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读后感汇编集3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读后感汇编集3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

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根据市纪委通知要求,我院组织安排党员干部收坚持勤政廉政力行为民做主观看一代廉吏于成

龙心得汇编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触颇深。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法官值得认真学习的。法官也是官,人民法官也要以民为天。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为民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于成龙在升迁四川合州知州时,之所以广西罗城百姓哭送百

里,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些,并做得很好,群众才会拥护他。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关心百姓疾苦,我们当代的法官更应当为群众大声疾呼,多办案、办好案。 法官的榜样:

于成龙集刑民行大权一身,立审执捆绑进行,办案效率短平快,社会效果极好,非常大块人心,案件处理公正无私,得民心,顺民意。“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一个封建官吏,为官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人,都是一个好教材,爱民的模范。不管职务如何升迁,地位怎样变化,于成龙首先想到的是百姓,对百姓的感情始终是深厚的。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情,才有了“为了百姓,即便是杀头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

由古视今,感慨万端。于成龙一生为政清廉,政绩突出。这部电视剧反映的虽然是三百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哀乐,但由于它紧紧抓住了当今社会反腐倡廉这一重大主题,把高度的历史真实和贴近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廉洁与腐败、廉吏与贪官的斗争贯穿于全剧,充分表达了当今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憎、呼声和企盼,因而在广大的现代观众中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于成龙的形象,虽然没有历史上的包公、海瑞等清官那种传奇神秘的色彩,但由于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此更让人信服。

打铁还需自身硬:

习书记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代廉吏于成龙印证了这句话。他能铲污吏、灭贪官、剿匪徒,因为他心中装有国家社稷。他之所以赢得同僚的敬佩、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两袖清风。虽然该剧讲述的是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信念。权利滋生腐败,对权力渴望越厉害,腐败欲望就越强,一旦得到了权利,肆无忌惮胡乱用权,既祸国又殃民,利用权力办私事,办完私事办公事。办好公事,是你职责所在,办一件利己损人之事,将会不得人心。要防止腐败,首先要

加强法官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这是遏制腐败的突破口,此外还要做好建章立制,以法制权等工作,切实把手中的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机关的制约机制,以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法官是公仆,是联系党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法院的形象、威信。作为人民的法官,要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经得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考验。做到事事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注民情、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为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总之,作为法官,能否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关键在于是否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是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是否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了,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为官之道在于做人做仆一代廉吏于成龙观

看体会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虽是旧剧,但看过之后却是心绪难平,于成龙一心为民,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剧中,于成龙从广西罗城任知县

到升任湖北黄州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两江总督,官致一品。他所到之处,贪官污吏、恶霸匪首皆受到惩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其所治理之地政通人和,政绩彪炳。于成龙的为官之道,真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一、要做官,先做人。

于成龙为官之前,就是个仁义孝贤正直之人。电视剧虽没有演他为官之前的生活,但是仅他上任之前的几个镜头,就足以说明他为官前的为人。赵秉章劝他去吏部送礼,他说,如果那样做了官,一辈子也不安生,可见他不跟风,不媚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听说罗成凶山恶水,盗贼横行仍说服老母同意他离家上任,可见他胸怀大志,有不畏艰险之心。辞母抛妻别子离家的画面虽在近二十集的电视剧中仅有十几分钟,但足见其是个孝子贤夫慈父。他离家上任,乡亲们纷纷出门相送,可见他在乡邻之中也有人缘,有威信。赴任广西,六千多里,到任后便死了两名家仆,侍从朝卿却仍忠心追随,足见于成龙的人格魅力。而我们作为法院的一名干警,也要先为人,守住我们做人的底线,才能当一名好法官。

