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苏青与上海城市之间的相互塑造
⊙何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丽绍兴312000]
上海,无论是它繁华的历史遗迹,还是它时尚奢侈的现代城市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言说不尽的传奇。中国摘要:
苏青为例来阐述上海城市对大上海的繁华与传奇,是无数上海女性作家生活的背景和书写题材。本文仅以张爱玲、上海女性作家的塑造,以及她们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这两点为端点,以上海女性与上海城市形象之间的双向塑造为支点,来讨论和言说女性思想与城市环境的心灵对话。上海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城市形象
如果一座城市能够找到善于理解它的人们,想必是骄傲的,人们能够发现他们乐意书写的城市,肯定亦是自城市与人彼此寻觅,却失之交臂,没有共鸣,便难成知己,当然没有掏心的言语。20世纪的上海是信的。好多时候,
骄傲的,因为它找到了贴心的代言人———女性作家,同样骄傲的是她们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上海都市使女性作家再生,而女性作家的介入又使上海呈现出了阴柔的另一面。上海传奇的历史故事,正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在天长日久的时间光影里用生命讲述的。城市虽是物质的,但并非是静止物,居住于城市里的人们,日子久了早已依据他们的需要将其熔铸成了一定的形态,使人可以感知它,甚至触摸它。是人的生活让城市有了生命、有了精神,活了起来,并活出了辉煌或沧桑的历史传奇。所以说人才是城市的代言人。卡西尔说:“人不可能过着他
①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20世纪再度崛起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窗口和缩影。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
纪的上海女性作家,她们突破了长时间以来上海文学以国家政治为宏大主题的局面,跨过男性的眼界和思想,为最贴近这座城市的人们和生活而写作。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担当了20世纪上海城市代言人的角色,她们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抽象出了上海与时间、上海与女性、女性与上海千丝万缕般女性才是上海城市的代言人,只有女性才能代表上海城市的时代情绪,代表上海城市的复杂情感。在她们的眼里,
在这里,女传承的历史精神。所以张爱玲和苏青塑造的不同女性形象是对上海城市特殊时期文化的再现和传承,性与城市互相塑造、互相诠释,她们是双向影响塑造的结果。
一、上海城市对女性作家的塑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其他城市比较而言,是最具时代发展气息的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是其独特的风格。上海号称“东亚第一魔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虽然不像北京、南京等历史悠久,但海纳百川的接纳和包容精神使其很快成了一个时尚繁华的现代化文明大城市。而现代上海的构成除了洋人与租界的参与之外,更多的是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儿女,他们囫囵吞枣地汲取了西方现代启蒙思想,却难“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既有融合,又有冲撞,所以20以完全快速内化为自我本体的现实需求。因此王文英指出:
②世纪初的上海文化显得相当混乱,所谓亦中亦西,不中不西,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即上海是西方的制度,中国的
文化。上海是“海”亦是“港”,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点,经过历史的喧嚣和骚动、迷乱和张狂,我们最后会发现,所有的遗憾和梦想都是在这个交汇点上演绎的。20世纪的上海赋予了女性独立自由生活的翅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礼教残酷地折断了女性自由的手脚和思想,默认了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生存的道德观念。20世纪上海特殊的文化环境,是新时代的女性脱颖而出,建立自由生活的舞台。首先,上海拥有自由开放的空气,这使女性重新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知识不仅开阔了她们的眼界,改变了她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还赋予了她们独立的信心;其次,上海的物质金钱观弱化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血缘观念,婚姻变得脆弱,离婚逼迫女性必须自谋生路;第三,上海这座城市给了女性更多的自由空间,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做各种职业,甚至当作家,反人生追求的上海城市。因此,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是构成上海城市独过来再书写曾经或现在影响她们思想价值、
特环境中生命搏动的生命力感,形神兼备,血肉充盈,大上海城市的阴柔之美即隐现在这些女性之中。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平等自由的思想和传统刻板的观念并存,在洋与中的交接、新与旧的冲突中既时髦又守旧、既前卫又复古。这个时期的女性除了做女儿、妻子、母亲,还可以接受教育、留洋求学,甚至可以像男性一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32
