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

称集。

(1)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①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 A 的元素,或者不是

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②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③无序性 .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

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二)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③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 }内。{x |x 具有的性

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

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2x +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x,y)|y= x +3x+2}与 {y|y= x +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

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 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

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

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技能方法】

1. 研究一个集合必须明确集合的元素: 对于描述法表示集合,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的含义. 例如{x|y=f(x)}表示函数的定义域;{y|y=f(x)}表示函数的值域;{(x ,y)|y=f(x)}表示函数图象上的点集等。

例1已知集合,下面答案正确的是( )

A .N =M B. C. D .

【答案】D

【解析】 集合M 表示的是函数y=lg(2x-8)的定义域,即M=(3,+∞);而集合N 表示的是函数

故选D 。 的值域,即N =[3,+∞)于是

,所以.,

【点评】此题首先在明确两个集合里面元素具体含义后,然后化简所给集合,根据集合运算的有关性质进行化简、分析判定即可。

2. 集合元素的特性:

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因此利用元素的性质解题是集合问题常用的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元素的互异性的应用,这是经常忽略的一方面。

例2 设全集U ={2,3,a2+2a -3},A ={2,│2a -1│},CU(A)={5},求实数a 的值。

【解析】因为CU(A)={5},所以5A ,且5∈U .所以a2+2a -3=5,解得a =2,或a =-4.当a =2时,A ={2,3},符合条件;当a =-4时,A ={2,9},而9U ,不符合条件。所以a =2。

【点评】

因为题设中的集合中含有参数,所以根据条件求出参数的值之后,一定要代回原集合中检验. 经检验发现当a =-4时与全集的概念矛盾,从而舍去。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①子集:如果集合 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 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 B 时,记作 A⊆B

②真子集: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 B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 B(或B 真包含 A )

③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n n n 1. 已知集合A 有n (n ≥1) 个元素,则它有2个子集,它有2-1个真子集,它有2-1个

非空子集,它有2-2非空真子集.

2. 常用集合关系的结论

; , n

3. 与空集有关的结论

要注意到“极端”情况:

(3)空集的应用:

空集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集合,它不含有元素,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要掌握有空集参与的集合间的关系或运算,特别是根据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来讨论参数的值或范围时,不要忽视空集的特殊性.

例A={x|x2-8x+15=0},B={x|ax-1=0},若,求实数a 的值。

【解析】 A={x|x2-8x+15=0}={3,5},若

注意到,满足,∴a*3-1=0或a*5-1=0,解得a=1/3或1/5,得到a=0.所以实数a 的值为,,。

【点评】在求解ax-1=0的根时,要特别注意对a 是否为零的讨论,若a=0则仍然满足题意,故不要忽略。

(4)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 交集、并集、补集

1. 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 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与 B 的并集(Union )。记作:A ∪B ,读作:“A 并 B ”,即: A∪B={x|x ∈A ,或 x ∈B}。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 A 与 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2.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 A 与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 ∩B ,读作:“A 交 B ”。即:A ∩B={x| ∈A ,且 x ∈B}。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 A 与 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3.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相对于全集 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CUA ,即:CUA={x|x ∈U 且 x ∈A}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 U 。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若 A∪B=B ,则 A ⊆B ,反之也成立

若 x∈(A ∩B ),则 x ∈A 且 x ∈B

若 x∈(A ∪B ),则 x ∈A ,或 x ∈B

(2)【技能方法】

1.并集、交集、补集的简单运算:

集合的运算中要根据集合的定义把参与运算的各个集合求出,再根据交、并、补的定义进行运算.此类题目首先应看清集合中的元素的范围,简化集合,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直接观察或用 图表示集合运算的结果;若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可以借助数轴分析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再集合中时,应该用“空心圈”表示.

例1 (1)若集合A={2,4,6,7},B={3,4,5,7},则A ∩B=____.

(2)集合

则A ∩B=_____,A ∪B=______,(

CRA )∩B=______.

【答案】(1){4,7};(2)A ∩B={x|1<x ≤2},

A ∪B={x|x<-3或x ≥-2},(CRA )∩B={x|-2≤x ≤1}.

【解析】(1)A 、B 的共同元素为4、7,所以A ∩B={4,7}.

(2)因为A={x|(x-1)(x+3)>0}={x|x<-3或x >1}

B={x|4-x2≥0}={x|-2≤x ≤2}在数轴上画出A 、B ,

所以,A ∩B={x|1<x ≤2},A ∪

B={x|x<-3或

x ≥-2},

(CRA )∩B={x|-2≤x ≤1}.

【点评】集合的运算中要根据集合的定义把参与运算的各个集合求出,再利用数轴,根据交、并、补的定义进行运算.

2.已知集合的交并集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依据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利用数轴分析法是解决有关集合交集、并集问题,特别是一些字母范围问题的常用方法.

例2 已知A={x|2a≤x ≤a+3},B={x|x<-1或x >5},若

【解析】 由

(1)若

(2)若 ,有2a >2+3,所以a >3. ,如下图: ,求a 的取值范围.

综上所述, 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 由,则要考虑两种情形,这样才不会漏解.

3.交并集性质的应用

在利用集合的交集、并集性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A ∩B=A,A ∪B=B等这类问题,解答时常借助于交、并集的定义以及集合间的关系去分析,如,

例3设A={x|x2+4x=0},B={x|x2+2(a+1)x+a2-1=0}.

(1)若A ∩B=B,求a 的值.

(2)若A ∪B=B,求a 的值.

【解析】A={-4,0}.

(1)∵A ∩B=B,∴.

①若0∈B ,则.

当a=1时,B=A;当a=-1时,B={0};

②若-4∈B ,则

当a=7时,B={-12,-4},

. ③若

由①②③得,a=1或a ≤-1.

(2)∵A ∪B=B,∴

∵A={-4,0},又因为B 中最多只有两个元素,

∴A=B.

由(1)知a=1.

【点评】 要注意条件等价转化的运用,常见转化有.

4.补集的思想的应用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抽象,条件和结论之间关系不明确,难于从正面入手的问题,在解答时,应及时调整思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这时能化难为易,化隐为显,从而将问题解决.

例 4 若集合A={x|ax2+3x+2=0}中最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假设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即ax2+3x+2=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

,解得a <9/8且a ≠0,则a 的取值范围是{a|a<9/8且a ≠0}.

在全集U=R中,集合{a|a<9/8且a ≠0}的补集是{a|a≥9/8或a=0}.

所以满足题意的a 的取值范围是{a|a≥9/8或a=0}.

【点评】 集合A 中的元素包含0个或1个,若采取分类讨论的策略,所分情况比较多,求解比较麻烦,构造其“补集”: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然后再求其补集,问题就得到了简化.

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 A ∩Z=A ,B ∩Z=B ,A ∩B= ∅

(2)设A={奇数}、B={偶数},则 A ∪Z=Z ,B ∪Z=Z ,A ∪B=Z

(3)集合A={n|∈Z},B={n|∈Z}则A ∩B=__________

(4)集合A={x|−4≤x ≤2},B={x | −1≤x ≤3},C={x|x≤0,或x ≥ },那么A ∩B ∩C=_______________, A ∪B ∪C=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 A ∩Z=A ,B ∩Z=B ,A ∩B= ∅

(2)设A={奇数}、B={偶数},则 A ∪Z=Z ,B ∪Z=Z ,A ∪B=Z

(3)集合A={n|∈Z},B={n|∈Z}则A ∩B=__________

(4)集合A={x|−4≤x ≤2},B={x | −1≤x ≤3},C={x|x≤0,或x ≥ },那么A ∩B ∩C=_______________, A ∪B ∪C=_____________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 A近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 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作P (

3、等可能性事件: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 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1/n , 这种事件叫等可能性事件,其事件A 的概率

4、互斥事件的概念: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A、B 互斥,即事件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这时P(A•B)=0,P(A+B)=P(A )+ P(B)。若事件A 与B 不是互斥,运用

进行计算

5、对立事件的概念:事件A和事件B 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A、 B对立,即事件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 、B 中必然有一个发生,

6、事件的和的意义:事件A 、B 的和记作A+B,表示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 当A 、B 为互斥事件时,事件A+B是由“A 发生而 B不发生”以及“

B 发生而A 不发生”构成的, 因此当A

和B 互斥 时,事件A+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 P(A+B)=P(A )+P(B )(A 、B 互斥),且有=P (A )+=1

7、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 (或B )是否发生对事件B (或A )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若A 与B 是相互独立事件,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相互独立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8、独立重复试验的定义: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 立的一种试验 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表示事件A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了k 次的概率

9、解答概率问题的三个步骤:

(1)确定事件的性质:事件是等可能,互斥,独立还是重复独立事件;

(2)判断事件的运算:所求事件是由哪些基本事件通过怎样运算而得;

(3)运用公式计算其事件的概率: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P(A+B)=P(A )+P(B ),对立事件:P (A ) =1-,独 立事件: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与映射的概念

①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 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