二、名为官,实为仆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赴任广西罗城知县,开始了他20余年的为官生涯。北溟公于成龙名为官,实为仆,他是百姓的公仆,他心系百姓,时刻谨记为百姓谋福利。为了百姓,他亲力亲为、兴办义学、越界擒贼、不畏权贵。可自己却粗茶淡饭,自甘淡泊,一生奔波在外,苦了自已也帮不了家人。儿子从山西老家大老远来探望他,回去时,身为官员的他却没有什么东西给儿子带回去,只有侍从弄到的几斤粟子和半个板鸭。为官如此,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回想自己,蜜罐里泡大的80后,虽父母不刻意娇宠,但也确实没吃过苦,从城市到县城,心里有落差,虽已适应,但有时仍心生抱怨。在工作中,面对当事人的不理解,有时候也有些许不耐烦。可看了于成龙,自己真是感到脸红,与他相比,我哪有资格抱怨,又怎及他待百姓十分之一?法官,虽名中有官,但却非官,我们应是兼听明辨的中立者;应是寓教于审的护法者;应是亲民为民的法律人。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在工作中耐心、细心、不抱怨、不错判,做人民心中的好法官。

三、做官与不做官

于成龙做官清正廉明、严于律己。他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仍不忘惩治统治者中的腐败。身为

也称其

电视剧播完了,片尾曲《长歌行》的歌词正是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的真实写照。“回望故乡你远在万里,带走了多少深厚的情意。清风吹过你脚下的土地亲人都在你的心里。一生奔波你坦诚不渝,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拍案而起你整肃纲纪,你的愤怒惊动天

地。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惜。民在心头为官要做及时雨。民心和顺四海安定欣共举。”

希望北溟公于成龙的为官之道能长久的存于我们心中,时刻指引我们做个心系百姓的人民法官。

看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学习。该剧歌颂了清朝康熙年间,一代清官于成龙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优良品格。国家一级演员尚长荣、关栋天等表演精湛感人,唱、念、做、打俱佳,台词、灯光、布景、舞美简洁到位,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国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更引发了我们的深层思考。此剧能如此打动人心,固然离不开京剧名角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也离不开编导以古鉴今,朴素清新的创作理念;对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塑造,求真情,求朴实,简约明快的艺术呈现;更离不开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处世,所作所为,大声疾呼“天地良心”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

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有更高境界者提出“为官一时,英名一世”。但是,无论过去和现在,这在一些官员身上仅仅是“说说而已”。虽然时代不同了,“为官一任,危害一方”毕竟是极个别,但“造福谁?”“留何名?”却让不少为官者难以“选择”。于成龙作出了回答,也是一面镜子。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抛妻别子,到远隔万里的荒凉之地去做县令,不贪富贵,不畏权势,不怕杀头,爱民如家人父子,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自己甘

愿吃苦受罪,官至两江总督,仍布衣素食,江南人民称他为“于青菜”,卒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天下第一廉吏”之称,就是放在现在也当之无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当以于成龙为镜,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封建官吏尚且能时时处处关念百姓利益,我们又何以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我想,于成龙“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世”,其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并不仅仅是给干部观看的。观念激荡, 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 应常敲警世之钟。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社会大众是反腐败的力量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近年来,借助影视等文化艺术平台,激浊扬清,不仅壮大着反腐力量,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使廉洁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断转化的。但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廉洁,我们的反腐倡廉就会有丰沃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这不能不说是电影《廉吏于成龙》所具有的公众“可观性”。 感谢编剧、导演和演员,把于成龙的形象搬上了影屏,把一个活生生的于成龙展现给了广大观众。面对转型期社会生活多样活跃的新态势,我国文艺事业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遭遇了新挑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肩负时代使命,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诉诸感情、进行创新,靠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向更高境界迈进。《廉吏于成龙》凝聚了弘扬正气的精魂、蕴含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带给人思想沐浴和心灵洗礼。我们期待这部戏剧影片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读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有感

