于周氏和周天子、周王族的氏。周氏是周公的氏,周公的封国叫周国(公爵国),所以周公和周国王族为周氏。而周天子呢?很有趣的是周天子是王氏,也就是以王位为氏。周王族是最早的王氏成员,而周王族立庙分宗的氏呢,则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孙氏等等,后来要么简化合并到王氏,要么简化合并到叔氏、孙氏、子

氏(另外有公叔、公孙、公子氏也有简化合并到叔、孙、子氏的)。但是姓王的人不一定是周王的后代,因为比干的后代、齐王田和的后代等等,很多改姓王的,但都比周天子的王氏要晚。为什么比干明明比周天子要早,可他的的后代改姓王要比周天子的王氏晚呢?这不是废话么?人家还在王位的时候你敢姓王?

八、稳定的春秋时期

当中华文明进入春秋时期时,中国也进入信史时期。我们的”可信的历史“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时期,就是周共和元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姓、氏、名、字,用法很稳定。名就是小名,字是成年礼时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字。氏则冠在名或字或名加字之前,表示这个人的父系血统,姓男人是不用的,在女人用来表示母系血统。

这一姓氏名字体系的确立,标志着母权的彻底沦陷。中国从此正是迈入纯粹的父权——也就是男权社会。比如说齐桓公的闺女,嫁给晋文公后称为齐姜,也就是”齐国来的姜姓女子“的意思。另外还有很多连正式名字都懒得起的,比如说骊姬,就是”骊戎进贡的娘们“的意思。

九、大爆发的战国时期

我们说姓氏,一直从远古说到了春秋,但是有一点屁屁没有说,那就是平民无氏。不过脑子快的人也能想到,庶人不可以立庙,自然也就没有氏了。但是这个情况持续到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战国时期就坚挺不住了,原因就是贵族的没落。

本来平民也没说非要有个氏,只能贵族有就只能贵族有呗。但是贵族的儿子虽然名义上还是贵族,但是实际上却不一定还能过上贵族的生活。随着人口的繁衍,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藩篱逐渐被打破,平民之中也杂居了一些有氏的、但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同时又以贵族自居有点装逼有点小资小清新的贵族。而有些平民的生活可能还要比这些没落贵族更好。于是氏之争,也就是社会权利之争逐渐激烈起来。同时,周王国的衰败,各大诸侯之间的倾轧,也使得诸侯的势力远远大于周王国。于是,诸侯瞧不起周王,平民瞧不起贵族,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来临了。

最直接的就是诸侯自立宗庙,平民私立家庙,而宗法制度则无力禁止。比如说赵魏韩三家分晋,自立宗庙之后,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平民中也逐渐产生了很多自立的氏。

十、壮哉我整合姓氏的大秦始皇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华,废除姓,只留氏,中国人的姓和氏才统一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而古代的那些表示母系血统的姓,也都变成了姓氏。所以,秦朝和以后的人,可以叫姬某某、妫某某,但秦朝以前的人却是不能这么

叫。

子女全都随父姓便是从秦朝开始,女人也不再用表示母系的姬姓等等,而是随父亲姓姬了。这标志着母权——或者说女权的彻底沦丧,连最后的一小块阵地都失去了。于是古代的同姓不婚,也演变成了后来的同姓不婚。

古代的同姓不婚,是以母系血统为标准的,其深层含义是为了避免抢了同一个大部落的女人。后来的同姓不婚,则仅仅是对这一习俗的保留。有人说古代人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害处,所以总结出同姓不婚的规矩。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同姓不婚只是对古代习俗的保留,没有任何遗传学上的意义。而且近亲结婚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直到民国时期都非常普遍,所谓”姑表亲,辈辈亲,断了骨头连着筋“,只不过这个近亲是不同姓的,都是哥哥的儿子娶了妹妹的闺女这种形式。另一方面,近亲结婚其实没什么害处的,只要不是父女、母子的搭配就可以了。而且在自然界中,近亲繁殖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何况还有利于种族血统的提纯,搞过农林牧渔业的都知道。杂交有杂交优势,纯种也有纯种优势,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差之分。这不是本文主题,屁屁不多说,各位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私下讨论。