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 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 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一般地,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 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 那么就称对应f: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 记作“f:A→B ”. (注意:在映射f :A →B 中满足两个允许, 两不允许:允许B 中有剩余元素, 不允许中有剩余元素A ;允许多对一, 不允许一对多.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 b 是两个实数,且a , a x ≤, b

(2) 函数的定义域

① 自然型:指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如:分式函数的分母不为零,

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对数函数的真数为正数, 等等);

② 限制型:指命题的条件或人为对自变量x 的限制, 这是函数学习中重点, 往往也是难点,

因为有时这种限制比较隐蔽, 容易犯错误;

③ 实际型:解决函数的综合问题与应用问题时, 应认真考察自变量x 的实际意义.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y =tan x 中,x ≠k π+π2(k ∈Z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 的定义域为[a ,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 ≤b 解出.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

a (y ) x 2+b (y ) x +c (y ) =0,则在a (y ) ≠0时,由于x , y 为实数,故必须有

∆=b 2(y ) -4a (y ) ⋅c (y ) ≥0,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

(5)【技能方法】

1. 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例1. 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

(3

22 (2

) ;(4

) (5)f(x)=x-2x-1,g(t)=t-2t-1

【解析】(1)由于

同,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 故它们的值域及对应法则都不相

(2)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0)∪(0,+∞), 而

的定义域为R,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3)由于当n ∈N*时,2n ±1为奇数

,

, 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都相同,

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4)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x|x≥0},而的定义域为{x|x≤-1或x ≥0},它们的定义域不同,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5)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 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点评】

对于两个函数y=f(x )和y=g(x ), 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都相同时,y=f(x )和y=g(x )才表示同一函数. 若两个函数表示同一函数, 则它们的图象完全相同, 反之亦然.

(1)第(5)小题易错判断成它们是不同的函数, 原因是对函数的概念理解不透, 要知道, 在函数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f 不变的条件下, 自变量变换字母, 以至变换成其他字母的表达

222式, 这对于函数本身并无影响, 比如f (x )=x+1,f(t )=t+1,f(u+1)=(u+1)+1都可视

为同一函数.

(2)对于两个函数来讲, 只要函数的三要素中有一要素不相同, 则这两个函数就不可能是同一函数.

2. 配凑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方程组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方法

例2. (1)已知, 求f(x);

(2)已知, 求f(x);

(3)已知f(x)是一次函数, 且满足3f(x+1)-2f(x-1)=2x+17,求f(x);

(4)已知f(x)满足求f(x).

【解析】 (1)∵

3∴f(x)=x-3x (x ≥2或x ≤-2). ,

(2)令,则

(3)设f(x)=ax+b(a≠0) ,则3f(x+1)-2f(x-1)=3ax+3a+3b-2ax+2a-2b=ax+b+5a=2x+17, ∴a=2,b=7,∴f(x)=2x+7.

(4)①, 把①中的x 换成②,

①×2-②得

【点评】 ①已知函数类型, 求函数的解析式时常用待定系数法; ②已知f(x)求f[g(x)]或已知[g(x)]求f(x)用换元法、配凑法.

3. 已知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 求函数在另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

例3. 已知函数y =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1对称, 且当x ∈(0,+∞) 时, 有, 求当x ∈(-∞, -2) 时,f(x)的解析式

【解析】

设x <-2, 则-x -2>0, 由函数y =f(x)的图象关于x =-1对称,

【点评】

已知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 求函数在另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的基本方法是在待求解析式的区间上任取x, 然后找到一个含x 的简单式子, 使该式子的范围在已知解析式的区间上, 把该式子代入已知解析式, 再利用函数性质进行转化.

4. 已知函数解析式求函数定义域

【例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2 (2)f(x)lg(x-ka)+lg(x-a )

【解析】

(1), 解得函数定义域为

(2)(先对a 进行分类讨论, 然后对k 进行分类讨论),

①当a=0(k∈R) 时, 函数定义域为(0,+∞);

②当a >0时, 得

1)当 时, 函数定义域为(ka,+∞),

2)当

3)当时, 函数定义域为(a,+∞), 时, 函数定义域为(ka,-a)∪(a,+∞));

, ③当a <0时, 得

1)当

2)当时, 函数定义域为(ka,+∞), 时, 函数定义域为(-a,+∞),,

3)当时, 函数定义域为(ka,a∪(-a,+∞)).

【点评】

给出解析式求函数定义域就是求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 注意第(2)小题的解析式中含有参数, 要对参数的取值进行讨论.

4. 复合函数定义域

例4. (1)已知, 求f(f(x))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定义域为(0,2),求

【解析】 的定义域.

因为, 所以

解得x ≠-1且x ≠-2, 所以函数f(x)定义域是(-∞,-2) ∪(-2,-1)∪(-1,+∞)

(2)由解得, 所以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

【点评】 若已知f(x)的定义域[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可由a ≤g(x)≤b 求出; 若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为g(x)在[a,b]上的值域.

5.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问题

例5. 在△ABC 中,BC=2,AB+AC=3,中线AD 的长为y,AB 的长为x, 建立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并指出其定义域

.

【解析】

设∠ADC =θ, 则∠ADB =π-θ.

222根据余弦定理得1+y -2ycos θ=(3-x ),

222 ①1+y -2ycos (π-θ)=x ,

②由①+②整理得

.

∴函数的定义域为. 【点评】

对于在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函数关系, 其定义域的求解除要考虑解析式有意义外, 还应考虑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6. 给定定义域求参数范围

2

例6. 已知f(x)=1n(x+2x+m)

(1)若f(x)的定义域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若f(x)的值域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2

对于(1),因为 的定义域为R, 所以x +2x+m>0的解集为R, 故只需△=4-4m1,因此

2

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 对于(2)要使f(x)的值域为R,t=x+2x+m的函数值应能取到所

2

有正数, 即(0,+∞) 是t=x+2x+m的值域的子集, 所以应有△=4-4m≥0, 即m ≤1, 因此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

【点评】对于(2)是函数中的一个易错点,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1.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映射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

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 ,若y =f (u ) 为增,u =g (x ) 为增,则

若y =f (u )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 y =f [g (x )]为增;u =g (x ) 为减,

为增,u =g (x )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 为减,u =g (x ) 为增,则y =f [g (x )]为减. ④单调区间的定义:若函数y=f(x)在区间D 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f(x)与函数单调性有关的性质

(1)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2)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3)在公共定义内,增函数+增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是减函数。

(2)打“√”函数f (x ) =x +

a

(a >0) 的图象与性质 x

f (x ) 分别在(-∞, 、+∞)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a >0,b (相类似的重要函数上为减函数.的单调性:

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

调递减.)

(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

都有f (x ) ≤M ;(2)存在x 0∈I ,使得f (x 0)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 的最大值,记作f max (x ) =M .

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 任意的x ∈I ,都有f (x ) ≥m ;(2)存在x 0∈I ,使得f (x 0) =m .那么, 我们称m 是函数f (x ) 的最小值,记作f max (x ) =m .

(4)【技能方法】 1.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2)图象观察法;(3)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4)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法则;(5)导数法.

例1 【2015浙江二模】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 上为增函数的是( )

-1

A .y=x B .y=1n(x+1) C . D .【答案】B

-1

根据幂函数的单调性可知y=x在区间(0,+∞) 上为减函数;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复合函数的同增异减的性质可知y=1n(x+1)区间(0,+∞) 上为增函数;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可知

在区间(0,+∞)

上为减函数;根据对勾函数的单调性可知函数的单调性可知

在区间(0,1)上为减函数;根据对勾函数的单调性可知

【点评】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一定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和强调函数在哪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 2.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函数的单调区间应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或真子集,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常用方法有图象法、定义法和导数法. 例2 函数【答案】【解析】

2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

由x-x >0得0<x <1,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是(0,1).设t=x-x,则为t=x-x在

2

2

,因

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而函数 在定义域内单调

递减,所以由同增异减可得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点评】

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求解,一般是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确定单调区间. 3.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将参数视为已知数,依据函数的图象或单调性,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再与已知单调区间比较求出参数的范围. 例3 若函数【答案】(-∞,-1) 【解析】

在(-∞,-1) 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设x 1<x 2<-1,

,因为函数在(-∞,-1) 上是减函数,所以f(x1)-f(x2) >0,因为x 1<x 2<-1,所以x 1-x 2<0,x 1+1<0,x 2+1<0,所以a+1<0,解得a <-1,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1) . 【点评】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数形结合,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并注意分类讨论和等价转化思想的运用. 4.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一般是先确定函数在定义域(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再由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3

例4 函数f(x)=x+3x+1在区间[-1,0]上的最小值是____. 【答案】-3

3

因为函数f(x)=x+3x+1在区间[-1,0]上单调递增,所以当x=-1时,

33

[f(x)]min =f(-1)=(-1)+3×(-1)+1=-3, 所以函数f(x)=x+3x+1在区间[-1,0]上的最小值是-3.

【点评】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要注意确保满足函数的定义域.