在中国吏治史上,清官廉吏总是让人们世代传诵,并留下千古美名。 被康熙褒奖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为数不多的清官中一员。一个清朝巡抚,一心为民,不畏权贵,戒奢崇俭,不沽名钓誉,并能够深入群众,体恤民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死时是什么情形,身边无一亲人,“僚吏清点其遗物:床头,仅靴、带和绨袍一领:堂后,碎银三两,钱二千,粟米五六斗,盐豆豉数钵。”两江总督是什么概念,那可是江苏、安徽、江西省的政、军一把手,难怪乎于成龙死后,士民万人聚哭,家家绘像祭拜。于成龙获得了清康熙皇帝“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的最高褒奖。后人把他与包拯、 海瑞、况钟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廉吏。 于成龙的一生,是苦节自厉、甘守清贫的一生。他作为清王朝的一名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官员,能够在2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忠实地贯彻落实康熙的反贪倡廉政策,实属不易。他大器晚成,做官时已经44岁,家庭条件并不好,但在福建、直隶和江南等富庶之地做高官时,竟能在贪污贿赂成风的官场固守节操,至死不变,非常人所能做到。他清正廉洁,自甘淡泊;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其事迹之感人,为历代传诵;其精神之广播,为官民楷模。他来也两袖清风,去也两袖清风,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思考。作为一名刚上任不久的校长,该向于成龙学些什么呢? 一、校长应有一颗浓浓的爱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在《离骚》中,就抒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真挚情感。书中写道:直隶地区久遇干旱,夏粮遭灾,于成龙身着便装,奔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打井取水,回到府衙,又减轻税赋,开仓放粮,无不具有安“黎民”、济“苍生”

的情怀。于成龙宁食谷壳,捐其所用食粮予百姓,其爱民之心矢志不移,确实值得称道。古人尚能如此,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做得更好。我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体察民情,为民谋福,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当一名校长,应有一颗浓浓的爱心,爱社会,爱学校,爱自己的事业,爱与自己携手奋斗的每一位员工,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将严父般的教诲、慈母般的关爱和兄长般的呵护,有机地融在一起,不失时机地赏识、信任、尊重和关爱每一位教职员工,要用一颗炽热的爱心,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情感和工作上的主人翁精神,从而让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校长的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在温暖了员工的同时,也亮丽了自己。 二、校长应有戒奢崇俭的诚心 大凡为官者,皆应志存高远,崇尚俭朴,心忧国家,尽心竭力献满腹韬略于富民强国伟业之中。于成龙就是这样,“日食粗米,青菜”,“行则筒从,布衣”为世人所称颂。戒奢崇俭,守住清白,像于成龙那样,靠自己的良心去想问题、作决策,靠自己的人格去长正气、树形象。我是一位刚提任的校长,面对职务升迁和岗位的变动,我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新岗位有哪些职责要求?二是新岗位有哪些纪律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成长的转折点上,时刻做到自我警示、自我警惕、自我警觉、自我警醒,做到严于律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舟山小学的光荣传统。我时时告诫自己:不仅要努力干好工作,更重要的是把咱们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努力从思想上防微杜渐,不留缝隙与空间,防止腐败和享乐思想的危害与侵袭,决不能损公肥私,决不能徇私舞弊,决不能滥用职权谋求私利。 三、校长应有执法必严的公心 “非威不立,非势不行。”《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中,有一位自恃皇帝亲外孙的喀礼,目空一切,肆杀朝廷命官,被绑后,竟对于成龙狂叫道:“放了我,保你没事。”面对如此狂妄之徒,于成龙凭着一颗为民伸张正义的公心,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严”,可能有时不近人情,可能要得罪人,但住深处想,远处看,这样做真正是对同志负责,对领导班子集体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从严治政就是应该从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做起。“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干部正己了,才能有效带动各级干部正己。学校也是如此。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把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 四、校长应有刚正不阿的真心 在书中,直隶布政使借皇帝威名截留政策,巧立名目,加收税赋,受到于成龙的坚决抵制。他始终实事求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浮云遮住眼。淡泊明志,洁身自重,谨言慎行,居官不自傲,掌权不凌人,可谓守正不阿。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师生的榜样。校长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学校的形象。作为一名校长,更应该学习于成龙,严以律己做人,公正严明处事,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时,还要大力倡导良好的校风,特别是选拔任用学校干部,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事,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导向。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汇编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

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

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

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

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汇编 最近,我收听了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评书《清官于成龙》,并结合评书观看了电影《一代廉吏于成龙》,感到畅快舒展,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影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

