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习俗与馆藏灶神木雕造像

  中国自古就有祭神的习俗,周朝“五祀”便是其中之一。在《白虎通・五祀》中记载:“门、户、井、灶、中溜”五神掌管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负责一家平安,由此上至天子诸侯,下到黎民百姓,对五祀之礼都相当重视。五神中的灶神,也称灶君,民间俗称为灶王爷,原是司饮食之神,到了晋代被赋予了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能,于是又列为司命之神。   一、祭灶习俗的产生及发展   原始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利用火来驱赶野兽,烹饪食物,自此便有了对火的崇拜。文献记载人们将远古时期的炎帝或黄帝或祝融敬为灶神,由此可见,祭灶习俗有着悠久的传统。虽然我们现已无法探究民间祭灶习俗产生的具体时间及最初的祭拜形式,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官方祭灶习俗的文字记载是在西周成王时期。当时天子是不祭祀灶神的,主持祭灶的是大夫,祭灶仪式具有等级化、制度化和固定化。虽然文献中记载西周时期的祭灶活动并非天子亲力亲为,但可以知晓在当时它已是宫廷的祭典之一。《史记・武帝本纪》中记载:汉代时期,天子开始亲自祭灶。“五祀”随之成为国之大祀。到了晋代,灶神不再仅是职掌灶火、掌管人间的饮食之神,而又被赋予了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能。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第六卷《微旨》中写道:“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灶神要在农历每月最后一日的夜晚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罪大之人要被夺取三百日的寿命,罪小的也要被夺取三日的寿命。灶神有了监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责,这直接关系到了百姓的生死祸福,因此自晋代之后,人们对灶神愈发敬重,祭灶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祭拜习俗并得到广泛地传播,人们纷纷祭拜灶神以求神灵保佑。无论是先前的司饮食之神,还是之后的司命之神,灶神始终牵系着人们的生息祸福,这也就使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灶神始终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最早定下的祭灶时间并非在冬季腊月,而是在夏季和初冬,且对于祭灶的时间非常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遵守时间来祭灶是非常不吉利的。在《周礼・春官》和《礼记・月令》中明确记载先秦时期祭灶时间大致有孟夏(农历四月)、仲夏(农历五月)、季夏(农历六月)和孟冬(农历十月)。之后各个朝代的祭灶时间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变化。到了汉代,一年之中仅于立夏和季夏两次祭灶,至此,在冬季祭灶这一习俗渐渐消失。唐、宋、元三朝的祭灶时间仍然延续在夏季进行。直至明代,据《明史》记载,祭灶时间为孟夏和岁暮两次,此时才再次出现了在岁末,也就是在一年将终时进行祭灶活动。腊月祭灶成为官方定制是在清康熙朝,此时在宫中,腊月二十三祭灶成为常事。至于民间祭灶的时间,自古便没有定数,大致在宋朝时就出现了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虽然自古至今,各朝各代,官方、民间的祭灶时间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祭灶活动自产生至今从未间断。虽然对封建思想的破除以及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使得官方的祭灶活动早已停止,但在民间,每到腊月二十三依旧会有许多人祭拜灶神。近代,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定为祭灶日,但在有些地方则为腊月二十二或者腊月二十四,亦或腊月二十五祭灶)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人们通常将这一天称为“小年”,因为此时距新年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祭灶也就成为了春节到来的一种象征。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祭灶除了时间的变化,其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后汉书・阴识传》记载,汉宣帝时是用黄羊祭灶神。唐朝著作《辇下岁时记》记载,为使灶君酒醉不能言语,便将酒糟涂抹于灶门。宋代的祭灶仪节比较完备,腊月二十四日为祭期,祭品有猪头、酒、豆沙粉圆等,妇女不能参与祭祀。到了明清时期,祭灶的礼仪就更加繁琐了。祭灶当日傍晚,各家各户要将各种祭品放在灶神的牌位前,由男子沐手焚香点烛,行跪拜礼,用饴糖涂抹灶门,还要燃烧纸马和草料,好让灶王爷骑上吃饱了的马,上天说好话。在祭神过程中,要燃放爆竹,妇女仍旧不得参与。由此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灶神是非常敬重的,甚至到了不准女性祭拜的地步。因为灶神常年驻家,是“一家之主”,负责监视家中各人的言行,到了岁末,有着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的特殊权利,他的奏报与一家人来年的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仅要好吃好喝地伺候灶神,连他的马都要喂饱草料,还要再为灶神准备好钱财,给他的嘴涂上蜜糖,为的是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地造吉祥,祈求来年全家能够平安富足。   祭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风行各地的重要的祭拜习俗。在各朝各代以及不同地域,虽然祭灶并没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是大体一致的。通常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三(也称为祭灶日)这一天的晚饭前,在自家供奉的灶神神像前摆上供品。供品的种类各地不一,有的地方是饺子,有的是面条,还有的是烧饼或者花生、核桃之类的食物,虽然种类不同,但是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祭灶糖。祭灶糖由麦芽糖熬制而成,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从形状上来说,有长条形的,有扁圆形的,有的是空心的,有的是实心的;从制作材料上看,虽然主材都是麦芽糖,但有的地方会在熬制的过程中加入芝麻,有的则没有。准备好祭灶糖后,人们会将其在炉火上烤化涂抹在灶神的嘴上,或者直接将祭灶糖扔进灶火中,随之将自家供奉了一年的旧的灶神画像扔进炉火,然后一边磕头一边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到玉帝那里不要说家里人的坏话,保佑来年全家人能够平安、健康、富足。用祭灶糖做供品,一是因为它是黏的,可以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二是因为它是甜的,给灶神的嘴抹上糖,希望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民间有一句俗语“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烧了灶神的画像之后,要再放一挂鞭炮为灶神送行,这就是所谓的“送灶神”,待灶神送走之后全家人才可以开始吃晚饭。当然,有了“送灶神”,肯定还要“请灶神”。旧的灶神像被烧了之后,人们要再请一张新的灶神像,有的是在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神后就请上新灶神,而有的则是到了除夕才请上“新灶神”,那么在这些地方人们常说:从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后直到除夕的这段日子,因为家中没有灶神的监视,所以天天都是好日子,可以没有禁忌。看来灶神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一定约束力的。尽管祭灶习俗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却是一种有别于法律法规,却同样具有约束力的无形的正面力量。