【1.3.2】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

1.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的

单调性相反。

2. 在公共定义内,两个奇函数的和是奇函数;两个奇函数的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

的和、积是偶函数;一个奇函数,一个偶函数的积是奇函数. 3. 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括0,则f(0)=0.

4.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f(-x)=f(x)=f(|x|).

5. 定义在(-∞,+∞) 上的任意函数f(x)都可以唯一表示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之

和.

6. 若函数y=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为偶函数,f(x)-f(-x)为奇函

数,f(x)•f(-x)为偶函数. ②一些重要函数的奇偶性

x -x x -x

1. 函数f(x)=a+a为偶函数,函数f(x)=a-a 为奇函数.`

2. 函数 3. 函数

(a >0且a ≠1)为奇函数.

(a >0且a ≠1)为奇函数.

4.函数(a >0且a ≠1)为奇函数. (3)【技能方法】

1. 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判别函数奇偶性的方法:(1)求函数定义域,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该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2)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表达式能化简的,则对函数表达式进行适当的化简,以便于判断;(3)利用定义域进行等价变形判断;(4)分段函数应分段讨论,要注意根据 的范围取相应的函数表达式或利用图象判断. 例1 【2015广东高考】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A .y=x+sinx B .y=x-cosx

C . D .y=x+sin2x 【答案】A 【解析】

2

函数f(x)=x+sinx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1)=1+sin1,f(-1)=1-sin1,

22

所以函数f(x)=x+sin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函数f(x)=x+cosx的定义域为R ,

222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x)=(-x)-cos(-x)=x-cosx=f(x),所以函数f(x)=x+cosx是偶函数;函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

22

,所以函数

是偶函数;函数

f(x)=x+sin2x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x)=-x+sin(-2x)=-x-sin(-2x)=-xsin2x=-f(x),所以函数f(x)-x+sin2x是奇函数.故选A . 【点评】

函数奇偶性的判定,一般是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由f(-x)与f(x)的关系作出判断. 2. 函数奇偶性的应用

函数奇偶性的应用,常见题型的有求函数值、求函数的解析式、求参数的值、求不等式的解等等.解决函数奇偶性的应用问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与性质.

x

例2 【2015北京期中】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当x >0时,f(x)=e,则f(-1)=( )

A . B . C .2 D .-e 【答案】D

【解析】因为函数f(x)是奇函数,所以f(-1)=-f(1)=-e,故选D .

【点评】利用函数奇偶性求函数值,一般是将待求值利用奇偶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求解.

-x

例3 【2015福建质检】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当x <0时,f(x)=xe,则当x >0时,f(x)______.

x

【答案】xe 【解析】

x

当x >0时,-x <0,所以f(-x)=-xe,因为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所以

x x

f(-x)=-f(x),所以-f(x)=-xe,即f(x)=xe. 【点评】

利用函数奇偶性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是先“求谁设谁”,即在哪个区间求解析式,x 就设在哪个区间内,再利用已知区间的解析式进行代入,最后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出f(x).

例4 【2015课标I 高考】若函数【答案】1 【解析】 由题意知

为偶函数,则a=_____.

是奇函数,因为g(x)+g(-x)=0,所

,解得a=1.

【点评】

利用函数奇偶性求参数的值,要根据f(x)±f(-x)=0得到关于待求参数的恒等式,

由系数的对等性得参数的值或方程(组),进而得出参数的值.

例5 【2015甘肃联考】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且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若实数A 满足,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 B .(0,1/2] C .[1/2,2] D .(0,2] 【答案】C 【解析】

因为

,所以等价于f(|㏒2a|)≤f(1),因为函数 f(x)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所以|㏒2a|≤1,

解得,所以 的取值范围是,故选C .

【点评】

利用函数奇偶性求不等式的解,要根据函数的奇偶性把不等式转化为f[g(x)]>f[h(x)]的形式,然后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去掉“f ”号,转化为具体的不等式(组),此时要注意g(x)与h(x)的取值应在外层函数的定义域内.

【1.3.3】函数的性质综合应用问题

⑪ 函数的周期性

①周期函数:如果函数y=f(x)是周期函数,那么能找到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f(x+T)=f(x)对定义域内的任何x 值都成立,T 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最小正周期:如果在周期函数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做f(x)的最小正周期(若不特别说明,T 一般都是最小正周期). ⑫ 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①若对函数y=f(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自变量x 的值都有f(x)=2b-f(2a-x),则y=(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②若对函数y=(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自变量x 的值都有f(x)=f(2a-x),则y=(x)的图象关于直线x=a成轴对称.

③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ab-f(2a-x)的图象关于点(a,b)对称. ④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f(2a-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⑬函数周期性的常用结论

①若函数f(x)满足或f(x+a)=-f(x),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是它的一个周期.

②若函数f(x)满足f(x+a)=-f(x+b),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b|是它的一个周期.

③若函数f(x)满足,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b|是它的一个周期.

④若函数f(x)是R 上的偶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x=a(a ≠0)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是它的一个周期.

⑤若函数f(x)是R 上的奇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x=a(a ≠0)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且4|a|是它的一个周期. ⑭ 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联系点

①若y=f(x)图象有两条对称轴x=a,x=b(a ≠b ),则y=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2|a-b|.

②若Y=F(X)图象有两个对称中心A(a,0),B(b,0)(a ≠b ),则y=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2|a-b|.

③如果函数y=f(x)的图象有一个对称中心A(a,b)和一条对称轴x=b(a≠b) ,则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4|a-b|. ⑮【技能方法】

1. 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应用

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应用,常见题型的有求函数值、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等.解决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应用问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含义.

2

例1 已知函数f(x)满足f(x+4)=f(x),当x ∈(0,2)时,f(x)2x,则f(2013)______. 【答案】2 【解析】

因为函数f(x)满足f(x+4)=f(x),所以函数f(x)的周期T=4,所以

2

f(2013)=f(1)=2×1=2. 【点评】

利用函数周期性(对称性)求函数值,一般是将待求值利用周期性(对称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求解.

例2 【2015内蒙古二模】已知函数f(x)满足f(x+2)=f(x-2),y=f(x-2)关于y

2

轴对称,当x ∈(0,2)时,f(x)=㏒2x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f(4.5)<f(7)<f(6.5) B.f(7)<f(4.5)<f(6.5) C .f(7)<f(6.5)<f(4.5) D.f(4.5)<f(6.5)<f(7) 【答案】A 【解析】

因为函数f(x)满足f(x+2)=f(x-2),y=f(x-2)关于y 轴对称,所以函数f(x)是

2

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其图象的对称轴是x=2,因为当 x∈(0,2)时,f(x)=㏒2x ,所以函数f(x)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因为f(4.5)=f(0.5),f(7)=f(3)=f(2+1)=f(2-1)=f(1),f(6.5)=f(2.5)=f(2+0.5)=f(2-0.5)=f(1.5),所以f(0.5)<f(1)<f(1.5),即f(4.5)<f(7)<f(6.5),故选A . 【点评】

利用周即f(4.5)<f(7)<f(6.5),故选A .期性与对称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一般是将要比较大小的函数值利用周期性与对称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即可比较大小.

例3 已知函数f(x)满足f(x+2)=-f(x),若f(-1)>2,的取值范围是( )

,则实数a

A . B .(-2,1) C. D . 【答案】C 【解析】

因为函数f(x)满足f(x+2)=-f(x),所以函数f(x)的周期是T=4,所以f(7)=-f(-1)>2,因为,所以,解得,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3/2),故选C .

【点评】利用周期性(对称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一般是将含有参数的函数值利用周期性(对称性)转化为已知的函数值,再利用已知条件得出参数的不等式,解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1.3.4】二次函数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1如果方程

(a≠O) 的两根为

,,那么

,这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如果两个数的和为m ,积为n ,则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3若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可不直接解原方程,利用根与系数关系,求出另一根. 4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对称式的值,关键在于利用两根和及两根积表示所给对称式.

5.当一元二次方程则方程有一正一负根;(2)若若

(a≠O) 有两根

,时:(1)若,

,则方程有两个正根;(3)

,则方程有两个负根.

【趋势预测】

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可以解决许多有关方程的问题,有些非方程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根与系数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解.因此预测以后竞赛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求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②求代数式的值;

③结合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符号特征; ④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解题; ⑤证明代数等式,不等式;

⑥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有关的问题 ⑪二次函数的三种常见解析式

2

⒈一般式:y =ax +bx +c(a≠0) ;

2

⒉顶点式:y =a(x-h) +k(a≠0) ,其中(h,k)为抛物线顶点坐标;

⒊零点式:y =a(x-x 1)(x-x 2)(a≠0) ,其中x 1,x 2是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⒋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

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 更方便. ⑫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f (x ) =ax +bx +c (a ≠0)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 ①二次函数

b b 4ac -b 2

x =-, (-, )

2a 顶点坐标是2a 4a .

