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龙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www.longkou.gov.cn/html/60-9/9841.htm

未来五年,是我市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展望新的目标,编制和实施好《龙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使命光荣而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章 回顾与展望

一、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一二三四五六”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较好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0.1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5.3%,人均达到10.7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1392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2.8倍,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2:64.1:29.7调整为4:64.4:31.6,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到2010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0户,冷风库、气调库总库容达到32.5万吨;积极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87%,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85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速度效益同步提升,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43亿元,利润156.2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5.8%。企业上市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4户,另有1户企业已“过会”,威龙、道恩、中际电工等后备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自主创新取得新成效,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处,烟台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处;龙口铝及铝合金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2户;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分别达到7个和4个。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2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9家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全部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如期完成, 减排目标提前2年实现。服务业全面繁荣。以龙口港为龙头的临港物流业蓬勃发展,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030万吨,省级煤炭储备配送基地一期顺利投产,滨海旅游度假区、南山大旅游等项目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加盟连锁经营农家店达到500

个,覆盖率达80%以上;南山集团成立了我市第一家企业金融机构,龙口国开南山村镇银行正式开业,众多金融机构进驻龙口,拓展市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5亿元,年均增长17%。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2亿元;旅游业总收入39亿元,年均增长21.2%。

(二)对外经贸实现新跨越,园区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对外经贸发展迅速。五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56个,完成注册外资9.6亿美元,年均增长7.3%,到账外资3.3亿美元,年均增长6.1%;外贸出口五年累计完成47亿美元,年均增长19%;实际利用内资212亿元,年均增长18%。园区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开发区招商环境不断优化,临港产业蓬勃发展。高新区启动了东扩工程,三年内将再造一个高新区。诸由工业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度假区呈现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一期的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了国家海洋局的正式批复,成为山东省获准实施的首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是全省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的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一大批交通、能源、供水、供气、供热及城市景观等重点基础设施和便民利民项目投入建设或交付使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大框架全面拉开。引黄调水龙口段、滨海大道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一中新校等新区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龙口港进港铁路全线拉通,10万吨级航道顺利完成,2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和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港口生产泊位增加到27个,通过能力达到4500万吨。实施了第一污水处理厂改造和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创城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市喜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称号,节水城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园林城、环保城等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新局面,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的镇增加到8个。全市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以及水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累计投入8.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近6000项,构建了“三纵三横”的供水主干线,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了19.3万多名群众的饮水安全水平。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8%;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东西两城区集中供热入网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 管道天然气用户近3.5万户;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14公里; 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30万千瓦。

(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利群政策措施,把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倾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更多成果。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推进社会创业,实现充分就业,社会劳动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生育、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城乡低保对象总人数达到2.48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410处。在烟台市率先向全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津贴,并连续三年提高发放标准。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12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6平方米,人民生活正在向富裕型迈进。

(五)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科技兴龙”战略深入实施,我市跻身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十强县,“十一五”以来,累计争取烟台市以上科技发展计划111

项,获得上级资助5648万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85项,其中,分别获国家、省、烟台市科技进步奖1项、28项、30项;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530件,其中发明专利692件;累计授权264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1件,获省专利一等奖和国家金奖各1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加深;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办学条件和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文化体育事业日趋活跃。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文化大院或文体活动室村村全覆盖;荣获“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称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繁荣活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多年稳定在低水平。疾病防控、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预防、保健、医疗网络进一步健全。落实和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了安全生产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土地市场秩序和执法环境全面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地震、气象、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经验与问题

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市各级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结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保增长、促发展不动摇;二是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动摇;三是坚持集约发展和生态立市不动摇;四是坚持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不动摇;五是坚持统筹发展和改善民生不动摇。所有这些都将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宝贵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较大。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效益偏低等深层次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资源、环境、就业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三是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镇区街之间的差距短期难以弥合;城市核心区有待突破,新型城镇化亟需加速推进、重力推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依然很重。

三、机遇与挑战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机遇

一是在全省发展布局上,具备了融入“三区”建设的区位优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三区”发展战略,为龙口的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前沿骨干城市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的间接受益地带,龙口良好的港口岸线、批复的全国最大人工岛群,为突破临港产业、发展蓝色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链式运作的发展模式,为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是在提升传统工业、培植新兴产业上,具备了实力相对雄厚的比较优势。龙口工业基础雄厚,铝及铝制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纺织服饰、现代化工建材、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已逐步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产业提升空间大、领域广;行业门类众多,已涉及海洋经济、高端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快速突破、强势崛起的基础好、潜力大。

三是在培育发展服务经济上,具备了高位起步的后发优势。全球服务业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既高度分工又紧密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对龙口而言,自身工业高速发展、城镇化全面推进,形成了庞大的服务需求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一个时期要找准突破口、强化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转移与外包,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二)挑战

一是面临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短期刺激效应已现疲态,整个国际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隐忧,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以资源换发展的模式面临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二是面临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虽然我市综合实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但与其他先进县市相比,几项重要指标的领先优势不明显,基础还不牢固,没有形成绝对优势,追兵越来越近,已影响到我们在烟台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的领先地位。

三是面临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从产业结构看,三产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和烟台市的平均水平;工业经济结构上,虽然总量较大,规模相对突出,但总体上仍以加工配套、中低端产业为主,工业重化程度高,产出效益相对偏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追求、稳定第一责任、党建第一保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强力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重要着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文明程度,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和谐幸福新龙口”,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中心任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如下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就业、社保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坚持务实发展。立足龙口实际,准确把握机遇,正视困难和挑战,坚持高点定位,努力做到以理性的思维谋划发展,以准确的定位指导发展,以健全的机制保障发展,努力提高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拼搏实干精神,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依靠明确合理完善的责任体系、扎实周密高效的工作措施、全面严格公正的激励机制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三、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达到19.5万元(按64万人口计算);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61.4:36.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16%;到账外资五年累计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美元,其中出口20亿美元,进口18亿美元,年均各增长11%;实际利用内资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7%;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78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亿元,年均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2300元和208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2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零增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以上。人民生活整体上迈向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万元GDP 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万元GDP 用水量控制在20吨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COD 、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用海、完善功能、以大带少的原则,加快“五大组团”、“四大板块”多组团融合、大板块对接,迅速拉开新型城镇化的主框架。以完善规划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建设为拉动,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宜业港口城市。

一、优化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快“五大组团” 、“四大板块”建设,将我市建设成为功能特色鲜明,形态布局优化,城与乡、点与面、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新区组团。以建设政治文化中心为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城建、教育、文化、金融等主导产业,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商贸服务、居住娱乐等配套设施,提升区域功能,膨胀集聚人口,扩张区域规模,使之成为展现龙口形象、彰显龙口魅力的宜居型城市核心区,到“十二五”末,新区人口达到8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

东城组团。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重抓老城改造、旧村迁并、新居建设,打造集商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繁华区,到“十二五”末,东城人口达到10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

西城组团。以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新型临港城市为功能定位,依托目前已形成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临港化工和临港物流四大产业,全面提升临港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港口物流功能,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实现区港一体化发展,到“十二五”末,西城人口达到12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

南山组团。以建设高品位城市形态为定位,重点发展大旅游、做强大工业,全面突破、强势推进,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区,到“十二五”末,区域人口达到5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东海组团。以文化教育、康乐旅游和商贸购物等为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功能优化组合,打造休闲化居住、系列化教育、链条化生产的新型多功能海滨新区,到“十二五”末,区域人口达到10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

高新区板块。以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为功能定位,打造工业集中板块,使之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率先突破区。重点实施园区东扩、招大引强,实现园区膨胀拓展。

诸由工业区板块。以发展重型工业、高端产业为功能定位,以轻量化汽车生产、铝材深加工为突破口,打造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城乡一体示范镇。

滨海度假区板块。以建设一流水平的高端商务休闲度假区为功能定位,以徐福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载体,发挥区位优势、突出生态功能,打造城市与农村、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城市新亮点。

