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三间房子一个家

万周按

一处住宅,一部家史,本文是万周春节征稿《房子》选发的第二篇。题图与本文无关。

我的家乡是豫西南的一个小村庄,肥沃的黄土构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千百年来,家乡人盖房子就地取材,拉土、和泥、做坯,家里条件好的就把泥坯烧成砖瓦,条件不好的,泥坯晒干就直接垒墙了。

我的父母都是老三届毕业生,成绩优异的他们没能够上大学。父亲当兵转业在几千里之外的四川工作,但单位不怎么景气。母亲随着父亲在单位住了几年,生下我和弟弟。记忆中当时的住所是一间绿色板墙灰色石棉瓦顶的简陋房子,中间一个大灯泡。

后来老家写信来说要分地了,妈妈带着我和蹒跚学步的弟弟回到家乡。在村边新分的宅基地上,乡亲们一起帮忙打坯、垒墙,两扇木窗一扇木门;树干做梁,树枝做椽子,椽子上铺上高粱杆织成的席,苫上麦秸秆,三间草房拔地而起。墙上的泥还是软的,地上的土还是新的,我们就搬了进去。

空荡荡的屋里只有一张床和邮寄回来的两个木箱子。爸爸到夏收和秋收的时节才请假回来,添置了装粮食的水泥缸,又在院子里打了一眼井。再往后,外公看我们雨天在屋里烧火做饭呛得站不住人,在屋旁搭了一个小小的灶房,父亲到池塘边挖了泥,陆续垒砌了一圈土院墙。那时我和弟弟已经上学了,暑假里帮父亲一起干,三个人光着膀子穿着大裤头,后背晒的黑漆漆,又褪了皮,在斑驳的树影里被汗水刺激的呲牙裂嘴。

在这个简陋的院子里,我和弟弟一天一天的长大。早上天不亮就到村东头的学校去读书;吃饭时蹲在院子西北角的大树根上喝着玉米糊和妈妈调的野菜,偶尔从院外高声吆喝的老爷爷那里买块热豆腐拌上红辣椒,吃的满头大汗;盛夏的晚上在桐树下铺张草席,在漫天繁星的陪伴下入眠;冬天,在院门口堆上两个大雪狮子,骑上去挥舞着木刀。

白天,妈妈到地里干活,我和弟弟一放学就往家里跑,我切菜做饭,弟弟烧火,饭熟了就去地里喊妈妈回来一起吃。烧火是个技术活,一旦柴禾湿或者是刮风造成烟气倒灌,灶房里立刻烟雾弥漫,我和弟弟揉着眼睛冲出来,再闭着眼睛冲进去,拼命往灶膛里吹上几口气,再冲出来,反复几次,直到灶火再重新燃起来。

晚上,我和弟弟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灯光昏暗,我们往前凑,帽檐时常会被烤糊,有时候一个打盹,头发“哧”的燎掉一块。妈妈坐在旁边纳鞋底子或是抠玉米,冬天会在煤炉上熬一锅辣椒柴水给我们泡脚。窗外无论大雨倾盆或是白雪飘飘,屋里却总是充满着温情和妈妈的絮叨。

有时候妈妈去邻村磨面或者是下地干活回来晚,我和弟弟在屋里点上煤油灯,坐在院子里等。黄豆大的灯苗显得一切物件的阴影都特别大,院子四周黑黢黢的,屋里咕咚咕咚老鼠跑过的声音,或者是院墙外不知名动物发出的尖叫声,都会让我们弟兄两个紧紧地挨坐在一起。栅栏门响了,妈妈回来了,我们立刻冲到大门口,接着妈妈一起回到屋里,浑身的喜悦好像也被灯光放大了。

有一年的春节前,妈妈拌好了面准备蒸年馍,面迟迟不发酵,我坐在床上却怎么也不肯入睡,要等着吃糖包,妈妈答应说蒸熟了喊我。后半夜,糖包蒸熟了,妈妈把我抱在怀里摇醒,半醒不醒的我吃了几口,就满意的睡着了。妈妈以为早晨我会不记得这件事了,但那晚糖的甜味我一直记忆到现在,每到春节前准备年馍时我都会记起那晚温暖的灯光、雪白的冒着热气的糖包,和妈妈温暖的怀抱。