②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当

x =-

b 4ac -b 2

f min (x ) =

2a 时,4a ;当a

(-∞, -

b b ][-, +∞)

2a 上递减,在2a 上递增,

(-∞, -

b

]2a

4ac -b 2b b

f max (x ) =[-, +∞) x =-

2a 4a 2a 上递增,在上递减,当时,.

2

f (x ) =ax +bx +c (a ≠0) 当∆=b 2-4ac >0时,图象与x 轴有两个

③二次函数

交点

M 1(x 1,0), M 2(x 2,0),|M 1M 2|=|x 1-x 2|=

2ax +bx +c =0(a ≠0) 根的分布 ⑬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

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2ax +bx +c =0(a ≠0) 的两实根为x 1, x 2,且x 1≤x 2.令 设一元二次方程

f (x ) =ax 2+bx +c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 ②对称轴位置:

x =-

b

2a ③判别式:∆ ④端点函数值符号.

①k <x 1≤x 2 ⇔

12⇔

12

⇔k ) <0

④k 1<x 1≤x 2<k 2 ⇔

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 1(或x 2)满足k 1<x 1(或x 2)<k 2

⇔ 同时考虑f (k 1)=0或f (k 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

⑥k 1<x 1<k 2≤p 1<x 2<p 2 ⇔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

(k 1) f (k 2)

f

2

f (x ) =ax +bx +c (a ≠0) 在闭区间[p , q ]上的最值,设f (x ) 在区间⑭二次函数

[p , q ]上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令

⒈当a >0时(开口向上) ①若

-

x 0=

1

(p +q ) 2.

-

b

f (p ) ②若

p ≤-

b b

≤q m =f (-) 2a 2a ③若,则

b

>q 2a ,则m =

f (q )

x

x

-

b

≤x 0

2a ,则M

x

,则M =f (p )

①若=f (q ) ②-2a

b

>x 0

x

x

⒉当a

-

-

b

=f (p ) ②若p ≤-2a

b

≤q

,则

M =f (

-

b

)

2a ③若

b

>q 2a ,则M

=f (q )

-

f

x

b

≤x 0

2a

-

>x 0

2a

f

x

x

,则m =f (q ) ②

,则m =f (p ) .

f

x x

⑮结论

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2

(1)f(x)=ax+bx+c(a≠0)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ax +bx+c=0的实根.

(2)若x 1,x 2为f(x)=0的实根,则f(x)在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3)当时,恒有f(x)>0;当时,恒有f(x)<0.

2

2.设f(x)=ax+bx+c(a>0) ,则二次函数在闭区间[m,n]上的最大、最小值的分布情况

(1)

(2).

3.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上时,自变量的取值离开对称轴越远,则对应的函数值越大;反过来,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时,自变量的取值离开对称轴越远,则对应的函数值越小. 4.恒成立问题的基本类型:

2

类型1:设f(x)=ax+bx+c(a≠0) , (1)f(x)>0在x ∈R 上恒成立

(2)f(x)<0在x ∈R 上恒成立.

2

类型2:设f(x)=ax+bx+c(a≠0)

(1)当a >0时,f(x)>0在x ∈[α, β]上恒成立 ,f(x)<0在x ∈[α, β]

上恒成立

(2)当a <0时, f(x)>0在x ∈[α, β]上恒成立, f(x)<0在x ∈[α, β]上恒成立 ⑯【技能方法】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选择规律如下:

例1 已知二次函数f(x)满足f(2)=-1,f(-1)=-1,且f(x)的最大值是8,试确定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答案】f(x)=-4x+4x+7 【解析】

2

法一(利用一般式) :设f(x)=ax+bx+c(a≠0) . 由题意得

2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f(x)=-4x+4x+7.

2

法二(利用顶点式) :设f(x)=a(x-h)+k(a≠0) .

∵f(2)=f(-1),∴二次函数f(x)的对称轴为

∴g=1/2又根据题意函数f(x)有最大值8,∴k=8. ∴

∵f(2)=-1,∴

,解得a =-4,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法三(利用零点式):由已知f(x)+1=0两根为x 1=2,x 2=-1, 故可设f(x)+1=a(x-2)(x+1)(a≠0) ,

2

即f(x)=a(x)-1.

又函数f(x)有最大值8,即, 解得a=-4.

2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f(x)=-4x+4x+7. 【点评】本题三种方法都可以选用.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主要考察二次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单调性、最值,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即可.

2

例2 设abc >0,二次函数f(x)=ax+bx+c的图象可能是(

)

【答案】D 【解析】

由A ,C ,D 知,f(0)=c <0. ∵abc >0,∴ab <0,∴对称轴知A ,C 错误,D 符合要求.

由B 知f(0)=c >0,∵abc >0,∴ab >0,B 错误.故选D . 【点评】

识别二次函数的图象主要从开口方向、对称轴、特殊点对应的函数值这几个方面入手.

2

例3 已知函数f(x)=x+2ax+2,x ∈[-5,5].

(1)当a=-1时,求函数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若f(x)是偶函数,求a 的值;

(3)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使f(x)在区间[-5,5]上是单调函数. 【答案】(1)f(x)的最大值为37,最小值为1;(2)a=0; (3)(-∞,-5]∪[5,+∞)

22

【解析】 (1)当a=-1时,f(x)=x-2x+2=(x-1)+1,因为x ∈[-5,5], 所以当x=1时,f(x)取得最小值1; 当x=-5时,f(x)取得最大值37.

22

(2)由f(x)是偶函数,则f(-x)=f(x),即x -2ax+2=x+2ax+2,比较系数得-2a=2a,解得a=0.

22

(3)函数f(x)=(x+a)+2-a的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a,

因为y=f(x)在区间[-5,5]上是单调函数, 所以-a ≤-5或-a ≥5,即a ≤-5或a ≥5. 故a 的取值范围是(-∞,-5]∪[5,+∞) .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最值、单调性、奇偶性. 3.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研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解决的关键是考查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当含有参数时,要依据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归纳起来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1)轴定区间定求最值;(2)轴动区间定求最值;(3)轴定区间动求最值.

2

例4 已知f(x)=ax-2x(0≤x ≤1) ,求f(x)的最小值.

【答案】 【解析】

(1)当a=0时, 在f(x)=-2x在[0,1]上递减, ∴f(x)min =f(1)=-2

(2)当a >0时,f(x)=ax-2x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向上,且对称轴为 ①当∴ f(x)在∴

,即a ≥1时,f(x)=ax-2x 的图象对称轴在[0,1]内,

上递减,在

2

2

2

上递增.

②当,即0<a <1时,f(x)=ax-2x 的图象对称轴在[0,1]的右侧,∴f(x)在[0,1]上递减.

∴f(x)min =f(1)=a-2

(3)当a <0时,f(x)=ax-2x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向下,且对称轴

2

∴ f(x)=ax-2x 在[0,1]上递减. ∴f(x)min =f(1)=a-2.

2

,在y 轴的左侧,

综上所述.

【点评】 本题在求二次函数最值时,用到了分类讨论思想,求解中既对系数a 进行了讨论,又对对称轴进行了讨论;在分类讨论时要遵循分类的原则:一是分类的标准要一致,二是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三是能不分类的要尽量避免分类,绝不无原则的分类讨论. 4.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

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有两类,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值域)、零点分布、分离参数法等方法进行求解,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才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

例5 已知a 是实数,函数f(x)=2ax+2x-3.

(1)若f(x)<0在R 上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f(x)<0在x ∈[-1,1]上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析】(1)当a=0时,f(x)=2x-3,不满足题意,舍;

当a ≠0时,由题意得

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2

(2)2ax +2x-3<0在[-1,1]上恒成立. 当x=0时,适合; 当x ≠0时,,

当x=1时,取最小值1/2,所以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2). 【点评】

(1)f(x)<0在x ∈R 上恒成立. (2)利用分离变量的方法,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出来. 5.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

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时,常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象数形结合来解,一般从: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位置;③判别式;④端点函数值符号四个方面分析.

2

例6(1)已知二次函数f(x)=(2m+1)x-2mx+(m-1)与x 轴正半轴和负半轴各有一个交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

(2)已知方程2x -(m+1)x+m=0有两个不等正实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析】 (1)由(2m+1)×f(0)<0即(2m+1)(m-1)<0,解得值范围是

,所

,所以实数m 的取

(2)由题意,得

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2

【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ax +bx+c=0(a>0) 有一正一负两个根时,a 与f(0)的值的符号是相反的,即af(0)<0.

2

(2)一元二次方程ax +bx+c=0(a>0) 有两个不相同的正根时,

满足条件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

称集。

(1)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①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 A 的元素,或者不是

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②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③无序性 .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

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二)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③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 }内。{x |x 具有的性

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

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2x +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x,y)|y= x +3x+2}与 {y|y= x +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

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 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

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

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技能方法】

1. 研究一个集合必须明确集合的元素: 对于描述法表示集合,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的含义. 例如{x|y=f(x)}表示函数的定义域;{y|y=f(x)}表示函数的值域;{(x ,y)|y=f(x)}表示函数图象上的点集等。

例1已知集合,下面答案正确的是( )

A .N =M B. C. D .

