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

所属栏目:休闲阅读 > 中国文化

建国初期,中央为了使人民群众迅速提高文化水平,把研究制订一个比较理想的拼音方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胡乔木同志具体负责和指导。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之时,回忆亲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我仍然记忆犹新。

6种备选方案

上海解放后不久,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倪海曙告诉我,毛主席在苏联访问的时候,曾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出台。

我写了些介绍各国古今字母的文章发表在《语文知识》月刊上,作为选择或创造字母的参考,后来编成《字母的故事》,1952年出版。我体会到,一种字母作为民族形式,需要极长时期的应用,经过约定俗成,方能成为稳定的民族形式,新创字母不难,但被广泛认可为民族形式极难。

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成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直属国务院领导。1955年2月,文改会内部设立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有吴玉章(主任)、胡愈之(副主任)、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

1955年6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拟订汉字笔画式(民族形式)拼音方案,乙组拟订国际通用式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开幕。文改会秘书长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l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摸索,曾经拟订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现在已难以找到。我大致记得是这样:参加文字改革会议的代表们看到一份征求意见的材科,有6种方案草稿,4种民族形式,1种拉丁字母形式,1种斯拉夫字母形式。4种民族形式草案的设计者是:吴玉章、丁西林、黎锦熙(改良注音字母)和委员会秘书处(陆志韦、郑林曦)。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对这些草案没有进行讨论。

确定拉丁字母方案

文字改革会议以后,吴老向毛主席报告,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3年,难以得到大家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主席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此后,拼音方案委员会只研究拟订拉丁字母方案。

拼音方案委员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和我三人起草一个初稿,作为开会讨论的基础。我们三人夜以继日拟成一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点是:1.完全用现成的拉丁字母;2.用几个双字母,但是尽量少用;3.标调用注音字母的调号,调号之外没有其他附加符号;4.“基欺希”由“格克赫”(g,k,h)变读。

拼音方案委员会开会讨论初稿的时候,除个人意见之外,还提出各个重要部门的意见。为了实现语言研究所提出的严格的“一音一母”原则,把初稿中6个双字母改为6个新字母(无点i;带尾z,c,s;长脚n;俄文“基”)。初稿经过这样修改之后,成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删除“文字”二字),在1956年2月12日由文改会发表,公开征求意见。

群众提出的意见,来路广,创见多,反应非常热烈。多数人不同意用新字母。邮电部门说,即使中国造出有新字母的电报机,也难于叫外国都改用同样的电报机,中、外设备不同,就无法通电报。

国内、国外群众来信4300多件,无法归纳成为一个草案,结果归纳成为两个草案,作为两种“修正式”,在1956年8月由文改会发表,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两式的分歧,关键在“基欺希”的写法。第一式由“格克赫”(g,k,h)变读“基欺希”。第二式由“知吃识”(zh,ch,sh)变读“基欺希”。注音字母的“基欺希”有专用字母,不用变读法。新方案可否也用专用字母呢?一早就有人建议,用“j,q,x”代表“基欺希”。但是拼音方案委员会不敢贸然采用,因为“q,x”读作“欺希”跟外文(主要是英文)习惯不同,不仅英、美有人反对,读过英文的中国人也反对。

拉丁字母的“国际音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基本音域”,第二层是“引申音域”,第三层是“特殊读音”。“q,x”读作“欺希”是“特殊读音”,这要谨慎从事。

“拼音方案”诞生

拼音方案的制订是在十分慎重中进行。文改会提出的方案,都要再经过国务院组织“审订委员会”加以审订。《汉字简化方案》如此,《汉语拼音方案》也是如此。1956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在听取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的报告之后,决定采用“j,q,x”代表“基欺希”,解决了两式的相持。这个统一的草案叫做“修正草案”,由国务院在1957年12月11日公布,让群众先知道,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1958年2月11日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经过3年的谨慎工作,《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

方案的名称从《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改为《汉语拼音方案》,删除“文字”二字,这在拼音方案委员会中没有引起争论。因为,委员们都知道,叫它“文字”,它也不可能代替汉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质。从一套字母到成为公认的文字,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不是几十年的事情,而是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日本虽然让日语罗马字取得法定地位,但至今也没有成为真正的通用文字,与其有文字之名而无文字之实,不如有文字之实而无文字之名。周总理在1958年1月10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说明,“《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英明政策,从而避免了无谓的争论。“拼音”不是“拼音文字”,它是汉字的助手,助手能做汉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一切工作。

可是,是否“文字”方案的问题,群众十分关心。不少希望有一个“文字”方案的热心人,不断创制“文字”方案,寄到文改会。从1950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时期到1955年8月31日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之前,一共寄来655个“文字”方案。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拼音方案公布,又寄来1000多个“文字”方案。从1958年2月公布拼音方案到1980年,还寄来1667个“文字”方案。群众创制的“文字”方案共计有3300多个。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字改革的深切关心,这是中国特有的爱国现象。

