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5、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 (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 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2)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 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 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 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 (5)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 (1) 城市人口增加 (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大纲要求:

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2.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

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

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

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 水源优势: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亿吨~1亿吨。 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例如: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 图6-6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1.读图目的: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该图以案例式(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

图6.7 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和城市密集地区示意

这是一幅表示世界城市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又将美国的三大城市带用特写的形式给以重点显示。该图是学习城市分布规律的核心图,安排在这一课主要是从自然因素考虑的,但实际上可不拘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图中标注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世界城市密集区。城市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读图过程中,需首先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方面层层分析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从人口的分布、生产力的分布分析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从自然条件看,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其次,在图中找出世界的三大城市密集地区,即大约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即中央大平原地区。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世界城市密集区的成因。 城市群和城市带,又称为城市密集区和大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即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体,成为国家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美国三大城市带分布图的阅读,不仅要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还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解城市群和

城市带的出现,是当代世界城市分布的新特点之一。三大城市带的区位和气中心城市的分布,宜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指导学生掌握。如自东而西了解三大城市带的分布,自北向南明确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四大中心城市(波、纽、费、华)的分布。

图6-8 我国南方内河航运和主要的城市分布

图中显示的信息:一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河段的通航能力;二是主要城市的分布。据以上信息,分析沿河城市的不同类型。图中反映出我国内河航运与南方主要河流分布的关系

(1) 水运的端点 水运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城市选址的条件,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

的要道。如江西省赣州市就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2)两条河的汇合处 通航支流与干流汇合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良好区位,因为有三个航运方向,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腹地广阔。长江沿岸有通航支流汇合处,历史上都是较大城市,且延续至今,如宜宾(岷江)、泸州(沱江)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九江(鄱阳湖水系)、芜湖(青弋江)、镇江和扬州(大运河)等。西江上有梧州(桂江)等。

(3)河口 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在河口处转运、河口因而成为全流域物资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许多的城市是在河口港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如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本节主要讲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教材用了五幅图来展示资源、交通、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重点: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教材第一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随着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内容是重点,它是下列众多工矿城市出现的依据。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解: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城市布局:自然资源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力来起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位于荒无人烟地区的资源也有能力开发利用,城市布局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批新城市。

(2)自然资源是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即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例如: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减少使得人口的减少。东北森林城市——伊春 内蒙古草原城市——锡林郭勒等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1) 从城市分布趋势上分析——沿交通线设城(如株洲市),这主要是从交通运输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上说的,它

是联系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是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开通后形成的城市,故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 历史进程中考察——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线路的改变,引起城市分布局的变化。例如:古代城市多建在

河流、大道的交点上,演变到现代的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一批城市。

(3) 一个地区来考察,因交通线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衰落或新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石家庄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关于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的区位,可作为城市职能去了解。如政治职能的首都,军事城市在古代较突出如嘉峪关、广东虎门、塘沽,宗教城市麦加、梵蒂冈、拉萨等。 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不例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受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能产生三种变化: (1)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了,如军事、宗教等。

(2)有些因素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如交通、自然资源(不过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变化)。 (3)新的因素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而这些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着。 概念释义:

[科学城] 日本东京东北60千米处,新建了筑波科学城,它是以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环境优美而著名的新兴城市。 美国在旧金山东南50千米处建立了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的“硅谷”工业中心,日本把九州岛建为:“硅岛”,德国在位于巴伐利亚高原的慕尼黑建立“硅原”(为宇航、电子工业中心)。我国将在长江三角洲兴建科学城。科学技术愈进步,智力和知识在城市区位因素中所产生的作用就愈来愈大。

图6-14株洲城市的发展 此图是株州城区面积发展变化示意图,说明城区面积的变化及城市的兴起、发展和铁路交通的关系。株洲市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下游。解放初期市区面积只有1.5平方千米,现在市区面积发展到52平方千米。长达10千米的建设大道贯穿市区南北,横跨湘江的株洲大桥将河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与老城区连成一体。株洲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江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站之一,株洲北站是长江以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从图中可以看出,株洲是位于我国南北干线京广铁路与东西干线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的交汇处,是一个典型的铁路枢纽城市。