爸爸每次回来都要给我和弟弟量身高,刻在门框上,站在门槛上能够到顶框了、站在地上能够到门框了、头能顶到门框了……到了初中、高中,我和弟弟都到镇上、县里去读书了。只剩妈妈一个人在家,每到周末,我们步行十几里路也要回去,躺在家里简陋的木板床上,打个哈欠都是舒服的。有时我们和妈妈一起,到县汽车站去接回来的爸爸,晚上嚼着父亲带回来的花生牛轧糖,一家人在灯下高兴的吃着团圆饭,觉得人生全部的美妙都在这一刻。

这栋房子的草顶每年都要修缮,后来换成了红瓦;大梁微微有些变形,四个墙角都出现了裂缝。每到雨季,房顶漏水,屋里各处摆着盆子、铁碗,我们伴着滴答声入眠。怎么修都避免不了下一次再漏雨,一个阴雨连绵的夏天,一个窗台甚至突然倒塌。

妈妈除了种地,还每年喂两头大肥猪,喂上一院子鸡,她说“咱们家不盖瓦房了,我和你爸商量着要供你们弟兄两个上大学”。再后来,我和弟弟作为村里第一个、第二个本科生,都到外地上大学去了,假期里回来,比门高了,门缝、墙缝也更大了。

毕业那年,我回到了家乡所在的城市上班,爸爸的单位迁到了北京郊区,但更不景气。秋天,我送爸爸去车站坐车,爸爸说:“再干两年,提前退休,回来和你妈一起到市里做个小买卖,包个饺子、馄饨什么的,给你们弟兄买房子、结婚。”“好啊,我陪你包饺子。”我没心没肺的憧憬着。

那个冬天,父亲突然发病,春节回来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我下夜班之后,就骑自行车赶到家里,用架子车拉着父亲四处求医。乡里、县里、市里的医院都去了,连病因是什么也没搞清楚,病情也日益加重。看着父亲躺在床上浑浑噩噩,融化的雪水滴答的漏下来,墙角的裂缝已经能够伸进去拳头了,门缝里灌进来的寒风让屋里像冰窟窿一样。

“到北京治病去!”我一发狠,带着父亲母亲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北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一家医院一家医院的去找专家,有时头天晚上就去排专家号,弟弟从学校赶过来,为了排专家号在雪地里站了一下午和一个通宵。晚上回到工棚,揣在口袋里的几个馒头还是冰凉未动,但看着专家给出的分析结果,昏暗的灯光里满是希望。

把父亲母亲安顿好,我回到了单位上班,这个夏天,在倾盆的大雨中,我坐在从市区流过的河边,幽幽的想到:“那三间草房恐怕是抗不过这场大雨了”。倒就倒吧,北京不是还有一间工棚吗?那就是家,依然是一个灯泡,一张木桌,瓦顶泥地,一个做饭取暖的火炉。

母亲陪着父亲在北京治病,弟弟在南方继续上大学、读研究生,我在单位工作,然后谈了对象、结了婚。弟兄们腾出一间单位的职工宿舍给我做婚房,但家的概念依然是北京那间工棚。2004年,我有了女儿;父亲的病情也稳定了,我又租了一间房子,把他们安顿到身边;弟弟毕业到深圳上班了,也租了房子。还是三间房子,只不过分布在两个城市。

后来,三间房子慢慢变成了三套房子。弟弟也结婚有了孩子,住在一个漂亮的大社区里;我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房,在明亮的灯下陪孩子做作业、玩游戏;妈妈是有多么爱这套三居室啊,每天把地板窗户擦得一尘不染,爸爸拄着双拐来回巡视,地上即使掉了一个饭粒也要想方设法扫干净。虽然是在两个城市的三套房子,但好像依然是一个家,父母与孩子之间、弟兄妯娌之间,没有隔阂,有的是大事小事的商量、相互之间的关心,就像孩子大了单分一间屋子住,但依然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一样。