【答案】D

【解析】 集合M 表示的是函数y=lg(2x-8)的定义域,即M=(3,+∞);而集合N 表示的是函数

故选D 。 的值域,即N =[3,+∞)于是

,所以.,

【点评】此题首先在明确两个集合里面元素具体含义后,然后化简所给集合,根据集合运算的有关性质进行化简、分析判定即可。

2. 集合元素的特性:

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因此利用元素的性质解题是集合问题常用的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元素的互异性的应用,这是经常忽略的一方面。

例2 设全集U ={2,3,a2+2a -3},A ={2,│2a -1│},CU(A)={5},求实数a 的值。

【解析】因为CU(A)={5},所以5A ,且5∈U .所以a2+2a -3=5,解得a =2,或a =-4.当a =2时,A ={2,3},符合条件;当a =-4时,A ={2,9},而9U ,不符合条件。所以a =2。

【点评】

因为题设中的集合中含有参数,所以根据条件求出参数的值之后,一定要代回原集合中检验. 经检验发现当a =-4时与全集的概念矛盾,从而舍去。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①子集:如果集合 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 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 B 时,记作 A⊆B

②真子集: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且x ∉A ,则称集合A 是集合 B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 B(或B 真包含 A )

③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n n n 1. 已知集合A 有n (n ≥1) 个元素,则它有2个子集,它有2-1个真子集,它有2-1个

非空子集,它有2-2非空真子集.

2. 常用集合关系的结论

; , n

3. 与空集有关的结论

要注意到“极端”情况:

(3)空集的应用:

空集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集合,它不含有元素,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要掌握有空集参与的集合间的关系或运算,特别是根据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来讨论参数的值或范围时,不要忽视空集的特殊性.

例A={x|x2-8x+15=0},B={x|ax-1=0},若,求实数a 的值。

【解析】 A={x|x2-8x+15=0}={3,5},若

注意到,满足,∴a*3-1=0或a*5-1=0,解得a=1/3或1/5,得到a=0.所以实数a 的值为,,。

【点评】在求解ax-1=0的根时,要特别注意对a 是否为零的讨论,若a=0则仍然满足题意,故不要忽略。

(4)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 交集、并集、补集

1. 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 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与 B 的并集(Union )。记作:A ∪B ,读作:“A 并 B ”,即: A∪B={x|x ∈A ,或 x ∈B}。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 A 与 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2.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 A 与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 ∩B ,读作:“A 交 B ”。即:A ∩B={x| ∈A ,且 x ∈B}。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 A 与 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3.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相对于全集 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CUA ,即:CUA={x|x ∈U 且 x ∈A}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 U 。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若 A∪B=B ,则 A ⊆B ,反之也成立

若 x∈(A ∩B ),则 x ∈A 且 x ∈B

若 x∈(A ∪B ),则 x ∈A ,或 x ∈B

(2)【技能方法】

1.并集、交集、补集的简单运算:

集合的运算中要根据集合的定义把参与运算的各个集合求出,再根据交、并、补的定义进行运算.此类题目首先应看清集合中的元素的范围,简化集合,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直接观察或用 图表示集合运算的结果;若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可以借助数轴分析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再集合中时,应该用“空心圈”表示.

例1 (1)若集合A={2,4,6,7},B={3,4,5,7},则A ∩B=____.

(2)集合

则A ∩B=_____,A ∪B=______,(

CRA )∩B=______.

【答案】(1){4,7};(2)A ∩B={x|1<x ≤2},

A ∪B={x|x<-3或x ≥-2},(CRA )∩B={x|-2≤x ≤1}.

【解析】(1)A 、B 的共同元素为4、7,所以A ∩B={4,7}.

(2)因为A={x|(x-1)(x+3)>0}={x|x<-3或x >1}

B={x|4-x2≥0}={x|-2≤x ≤2}在数轴上画出A 、B ,

所以,A ∩B={x|1<x ≤2},A ∪

B={x|x<-3或

x ≥-2},

(CRA )∩B={x|-2≤x ≤1}.

【点评】集合的运算中要根据集合的定义把参与运算的各个集合求出,再利用数轴,根据交、并、补的定义进行运算.

2.已知集合的交并集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依据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利用数轴分析法是解决有关集合交集、并集问题,特别是一些字母范围问题的常用方法.

例2 已知A={x|2a≤x ≤a+3},B={x|x<-1或x >5},若

【解析】 由

(1)若

(2)若 ,有2a >2+3,所以a >3. ,如下图: ,求a 的取值范围.

综上所述, 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 由,则要考虑两种情形,这样才不会漏解.

3.交并集性质的应用

在利用集合的交集、并集性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A ∩B=A,A ∪B=B等这类问题,解答时常借助于交、并集的定义以及集合间的关系去分析,如,

例3设A={x|x2+4x=0},B={x|x2+2(a+1)x+a2-1=0}.

(1)若A ∩B=B,求a 的值.

(2)若A ∪B=B,求a 的值.

【解析】A={-4,0}.

(1)∵A ∩B=B,∴.

①若0∈B ,则.

当a=1时,B=A;当a=-1时,B={0};

②若-4∈B ,则

当a=7时,B={-12,-4},

. ③若

由①②③得,a=1或a ≤-1.

(2)∵A ∪B=B,∴

∵A={-4,0},又因为B 中最多只有两个元素,

∴A=B.

由(1)知a=1.

【点评】 要注意条件等价转化的运用,常见转化有.

4.补集的思想的应用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抽象,条件和结论之间关系不明确,难于从正面入手的问题,在解答时,应及时调整思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这时能化难为易,化隐为显,从而将问题解决.

例 4 若集合A={x|ax2+3x+2=0}中最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假设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即ax2+3x+2=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

,解得a <9/8且a ≠0,则a 的取值范围是{a|a<9/8且a ≠0}.

在全集U=R中,集合{a|a<9/8且a ≠0}的补集是{a|a≥9/8或a=0}.

所以满足题意的a 的取值范围是{a|a≥9/8或a=0}.

【点评】 集合A 中的元素包含0个或1个,若采取分类讨论的策略,所分情况比较多,求解比较麻烦,构造其“补集”: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然后再求其补集,问题就得到了简化.

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 A ∩Z=A ,B ∩Z=B ,A ∩B= ∅

(2)设A={奇数}、B={偶数},则 A ∪Z=Z ,B ∪Z=Z ,A ∪B=Z

(3)集合A={n|∈Z},B={n|∈Z}则A ∩B=__________

(4)集合A={x|−4≤x ≤2},B={x | −1≤x ≤3},C={x|x≤0,或x ≥ },那么A ∩B ∩C=_______________, A ∪B ∪C=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 A ∩Z=A ,B ∩Z=B ,A ∩B= ∅

(2)设A={奇数}、B={偶数},则 A ∪Z=Z ,B ∪Z=Z ,A ∪B=Z

(3)集合A={n|∈Z},B={n|∈Z}则A ∩B=__________

(4)集合A={x|−4≤x ≤2},B={x | −1≤x ≤3},C={x|x≤0,或x ≥ },那么A ∩B ∩C=_______________, A ∪B ∪C=_____________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 A近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 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作P (

3、等可能性事件: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 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1/n , 这种事件叫等可能性事件,其事件A 的概率

4、互斥事件的概念: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A、B 互斥,即事件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这时P(A•B)=0,P(A+B)=P(A )+ P(B)。若事件A 与B 不是互斥,运用

进行计算

5、对立事件的概念:事件A和事件B 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A、 B对立,即事件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 、B 中必然有一个发生,

6、事件的和的意义:事件A 、B 的和记作A+B,表示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 当A 、B 为互斥事件时,事件A+B是由“A 发生而 B不发生”以及“

B 发生而A 不发生”构成的, 因此当A

和B 互斥 时,事件A+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 P(A+B)=P(A )+P(B )(A 、B 互斥),且有=P (A )+=1

7、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 (或B )是否发生对事件B (或A )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若A 与B 是相互独立事件,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相互独立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8、独立重复试验的定义: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 立的一种试验 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表示事件A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了k 次的概率

9、解答概率问题的三个步骤:

(1)确定事件的性质:事件是等可能,互斥,独立还是重复独立事件;

(2)判断事件的运算:所求事件是由哪些基本事件通过怎样运算而得;

(3)运用公式计算其事件的概率: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P(A+B)=P(A )+P(B ),对立事件:P (A ) =1-,独 立事件: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与映射的概念

①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 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

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 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 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一般地,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 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 那么就称对应f: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 记作“f:A→B ”. (注意:在映射f :A →B 中满足两个允许, 两不允许:允许B 中有剩余元素, 不允许中有剩余元素A ;允许多对一, 不允许一对多.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 b 是两个实数,且a , a x ≤, b

(2) 函数的定义域

① 自然型:指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如:分式函数的分母不为零,

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对数函数的真数为正数, 等等);

② 限制型:指命题的条件或人为对自变量x 的限制, 这是函数学习中重点, 往往也是难点,

因为有时这种限制比较隐蔽, 容易犯错误;

③ 实际型:解决函数的综合问题与应用问题时, 应认真考察自变量x 的实际意义.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y =tan x 中,x ≠k π+π2(k ∈Z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 的定义域为[a ,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 ≤b 解出.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

a (y ) x 2+b (y ) x +c (y ) =0,则在a (y ) ≠0时,由于x , y 为实数,故必须有

∆=b 2(y ) -4a (y ) ⋅c (y ) ≥0,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

(5)【技能方法】

1. 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例1. 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

(3

22 (2

) ;(4

) (5)f(x)=x-2x-1,g(t)=t-2t-1

【解析】(1)由于

同,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 故它们的值域及对应法则都不相

(2)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0)∪(0,+∞), 而

的定义域为R,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3)由于当n ∈N*时,2n ±1为奇数

,

, 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都相同,

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4)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x|x≥0},而的定义域为{x|x≤-1或x ≥0},它们的定义域不同,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5)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 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点评】

对于两个函数y=f(x )和y=g(x ), 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都相同时,y=f(x )和y=g(x )才表示同一函数. 若两个函数表示同一函数, 则它们的图象完全相同, 反之亦然.