  中国自古就有祭神的习俗,周朝“五祀”便是其中之一。在《白虎通・五祀》中记载:“门、户、井、灶、中溜”五神掌管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负责一家平安,由此上至天子诸侯,下到黎民百姓,对五祀之礼都相当重视。五神中的灶神,也称灶君,民间俗称为灶王爷,原是司饮食之神,到了晋代被赋予了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能,于是又列为司命之神。   一、祭灶习俗的产生及发展   原始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利用火来驱赶野兽,烹饪食物,自此便有了对火的崇拜。文献记载人们将远古时期的炎帝或黄帝或祝融敬为灶神,由此可见,祭灶习俗有着悠久的传统。虽然我们现已无法探究民间祭灶习俗产生的具体时间及最初的祭拜形式,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官方祭灶习俗的文字记载是在西周成王时期。当时天子是不祭祀灶神的,主持祭灶的是大夫,祭灶仪式具有等级化、制度化和固定化。虽然文献中记载西周时期的祭灶活动并非天子亲力亲为,但可以知晓在当时它已是宫廷的祭典之一。《史记・武帝本纪》中记载:汉代时期,天子开始亲自祭灶。“五祀”随之成为国之大祀。到了晋代,灶神不再仅是职掌灶火、掌管人间的饮食之神,而又被赋予了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能。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第六卷《微旨》中写道:“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灶神要在农历每月最后一日的夜晚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罪大之人要被夺取三百日的寿命,罪小的也要被夺取三日的寿命。灶神有了监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责,这直接关系到了百姓的生死祸福,因此自晋代之后,人们对灶神愈发敬重,祭灶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祭拜习俗并得到广泛地传播,人们纷纷祭拜灶神以求神灵保佑。无论是先前的司饮食之神,还是之后的司命之神,灶神始终牵系着人们的生息祸福,这也就使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灶神始终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最早定下的祭灶时间并非在冬季腊月,而是在夏季和初冬,且对于祭灶的时间非常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遵守时间来祭灶是非常不吉利的。在《周礼・春官》和《礼记・月令》中明确记载先秦时期祭灶时间大致有孟夏(农历四月)、仲夏(农历五月)、季夏(农历六月)和孟冬(农历十月)。之后各个朝代的祭灶时间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变化。到了汉代,一年之中仅于立夏和季夏两次祭灶,至此,在冬季祭灶这一习俗渐渐消失。唐、宋、元三朝的祭灶时间仍然延续在夏季进行。直至明代,据《明史》记载,祭灶时间为孟夏和岁暮两次,此时才再次出现了在岁末,也就是在一年将终时进行祭灶活动。腊月祭灶成为官方定制是在清康熙朝,此时在宫中,腊月二十三祭灶成为常事。至于民间祭灶的时间,自古便没有定数,大致在宋朝时就出现了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虽然自古至今,各朝各代,官方、民间的祭灶时间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祭灶活动自产生至今从未间断。虽然对封建思想的破除以及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使得官方的祭灶活动早已停止,但在民间,每到腊月二十三依旧会有许多人祭拜灶神。近代,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定为祭灶日,但在有些地方则为腊月二十二或者腊月二十四,亦或腊月二十五祭灶)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人们通常将这一天称为“小年”,因为此时距新年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祭灶也就成为了春节到来的一种象征。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祭灶除了时间的变化,其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后汉书・阴识传》记载,汉宣帝时是用黄羊祭灶神。唐朝著作《辇下岁时记》记载,为使灶君酒醉不能言语,便将酒糟涂抹于灶门。宋代的祭灶仪节比较完备,腊月二十四日为祭期,祭品有猪头、酒、豆沙粉圆等,妇女不能参与祭祀。到了明清时期,祭灶的礼仪就更加繁琐了。祭灶当日傍晚,各家各户要将各种祭品放在灶神的牌位前,由男子沐手焚香点烛,行跪拜礼,用饴糖涂抹灶门,还要燃烧纸马和草料,好让灶王爷骑上吃饱了的马,上天说好话。在祭神过程中,要燃放爆竹,妇女仍旧不得参与。由此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灶神是非常敬重的,甚至到了不准女性祭拜的地步。因为灶神常年驻家,是“一家之主”,负责监视家中各人的言行,到了岁末,有着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的特殊权利,他的奏报与一家人来年的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仅要好吃好喝地伺候灶神,连他的马都要喂饱草料,还要再为灶神准备好钱财,给他的嘴涂上蜜糖,为的是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地造吉祥,祈求来年全家能够平安富足。   祭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风行各地的重要的祭拜习俗。在各朝各代以及不同地域,虽然祭灶并没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是大体一致的。通常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三(也称为祭灶日)这一天的晚饭前,在自家供奉的灶神神像前摆上供品。供品的种类各地不一,有的地方是饺子,有的是面条,还有的是烧饼或者花生、核桃之类的食物,虽然种类不同,但是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祭灶糖。祭灶糖由麦芽糖熬制而成,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从形状上来说,有长条形的,有扁圆形的,有的是空心的,有的是实心的;从制作材料上看,虽然主材都是麦芽糖,但有的地方会在熬制的过程中加入芝麻,有的则没有。准备好祭灶糖后,人们会将其在炉火上烤化涂抹在灶神的嘴上,或者直接将祭灶糖扔进灶火中,随之将自家供奉了一年的旧的灶神画像扔进炉火,然后一边磕头一边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到玉帝那里不要说家里人的坏话,保佑来年全家人能够平安、健康、富足。用祭灶糖做供品,一是因为它是黏的,可以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二是因为它是甜的,给灶神的嘴抹上糖,希望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民间有一句俗语“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烧了灶神的画像之后,要再放一挂鞭炮为灶神送行,这就是所谓的“送灶神”,待灶神送走之后全家人才可以开始吃晚饭。当然,有了“送灶神”,肯定还要“请灶神”。旧的灶神像被烧了之后,人们要再请一张新的灶神像,有的是在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神后就请上新灶神,而有的则是到了除夕才请上“新灶神”,那么在这些地方人们常说:从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后直到除夕的这段日子,因为家中没有灶神的监视,所以天天都是好日子,可以没有禁忌。看来灶神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一定约束力的。尽管祭灶习俗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却是一种有别于法律法规,却同样具有约束力的无形的正面力量。