这么多年,对房子从来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有时候,到了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忍不住想:“不错啊,在这里买套房子住。”但从来没想过“这地段买房子能升值啊”。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房子从来都是和家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容纳记忆、亲情和幸福的空间。

2015年2月23日

春节假期,万周发出征稿启事,命题作文:《房子》。征稿截止3月5日24:00(正月十五),欢迎附图,详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标明“春节投稿【房子】”。

万周按

一处住宅,一部家史,本文是万周春节征稿《房子》选发的第二篇。题图与本文无关。

我的家乡是豫西南的一个小村庄,肥沃的黄土构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千百年来,家乡人盖房子就地取材,拉土、和泥、做坯,家里条件好的就把泥坯烧成砖瓦,条件不好的,泥坯晒干就直接垒墙了。

我的父母都是老三届毕业生,成绩优异的他们没能够上大学。父亲当兵转业在几千里之外的四川工作,但单位不怎么景气。母亲随着父亲在单位住了几年,生下我和弟弟。记忆中当时的住所是一间绿色板墙灰色石棉瓦顶的简陋房子,中间一个大灯泡。

后来老家写信来说要分地了,妈妈带着我和蹒跚学步的弟弟回到家乡。在村边新分的宅基地上,乡亲们一起帮忙打坯、垒墙,两扇木窗一扇木门;树干做梁,树枝做椽子,椽子上铺上高粱杆织成的席,苫上麦秸秆,三间草房拔地而起。墙上的泥还是软的,地上的土还是新的,我们就搬了进去。

空荡荡的屋里只有一张床和邮寄回来的两个木箱子。爸爸到夏收和秋收的时节才请假回来,添置了装粮食的水泥缸,又在院子里打了一眼井。再往后,外公看我们雨天在屋里烧火做饭呛得站不住人,在屋旁搭了一个小小的灶房,父亲到池塘边挖了泥,陆续垒砌了一圈土院墙。那时我和弟弟已经上学了,暑假里帮父亲一起干,三个人光着膀子穿着大裤头,后背晒的黑漆漆,又褪了皮,在斑驳的树影里被汗水刺激的呲牙裂嘴。

在这个简陋的院子里,我和弟弟一天一天的长大。早上天不亮就到村东头的学校去读书;吃饭时蹲在院子西北角的大树根上喝着玉米糊和妈妈调的野菜,偶尔从院外高声吆喝的老爷爷那里买块热豆腐拌上红辣椒,吃的满头大汗;盛夏的晚上在桐树下铺张草席,在漫天繁星的陪伴下入眠;冬天,在院门口堆上两个大雪狮子,骑上去挥舞着木刀。

白天,妈妈到地里干活,我和弟弟一放学就往家里跑,我切菜做饭,弟弟烧火,饭熟了就去地里喊妈妈回来一起吃。烧火是个技术活,一旦柴禾湿或者是刮风造成烟气倒灌,灶房里立刻烟雾弥漫,我和弟弟揉着眼睛冲出来,再闭着眼睛冲进去,拼命往灶膛里吹上几口气,再冲出来,反复几次,直到灶火再重新燃起来。

晚上,我和弟弟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灯光昏暗,我们往前凑,帽檐时常会被烤糊,有时候一个打盹,头发“哧”的燎掉一块。妈妈坐在旁边纳鞋底子或是抠玉米,冬天会在煤炉上熬一锅辣椒柴水给我们泡脚。窗外无论大雨倾盆或是白雪飘飘,屋里却总是充满着温情和妈妈的絮叨。

有时候妈妈去邻村磨面或者是下地干活回来晚,我和弟弟在屋里点上煤油灯,坐在院子里等。黄豆大的灯苗显得一切物件的阴影都特别大,院子四周黑黢黢的,屋里咕咚咕咚老鼠跑过的声音,或者是院墙外不知名动物发出的尖叫声,都会让我们弟兄两个紧紧地挨坐在一起。栅栏门响了,妈妈回来了,我们立刻冲到大门口,接着妈妈一起回到屋里,浑身的喜悦好像也被灯光放大了。

