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 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2. 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

3.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

5.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

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

7. 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

8. 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 以貌取人”了。

9. 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答案:

1. 错。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

2. 错。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构成威胁。 3. 对。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 错。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 5. 错。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

6. 对。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 7. 错。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

8. 对。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 9. 对。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

简答题:

1. 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2. 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3. 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 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5.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6. 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7. 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8.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9. 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10. 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11. 简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12. 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13. 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 14. 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15.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7. 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

18. 试述限制他律阶段儿童道德理解的因素。

19. 如何理解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

20. 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1. 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答: 1.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 发展的生物

性和社会性 4.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2. 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答: 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都可以看见勉强

称得上" 微笑”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

是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直到第三周的新生儿才

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婴儿的微笑反应的是快乐情绪。这是一种正向

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的微笑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

的。

3. 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答: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地学

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

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研究表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的发展速度没

有性别差异。儿童对性别的掌握,有赖于性别认同的确立,而性别认同的

确立又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对自己的性别的认识,是形成心理结构的

基础,而这种心理结构又决定着不同性别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采

取行动和次阿曲什么样的行为。

4. 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答: A 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

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

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

,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

B 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 安

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

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

主动寻求安慰。

C 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

境,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母亲返回时,抗

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作为" 安全基地”。

5.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

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

在三个方面。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

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通过提供建议

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

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

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

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

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

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6. .简述儿

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答: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

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

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反

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

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

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

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

和父母分开。3. 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

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

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 7. 如何理解儿

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答: 儿童对大量早期词的理解和使

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词义的扩张和缩小。儿童最初使用一个

词时,容易倾向与过分扩张,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意义。如" 狗”,首

先学会专指一只狗,然后被用来指所有四条腿的小动物或所有会活动的小

动物,带毛的小动物等,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不足和缺乏经

验,只会运用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认识和理解的标准。同时,儿童还有词

义缩小的倾向,即常常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

具体事物。 8.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答: 学前儿童自我评

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

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

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

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9. 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答: 愤怒

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但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

制时,就会产生愤怒。持久的愤怒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导致降低

认知和监控的作用等。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对于年龄

稍大的儿童来说,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到侮辱、欺骗、压制等都会导致愤

怒。持久的痛苦或恐惧也可能转化为愤怒。10. 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答: 婴儿具有记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 客体永久性”

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早就有记忆

,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

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其次,婴儿的回

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婴儿能寻找视野种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

已经具有回忆..

11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 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

感情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

我调节。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

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12\皮亚杰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新观点:

第」,思维和语言是

异源的。思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一

与经验。第二,语言

是构成逻辑思癫必要条件。语言在动作内化十思维和表象. 方而虽然起着

主要作用,但它只

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

13一与华生观点相反,加辛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一认为,一般性的激动反

应约在3个月时首先分化

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以后,随着时

间的发展,痛苦和

快乐越来越分化为其他更丰富的特殊反应。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恐俱

和嫉妒,., 快乐则

分化为高兴、喜悦和亲爱。

14 第一阶段,简单音节(0~3个月)。这个阶段的发音都是从喉中运动开

始的,基本的韵母发音较早。总的来说发出的音还很少,而且这些发音是

反射性的,没有任何符号意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一8个月) 。发音的连续性

增多,发音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有些音节虽类似于词的发音,但与成人

发 音还很不相同。

7一8个的婴儿可以根据语调和情景做动作反应。

第三阶段,模仿音节(9一12个月) 。这一阶段所发出的连接音节不只是同

一音节的重复,而且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单调也开始多样

化。

15(l)稳定的照看者。这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

。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照看态度和照看环境。若照看者采取关心的、温罄的、适时的抚养,

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集体照看的的儿童依恋行为少,焦虑水平低

; 家庭照看的儿童依恋行为多,焦虑水平高。

(3)儿童自身的特点。. 儿童的先天特性尤其是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

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

(4)家庭的影响。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索。失业、婚姻的

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

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16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

个别对象。这种具体

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

复、浓缩而成的表

象。

(1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 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

出来,也可以从

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君}灵活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

别事物,到了中

期(幼儿园中班) ,儿童就逐渐能一认一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

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17垂直关系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

种关系。成人总是对孩子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总

是控制的,儿童总是服从的。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

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

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同伴之间的能力是相同的,地位是

平等的。水平关系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主要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