(1)第(5)小题易错判断成它们是不同的函数, 原因是对函数的概念理解不透, 要知道, 在函数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f 不变的条件下, 自变量变换字母, 以至变换成其他字母的表达

222式, 这对于函数本身并无影响, 比如f (x )=x+1,f(t )=t+1,f(u+1)=(u+1)+1都可视

为同一函数.

(2)对于两个函数来讲, 只要函数的三要素中有一要素不相同, 则这两个函数就不可能是同一函数.

2. 配凑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方程组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方法

例2. (1)已知, 求f(x);

(2)已知, 求f(x);

(3)已知f(x)是一次函数, 且满足3f(x+1)-2f(x-1)=2x+17,求f(x);

(4)已知f(x)满足求f(x).

【解析】 (1)∵

3∴f(x)=x-3x (x ≥2或x ≤-2). ,

(2)令,则

(3)设f(x)=ax+b(a≠0) ,则3f(x+1)-2f(x-1)=3ax+3a+3b-2ax+2a-2b=ax+b+5a=2x+17, ∴a=2,b=7,∴f(x)=2x+7.

(4)①, 把①中的x 换成②,

①×2-②得

【点评】 ①已知函数类型, 求函数的解析式时常用待定系数法; ②已知f(x)求f[g(x)]或已知[g(x)]求f(x)用换元法、配凑法.

3. 已知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 求函数在另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

例3. 已知函数y =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1对称, 且当x ∈(0,+∞) 时, 有, 求当x ∈(-∞, -2) 时,f(x)的解析式

【解析】

设x <-2, 则-x -2>0, 由函数y =f(x)的图象关于x =-1对称,

【点评】

已知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 求函数在另一个区间上的解析式的基本方法是在待求解析式的区间上任取x, 然后找到一个含x 的简单式子, 使该式子的范围在已知解析式的区间上, 把该式子代入已知解析式, 再利用函数性质进行转化.

4. 已知函数解析式求函数定义域

【例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2 (2)f(x)lg(x-ka)+lg(x-a )

【解析】

(1), 解得函数定义域为

(2)(先对a 进行分类讨论, 然后对k 进行分类讨论),

①当a=0(k∈R) 时, 函数定义域为(0,+∞);

②当a >0时, 得

1)当 时, 函数定义域为(ka,+∞),

2)当

3)当时, 函数定义域为(a,+∞), 时, 函数定义域为(ka,-a)∪(a,+∞));

, ③当a <0时, 得

1)当

2)当时, 函数定义域为(ka,+∞), 时, 函数定义域为(-a,+∞),,

3)当时, 函数定义域为(ka,a∪(-a,+∞)).

【点评】

给出解析式求函数定义域就是求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 注意第(2)小题的解析式中含有参数, 要对参数的取值进行讨论.

4. 复合函数定义域

例4. (1)已知, 求f(f(x))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定义域为(0,2),求

【解析】 的定义域.

因为, 所以

解得x ≠-1且x ≠-2, 所以函数f(x)定义域是(-∞,-2) ∪(-2,-1)∪(-1,+∞)

(2)由解得, 所以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

【点评】 若已知f(x)的定义域[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可由a ≤g(x)≤b 求出; 若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为g(x)在[a,b]上的值域.

5.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问题

例5. 在△ABC 中,BC=2,AB+AC=3,中线AD 的长为y,AB 的长为x, 建立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并指出其定义域

.

【解析】

设∠ADC =θ, 则∠ADB =π-θ.

222根据余弦定理得1+y -2ycos θ=(3-x ),

222 ①1+y -2ycos (π-θ)=x ,

②由①+②整理得

.

∴函数的定义域为. 【点评】

对于在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函数关系, 其定义域的求解除要考虑解析式有意义外, 还应考虑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6. 给定定义域求参数范围

2

例6. 已知f(x)=1n(x+2x+m)

(1)若f(x)的定义域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若f(x)的值域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2

对于(1),因为 的定义域为R, 所以x +2x+m>0的解集为R, 故只需△=4-4m1,因此

2

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 对于(2)要使f(x)的值域为R,t=x+2x+m的函数值应能取到所

2

有正数, 即(0,+∞) 是t=x+2x+m的值域的子集, 所以应有△=4-4m≥0, 即m ≤1, 因此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

【点评】对于(2)是函数中的一个易错点,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1.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映射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

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 ,若y =f (u ) 为增,u =g (x ) 为增,则

若y =f (u )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 y =f [g (x )]为增;u =g (x ) 为减,

为增,u =g (x )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 为减,u =g (x ) 为增,则y =f [g (x )]为减. ④单调区间的定义:若函数y=f(x)在区间D 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f(x)与函数单调性有关的性质

(1)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2)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3)在公共定义内,增函数+增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是减函数。

(2)打“√”函数f (x ) =x +

a

(a >0) 的图象与性质 x

f (x ) 分别在(-∞, 、+∞)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a >0,b (相类似的重要函数上为减函数.的单调性:

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

调递减.)

(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

都有f (x ) ≤M ;(2)存在x 0∈I ,使得f (x 0)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 的最大值,记作f max (x ) =M .

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 任意的x ∈I ,都有f (x ) ≥m ;(2)存在x 0∈I ,使得f (x 0) =m .那么, 我们称m 是函数f (x ) 的最小值,记作f max (x ) =m .

(4)【技能方法】 1.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2)图象观察法;(3)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4)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法则;(5)导数法.

例1 【2015浙江二模】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 上为增函数的是( )

-1

A .y=x B .y=1n(x+1) C . D .【答案】B

-1

根据幂函数的单调性可知y=x在区间(0,+∞) 上为减函数;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复合函数的同增异减的性质可知y=1n(x+1)区间(0,+∞) 上为增函数;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可知

在区间(0,+∞)

上为减函数;根据对勾函数的单调性可知函数的单调性可知

在区间(0,1)上为减函数;根据对勾函数的单调性可知

【点评】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一定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和强调函数在哪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 2.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函数的单调区间应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或真子集,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常用方法有图象法、定义法和导数法. 例2 函数【答案】【解析】

2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

由x-x >0得0<x <1,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是(0,1).设t=x-x,则为t=x-x在

2

2

,因

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而函数 在定义域内单调

递减,所以由同增异减可得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点评】

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求解,一般是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确定单调区间. 3.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将参数视为已知数,依据函数的图象或单调性,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再与已知单调区间比较求出参数的范围. 例3 若函数【答案】(-∞,-1) 【解析】

在(-∞,-1) 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设x 1<x 2<-1,

,因为函数在(-∞,-1) 上是减函数,所以f(x1)-f(x2) >0,因为x 1<x 2<-1,所以x 1-x 2<0,x 1+1<0,x 2+1<0,所以a+1<0,解得a <-1,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1) . 【点评】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数形结合,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并注意分类讨论和等价转化思想的运用. 4.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一般是先确定函数在定义域(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再由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3

例4 函数f(x)=x+3x+1在区间[-1,0]上的最小值是____. 【答案】-3

3

因为函数f(x)=x+3x+1在区间[-1,0]上单调递增,所以当x=-1时,

33

[f(x)]min =f(-1)=(-1)+3×(-1)+1=-3, 所以函数f(x)=x+3x+1在区间[-1,0]上的最小值是-3.

【点评】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要注意确保满足函数的定义域.

【1.3.2】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

1.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的

单调性相反。

2. 在公共定义内,两个奇函数的和是奇函数;两个奇函数的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

的和、积是偶函数;一个奇函数,一个偶函数的积是奇函数. 3. 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括0,则f(0)=0.

4.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f(-x)=f(x)=f(|x|).

5. 定义在(-∞,+∞) 上的任意函数f(x)都可以唯一表示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之

和.