滨海新区板块。以打造高端产业新区、度假旅游新区、总部基地新区、绿色生态新区、低碳经济新区、创新城市新区为功能定位,重力突破招大引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区。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高起点编制完善城乡规划,科学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规模、速度和节奏,实现前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高标准与高效率相统一、导向性与严肃性相统一。不断引进先进规划理念,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编制步伐,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落实,切实维护好各项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完善提升“五大组团、四大板块”、镇街驻地和中心村的规划,实现规划编制管理全覆盖,加快城乡空间布局、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的步伐,拉开新型城镇化的主框架,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严格实施道路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公共服务设施橙线等“六线”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

(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按照“市里政策导向、镇上督导推动、村庄主体实施、群众共同参与”的思路,以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为目标,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显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效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进程。重点加快城中村、城郊村、园区村、镇街驻地村、主干道两侧和压煤村的社区建设,到2015年,争取全市社区达到100处左右,全市建成区面积15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建设集社会事业、商贸服务、警务治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责任制,以设施配套化、队伍专业化、居务民主化、管理标准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综合功能,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形成共建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利益共享的社区建设局面。

(三)调整城乡管理体制。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城管进社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镇、街、区的管理权责。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格局。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把新增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年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加大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性设施投入力度,合理调配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完善设施、构建网络、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的原则,加强交通、供电、口岸、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交通,以港口、铁路、公路为重点,完善运输方式齐备、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综合性大交通格局。健全市镇村三级道路管护体系,提高道路质量等级,构筑“六横七纵”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完善与城乡公交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重点加快龙烟铁路龙口段、大莱龙铁路和进港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疏港高速公路、龙青高速公路龙口段等项目建设及7条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确保境内重要出口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所有县道达到二级

公路标准;加强对乡村公路的监管力度,把全市乡村公路的路网规划、建设审批等工作纳入统一管理,整体提高乡村公路通行质量;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工作,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供电,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电网规划新增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容量289.5兆伏安,新增110千伏和35千伏输电线路127千米。重点做好以220千伏北马站为中心的110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配出建设工作。完善电网架构,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供气,依托渤海天然气,加快全市供气管网建设,形成以管道天然气供气为主、罐装液化气为辅的供气格局,到2015年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75%以上。供热,完成百年电力热电机组改造、南山及东海热电厂建设,配套完善全市供热管网,把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给排水,逐步改造两城区供水管网,全面解决农村饮水水质安全问题,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建立配套完善的水质监测和监管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步伐,分期分批对城乡结合部的排水明沟进行治理。

(六)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大黄水河、泳汶河、矫家河、绛水河等河流改造及景观建设管护力度,全面提高城镇绿化景观档次和水平。推进生态节约型城镇建设,在抓好城区垃圾集中处理的同时,加快农村垃圾收运及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搞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以上。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全面落实公共建筑50%、居住建筑65%的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

4.5%。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技改,推广供热分户计量和按实际用热量收费。巩固提升“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推广普及先进适用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

第四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优势

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优化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735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利润34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左右。

(一)膨胀提升五大支柱产业

1、铝及铝制品产业。依托南山、丛林等龙头企业,围绕“煤—电—氧化铝—电解铝—高强度工业铝型材和高精度轻合金材料”产业链,加快南山高端铝合金产业园、丛林轻量化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铝合金产品向高性能、高精度、大型化方向发展,在稳固发展汽车、轻轨、地铁、高速列车等高端市场的同时,加快向大飞机、直升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拓展,打造国内最大的铝及铝制品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4%。

2、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抓住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抓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形成较为完备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引导汽车零部件制造逐步向整车制造过渡,主攻装载机、轻量化汽车、电动车、特种车四大系列,迅速膨胀产业规模,把产业链做得更大更强更精。充分发挥兴民、隆基、海盟、蓄电池总厂等上市公司和重点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迅速壮大开发区汽车产业园规模,加快推进特种车及改装车、轻卡、客货电动车等项目。依托丛林集团,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型载重汽车产业化;依托旭鑫机械,加快实施汽车平衡轴总成及制动器总成产业化;依托龙泵、康达等公司,开展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等系列喷油泵的产业化开发,扩大生产各类喷油器、喷油泵总成的规模。通过连续实施大规模集约投入,推动零部件生产技术和能力向模块化、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整车整机生产为龙头、若干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为支撑的生产联合体。到2015年,该产业力争完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3%。

3、纺织服饰产业。以南山精纺呢绒总厂为龙头,尽快做大精纺呢绒、涤棉纯棉、高档服装等产品的规模,加快拓展精纺-面料-高档服装产业链。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

4、现代化工建材产业。化工方面,以道恩新材料产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钛白粉、改性塑料、改性沥青等系列化工新产品,加快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园区。抓好龙矿集团油页岩综合利用、福尔科技精细化工、双龙化工高档颜料、联合化学高档油墨等项目,努力拉长和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大化工”。建材方面,大力发展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及高档建材,加大对承重结构、轻钢结构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0%。

5、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质优、品全、量大的优势,以威龙、朗源、安德利果汁、龙丰、龙金花等企业为骨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名牌效应,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着力膨胀葡萄酒、果蔬、果汁、酒精、鱼片鱼丝、食用植物油等产品规模,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依托威龙葡萄股份有限公司,加快高标准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和高档酒堡建设,膨胀有机葡萄生产基地规模,充分利用王屋水库自然风光,打造集优质葡萄种植、葡萄酒品鉴交流及商务、度假、休闲、娱乐、养生、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国际葡萄酒文化生态基地。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具有发展前景、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其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合金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打造胶东半岛技术含量高、规模优势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1)铝合金新材料。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龙口铝及铝合金加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组建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开发350km/h及更高

时速的列车车体材料、轨道车辆车体模块、轻量化系列商用车、铝合金特种船、航空航天用铝合金蒙皮材料、舰船用铝合金板带材料以及泡沫铝等高端产品,进一步增加高端产品品种。

(2)高分子材料。依托道恩集团,以IT 产业耐蚀材料、汽车专用材料及家用电器材料为重点,研究开发节能、环保、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品,加快万吨级热塑性弹性体(TPV )及五百吨级氢化丁腈橡胶的产业化开发,深度开发新一代TPV 系列产品,研制TPO 系列材料及制品,提高改性塑料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建成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

2、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以风电和生物质能为重点,加快海洋能和太阳能开发。积极开发东南部风力资源,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5万千瓦;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覆盖面,到2015年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建设农村沼气示范村26个;依托振龙生化集团与中石化合作的燃料乙醇项目,加快生物能源基地建设,聚集一批规模较大、品牌知名的新能源企业;推进龙矿集团油页岩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煤、电、油整体产业链条;推进LED 项目建设,实现节能环保项目新突破;大力发展污水和垃圾处理、空气污染防治及核、电磁辐射安全防护等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耗材,加快发展报废汽车综合利用技术,支持黄金尾矿、赤泥、油页岩等综合利用,鼓励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化进程。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依托阿波罗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优势,开展脂质体纳米包埋、活性物提取等技术研究,加快口服胰岛素胶囊、活性肽降糖气雾剂、抗癌新药ACD 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依托安德利果汁、大新酿造、绿杰等企业,加快发酵新技术在酿造业、食品饮料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发新型果醋饮料等系列产品,尽快在国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依托恒源生物,开展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加快复合微生物菌系列产品、L-天门冬氨酸、L-丙氨酸、聚天门冬氨酸系列产品的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知名度,逐步形成产业化。

4、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中际电工装备、蓝牙数控、凯祥等公司,以节能、高效、提高加工精度为重点,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电机用定子绕组自动生产线、数控车铣复合机床、计算机控制多功能果蔬加工设备。依托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制造项目,提升以海洋工程制造为龙头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带动自升式钻井船、船用发动机及零部件、高档游艇制造等项目跟进发展。

5、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鼓励重点企业抓住国家支持发展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依托我市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多、产品种类较齐全的优势,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发展战略。以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环保的轿车、乘用车、高档大型客车和特色专用车的关键零部件。把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占居新兴产业制高点。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战略,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构建具有龙口特色、增税收、广就业、强辐射的产业体系, 把我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物流基地、胶东半岛区域性商贸中心和胶东半岛一流水平的休闲度假胜地。到“十二五”末,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8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36.6%。

(一)加快膨胀现代物流业。以载体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突破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积极开拓国际采购、中转、分拨和配送业务,构建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三层级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业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以打造龙口临港物流园为目标,充分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健全公路、铁路、港口相互贯通、衔接协调的交通网络,构筑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膨胀道恩、恒通、胜通、海达等骨干物流园区规模,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推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建设辐射山东半岛乃至更大区域的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区。