的一种”权威一一服从”,关系,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对等的:而后者

主要体现了儿童和生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 平等一一红

惠”的关系。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

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 他律”是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儿童认为规则永久的,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有连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理解:一是成人的权利。人们坚持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他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二是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另外,他们还把规则看作是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意修改的合作原则。

19从埃里克森的将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指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对一生的发展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贯穿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可见,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学前期发展是一生发展的基础,早期发展对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早期的不利影响的持续或紧接着其他不利影响,可能会 不良适应的发展结果。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发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视早期发展的作用是危险的,但过分夸大早期发展的" 终身后效”也是有害的。

2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都强调个体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每一个道德阶段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但是这些又不足以确信道德的进展。研究表明,认知、换位思考和道德发展以与科尔伯格的预测相一致的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

必要条件,因此,超越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进行单纯的教,对道德判断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论述题:

1. 论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 论述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3. 试论述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4. 结合具体例子,论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5. 试论述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6. 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7. 如何理解尊重儿童。

8. 试论述语言获得的强化理论。

1、(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

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

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

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

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

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

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 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

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和. 灵活性。 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幼

儿园中班) ,儿童就逐渐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

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木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人脑的最高产

物一一概念来完成的。

2、第一阶段(5一8个月) ,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趣,但对自己的镜像和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第二阶段(9一12个月) ,初步的主体自我。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12一15个月) ,主体的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第四阶段(15~18个月) ,客体自我初步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如自己的鼻子上的红点与镜像中的红鼻子的关系)对主体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18~24个月) 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 我”、" 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

3、儿童掌握了语音,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方面取得了一个最初的成就,但还不能认为已经掌握了语言。儿童要掌握语言,必须获得语法结构,掌握组成句的规津。据我国心理学家朱曼殊、武进之、缪小春的研究,认为2~6岁儿

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照以下发展趋势: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意愿) 和指物三个方面。最初,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以后才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不分词性,稍后才能在使用中逐步分化出修饰语

和中心语,及名词和动词等词性。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出现的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到双词句而后发展到简单句,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单词句是出现在1~1.5岁阶段的特定语言,这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言现象,随后出现双词句、

简单的主谓句、简单的动宾句简单的主谓宾句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平行的发展完善起来。(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成

分排列不合常规,随着年龄增长,句子日趋完整严密。(4)子长度由短到长。2岁儿童主要使用单词句,其次是双词句,3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到了四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11个词以上的句子。

4、(1)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同伴互动的过不件卜,儿童确定了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的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井

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

伴的合作而获得的,有利于儿童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有利于其社会知觉的形成。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的

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比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烦恼,会产生特别的焦虑和紧张。为此,儿童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

任感,他们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5、儿一的教养环境。对攻击性儿童家庭调杳结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气愤和教育方式与

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

一个身处为沉重的压力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热衷于强制性的训导,如果再碰上儿童的困难气质或性格缺陷,就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6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问题充满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克服困难,适当寻求成人的帮助,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面对困难时情绪低落,容易放弃,极少求助于成人,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7、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尊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8、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这一理论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 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行。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对动物(包括人)的自发操作行为进行强化(如肯定、表扬、给

予食物或关注)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当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行为再发生的强度即频率就增加。语言是通过 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该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例如,儿童在呀呀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便对这些声音给予强化,使这些声音在儿童的发声中占据优势,该理论特别强调" 选择性强化”,认为这是语言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核心问题,即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对错误的则不强化。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 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2. 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

3.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

5.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

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

7. 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

8. 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 以貌取人”了。

9. 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答案:

1. 错。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

2. 错。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构成威胁。 3. 对。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 错。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 5. 错。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

6. 对。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 7. 错。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

8. 对。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 9. 对。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

简答题:

1. 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2. 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3. 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 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5.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6. 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7. 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8.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9. 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10. 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11. 简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12. 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13. 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 14. 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15.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7. 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

18. 试述限制他律阶段儿童道德理解的因素。

19. 如何理解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

20. 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1. 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答: 1.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 发展的生物

性和社会性 4.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2. 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答: 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都可以看见勉强

称得上" 微笑”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

是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直到第三周的新生儿才

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婴儿的微笑反应的是快乐情绪。这是一种正向

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的微笑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

的。

3. 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答: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地学

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

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研究表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的发展速度没

有性别差异。儿童对性别的掌握,有赖于性别认同的确立,而性别认同的

确立又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对自己的性别的认识,是形成心理结构的

基础,而这种心理结构又决定着不同性别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采

取行动和次阿曲什么样的行为。

4. 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答: A 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