有一年的春节前,妈妈拌好了面准备蒸年馍,面迟迟不发酵,我坐在床上却怎么也不肯入睡,要等着吃糖包,妈妈答应说蒸熟了喊我。后半夜,糖包蒸熟了,妈妈把我抱在怀里摇醒,半醒不醒的我吃了几口,就满意的睡着了。妈妈以为早晨我会不记得这件事了,但那晚糖的甜味我一直记忆到现在,每到春节前准备年馍时我都会记起那晚温暖的灯光、雪白的冒着热气的糖包,和妈妈温暖的怀抱。

爸爸每次回来都要给我和弟弟量身高,刻在门框上,站在门槛上能够到顶框了、站在地上能够到门框了、头能顶到门框了……到了初中、高中,我和弟弟都到镇上、县里去读书了。只剩妈妈一个人在家,每到周末,我们步行十几里路也要回去,躺在家里简陋的木板床上,打个哈欠都是舒服的。有时我们和妈妈一起,到县汽车站去接回来的爸爸,晚上嚼着父亲带回来的花生牛轧糖,一家人在灯下高兴的吃着团圆饭,觉得人生全部的美妙都在这一刻。

这栋房子的草顶每年都要修缮,后来换成了红瓦;大梁微微有些变形,四个墙角都出现了裂缝。每到雨季,房顶漏水,屋里各处摆着盆子、铁碗,我们伴着滴答声入眠。怎么修都避免不了下一次再漏雨,一个阴雨连绵的夏天,一个窗台甚至突然倒塌。

妈妈除了种地,还每年喂两头大肥猪,喂上一院子鸡,她说“咱们家不盖瓦房了,我和你爸商量着要供你们弟兄两个上大学”。再后来,我和弟弟作为村里第一个、第二个本科生,都到外地上大学去了,假期里回来,比门高了,门缝、墙缝也更大了。

毕业那年,我回到了家乡所在的城市上班,爸爸的单位迁到了北京郊区,但更不景气。秋天,我送爸爸去车站坐车,爸爸说:“再干两年,提前退休,回来和你妈一起到市里做个小买卖,包个饺子、馄饨什么的,给你们弟兄买房子、结婚。”“好啊,我陪你包饺子。”我没心没肺的憧憬着。

那个冬天,父亲突然发病,春节回来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我下夜班之后,就骑自行车赶到家里,用架子车拉着父亲四处求医。乡里、县里、市里的医院都去了,连病因是什么也没搞清楚,病情也日益加重。看着父亲躺在床上浑浑噩噩,融化的雪水滴答的漏下来,墙角的裂缝已经能够伸进去拳头了,门缝里灌进来的寒风让屋里像冰窟窿一样。

“到北京治病去!”我一发狠,带着父亲母亲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北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一家医院一家医院的去找专家,有时头天晚上就去排专家号,弟弟从学校赶过来,为了排专家号在雪地里站了一下午和一个通宵。晚上回到工棚,揣在口袋里的几个馒头还是冰凉未动,但看着专家给出的分析结果,昏暗的灯光里满是希望。

把父亲母亲安顿好,我回到了单位上班,这个夏天,在倾盆的大雨中,我坐在从市区流过的河边,幽幽的想到:“那三间草房恐怕是抗不过这场大雨了”。倒就倒吧,北京不是还有一间工棚吗?那就是家,依然是一个灯泡,一张木桌,瓦顶泥地,一个做饭取暖的火炉。

母亲陪着父亲在北京治病,弟弟在南方继续上大学、读研究生,我在单位工作,然后谈了对象、结了婚。弟兄们腾出一间单位的职工宿舍给我做婚房,但家的概念依然是北京那间工棚。2004年,我有了女儿;父亲的病情也稳定了,我又租了一间房子,把他们安顿到身边;弟弟毕业到深圳上班了,也租了房子。还是三间房子,只不过分布在两个城市。

