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域文化发展之

贵州文化

盘点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贵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没有固定的唱词,只有10多种固定的曲谱,曲目多为布依族的神话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民族说唱艺术形式。

历史悠久的贵州遵义文化

遵义,着名的“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这,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遵义是历史文化古城,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文化艺术。下面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沙滩文化

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沙滩文化蒸蒸日上,方圆约2.5平方千米的沙滩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成了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外交家的摇篮,其中有学者、诗人郑珍,西南巨儒莫友芝和被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和“全才君子”的黎庶昌等着名人物,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

长征文化

长征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渡乌江……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国酒文化

遵义是着名酒乡,名酒纷呈,酒厂林立。国酒、国家级名酒、国家优质酒、省级名酒、地方名优酒难以计数。由于荟萃了众多风格独特的高级优质酒以及遵义所蕴含的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1988年,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

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指唐乾符3年(876年)至明万历29年(1601年)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是以中国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及杨粲墓为主的包括养马城、云门囤、水牛城、永安庄、播州城、鹤鸣洞等遗迹、遗址,明万历28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后,土司文化沉寂了400年。

建筑文化

我省第一个由私人投资修建的大型文化博物馆绥阳博雅苑,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博雅”取义为“博采文化瑰宝,雅取艺术精华”,是中国诗乡的人文新景观。

诗乡文化

诗乡绥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古至今,诗人、艺术家、作家活跃文坛,名人辈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有20多人、300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艺作品2万余篇,出版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书籍100多本。

杂技文化

1976年4月,遵义市杂技团与贵州省、贵阳市杂技团联合组成“贵州省杂技代表队”,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杂技调演。1986年6月,遵义市杂技团组建“长征演出队”,沿红军当年长征路线演出,受到“老、少、边”区人民的好评。1971~1989年,遵义市杂技团演出4062场,观众355.8万余人(次)。

辣椒文化

绥阳朝天椒,早在唐朝中期就开始培育种植,到明万历29年,已作为商品正式上市交易。绥阳辣椒外观油亮、色泽红润、浓辣芬香、风味独特、品质超群誉满海内外,成为全国七大出口名椒之一,作为免检产品出口,多年来一直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绥阳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民族文化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茶文化

湄潭茶文化已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自秦汉以来就是当地居民的传统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着的《茶经》中对湄潭茶叶评价甚高,称“其味极佳”。湄潭建成了茶海公园、茶叶生态农庄,形成了除饮食之外,包括茶叶包装、茶具、茶馆、茶景观、茶诗词、茶歌、茶书画、茶摄影等集休闲、养性、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特色。

古老传统的贵州丧葬习俗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说法。贵州民族文化多种多样,把这高原山地装饰得多姿多彩。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贵州依旧保留着古老传统的习俗。那么,贵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岩葬。岩葬的形式主要有洞葬和悬棺葬。

洞葬。是一种将尸体放入棺材后抬至村寨附近的山洞里存放的丧葬方式,大多一穴多棺。关于洞葬的记载,见于明代《贵州图经新志·卷九》,其曰:“镇宁部民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以杵击曰,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尸穴间。”《炎微纪闻·卷四》载:“人死,以杵击椎(碓)塘,和歌哭,椎(碓)棚者,臼也,葬之幽岩密而无识。”古苗族、古侗族、古仡佬族、古土家族都曾流行过洞葬。

悬棺葬,又叫崖葬。是一种将尸骨放入棺材之后,将棺材高置于临河的高崖之上的丧葬方法。“唐张篙《朝野佥载》卷之二,‘五溪蛮条’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同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白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孝。’”“元周致中《异域志》卷下说:‘五溪蛮即侗蛮,遇父母死……临江高山,凿龛以葬’。”历史上所谓的“五溪蛮”始用于汉代,指生活在今湘西、黔东、桂北一带的少数民族。

树葬。即置尸于树上的葬俗。在古代贵州一些地方使用过这种葬俗,如今黎平县境内古时的居民。

火葬。古代侗族有过将尸体进行火化之后再埋葬的行为,使用火葬是在死者属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以求除凶辟邪、使死者的灵魂得以顺利升天而使用的。当地古时居民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只有进行火化才能顺利升天,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找到归宿、驱除凶神恶煞以求人间安宁。当地侗族的火葬是着眼于灵魂福祉的丧葬选择,并在尸体火化后,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但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进行安葬。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区中仍然流行。

贵州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主要以汉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一共拥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省市和自治区。而贵州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全省总人口36。11%,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族(83万人)(2010年)。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

全省少数民族依次分布在黔东南、铜仁、黔南、毕节、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和遵义。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和黔东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黔中;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和黔北;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和黔西南;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黔北、黔西北和黔中;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回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和黔中;白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瑶族和壮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

畲族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部分县市;毛南族分布在黔南部分县内;满族、蒙古族分布在黔西北部分县内;羌族分布在黔东北的石阡、江口两县境内。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贵州结婚习俗

在贵州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风俗,比如在传统婚礼的习俗上,贵州就与其他地区相差甚远。在贵州的婚俗中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闹房的传统,你知道闹房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贵州的传统婚俗吧。

闹房

闹房从公布结婚信息、开始邀请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开始。与男方年纪相仿的好朋友就会到男方家里喝酒、聊天、玩,直到深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庆贺他们的朋友;同时也是为了趋走“不干净”的东西,让新房保持热热闹闹的局面;三是因为他们会在婚礼的时候帮助他们的新郎抢新娘和帮忙摆筵席。在女方请客的前一天,这帮人会到新娘家中喝酒。

女方请客

贵州的花江地区的筵席规则是:筵席必须是主人自己家里做给朋友吃,不能在餐馆里面请客。摆筵席那一天一共吃两餐。

早餐在上午10点半左右开始,且只有一个菜:青菜豆腐汤(一清二白),当然是辣的,因为青菜豆腐汤外加干辣椒是他们的特色菜。

第二餐在下午4点左右开始,只有六个菜(象征新娘新郎一生顺利之意)。

在筵席进行中,女方必须安排几个加饭的人员端着装饭的盆子在筵席中央不停的走动,看到谁需要饭就立即给他加饭。这是风俗的同时,也是因为贵州人吃筵席非常的快,从开始上菜到最终吃完,一共所用时间不到8分钟,所以需要专门加饭的人。

当他们还未吃完的时候,第二轮饭局的人已经站在正在吃饭者的后面了,等待着坐下吃饭了。

过礼,接新娘,送亲

在女方请客的空挡时间中,男方的父母会陪同新郎在新郎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送礼到新娘家中。礼品有:首饰盘、红包盘、新娘服盘、新衣服盘、新内衣内裤盘、鞋子盘、红鸡蛋盘、红核桃盘、卤猪盘、瓜子盘、喜糖盘。当新郎送礼进门的时候,会安排一个人辈分比新郎小、年纪较大的人倒水给新郎让他洗脸。

女方请客当天的晚上11点半,新郎会在他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新娘家里接新娘。此时我们是不许他进来的,要让新郎拿红包和表演节目,反正就是尽情的为难新郎,让他受尽折磨的之后再让他进门。他的朋友就是帮新郎解围、帮他撞们的人了。反正在怎么玩也必须在11点55让新郎进门,以便在12点的时候准时接走新娘。

接到新娘后,我们这些新娘的亲人(新娘的父母只能送人到门口,不能走出门,也就不算送亲客。)就提着新娘的物品和送亲物品,送亲到新郎家。送亲时,新娘由亲人背下楼再由新郎家中的长辈扶着,撑着红伞走在前面。(红伞——喜庆、驱邪。走在前面——取路面干净,没有被人走过)送亲走出新娘家中后,新郎就遭殃了。

他的朋友们会在几天前买很多鸡蛋,然后将其晒臭,这就是臭鸡蛋了。用臭鸡蛋来砸新郎,所以新郎非常之惨淡,如果中招就浑身都是臭的,而此时没有人会帮助他,只有受着吧。送亲到家后,新郎家人会煮消夜给送亲客吃。消夜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特产——煮粉。然后陪新娘带到2、3点就回家。

正式结婚筵席

接到新娘后就是正式婚礼,由男方请客吃饭。同女方请客程序是一样的两餐。不过这时的第二餐的菜色会多一些,有12个左右。同时由于男方是贵州本地人,他们的筵席有140桌左右,从下午三点一直吃到了下午5点半左右。

送亲的人员此时可以到男方家中吃第二餐的酒席。当然吃饭的时候不能跟随男方亲友一起在外面吃,只能在新郎新房的客厅中单独摆酒席让送亲人员吃饭。吃完就陪新娘,陪到晚上11点左右,然后离开。选择此时离开是方便他们闹新房,因为我们送亲的人不能参与闹新房。

三日回门

回门之前的几天,新娘只能在自己的新房,也就是新家中活动,绝对不允许外出活动。

三天之后的清晨(凌晨4点左右),新娘就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娘家。(因为早,在这一天路是没有人走过的,非常干净的路面。)然后在娘家吃早餐和午餐。回门后新娘可以出门了。也就真正的完成了新婚典礼。