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

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

,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

B 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 安

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

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

主动寻求安慰。

C 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

境,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母亲返回时,抗

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作为" 安全基地”。

5.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

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

在三个方面。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

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通过提供建议

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

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

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

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

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

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6. .简述儿

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答: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

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

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反

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

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

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

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

和父母分开。3. 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

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

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 7. 如何理解儿

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答: 儿童对大量早期词的理解和使

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词义的扩张和缩小。儿童最初使用一个

词时,容易倾向与过分扩张,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意义。如" 狗”,首

先学会专指一只狗,然后被用来指所有四条腿的小动物或所有会活动的小

动物,带毛的小动物等,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不足和缺乏经

验,只会运用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认识和理解的标准。同时,儿童还有词

义缩小的倾向,即常常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

具体事物。 8.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答: 学前儿童自我评

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

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

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

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9. 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答: 愤怒

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但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

制时,就会产生愤怒。持久的愤怒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导致降低

认知和监控的作用等。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对于年龄

稍大的儿童来说,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到侮辱、欺骗、压制等都会导致愤

怒。持久的痛苦或恐惧也可能转化为愤怒。10. 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答: 婴儿具有记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 客体永久性”

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早就有记忆

,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

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其次,婴儿的回

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婴儿能寻找视野种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

已经具有回忆..

11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 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

感情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

我调节。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

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12\皮亚杰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新观点:

第」,思维和语言是

异源的。思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一

与经验。第二,语言

是构成逻辑思癫必要条件。语言在动作内化十思维和表象. 方而虽然起着

主要作用,但它只

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

13一与华生观点相反,加辛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一认为,一般性的激动反

应约在3个月时首先分化

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以后,随着时

间的发展,痛苦和

快乐越来越分化为其他更丰富的特殊反应。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恐俱

和嫉妒,., 快乐则

分化为高兴、喜悦和亲爱。

14 第一阶段,简单音节(0~3个月)。这个阶段的发音都是从喉中运动开

始的,基本的韵母发音较早。总的来说发出的音还很少,而且这些发音是

反射性的,没有任何符号意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一8个月) 。发音的连续性

增多,发音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有些音节虽类似于词的发音,但与成人

发 音还很不相同。

7一8个的婴儿可以根据语调和情景做动作反应。

第三阶段,模仿音节(9一12个月) 。这一阶段所发出的连接音节不只是同

一音节的重复,而且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单调也开始多样

化。

15(l)稳定的照看者。这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

。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照看态度和照看环境。若照看者采取关心的、温罄的、适时的抚养,

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集体照看的的儿童依恋行为少,焦虑水平低

; 家庭照看的儿童依恋行为多,焦虑水平高。

(3)儿童自身的特点。. 儿童的先天特性尤其是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

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

(4)家庭的影响。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索。失业、婚姻的

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

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16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

个别对象。这种具体

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

复、浓缩而成的表

象。

(1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 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

出来,也可以从

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君}灵活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

别事物,到了中

期(幼儿园中班) ,儿童就逐渐能一认一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

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17垂直关系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

种关系。成人总是对孩子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总

是控制的,儿童总是服从的。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

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

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同伴之间的能力是相同的,地位是

平等的。水平关系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主要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

的一种”权威一一服从”,关系,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对等的:而后者

主要体现了儿童和生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 平等一一红

惠”的关系。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

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 他律”是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儿童认为规则永久的,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有连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理解:一是成人的权利。人们坚持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他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二是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另外,他们还把规则看作是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意修改的合作原则。

19从埃里克森的将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指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对一生的发展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贯穿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可见,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学前期发展是一生发展的基础,早期发展对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早期的不利影响的持续或紧接着其他不利影响,可能会 不良适应的发展结果。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发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视早期发展的作用是危险的,但过分夸大早期发展的" 终身后效”也是有害的。

2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都强调个体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每一个道德阶段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但是这些又不足以确信道德的进展。研究表明,认知、换位思考和道德发展以与科尔伯格的预测相一致的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

必要条件,因此,超越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进行单纯的教,对道德判断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论述题:

1. 论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 论述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3. 试论述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4. 结合具体例子,论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5. 试论述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6. 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7. 如何理解尊重儿童。

8. 试论述语言获得的强化理论。

1、(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

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

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

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

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

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

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 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

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和. 灵活性。 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幼

儿园中班) ,儿童就逐渐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

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木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人脑的最高产