中国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之前,苏联已经悄悄地废除拉丁化,改为斯拉夫化,蒙古文也是如此更改了。中国的拉丁化运动没有追随苏联。上世纪50年代,有些同志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结为文字同盟。据说,苏联一位副总理跟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

关于语音标准问题,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重新肯定1924年实行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方案。在此之前,拉丁化运动反对纯粹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北拉接近“老国音”而不同于“新国音”,并且提倡方言拉丁化。例如:北拉区分“尖团音”,“基欺希”写“gi,ki,hi”,“济妻西”写“zi,ci,si”。这时候,拉丁化运动团体解散了,不再谈方言拉丁化。

回顾历史,19世纪后半叶我国就有人主张用方言拼音文字。在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中,不少人提出了具体的方言方案。劳乃宣提出有名的“以南就北”的理论,瞿秋白把中国的方言等同于苏联的民族语言。这些主张的共同特点是,只看到中国语言的分歧现象,没有看到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已经高涨,群众迫切要求从“书同文”向“语同音”前进。《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共同语的拼音方案,它为推进全国人民向说话能彼此听懂的国语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晚年所思2》 作者:周有光)(图片 22 (1).jpg 图注:周有光在剑桥上学时期。 22 (4).jpg 图注:拼音的推广。)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所属栏目:休闲阅读 > 中国文化

建国初期,中央为了使人民群众迅速提高文化水平,把研究制订一个比较理想的拼音方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胡乔木同志具体负责和指导。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之时,回忆亲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我仍然记忆犹新。

6种备选方案

上海解放后不久,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倪海曙告诉我,毛主席在苏联访问的时候,曾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出台。

我写了些介绍各国古今字母的文章发表在《语文知识》月刊上,作为选择或创造字母的参考,后来编成《字母的故事》,1952年出版。我体会到,一种字母作为民族形式,需要极长时期的应用,经过约定俗成,方能成为稳定的民族形式,新创字母不难,但被广泛认可为民族形式极难。

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成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直属国务院领导。1955年2月,文改会内部设立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有吴玉章(主任)、胡愈之(副主任)、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

1955年6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拟订汉字笔画式(民族形式)拼音方案,乙组拟订国际通用式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开幕。文改会秘书长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l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摸索,曾经拟订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现在已难以找到。我大致记得是这样:参加文字改革会议的代表们看到一份征求意见的材科,有6种方案草稿,4种民族形式,1种拉丁字母形式,1种斯拉夫字母形式。4种民族形式草案的设计者是:吴玉章、丁西林、黎锦熙(改良注音字母)和委员会秘书处(陆志韦、郑林曦)。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对这些草案没有进行讨论。

确定拉丁字母方案

文字改革会议以后,吴老向毛主席报告,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3年,难以得到大家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主席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此后,拼音方案委员会只研究拟订拉丁字母方案。

拼音方案委员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和我三人起草一个初稿,作为开会讨论的基础。我们三人夜以继日拟成一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点是:1.完全用现成的拉丁字母;2.用几个双字母,但是尽量少用;3.标调用注音字母的调号,调号之外没有其他附加符号;4.“基欺希”由“格克赫”(g,k,h)变读。

拼音方案委员会开会讨论初稿的时候,除个人意见之外,还提出各个重要部门的意见。为了实现语言研究所提出的严格的“一音一母”原则,把初稿中6个双字母改为6个新字母(无点i;带尾z,c,s;长脚n;俄文“基”)。初稿经过这样修改之后,成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删除“文字”二字),在1956年2月12日由文改会发表,公开征求意见。

群众提出的意见,来路广,创见多,反应非常热烈。多数人不同意用新字母。邮电部门说,即使中国造出有新字母的电报机,也难于叫外国都改用同样的电报机,中、外设备不同,就无法通电报。

国内、国外群众来信4300多件,无法归纳成为一个草案,结果归纳成为两个草案,作为两种“修正式”,在1956年8月由文改会发表,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两式的分歧,关键在“基欺希”的写法。第一式由“格克赫”(g,k,h)变读“基欺希”。第二式由“知吃识”(zh,ch,sh)变读“基欺希”。注音字母的“基欺希”有专用字母,不用变读法。新方案可否也用专用字母呢?一早就有人建议,用“j,q,x”代表“基欺希”。但是拼音方案委员会不敢贸然采用,因为“q,x”读作“欺希”跟外文(主要是英文)习惯不同,不仅英、美有人反对,读过英文的中国人也反对。

拉丁字母的“国际音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基本音域”,第二层是“引申音域”,第三层是“特殊读音”。“q,x”读作“欺希”是“特殊读音”,这要谨慎从事。