(二)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业。以博商购物广场、振华商厦、龙鼎广场等现代化大型商厦集群为依托,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突出发展特色,迅速提升商贸流通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加速形成东城商贸核心区。打造新区商贸聚集区,加快推进利群购物广场及步行街项目,启动府东府西小区外侧“L”型地块开发,抓好高层商业、办公、酒店等设施建设,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商贸、通讯及驻龙单位进驻新区,采取商住一体的建设模式,投资商贸、办公、服务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生活小区临街商贸设施,与果蔬、家具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融合形成新区商贸聚集区,使其在商贸设施建设档次、商品层次、服务水平等方面成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精品和亮点,打造龙口的第二商贸圈。培育发展服装餐饮、网络通讯、汽车销售、五金电器、文化用品、日用杂品等为重点的特色商贸街。做大做强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扩大家具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农贸批发零售市场、百货服装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产品档次,树立市场品牌形象。规范完善社区便民商业网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商贸发展新亮点。繁荣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发展夜间购物、餐饮、休闲、娱乐、观光等行业,使夜间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强力推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工作,引进和培育大型国际知名品牌购物中心落户龙口。尝试建立集采购、集散、中转于一体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营销市场,探索建设若干个散杂货及小商品物流配送园和批零市场。

(三)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按照“建设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战略要求,以建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南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龙口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加快打造休闲度假、康体疗养、高尔夫等高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优化整合南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巩固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加快之莱山森林公园、威龙国际葡萄酒文化生态基地、下丁家民俗旅游区开发建设,建设南部生态旅游休闲集中区;提升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品牌内涵,挖掘徐福文化、丁氏鲁商文化资源,培育旅游特色餐饮,扶持开发具有浓郁龙口风情的旅游商品,发展以历史人文、民俗体验、城市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旅游休闲区,建设胶东半岛一流水平的休闲度假胜地。全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包装与推介,积极参与构建“鲁日韩”旅游金三角、鲁苏浙沪、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联合体和“蓬长龙”板块等国际国内旅游业内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达到42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4亿元以上。

(四)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业。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建立和完善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担保、期货、典当等功能丰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支持发展担保贷款业务,创新贷款担保模式,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

(五)创新发展科技信息业。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省和烟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以建设“数字龙口”为重点,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实施“5+1”工程, 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有线电视网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态。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 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优化农业布局。根据我市地域特点和区域化布局的原则,着力构建 “三带两区”农业经济板块。南部山区农业经济带,主要发展果业、畜牧业生产和山区生态防护林;中部平原农业经济带,主要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牧业;北部沿海农业经济带,主要发展渔业、葡萄种植和高标准的生态防护林;东城农业经济区,主要发展蔬菜、花卉、园艺等城郊型农业产业;西城农业经济区,主要发展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稳定12万亩基本粮田和12万吨基本粮食生产能力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果品、蔬菜、肉食鸡、生猪、水产品、奶牛等优势农产品。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吨,果品产量达到8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5万吨。

(二)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创新科技推广方式,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粮油、果品、蔬菜种植及畜禽饲养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立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普及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区域。到2015年,全市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5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厂达到120处。

(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质、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和壮大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继续加大对威龙、朗源、安德利果汁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不断增强农业企业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到201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家,烟台级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有9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全市冷风库、气调库库容达到35万吨,保持中国北方县级最大冷风库、气调库群规模。

(四)大力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围绕水果、蔬菜、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规范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到2015年,全市新增“三品”认证20个,总量达到125个;创建和发展“后霍家”绿色草莓、东宝有机大葱、威龙有机葡萄、春龙有机苹果、北马绿色大姜、东江无公害韭菜、兰高无公害生猪等7个农业品牌,品牌基地面积达到3.3万亩;全市设施蔬菜、果品面积达到9万亩。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完成北马镇、石良镇、黄山馆镇、新嘉街道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扶持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项目区

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小型水库2座、塘坝8座,完成王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王屋灌区部分末级渠系面积3.72万亩,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0万亩,经济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以上。

第五章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促进临港产业发展

龙口港是烟台市规划建设的三大核心港区和两个亿吨港区之一、中国最大的对非散杂货出口贸易口岸、铝矾土进口第一大港、首批对台开放的直航港口、国内首家拥有原油仓储资质的港口企业、国家规划建设的北煤外运装船港,是我市最大、最宝贵的核心优势和天然资源。港口的发展与龙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市赶超发展,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就是做大做强龙口港。

一、加快港口扩建步伐

围绕建设现代化亿吨强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走跨省市、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建港的路子,加快推进重点港口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中非杂货班轮、铝矾土、固体燃料、液体化工、木材、集装箱六大特色品牌物流链,完善港口业务,极力打造集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到2015年,把龙口港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和国际物流分拨功能的全国区域性煤炭加工分销中心、铝矾土进口基地、中非贸易主枢纽港、江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渤海南岸重要的石油化工、矿石、粮食中转基地,初步实现港口向现代物流中心的转变。投入60亿元,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4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3个、20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港栾码头2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以及10万吨级航道拓宽、公用锚地、进港铁路、物流园区等工程项目,加快屺坶岛深水港区开发,同时开展西港区20万吨航道及锚地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万吨级航道早日投入使用,在人工岛群建设工程中,规划建设相应的港口设施,到2015年,港口泊位达到3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以上,集装箱业务达到100万标箱,启动客货滚装业务,着重发展箱客船运输业务。加快完善区内路网结构,形成便捷的疏港通道,突出抓好屺坶岛进港铁路、龙口疏港高速公路建设,配置快速、高效的港口集疏运公路通道,满足西港区建设,开展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以及复线工程的论证,为港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强化港口工业支撑

依托港口优势,强化港口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临港产业布局, 着力培育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海洋工程及造船、现代化工等临港工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依托兴民钢圈、隆基机械及大型轮式装载机项目,推进特种车及改装车、轻卡、客货电动车等项目,实现汽车整车项目招商新突破。核心零部件以引进重卡发动机项目为龙头,加快兴民钢圈的轿车车轮、阿菲尼亚香港有限公司的维克斯汽车滤清器、隆基集团的球墨铸铁轮毂、山东重工集团的铝制轮毂等汽车零部件集群项目建设,吸引更多关联产业项目落户,使汽车产业园初

具规模。海洋工程及造船,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模块、特种船舶制造及高档游艇制造等项目。同时,以船用发动机项目为突破口,以现有船舶配套企业为基础,跟进发展船用螺旋桨、船用蓄电池、船用钢结构及船用涂料等项目,进一步提升船舶配套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现代化工,加快推进道恩改性塑料、氢化丁腈橡胶、华东气体高档群青、改性沥青、永晖集团洗选煤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渤海湾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龙口港从事石油、液体化工装卸与储存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争取开发上下游一体化、综合加工能力较强的石油储备加工基地。

三、推进临港物流平台建设

利用我市优越的港口区位、优良的港口设施,在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我市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按照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培育以港口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业集群。重点发展大宗散货、液体化工运输,加快发展集装箱、客滚运输,重点建设“五大平台”,打造现代物流中心。“五大平台”,就是信息化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集疏运服务平台、口岸服务平台、贸易服务平台。

第六章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长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创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资产率,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增强发展活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放,发展面向“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重点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强化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卫生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大力培植上市资源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不同方式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在资本市场打造“龙口板块”。本着“上市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搞好上市企业资源的培育,认真筛选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培植,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步伐。“十二五”期间,确保8户以上企业成功上市,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60亿元以上。

三、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转变外贸增长模式,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着力构建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拓宽招商领域。抓住外资向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重点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引资步伐。争取“十二五”期间每个领域有2-3个项目落地。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大力吸引外资进入环保产业,争取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节能环保产品生产等产业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强化园区载体功能。以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滨海新区、高端铝合金产业园、丛林轻量化产业园、开发区汽车产业园、道恩新材料产业园、龙口港和骨干企业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突出园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和承接外资的主载体作用,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活园区的有关政策,全面提升园区引资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类园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额的70%以上,出口占全市总额的60%以上,真正成为全市经济国际化的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龙头”。创新招商方式。注重由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变,整合和利用好招商资源,通过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境外上市融资和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多方式并举转变,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积极发展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电子招商等多层次的市场化招商体系。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强化互利共赢的招商理念,着力营造国际化、规范化、系列化、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和低成本的赢利条件。以“幸福龙口”为招商品牌,引进大商社、大财团、大公司,有效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我市整体产业水平,让域外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更大的实质性突破。