样跳舞、看戏、看电影、交友游乐,参与各种新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女性内在的自我意识借助时代的外在力量逐渐增强,不论是张爱玲还是苏青,她们在自己的婚姻和人生道路上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苏青离婚后,仅靠写作谋生养活一个大家庭,还能在文坛享有声誉,其固然有个性的因素,但更是上海城市的塑造,凸显了她的自我生存意识。上海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促进了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改变,这为女性自由独立的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空间。由于战争不断地给生活带来艰难和恐惧,女性在内外双重压力的推动下,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拥有男女平等机会的同时,也在众多的身份意识中寻找着心灵的依靠点。张《倾城之恋》中写道:“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爱玲在
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
③了。”是否可以说,整个大上海倾覆了,也许就是为了
代表的革命上海完全不同的上海形象,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有的仅仅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是轰轰烈烈大革命背后世俗传奇的上海。白流苏的寻找依靠;曹七巧的情欲驱使;葛薇龙对物质与情感的向往,这些城市中最为《红玫瑰与白普通的心理,被张爱玲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八春》和《花凋》中的主人公都是处于新旧交玫瑰》
替时期的人物,他们试图紧跟时代的潮流,却被困在旧的枷锁中苦苦挣扎,而这种挣扎又被战争扭曲得支离破碎,难以找到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与那些新时代的都市青年比起来,他们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却依然在城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善市的变迁中默然地生活着。
于把人看扁了放进书里,她把乱世中爱的美好水分挤出后,在扁平的层面上清晰呈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这是令人齿寒的一面。张爱玲将女性乃至整个人生都看得透明透亮,她作品中塑造的上海女性,是旧中国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她们依靠男性生存,不反对男性纳妾(冷艳清高的张爱玲竟然也不反对胡兰成纳妾),她们对生活的态度始终是妥协而柔韧的,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委屈。而张爱玲也是上海女性中的一员,同样有着于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苦与悲,人生,这件爬满虱子上海是个充满传奇的世的华美的袍子,她也穿在身上。是她把上海城界,而张爱玲则是这传奇中的一朵奇葩。市的传奇推到了巅峰,而上海则把她的传奇发挥到了极致。张爱玲“从普通人中寻找传奇”的创作态度,使她成了上海沦陷区的“奇葩”,张爱玲将目光聚集在上海市民身上,特别是女性身上,她们生活在时代政治的边缘;生活在家常琐事的鸡毛蒜皮之中;生活在心机算计、脸色口角、衣着饮食之间。比如,大限来临前的惶惑,个人前途的迷失与彷徨等大众情绪在张爱玲笔下对婚姻的现实感、享乐的追表现为:对金钱的占有欲、求等世俗的情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映射着张爱玲自身的价值观念:维系生存的物质至上观,指导行动与价值判断的利益至上观。因此,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柔韧妥协和物质利益至上的性格特征,是上海这座城市和张爱玲共同创造的产物,她们不仅生活在张爱玲笔下传奇的生活中,更生活在现实的上海城市里。张爱玲这种独特思想的形成与上海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必然的关系。
/
小说论“我扳着指头算要成全张爱玲和苏青。正如柯灵说的:
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
④
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公共
租界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一生不断地被抛弃:被父母亲抛弃,被家庭抛弃,被爱人抛弃,甚至被社会所抛弃。特殊环境的影响,使她有一种被快速前进的历史抛弃的悲凉感,而她把这种感情巧妙地渗透到了她的作品之中,常常刻画出一些被时代所抛弃的旧式人物,当他们失去了继续在旧式环境中生活的优越感时,便会觉得现实生活很不惬意,这往往使他们更加怀念过去的生活,继而滋生出了无限的伤感和无可奈何之情。张爱玲和苏青作为上海市民,以自身的生存体验,接受着时代的仓促破坏,感受时代的内涵,她们挑开世俗生活中世俗男女婚恋离合的面纱,展露出了人性深处的脆弱与暗淡。是繁华传奇的上海城市塑造了张爱玲和苏青,如果没有上海沦陷区特殊的时代环境,就没有女性作家张爱玲和苏青,也就没有她们的“都市女性文学”。
二、张爱玲对上海城市的塑造及其悲凉的落幕传奇
上海全境沦陷,鲁迅等革命作家正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拼命地呐喊彷徨,寻找光明的希望,唯独张爱玲和苏青被称为“孤岛”上的两朵奇葩。张爱玲以神秘迤逦的中产阶级海上繁华梦为创作题材,瞬间聚集了对时代绝望的上海人的目光,使沉闷的上海文当时政治、