十一、程朱理学

一直到宋朝,女人都没什么太高的地位。后来宋朝出了个程颐,他有个徒弟叫朱熹,这两个大祸害推广程朱理学,使得女人更加没了地位。从他们开始,女人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不断地换着方法地对女性进行各种各样的残害。女人不需要名字,嫁人之前起个小名就行了,什么小翠、云娘之类,嫁人之后就叫XO氏。

XO氏,X是夫家的姓氏,O是婆家的姓氏。什么郑太氏、罗立氏、马尿氏、操死氏……不要笑,这些姓氏真的都有的。比如说孙二娘,二娘就是小名,孙二娘没有名字,嫁给菜园子张青,官方的叫法就叫张孙氏。一丈青扈三娘也是一样,三娘是小名,嫁给王英就应该叫王扈氏。顾大嫂更扯,连小名都没有,官方叫法应该叫孙顾氏。后来,女人娘家的姓氏还经常省略,嫁给王家就是王氏,嫁给李家就是李氏。

十二、男权和女权的第二次战争

眼瞅着就大清朝末期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由于西方列强的粗暴攻击,我大清朝的一帮愤青带路党非要搞什么西学,女人也要有名字了。当然最初有名字的都是大家闺秀,逐步逐步扩散到民众之中。再加上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紧接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半个多世纪是女权迅速崛起的时期:一开始是有名字,但结婚后要改姓夫姓;然后是结婚后不改姓,冠姓,比如孟黄英文之类;再然后,就改姓都不改了。

其实改姓冠姓的规

矩是民国时期的,所以你看台湾香港的女人现在还有这样叫法的。但民国时期的国内社会环境所限,这个规矩并没有传遍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屁屁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很多老太太,身份证上写的就是张王氏这类的。屁屁的外婆在当地算是大家闺秀,从小有名字,而且结婚之后也没改姓也没冠姓,当然不排除解放后废除冠姓导致的。而屁屁的祖母,从小没有名字,结婚之后叫高蔡氏,但是解放后参加了识字班学习,在识字班给起了名字,所以身份证上也不是写的高蔡氏。

十三、男权和女权的第三次战争

第三次战争差不多是在改革开放时开始的。当时中国从闭塞走向开放,见识了西方先进国家的种种优秀所在,另一方面呢,中国女人跟男人一样劳动,当然也要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注意,是更高的,不是更平等的),这一次战争主要争夺的是子女的姓氏。什么王李丽、刘郑强、孙云金、赵芳周之类的,就很多了。还有的干脆随母姓,或者母姓在前父姓在后,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你们都是同时代的人,这些情况屡见不鲜了。说不定就有哪个同学的名字叫做司马欧阳倩茹呢?

另外,第二次战争和第三次战争,还有另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结果——女人也可以写进家谱里了。关于家谱,嘿嘿,留作课外讨论题吧。

十四、几种记载了中国人类社会发展的婚俗

A、西南有些少数民族的走婚:典型的母系氏族时期习俗遗留。再加上屁屁前面说的,苗瑶等少数民族是蚩尤的后代,所以说不定蚩尤其实是个女人呢。

B、有些地方女人的成年礼是大白天到河里光屁股洗澡:典型的欢乐谷习俗遗留。想欢乐的就去旅游吧,随便的。

C、中原地区的抢亲婚俗:河南安徽等地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完成的流程很复杂。结婚时男方要带着一帮子兄弟叔伯到女方家接新娘,女方则要大门紧闭;男方拍门大叫,女方才能开门,然后男方亲友团一拥而入,女方也要有很多兄弟叔伯和男方对峙,双方要挥舞棍棒等简单武器;然后女方要假装打不过,新郎闯进里屋,一把抱起新娘就走;新郎把新娘放到马上(新娘在前新郎在后),骑马飞奔;新娘还不能坐稳了,要落马三次,再被新郎抓上马三次;新娘的父亲要向马跑的方向拉三次弓弦;新娘从出门要一路哭进新房;然后新娘家的亲友团才到新郎家一起举行婚礼并吃婚宴。这是典型的抢女人,每个步骤都有一些说法,但其实跟祝福愿景无关,只是古人结婚就是这么搞的。只不过古人这么搞的时候两家是真打,新娘家是真打不过,新娘是真的从马上摔下去,老丈人也是真的没射着……