(二)转变外经贸发展模式。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加工贸易档次,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引导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三自三高”产品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调整进出口策略,全方位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的层次和水平。调整出口结构。在产业结构上,继续抓好农业、铝业等传统产业出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出口。在产品结构上,在抓好农副产品、铝材、纺织品机电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加工贸易项目,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市场结构上,要组织更多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和贸易促进活动,巩固和深度开发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南美、非洲、大洋洲、独联体、东欧及中东等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同时,支持我市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网络,带动我市外贸出口。壮大出口队伍。引导现有企业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鼓励出口企业在国外设立公司,拓展业务;要加大对出口大户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出口退税、应对贸易壁垒、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支持他们不断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用足用好利用外资、扩大进出口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形成公正公开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重点出口行业的预测预警、反倾销应诉、产业损害调查机制,增强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反倾销应对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妥善解决贸易磨擦,打破出口壁垒。

(三)加大国内经济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区位、资源、港口、产业、能源、劳动力等优势,全面推进与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逐年提高“三类投资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巩固扩大与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

经济合作。同时,把高端项目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做好高端产业项目筛选储备工作,按年度提出和推进高端产业重点项目,增强项目支撑作用。

第七章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资源高效、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管理,认真执行新上项目能耗评估和环评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杜绝污染大、消耗高的项目上马,注重从源头上堵住新污染源的产生。实施重点企业示范工程,实现“资源—废物—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放大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一批新型环保产业。加强高效能、“零排放”、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加快冶炼、化工、建材等行业技术改造,构筑行业生态产业链。推进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体制。到2015年,重点培育1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计,从严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制造业内部及与其它行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循环”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园区建设,积极推广ISO14000认证。在全社会深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积极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逐步形成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

二、大力推行资源节约

全面实施资源节约战略。突出抓好用地节约,把保障建设用地的着力点放在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提升集约利用土地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上来;继续加大土地复垦整理的力度,保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用水总量、纳污容量和用水效率“三条红线”管理,逐步建立需水管理机制。建设高效节水工程,全市新增节水能力3500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回用率达到30%以上。努力抓好能源节约,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逐步普及天然气等洁净燃料, 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节约和替代石油;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 实施建筑节能工程。

三、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以生态市建设、环保城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和生物物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协调管理和

应急机制。优先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地,控制和规范王屋水库上游集雨区内的工农业生产建设项目,搞好水源防护林和涵养林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库容水体保护,确保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继续实施主要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逐步改善流域水环境,恢复流域生态。严格控制陆源、港口污染,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保证海域的水质达标;加强对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废水达标排放。完成煤矸石回填和尾矿库的复垦等土地整理项目,加快生态恢复。到2015年,我市水土疏失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水系周边、沿线可视范围内破损山体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突出搞好大气污染防治,以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重点,加快集中供热、供气步伐,不断改善大气质量。加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不断提高集中处理能力,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着力抓好城市噪声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突出抓好城区交通干线、建筑工地和商业区的噪声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全民绿化造林活动,扎实推进山区、农田林网、村庄、沿河沿路沿海以及城市绿化,加大对沿海防护林、工程林等重点林带和其他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

第八章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以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美丽富庶和谐幸福新龙口”建设。

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促进充分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再就业援助,进一步提升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非法用工等突出问题,完善和加强城乡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创造宽松稳定的就业氛围。

(二)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残疾人、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爱心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深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爱心捐助”等活动,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真正使广大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教、贫有所济,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一)推进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广电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的公共汽车总站项目建设;加快新区核心区道路网体系建设,完善新区其它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推进体育文化中心项目、少年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加快发展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十二五”期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四年巩固率达到98%,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使全市中小学由目前的133所整合为44所,基本达到初中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小学在校生400人以上的规模。完成新一中校区及附属设施建设,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使调整后的中小学校舍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高层次发展职业教育,完成高职扩建工作,举办“三、二连读”大专班;电大远程教育在专科班的基础上,争取实现举办本科班的办学目标。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和学校网络改造工程,加强实验室和功能室建设,实现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所有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不断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力度,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措施落实责任化、检查整改常规化、应急演练经常化。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使我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村有”达到90%以上,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业余生活。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培植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艺创作、创意、演艺、印刷发行、广告会展、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公益性文化设施。把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巩固充实国家一级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

(四)全面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建设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完成龙港街道、徐福街道、诸由观镇、芦头镇、七甲镇、下丁家镇医院改扩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人员及设施配备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逐年合理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扩大新农合报销范围,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能力。加强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卫生监督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做好保健服务工作,普及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监督,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实施积极、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老龄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补贴政策,做好残疾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健全完善基本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完成传输数据数字化改造。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加快发展双拥共建及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社会事业。

三、推进平安文明龙口建设

(一)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发展的观念,从基层、基础工作入手,规范安全管理,健全防范措施,深化专项整治,强化监督检查,狠抓隐患整改,构筑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生产应急处置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把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范围内。

(二)保持社会平安稳定。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驾驭能力,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加强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稳定工作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信息预警机制,搞好超前疏导和预防,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访和越级访。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食品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大力弘扬社会正义正气。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重点的“四德”建设工程,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行列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促进政策公平,进一步建立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大力促进分配公平,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大力促进机会公平,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运作机制,真正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六)坚持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党员代表议题;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及公众的意见,听取专家的建议,倾听群众的呼声,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注重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九章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一、科技支撑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首要任务,完善科技运行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到201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展到2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120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以上,累计达到10家以上, 并力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2家以上,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达到90家;争取获省级科技奖励20项以上,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以上;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400件以上,累计达到13000件;发展民营科技机构30个,累计达到120个;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达到20家。基本实现创新型城市这个目标。

二、人才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资源建设为中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稳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23%以上。

三、项目支撑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拉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大力倡导有效投资、高效投资和绿色投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民生工程、现代农业、特色商贸、滨海旅游、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生成一批关系全局、带动性强的大项目,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资金支撑

重点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大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内资规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上市融资资源,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扩大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落实好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建设;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抓住国家支持基础设施、重大技术改造、环保、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的机遇,规划论证一批重点项目,争取挤进国家和省的计划盘子。建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促其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五、交通支撑

“十二五”期间,全市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布局合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枢纽,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网络化。全市公路以东西两城区为中

心,形成六横七纵为主框架的公路网,建立完善与城乡公交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港口、铁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运输方式,打造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综合性大交通格局。

六、水资源支撑

为了满足“十二五”期间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农业节水工程。王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推进王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城镇农村生活节水改造及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工程。通过以上措施,年节水量可达到2700万立方米。引黄调水工程。配合上级抓好龙口境内引黄调水配套工程实施,每年引进客水13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工程。加快西城区污水处理厂、黄水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行再生水利用,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年可增加供水量600万立方米。

今后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市经济社会一定能够保持更好更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宜业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龙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www.longkou.gov.cn/html/60-9/9841.htm

未来五年,是我市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展望新的目标,编制和实施好《龙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使命光荣而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章 回顾与展望

一、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一二三四五六”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较好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0.1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5.3%,人均达到10.7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1392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2.8倍,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2:64.1:29.7调整为4:64.4:31.6,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到2010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0户,冷风库、气调库总库容达到32.5万吨;积极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87%,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85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速度效益同步提升,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43亿元,利润156.2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5.8%。企业上市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4户,另有1户企业已“过会”,威龙、道恩、中际电工等后备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自主创新取得新成效,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处,烟台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处;龙口铝及铝合金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2户;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分别达到7个和4个。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2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9家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全部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如期完成, 减排目标提前2年实现。服务业全面繁荣。以龙口港为龙头的临港物流业蓬勃发展,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030万吨,省级煤炭储备配送基地一期顺利投产,滨海旅游度假区、南山大旅游等项目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加盟连锁经营农家店达到500