他严于律已,受得住贫穷,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

他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能很好地惩治统治者中的腐败。身为

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

有了这两点再加上奉献精神,就可以做一名使病人满意、使同行称道、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重温这部电视剧仍然感到畅快舒展,吐露了心中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压抑愤懑和不平。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一个县团级干部敢于深入虎穴去做卧底,去侦破案件,在当今的中国,恐怕没有这么高级别的卧底吧,充其量是刑警队长这类的科级干部。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当今的社会这种官吏太少了,我们只能通过这部电视剧寄托我们的希望。其次,于成龙是一个正直的官吏。一个军官奸污了一个劳军的女子,她的母亲告到了衙门,他立即派人去抓那个军官,由于那个军官鼓动士兵聚捕,抓人的官兵还被

挨打。老百姓群情激愤,他拍着胸脯说:“我一定会为民作主的。”最后抓住了那个奸污妇女的军官,并给予严惩。“我一定会为民作主的”,这是一句多么普通的话语,这是一句多么耳熟的豪言,这是一句多么渴望的承诺!然而我们却很难看到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那些舍家撇业去上访的人们,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耗尽人力财力打不赢的官司,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上访人员自杀犯法的草案!难道我们现在还不如一个封建王朝!再次,于成龙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官吏。半夜有人击鼓鸣冤,他想的不是心理偏激,而想的是一定有重大冤情。常年在外,没有带家属,只带了一个随从。妻子让儿子捎信给他,让他找个合适的人家纳妾。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歌词唱得好:“吃的是粗米,穿的是布衣,从不在意。”想想我们今天的机关,中午吃饭喝酒,下午一般找不到人。去办公事,也需要等到人家有空的时候才能去请示。那些贪官污吏都包“二奶”、“三奶”,甚至更多。人家请客吃的差了,认为是打发要饭的,故意刁难人家。要饭的经常去饭店吗?办公场所讲豪华,穿着讲名牌,美其名曰要注意政府形象。网上河南一个区政府占地500亩,号称第一区政府。他们心里哪有人民?哪里体会到民生多艰?我们呼唤

象于成龙这样的干部,呼唤那些为民请命的干部,呼唤那些勤政爱民的干部!于成龙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是清朝中期乃至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好官之一。他是一介贫民,正是由于当时清政府奋发向上的正气和清明的机制和吏治,才能使这样一位好官不断得到提拔重用,打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中国不是没有于成龙这样的好官,而是这些人被压制了,被埋没了。相反那些带病提拔的贪官污吏却不少。所以,不能只怪那些贪官,应当思考这些贪官是如何走上领导岗位的。记得有个场面很感人,几个官员评议提拔谁,有人反对提拔于成龙,认为他嗜酒。但是广西巡抚金光祖力排众议,大胆提拔了他。我们反对跑官要官,如果是好官不用跑,也能受到重用。谁还需要去跑?跑还不一定得到提拔,更何况不跑呢?所以组织部门不要空喊口号,只要提拔优秀人才,自然就不会出现“不收也不行”的怪现象。如果我们多一些于成龙式的干部,多重用一些于成龙式的干部,社会风气就会正气浩然,民心就会顺气和谐,这样中国在世界上就能够扬眉吐气!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读后感汇编集3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

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根据市纪委通知要求,我院组织安排党员干部收坚持勤政廉政力行为民做主观看一代廉吏于成

龙心得汇编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触颇深。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法官值得认真学习的。法官也是官,人民法官也要以民为天。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为民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于成龙在升迁四川合州知州时,之所以广西罗城百姓哭送百

里,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些,并做得很好,群众才会拥护他。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关心百姓疾苦,我们当代的法官更应当为群众大声疾呼,多办案、办好案。 法官的榜样:

于成龙集刑民行大权一身,立审执捆绑进行,办案效率短平快,社会效果极好,非常大块人心,案件处理公正无私,得民心,顺民意。“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一个封建官吏,为官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人,都是一个好教材,爱民的模范。不管职务如何升迁,地位怎样变化,于成龙首先想到的是百姓,对百姓的感情始终是深厚的。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情,才有了“为了百姓,即便是杀头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