贵州民间工艺品简介与特色

贵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一种地域文化,由于各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贵州文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绚丽姿态。在贵州文化中,贵州手工艺品十分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服装装饰等等更受欢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贵州的民间工艺品吧。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

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

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苗族的剪纸、刺绣同为一体,只不过使用的材料不同,其风格一致。从图案的取材来看,丰富多变,有动物、植物、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

形象处理上敢于想象,大胆夸张,其纹样的丰富多变可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如在苗绣中出现的龙的形象就有好多种:龙的头上有牛角,尾部变成花或宽大的金鱼尾,“飞龙”呈现为鸟状,“人龙”、“蜈蚣龙”等。苗绣还常把花草、动物、人物集中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造型古拙,主题明确。

他们把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或互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织锦工艺中经常出现的适合纹样一般有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布满花、草或小动物,构图饱满,整体感很强又富于变化,这与现代图案的结构非常相似。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自成一体的艺术语言,贵州民间工艺无论从工艺技巧还是艺术表现来看,都呈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精神。造型上的质朴、生动,色彩运用的奔放,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加上熟练手工技巧,形成最完美的艺术作品。这不仅只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

贵州民间工艺正处于由传统进入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渡时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想要维系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急于投入现代文明的怀抱,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交织和矛盾的状态。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强力吸引下,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袭者的农民兄弟,他们早已想摆脱贫困,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某一区域的原生态等于某种落后的生活方式,这常常意味着贫困和困顿。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物质财富却相对贫乏,他们急于摆脱贫困,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难于顾及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也是自己身边潜在的物质财富,因而不惜抛弃。新一代的农村青年舍弃贫困的农村生活,同时也舍弃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投入到城市的怀抱。

贵州吊脚楼文化,最美的传统建筑

走进贵州的山岭水边,你不管是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还是在清澈见底小河边,你一眼所及的地方都会有吊脚楼的出现。吊脚楼就好像星空中闪亮的星星洒满苍茫的大山。吊脚楼是贵州文化中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贵州的吊脚楼吧。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

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盘点贵州历史文化名人

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贵州不仅仅拥有宜人的气候,还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地貌以及贵州文化历史涌现出了无数历史名人。这些名人为贵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很大贡献。那么,他们都有谁?

张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兴义府,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何应钦: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

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

杨龙友:明代着名诗人、书画家。

姚茫父:清末民初着名画家、诗人、学者。

周渔璜:清代着名才子、诗人。

丁道衡:(1899年11月-1956年2月21日)字仲良,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着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张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字卫之,本籍贵州六盘水盘县人(城关镇),美术教育者。曾于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

安健:(1877—1929年)字舜卿,彝族,去世后被南京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贵州六枝特区上官人,出生在一个彝族土司家庭,是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后人,清末附生(秀才)。少年时就学安顺府,后游学省城贵阳。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光绪31年(1905年)抛弃科举仕途,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在东京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清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代着名政治家、改革家。清代中兴名臣之一。着有《十五弗斋文存》、《丁文诚公奏稿》等。

李端棻:晚清着名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人。1898年,因力主变法,被授予礼部尚书之职。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撤职查办。1901年返回贵阳。在贵阳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主持经世学堂的教学工作。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清朝一品重臣。

谢六逸: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奠基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

蹇先艾:当代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着名作家。

陈恒安:当代中国着名书法家、文史学家。

宋吟可:当代中国着名画家。

萧娴:当代中国着名书法家。

周起渭:字渔璜,号桐野(1663年~1714年),贵阳青岩骑龙人。清初着名学者、诗人。24岁乡试第一,31岁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侍讲学士。后任浙江正考官、直隶学政和詹事府詹事等职。

谢三秀:字君采,明万历、天启年间着名诗人。曾三任掌故,精于诗作,诗名远播,有“天末异士”之誉。

赵以炯:清咸丰十七年(1857年)生,为云贵两省自兴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乐森璕:(1899年~1989年),字季纯,祖籍贵州黄平县。民国7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民国9年(1920年)升入该校本科地质系,民国13年(1924年)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民国23年(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民国25年(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中国地质堪探、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贡献卓越。

黄齐生:(1897年~1946年),名禄祥,又名鲁连,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贵州安顺人。他毕生和陶行知、黄炎培等探索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曾两次到延安,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会见,两位中共领袖对黄齐生为抗日救国所做贡献倍加赞赏。

传统文化:贵州夜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许多多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贵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也有着它独特的地方。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贵州的夜郎文化,了解一下贵州的与众不同吧。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化最大特点是多元化的。据《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记载,夜郎的主体先民是濮人、僚人,后发展为仡佬人。“仡佬”一词自南宋首次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夜郎文化是指夜郎政治、经济范围内所有民族文化的组合,也是指受夜郎文化势力影响的周边地区文化的组合,包括古夜郎文化,也涵盖了夜郎风影响的当代民族文化。古夜郎强盛时期,其疆城达到昆明以东、四川自贡、西昌、广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

种族文化

对于夜郎的族属问题,一般都必须认为夜郎不是单一的民族,有的认为夜郎来自周代徐淮夷中的谢人;有的认为由周到秦汉,有越系的僚人,南蛮系的濮人,今彝族先民的羌人,在夜郎地区都是主体民族;有的认为羌系的夷在夜郎中处于首领地位,夷即今之彝族先民;有的认为夜郎的主体民族为今布衣族先民;贵州境内苗族为一大族,虽有的认为是夜郎主体,但普遍认为苗族之进入贵州,时间远在夜郎亡后,而苗族自己传说,也对此作了否定。

政治文化

对于夜郎的政治中心,有且兰部和夜郎部两种说法。“夜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夜郎时期的各民族及其尔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影响的结果。

夜郎的许多习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处、“干栏”这种居室建筑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贵州,“随处见夜郎”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却一直在找寻,而且在争议,牵涉到安顺、镇宁、六枝、安龙、黄平、兴仁、赫章等地,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众多的夜郎古迹,更使得外业的人们对此充满探奇心理,以图寻找失落的文明,看来,随着探寻的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历史资料、历史文物的不断丰富,夜郎的真实面目也许会逐渐清晰,但探索内涵丰富的夜郎文化与我们的民族心态、现代化建设等又是永恒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它还将是一个谜。

居住文化

仡佬族住房或傍溪沟而建,或倚高山园林而筑,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及建筑材料往往视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而定。其住户格式一般是确定的,多数是三间标准。中间是客户,称为“堂层”,不住人,只作供奉祖先、祭祀神灵和接待宾客用。其余两间是卧室和厨房。

卧室与厨房比中间堂屋林凸出一些,形成一个厅口,厅口有大门,两扇大门内开,另还有两扇棚栏门外开,棚栏门比大门矮得多。白天一般开大门,关上棚栏门,以防止鸡、狗等畜牧进入堂屋。以前他们的房屋家境贫一点的是土墙、篱笆墙和乱石等砌成的墙。项上盖的是茅草或谷草;富裕的则是木柱穿架结构的房屋雕梁画柱,气派豪华。现在,仡佬人生活有所改善,多数人住上木结构房子,少数劳动致富的人还住上了砖木房和楼房。

服饰文化

仡佬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中老年人喜穿无袖的长短外脱襟,对襟和胸襟衣。男衣袖子长,多喜钉布钮扣,长衣服装要复杂一些。老老少少的仡佬族妇女都喜欢穿大袖外脱襟的花边栏杆,或大镶滚边或小镶滚边,前襟上边都绕有一道“花边线”或“拐脚边线”。

女上衣袖短、口大。女裤短且裤脚小,裤脚边镶有各色的布并有花边。脚穿钩尖鞋或剪刀口的软鞋、笼、布鞋,鞋子绣有色彩绚丽的花色。据史书文献记载,女子穿过通裙、桶裙、扭带等,裙上刺绣袜带上,绣有龙凤花草之类。男女都喜缠脚,穿蓝白色布飘子和穿刺绣的鞋;都喜包青白色头巾,男子圈于头,女子则圈围辫发或发髻。少女喜留长辫,或重或圈于头项,妇女习惯穿耳戴环,腕圈指戒。已婚妇女用马尾和青丝线织成的笼子罩于发髻,以示区别婚否。

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建省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有的如今濒临消失。预示就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么贵州文化中都有什么出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它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黔东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流传的融乐器、声乐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曲艺类音乐,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制作的琵琶作乐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布依族铜鼓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它始于商周时期,传于战国秦将司马错取巴楚国,开发乌江,实行屯兵时期。秦国的宫廷傩、军傩、民间傩在这里得到稽留和发展,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安顺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故称“地戏”。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精美绝伦的贵州蜡染文化

我们的祖先历来都是有一批能工巧匠的,他们将手艺不断发扬光大,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艺术形式,留给我们后人无数的精神财富。蜡染是贵州文化里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形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什么是蜡染文化。