D、现代大城市婚俗:女的要豪车、婚宴在大酒店、要摆八十桌、买婚纱钻戒,男方要下跪求婚,蜜月要去巴厘岛;男方不敢不答应。

我们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其实作为一个文明来说呢三千六百多年,而我们的信史呢,也只能追溯两千八百来年。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文化传承在世界上依然是数一数二的,这一点不容否认。尤其中国人的姓氏,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存在,直到今天大家还在用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形式,通过看姓氏,也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因此屁屁今天的这篇文章,就从姓氏入手,普及一些历史社会学知识(以古代为主,近现代略谈)。作为科普文章,本文只做阐述,不深究分析学术问题。

中国人姓氏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入繁,又化繁为简的过程。而姓氏本身以及和姓氏有关的习俗(多与婚姻有关)则是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父权母权之间的争夺和转化。而父权和母权的对立统一,则是性别在社会中地位的反映,也就是男权和女权的战争。下面,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让各位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一、文明之前的女权至上

母系氏族时期,约为石器时代早起和石器时代中期,在中国主流文化圈来说那就是在三皇五帝之前。事实上,母系氏族时期的中国,并未产生文明,只有文化。各个部落以女性为领导,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姓。但是,在部落中只有女人有姓,男人都是女人的东西,没有姓。这种母系氏族持续了数万年之久,人们有固定的聚居地点,以上树摘水果吃为生,基本不打猎。

女人因为能生孩子,能给部落带来新的人口,男人嘛就是那么回事,跟谁生不是生?另一方面,女人生了孩子之后要喂奶,要带孩子,男人嘛,除了BIU~BIU~两下还有什么贡献?最后,爬树谁不会?就算老娘爬不动树,蹲下拣点草莓也能饱啊!综上原因,男人对于部落的存在、发展、延续并没有太大的贡献,只不过是BIU~BIU~而已。

部落和部落之间会交换男人,大体上跟现在的转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精壮帅哥换四个正太,你要是给仨就得再搭十斤核桃!什么?没有正太,那换俩屌丝也行。

二、我靠,男人也有用啊

随着时间的步伐,中国人进入和石器时代晚期,会用火了。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捕猎,吃熟肉。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使得爬树吃饭吃不饱了,于是要抢地盘。由于战争和捕猎,需要强壮的男性去送死。于是,伟大的母亲们终于发现了男人的作用,但同时,也给自己掘开了坟墓。

有些人受教科书和砖家的影响,认为人类点技能点的顺序是:用火、耕种、狩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顺序是:狩猎、用火、耕种。在人类学会用火之前也打猎,但以小型动物和鱼为主,吃生肉,所以捕猎的规模也不大。粗

略估计,动物食物在所有食物中的比例占不到百分之十,其中一多半还是昆虫。后来能够起火了,能够吃上熟肉了,才开始大规模捕猎,而且猎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凶猛。到这个时候,社会依然是母系氏族,男人只不过是除了BIU~BIU~之外多点了个捕猎技能的宠物而已。

三、男人上台了

由于长期吃熟肉,人类的平均年龄从十几岁忽然提高到二十多岁了,强壮的男性越来越多,他们为部落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靠采集已经完全不够吃饱了!终于,某一天有个小子夺取了部落的统治权,成为了中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男族长。或许,这个部落本身就是一个母系氏族被消灭之后的男性残余势力,具体怎样尚不可考。但结果就是一个男权——也就是父权——的部落形成了。这个部落开始四处抢夺,抢什么呢?抢吃的,抢女人。中国人进入了一个父权部落和母权部落同时存在的混乱时期,持续了几百上千年。如果比照到主流文化圈来说,大约就是三皇五帝的时期。

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人,穿着兽皮麻布,拿着石斧石矛,这样的一幕幕纷纷上演:

“你们怎么又来抢女人?”