个,覆盖率达80%以上;南山集团成立了我市第一家企业金融机构,龙口国开南山村镇银行正式开业,众多金融机构进驻龙口,拓展市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5亿元,年均增长17%。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2亿元;旅游业总收入39亿元,年均增长21.2%。

(二)对外经贸实现新跨越,园区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对外经贸发展迅速。五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56个,完成注册外资9.6亿美元,年均增长7.3%,到账外资3.3亿美元,年均增长6.1%;外贸出口五年累计完成47亿美元,年均增长19%;实际利用内资212亿元,年均增长18%。园区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开发区招商环境不断优化,临港产业蓬勃发展。高新区启动了东扩工程,三年内将再造一个高新区。诸由工业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度假区呈现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一期的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了国家海洋局的正式批复,成为山东省获准实施的首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是全省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的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一大批交通、能源、供水、供气、供热及城市景观等重点基础设施和便民利民项目投入建设或交付使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大框架全面拉开。引黄调水龙口段、滨海大道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一中新校等新区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龙口港进港铁路全线拉通,10万吨级航道顺利完成,2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和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港口生产泊位增加到27个,通过能力达到4500万吨。实施了第一污水处理厂改造和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创城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市喜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称号,节水城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园林城、环保城等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新局面,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的镇增加到8个。全市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以及水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累计投入8.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近6000项,构建了“三纵三横”的供水主干线,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了19.3万多名群众的饮水安全水平。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8%;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东西两城区集中供热入网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 管道天然气用户近3.5万户;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14公里; 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30万千瓦。

(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利群政策措施,把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倾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更多成果。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推进社会创业,实现充分就业,社会劳动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生育、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城乡低保对象总人数达到2.48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410处。在烟台市率先向全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津贴,并连续三年提高发放标准。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12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6平方米,人民生活正在向富裕型迈进。

(五)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科技兴龙”战略深入实施,我市跻身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十强县,“十一五”以来,累计争取烟台市以上科技发展计划111

项,获得上级资助5648万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85项,其中,分别获国家、省、烟台市科技进步奖1项、28项、30项;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530件,其中发明专利692件;累计授权264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1件,获省专利一等奖和国家金奖各1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加深;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办学条件和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文化体育事业日趋活跃。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文化大院或文体活动室村村全覆盖;荣获“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称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繁荣活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多年稳定在低水平。疾病防控、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预防、保健、医疗网络进一步健全。落实和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了安全生产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土地市场秩序和执法环境全面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地震、气象、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经验与问题

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市各级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结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保增长、促发展不动摇;二是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动摇;三是坚持集约发展和生态立市不动摇;四是坚持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不动摇;五是坚持统筹发展和改善民生不动摇。所有这些都将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宝贵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较大。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效益偏低等深层次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资源、环境、就业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三是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镇区街之间的差距短期难以弥合;城市核心区有待突破,新型城镇化亟需加速推进、重力推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依然很重。

三、机遇与挑战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机遇

一是在全省发展布局上,具备了融入“三区”建设的区位优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三区”发展战略,为龙口的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前沿骨干城市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的间接受益地带,龙口良好的港口岸线、批复的全国最大人工岛群,为突破临港产业、发展蓝色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链式运作的发展模式,为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是在提升传统工业、培植新兴产业上,具备了实力相对雄厚的比较优势。龙口工业基础雄厚,铝及铝制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纺织服饰、现代化工建材、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已逐步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产业提升空间大、领域广;行业门类众多,已涉及海洋经济、高端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快速突破、强势崛起的基础好、潜力大。

三是在培育发展服务经济上,具备了高位起步的后发优势。全球服务业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既高度分工又紧密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对龙口而言,自身工业高速发展、城镇化全面推进,形成了庞大的服务需求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一个时期要找准突破口、强化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转移与外包,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二)挑战

一是面临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短期刺激效应已现疲态,整个国际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隐忧,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以资源换发展的模式面临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二是面临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虽然我市综合实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但与其他先进县市相比,几项重要指标的领先优势不明显,基础还不牢固,没有形成绝对优势,追兵越来越近,已影响到我们在烟台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的领先地位。

三是面临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从产业结构看,三产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和烟台市的平均水平;工业经济结构上,虽然总量较大,规模相对突出,但总体上仍以加工配套、中低端产业为主,工业重化程度高,产出效益相对偏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追求、稳定第一责任、党建第一保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强力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重要着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文明程度,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和谐幸福新龙口”,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中心任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如下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就业、社保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坚持务实发展。立足龙口实际,准确把握机遇,正视困难和挑战,坚持高点定位,努力做到以理性的思维谋划发展,以准确的定位指导发展,以健全的机制保障发展,努力提高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拼搏实干精神,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依靠明确合理完善的责任体系、扎实周密高效的工作措施、全面严格公正的激励机制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三、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达到19.5万元(按64万人口计算);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61.4:36.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16%;到账外资五年累计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美元,其中出口20亿美元,进口18亿美元,年均各增长11%;实际利用内资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7%;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78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亿元,年均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2300元和208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2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零增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以上。人民生活整体上迈向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万元GDP 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万元GDP 用水量控制在20吨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COD 、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用海、完善功能、以大带少的原则,加快“五大组团”、“四大板块”多组团融合、大板块对接,迅速拉开新型城镇化的主框架。以完善规划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建设为拉动,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宜业港口城市。

一、优化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快“五大组团” 、“四大板块”建设,将我市建设成为功能特色鲜明,形态布局优化,城与乡、点与面、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新区组团。以建设政治文化中心为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城建、教育、文化、金融等主导产业,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商贸服务、居住娱乐等配套设施,提升区域功能,膨胀集聚人口,扩张区域规模,使之成为展现龙口形象、彰显龙口魅力的宜居型城市核心区,到“十二五”末,新区人口达到8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

东城组团。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重抓老城改造、旧村迁并、新居建设,打造集商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繁华区,到“十二五”末,东城人口达到10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

西城组团。以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新型临港城市为功能定位,依托目前已形成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临港化工和临港物流四大产业,全面提升临港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港口物流功能,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实现区港一体化发展,到“十二五”末,西城人口达到12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

南山组团。以建设高品位城市形态为定位,重点发展大旅游、做强大工业,全面突破、强势推进,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区,到“十二五”末,区域人口达到5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东海组团。以文化教育、康乐旅游和商贸购物等为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功能优化组合,打造休闲化居住、系列化教育、链条化生产的新型多功能海滨新区,到“十二五”末,区域人口达到10万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

高新区板块。以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为功能定位,打造工业集中板块,使之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率先突破区。重点实施园区东扩、招大引强,实现园区膨胀拓展。

诸由工业区板块。以发展重型工业、高端产业为功能定位,以轻量化汽车生产、铝材深加工为突破口,打造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城乡一体示范镇。

滨海度假区板块。以建设一流水平的高端商务休闲度假区为功能定位,以徐福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载体,发挥区位优势、突出生态功能,打造城市与农村、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城市新亮点。

滨海新区板块。以打造高端产业新区、度假旅游新区、总部基地新区、绿色生态新区、低碳经济新区、创新城市新区为功能定位,重力突破招大引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区。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高起点编制完善城乡规划,科学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规模、速度和节奏,实现前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高标准与高效率相统一、导向性与严肃性相统一。不断引进先进规划理念,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编制步伐,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落实,切实维护好各项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完善提升“五大组团、四大板块”、镇街驻地和中心村的规划,实现规划编制管理全覆盖,加快城乡空间布局、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的步伐,拉开新型城镇化的主框架,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严格实施道路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公共服务设施橙线等“六线”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

(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按照“市里政策导向、镇上督导推动、村庄主体实施、群众共同参与”的思路,以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为目标,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显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效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进程。重点加快城中村、城郊村、园区村、镇街驻地村、主干道两侧和压煤村的社区建设,到2015年,争取全市社区达到100处左右,全市建成区面积15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建设集社会事业、商贸服务、警务治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责任制,以设施配套化、队伍专业化、居务民主化、管理标准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综合功能,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形成共建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利益共享的社区建设局面。