贵州蜡染

蜡染是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与绞染、扎染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贵州蜡染文化博物馆”目前设于府文庙内。

民族风格

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使贵州民间激进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所使用和欣赏。

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用途

具有实用的功能。蜡染流行的地区,贵州蜡染同所有民间工艺品一样。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装饰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文化含量,寄托人们信仰、祈愿和情感,深受人们喜爱。特别在临时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反映民俗心理的蜡染更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趣味。

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可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颐养方法

平放在熨板上,1如果蜡染有一些折痕。只需把壁挂展开。用熨斗在壁挂的反面轻轻熨上几下,把它熨平就可以了但重彩画和亮画一定要注意用干的熨斗,千万不要用蒸气熨斗以及不要在蜡染正面熨烫)

这里有四种方法可以选择:1、你可以用一根木棒从壁挂上方穿过去,可根据顾客的喜好进行装裱。再用你线把木棒两头栓上,挂在挂钩上就可以了你也可以根据你喜好,2、选择你喜欢的颜色粗的棉线,编一条彩色的辫子,从壁挂上方穿过去,挂上也很美观大方。

3、也可以用双面胶贴于蜡染的反面的四个角,然后再固定在墙上你满意的位置;4、还可以用艺术画框框起来挂在墙上,巨幅重彩蜡染的底衬比蜡染画宽大,须把多余的边衬剪掉再用艺术画框进行装裱。

因此在颐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3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以免发霉长虫。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晾晒。

可用半干的抹布或掸子檫去灰尘即可;激进蜡染壁挂、桌布、靠垫等可以随时用水清洗,4重彩蜡染、亮画蜡染不能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熨烫。

贵州土司文化制度的演变

在过去的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贵州这些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地区实行了不少政策,土司制度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尔后的改土归流更是直接促进了贵州文化,经济发展和交流。

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研究相关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是羁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唐朝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总结了历代对少数民族治理的经验,对民族问题极为重视,所封授的羁縻府,州、县土官:一是实行世袭;二是授予少数民族酋领军职;三是对作战有功者和有成绩贡献的土官,朝廷奖励表彰,使民族酋领积极为王朝效力。

宋承唐制,为了加强对贵州的统治,在贵州设州、郡、县,派朝中官员兼治对一时难以控制的地方设羁縻州统治,继续实推其雄长者为首领,不强行汉法治理少数民族,所不同唐者只是将土官调离本土,制订了土官袭法,规定了土官的纳贡义务,显得更农奴,巩固统治,从而有足够的兵员和粮饷。

除此之外,统治者发现,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为防止“藩镇割据”,实行“三司并立”,在每个省级行政区内,建立三套各自独立的机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军事、行政和司法。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贵州成为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之一。

贵州建省的过程,也是改土归流的过程。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土归流,建立思南、铜仁、镇远等八府。安顺、镇宁、永宁三州,都匀、安顺二府。改贵州宣慰司为贵阳府,土司制度就此完结。

土司制度作用和意义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所以它的影响有两重性。消极方面:土司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统治措施,就其本身来说不如内地的某些制度先进,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消极影响更加明显。

积极方面:改土归流建立贵州省,是西南首创,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这是贵州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改土归流促进贵州文化、经济发展和交流;有利于巩固西南边垂,加强贵州与各省的联系,逐渐铲除土司制度,解除人民痛苦,促进贵州省文化教育的发展,教化为先,才有经济的发展。

久负盛名的贵州茅台酒文化

号称中国“国酒”的茅台你觉得怎么样?是否担当得起这一盛名呢?如今的茅台酒并不能简单地将它当做一种酒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茅台酒已经变成了我国的一种酒文化,它代表的是我国酿酒工艺的一种高度,一种成就。

现在我们一起去贵州文化看看茅台酒有什么文化内涵吧!

茅台酒,素有中国“国酒”之称。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荣获金质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以精湛的酿造技艺和独特的色、香、味,为世人称颂,名甲天下,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酒中名珠”。

中国的茅台酒,因产于贵州仁杯县的茅台镇(原为村)而得名,并享有“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之美名。这种“非凡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凡盛过茅台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誉为“空杯香”、“瓶瓶香”。由于茅台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诗人郑珍对其曾赋予“酒冠黔人国”的美称。

相传有一年除夕,茅台镇忽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镇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僵卧门口,并将其背进屋生火取暖,以自酿米酒款待老人,又将床铺让给老女安寝,自已躺在炉边地上。朦胧中听到奇妙琴声,天边飘来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纱,手捧熠熠闪光的酒杯,站立面前,随将杯中酒倾向地面,顿时空中弥漫了浓郁的酒香,眼前出现了一道闪烁的银河。这青年一觉醒来,屋里炉火很旺,水、饭尚温,床上被褥整洁,似无人睡过一般,推门一看,风、雪俱停,一条晶莹的小河从家门口淌过,河面上飘着阵阵酒香。此后,当地人就用仙女赐予的河水酿酒,用“飞仙”图案作茅台酒的商标至今至不变。

传说归传说,但位于赤水河畔的茅台,自古以酿酒出名确是事实。清人曾有咏句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赞美赤水河,而茅台酒的出名,这或许与当地水质优良有关,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仁怀四周的酒曾以“甘美”而受汉武帝的赞赏。北宋时在茅台镇四周便生产出优质大曲酒,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它质量佳美载入酒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经反复试验,无数次改进和提高,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酿造技术,制造出别具一格的茅台酒来。《黔语》云:“平常沽贯,皆烧春也”,时称“茅台春”。茅台酒经过不断酿制提高,便成了名满天下的中国名酒。

茅台酒为酱香型大曲白酒。据专家们分析,其酒内含有70多种成分,因此构成了酱香、醇甜香和窑底香合成的非凡风味。虽酒度为53度到55度。但酒液晶莹透明,口感醇厚柔和,无烈性刺激感,入口酱香馥郁,回味修长,余香绵绵,为酱香型白酒的曲型。从而形成了茅台酒举世无双和独有奇异风格。

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贵州花灯剧

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虽然看似地理条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与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戏剧——黔剧、花灯剧、侗剧、布依戏等,其中花灯剧更是声名在外,让外出的游子只要听到熟悉的戏剧,就能想到那亲爱的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贵州文化花灯剧吧!

1、简介

贵州花灯剧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剧种。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2、发展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3、演身段

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古色古香的贵州茶文化

茶是我国最重要的饮料,它的滋味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有的只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创造的不同的茶文化。贵州是我国最早拥有一系列茶工艺的地区,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茶在贵州文化成为了一个骄傲。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贵州又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茶又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元,普及于明清,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贵州高原被古生物专家称为“化石王国”,1980年7月13日发现了屹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茶籽化石在晴隆的发现,不仅仅是贵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稀世之宝。

贵州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宝库。是一个茶品种最多的省份。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县就占了163种。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得出的结论。贵州山高,气候温暖多雾,无污染,茶叶品质自然极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贵州几乎县县产好茶,好多地区在唐、明、清时代都是朝廷贡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和无数的饮茶爱好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故事、茶谜语、茶谚语等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色的茶礼,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

贵州美食文化,贵州特色美食有哪些

贵州的传统饮食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黔菜。在贵州菜中有着许许多多具有地方特色而且有名的菜肴,众所周知的宫保鸡丁就是有悠久历史历史贵州菜。那么,你还知道其他的贵州菜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贵州文化中找找看吧。

稻草排骨

贵州人喜欢吃腊味,每逢举子赴京赶考,必备腊排骨的数串,排骨皆为小节,寓意“节节高升”。有次有举子投宿客栈,店家阴差阳错,错将稻草与排骨合蒸,不料稻香入骨,滋味独特,举子食之思路打开,一路照此食用。京城殿试,金榜题名,举子欣喜之余将功劳归于这稻草排骨。时至今日,该地学子每逢考学,据说都要吃稻香骨,以期节节高升。

干锅鸡

干锅鸡是到贵州必吃的一道菜,故事则完全不同。古黔东有一苗寨,盛行百鸡宴。每逢男婚女嫁、拜天祭神之日,寨民倾巢而出,尽献所猎山鸡,置于大铁锅中,苗王挥刀断枝,以枝代铲,且翻且舞。片刻,鸡香扑鼻,令人垂涎。然而,当时人们不知其香源于残叶落果,便爱屋及乌,视木铲为鸡香之本。苗家干锅鸡,由此世代相传,香飘山寨,传遍黔桂。

丝娃娃

丝娃娃的故事有点凄惨。在贵州方言中,丝娃娃音同于私娃娃,意指私生子。相传,一农妇拾回无名女婴,众人称其私娃娃。农妇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食物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衷以面皮,灌以调料,让女孩食之。因其状若襁褓,故称“丝娃娃”。斗转星移,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乡民探究缘由,女孩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传,爱美少女尤其喜爱。