“靠,你他妈是不是男人?是男人跟老子们一块抢啊,抢完了分你俩!”

“卧槽?谢谢大哥!“

四、男权和女权的第一次战争

三皇五帝时期,并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只是一个传说时期。屁屁只是说,如果把三皇五帝当做一个历史时期来看,它应该就是第三节所描述的那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男权开始了对女权惨无人道的淘汰。

首先,女权时期以女性为主,养育男人择优交配。而男权时期则是以男性为主,养育女人择优交配。但是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或者准确地说,雄性和雌性——的生殖效率是极为不同的。一个女人,从交配到怀孕,可能也就是几天而已。从怀孕到生产,270天左右,哺乳又要一年左右。即便女人不带孩子,也要两年一个交配周期,这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显而易见的缓慢。男人就不一样了,一年搞出十几条人命是很正常的。

于是,在这一场男权和女权的战争中,男权一方面靠着极高的生殖效率产生了大量人口,另一方面靠着身体的强壮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终于逐步将女权赶下了神坛。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性的共同选择导致的结果。因为女人需要男人打猎打仗,所以需要男人更强壮。同时,女人也希望自己的后代更强壮,所以纷纷和强壮的男人交配。于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之下,男人越来越强壮,终于反过来打败了女人。

众多的母系氏族部落逐渐被

少数男性氏族部落吞并,母系氏族部落越来越少,终于,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几个势力极大的父系氏族部落,但他们依然沿用了母系氏族部落时的姓。这就是姬姓、好姓、嬴姓、姜姓、妫姓、姒姓、妊姓、姞姓等等。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也有少数依然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具体怎样尚不可考。

五、第一次姓氏混乱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人形成了城邦。这一时期约在传说中的夏代前。大部落分割成小部落,开始造房子形成居住区了。传说中有一个部落叫做”有扈氏“,就是说这个部落的人住的地方有窗户有门,在传说中当在夏代早期。

部落和部落之间的通婚是很随意的,破坏和占领也很频繁。但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大家打来打去发现都是从同一个大部落里分出来的,也就是自家人打了自家人。或许大家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前面说到的这些姓,每一个都带个女字旁。这就是母系氏族时期在现在文明中的残留。

当父权统治人类社会之后,这些母姓其实并不使用了。这一情况至少持续到商周之交。我们看到传说中商朝人的名字:飞廉(商末名将)、恶来(飞廉之子,商末名将)、受(商纣王)、比干(商纣王的叔叔)、亶(周太公)、昌(周文王)、发(周武王),中国人并不将姓冠在名字之前,而且父子之间也没有传承。所以,像电视电影小说评书里那样,动不动姬昌姬发地叫,那都是错的,没文化。

姓在那个阶段只有一个用处,就是放在女人的名字里,表示她的母系血统,这是为了在婚配时避免和男性的母系血统相同。如褒姒、妲己,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女人,都是这样的,前面一个字说明这个女人的产地,后面一个字表示这个女人的品牌。相当于现在的”Sony , Made In China“。

这里说句题外话,妲己的妲字也是一个古姓。现在称妲己的父亲为有苏氏,他的名字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他们实际上是己姓,也不是有苏氏,只是部落的名字叫有苏而已。而妲己的名字就有意思了,己姓没有争议,这根褒国出产的姒姓姑娘”褒姒“中的”姒“一样。但妲这个字呢?按照当时的状态,有苏部落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不是叫做妲呢?或者是不是原来被妲姓部落占领的呢?那么妲姓部落又到哪里去了呢?幸好,妲姓部落没有灭亡,他们在现在祖国的大西南——傣族、苗族、瑶族中均有妲姓。而说苗瑶语族的这几个少数民族,现在认为是蚩尤的九黎部落的后裔。自从黄帝伐蚩尤之后,一路上打九苗、三苗,最后把他们赶进了十万大山。有意思的是,苏我部落的己姓,据传说是出自黄帝的。