张爱玲坦言说:“只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坛为之一震。
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
⑤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态。”因
三、苏青对上海城市的塑造及其女性文学的
成因和价值
与张爱玲塑造的传奇性上海不同的是苏青作品中沦陷区相对安稳的俗世日常琐碎生活,苏青讲述的几乎都是关于女性对生活的贴心感受,大到爱情婚姻家庭,小至吃穿住行,处处显现着独属女性世界的生活
此,她以传奇性故事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与鲁迅等人为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33
/细节。只要你读过苏青的作品就会发现,她几乎把都市她《谈女人》女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写到了,也写绝了。《论女子交友》,然后也从女人角度《谈男人》等等,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反映上海沦陷区女性的日常心矛盾和困惑,大胆说出了她们想说却不敢说的心理、
她对社会、人生、爱情、婚姻、家庭、亲友的描写是真声。
身边实的,更是坦诚直露的。苏青善于关注眼前的事、的人、心中的情,因此,她的作品受到广大上海市民,尤其是女性的欢迎。上海沦陷后,在这个抗战文艺难以存身,而曲意奉承又为人所不齿的真空地带,苏青的作品殖民化、是战乱中人们的一种心灵慰藉。生活在战争、国破家亡阴影之下的上海人,只有在苏青苦心经营的俗世日常生活世界中能暂时安顿一下自己的灵魂,从“苏青中获得一些乐趣和安慰。张爱玲也夸赞苏青说:却是个红泥小火炉,有她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红焰焰的光。听得见哔栗剥落的爆炸……整个的社会到苏青那里去取暖,拥上前去,扑出一阵阵的冷风———真是寒冷的天气呀,从来,从来没有这么冷过!”又说:“苏青最‘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好的时候能做到一种
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个个人都熟‘女人’,‘女悉,而容易忽略的,实在是伟大的。她就是
⑥
就是她。”张爱玲在谈及苏青时还说:“苏青是有一人’
诗的意境。女人,是都会风情的演绎,是都市传奇的催犹如灯笼里的化剂,成功男士的动力……城市与女人,
⑧
那一点火,因为有了女人,城市才生动起来。”因此,上
这两种关系都海城市对她们来说,既是乡土又是异乡。是真实的,它们彼此塑造、互成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形成了独特的城与人的对话,即女性思想与城市环境的对话。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德]恩斯特·卡希尔:《人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38页。
王文英:《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倾城之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王祥生:《从魅影到世象》,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全本》(下),安徽文艺出版第347页。社1996年版,
张爱玲:《我看苏青》,见《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60页。
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5年第9期。程乃珊:《上海LADY》,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颗上海心的,这颗心是很经得住沉浮,很应付得来世事
⑦
的。”在《结婚十年》中,苏青能把种种杂事俗事写得自
然和谐,把民风民俗与现代节奏互相交错,这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作品能在上海沦陷区市民阶层中引起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物质的拥有加精神的追求等于生活的全部,想要拥有的、能够拥有的以及不可能拥有这三者之间的得失,便是生活的内容,而这个观念几乎贯穿于苏青所有作品中人物的身上,悲与喜、怨与爱、失落与希望都源自这里。
张爱玲和苏青以通俗精致,唯美苍凉的语言,塑造了20世纪40年代繁华与破败,高贵与暧昧,炫目与阴冷同时交织的中国大上海城市形象,这是革命大上海的另一种时代心理。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甚至被这座城市文化的一种或者多种特殊的氛围陶醉过,她们有资格对这座城市喋喋不休,畅所欲言。她们拥有女性作家自身的敏感意识,对于上海而言:她们既是定居者,又是观察者,定居者的身份使她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自信和骄傲;观察者的身份决定了她们有限的归属所以说,她们既在上海城市之中,又在城市之外,亦感。
出亦入,已经与上海建立了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如果她们再向城市跨进一步,便不免会溶解在这座城市中,也许便始终不言,至少不能再如此耐心深刻、详细多面地言说上海这座城市了。正如程乃珊所说:“总觉得,有怎样的城市,就有怎样的女人。女人,是城市的韵味,犹如
编作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编号2010R426007
者:何丽,学士,任教于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辑:郭子君
E-mail:[email protected]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34