后来,三间房子慢慢变成了三套房子。弟弟也结婚有了孩子,住在一个漂亮的大社区里;我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房,在明亮的灯下陪孩子做作业、玩游戏;妈妈是有多么爱这套三居室啊,每天把地板窗户擦得一尘不染,爸爸拄着双拐来回巡视,地上即使掉了一个饭粒也要想方设法扫干净。虽然是在两个城市的三套房子,但好像依然是一个家,父母与孩子之间、弟兄妯娌之间,没有隔阂,有的是大事小事的商量、相互之间的关心,就像孩子大了单分一间屋子住,但依然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一样。

这么多年,对房子从来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有时候,到了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忍不住想:“不错啊,在这里买套房子住。”但从来没想过“这地段买房子能升值啊”。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房子从来都是和家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容纳记忆、亲情和幸福的空间。

2015年2月23日

春节假期,万周发出征稿启事,命题作文:《房子》。征稿截止3月5日24:00(正月十五),欢迎附图,详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标明“春节投稿【房子】”。


相关内容

  • 运动会广播投稿稿件精选
  • 你的汗水洒在跑道,浇灌着成功的花朵开放.你的欢笑飞扬在赛场,为班争光数你最棒.跑吧,追吧 在这广阔的赛场上,你似骏马似离铉的箭.跑吧,追吧.你比虎猛,比豹强! 初一(4)班来稿 你们挥舞着充满力量的双臂,看着实心球化成美丽的弧线. 我着实在心里佩服你们你们抛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 初一(4)班来稿 一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规范_投稿须知_学术刊物_中国心理学家网
  • 诸位作者朋友您好!欢迎您向本刊投稿,感谢您对本刊的大力支持.为了使稿件处理更加快捷,请您在投寄纸质文稿的同时,将电子文档发送至本刊邮箱.如果您直接发送到本刊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则会收到一个自动回复,提示您根据您的文章所属学科重新发送至下面邮箱: 1.hnsfd ...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由为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卫生部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协会编校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期刊排名 ...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部 |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发布时间: 2016-08-18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由为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 ...

  • 第十二届华人杯作文赛要求
  • 第十二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征文启事 第十二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开始了,现将本届比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请大家仔细阅读"参赛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比赛题目 题目一:家庭/校园趣事 家庭趣事 提示: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是爷爷.奶奶及姥姥 ...

  • 运动会报道稿
  • 致100米运动员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步伐, 那是辛苦汗水的抒发, 你就像天边的云端, 有彩霞的绚丽色彩. 奔驰的骏马, 飞奔的步伐让你的胜利在前方等待. 为你们祝福, 为你们喝彩! 二年二班来稿 [赞100米运动员] 百米跑道虽不长, 运动健儿志高扬. 摩拳擦掌跃欲试, 分秒必争我最强. 二年二班来稿 ...

  • 自然地理学核心投稿
  • 自然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一).地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二).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1. <地理学报> http://www.geog.com.cn/ 中文版征稿简则 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 ...

  • [晓东诗刊]第157期,水儿点评[来稿选登],在留言处投稿
  • [晓东诗刊]156期 点评:水儿 主编:冷月 赞水儿.冷月老师等深夜为作者点评诗一首 无眠 文/艾利圣(雪松) 何家诗坛人未眠,今霄又是几更天? 鸡鸣三遍应报晓,月浸诗卷择佳篇. 水儿点评:作为诗社的一员,没有做出更多的业绩,愧对诸位老师学员厚爱.在此感谢所有支持晓东诗社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支持,让 ...

  • 中学生物老师必备
  • 收集了一些国内知名刊物的征稿简则和投稿须知,献给准备投稿的生物教师. <生物学通报>征稿简则 1 <生物学通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读者对象是全国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师,并兼顾大专院校师生和一般生物学工作者. 2 本刊主要刊登下列内容的文章:介绍生物学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