(三)调整城乡管理体制。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城管进社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镇、街、区的管理权责。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格局。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把新增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年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加大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性设施投入力度,合理调配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完善设施、构建网络、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的原则,加强交通、供电、口岸、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交通,以港口、铁路、公路为重点,完善运输方式齐备、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综合性大交通格局。健全市镇村三级道路管护体系,提高道路质量等级,构筑“六横七纵”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完善与城乡公交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重点加快龙烟铁路龙口段、大莱龙铁路和进港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疏港高速公路、龙青高速公路龙口段等项目建设及7条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确保境内重要出口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所有县道达到二级

公路标准;加强对乡村公路的监管力度,把全市乡村公路的路网规划、建设审批等工作纳入统一管理,整体提高乡村公路通行质量;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工作,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供电,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电网规划新增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容量289.5兆伏安,新增110千伏和35千伏输电线路127千米。重点做好以220千伏北马站为中心的110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配出建设工作。完善电网架构,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供气,依托渤海天然气,加快全市供气管网建设,形成以管道天然气供气为主、罐装液化气为辅的供气格局,到2015年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75%以上。供热,完成百年电力热电机组改造、南山及东海热电厂建设,配套完善全市供热管网,把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给排水,逐步改造两城区供水管网,全面解决农村饮水水质安全问题,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建立配套完善的水质监测和监管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步伐,分期分批对城乡结合部的排水明沟进行治理。

(六)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大黄水河、泳汶河、矫家河、绛水河等河流改造及景观建设管护力度,全面提高城镇绿化景观档次和水平。推进生态节约型城镇建设,在抓好城区垃圾集中处理的同时,加快农村垃圾收运及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搞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以上。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全面落实公共建筑50%、居住建筑65%的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

4.5%。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技改,推广供热分户计量和按实际用热量收费。巩固提升“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推广普及先进适用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

第四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优势

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优化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735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利润34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左右。

(一)膨胀提升五大支柱产业

1、铝及铝制品产业。依托南山、丛林等龙头企业,围绕“煤—电—氧化铝—电解铝—高强度工业铝型材和高精度轻合金材料”产业链,加快南山高端铝合金产业园、丛林轻量化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铝合金产品向高性能、高精度、大型化方向发展,在稳固发展汽车、轻轨、地铁、高速列车等高端市场的同时,加快向大飞机、直升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拓展,打造国内最大的铝及铝制品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4%。

2、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抓住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抓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形成较为完备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引导汽车零部件制造逐步向整车制造过渡,主攻装载机、轻量化汽车、电动车、特种车四大系列,迅速膨胀产业规模,把产业链做得更大更强更精。充分发挥兴民、隆基、海盟、蓄电池总厂等上市公司和重点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迅速壮大开发区汽车产业园规模,加快推进特种车及改装车、轻卡、客货电动车等项目。依托丛林集团,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型载重汽车产业化;依托旭鑫机械,加快实施汽车平衡轴总成及制动器总成产业化;依托龙泵、康达等公司,开展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等系列喷油泵的产业化开发,扩大生产各类喷油器、喷油泵总成的规模。通过连续实施大规模集约投入,推动零部件生产技术和能力向模块化、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整车整机生产为龙头、若干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为支撑的生产联合体。到2015年,该产业力争完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3%。

3、纺织服饰产业。以南山精纺呢绒总厂为龙头,尽快做大精纺呢绒、涤棉纯棉、高档服装等产品的规模,加快拓展精纺-面料-高档服装产业链。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

4、现代化工建材产业。化工方面,以道恩新材料产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钛白粉、改性塑料、改性沥青等系列化工新产品,加快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园区。抓好龙矿集团油页岩综合利用、福尔科技精细化工、双龙化工高档颜料、联合化学高档油墨等项目,努力拉长和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大化工”。建材方面,大力发展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及高档建材,加大对承重结构、轻钢结构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0%。

5、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质优、品全、量大的优势,以威龙、朗源、安德利果汁、龙丰、龙金花等企业为骨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名牌效应,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着力膨胀葡萄酒、果蔬、果汁、酒精、鱼片鱼丝、食用植物油等产品规模,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依托威龙葡萄股份有限公司,加快高标准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和高档酒堡建设,膨胀有机葡萄生产基地规模,充分利用王屋水库自然风光,打造集优质葡萄种植、葡萄酒品鉴交流及商务、度假、休闲、娱乐、养生、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国际葡萄酒文化生态基地。到2015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具有发展前景、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其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合金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打造胶东半岛技术含量高、规模优势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1)铝合金新材料。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龙口铝及铝合金加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组建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开发350km/h及更高

时速的列车车体材料、轨道车辆车体模块、轻量化系列商用车、铝合金特种船、航空航天用铝合金蒙皮材料、舰船用铝合金板带材料以及泡沫铝等高端产品,进一步增加高端产品品种。

(2)高分子材料。依托道恩集团,以IT 产业耐蚀材料、汽车专用材料及家用电器材料为重点,研究开发节能、环保、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品,加快万吨级热塑性弹性体(TPV )及五百吨级氢化丁腈橡胶的产业化开发,深度开发新一代TPV 系列产品,研制TPO 系列材料及制品,提高改性塑料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建成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

2、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以风电和生物质能为重点,加快海洋能和太阳能开发。积极开发东南部风力资源,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5万千瓦;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覆盖面,到2015年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建设农村沼气示范村26个;依托振龙生化集团与中石化合作的燃料乙醇项目,加快生物能源基地建设,聚集一批规模较大、品牌知名的新能源企业;推进龙矿集团油页岩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煤、电、油整体产业链条;推进LED 项目建设,实现节能环保项目新突破;大力发展污水和垃圾处理、空气污染防治及核、电磁辐射安全防护等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耗材,加快发展报废汽车综合利用技术,支持黄金尾矿、赤泥、油页岩等综合利用,鼓励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化进程。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依托阿波罗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优势,开展脂质体纳米包埋、活性物提取等技术研究,加快口服胰岛素胶囊、活性肽降糖气雾剂、抗癌新药ACD 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依托安德利果汁、大新酿造、绿杰等企业,加快发酵新技术在酿造业、食品饮料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发新型果醋饮料等系列产品,尽快在国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依托恒源生物,开展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加快复合微生物菌系列产品、L-天门冬氨酸、L-丙氨酸、聚天门冬氨酸系列产品的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知名度,逐步形成产业化。

4、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中际电工装备、蓝牙数控、凯祥等公司,以节能、高效、提高加工精度为重点,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电机用定子绕组自动生产线、数控车铣复合机床、计算机控制多功能果蔬加工设备。依托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制造项目,提升以海洋工程制造为龙头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带动自升式钻井船、船用发动机及零部件、高档游艇制造等项目跟进发展。

5、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鼓励重点企业抓住国家支持发展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依托我市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多、产品种类较齐全的优势,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发展战略。以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环保的轿车、乘用车、高档大型客车和特色专用车的关键零部件。把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占居新兴产业制高点。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战略,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构建具有龙口特色、增税收、广就业、强辐射的产业体系, 把我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物流基地、胶东半岛区域性商贸中心和胶东半岛一流水平的休闲度假胜地。到“十二五”末,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8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36.6%。

(一)加快膨胀现代物流业。以载体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突破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积极开拓国际采购、中转、分拨和配送业务,构建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三层级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业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以打造龙口临港物流园为目标,充分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健全公路、铁路、港口相互贯通、衔接协调的交通网络,构筑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膨胀道恩、恒通、胜通、海达等骨干物流园区规模,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推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建设辐射山东半岛乃至更大区域的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区。

(二)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业。以博商购物广场、振华商厦、龙鼎广场等现代化大型商厦集群为依托,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突出发展特色,迅速提升商贸流通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加速形成东城商贸核心区。打造新区商贸聚集区,加快推进利群购物广场及步行街项目,启动府东府西小区外侧“L”型地块开发,抓好高层商业、办公、酒店等设施建设,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商贸、通讯及驻龙单位进驻新区,采取商住一体的建设模式,投资商贸、办公、服务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生活小区临街商贸设施,与果蔬、家具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融合形成新区商贸聚集区,使其在商贸设施建设档次、商品层次、服务水平等方面成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精品和亮点,打造龙口的第二商贸圈。培育发展服装餐饮、网络通讯、汽车销售、五金电器、文化用品、日用杂品等为重点的特色商贸街。做大做强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扩大家具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农贸批发零售市场、百货服装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产品档次,树立市场品牌形象。规范完善社区便民商业网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商贸发展新亮点。繁荣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发展夜间购物、餐饮、休闲、娱乐、观光等行业,使夜间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强力推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工作,引进和培育大型国际知名品牌购物中心落户龙口。尝试建立集采购、集散、中转于一体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营销市场,探索建设若干个散杂货及小商品物流配送园和批零市场。