6. 若函数y=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为偶函数,f(x)-f(-x)为奇函

数,f(x)•f(-x)为偶函数. ②一些重要函数的奇偶性

x -x x -x

1. 函数f(x)=a+a为偶函数,函数f(x)=a-a 为奇函数.`

2. 函数 3. 函数

(a >0且a ≠1)为奇函数.

(a >0且a ≠1)为奇函数.

4.函数(a >0且a ≠1)为奇函数. (3)【技能方法】

1. 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判别函数奇偶性的方法:(1)求函数定义域,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该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2)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表达式能化简的,则对函数表达式进行适当的化简,以便于判断;(3)利用定义域进行等价变形判断;(4)分段函数应分段讨论,要注意根据 的范围取相应的函数表达式或利用图象判断. 例1 【2015广东高考】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A .y=x+sinx B .y=x-cosx

C . D .y=x+sin2x 【答案】A 【解析】

2

函数f(x)=x+sinx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1)=1+sin1,f(-1)=1-sin1,

22

所以函数f(x)=x+sin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函数f(x)=x+cosx的定义域为R ,

222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x)=(-x)-cos(-x)=x-cosx=f(x),所以函数f(x)=x+cosx是偶函数;函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

22

,所以函数

是偶函数;函数

f(x)=x+sin2x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x)=-x+sin(-2x)=-x-sin(-2x)=-xsin2x=-f(x),所以函数f(x)-x+sin2x是奇函数.故选A . 【点评】

函数奇偶性的判定,一般是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由f(-x)与f(x)的关系作出判断. 2. 函数奇偶性的应用

函数奇偶性的应用,常见题型的有求函数值、求函数的解析式、求参数的值、求不等式的解等等.解决函数奇偶性的应用问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与性质.

x

例2 【2015北京期中】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且当x >0时,f(x)=e,则f(-1)=( )

A . B . C .2 D .-e 【答案】D

【解析】因为函数f(x)是奇函数,所以f(-1)=-f(1)=-e,故选D .

【点评】利用函数奇偶性求函数值,一般是将待求值利用奇偶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求解.

-x

例3 【2015福建质检】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当x <0时,f(x)=xe,则当x >0时,f(x)______.

x

【答案】xe 【解析】

x

当x >0时,-x <0,所以f(-x)=-xe,因为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所以

x x

f(-x)=-f(x),所以-f(x)=-xe,即f(x)=xe. 【点评】

利用函数奇偶性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是先“求谁设谁”,即在哪个区间求解析式,x 就设在哪个区间内,再利用已知区间的解析式进行代入,最后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出f(x).

例4 【2015课标I 高考】若函数【答案】1 【解析】 由题意知

为偶函数,则a=_____.

是奇函数,因为g(x)+g(-x)=0,所

,解得a=1.

【点评】

利用函数奇偶性求参数的值,要根据f(x)±f(-x)=0得到关于待求参数的恒等式,

由系数的对等性得参数的值或方程(组),进而得出参数的值.

例5 【2015甘肃联考】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且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若实数A 满足,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 B .(0,1/2] C .[1/2,2] D .(0,2] 【答案】C 【解析】

因为

,所以等价于f(|㏒2a|)≤f(1),因为函数 f(x)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所以|㏒2a|≤1,

解得,所以 的取值范围是,故选C .

【点评】

利用函数奇偶性求不等式的解,要根据函数的奇偶性把不等式转化为f[g(x)]>f[h(x)]的形式,然后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去掉“f ”号,转化为具体的不等式(组),此时要注意g(x)与h(x)的取值应在外层函数的定义域内.

【1.3.3】函数的性质综合应用问题

⑪ 函数的周期性

①周期函数:如果函数y=f(x)是周期函数,那么能找到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f(x+T)=f(x)对定义域内的任何x 值都成立,T 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最小正周期:如果在周期函数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做f(x)的最小正周期(若不特别说明,T 一般都是最小正周期). ⑫ 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①若对函数y=f(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自变量x 的值都有f(x)=2b-f(2a-x),则y=(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②若对函数y=(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自变量x 的值都有f(x)=f(2a-x),则y=(x)的图象关于直线x=a成轴对称.

③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ab-f(2a-x)的图象关于点(a,b)对称. ④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y=f(2a-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⑬函数周期性的常用结论

①若函数f(x)满足或f(x+a)=-f(x),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是它的一个周期.

②若函数f(x)满足f(x+a)=-f(x+b),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b|是它的一个周期.

③若函数f(x)满足,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b|是它的一个周期.

④若函数f(x)是R 上的偶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x=a(a ≠0)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且2|a|是它的一个周期.

⑤若函数f(x)是R 上的奇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x=a(a ≠0)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且4|a|是它的一个周期. ⑭ 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联系点

①若y=f(x)图象有两条对称轴x=a,x=b(a ≠b ),则y=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2|a-b|.

②若Y=F(X)图象有两个对称中心A(a,0),B(b,0)(a ≠b ),则y=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2|a-b|.

③如果函数y=f(x)的图象有一个对称中心A(a,b)和一条对称轴x=b(a≠b) ,则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4|a-b|. ⑮【技能方法】

1. 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应用

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应用,常见题型的有求函数值、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等.解决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应用问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函数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含义.

2

例1 已知函数f(x)满足f(x+4)=f(x),当x ∈(0,2)时,f(x)2x,则f(2013)______. 【答案】2 【解析】

因为函数f(x)满足f(x+4)=f(x),所以函数f(x)的周期T=4,所以

2

f(2013)=f(1)=2×1=2. 【点评】

利用函数周期性(对称性)求函数值,一般是将待求值利用周期性(对称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求解.

例2 【2015内蒙古二模】已知函数f(x)满足f(x+2)=f(x-2),y=f(x-2)关于y

2

轴对称,当x ∈(0,2)时,f(x)=㏒2x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f(4.5)<f(7)<f(6.5) B.f(7)<f(4.5)<f(6.5) C .f(7)<f(6.5)<f(4.5) D.f(4.5)<f(6.5)<f(7) 【答案】A 【解析】

因为函数f(x)满足f(x+2)=f(x-2),y=f(x-2)关于y 轴对称,所以函数f(x)是

2

以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其图象的对称轴是x=2,因为当 x∈(0,2)时,f(x)=㏒2x ,所以函数f(x)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因为f(4.5)=f(0.5),f(7)=f(3)=f(2+1)=f(2-1)=f(1),f(6.5)=f(2.5)=f(2+0.5)=f(2-0.5)=f(1.5),所以f(0.5)<f(1)<f(1.5),即f(4.5)<f(7)<f(6.5),故选A . 【点评】

利用周即f(4.5)<f(7)<f(6.5),故选A .期性与对称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一般是将要比较大小的函数值利用周期性与对称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即可比较大小.

例3 已知函数f(x)满足f(x+2)=-f(x),若f(-1)>2,的取值范围是( )

,则实数a

A . B .(-2,1) C. D . 【答案】C 【解析】

因为函数f(x)满足f(x+2)=-f(x),所以函数f(x)的周期是T=4,所以f(7)=-f(-1)>2,因为,所以,解得,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3/2),故选C .

【点评】利用周期性(对称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一般是将含有参数的函数值利用周期性(对称性)转化为已知的函数值,再利用已知条件得出参数的不等式,解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1.3.4】二次函数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1如果方程

(a≠O) 的两根为

,,那么

,这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如果两个数的和为m ,积为n ,则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3若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可不直接解原方程,利用根与系数关系,求出另一根. 4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对称式的值,关键在于利用两根和及两根积表示所给对称式.

5.当一元二次方程则方程有一正一负根;(2)若若

(a≠O) 有两根

,时:(1)若,

,则方程有两个正根;(3)

,则方程有两个负根.

【趋势预测】

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可以解决许多有关方程的问题,有些非方程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根与系数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解.因此预测以后竞赛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求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②求代数式的值;

③结合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符号特征; ④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解题; ⑤证明代数等式,不等式;

⑥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有关的问题 ⑪二次函数的三种常见解析式

2

⒈一般式:y =ax +bx +c(a≠0) ;

2

⒉顶点式:y =a(x-h) +k(a≠0) ,其中(h,k)为抛物线顶点坐标;

⒊零点式:y =a(x-x 1)(x-x 2)(a≠0) ,其中x 1,x 2是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⒋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

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 更方便. ⑫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f (x ) =ax +bx +c (a ≠0)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 ①二次函数

b b 4ac -b 2

x =-, (-, )

2a 顶点坐标是2a 4a .

②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当

x =-

b 4ac -b 2

f min (x ) =

2a 时,4a ;当a

(-∞, -

b b ][-, +∞)

2a 上递减,在2a 上递增,

(-∞, -

b

]2a

4ac -b 2b b

f max (x ) =[-, +∞) x =-

2a 4a 2a 上递增,在上递减,当时,.

