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清明日,去城南散心。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崔护“酒渴求饮”,有一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去,至门,如不胜情而入。”第二年,崔护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崔护非常失望,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本来,故事讲到这里就行了:桃花人面,魂牵梦绕,充满了悬念。可好事之徒却偏要把故事续下去----过了一些日子后,崔护又到城南,闻屋内哭声。崔护探问,有老父答道,他的女儿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惚若有所失”,近日读了门上的题诗,“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崔护入室,抚尸痛哭,祝告道:“某在斯,某在斯!”这女子竟“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我想,这最后的一幕喜剧有点俗气,且与本诗感情基调不符,我们还是不管它为好。

这首诗的语言如清泉流泻,洁净浅白,似可不必再深思遐想,其实不然。“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因人面倍增艳丽;人面因桃花益添妩媚。人面因桃花红了,是映衬;桃花因人面红了,是移情。这是春色的美,这是青春的美,这是情爱初萌的美,这是生命勃发的美。“人面桃花”,为少女的美丽,创造了灿烂不朽的形象。“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去景在,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了难言的惆怅、失落乃至悲凉;可桃花却浑然不察,依旧笑对春风!喜滋滋、乐呵呵,多少不合时宜的笑,多么不解人意的笑!正是这喜气洋洋的欢声鼎沸恶毒笑,视听通感,营造起一片欢快,把情景落差的感情冲突推到了顶峰。崔护有幸,就一个“笑”字,足以使他的诗名流千古。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品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1] 作品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

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2.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3.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

胜地之一。5.长恨:常常埋怨。6.春归:春天回去了。7.觅:寻找。8. 不知:岂料、想不到。9.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草满池塘水满陂,春来水涨春草满塘满坡生长。山衔落日浸寒漪。落日挂在山边倒映于春寒料峭的池水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短笛无腔信口吹。他吹的笛子没有确定的曲调只是随心而吹。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ruo)笠,绿蓑(suo)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⑦: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带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下雨了,鱼要出来呼吸,这不是可以钓到很多肥美的鳜鱼吗?他被这番风景深深地迷住了。

华山【唐】 李洞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

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清明日,去城南散心。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崔护“酒渴求饮”,有一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去,至门,如不胜情而入。”第二年,崔护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崔护非常失望,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本来,故事讲到这里就行了:桃花人面,魂牵梦绕,充满了悬念。可好事之徒却偏要把故事续下去----过了一些日子后,崔护又到城南,闻屋内哭声。崔护探问,有老父答道,他的女儿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惚若有所失”,近日读了门上的题诗,“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崔护入室,抚尸痛哭,祝告道:“某在斯,某在斯!”这女子竟“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我想,这最后的一幕喜剧有点俗气,且与本诗感情基调不符,我们还是不管它为好。

这首诗的语言如清泉流泻,洁净浅白,似可不必再深思遐想,其实不然。“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因人面倍增艳丽;人面因桃花益添妩媚。人面因桃花红了,是映衬;桃花因人面红了,是移情。这是春色的美,这是青春的美,这是情爱初萌的美,这是生命勃发的美。“人面桃花”,为少女的美丽,创造了灿烂不朽的形象。“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去景在,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了难言的惆怅、失落乃至悲凉;可桃花却浑然不察,依旧笑对春风!喜滋滋、乐呵呵,多少不合时宜的笑,多么不解人意的笑!正是这喜气洋洋的欢声鼎沸恶毒笑,视听通感,营造起一片欢快,把情景落差的感情冲突推到了顶峰。崔护有幸,就一个“笑”字,足以使他的诗名流千古。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品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1] 作品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

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2.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3.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

胜地之一。5.长恨:常常埋怨。6.春归:春天回去了。7.觅:寻找。8. 不知:岂料、想不到。9.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草满池塘水满陂,春来水涨春草满塘满坡生长。山衔落日浸寒漪。落日挂在山边倒映于春寒料峭的池水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短笛无腔信口吹。他吹的笛子没有确定的曲调只是随心而吹。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ruo)笠,绿蓑(suo)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⑦: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带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下雨了,鱼要出来呼吸,这不是可以钓到很多肥美的鳜鱼吗?他被这番风景深深地迷住了。

华山【唐】 李洞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

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相关内容

  • 秋夕+题都城南庄(带拼音)
  • qiū x ī 秋 t ánɡ (唐) 夕 d ù m ù 杜 牧 yín zhú qiū ɡuānɡ lěnɡ huà pínɡ 银 烛 qīnɡ luï 轻 罗 tiān jiē 天 阶 zuî kàn 坐 看 t í 题 q ù ni án 去 年 r ãn mi àn 人 面 r ãn mi ...

  • "人面桃花"经典诗词背后的那有一段凄美的故事
  • "人面桃花"经典诗词背后的那有一段凄美的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 庄>崔护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 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 ...

  • 中西方诗歌比较
  • 中西方诗歌比较 --海里克<开花>与崔护<题都城南庄>"伤春"主题比较 海里克的<开花>这首诗一开始诗人询问花儿为何掉落如斯,以对话的形式为花儿的飘落感到惊奇和惋惜,似乎花儿自己愿意这样做似的,然而到了第二节他仿佛意识到,原来花落是命里注定的, ...

  • 春日踏青赏花之桃园篇
  • 春天,万物复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赏花人的脚步络绎不绝.期盼着.忙碌着,终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凤桥桃花节.三月里,凤桥三星村世外桃源热闹非凡.祈愿的人们将心愿系于桃树上,于是桃园红了-- 有位妇人叮嘱自己的女儿:"将祈愿带系在湖边的柳树上吧",发放祈愿带的工作人员忙纠正:&quo ...

  • 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 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赵瑕 <江楼感怀>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 ...

  • 古诗猜花名
  • 人生七十古来稀 [老来少] 人约黄昏后 [夜合] 大雪压青松 [忍冬] 一封朝奏九重天 [报君知]> 一唱雄鸡天下白 [萱草 ] 人生七十古来稀(花名一)老来少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人生在世不称意(花名一)郁李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面不知何处去( ...

  • 语文教学研究:24首必读经典七绝古诗
  •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 ...

  • 衬托 烘托 对比 渲染的区别
  •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强调的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 ...

  •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
  • 读必背篇目 1.*草 2.*宿新市徐公店 3.*望庐山瀑布 4.*绝句 5.敕勒歌 6.*绝句 7.*小池 8.山中 9.送灵澈上人 10.题都城南庄 11.春庄 12.登幽州台歌 13.秋风引 14.听弹琴 15.苔 16.泊秦淮 17.山亭夏日 18.城东早春 19.题乌江亭 20.寄扬州韩绰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