物一一概念来完成的。

2、第一阶段(5一8个月) ,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趣,但对自己的镜像和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第二阶段(9一12个月) ,初步的主体自我。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12一15个月) ,主体的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第四阶段(15~18个月) ,客体自我初步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如自己的鼻子上的红点与镜像中的红鼻子的关系)对主体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18~24个月) 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 我”、" 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

3、儿童掌握了语音,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方面取得了一个最初的成就,但还不能认为已经掌握了语言。儿童要掌握语言,必须获得语法结构,掌握组成句的规津。据我国心理学家朱曼殊、武进之、缪小春的研究,认为2~6岁儿

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照以下发展趋势: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意愿) 和指物三个方面。最初,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以后才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不分词性,稍后才能在使用中逐步分化出修饰语

和中心语,及名词和动词等词性。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出现的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到双词句而后发展到简单句,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单词句是出现在1~1.5岁阶段的特定语言,这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言现象,随后出现双词句、

简单的主谓句、简单的动宾句简单的主谓宾句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平行的发展完善起来。(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成

分排列不合常规,随着年龄增长,句子日趋完整严密。(4)子长度由短到长。2岁儿童主要使用单词句,其次是双词句,3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到了四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11个词以上的句子。

4、(1)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同伴互动的过不件卜,儿童确定了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的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井

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

伴的合作而获得的,有利于儿童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有利于其社会知觉的形成。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的

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比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烦恼,会产生特别的焦虑和紧张。为此,儿童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

任感,他们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5、儿一的教养环境。对攻击性儿童家庭调杳结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气愤和教育方式与

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

一个身处为沉重的压力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热衷于强制性的训导,如果再碰上儿童的困难气质或性格缺陷,就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6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问题充满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克服困难,适当寻求成人的帮助,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面对困难时情绪低落,容易放弃,极少求助于成人,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7、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尊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8、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这一理论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 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行。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对动物(包括人)的自发操作行为进行强化(如肯定、表扬、给

予食物或关注)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当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行为再发生的强度即频率就增加。语言是通过 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该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例如,儿童在呀呀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便对这些声音给予强化,使这些声音在儿童的发声中占据优势,该理论特别强调" 选择性强化”,认为这是语言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核心问题,即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对错误的则不强化。


相关内容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作业(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食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以及噪声.恶臭.放射性物质等对环境的损伤. 2.家庭治疗法: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 ...

  • 2012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作业答案
  • 2012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 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 ...

  • 云南省2011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科目
  • 附件2: 云南省2011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科目 文类 英语(01) 公共课:大学语文 英语[1.听力2.口语] 专业课:综合英语 英语[1.听力2.口语] 考试地点:云南师范大学 0101曲靖师范学院 英语 0102昆明学院 英语 0103大理学院 英语 0104保山学院 ...

  • 云南省2010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科目
  • 附件2: 云南省2010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科目 文类 英语(01) 公共课:大学语文.英语[1.听力2. 口语] 专业课:综合英语 英语[1.听力2. 口语]考试地点:云南师范大学 0101曲靖师范学院 英语 0102昆明学院 英语 0103大理学院 英语 汉语言文学(02 ...

  •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网上作业二
  • 第 1 大题:单项选择题 1 .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容易出血,导致坏血病是因为缺乏 A .维生素A B . 维生素B C . 维和维生素D素C 正确答案:C . 2 .按计划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为了 A .增强体质B . 预防某些传染病C . 少得病D . 防止意外发生 正确答案:B . 3 .以下 ...

  • 西大[0243][学前游戏论]2017年秋季作业试题与参考答案
  • [0243]<学前游戏论>2017年秋季作业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D ) A.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 B.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 C. 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 D.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 ...

  • 云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试行办法
  • 云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收应届专科毕业生升学统一招生考试试行办法 为做好2011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普通高校)本科招收应届专科毕业生的招生工作,选拔应届专科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以下简称"专升本"),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招生学校.计划.专业 招收应届专科毕 ...

  •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答案
  •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儿童很多的心理行为症状的变化是与这一阶段的年龄相对应的,有些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失. 对 2.儿童的很多行为问题主要是其个体的原因,与家庭关系不大,因此可采取个体辅导的方法,家庭不必参与. 错 3.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所 ...

  • 整理版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形成考核册答案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作业(一) 一. 名词解释 1. 生长发育: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 各组织.器官和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发育则比较复杂,是指各组织.器官.系统在功能.技巧.心理.智力各方面的改变,是质方面的改变.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