酸汤

酸汤一直代表贵州菜最高级别,全中国吃酸除了山西以外,就应该算是贵州了。这种酸和醋酸完全不同。鱼的品种有4种,鲶鱼下酸汤好吃。传说古时贵州少盐,山民因缺盐,食而无味,体虚乏力。常上山采摘各色野生酸果,作为调料。山民食用酸果烹制的菜肴,觉得食欲大增,体力健壮。久而久之,嗜酸成瘾。因酸果并非四季都有,山民就把毛辣果、木姜籽及酒酿等,置于坛中,长期发酵炮制,就成了毛辣酸,调成酸汤。从此,贵州流传一句民谚:“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

小米喳

小米喳是贵州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传说,苗王携女寻游山寨,至山民喳幺家中,喳幺家徒四壁,无以款待,就将小米拌以山枣一,放在火塘里蒸熟,取名“小米喳”。苗王怒其不恭,然其女见小米喳色泽灿烂,欣然食之,觉得甘香可口,笑语嫣然。苗王见状食之,亦香亦糯,很是美味,转怒为喜,令喳幺回寨专做小米喳。逢各寨主来朝,必以小米喳待之。苗疆各寨重大节庆,皆以苗王所赐小米喳为上品,以示贵重

独具特色的贵州饮食文化

云贵高原之上,这里的水土较为贫瘠,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里的居民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饮食就是他们在这一地区顽强生存的见证,通过这些当地的传统食俗,还能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贵州文化的精髓。

贵州各族由于地处高原,山高谷深,气候变化大,加之劳动条件艰苦,各族群众热情好客,所以好饮酒。贵州各族农村,过去几乎每户都会酿制低度米酒,民间称“夹酿酒”或“晃荡酒”,用以自饮和待客。花溪、青岩一带布依族酿制刺梨酒,惠水、平塘一带的布依族酿制黑糯米酒,三都水族的九阡酒,酒味清甜淳和,别具风味。

贵州各族群众除喜欢饮酒外,还普遍爱吃辣椒,民间有“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的说法。辣椒吃法很多,鲜、干均可食用。除一般作为佐料,伴以肉食、菜蔬、煎、炒、焖、炸。

或用干粉熬制,制成红油,用以调佐料粉、面,或以干粉调以葱、酱油、醋、香油,制成蘸水,蘸吃菜蔬外,更有以青鲜者入锅焙熟,再加油、盐、酱等佐料,做成“鱼鳅辣椒”,美味可口。每到秋季,选取鲜红辣椒,加姜、蒜以刀宰碎,加盐入坛密封做成酸辣椒,用以炒菜,酸辣适宜,味特鲜美。

壮侗语族各族和苗族、瑶族,日常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食,每逢年节打制糍粑、耳块、蒸黄粑,吃法分烧吃、煮吃、煎吃、炸吃等,有的还以煮熟后之汤圆或糍粑,放在炒熟捣细的黄豆粉内反复翻滚,入口亦别有滋味。

安顺一带的屯堡人,还用糯米制成一种“粑果”,颇似近年市场出售之虾片,烹炸或热炒后,迅速膨胀,入口香甜酥脆,亦颇具特色。壮侗语族各族还爱吃酸菜,独山制的盐酸美味可口。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侗族有制作腌鱼、腌肉的传统,其制法是将新鲜猪肉或鱼类和蒸好的糯米饭,一样一层地装入坛内,密封储存,数日后取出食用,略带酸味,十分鲜美。彝族住地多高寒山区,主食以玉米、荞、麦为主,副食除一般菜蔬外,爱吃酸菜煮红豆汤。

贵州农耕文化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的农耕技术和发展,经过你不断的传承一直走在先列,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的农耕文明,贵州文化处在这么一个特别的高原地区,发展出特别的农耕文化。

贵州因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立体农业特征明显,故贵州省山地梯田较多,是旅游观光、摄影创作的优势资源。

贵州的梯田虽然没有广西龙胜、云南元阳被外界所熟知,但其美景完全不逊于前者,甚至更胜一筹。贵州的加榜、摆榜、野钟、堂安、高要等地的梯田,都是“秒杀菲林”的圣地。这些梯田更和贵州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美不可言。

贵州中西部的苗族分布较分散,大多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由于不同地区的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各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但总体说来,黔东北、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和安顺、遵义地区的苗族很早就进入了犁耕农业阶段。苗族的农业社会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苗族迁徙到贵州并扎根下来后,他们就用已掌握的农耕技术播种水稻,在稻田里养鱼。这为苗族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蔽体、保暖和审美的需要,苗族还用他们掌握的养蚕、缫丝技术来纺纱织布,缝制了苗族特有的艳丽的五彩服饰。可以说,苗族在自己的居住区内世世代代地传承从蚩尤时代延续下来的农耕文明,从未间断。

贵州,吸引我们的固然有那鬼斧神工的鼓楼、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岜沙彪悍的枪手、逢亥即开堂斗牛的盛况、瑶族同胞那浪漫神秘的瑶浴以及大山深处苗、侗、壮、瑶、布依等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居……然而,真正让人们魂牵梦绕的、神往无羁的,是山腰腹地如梦如幻的梯田及世代创造和传承的农耕文化。

同样,传统而古老的农耕文明虽失去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态环境,但其传承同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问题一样,需注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这个最关键的人为因素,在适当的政府行为的支持下,传统的农耕文明仍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时代元素发生新的积极的变异和发展,实现与时代的接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闻名天下的贵州特色菜盘点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地大物博当你每到一个地方去观光游览,除了玩当然要品尝当地特色的美食了。贵州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有着多元化的饮食省份,跟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一起去领略都有什么贵州特色菜吧。

包谷酸辣子

包谷打成面,和剁碎的红辣椒拌好,舂成坨後放到坛子里腌起来。吃的时候把腌好的包谷酸辣坨坨从坛子里取出,用茶油或菜油炒熟就可以了。吃起来酸辣爽口,非常送饭。还有种糯米酸辣子,和包谷酸辣子一样的做法,只不过将包谷面换成了糯米粉。

炒香虫

苗族人民选取大马蜂、花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等的饱满幼虫,鲜炒或煲汤,或焙干香炒,其味特别鲜美。再就是天牛和蜻蜓的幼虫,吃法与上述相仿。

蕨菜炒腊肉

梵净山盛产蕨菜,又称“鸡爪菜”,日常做菜可清炒或凉拌。用蕨菜的根磨粉做出的蕨粑也很受欢迎,将半透明状的蕨粑切成条或块,与腊肉同炒,加上辣椒、大蒜,香味绵滑,入口韧性十足。

花江狗肉

原产于关岭县花江镇的花江狗肉,制法本来就讲究,再加上狗肉本身所具有的滋补功效,使得人们趋之若骛,一尝为快。吃花江狗肉要加一碗佐料丰富的辣椒水,边蘸边吃,又烫又辣,又香又麻。可去花江“狗肉一条街”品尝,其中以“郭正鹏”家最为出名。

糯米生肉

是将新鲜猪肉切成大片放在缸底,上面撒一层糯米、辣椒面和盐巴,接着上面再摞一层猪肉,猪肉上再放一层糯米和调料,这样反复放上十多层,直到缸口用泥巴封住。等到一个月後糯米发酵启封。这道菜绝就绝在要生吃,当地人通常用来就米酒。

鱼包韭菜

水族的传统佳肴,是水族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骨酥脆,肉肥细腻,鲜香可口,独具风味。

乌江鱼

制法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水煮鱼。将各色调料配齐入锅调制成汤汁,放入鲜鱼块和豆腐烧制,香鲜辣烫,色味俱佳。另有当地特色泡菜、时令青蔬等作为配菜。正宗的乌江鱼是在贵遵高速路下後的老桥头第一家。

贵州文化

盘点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贵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没有固定的唱词,只有10多种固定的曲谱,曲目多为布依族的神话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民族说唱艺术形式。

历史悠久的贵州遵义文化

遵义,着名的“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这,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遵义是历史文化古城,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文化艺术。下面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沙滩文化

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沙滩文化蒸蒸日上,方圆约2.5平方千米的沙滩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成了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外交家的摇篮,其中有学者、诗人郑珍,西南巨儒莫友芝和被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和“全才君子”的黎庶昌等着名人物,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

长征文化

长征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渡乌江……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国酒文化

遵义是着名酒乡,名酒纷呈,酒厂林立。国酒、国家级名酒、国家优质酒、省级名酒、地方名优酒难以计数。由于荟萃了众多风格独特的高级优质酒以及遵义所蕴含的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1988年,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

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指唐乾符3年(876年)至明万历29年(1601年)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是以中国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及杨粲墓为主的包括养马城、云门囤、水牛城、永安庄、播州城、鹤鸣洞等遗迹、遗址,明万历28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后,土司文化沉寂了400年。

建筑文化

我省第一个由私人投资修建的大型文化博物馆绥阳博雅苑,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博雅”取义为“博采文化瑰宝,雅取艺术精华”,是中国诗乡的人文新景观。

诗乡文化

诗乡绥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古至今,诗人、艺术家、作家活跃文坛,名人辈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有20多人、300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艺作品2万余篇,出版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书籍100多本。