/论张爱玲、苏青与上海城市之间的相互塑造
⊙何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丽绍兴312000]
上海,无论是它繁华的历史遗迹,还是它时尚奢侈的现代城市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言说不尽的传奇。中国摘要:
苏青为例来阐述上海城市对大上海的繁华与传奇,是无数上海女性作家生活的背景和书写题材。本文仅以张爱玲、上海女性作家的塑造,以及她们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这两点为端点,以上海女性与上海城市形象之间的双向塑造为支点,来讨论和言说女性思想与城市环境的心灵对话。上海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城市形象
如果一座城市能够找到善于理解它的人们,想必是骄傲的,人们能够发现他们乐意书写的城市,肯定亦是自城市与人彼此寻觅,却失之交臂,没有共鸣,便难成知己,当然没有掏心的言语。20世纪的上海是信的。好多时候,
骄傲的,因为它找到了贴心的代言人———女性作家,同样骄傲的是她们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上海都市使女性作家再生,而女性作家的介入又使上海呈现出了阴柔的另一面。上海传奇的历史故事,正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在天长日久的时间光影里用生命讲述的。城市虽是物质的,但并非是静止物,居住于城市里的人们,日子久了早已依据他们的需要将其熔铸成了一定的形态,使人可以感知它,甚至触摸它。是人的生活让城市有了生命、有了精神,活了起来,并活出了辉煌或沧桑的历史传奇。所以说人才是城市的代言人。卡西尔说:“人不可能过着他
①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20世纪再度崛起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窗口和缩影。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
纪的上海女性作家,她们突破了长时间以来上海文学以国家政治为宏大主题的局面,跨过男性的眼界和思想,为最贴近这座城市的人们和生活而写作。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担当了20世纪上海城市代言人的角色,她们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抽象出了上海与时间、上海与女性、女性与上海千丝万缕般女性才是上海城市的代言人,只有女性才能代表上海城市的时代情绪,代表上海城市的复杂情感。在她们的眼里,
在这里,女传承的历史精神。所以张爱玲和苏青塑造的不同女性形象是对上海城市特殊时期文化的再现和传承,性与城市互相塑造、互相诠释,她们是双向影响塑造的结果。
一、上海城市对女性作家的塑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其他城市比较而言,是最具时代发展气息的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是其独特的风格。上海号称“东亚第一魔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虽然不像北京、南京等历史悠久,但海纳百川的接纳和包容精神使其很快成了一个时尚繁华的现代化文明大城市。而现代上海的构成除了洋人与租界的参与之外,更多的是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儿女,他们囫囵吞枣地汲取了西方现代启蒙思想,却难“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既有融合,又有冲撞,所以20以完全快速内化为自我本体的现实需求。因此王文英指出:
②世纪初的上海文化显得相当混乱,所谓亦中亦西,不中不西,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即上海是西方的制度,中国的
文化。上海是“海”亦是“港”,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点,经过历史的喧嚣和骚动、迷乱和张狂,我们最后会发现,所有的遗憾和梦想都是在这个交汇点上演绎的。20世纪的上海赋予了女性独立自由生活的翅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礼教残酷地折断了女性自由的手脚和思想,默认了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生存的道德观念。20世纪上海特殊的文化环境,是新时代的女性脱颖而出,建立自由生活的舞台。首先,上海拥有自由开放的空气,这使女性重新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知识不仅开阔了她们的眼界,改变了她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还赋予了她们独立的信心;其次,上海的物质金钱观弱化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血缘观念,婚姻变得脆弱,离婚逼迫女性必须自谋生路;第三,上海这座城市给了女性更多的自由空间,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做各种职业,甚至当作家,反人生追求的上海城市。因此,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是构成上海城市独过来再书写曾经或现在影响她们思想价值、
特环境中生命搏动的生命力感,形神兼备,血肉充盈,大上海城市的阴柔之美即隐现在这些女性之中。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平等自由的思想和传统刻板的观念并存,在洋与中的交接、新与旧的冲突中既时髦又守旧、既前卫又复古。这个时期的女性除了做女儿、妻子、母亲,还可以接受教育、留洋求学,甚至可以像男性一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32