由古视今,感慨万端。于成龙一生为政清廉,政绩突出。这部电视剧反映的虽然是三百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哀乐,但由于它紧紧抓住了当今社会反腐倡廉这一重大主题,把高度的历史真实和贴近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廉洁与腐败、廉吏与贪官的斗争贯穿于全剧,充分表达了当今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憎、呼声和企盼,因而在广大的现代观众中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于成龙的形象,虽然没有历史上的包公、海瑞等清官那种传奇神秘的色彩,但由于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此更让人信服。

打铁还需自身硬:

习书记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代廉吏于成龙印证了这句话。他能铲污吏、灭贪官、剿匪徒,因为他心中装有国家社稷。他之所以赢得同僚的敬佩、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两袖清风。虽然该剧讲述的是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信念。权利滋生腐败,对权力渴望越厉害,腐败欲望就越强,一旦得到了权利,肆无忌惮胡乱用权,既祸国又殃民,利用权力办私事,办完私事办公事。办好公事,是你职责所在,办一件利己损人之事,将会不得人心。要防止腐败,首先要

加强法官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这是遏制腐败的突破口,此外还要做好建章立制,以法制权等工作,切实把手中的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机关的制约机制,以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法官是公仆,是联系党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法院的形象、威信。作为人民的法官,要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经得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考验。做到事事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注民情、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为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总之,作为法官,能否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关键在于是否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是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是否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了,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为官之道在于做人做仆一代廉吏于成龙观

看体会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虽是旧剧,但看过之后却是心绪难平,于成龙一心为民,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剧中,于成龙从广西罗城任知县

到升任湖北黄州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两江总督,官致一品。他所到之处,贪官污吏、恶霸匪首皆受到惩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其所治理之地政通人和,政绩彪炳。于成龙的为官之道,真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一、要做官,先做人。

于成龙为官之前,就是个仁义孝贤正直之人。电视剧虽没有演他为官之前的生活,但是仅他上任之前的几个镜头,就足以说明他为官前的为人。赵秉章劝他去吏部送礼,他说,如果那样做了官,一辈子也不安生,可见他不跟风,不媚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听说罗成凶山恶水,盗贼横行仍说服老母同意他离家上任,可见他胸怀大志,有不畏艰险之心。辞母抛妻别子离家的画面虽在近二十集的电视剧中仅有十几分钟,但足见其是个孝子贤夫慈父。他离家上任,乡亲们纷纷出门相送,可见他在乡邻之中也有人缘,有威信。赴任广西,六千多里,到任后便死了两名家仆,侍从朝卿却仍忠心追随,足见于成龙的人格魅力。而我们作为法院的一名干警,也要先为人,守住我们做人的底线,才能当一名好法官。

二、名为官,实为仆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赴任广西罗城知县,开始了他20余年的为官生涯。北溟公于成龙名为官,实为仆,他是百姓的公仆,他心系百姓,时刻谨记为百姓谋福利。为了百姓,他亲力亲为、兴办义学、越界擒贼、不畏权贵。可自己却粗茶淡饭,自甘淡泊,一生奔波在外,苦了自已也帮不了家人。儿子从山西老家大老远来探望他,回去时,身为官员的他却没有什么东西给儿子带回去,只有侍从弄到的几斤粟子和半个板鸭。为官如此,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回想自己,蜜罐里泡大的80后,虽父母不刻意娇宠,但也确实没吃过苦,从城市到县城,心里有落差,虽已适应,但有时仍心生抱怨。在工作中,面对当事人的不理解,有时候也有些许不耐烦。可看了于成龙,自己真是感到脸红,与他相比,我哪有资格抱怨,又怎及他待百姓十分之一?法官,虽名中有官,但却非官,我们应是兼听明辨的中立者;应是寓教于审的护法者;应是亲民为民的法律人。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在工作中耐心、细心、不抱怨、不错判,做人民心中的好法官。

三、做官与不做官

于成龙做官清正廉明、严于律己。他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仍不忘惩治统治者中的腐败。身为

也称其

电视剧播完了,片尾曲《长歌行》的歌词正是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的真实写照。“回望故乡你远在万里,带走了多少深厚的情意。清风吹过你脚下的土地亲人都在你的心里。一生奔波你坦诚不渝,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拍案而起你整肃纲纪,你的愤怒惊动天