(三)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按照“建设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战略要求,以建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南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龙口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加快打造休闲度假、康体疗养、高尔夫等高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优化整合南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巩固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加快之莱山森林公园、威龙国际葡萄酒文化生态基地、下丁家民俗旅游区开发建设,建设南部生态旅游休闲集中区;提升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品牌内涵,挖掘徐福文化、丁氏鲁商文化资源,培育旅游特色餐饮,扶持开发具有浓郁龙口风情的旅游商品,发展以历史人文、民俗体验、城市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旅游休闲区,建设胶东半岛一流水平的休闲度假胜地。全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包装与推介,积极参与构建“鲁日韩”旅游金三角、鲁苏浙沪、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联合体和“蓬长龙”板块等国际国内旅游业内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达到42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4亿元以上。

(四)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业。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建立和完善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担保、期货、典当等功能丰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支持发展担保贷款业务,创新贷款担保模式,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

(五)创新发展科技信息业。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省和烟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以建设“数字龙口”为重点,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实施“5+1”工程, 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有线电视网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态。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 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优化农业布局。根据我市地域特点和区域化布局的原则,着力构建 “三带两区”农业经济板块。南部山区农业经济带,主要发展果业、畜牧业生产和山区生态防护林;中部平原农业经济带,主要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牧业;北部沿海农业经济带,主要发展渔业、葡萄种植和高标准的生态防护林;东城农业经济区,主要发展蔬菜、花卉、园艺等城郊型农业产业;西城农业经济区,主要发展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稳定12万亩基本粮田和12万吨基本粮食生产能力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果品、蔬菜、肉食鸡、生猪、水产品、奶牛等优势农产品。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吨,果品产量达到8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5万吨。

(二)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创新科技推广方式,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粮油、果品、蔬菜种植及畜禽饲养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立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普及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区域。到2015年,全市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5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厂达到120处。

(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质、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和壮大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继续加大对威龙、朗源、安德利果汁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不断增强农业企业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到201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家,烟台级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有9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全市冷风库、气调库库容达到35万吨,保持中国北方县级最大冷风库、气调库群规模。

(四)大力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围绕水果、蔬菜、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规范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到2015年,全市新增“三品”认证20个,总量达到125个;创建和发展“后霍家”绿色草莓、东宝有机大葱、威龙有机葡萄、春龙有机苹果、北马绿色大姜、东江无公害韭菜、兰高无公害生猪等7个农业品牌,品牌基地面积达到3.3万亩;全市设施蔬菜、果品面积达到9万亩。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完成北马镇、石良镇、黄山馆镇、新嘉街道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扶持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项目区

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小型水库2座、塘坝8座,完成王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王屋灌区部分末级渠系面积3.72万亩,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0万亩,经济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以上。

第五章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促进临港产业发展

龙口港是烟台市规划建设的三大核心港区和两个亿吨港区之一、中国最大的对非散杂货出口贸易口岸、铝矾土进口第一大港、首批对台开放的直航港口、国内首家拥有原油仓储资质的港口企业、国家规划建设的北煤外运装船港,是我市最大、最宝贵的核心优势和天然资源。港口的发展与龙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市赶超发展,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就是做大做强龙口港。

一、加快港口扩建步伐

围绕建设现代化亿吨强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走跨省市、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建港的路子,加快推进重点港口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中非杂货班轮、铝矾土、固体燃料、液体化工、木材、集装箱六大特色品牌物流链,完善港口业务,极力打造集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到2015年,把龙口港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和国际物流分拨功能的全国区域性煤炭加工分销中心、铝矾土进口基地、中非贸易主枢纽港、江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渤海南岸重要的石油化工、矿石、粮食中转基地,初步实现港口向现代物流中心的转变。投入60亿元,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4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3个、20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港栾码头2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以及10万吨级航道拓宽、公用锚地、进港铁路、物流园区等工程项目,加快屺坶岛深水港区开发,同时开展西港区20万吨航道及锚地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万吨级航道早日投入使用,在人工岛群建设工程中,规划建设相应的港口设施,到2015年,港口泊位达到3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以上,集装箱业务达到100万标箱,启动客货滚装业务,着重发展箱客船运输业务。加快完善区内路网结构,形成便捷的疏港通道,突出抓好屺坶岛进港铁路、龙口疏港高速公路建设,配置快速、高效的港口集疏运公路通道,满足西港区建设,开展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以及复线工程的论证,为港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强化港口工业支撑

依托港口优势,强化港口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临港产业布局, 着力培育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海洋工程及造船、现代化工等临港工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依托兴民钢圈、隆基机械及大型轮式装载机项目,推进特种车及改装车、轻卡、客货电动车等项目,实现汽车整车项目招商新突破。核心零部件以引进重卡发动机项目为龙头,加快兴民钢圈的轿车车轮、阿菲尼亚香港有限公司的维克斯汽车滤清器、隆基集团的球墨铸铁轮毂、山东重工集团的铝制轮毂等汽车零部件集群项目建设,吸引更多关联产业项目落户,使汽车产业园初

具规模。海洋工程及造船,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模块、特种船舶制造及高档游艇制造等项目。同时,以船用发动机项目为突破口,以现有船舶配套企业为基础,跟进发展船用螺旋桨、船用蓄电池、船用钢结构及船用涂料等项目,进一步提升船舶配套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现代化工,加快推进道恩改性塑料、氢化丁腈橡胶、华东气体高档群青、改性沥青、永晖集团洗选煤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渤海湾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龙口港从事石油、液体化工装卸与储存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争取开发上下游一体化、综合加工能力较强的石油储备加工基地。

三、推进临港物流平台建设

利用我市优越的港口区位、优良的港口设施,在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我市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按照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培育以港口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业集群。重点发展大宗散货、液体化工运输,加快发展集装箱、客滚运输,重点建设“五大平台”,打造现代物流中心。“五大平台”,就是信息化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集疏运服务平台、口岸服务平台、贸易服务平台。

第六章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长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创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资产率,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增强发展活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放,发展面向“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重点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强化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卫生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大力培植上市资源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不同方式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在资本市场打造“龙口板块”。本着“上市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搞好上市企业资源的培育,认真筛选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培植,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步伐。“十二五”期间,确保8户以上企业成功上市,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60亿元以上。

三、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转变外贸增长模式,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着力构建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拓宽招商领域。抓住外资向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重点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引资步伐。争取“十二五”期间每个领域有2-3个项目落地。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大力吸引外资进入环保产业,争取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节能环保产品生产等产业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强化园区载体功能。以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滨海新区、高端铝合金产业园、丛林轻量化产业园、开发区汽车产业园、道恩新材料产业园、龙口港和骨干企业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突出园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和承接外资的主载体作用,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活园区的有关政策,全面提升园区引资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类园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额的70%以上,出口占全市总额的60%以上,真正成为全市经济国际化的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龙头”。创新招商方式。注重由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变,整合和利用好招商资源,通过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境外上市融资和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多方式并举转变,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积极发展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电子招商等多层次的市场化招商体系。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强化互利共赢的招商理念,着力营造国际化、规范化、系列化、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和低成本的赢利条件。以“幸福龙口”为招商品牌,引进大商社、大财团、大公司,有效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我市整体产业水平,让域外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更大的实质性突破。

(二)转变外经贸发展模式。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加工贸易档次,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引导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三自三高”产品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调整进出口策略,全方位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的层次和水平。调整出口结构。在产业结构上,继续抓好农业、铝业等传统产业出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出口。在产品结构上,在抓好农副产品、铝材、纺织品机电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加工贸易项目,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市场结构上,要组织更多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和贸易促进活动,巩固和深度开发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南美、非洲、大洋洲、独联体、东欧及中东等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同时,支持我市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网络,带动我市外贸出口。壮大出口队伍。引导现有企业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鼓励出口企业在国外设立公司,拓展业务;要加大对出口大户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出口退税、应对贸易壁垒、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支持他们不断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用足用好利用外资、扩大进出口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形成公正公开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重点出口行业的预测预警、反倾销应诉、产业损害调查机制,增强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反倾销应对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妥善解决贸易磨擦,打破出口壁垒。