“拼音方案”诞生

拼音方案的制订是在十分慎重中进行。文改会提出的方案,都要再经过国务院组织“审订委员会”加以审订。《汉字简化方案》如此,《汉语拼音方案》也是如此。1956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在听取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的报告之后,决定采用“j,q,x”代表“基欺希”,解决了两式的相持。这个统一的草案叫做“修正草案”,由国务院在1957年12月11日公布,让群众先知道,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1958年2月11日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经过3年的谨慎工作,《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

方案的名称从《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改为《汉语拼音方案》,删除“文字”二字,这在拼音方案委员会中没有引起争论。因为,委员们都知道,叫它“文字”,它也不可能代替汉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质。从一套字母到成为公认的文字,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不是几十年的事情,而是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日本虽然让日语罗马字取得法定地位,但至今也没有成为真正的通用文字,与其有文字之名而无文字之实,不如有文字之实而无文字之名。周总理在1958年1月10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说明,“《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英明政策,从而避免了无谓的争论。“拼音”不是“拼音文字”,它是汉字的助手,助手能做汉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一切工作。

可是,是否“文字”方案的问题,群众十分关心。不少希望有一个“文字”方案的热心人,不断创制“文字”方案,寄到文改会。从1950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时期到1955年8月31日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之前,一共寄来655个“文字”方案。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拼音方案公布,又寄来1000多个“文字”方案。从1958年2月公布拼音方案到1980年,还寄来1667个“文字”方案。群众创制的“文字”方案共计有3300多个。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字改革的深切关心,这是中国特有的爱国现象。

中国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之前,苏联已经悄悄地废除拉丁化,改为斯拉夫化,蒙古文也是如此更改了。中国的拉丁化运动没有追随苏联。上世纪50年代,有些同志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结为文字同盟。据说,苏联一位副总理跟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

关于语音标准问题,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重新肯定1924年实行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方案。在此之前,拉丁化运动反对纯粹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北拉接近“老国音”而不同于“新国音”,并且提倡方言拉丁化。例如:北拉区分“尖团音”,“基欺希”写“gi,ki,hi”,“济妻西”写“zi,ci,si”。这时候,拉丁化运动团体解散了,不再谈方言拉丁化。

回顾历史,19世纪后半叶我国就有人主张用方言拼音文字。在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中,不少人提出了具体的方言方案。劳乃宣提出有名的“以南就北”的理论,瞿秋白把中国的方言等同于苏联的民族语言。这些主张的共同特点是,只看到中国语言的分歧现象,没有看到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已经高涨,群众迫切要求从“书同文”向“语同音”前进。《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共同语的拼音方案,它为推进全国人民向说话能彼此听懂的国语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晚年所思2》 作者:周有光)(图片 22 (1).jpg 图注:周有光在剑桥上学时期。 22 (4).jpg 图注:拼音的推广。)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相关内容

  • 零起点方案
  • 2014学年马陆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校本实施方案 (初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 ,紧紧围绕嘉定"品质教育"核心理念,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实 ...

  •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
  •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 刘芷萱 2006050282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汉语拼音的认识都是很肤浅的.直到上了大学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汉语语音学理论之后,我才真正对汉语拼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以前,我一直认为汉语拼音只包含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但学习了语音学理 ...

  • 温州市课堂新常规
  • 温州市课堂新常规 --备课常规-- 一.制订教学计划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初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了解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树立"大语文"课程意识,结合学生实际,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包括:①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生的学 ...

  •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模块一: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 标准一:汉语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 标准1.1 教师应掌握汉语基本知识. 标准1.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 标准1.3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

  • 自主识字介绍
  • 一. 自主识字介绍 二. 配套教材 三. 改革流程. 第一步,制定方案,明确改革路径,包括总体方案.每月每周活动方案以及教材购买. 第二步,开家长会,营造良好氛围.由于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重点,这套改革方案也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学校通过开家长来征求意见,培训家长如何 ...

  •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1950,清华,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0,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 1962,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 ...

  • 试论游戏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试论游戏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冯冬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游戏法是一种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手段,运用游戏辅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利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探讨如何使用 游戏作为课堂语言要素教学的载体,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关键词]游戏教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趣味性 作者简介:冯 ...

  • 针对学生词汇量不足而设计的长期学习方案
  • 针对学生词汇量不足而设计的长期学习方案 很多学生在词汇量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现象如下:大部分学生很少预习单词;词汇学习无计划性;词汇量主要来源于课本;虽然很多学生知道死记硬背单词不是掌握词汇的好方法,但这种违背词汇学习策略的方法依然还在广泛的使用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及时的复习单词;对于平时的单词测 ...

  • 对外汉语.国际汉语教育案例分析(美国)
  • 2015年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 满怀激情,勇于进取,开创孔子学院新局面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 潘伟平.武彦军 2015/7/21 各位院长,早上好! 今天受汉办委托来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年来我们西肯塔基大学做孔子学院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谢谢汉办的信任!我知道在座的院长们很多都是来自国内各个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