地。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惜。民在心头为官要做及时雨。民心和顺四海安定欣共举。”

希望北溟公于成龙的为官之道能长久的存于我们心中,时刻指引我们做个心系百姓的人民法官。

看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学习。该剧歌颂了清朝康熙年间,一代清官于成龙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优良品格。国家一级演员尚长荣、关栋天等表演精湛感人,唱、念、做、打俱佳,台词、灯光、布景、舞美简洁到位,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国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更引发了我们的深层思考。此剧能如此打动人心,固然离不开京剧名角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也离不开编导以古鉴今,朴素清新的创作理念;对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塑造,求真情,求朴实,简约明快的艺术呈现;更离不开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处世,所作所为,大声疾呼“天地良心”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

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有更高境界者提出“为官一时,英名一世”。但是,无论过去和现在,这在一些官员身上仅仅是“说说而已”。虽然时代不同了,“为官一任,危害一方”毕竟是极个别,但“造福谁?”“留何名?”却让不少为官者难以“选择”。于成龙作出了回答,也是一面镜子。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抛妻别子,到远隔万里的荒凉之地去做县令,不贪富贵,不畏权势,不怕杀头,爱民如家人父子,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自己甘

愿吃苦受罪,官至两江总督,仍布衣素食,江南人民称他为“于青菜”,卒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天下第一廉吏”之称,就是放在现在也当之无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当以于成龙为镜,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封建官吏尚且能时时处处关念百姓利益,我们又何以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我想,于成龙“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世”,其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并不仅仅是给干部观看的。观念激荡, 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 应常敲警世之钟。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社会大众是反腐败的力量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近年来,借助影视等文化艺术平台,激浊扬清,不仅壮大着反腐力量,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使廉洁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断转化的。但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廉洁,我们的反腐倡廉就会有丰沃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这不能不说是电影《廉吏于成龙》所具有的公众“可观性”。 感谢编剧、导演和演员,把于成龙的形象搬上了影屏,把一个活生生的于成龙展现给了广大观众。面对转型期社会生活多样活跃的新态势,我国文艺事业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遭遇了新挑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肩负时代使命,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诉诸感情、进行创新,靠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向更高境界迈进。《廉吏于成龙》凝聚了弘扬正气的精魂、蕴含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带给人思想沐浴和心灵洗礼。我们期待这部戏剧影片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读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有感

在中国吏治史上,清官廉吏总是让人们世代传诵,并留下千古美名。 被康熙褒奖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为数不多的清官中一员。一个清朝巡抚,一心为民,不畏权贵,戒奢崇俭,不沽名钓誉,并能够深入群众,体恤民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死时是什么情形,身边无一亲人,“僚吏清点其遗物:床头,仅靴、带和绨袍一领:堂后,碎银三两,钱二千,粟米五六斗,盐豆豉数钵。”两江总督是什么概念,那可是江苏、安徽、江西省的政、军一把手,难怪乎于成龙死后,士民万人聚哭,家家绘像祭拜。于成龙获得了清康熙皇帝“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的最高褒奖。后人把他与包拯、 海瑞、况钟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廉吏。 于成龙的一生,是苦节自厉、甘守清贫的一生。他作为清王朝的一名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官员,能够在2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忠实地贯彻落实康熙的反贪倡廉政策,实属不易。他大器晚成,做官时已经44岁,家庭条件并不好,但在福建、直隶和江南等富庶之地做高官时,竟能在贪污贿赂成风的官场固守节操,至死不变,非常人所能做到。他清正廉洁,自甘淡泊;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其事迹之感人,为历代传诵;其精神之广播,为官民楷模。他来也两袖清风,去也两袖清风,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思考。作为一名刚上任不久的校长,该向于成龙学些什么呢? 一、校长应有一颗浓浓的爱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在《离骚》中,就抒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真挚情感。书中写道:直隶地区久遇干旱,夏粮遭灾,于成龙身着便装,奔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打井取水,回到府衙,又减轻税赋,开仓放粮,无不具有安“黎民”、济“苍生”