杂技文化

1976年4月,遵义市杂技团与贵州省、贵阳市杂技团联合组成“贵州省杂技代表队”,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杂技调演。1986年6月,遵义市杂技团组建“长征演出队”,沿红军当年长征路线演出,受到“老、少、边”区人民的好评。1971~1989年,遵义市杂技团演出4062场,观众355.8万余人(次)。

辣椒文化

绥阳朝天椒,早在唐朝中期就开始培育种植,到明万历29年,已作为商品正式上市交易。绥阳辣椒外观油亮、色泽红润、浓辣芬香、风味独特、品质超群誉满海内外,成为全国七大出口名椒之一,作为免检产品出口,多年来一直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绥阳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民族文化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茶文化

湄潭茶文化已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自秦汉以来就是当地居民的传统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着的《茶经》中对湄潭茶叶评价甚高,称“其味极佳”。湄潭建成了茶海公园、茶叶生态农庄,形成了除饮食之外,包括茶叶包装、茶具、茶馆、茶景观、茶诗词、茶歌、茶书画、茶摄影等集休闲、养性、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特色。

古老传统的贵州丧葬习俗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说法。贵州民族文化多种多样,把这高原山地装饰得多姿多彩。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贵州依旧保留着古老传统的习俗。那么,贵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岩葬。岩葬的形式主要有洞葬和悬棺葬。

洞葬。是一种将尸体放入棺材后抬至村寨附近的山洞里存放的丧葬方式,大多一穴多棺。关于洞葬的记载,见于明代《贵州图经新志·卷九》,其曰:“镇宁部民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以杵击曰,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尸穴间。”《炎微纪闻·卷四》载:“人死,以杵击椎(碓)塘,和歌哭,椎(碓)棚者,臼也,葬之幽岩密而无识。”古苗族、古侗族、古仡佬族、古土家族都曾流行过洞葬。

悬棺葬,又叫崖葬。是一种将尸骨放入棺材之后,将棺材高置于临河的高崖之上的丧葬方法。“唐张篙《朝野佥载》卷之二,‘五溪蛮条’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同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白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孝。’”“元周致中《异域志》卷下说:‘五溪蛮即侗蛮,遇父母死……临江高山,凿龛以葬’。”历史上所谓的“五溪蛮”始用于汉代,指生活在今湘西、黔东、桂北一带的少数民族。

树葬。即置尸于树上的葬俗。在古代贵州一些地方使用过这种葬俗,如今黎平县境内古时的居民。

火葬。古代侗族有过将尸体进行火化之后再埋葬的行为,使用火葬是在死者属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以求除凶辟邪、使死者的灵魂得以顺利升天而使用的。当地古时居民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只有进行火化才能顺利升天,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找到归宿、驱除凶神恶煞以求人间安宁。当地侗族的火葬是着眼于灵魂福祉的丧葬选择,并在尸体火化后,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但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进行安葬。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区中仍然流行。

贵州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主要以汉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一共拥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省市和自治区。而贵州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全省总人口36。11%,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族(83万人)(2010年)。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

全省少数民族依次分布在黔东南、铜仁、黔南、毕节、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和遵义。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和黔东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黔中;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和黔北;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和黔西南;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黔北、黔西北和黔中;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回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和黔中;白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瑶族和壮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

畲族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部分县市;毛南族分布在黔南部分县内;满族、蒙古族分布在黔西北部分县内;羌族分布在黔东北的石阡、江口两县境内。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贵州结婚习俗

在贵州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风俗,比如在传统婚礼的习俗上,贵州就与其他地区相差甚远。在贵州的婚俗中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闹房的传统,你知道闹房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贵州的传统婚俗吧。

闹房

闹房从公布结婚信息、开始邀请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开始。与男方年纪相仿的好朋友就会到男方家里喝酒、聊天、玩,直到深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庆贺他们的朋友;同时也是为了趋走“不干净”的东西,让新房保持热热闹闹的局面;三是因为他们会在婚礼的时候帮助他们的新郎抢新娘和帮忙摆筵席。在女方请客的前一天,这帮人会到新娘家中喝酒。

女方请客

贵州的花江地区的筵席规则是:筵席必须是主人自己家里做给朋友吃,不能在餐馆里面请客。摆筵席那一天一共吃两餐。

早餐在上午10点半左右开始,且只有一个菜:青菜豆腐汤(一清二白),当然是辣的,因为青菜豆腐汤外加干辣椒是他们的特色菜。

第二餐在下午4点左右开始,只有六个菜(象征新娘新郎一生顺利之意)。

在筵席进行中,女方必须安排几个加饭的人员端着装饭的盆子在筵席中央不停的走动,看到谁需要饭就立即给他加饭。这是风俗的同时,也是因为贵州人吃筵席非常的快,从开始上菜到最终吃完,一共所用时间不到8分钟,所以需要专门加饭的人。

当他们还未吃完的时候,第二轮饭局的人已经站在正在吃饭者的后面了,等待着坐下吃饭了。

过礼,接新娘,送亲

在女方请客的空挡时间中,男方的父母会陪同新郎在新郎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送礼到新娘家中。礼品有:首饰盘、红包盘、新娘服盘、新衣服盘、新内衣内裤盘、鞋子盘、红鸡蛋盘、红核桃盘、卤猪盘、瓜子盘、喜糖盘。当新郎送礼进门的时候,会安排一个人辈分比新郎小、年纪较大的人倒水给新郎让他洗脸。

女方请客当天的晚上11点半,新郎会在他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新娘家里接新娘。此时我们是不许他进来的,要让新郎拿红包和表演节目,反正就是尽情的为难新郎,让他受尽折磨的之后再让他进门。他的朋友就是帮新郎解围、帮他撞们的人了。反正在怎么玩也必须在11点55让新郎进门,以便在12点的时候准时接走新娘。

接到新娘后,我们这些新娘的亲人(新娘的父母只能送人到门口,不能走出门,也就不算送亲客。)就提着新娘的物品和送亲物品,送亲到新郎家。送亲时,新娘由亲人背下楼再由新郎家中的长辈扶着,撑着红伞走在前面。(红伞——喜庆、驱邪。走在前面——取路面干净,没有被人走过)送亲走出新娘家中后,新郎就遭殃了。

他的朋友们会在几天前买很多鸡蛋,然后将其晒臭,这就是臭鸡蛋了。用臭鸡蛋来砸新郎,所以新郎非常之惨淡,如果中招就浑身都是臭的,而此时没有人会帮助他,只有受着吧。送亲到家后,新郎家人会煮消夜给送亲客吃。消夜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特产——煮粉。然后陪新娘带到2、3点就回家。

正式结婚筵席

接到新娘后就是正式婚礼,由男方请客吃饭。同女方请客程序是一样的两餐。不过这时的第二餐的菜色会多一些,有12个左右。同时由于男方是贵州本地人,他们的筵席有140桌左右,从下午三点一直吃到了下午5点半左右。

送亲的人员此时可以到男方家中吃第二餐的酒席。当然吃饭的时候不能跟随男方亲友一起在外面吃,只能在新郎新房的客厅中单独摆酒席让送亲人员吃饭。吃完就陪新娘,陪到晚上11点左右,然后离开。选择此时离开是方便他们闹新房,因为我们送亲的人不能参与闹新房。

三日回门

回门之前的几天,新娘只能在自己的新房,也就是新家中活动,绝对不允许外出活动。

三天之后的清晨(凌晨4点左右),新娘就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娘家。(因为早,在这一天路是没有人走过的,非常干净的路面。)然后在娘家吃早餐和午餐。回门后新娘可以出门了。也就真正的完成了新婚典礼。

贵州民间工艺品简介与特色

贵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一种地域文化,由于各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贵州文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绚丽姿态。在贵州文化中,贵州手工艺品十分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服装装饰等等更受欢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贵州的民间工艺品吧。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

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

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苗族的剪纸、刺绣同为一体,只不过使用的材料不同,其风格一致。从图案的取材来看,丰富多变,有动物、植物、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

形象处理上敢于想象,大胆夸张,其纹样的丰富多变可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如在苗绣中出现的龙的形象就有好多种:龙的头上有牛角,尾部变成花或宽大的金鱼尾,“飞龙”呈现为鸟状,“人龙”、“蜈蚣龙”等。苗绣还常把花草、动物、人物集中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造型古拙,主题明确。

他们把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或互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织锦工艺中经常出现的适合纹样一般有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布满花、草或小动物,构图饱满,整体感很强又富于变化,这与现代图案的结构非常相似。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自成一体的艺术语言,贵州民间工艺无论从工艺技巧还是艺术表现来看,都呈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精神。造型上的质朴、生动,色彩运用的奔放,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加上熟练手工技巧,形成最完美的艺术作品。这不仅只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

贵州民间工艺正处于由传统进入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渡时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想要维系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急于投入现代文明的怀抱,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交织和矛盾的状态。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强力吸引下,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袭者的农民兄弟,他们早已想摆脱贫困,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某一区域的原生态等于某种落后的生活方式,这常常意味着贫困和困顿。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物质财富却相对贫乏,他们急于摆脱贫困,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难于顾及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也是自己身边潜在的物质财富,因而不惜抛弃。新一代的农村青年舍弃贫困的农村生活,同时也舍弃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投入到城市的怀抱。

贵州吊脚楼文化,最美的传统建筑

走进贵州的山岭水边,你不管是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还是在清澈见底小河边,你一眼所及的地方都会有吊脚楼的出现。吊脚楼就好像星空中闪亮的星星洒满苍茫的大山。吊脚楼是贵州文化中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贵州的吊脚楼吧。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

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盘点贵州历史文化名人

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贵州不仅仅拥有宜人的气候,还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地貌以及贵州文化历史涌现出了无数历史名人。这些名人为贵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很大贡献。那么,他们都有谁?