六、女人传承的终结,男人传

承的开始

前面几个部分一直在讲母权和父权,但在开头和结尾却提到了本文的主题——姓。姓是源自母系氏族部落,也就是用以标示一个人母系血统的传承。随着父权的翻身和部落的吞并,最终男性也需要传承了。为什么呢?因为分家,也就是开宗庙。在前面说的混乱时期中,人类形成了很多很多的聚落,有城市有部落,每个城市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人们除了母系的姓,并没有标示父系血统传承的东西。

于是,”氏“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约在周初,据屁屁认为,很有可能是周公搞的鬼。周代在商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封邦建国的等级统治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封建制。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各自建立宗庙,宗庙制是周人的产物。宗用来祭拜人类共同的祖先(三皇五帝?),庙用来祭拜自己家族的祖先。建宗是国王的特权,也就是天子和诸侯,除开天子不说,批准诸侯建宗,是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的标志。立庙则是贵族的特权,每个庙祭拜一个家族祖先,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立庙,也就是说士可以祭拜父亲而不准祭拜祖父,大夫则可以祭拜到曾祖。

祭拜自己家的先人,就以先人的一些特征为氏,代代传承。以国为氏、以名为氏、以官职为氏、以居住地为氏。比如说史氏,早期的史官是继承制的,史官的儿子也是史官,但是史官有三个儿子怎么办?一个当了司马一个住在东郭……但是,即便当了司马住在东郭,这个儿子还是史氏,除非他立庙。

立庙就是从大家族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自成一家就要改氏,改氏就意味着与原来的家族再没有关系了,也放弃了原来家族中的地位和继承权。明白了么?诸侯之中有相当一批是周王国王室的亲戚,给他们建宗立庙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他们改氏,放弃对王位的争夺。当然可能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因为本身混乱时期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改氏从一定程度上确实稳固了天子的统治地位。

有了氏就有了父系血统的传承,于是人们开始逐渐把氏冠在名字的前面,中国人从此才真正开始使用姓氏。我们看先秦的书籍,姓氏很容易搞混,也很容易叫错。比如说秦始皇,嬴姓,名政,在赵国出生,又作为人质在赵国长大,所以也有说赵氏的,后来回国当国王,当了国王就要以国为氏,所以又是秦氏。那么说到秦始皇的名字,如果你叫嬴政了,那你就没文化了,因为嬴是姓,不能冠在名字前面。那么叫赵政呢?继承王位以前的秦始皇或许可以,但继承王位以后的秦始皇就绝对不行。正确无误的叫法是秦政,即便他出生并成长在赵国,但他

并没有立庙,所以还是秦国王室的一员,所以还是应该以秦为氏。

七、三个题外话

第一呢,说说商代,商代遗址中有宗庙遗迹,但并非如周代的宗庙功能。因为商代只祭拜自己的祖先,而不祭拜什么三皇五帝之类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周代的观点来看,商代只有庙而没有宗。同时,商代只有首都有庙,也只祭拜皇族,但并不限于父系。用于祭祀伟大商王武丁的老婆,也就是杰出的女性军事家政治家妇好的后母戊鼎就是在商代宗庙遗址中发掘出来的。不过,这个宗庙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宗庙群,内中还包含了很多墓葬。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王族陵墓群,兼有用于祭拜祖先的祭奠堂。而商代除了王室外,并未发现如后代宗庙一样的东西。

也就是说,大贵族都是王族,都在同一个宗庙祭拜同一批祖先,小贵族和平民没有宗庙,不独立祭拜各自的祖先。而据遗迹挖掘来看,商代人结婚的不多,独立家庭占总人口的40%多一点,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是不结婚的。后代历史都说商纣王淫乱,做酒池肉林,使男女裸相逐于其间,为长夜之饮。这其实是自古以来的风俗,也就是传说中的”欢乐谷“。这一半以上的人口,就靠欢乐谷解决生理和生殖需要,住通铺的公房,死后扔在城外的”尸场“中,定期埋土。殷墟遗迹发现有尸场,城外左右各一个,左边扔男的,右边扔女的。而这百分之五十几的人,不全都是平民,也有小贵族。