的情怀。于成龙宁食谷壳,捐其所用食粮予百姓,其爱民之心矢志不移,确实值得称道。古人尚能如此,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做得更好。我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体察民情,为民谋福,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当一名校长,应有一颗浓浓的爱心,爱社会,爱学校,爱自己的事业,爱与自己携手奋斗的每一位员工,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将严父般的教诲、慈母般的关爱和兄长般的呵护,有机地融在一起,不失时机地赏识、信任、尊重和关爱每一位教职员工,要用一颗炽热的爱心,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情感和工作上的主人翁精神,从而让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校长的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在温暖了员工的同时,也亮丽了自己。 二、校长应有戒奢崇俭的诚心 大凡为官者,皆应志存高远,崇尚俭朴,心忧国家,尽心竭力献满腹韬略于富民强国伟业之中。于成龙就是这样,“日食粗米,青菜”,“行则筒从,布衣”为世人所称颂。戒奢崇俭,守住清白,像于成龙那样,靠自己的良心去想问题、作决策,靠自己的人格去长正气、树形象。我是一位刚提任的校长,面对职务升迁和岗位的变动,我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新岗位有哪些职责要求?二是新岗位有哪些纪律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成长的转折点上,时刻做到自我警示、自我警惕、自我警觉、自我警醒,做到严于律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舟山小学的光荣传统。我时时告诫自己:不仅要努力干好工作,更重要的是把咱们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努力从思想上防微杜渐,不留缝隙与空间,防止腐败和享乐思想的危害与侵袭,决不能损公肥私,决不能徇私舞弊,决不能滥用职权谋求私利。 三、校长应有执法必严的公心 “非威不立,非势不行。”《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中,有一位自恃皇帝亲外孙的喀礼,目空一切,肆杀朝廷命官,被绑后,竟对于成龙狂叫道:“放了我,保你没事。”面对如此狂妄之徒,于成龙凭着一颗为民伸张正义的公心,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严”,可能有时不近人情,可能要得罪人,但住深处想,远处看,这样做真正是对同志负责,对领导班子集体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从严治政就是应该从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做起。“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干部正己了,才能有效带动各级干部正己。学校也是如此。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把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 四、校长应有刚正不阿的真心 在书中,直隶布政使借皇帝威名截留政策,巧立名目,加收税赋,受到于成龙的坚决抵制。他始终实事求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浮云遮住眼。淡泊明志,洁身自重,谨言慎行,居官不自傲,掌权不凌人,可谓守正不阿。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师生的榜样。校长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学校的形象。作为一名校长,更应该学习于成龙,严以律己做人,公正严明处事,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时,还要大力倡导良好的校风,特别是选拔任用学校干部,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事,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导向。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汇编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

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

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

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

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汇编 最近,我收听了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评书《清官于成龙》,并结合评书观看了电影《一代廉吏于成龙》,感到畅快舒展,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影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

他严于律已,受得住贫穷,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

他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能很好地惩治统治者中的腐败。身为

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

有了这两点再加上奉献精神,就可以做一名使病人满意、使同行称道、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重温这部电视剧仍然感到畅快舒展,吐露了心中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压抑愤懑和不平。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一个县团级干部敢于深入虎穴去做卧底,去侦破案件,在当今的中国,恐怕没有这么高级别的卧底吧,充其量是刑警队长这类的科级干部。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当今的社会这种官吏太少了,我们只能通过这部电视剧寄托我们的希望。其次,于成龙是一个正直的官吏。一个军官奸污了一个劳军的女子,她的母亲告到了衙门,他立即派人去抓那个军官,由于那个军官鼓动士兵聚捕,抓人的官兵还被