张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兴义府,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何应钦: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

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

杨龙友:明代着名诗人、书画家。

姚茫父:清末民初着名画家、诗人、学者。

周渔璜:清代着名才子、诗人。

丁道衡:(1899年11月-1956年2月21日)字仲良,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着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张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字卫之,本籍贵州六盘水盘县人(城关镇),美术教育者。曾于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

安健:(1877—1929年)字舜卿,彝族,去世后被南京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贵州六枝特区上官人,出生在一个彝族土司家庭,是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后人,清末附生(秀才)。少年时就学安顺府,后游学省城贵阳。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光绪31年(1905年)抛弃科举仕途,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在东京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清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代着名政治家、改革家。清代中兴名臣之一。着有《十五弗斋文存》、《丁文诚公奏稿》等。

李端棻:晚清着名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人。1898年,因力主变法,被授予礼部尚书之职。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撤职查办。1901年返回贵阳。在贵阳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主持经世学堂的教学工作。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清朝一品重臣。

谢六逸: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奠基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

蹇先艾:当代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着名作家。

陈恒安:当代中国着名书法家、文史学家。

宋吟可:当代中国着名画家。

萧娴:当代中国着名书法家。

周起渭:字渔璜,号桐野(1663年~1714年),贵阳青岩骑龙人。清初着名学者、诗人。24岁乡试第一,31岁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侍讲学士。后任浙江正考官、直隶学政和詹事府詹事等职。

谢三秀:字君采,明万历、天启年间着名诗人。曾三任掌故,精于诗作,诗名远播,有“天末异士”之誉。

赵以炯:清咸丰十七年(1857年)生,为云贵两省自兴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乐森璕:(1899年~1989年),字季纯,祖籍贵州黄平县。民国7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民国9年(1920年)升入该校本科地质系,民国13年(1924年)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民国23年(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民国25年(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中国地质堪探、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贡献卓越。

黄齐生:(1897年~1946年),名禄祥,又名鲁连,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贵州安顺人。他毕生和陶行知、黄炎培等探索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曾两次到延安,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会见,两位中共领袖对黄齐生为抗日救国所做贡献倍加赞赏。

传统文化:贵州夜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许多多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贵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也有着它独特的地方。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贵州的夜郎文化,了解一下贵州的与众不同吧。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化最大特点是多元化的。据《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记载,夜郎的主体先民是濮人、僚人,后发展为仡佬人。“仡佬”一词自南宋首次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夜郎文化是指夜郎政治、经济范围内所有民族文化的组合,也是指受夜郎文化势力影响的周边地区文化的组合,包括古夜郎文化,也涵盖了夜郎风影响的当代民族文化。古夜郎强盛时期,其疆城达到昆明以东、四川自贡、西昌、广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

种族文化

对于夜郎的族属问题,一般都必须认为夜郎不是单一的民族,有的认为夜郎来自周代徐淮夷中的谢人;有的认为由周到秦汉,有越系的僚人,南蛮系的濮人,今彝族先民的羌人,在夜郎地区都是主体民族;有的认为羌系的夷在夜郎中处于首领地位,夷即今之彝族先民;有的认为夜郎的主体民族为今布衣族先民;贵州境内苗族为一大族,虽有的认为是夜郎主体,但普遍认为苗族之进入贵州,时间远在夜郎亡后,而苗族自己传说,也对此作了否定。

政治文化

对于夜郎的政治中心,有且兰部和夜郎部两种说法。“夜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夜郎时期的各民族及其尔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影响的结果。

夜郎的许多习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处、“干栏”这种居室建筑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贵州,“随处见夜郎”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却一直在找寻,而且在争议,牵涉到安顺、镇宁、六枝、安龙、黄平、兴仁、赫章等地,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众多的夜郎古迹,更使得外业的人们对此充满探奇心理,以图寻找失落的文明,看来,随着探寻的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历史资料、历史文物的不断丰富,夜郎的真实面目也许会逐渐清晰,但探索内涵丰富的夜郎文化与我们的民族心态、现代化建设等又是永恒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它还将是一个谜。

居住文化

仡佬族住房或傍溪沟而建,或倚高山园林而筑,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及建筑材料往往视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而定。其住户格式一般是确定的,多数是三间标准。中间是客户,称为“堂层”,不住人,只作供奉祖先、祭祀神灵和接待宾客用。其余两间是卧室和厨房。

卧室与厨房比中间堂屋林凸出一些,形成一个厅口,厅口有大门,两扇大门内开,另还有两扇棚栏门外开,棚栏门比大门矮得多。白天一般开大门,关上棚栏门,以防止鸡、狗等畜牧进入堂屋。以前他们的房屋家境贫一点的是土墙、篱笆墙和乱石等砌成的墙。项上盖的是茅草或谷草;富裕的则是木柱穿架结构的房屋雕梁画柱,气派豪华。现在,仡佬人生活有所改善,多数人住上木结构房子,少数劳动致富的人还住上了砖木房和楼房。

服饰文化

仡佬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中老年人喜穿无袖的长短外脱襟,对襟和胸襟衣。男衣袖子长,多喜钉布钮扣,长衣服装要复杂一些。老老少少的仡佬族妇女都喜欢穿大袖外脱襟的花边栏杆,或大镶滚边或小镶滚边,前襟上边都绕有一道“花边线”或“拐脚边线”。

女上衣袖短、口大。女裤短且裤脚小,裤脚边镶有各色的布并有花边。脚穿钩尖鞋或剪刀口的软鞋、笼、布鞋,鞋子绣有色彩绚丽的花色。据史书文献记载,女子穿过通裙、桶裙、扭带等,裙上刺绣袜带上,绣有龙凤花草之类。男女都喜缠脚,穿蓝白色布飘子和穿刺绣的鞋;都喜包青白色头巾,男子圈于头,女子则圈围辫发或发髻。少女喜留长辫,或重或圈于头项,妇女习惯穿耳戴环,腕圈指戒。已婚妇女用马尾和青丝线织成的笼子罩于发髻,以示区别婚否。

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建省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有的如今濒临消失。预示就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么贵州文化中都有什么出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它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黔东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流传的融乐器、声乐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曲艺类音乐,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制作的琵琶作乐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布依族铜鼓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它始于商周时期,传于战国秦将司马错取巴楚国,开发乌江,实行屯兵时期。秦国的宫廷傩、军傩、民间傩在这里得到稽留和发展,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安顺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故称“地戏”。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精美绝伦的贵州蜡染文化

我们的祖先历来都是有一批能工巧匠的,他们将手艺不断发扬光大,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艺术形式,留给我们后人无数的精神财富。蜡染是贵州文化里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形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什么是蜡染文化。

贵州蜡染

蜡染是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与绞染、扎染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贵州蜡染文化博物馆”目前设于府文庙内。

民族风格

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使贵州民间激进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所使用和欣赏。

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用途

具有实用的功能。蜡染流行的地区,贵州蜡染同所有民间工艺品一样。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装饰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文化含量,寄托人们信仰、祈愿和情感,深受人们喜爱。特别在临时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反映民俗心理的蜡染更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趣味。

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可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颐养方法

平放在熨板上,1如果蜡染有一些折痕。只需把壁挂展开。用熨斗在壁挂的反面轻轻熨上几下,把它熨平就可以了但重彩画和亮画一定要注意用干的熨斗,千万不要用蒸气熨斗以及不要在蜡染正面熨烫)

这里有四种方法可以选择:1、你可以用一根木棒从壁挂上方穿过去,可根据顾客的喜好进行装裱。再用你线把木棒两头栓上,挂在挂钩上就可以了你也可以根据你喜好,2、选择你喜欢的颜色粗的棉线,编一条彩色的辫子,从壁挂上方穿过去,挂上也很美观大方。

3、也可以用双面胶贴于蜡染的反面的四个角,然后再固定在墙上你满意的位置;4、还可以用艺术画框框起来挂在墙上,巨幅重彩蜡染的底衬比蜡染画宽大,须把多余的边衬剪掉再用艺术画框进行装裱。