(三)加大国内经济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区位、资源、港口、产业、能源、劳动力等优势,全面推进与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逐年提高“三类投资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巩固扩大与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

经济合作。同时,把高端项目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做好高端产业项目筛选储备工作,按年度提出和推进高端产业重点项目,增强项目支撑作用。

第七章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资源高效、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管理,认真执行新上项目能耗评估和环评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杜绝污染大、消耗高的项目上马,注重从源头上堵住新污染源的产生。实施重点企业示范工程,实现“资源—废物—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放大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一批新型环保产业。加强高效能、“零排放”、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加快冶炼、化工、建材等行业技术改造,构筑行业生态产业链。推进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体制。到2015年,重点培育1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计,从严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制造业内部及与其它行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循环”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园区建设,积极推广ISO14000认证。在全社会深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积极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逐步形成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

二、大力推行资源节约

全面实施资源节约战略。突出抓好用地节约,把保障建设用地的着力点放在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提升集约利用土地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上来;继续加大土地复垦整理的力度,保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用水总量、纳污容量和用水效率“三条红线”管理,逐步建立需水管理机制。建设高效节水工程,全市新增节水能力3500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回用率达到30%以上。努力抓好能源节约,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逐步普及天然气等洁净燃料, 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节约和替代石油;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 实施建筑节能工程。

三、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以生态市建设、环保城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和生物物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协调管理和

应急机制。优先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地,控制和规范王屋水库上游集雨区内的工农业生产建设项目,搞好水源防护林和涵养林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库容水体保护,确保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继续实施主要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逐步改善流域水环境,恢复流域生态。严格控制陆源、港口污染,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保证海域的水质达标;加强对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废水达标排放。完成煤矸石回填和尾矿库的复垦等土地整理项目,加快生态恢复。到2015年,我市水土疏失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水系周边、沿线可视范围内破损山体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突出搞好大气污染防治,以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重点,加快集中供热、供气步伐,不断改善大气质量。加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不断提高集中处理能力,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着力抓好城市噪声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突出抓好城区交通干线、建筑工地和商业区的噪声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全民绿化造林活动,扎实推进山区、农田林网、村庄、沿河沿路沿海以及城市绿化,加大对沿海防护林、工程林等重点林带和其他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

第八章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以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美丽富庶和谐幸福新龙口”建设。

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促进充分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再就业援助,进一步提升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非法用工等突出问题,完善和加强城乡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创造宽松稳定的就业氛围。

(二)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残疾人、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爱心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深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爱心捐助”等活动,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真正使广大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教、贫有所济,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一)推进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广电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的公共汽车总站项目建设;加快新区核心区道路网体系建设,完善新区其它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推进体育文化中心项目、少年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加快发展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十二五”期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四年巩固率达到98%,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使全市中小学由目前的133所整合为44所,基本达到初中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小学在校生400人以上的规模。完成新一中校区及附属设施建设,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使调整后的中小学校舍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高层次发展职业教育,完成高职扩建工作,举办“三、二连读”大专班;电大远程教育在专科班的基础上,争取实现举办本科班的办学目标。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和学校网络改造工程,加强实验室和功能室建设,实现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所有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不断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力度,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措施落实责任化、检查整改常规化、应急演练经常化。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使我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村有”达到90%以上,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业余生活。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培植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艺创作、创意、演艺、印刷发行、广告会展、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公益性文化设施。把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巩固充实国家一级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

(四)全面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建设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完成龙港街道、徐福街道、诸由观镇、芦头镇、七甲镇、下丁家镇医院改扩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人员及设施配备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逐年合理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扩大新农合报销范围,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能力。加强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卫生监督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做好保健服务工作,普及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水平,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监督,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实施积极、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老龄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补贴政策,做好残疾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健全完善基本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完成传输数据数字化改造。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加快发展双拥共建及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社会事业。

三、推进平安文明龙口建设

(一)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发展的观念,从基层、基础工作入手,规范安全管理,健全防范措施,深化专项整治,强化监督检查,狠抓隐患整改,构筑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生产应急处置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把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范围内。

(二)保持社会平安稳定。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驾驭能力,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加强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稳定工作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信息预警机制,搞好超前疏导和预防,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访和越级访。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食品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大力弘扬社会正义正气。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重点的“四德”建设工程,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行列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促进政策公平,进一步建立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大力促进分配公平,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大力促进机会公平,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运作机制,真正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六)坚持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党员代表议题;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及公众的意见,听取专家的建议,倾听群众的呼声,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注重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九章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一、科技支撑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首要任务,完善科技运行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到201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展到2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120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以上,累计达到10家以上, 并力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2家以上,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达到90家;争取获省级科技奖励20项以上,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以上;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400件以上,累计达到13000件;发展民营科技机构30个,累计达到120个;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达到20家。基本实现创新型城市这个目标。

二、人才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资源建设为中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稳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23%以上。

三、项目支撑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拉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大力倡导有效投资、高效投资和绿色投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民生工程、现代农业、特色商贸、滨海旅游、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生成一批关系全局、带动性强的大项目,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资金支撑

重点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大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内资规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上市融资资源,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扩大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落实好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建设;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抓住国家支持基础设施、重大技术改造、环保、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的机遇,规划论证一批重点项目,争取挤进国家和省的计划盘子。建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促其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五、交通支撑

“十二五”期间,全市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布局合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枢纽,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网络化。全市公路以东西两城区为中

心,形成六横七纵为主框架的公路网,建立完善与城乡公交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港口、铁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运输方式,打造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综合性大交通格局。

六、水资源支撑

为了满足“十二五”期间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农业节水工程。王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推进王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城镇农村生活节水改造及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工程。通过以上措施,年节水量可达到2700万立方米。引黄调水工程。配合上级抓好龙口境内引黄调水配套工程实施,每年引进客水13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工程。加快西城区污水处理厂、黄水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行再生水利用,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年可增加供水量600万立方米。

今后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市经济社会一定能够保持更好更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宜业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相关内容

  • 张家口市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纪实
  • 张家口市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纪实 日期:2015-11-3 字体:[小 中 大] 阅读:49 次 [阅读提示] 100多年前,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通车,缩短了北京与张家口的时空距离.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与张家口携手举办2022年冬奥会等机遇的垂青,让张家口与北京的交流与合作更 ...

  • 珠三角规划纲要近日公布粤港澳扩自主协商权
  • 高速公路 的前期 工作与 2 0 年相 比,时间更紧 .任 务更 合 作 规划 ,其 中支 持 粤港 澳 三地 在 中央 有关 部 门指 08 艰巨 .情况 更复杂 .按 照一切工 作往前 赶的要求 ,这 1 导 下 ,扩 大 就 合作 事 宜 进 行 自主 协 商 的范 围 , 以及 4 条高速公 ...

  • 城市地理学论文
  • 海口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及其服务价值研究 摘要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的研究是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及其有效地利用是促进整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南省是我国首个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加之现在又处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之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

  • 2016年海口市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海口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 文章<2016年海口市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海口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由作者投稿.党政两会栏目编辑于2016-01-25 10:43:0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 ...

  • 热带花卉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 热带花卉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项目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势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地理位置为北纬03°20′至20°18 ′,东经107°10′至119°10′.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其中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 公里.海南岛地处热带 ...

  • 2014年扶贫会议讲话
  • 2012年扶贫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扶贫办主任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市州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和市委常委会精神,深入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8号),总结上半年成绩,分析当前形势,安排 ...

  • 2016年海南省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现状研究 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895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 ...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通过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通过 邓琦 金煜 饶沛 2015年05月01日08:25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通过 政治局会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综合新华社电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 ...

  • 基于怀来县发展对电网规划的分析
  • 基于怀来县发展对电网规划的分析 摘要:本文对怀来县城区内现有电网设备和供配电设备的基本情况和负荷水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怀来县城区内未来发展和电网改造方案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为今后怀来县城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电网支撑提供意见. 关键词:电网 负荷 容量 面积 怀来县位于张家口市东南角,紧邻北京,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