阅读该图的目的是要明确近代以来铁路的修建促使了株洲市的诞生和发展,同时又要分析城市分布与湘江的关系。读图步骤有以下四条:(1)找出通过株洲的铁路干线。(2)分析1949年以前用地与铁路的关系。(3)分析现在城区分布与铁路线的关系。(4)分析城区区位与河流的关系。符合南方沿江建城的规律。 6.4 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① 城市化的内涵、标志、表现特征

(点)、区域(面)

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

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 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

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难点:阅读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阅读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说明城市化的地域城市化过程。 图6-17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1) 明确读图目的。该图反映本世纪,尤其是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2) 熟悉坐标值和图例。读出某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数及其城乡人口的比重,

大致了解图像所表示的内容。

(3) 读出各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4) 读出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城乡人口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5) 读出发展中国家不同时期城乡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6) 用折线将不同年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柱连接起来,分别比较两种国家农村和城市人口数

量的变化,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

图6-18 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此图由同一幅、同比例的1911年、1949年、和1990年三个年份的上海城市用地示意图组成,反映了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区都集中分布于黄浦江的西岸,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区面积用绿、粉、黄三种颜色表示,城区面积的动态变化一目了然。从上海城区面积的变化,了解上海的城市进程,同时加深对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建设,城区迅速向黄浦江东岸扩展,昔日人烟稀少的浦东逐渐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由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无限制地扩大,在城市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如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教材结合实例,分析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为主的环境问题。接着以上海市为案例,分析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保三方面展开。 重点:

1.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是人工化环境,城市的主体是人类,人与环境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比较突出的表现有:

①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要清楚:几种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造成的危害。 可列表加深认识

生活质量。

③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原因(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生产、生活活动频繁)——认识出现的现象——产生的后果。自从1999起近几年的综合题几乎都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容。 例如:读北京市空气质量周报,完成下列要求: (1)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还出现 、 等大气污染现象,危害人体健康。

(2)造成城市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① 、② 、③ 。 (3)表中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前门地区,最低的是定陵地区,其原因是

(选择填空)。

A. 城区人口多,燃煤量大

B. 定陵地区地处山前地带,地下水丰富 C. 城区高大建筑物多,不利于扬尘扩散 城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显著

(4)北京市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选择填空)

A. 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B. 整治交通线路,保证道路畅通 C. 实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D. 三环路以内限制使用燃煤炉灶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具体做法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上问题,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提出解决的三项措施。这些措施多为政府行为,也有市民行为。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北京的郊区县城市化,工厂和一些企业向郊区迁移。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结合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道路及居民小区的建设,谈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强调城市环境问题时认为造成的,重在“治理”二字。例如,扩大绿地面积——植树种草——修建林阴大道、草坪广场、街心花园等。此项措施与市民的行为关系密切。所谓绿化面积小、人均居住面积少、交通拥挤等,都与城市人口过多有关。

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城市,贯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 难点: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活力——创新能力 从经济效益着眼: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现代城市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为①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力,它是个各城市谋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保证。②依据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重点开发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多品种、多功能、高档次、智能化、节能化、无污染的产品,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③城市的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增长质量,由粗放型向集约经济转化,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使城市经济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线性的、不可循环的。会产生许多废物,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提出理论和做法是:①工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学原理 ②废物零排放——工业共生 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的小城——查塔努加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废物零排放的工业园区。 3.城市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美国提出“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田园城市”,日本建设“信息化城市”和“技术集成城市”、“海上城市”等。

4.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 :有关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几个观点:①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前提——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②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与消除贫困。③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民情,由各国、各地自主决策,创建各具特色的主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④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方针——城市和乡村并重,保证全球人居条件整体、平衡的改善。 ⑤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⑥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 [数字城市]即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通俗的讲,是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其感觉就向漫步在现实的街道上或是乘直升飞机俯瞰城市一样。

学习方法与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观察分析:乘车从车窗口眺望,沿线有些路段农村聚落密集,有些地段农村聚落稀少,想一想,这与哪些经济因素有关。