因此在颐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3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以免发霉长虫。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晾晒。

可用半干的抹布或掸子檫去灰尘即可;激进蜡染壁挂、桌布、靠垫等可以随时用水清洗,4重彩蜡染、亮画蜡染不能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熨烫。

贵州土司文化制度的演变

在过去的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贵州这些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地区实行了不少政策,土司制度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尔后的改土归流更是直接促进了贵州文化,经济发展和交流。

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研究相关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是羁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唐朝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总结了历代对少数民族治理的经验,对民族问题极为重视,所封授的羁縻府,州、县土官:一是实行世袭;二是授予少数民族酋领军职;三是对作战有功者和有成绩贡献的土官,朝廷奖励表彰,使民族酋领积极为王朝效力。

宋承唐制,为了加强对贵州的统治,在贵州设州、郡、县,派朝中官员兼治对一时难以控制的地方设羁縻州统治,继续实推其雄长者为首领,不强行汉法治理少数民族,所不同唐者只是将土官调离本土,制订了土官袭法,规定了土官的纳贡义务,显得更农奴,巩固统治,从而有足够的兵员和粮饷。

除此之外,统治者发现,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为防止“藩镇割据”,实行“三司并立”,在每个省级行政区内,建立三套各自独立的机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军事、行政和司法。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贵州成为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之一。

贵州建省的过程,也是改土归流的过程。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土归流,建立思南、铜仁、镇远等八府。安顺、镇宁、永宁三州,都匀、安顺二府。改贵州宣慰司为贵阳府,土司制度就此完结。

土司制度作用和意义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所以它的影响有两重性。消极方面:土司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统治措施,就其本身来说不如内地的某些制度先进,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消极影响更加明显。

积极方面:改土归流建立贵州省,是西南首创,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这是贵州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改土归流促进贵州文化、经济发展和交流;有利于巩固西南边垂,加强贵州与各省的联系,逐渐铲除土司制度,解除人民痛苦,促进贵州省文化教育的发展,教化为先,才有经济的发展。

久负盛名的贵州茅台酒文化

号称中国“国酒”的茅台你觉得怎么样?是否担当得起这一盛名呢?如今的茅台酒并不能简单地将它当做一种酒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茅台酒已经变成了我国的一种酒文化,它代表的是我国酿酒工艺的一种高度,一种成就。

现在我们一起去贵州文化看看茅台酒有什么文化内涵吧!

茅台酒,素有中国“国酒”之称。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荣获金质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以精湛的酿造技艺和独特的色、香、味,为世人称颂,名甲天下,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酒中名珠”。

中国的茅台酒,因产于贵州仁杯县的茅台镇(原为村)而得名,并享有“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之美名。这种“非凡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凡盛过茅台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誉为“空杯香”、“瓶瓶香”。由于茅台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诗人郑珍对其曾赋予“酒冠黔人国”的美称。

相传有一年除夕,茅台镇忽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镇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僵卧门口,并将其背进屋生火取暖,以自酿米酒款待老人,又将床铺让给老女安寝,自已躺在炉边地上。朦胧中听到奇妙琴声,天边飘来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纱,手捧熠熠闪光的酒杯,站立面前,随将杯中酒倾向地面,顿时空中弥漫了浓郁的酒香,眼前出现了一道闪烁的银河。这青年一觉醒来,屋里炉火很旺,水、饭尚温,床上被褥整洁,似无人睡过一般,推门一看,风、雪俱停,一条晶莹的小河从家门口淌过,河面上飘着阵阵酒香。此后,当地人就用仙女赐予的河水酿酒,用“飞仙”图案作茅台酒的商标至今至不变。

传说归传说,但位于赤水河畔的茅台,自古以酿酒出名确是事实。清人曾有咏句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赞美赤水河,而茅台酒的出名,这或许与当地水质优良有关,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仁怀四周的酒曾以“甘美”而受汉武帝的赞赏。北宋时在茅台镇四周便生产出优质大曲酒,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它质量佳美载入酒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经反复试验,无数次改进和提高,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酿造技术,制造出别具一格的茅台酒来。《黔语》云:“平常沽贯,皆烧春也”,时称“茅台春”。茅台酒经过不断酿制提高,便成了名满天下的中国名酒。

茅台酒为酱香型大曲白酒。据专家们分析,其酒内含有70多种成分,因此构成了酱香、醇甜香和窑底香合成的非凡风味。虽酒度为53度到55度。但酒液晶莹透明,口感醇厚柔和,无烈性刺激感,入口酱香馥郁,回味修长,余香绵绵,为酱香型白酒的曲型。从而形成了茅台酒举世无双和独有奇异风格。

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贵州花灯剧

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虽然看似地理条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与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戏剧——黔剧、花灯剧、侗剧、布依戏等,其中花灯剧更是声名在外,让外出的游子只要听到熟悉的戏剧,就能想到那亲爱的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贵州文化花灯剧吧!

1、简介

贵州花灯剧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剧种。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2、发展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3、演身段

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古色古香的贵州茶文化

茶是我国最重要的饮料,它的滋味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有的只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创造的不同的茶文化。贵州是我国最早拥有一系列茶工艺的地区,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茶在贵州文化成为了一个骄傲。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贵州又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茶又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元,普及于明清,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贵州高原被古生物专家称为“化石王国”,1980年7月13日发现了屹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茶籽化石在晴隆的发现,不仅仅是贵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稀世之宝。

贵州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宝库。是一个茶品种最多的省份。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县就占了163种。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得出的结论。贵州山高,气候温暖多雾,无污染,茶叶品质自然极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贵州几乎县县产好茶,好多地区在唐、明、清时代都是朝廷贡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和无数的饮茶爱好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故事、茶谜语、茶谚语等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色的茶礼,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

贵州美食文化,贵州特色美食有哪些

贵州的传统饮食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黔菜。在贵州菜中有着许许多多具有地方特色而且有名的菜肴,众所周知的宫保鸡丁就是有悠久历史历史贵州菜。那么,你还知道其他的贵州菜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贵州文化中找找看吧。

稻草排骨

贵州人喜欢吃腊味,每逢举子赴京赶考,必备腊排骨的数串,排骨皆为小节,寓意“节节高升”。有次有举子投宿客栈,店家阴差阳错,错将稻草与排骨合蒸,不料稻香入骨,滋味独特,举子食之思路打开,一路照此食用。京城殿试,金榜题名,举子欣喜之余将功劳归于这稻草排骨。时至今日,该地学子每逢考学,据说都要吃稻香骨,以期节节高升。

干锅鸡

干锅鸡是到贵州必吃的一道菜,故事则完全不同。古黔东有一苗寨,盛行百鸡宴。每逢男婚女嫁、拜天祭神之日,寨民倾巢而出,尽献所猎山鸡,置于大铁锅中,苗王挥刀断枝,以枝代铲,且翻且舞。片刻,鸡香扑鼻,令人垂涎。然而,当时人们不知其香源于残叶落果,便爱屋及乌,视木铲为鸡香之本。苗家干锅鸡,由此世代相传,香飘山寨,传遍黔桂。

丝娃娃

丝娃娃的故事有点凄惨。在贵州方言中,丝娃娃音同于私娃娃,意指私生子。相传,一农妇拾回无名女婴,众人称其私娃娃。农妇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食物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衷以面皮,灌以调料,让女孩食之。因其状若襁褓,故称“丝娃娃”。斗转星移,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乡民探究缘由,女孩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传,爱美少女尤其喜爱。

酸汤

酸汤一直代表贵州菜最高级别,全中国吃酸除了山西以外,就应该算是贵州了。这种酸和醋酸完全不同。鱼的品种有4种,鲶鱼下酸汤好吃。传说古时贵州少盐,山民因缺盐,食而无味,体虚乏力。常上山采摘各色野生酸果,作为调料。山民食用酸果烹制的菜肴,觉得食欲大增,体力健壮。久而久之,嗜酸成瘾。因酸果并非四季都有,山民就把毛辣果、木姜籽及酒酿等,置于坛中,长期发酵炮制,就成了毛辣酸,调成酸汤。从此,贵州流传一句民谚:“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

小米喳

小米喳是贵州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传说,苗王携女寻游山寨,至山民喳幺家中,喳幺家徒四壁,无以款待,就将小米拌以山枣一,放在火塘里蒸熟,取名“小米喳”。苗王怒其不恭,然其女见小米喳色泽灿烂,欣然食之,觉得甘香可口,笑语嫣然。苗王见状食之,亦香亦糯,很是美味,转怒为喜,令喳幺回寨专做小米喳。逢各寨主来朝,必以小米喳待之。苗疆各寨重大节庆,皆以苗王所赐小米喳为上品,以示贵重

独具特色的贵州饮食文化

云贵高原之上,这里的水土较为贫瘠,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里的居民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饮食就是他们在这一地区顽强生存的见证,通过这些当地的传统食俗,还能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贵州文化的精髓。