样跳舞、看戏、看电影、交友游乐,参与各种新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女性内在的自我意识借助时代的外在力量逐渐增强,不论是张爱玲还是苏青,她们在自己的婚姻和人生道路上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苏青离婚后,仅靠写作谋生养活一个大家庭,还能在文坛享有声誉,其固然有个性的因素,但更是上海城市的塑造,凸显了她的自我生存意识。上海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促进了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改变,这为女性自由独立的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空间。由于战争不断地给生活带来艰难和恐惧,女性在内外双重压力的推动下,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拥有男女平等机会的同时,也在众多的身份意识中寻找着心灵的依靠点。张《倾城之恋》中写道:“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爱玲在
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
③了。”是否可以说,整个大上海倾覆了,也许就是为了
代表的革命上海完全不同的上海形象,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有的仅仅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是轰轰烈烈大革命背后世俗传奇的上海。白流苏的寻找依靠;曹七巧的情欲驱使;葛薇龙对物质与情感的向往,这些城市中最为《红玫瑰与白普通的心理,被张爱玲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八春》和《花凋》中的主人公都是处于新旧交玫瑰》
替时期的人物,他们试图紧跟时代的潮流,却被困在旧的枷锁中苦苦挣扎,而这种挣扎又被战争扭曲得支离破碎,难以找到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与那些新时代的都市青年比起来,他们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却依然在城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善市的变迁中默然地生活着。
于把人看扁了放进书里,她把乱世中爱的美好水分挤出后,在扁平的层面上清晰呈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这是令人齿寒的一面。张爱玲将女性乃至整个人生都看得透明透亮,她作品中塑造的上海女性,是旧中国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她们依靠男性生存,不反对男性纳妾(冷艳清高的张爱玲竟然也不反对胡兰成纳妾),她们对生活的态度始终是妥协而柔韧的,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委屈。而张爱玲也是上海女性中的一员,同样有着于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苦与悲,人生,这件爬满虱子上海是个充满传奇的世的华美的袍子,她也穿在身上。是她把上海城界,而张爱玲则是这传奇中的一朵奇葩。市的传奇推到了巅峰,而上海则把她的传奇发挥到了极致。张爱玲“从普通人中寻找传奇”的创作态度,使她成了上海沦陷区的“奇葩”,张爱玲将目光聚集在上海市民身上,特别是女性身上,她们生活在时代政治的边缘;生活在家常琐事的鸡毛蒜皮之中;生活在心机算计、脸色口角、衣着饮食之间。比如,大限来临前的惶惑,个人前途的迷失与彷徨等大众情绪在张爱玲笔下对婚姻的现实感、享乐的追表现为:对金钱的占有欲、求等世俗的情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映射着张爱玲自身的价值观念:维系生存的物质至上观,指导行动与价值判断的利益至上观。因此,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柔韧妥协和物质利益至上的性格特征,是上海这座城市和张爱玲共同创造的产物,她们不仅生活在张爱玲笔下传奇的生活中,更生活在现实的上海城市里。张爱玲这种独特思想的形成与上海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必然的关系。
/
小说论“我扳着指头算要成全张爱玲和苏青。正如柯灵说的:
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
④
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公共
租界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一生不断地被抛弃:被父母亲抛弃,被家庭抛弃,被爱人抛弃,甚至被社会所抛弃。特殊环境的影响,使她有一种被快速前进的历史抛弃的悲凉感,而她把这种感情巧妙地渗透到了她的作品之中,常常刻画出一些被时代所抛弃的旧式人物,当他们失去了继续在旧式环境中生活的优越感时,便会觉得现实生活很不惬意,这往往使他们更加怀念过去的生活,继而滋生出了无限的伤感和无可奈何之情。张爱玲和苏青作为上海市民,以自身的生存体验,接受着时代的仓促破坏,感受时代的内涵,她们挑开世俗生活中世俗男女婚恋离合的面纱,展露出了人性深处的脆弱与暗淡。是繁华传奇的上海城市塑造了张爱玲和苏青,如果没有上海沦陷区特殊的时代环境,就没有女性作家张爱玲和苏青,也就没有她们的“都市女性文学”。
二、张爱玲对上海城市的塑造及其悲凉的落幕传奇
上海全境沦陷,鲁迅等革命作家正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拼命地呐喊彷徨,寻找光明的希望,唯独张爱玲和苏青被称为“孤岛”上的两朵奇葩。张爱玲以神秘迤逦的中产阶级海上繁华梦为创作题材,瞬间聚集了对时代绝望的上海人的目光,使沉闷的上海文当时政治、