2.联系生活:我国南方乡村房屋多斜顶,北方乡村房屋多平顶,想一想,这与降水有何关系。 3.读图分析:读图6-9、图6-10(教材50页),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分析这两个城市都具有哪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 4.对比分析:比较图6-4与6-7(教材46页、48页),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与现代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北京是我国首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比分析说明这两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5.想象能力:新建一个城市,受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其中哪个因素应当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中优先考虑?并说明理由。

6.判断能力:分析图6-11(教材50页)中A、B、C三个聚落,哪个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7.比较研究: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列表比较:

8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设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时时处处付诸于行动,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2) 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

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3) 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4) 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2、 (1)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

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2)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

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 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

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3) 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 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

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 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

3、(1) 主要特点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 典型的混合型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 城市道路网 格局规划原则:

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3) 问题及改善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4、 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 5、(1) 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6、 (1) 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最突出的表现是: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原因:

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 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 国际金融:

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1)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3)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2、

(1)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4、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5、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6、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7、

8、

9、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5、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 (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 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2)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 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 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 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 (5)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 (1) 城市人口增加 (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大纲要求:

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2.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

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

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

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 水源优势: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亿吨~1亿吨。 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例如: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 图6-6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1.读图目的: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该图以案例式(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

图6.7 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和城市密集地区示意

这是一幅表示世界城市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又将美国的三大城市带用特写的形式给以重点显示。该图是学习城市分布规律的核心图,安排在这一课主要是从自然因素考虑的,但实际上可不拘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图中标注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世界城市密集区。城市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读图过程中,需首先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方面层层分析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从人口的分布、生产力的分布分析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从自然条件看,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其次,在图中找出世界的三大城市密集地区,即大约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即中央大平原地区。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世界城市密集区的成因。 城市群和城市带,又称为城市密集区和大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即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体,成为国家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美国三大城市带分布图的阅读,不仅要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还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解城市群和

城市带的出现,是当代世界城市分布的新特点之一。三大城市带的区位和气中心城市的分布,宜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指导学生掌握。如自东而西了解三大城市带的分布,自北向南明确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四大中心城市(波、纽、费、华)的分布。

图6-8 我国南方内河航运和主要的城市分布

图中显示的信息:一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河段的通航能力;二是主要城市的分布。据以上信息,分析沿河城市的不同类型。图中反映出我国内河航运与南方主要河流分布的关系

(1) 水运的端点 水运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城市选址的条件,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

的要道。如江西省赣州市就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2)两条河的汇合处 通航支流与干流汇合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良好区位,因为有三个航运方向,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腹地广阔。长江沿岸有通航支流汇合处,历史上都是较大城市,且延续至今,如宜宾(岷江)、泸州(沱江)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九江(鄱阳湖水系)、芜湖(青弋江)、镇江和扬州(大运河)等。西江上有梧州(桂江)等。

(3)河口 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在河口处转运、河口因而成为全流域物资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许多的城市是在河口港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如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本节主要讲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教材用了五幅图来展示资源、交通、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重点: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教材第一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随着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内容是重点,它是下列众多工矿城市出现的依据。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解: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城市布局:自然资源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力来起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位于荒无人烟地区的资源也有能力开发利用,城市布局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批新城市。

(2)自然资源是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即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例如: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减少使得人口的减少。东北森林城市——伊春 内蒙古草原城市——锡林郭勒等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1) 从城市分布趋势上分析——沿交通线设城(如株洲市),这主要是从交通运输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上说的,它

是联系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是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开通后形成的城市,故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 历史进程中考察——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线路的改变,引起城市分布局的变化。例如:古代城市多建在

河流、大道的交点上,演变到现代的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一批城市。

(3) 一个地区来考察,因交通线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衰落或新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石家庄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关于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的区位,可作为城市职能去了解。如政治职能的首都,军事城市在古代较突出如嘉峪关、广东虎门、塘沽,宗教城市麦加、梵蒂冈、拉萨等。 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不例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受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能产生三种变化: (1)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了,如军事、宗教等。

(2)有些因素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如交通、自然资源(不过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变化)。 (3)新的因素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而这些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着。 概念释义:

[科学城] 日本东京东北60千米处,新建了筑波科学城,它是以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环境优美而著名的新兴城市。 美国在旧金山东南50千米处建立了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的“硅谷”工业中心,日本把九州岛建为:“硅岛”,德国在位于巴伐利亚高原的慕尼黑建立“硅原”(为宇航、电子工业中心)。我国将在长江三角洲兴建科学城。科学技术愈进步,智力和知识在城市区位因素中所产生的作用就愈来愈大。

图6-14株洲城市的发展 此图是株州城区面积发展变化示意图,说明城区面积的变化及城市的兴起、发展和铁路交通的关系。株洲市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下游。解放初期市区面积只有1.5平方千米,现在市区面积发展到52平方千米。长达10千米的建设大道贯穿市区南北,横跨湘江的株洲大桥将河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与老城区连成一体。株洲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江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站之一,株洲北站是长江以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从图中可以看出,株洲是位于我国南北干线京广铁路与东西干线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的交汇处,是一个典型的铁路枢纽城市。

阅读该图的目的是要明确近代以来铁路的修建促使了株洲市的诞生和发展,同时又要分析城市分布与湘江的关系。读图步骤有以下四条:(1)找出通过株洲的铁路干线。(2)分析1949年以前用地与铁路的关系。(3)分析现在城区分布与铁路线的关系。(4)分析城区区位与河流的关系。符合南方沿江建城的规律。 6.4 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① 城市化的内涵、标志、表现特征

(点)、区域(面)

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

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 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

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难点:阅读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阅读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说明城市化的地域城市化过程。 图6-17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1) 明确读图目的。该图反映本世纪,尤其是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2) 熟悉坐标值和图例。读出某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数及其城乡人口的比重,

大致了解图像所表示的内容。

(3) 读出各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4) 读出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城乡人口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5) 读出发展中国家不同时期城乡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6) 用折线将不同年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柱连接起来,分别比较两种国家农村和城市人口数

量的变化,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

图6-18 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此图由同一幅、同比例的1911年、1949年、和1990年三个年份的上海城市用地示意图组成,反映了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区都集中分布于黄浦江的西岸,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区面积用绿、粉、黄三种颜色表示,城区面积的动态变化一目了然。从上海城区面积的变化,了解上海的城市进程,同时加深对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建设,城区迅速向黄浦江东岸扩展,昔日人烟稀少的浦东逐渐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由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无限制地扩大,在城市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如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教材结合实例,分析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为主的环境问题。接着以上海市为案例,分析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保三方面展开。 重点:

1.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是人工化环境,城市的主体是人类,人与环境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比较突出的表现有:

①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要清楚:几种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造成的危害。 可列表加深认识

生活质量。

③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原因(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生产、生活活动频繁)——认识出现的现象——产生的后果。自从1999起近几年的综合题几乎都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容。 例如:读北京市空气质量周报,完成下列要求: (1)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还出现 、 等大气污染现象,危害人体健康。

(2)造成城市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① 、② 、③ 。 (3)表中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前门地区,最低的是定陵地区,其原因是

(选择填空)。

A. 城区人口多,燃煤量大

B. 定陵地区地处山前地带,地下水丰富 C. 城区高大建筑物多,不利于扬尘扩散 城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显著

(4)北京市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选择填空)

A. 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B. 整治交通线路,保证道路畅通 C. 实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D. 三环路以内限制使用燃煤炉灶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具体做法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上问题,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提出解决的三项措施。这些措施多为政府行为,也有市民行为。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北京的郊区县城市化,工厂和一些企业向郊区迁移。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结合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道路及居民小区的建设,谈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强调城市环境问题时认为造成的,重在“治理”二字。例如,扩大绿地面积——植树种草——修建林阴大道、草坪广场、街心花园等。此项措施与市民的行为关系密切。所谓绿化面积小、人均居住面积少、交通拥挤等,都与城市人口过多有关。