种种迹象表明,在商代,人们是没有氏的。

第二呢,关于吴、楚两国的氏。一般来说呢,诸侯都是以国为氏。但是事情总有特例,比如说吴楚两国。吴国不是周武王”封“的,而是他”承认“的。所以吴国王室的氏是个迷,叫吴氏无不可,但屁屁选择”不知道“,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楚国。楚国更有意思,周武王时并不承认其国,到周成王时才由于出钱出力,承认了楚国。而楚国王室并没有以国为氏,而是沿用自己以前的氏——熊氏。同理类比,吴国或许本身就有自己的氏,所以称吴氏是缺乏有力依据的,记得吴国最早称为勾吴,难不成吴国王室是勾氏?

与吴楚两国类似的情况,应该在一些小国中还有,但是屁屁所知道的就这俩。

第三个呢,关于周氏和周天子、周王族的氏。周氏是周公的氏,周公的封国叫周国(公爵国),所以周公和周国王族为周氏。而周天子呢?很有趣的是周天子是王氏,也就是以王位为氏。周王族是最早的王氏成员,而周王族立庙分宗的氏呢,则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孙氏等等,后来要么简化合并到王氏,要么简化合并到叔氏、孙氏、子

氏(另外有公叔、公孙、公子氏也有简化合并到叔、孙、子氏的)。但是姓王的人不一定是周王的后代,因为比干的后代、齐王田和的后代等等,很多改姓王的,但都比周天子的王氏要晚。为什么比干明明比周天子要早,可他的的后代改姓王要比周天子的王氏晚呢?这不是废话么?人家还在王位的时候你敢姓王?

八、稳定的春秋时期

当中华文明进入春秋时期时,中国也进入信史时期。我们的”可信的历史“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时期,就是周共和元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姓、氏、名、字,用法很稳定。名就是小名,字是成年礼时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字。氏则冠在名或字或名加字之前,表示这个人的父系血统,姓男人是不用的,在女人用来表示母系血统。

这一姓氏名字体系的确立,标志着母权的彻底沦陷。中国从此正是迈入纯粹的父权——也就是男权社会。比如说齐桓公的闺女,嫁给晋文公后称为齐姜,也就是”齐国来的姜姓女子“的意思。另外还有很多连正式名字都懒得起的,比如说骊姬,就是”骊戎进贡的娘们“的意思。

九、大爆发的战国时期

我们说姓氏,一直从远古说到了春秋,但是有一点屁屁没有说,那就是平民无氏。不过脑子快的人也能想到,庶人不可以立庙,自然也就没有氏了。但是这个情况持续到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战国时期就坚挺不住了,原因就是贵族的没落。

本来平民也没说非要有个氏,只能贵族有就只能贵族有呗。但是贵族的儿子虽然名义上还是贵族,但是实际上却不一定还能过上贵族的生活。随着人口的繁衍,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藩篱逐渐被打破,平民之中也杂居了一些有氏的、但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同时又以贵族自居有点装逼有点小资小清新的贵族。而有些平民的生活可能还要比这些没落贵族更好。于是氏之争,也就是社会权利之争逐渐激烈起来。同时,周王国的衰败,各大诸侯之间的倾轧,也使得诸侯的势力远远大于周王国。于是,诸侯瞧不起周王,平民瞧不起贵族,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来临了。

最直接的就是诸侯自立宗庙,平民私立家庙,而宗法制度则无力禁止。比如说赵魏韩三家分晋,自立宗庙之后,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平民中也逐渐产生了很多自立的氏。

十、壮哉我整合姓氏的大秦始皇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华,废除姓,只留氏,中国人的姓和氏才统一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而古代的那些表示母系血统的姓,也都变成了姓氏。所以,秦朝和以后的人,可以叫姬某某、妫某某,但秦朝以前的人却是不能这么