贵州各族由于地处高原,山高谷深,气候变化大,加之劳动条件艰苦,各族群众热情好客,所以好饮酒。贵州各族农村,过去几乎每户都会酿制低度米酒,民间称“夹酿酒”或“晃荡酒”,用以自饮和待客。花溪、青岩一带布依族酿制刺梨酒,惠水、平塘一带的布依族酿制黑糯米酒,三都水族的九阡酒,酒味清甜淳和,别具风味。

贵州各族群众除喜欢饮酒外,还普遍爱吃辣椒,民间有“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的说法。辣椒吃法很多,鲜、干均可食用。除一般作为佐料,伴以肉食、菜蔬、煎、炒、焖、炸。

或用干粉熬制,制成红油,用以调佐料粉、面,或以干粉调以葱、酱油、醋、香油,制成蘸水,蘸吃菜蔬外,更有以青鲜者入锅焙熟,再加油、盐、酱等佐料,做成“鱼鳅辣椒”,美味可口。每到秋季,选取鲜红辣椒,加姜、蒜以刀宰碎,加盐入坛密封做成酸辣椒,用以炒菜,酸辣适宜,味特鲜美。

壮侗语族各族和苗族、瑶族,日常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食,每逢年节打制糍粑、耳块、蒸黄粑,吃法分烧吃、煮吃、煎吃、炸吃等,有的还以煮熟后之汤圆或糍粑,放在炒熟捣细的黄豆粉内反复翻滚,入口亦别有滋味。

安顺一带的屯堡人,还用糯米制成一种“粑果”,颇似近年市场出售之虾片,烹炸或热炒后,迅速膨胀,入口香甜酥脆,亦颇具特色。壮侗语族各族还爱吃酸菜,独山制的盐酸美味可口。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侗族有制作腌鱼、腌肉的传统,其制法是将新鲜猪肉或鱼类和蒸好的糯米饭,一样一层地装入坛内,密封储存,数日后取出食用,略带酸味,十分鲜美。彝族住地多高寒山区,主食以玉米、荞、麦为主,副食除一般菜蔬外,爱吃酸菜煮红豆汤。

贵州农耕文化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的农耕技术和发展,经过你不断的传承一直走在先列,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的农耕文明,贵州文化处在这么一个特别的高原地区,发展出特别的农耕文化。

贵州因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立体农业特征明显,故贵州省山地梯田较多,是旅游观光、摄影创作的优势资源。

贵州的梯田虽然没有广西龙胜、云南元阳被外界所熟知,但其美景完全不逊于前者,甚至更胜一筹。贵州的加榜、摆榜、野钟、堂安、高要等地的梯田,都是“秒杀菲林”的圣地。这些梯田更和贵州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美不可言。

贵州中西部的苗族分布较分散,大多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由于不同地区的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各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但总体说来,黔东北、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和安顺、遵义地区的苗族很早就进入了犁耕农业阶段。苗族的农业社会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苗族迁徙到贵州并扎根下来后,他们就用已掌握的农耕技术播种水稻,在稻田里养鱼。这为苗族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蔽体、保暖和审美的需要,苗族还用他们掌握的养蚕、缫丝技术来纺纱织布,缝制了苗族特有的艳丽的五彩服饰。可以说,苗族在自己的居住区内世世代代地传承从蚩尤时代延续下来的农耕文明,从未间断。

贵州,吸引我们的固然有那鬼斧神工的鼓楼、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岜沙彪悍的枪手、逢亥即开堂斗牛的盛况、瑶族同胞那浪漫神秘的瑶浴以及大山深处苗、侗、壮、瑶、布依等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居……然而,真正让人们魂牵梦绕的、神往无羁的,是山腰腹地如梦如幻的梯田及世代创造和传承的农耕文化。

同样,传统而古老的农耕文明虽失去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态环境,但其传承同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问题一样,需注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这个最关键的人为因素,在适当的政府行为的支持下,传统的农耕文明仍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时代元素发生新的积极的变异和发展,实现与时代的接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闻名天下的贵州特色菜盘点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地大物博当你每到一个地方去观光游览,除了玩当然要品尝当地特色的美食了。贵州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有着多元化的饮食省份,跟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一起去领略都有什么贵州特色菜吧。

包谷酸辣子

包谷打成面,和剁碎的红辣椒拌好,舂成坨後放到坛子里腌起来。吃的时候把腌好的包谷酸辣坨坨从坛子里取出,用茶油或菜油炒熟就可以了。吃起来酸辣爽口,非常送饭。还有种糯米酸辣子,和包谷酸辣子一样的做法,只不过将包谷面换成了糯米粉。

炒香虫

苗族人民选取大马蜂、花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等的饱满幼虫,鲜炒或煲汤,或焙干香炒,其味特别鲜美。再就是天牛和蜻蜓的幼虫,吃法与上述相仿。

蕨菜炒腊肉

梵净山盛产蕨菜,又称“鸡爪菜”,日常做菜可清炒或凉拌。用蕨菜的根磨粉做出的蕨粑也很受欢迎,将半透明状的蕨粑切成条或块,与腊肉同炒,加上辣椒、大蒜,香味绵滑,入口韧性十足。

花江狗肉

原产于关岭县花江镇的花江狗肉,制法本来就讲究,再加上狗肉本身所具有的滋补功效,使得人们趋之若骛,一尝为快。吃花江狗肉要加一碗佐料丰富的辣椒水,边蘸边吃,又烫又辣,又香又麻。可去花江“狗肉一条街”品尝,其中以“郭正鹏”家最为出名。

糯米生肉

是将新鲜猪肉切成大片放在缸底,上面撒一层糯米、辣椒面和盐巴,接着上面再摞一层猪肉,猪肉上再放一层糯米和调料,这样反复放上十多层,直到缸口用泥巴封住。等到一个月後糯米发酵启封。这道菜绝就绝在要生吃,当地人通常用来就米酒。

鱼包韭菜

水族的传统佳肴,是水族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骨酥脆,肉肥细腻,鲜香可口,独具风味。

乌江鱼

制法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水煮鱼。将各色调料配齐入锅调制成汤汁,放入鲜鱼块和豆腐烧制,香鲜辣烫,色味俱佳。另有当地特色泡菜、时令青蔬等作为配菜。正宗的乌江鱼是在贵遵高速路下後的老桥头第一家。


相关内容

  • 贵州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化论文
  • 贵州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化探讨 摘要: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大背景下,贵州的旅游业将得到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然而作为旅游业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旅游纪念品在目前贵州的旅游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地域特色.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贵州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要突出地域特色,只有这样,贵州 ...

  • 2013年地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全部答案
  • 1.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11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0个民族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 ...

  • 乌江地域文化与土家族作家群研究
  • 近20年来,地域文学及作家群研究在我国掀起新的高潮,这是我国文学呈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体现.随着文学浙军.湘军.晋军.陕军.桂军等地域作家群的兴起,地域文学现象已成事实和规律,地域与作家.与文学的关系日渐清晰明朗.在乌江流域,受乌江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影响,形成了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作家群.尤其是跨越 ...

  • 地域文化(专)2015贵州省情考试及答案
  • 地域文化(专)2015贵州省情考试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封闭 )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2.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 重庆 )相连,西与( 云南 )接壤,南与( 广西 )毗邻. 3.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 山地 )和( 丘陵 ) ...

  • 贵州省情(地域文化)第四版平时作业
  • <贵州省情教程>第四版 平时作业册 教师签名:▁▁▁▁▁▁▁▁ 所属院校: ▁▁▁▁▁▁▁▁▁▁▁▁▁▁▁▁▁▁▁ 所学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 第一次平时作业 ...

  • [转载]贵州地区夜郎民族历史文化的溯源
  • (2010-09-12 19:30:36)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地域文化 原文地址:贵州地区夜郎民族历史文化的溯源作者:cocurrent 摘  要: 夜郎是我国古代秦汉以来在西南夷历史中的一个待解之谜,为了揭开这个夜郎古国的神秘面纱,近些年来中外考古学者们的脚步辗转于整个大西南北.< ...

  • 略论贵州地戏面具和藏戏面具的异同性
  • 摘 要: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和藏戏面具是受古老的傩文化影响,发展进化而来的较具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面具艺术,比较这两种面具文化,对研究传统面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具有美学和民俗学的意义. 关键词: 贵州地戏面具 藏戏面具 异同性 共通性 面具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历史有40 ...

  • 贵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及其设计开发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2 1.引言 2 2.旅游纪念品及贵州旅游纪念品现状 2 2.1旅游纪念品 3 2.2贵州旅游纪念品现状 3 2.2.1 品种单一,质量差 3 2.2.2 缺乏特色 4 2.2.3 缺乏实用性 4 2.2.4 缺乏主题和规范 4 3. 贵州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

  • 浅议贵州苗族银饰造型的艺术价值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贵州苗族银饰造型的艺术价值 作者:李洁 来源:<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银饰在整个苗族的族群中犹如一条纽带连接着不同地域的苗族同胞,使它成为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苗族银头饰在造型上,具有大方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