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城市,贯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 难点: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活力——创新能力 从经济效益着眼: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现代城市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为①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力,它是个各城市谋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保证。②依据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重点开发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多品种、多功能、高档次、智能化、节能化、无污染的产品,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③城市的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增长质量,由粗放型向集约经济转化,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使城市经济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线性的、不可循环的。会产生许多废物,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提出理论和做法是:①工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学原理 ②废物零排放——工业共生 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的小城——查塔努加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废物零排放的工业园区。 3.城市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美国提出“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田园城市”,日本建设“信息化城市”和“技术集成城市”、“海上城市”等。

4.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 :有关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几个观点:①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前提——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②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与消除贫困。③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民情,由各国、各地自主决策,创建各具特色的主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④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方针——城市和乡村并重,保证全球人居条件整体、平衡的改善。 ⑤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⑥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 [数字城市]即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通俗的讲,是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其感觉就向漫步在现实的街道上或是乘直升飞机俯瞰城市一样。

学习方法与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观察分析:乘车从车窗口眺望,沿线有些路段农村聚落密集,有些地段农村聚落稀少,想一想,这与哪些经济因素有关。

2.联系生活:我国南方乡村房屋多斜顶,北方乡村房屋多平顶,想一想,这与降水有何关系。 3.读图分析:读图6-9、图6-10(教材50页),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分析这两个城市都具有哪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 4.对比分析:比较图6-4与6-7(教材46页、48页),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与现代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北京是我国首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比分析说明这两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5.想象能力:新建一个城市,受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其中哪个因素应当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中优先考虑?并说明理由。

6.判断能力:分析图6-11(教材50页)中A、B、C三个聚落,哪个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7.比较研究: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列表比较:

8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设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时时处处付诸于行动,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2) 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

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3) 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4) 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2、 (1)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

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2)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

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 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

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3) 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 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

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 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

3、(1) 主要特点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 典型的混合型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 城市道路网 格局规划原则:

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3) 问题及改善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4、 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 5、(1) 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6、 (1) 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最突出的表现是: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原因:

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 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 国际金融:

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1)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3)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2、

(1)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4、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5、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6、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7、

8、

9、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相关内容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计划攻略大全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 计划攻略大全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这一 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甚至决定着自己 的高考成绩,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文综第一轮复习,可以采 用以下一些方法. 文综总体战略纲要 一. 学习的根本规律-思路清晰 ...

  • [记忆口诀]初中高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大全
  • 初高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 http://shiyunlong69.blog.163.com 初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32)高中立体几何学习记忆口诀 (01)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33)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02)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34)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理解记忆 (03)语文:基础知识学 ...

  • [蔓萝课堂] 中小学电子课本大全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高中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一年级语文上一年级语文 ...

  • 地理教学网站大全
  • 地理教学网站大全 王赞普 发布时间: 2010-8-3 10:38:54 地理频道 中学地理教学资 源网 地里风信 地里港湾 长沙一中中学地理教学网 江苏省邗江中学 地理园 地理教育网 中学地理课件 地理之窗 苏州市高中地理研究中心 中基网地理 k12地理学科 北京地理教学地理天空 资源网 地理课网 ...

  • 秘密文件库
  • 常 用 范 文 个人简历(1) 写作知识(1) 学习材料(1) 法律文书(1) 策划方案(1) 个人简历(2) 写作知识(2) 学习材料(2) 法律文书(2) 策划方案(2) 公务员考试(1) 合同协议(1) 模板范例(1) 申报材料(1) 规章制度(1) 公务员考试(2) 合同协议(2) 模板范例 ...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rar (61.56 KB)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合集.rar (277.75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全集.rar (293.41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rar (221.12 KB)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

  • 教育资源库
  • 教育资源库 天津教研网 2009  http://www.tjjy.com.cn/2009/ 综合类网站:中国教育网  中国国际教育网 中国基础教育部 中华教育网  中国学习网  世界艺术网 中国教育第一网 中华家庭教育网  国际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家协会   中国高考招生网  世界教育网   ...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G)
  •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 ...

  •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专题训练:圆的切线与垂径定理
  • 全国站 中考报考 中考备考 知识点库 试题大全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英语 重点高中 中考大事记 展开 中考报考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中考体育中考分数线2016中考中考报名中招计划中考查分志愿填报教育动态中考大事记 中考备考 中考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 中考真题:数学语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