叫。

子女全都随父姓便是从秦朝开始,女人也不再用表示母系的姬姓等等,而是随父亲姓姬了。这标志着母权——或者说女权的彻底沦丧,连最后的一小块阵地都失去了。于是古代的同姓不婚,也演变成了后来的同姓不婚。

古代的同姓不婚,是以母系血统为标准的,其深层含义是为了避免抢了同一个大部落的女人。后来的同姓不婚,则仅仅是对这一习俗的保留。有人说古代人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害处,所以总结出同姓不婚的规矩。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同姓不婚只是对古代习俗的保留,没有任何遗传学上的意义。而且近亲结婚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直到民国时期都非常普遍,所谓”姑表亲,辈辈亲,断了骨头连着筋“,只不过这个近亲是不同姓的,都是哥哥的儿子娶了妹妹的闺女这种形式。另一方面,近亲结婚其实没什么害处的,只要不是父女、母子的搭配就可以了。而且在自然界中,近亲繁殖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何况还有利于种族血统的提纯,搞过农林牧渔业的都知道。杂交有杂交优势,纯种也有纯种优势,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差之分。这不是本文主题,屁屁不多说,各位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私下讨论。

十一、程朱理学

一直到宋朝,女人都没什么太高的地位。后来宋朝出了个程颐,他有个徒弟叫朱熹,这两个大祸害推广程朱理学,使得女人更加没了地位。从他们开始,女人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不断地换着方法地对女性进行各种各样的残害。女人不需要名字,嫁人之前起个小名就行了,什么小翠、云娘之类,嫁人之后就叫XO氏。

XO氏,X是夫家的姓氏,O是婆家的姓氏。什么郑太氏、罗立氏、马尿氏、操死氏……不要笑,这些姓氏真的都有的。比如说孙二娘,二娘就是小名,孙二娘没有名字,嫁给菜园子张青,官方的叫法就叫张孙氏。一丈青扈三娘也是一样,三娘是小名,嫁给王英就应该叫王扈氏。顾大嫂更扯,连小名都没有,官方叫法应该叫孙顾氏。后来,女人娘家的姓氏还经常省略,嫁给王家就是王氏,嫁给李家就是李氏。

十二、男权和女权的第二次战争

眼瞅着就大清朝末期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由于西方列强的粗暴攻击,我大清朝的一帮愤青带路党非要搞什么西学,女人也要有名字了。当然最初有名字的都是大家闺秀,逐步逐步扩散到民众之中。再加上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紧接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半个多世纪是女权迅速崛起的时期:一开始是有名字,但结婚后要改姓夫姓;然后是结婚后不改姓,冠姓,比如孟黄英文之类;再然后,就改姓都不改了。

其实改姓冠姓的规

矩是民国时期的,所以你看台湾香港的女人现在还有这样叫法的。但民国时期的国内社会环境所限,这个规矩并没有传遍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屁屁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很多老太太,身份证上写的就是张王氏这类的。屁屁的外婆在当地算是大家闺秀,从小有名字,而且结婚之后也没改姓也没冠姓,当然不排除解放后废除冠姓导致的。而屁屁的祖母,从小没有名字,结婚之后叫高蔡氏,但是解放后参加了识字班学习,在识字班给起了名字,所以身份证上也不是写的高蔡氏。

十三、男权和女权的第三次战争

第三次战争差不多是在改革开放时开始的。当时中国从闭塞走向开放,见识了西方先进国家的种种优秀所在,另一方面呢,中国女人跟男人一样劳动,当然也要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注意,是更高的,不是更平等的),这一次战争主要争夺的是子女的姓氏。什么王李丽、刘郑强、孙云金、赵芳周之类的,就很多了。还有的干脆随母姓,或者母姓在前父姓在后,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你们都是同时代的人,这些情况屡见不鲜了。说不定就有哪个同学的名字叫做司马欧阳倩茹呢?