相关内容

  • 春节习俗:祭灶
  •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 ...

  • 年的风俗之二腊月23
  • 年的风俗之二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祭灶神.祭灶的习俗虽由来已久,祭灶的日期在不同时代好地区却不尽相同,即"官三民四疍家五",意思是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祭灶,沿海疍民(渔民)在二十五日祭灶.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 ...

  • 中国过年习俗及历史知识汇总史前完整版
  • 中国春节传统习俗 前言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

  •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
  •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 ...

  • 浅析春节文化的智慧内涵
  • 豳目目翻 一 宣 浅 析春节 文化 的智慧 内涵 回 张 高 良 内容摘要 : 春节是 中华 民族最 隆重的传 统节 目, 是中华儿女求新奋进 的一个 文化 符号 .扫尘祭灶体 现 了炎 黄子孙爱好 清洁. 追求健康 的可贵 品质 , 拜年文娱 寄托 了华夏儿女 对新 的一年 的美 好愿望 , 祈望 ...

  • "祭灶节"的来历传奇故事
  • ["祭灶节"的来历传奇故事 - 老中医王圣尉 - 疑难病咨询 ,疼痛专科网 ] "祭灶节"的来历传奇故事 提要: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 ...

  • 关于春节习俗的电子小报
  • 春节习俗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 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 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 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 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 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 为:上天 ...

  • 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 ...

  • 汉族将被遗忘的古老习俗(1)
  • 汉族将被遗忘的古老习俗–挂五彩线 宋 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