挨打。老百姓群情激愤,他拍着胸脯说:“我一定会为民作主的。”最后抓住了那个奸污妇女的军官,并给予严惩。“我一定会为民作主的”,这是一句多么普通的话语,这是一句多么耳熟的豪言,这是一句多么渴望的承诺!然而我们却很难看到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那些舍家撇业去上访的人们,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耗尽人力财力打不赢的官司,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上访人员自杀犯法的草案!难道我们现在还不如一个封建王朝!再次,于成龙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官吏。半夜有人击鼓鸣冤,他想的不是心理偏激,而想的是一定有重大冤情。常年在外,没有带家属,只带了一个随从。妻子让儿子捎信给他,让他找个合适的人家纳妾。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歌词唱得好:“吃的是粗米,穿的是布衣,从不在意。”想想我们今天的机关,中午吃饭喝酒,下午一般找不到人。去办公事,也需要等到人家有空的时候才能去请示。那些贪官污吏都包“二奶”、“三奶”,甚至更多。人家请客吃的差了,认为是打发要饭的,故意刁难人家。要饭的经常去饭店吗?办公场所讲豪华,穿着讲名牌,美其名曰要注意政府形象。网上河南一个区政府占地500亩,号称第一区政府。他们心里哪有人民?哪里体会到民生多艰?我们呼唤

象于成龙这样的干部,呼唤那些为民请命的干部,呼唤那些勤政爱民的干部!于成龙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是清朝中期乃至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好官之一。他是一介贫民,正是由于当时清政府奋发向上的正气和清明的机制和吏治,才能使这样一位好官不断得到提拔重用,打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中国不是没有于成龙这样的好官,而是这些人被压制了,被埋没了。相反那些带病提拔的贪官污吏却不少。所以,不能只怪那些贪官,应当思考这些贪官是如何走上领导岗位的。记得有个场面很感人,几个官员评议提拔谁,有人反对提拔于成龙,认为他嗜酒。但是广西巡抚金光祖力排众议,大胆提拔了他。我们反对跑官要官,如果是好官不用跑,也能受到重用。谁还需要去跑?跑还不一定得到提拔,更何况不跑呢?所以组织部门不要空喊口号,只要提拔优秀人才,自然就不会出现“不收也不行”的怪现象。如果我们多一些于成龙式的干部,多重用一些于成龙式的干部,社会风气就会正气浩然,民心就会顺气和谐,这样中国在世界上就能够扬眉吐气!


相关内容

  • 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 晋剧<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交口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张平 由县纪委.宣传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吕梁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廉吏于成龙>,由古视今,感慨万分.我感到演的是一台廉政戏,唱的是一曲正气歌,它不仅是一部反腐剧,而且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 ...

  •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 ...

  • 直隶巡抚于成龙观后感
  • 直隶巡抚于成龙观后感 直隶巡抚于成龙观后感 为民务实 清廉 7月15日,晋剧<直隶巡抚于成龙>在我市工人文化宫上演,演员们声情并茂的精彩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名吏于成龙正气清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而一代廉吏于成龙"天地良心"的为官四字准则,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锤 ...

  • [直隶巡抚于成龙]观后感
  • <直隶巡抚于成龙>观后感 按照县安排,7月12日,我们集体收看了新编晋剧<直隶巡抚于成龙>,非常具有文化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一次社会正能量的充分释放,为广大党员干部上演了一场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对于著名清官于成龙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借古鉴今,在他身上也发现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 ...

  • 廉洁清风进校园--静花水月
  • 廉洁清风进校园--静花水月 moneyHi,Dear Friends,Welcome!money 小屋 :: Calendar :: >>日一二三四五六[***********][***********][**************]31:: Bulletin :::: User Lo ...

  • 一生的学习 读后感
  •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 二.教师是什么? 如果教师们不把教育视为自己真正的天职,并且对此感到兴趣,他们之 ...

  • 反腐倡廉演讲稿选辑
  • 以廉为镜正己身 以勤为舟传美德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XXX,很高兴能够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和大家探讨"清正廉洁.争先创优"这个话题,我的演讲题目是<以廉为镜正己身,以勤为舟传美德>. 游路尽头处,顾盼浏览中,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开拓的清官受到人 ...

  • 鉴史问廉读后感
  • <鉴史问廉>观后感 2015年3月10日我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在会议室观看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我校领导要求,看完后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在民群众中流行的口头禅,是自古以来, ...

  • 2015廉洁自律演讲稿
  •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XXX,很高兴能够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和大家探讨"清正廉洁.争先创优"这个话题,我的演讲题目是<以廉为镜正己身,以勤为舟传美德>. 游路尽头处,顾盼浏览中,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开拓的清官受到人民的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