另外,第二次战争和第三次战争,还有另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结果——女人也可以写进家谱里了。关于家谱,嘿嘿,留作课外讨论题吧。

十四、几种记载了中国人类社会发展的婚俗

A、西南有些少数民族的走婚:典型的母系氏族时期习俗遗留。再加上屁屁前面说的,苗瑶等少数民族是蚩尤的后代,所以说不定蚩尤其实是个女人呢。

B、有些地方女人的成年礼是大白天到河里光屁股洗澡:典型的欢乐谷习俗遗留。想欢乐的就去旅游吧,随便的。

C、中原地区的抢亲婚俗:河南安徽等地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完成的流程很复杂。结婚时男方要带着一帮子兄弟叔伯到女方家接新娘,女方则要大门紧闭;男方拍门大叫,女方才能开门,然后男方亲友团一拥而入,女方也要有很多兄弟叔伯和男方对峙,双方要挥舞棍棒等简单武器;然后女方要假装打不过,新郎闯进里屋,一把抱起新娘就走;新郎把新娘放到马上(新娘在前新郎在后),骑马飞奔;新娘还不能坐稳了,要落马三次,再被新郎抓上马三次;新娘的父亲要向马跑的方向拉三次弓弦;新娘从出门要一路哭进新房;然后新娘家的亲友团才到新郎家一起举行婚礼并吃婚宴。这是典型的抢女人,每个步骤都有一些说法,但其实跟祝福愿景无关,只是古人结婚就是这么搞的。只不过古人这么搞的时候两家是真打,新娘家是真打不过,新娘是真的从马上摔下去,老丈人也是真的没射着……

D、现代大城市婚俗:女的要豪车、婚宴在大酒店、要摆八十桌、买婚纱钻戒,男方要下跪求婚,蜜月要去巴厘岛;男方不敢不答应。


相关内容

  • "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 &==&年第$期 江西社会科学>?'(,8?@+A?'B@A?7(A70 文艺研究 "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 杨玉珍 4吉首大学中文系,湖南吉首 3$:===5 #摘要%本文以"双性同体"观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

  • 从女性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 论文
  •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从女性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 指导老师 黄建芳 专业班级 应用英语102 姓 名 凌风 学 号 [1**********] 2013年 5月 25 日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从古至今,中国女性的地位经过了由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演变.近现代20世纪初开始,女性地位又 ...

  • 第二讲:原始战争与华夏民族之源
  • 战争大概是文化传播最激烈的形式,尽管原始战争首先是为了生产资源或劳动力掠夺而进行的生存竞争,未必意识到战争的文化价值,但是原始战争客观上体现了刺激性动力.原始族群为了生存可能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战争,也可能因夺取族群的领导地位而发生战争,或因为繁殖需要而争夺女人的战争,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战争何止 ...

  • 影评|不,我就是放荡!--女权视角下的[驴得水]
  • "别人不了解你,才会以为你放荡.我不一样,我了解你!其实你不是那样的!" "不,我就是放荡." --<驴得水>里张一曼跟裴魁山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坐在电影院里的一樗不由得暗中击节赞叹: "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牛逼!" 换做普通 ...

  • 论[阿甘正传]的女权主义
  • 摘 要:本文通过对<阿甘正传>的分析,以及对阿甘影响很大的两个女性,坚强隐忍的母亲,与自由叛逆的爱人珍妮的分析,揭露了女性对自由和和平的渴望,促使我们去思考女权主义历史意义和女权主义的未来. 关键词:启蒙 女权主义 未来 <阿甘正传>是基于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精彩 ...

  • 英国文学女性主义
  • 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试图研究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以及所经历的过程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思想嬗变 简·奥斯汀作品中对女性智 ...

  •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关汉卿杂EilfilJ作由的女性形象分析 冯晓琴 (延安教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文章来源:传媒学术网 姜红) 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携手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正方兴未艾.但是,透过光怪陆离的表象和日益先进的传播手段,我们却发现,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或进步的思想观 ...

  •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_胡红云
  •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胡红云 * 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 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