2

f (x ) =ax +bx +c (a ≠0) 当∆=b 2-4ac >0时,图象与x 轴有两个

③二次函数

交点

M 1(x 1,0), M 2(x 2,0),|M 1M 2|=|x 1-x 2|=

2ax +bx +c =0(a ≠0) 根的分布 ⑬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

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2ax +bx +c =0(a ≠0) 的两实根为x 1, x 2,且x 1≤x 2.令 设一元二次方程

f (x ) =ax 2+bx +c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 ②对称轴位置:

x =-

b

2a ③判别式:∆ ④端点函数值符号.

①k <x 1≤x 2 ⇔

12⇔

12

⇔k ) <0

④k 1<x 1≤x 2<k 2 ⇔

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 1(或x 2)满足k 1<x 1(或x 2)<k 2

⇔ 同时考虑f (k 1)=0或f (k 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

⑥k 1<x 1<k 2≤p 1<x 2<p 2 ⇔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

(k 1) f (k 2)

f

2

f (x ) =ax +bx +c (a ≠0) 在闭区间[p , q ]上的最值,设f (x ) 在区间⑭二次函数

[p , q ]上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令

⒈当a >0时(开口向上) ①若

-

x 0=

1

(p +q ) 2.

-

b

f (p ) ②若

p ≤-

b b

≤q m =f (-) 2a 2a ③若,则

b

>q 2a ,则m =

f (q )

x

x

-

b

≤x 0

2a ,则M

x

,则M =f (p )

①若=f (q ) ②-2a

b

>x 0

x

x

⒉当a

-

-

b

=f (p ) ②若p ≤-2a

b

≤q

,则

M =f (

-

b

)

2a ③若

b

>q 2a ,则M

=f (q )

-

f

x

b

≤x 0

2a

-

>x 0

2a

f

x

x

,则m =f (q ) ②

,则m =f (p ) .

f

x x

⑮结论

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2

(1)f(x)=ax+bx+c(a≠0)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ax +bx+c=0的实根.

(2)若x 1,x 2为f(x)=0的实根,则f(x)在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3)当时,恒有f(x)>0;当时,恒有f(x)<0.

2

2.设f(x)=ax+bx+c(a>0) ,则二次函数在闭区间[m,n]上的最大、最小值的分布情况

(1)

(2).

3.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上时,自变量的取值离开对称轴越远,则对应的函数值越大;反过来,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时,自变量的取值离开对称轴越远,则对应的函数值越小. 4.恒成立问题的基本类型:

2

类型1:设f(x)=ax+bx+c(a≠0) , (1)f(x)>0在x ∈R 上恒成立

(2)f(x)<0在x ∈R 上恒成立.

2

类型2:设f(x)=ax+bx+c(a≠0)

(1)当a >0时,f(x)>0在x ∈[α, β]上恒成立 ,f(x)<0在x ∈[α, β]

上恒成立

(2)当a <0时, f(x)>0在x ∈[α, β]上恒成立, f(x)<0在x ∈[α, β]上恒成立 ⑯【技能方法】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选择规律如下:

例1 已知二次函数f(x)满足f(2)=-1,f(-1)=-1,且f(x)的最大值是8,试确定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答案】f(x)=-4x+4x+7 【解析】

2

法一(利用一般式) :设f(x)=ax+bx+c(a≠0) . 由题意得

2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f(x)=-4x+4x+7.

2

法二(利用顶点式) :设f(x)=a(x-h)+k(a≠0) .

∵f(2)=f(-1),∴二次函数f(x)的对称轴为

∴g=1/2又根据题意函数f(x)有最大值8,∴k=8. ∴

∵f(2)=-1,∴

,解得a =-4,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法三(利用零点式):由已知f(x)+1=0两根为x 1=2,x 2=-1, 故可设f(x)+1=a(x-2)(x+1)(a≠0) ,

2

即f(x)=a(x)-1.

又函数f(x)有最大值8,即, 解得a=-4.

2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f(x)=-4x+4x+7. 【点评】本题三种方法都可以选用.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主要考察二次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单调性、最值,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即可.

2

例2 设abc >0,二次函数f(x)=ax+bx+c的图象可能是(

)

【答案】D 【解析】

由A ,C ,D 知,f(0)=c <0. ∵abc >0,∴ab <0,∴对称轴知A ,C 错误,D 符合要求.

由B 知f(0)=c >0,∵abc >0,∴ab >0,B 错误.故选D . 【点评】

识别二次函数的图象主要从开口方向、对称轴、特殊点对应的函数值这几个方面入手.

2

例3 已知函数f(x)=x+2ax+2,x ∈[-5,5].

(1)当a=-1时,求函数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若f(x)是偶函数,求a 的值;

(3)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使f(x)在区间[-5,5]上是单调函数. 【答案】(1)f(x)的最大值为37,最小值为1;(2)a=0; (3)(-∞,-5]∪[5,+∞)

22

【解析】 (1)当a=-1时,f(x)=x-2x+2=(x-1)+1,因为x ∈[-5,5], 所以当x=1时,f(x)取得最小值1; 当x=-5时,f(x)取得最大值37.

22

(2)由f(x)是偶函数,则f(-x)=f(x),即x -2ax+2=x+2ax+2,比较系数得-2a=2a,解得a=0.

22

(3)函数f(x)=(x+a)+2-a的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a,

因为y=f(x)在区间[-5,5]上是单调函数, 所以-a ≤-5或-a ≥5,即a ≤-5或a ≥5. 故a 的取值范围是(-∞,-5]∪[5,+∞) .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最值、单调性、奇偶性. 3.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研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解决的关键是考查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当含有参数时,要依据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归纳起来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1)轴定区间定求最值;(2)轴动区间定求最值;(3)轴定区间动求最值.

2

例4 已知f(x)=ax-2x(0≤x ≤1) ,求f(x)的最小值.

【答案】 【解析】

(1)当a=0时, 在f(x)=-2x在[0,1]上递减, ∴f(x)min =f(1)=-2

(2)当a >0时,f(x)=ax-2x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向上,且对称轴为 ①当∴ f(x)在∴

,即a ≥1时,f(x)=ax-2x 的图象对称轴在[0,1]内,

上递减,在

2

2

2

上递增.

②当,即0<a <1时,f(x)=ax-2x 的图象对称轴在[0,1]的右侧,∴f(x)在[0,1]上递减.

∴f(x)min =f(1)=a-2

(3)当a <0时,f(x)=ax-2x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向下,且对称轴

2

∴ f(x)=ax-2x 在[0,1]上递减. ∴f(x)min =f(1)=a-2.

2

,在y 轴的左侧,

综上所述.

【点评】 本题在求二次函数最值时,用到了分类讨论思想,求解中既对系数a 进行了讨论,又对对称轴进行了讨论;在分类讨论时要遵循分类的原则:一是分类的标准要一致,二是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三是能不分类的要尽量避免分类,绝不无原则的分类讨论. 4.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

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有两类,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值域)、零点分布、分离参数法等方法进行求解,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才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

例5 已知a 是实数,函数f(x)=2ax+2x-3.

(1)若f(x)<0在R 上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f(x)<0在x ∈[-1,1]上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析】(1)当a=0时,f(x)=2x-3,不满足题意,舍;

当a ≠0时,由题意得

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2

(2)2ax +2x-3<0在[-1,1]上恒成立. 当x=0时,适合; 当x ≠0时,,

当x=1时,取最小值1/2,所以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2). 【点评】

(1)f(x)<0在x ∈R 上恒成立. (2)利用分离变量的方法,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出来. 5.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

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时,常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象数形结合来解,一般从: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位置;③判别式;④端点函数值符号四个方面分析.

2

例6(1)已知二次函数f(x)=(2m+1)x-2mx+(m-1)与x 轴正半轴和负半轴各有一个交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

(2)已知方程2x -(m+1)x+m=0有两个不等正实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析】 (1)由(2m+1)×f(0)<0即(2m+1)(m-1)<0,解得值范围是

,所

,所以实数m 的取

(2)由题意,得

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2

【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ax +bx+c=0(a>0) 有一正一负两个根时,a 与f(0)的值的符号是相反的,即af(0)<0.

2

(2)一元二次方程ax +bx+c=0(a>0) 有两个不相同的正根时,

满足条件


相关内容

  • 数学苏教版必修1 函数的概念
  • 函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

  •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 集合知识点总结 普陀补习班
  •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 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2. 元素的互异性;3. 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 ...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杨冬梅 杨莎 吴加璐 王曼玉 李夏颖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有些学生解方程.解不等式甚至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任务很艰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 ...

  •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确 ...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 1.元素与集合 (1)元素与集合的定义: 一般地,把 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 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 (2)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①确定性:即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是 . ②互异性:即给定集合的元素是 . ③无序性. (3)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 ...

  •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
  • 高一数学必修一各章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 ...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 第1章 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各章节教学目标
  • 课 题:§1.2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教学要求: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

  • 高中数学目录
  • 人教版高中数学目录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 ...

  • 高考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考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等. (3) 元素特征可分为:数集.点集. (4) 常用数集符号: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