张爱玲坦言说:“只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坛为之一震。
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
⑤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态。”因
三、苏青对上海城市的塑造及其女性文学的
成因和价值
与张爱玲塑造的传奇性上海不同的是苏青作品中沦陷区相对安稳的俗世日常琐碎生活,苏青讲述的几乎都是关于女性对生活的贴心感受,大到爱情婚姻家庭,小至吃穿住行,处处显现着独属女性世界的生活
此,她以传奇性故事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与鲁迅等人为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33
/细节。只要你读过苏青的作品就会发现,她几乎把都市她《谈女人》女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写到了,也写绝了。《论女子交友》,然后也从女人角度《谈男人》等等,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反映上海沦陷区女性的日常心矛盾和困惑,大胆说出了她们想说却不敢说的心理、
她对社会、人生、爱情、婚姻、家庭、亲友的描写是真声。
身边实的,更是坦诚直露的。苏青善于关注眼前的事、的人、心中的情,因此,她的作品受到广大上海市民,尤其是女性的欢迎。上海沦陷后,在这个抗战文艺难以存身,而曲意奉承又为人所不齿的真空地带,苏青的作品殖民化、是战乱中人们的一种心灵慰藉。生活在战争、国破家亡阴影之下的上海人,只有在苏青苦心经营的俗世日常生活世界中能暂时安顿一下自己的灵魂,从“苏青中获得一些乐趣和安慰。张爱玲也夸赞苏青说:却是个红泥小火炉,有她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红焰焰的光。听得见哔栗剥落的爆炸……整个的社会到苏青那里去取暖,拥上前去,扑出一阵阵的冷风———真是寒冷的天气呀,从来,从来没有这么冷过!”又说:“苏青最‘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好的时候能做到一种
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个个人都熟‘女人’,‘女悉,而容易忽略的,实在是伟大的。她就是
⑥
就是她。”张爱玲在谈及苏青时还说:“苏青是有一人’
诗的意境。女人,是都会风情的演绎,是都市传奇的催犹如灯笼里的化剂,成功男士的动力……城市与女人,
⑧
那一点火,因为有了女人,城市才生动起来。”因此,上
这两种关系都海城市对她们来说,既是乡土又是异乡。是真实的,它们彼此塑造、互成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形成了独特的城与人的对话,即女性思想与城市环境的对话。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德]恩斯特·卡希尔:《人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38页。
王文英:《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倾城之恋》,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王祥生:《从魅影到世象》,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全本》(下),安徽文艺出版第347页。社1996年版,
张爱玲:《我看苏青》,见《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60页。
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5年第9期。程乃珊:《上海LADY》,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颗上海心的,这颗心是很经得住沉浮,很应付得来世事
⑦
的。”在《结婚十年》中,苏青能把种种杂事俗事写得自
然和谐,把民风民俗与现代节奏互相交错,这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作品能在上海沦陷区市民阶层中引起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物质的拥有加精神的追求等于生活的全部,想要拥有的、能够拥有的以及不可能拥有这三者之间的得失,便是生活的内容,而这个观念几乎贯穿于苏青所有作品中人物的身上,悲与喜、怨与爱、失落与希望都源自这里。
张爱玲和苏青以通俗精致,唯美苍凉的语言,塑造了20世纪40年代繁华与破败,高贵与暧昧,炫目与阴冷同时交织的中国大上海城市形象,这是革命大上海的另一种时代心理。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甚至被这座城市文化的一种或者多种特殊的氛围陶醉过,她们有资格对这座城市喋喋不休,畅所欲言。她们拥有女性作家自身的敏感意识,对于上海而言:她们既是定居者,又是观察者,定居者的身份使她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自信和骄傲;观察者的身份决定了她们有限的归属所以说,她们既在上海城市之中,又在城市之外,亦感。
出亦入,已经与上海建立了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如果她们再向城市跨进一步,便不免会溶解在这座城市中,也许便始终不言,至少不能再如此耐心深刻、详细多面地言说上海这座城市了。正如程乃珊所说:“总觉得,有怎样的城市,就有怎样的女人。女人,是城市的韵味,犹如
编作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编号2010R426007
者:何丽,学士,任教于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辑:郭子君
E-mail:[email protected]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