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反思总结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呼吉尔特中心小学——刘仲清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

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

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

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

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

四年级语文创新教学设计论文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四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

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课文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

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课上的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如:上《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赵州桥的精美图案无法直观的感受到,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查赵州桥的图片资料。边看边读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下子突飞猛进。情感调动也特别到位。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

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与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背诵紧抓不放;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高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实践能力。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

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容。每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要知道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狗鱼等做比喻,狠狠地痛骂了敌人。从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

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教 学 论 文

刘 仲 清

2013-6-25

教 学 反 思

刘 仲清

2013-6-25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刘 仲 清

2013-7-2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 工作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得有失,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华、弃其不足,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将来,为了本学期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大的进步。现将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同样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社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儿童进行那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避免

第四、在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儿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新教材又十分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意图,使儿童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了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总之,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上册教材中内容较多中有时为了赶进度,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形成恶性循环。给以后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家长配合不够。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网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程度,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语文课上得更活泼更生动更形象。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呼吉尔特中心小学——刘仲清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

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

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

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

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

四年级语文创新教学设计论文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四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

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课文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

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课上的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如:上《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赵州桥的精美图案无法直观的感受到,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查赵州桥的图片资料。边看边读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下子突飞猛进。情感调动也特别到位。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

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与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背诵紧抓不放;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高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实践能力。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

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容。每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要知道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狗鱼等做比喻,狠狠地痛骂了敌人。从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

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教 学 论 文

刘 仲 清

2013-6-25

教 学 反 思

刘 仲清

2013-6-25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刘 仲 清

2013-7-2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 工作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得有失,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华、弃其不足,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将来,为了本学期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大的进步。现将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同样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社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儿童进行那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避免

第四、在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儿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新教材又十分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意图,使儿童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了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总之,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上册教材中内容较多中有时为了赶进度,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形成恶性循环。给以后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家长配合不够。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网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程度,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语文课上得更活泼更生动更形象。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课题总结
  •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研究>课题总结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语文的学习都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就是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使语文作业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使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学 ...

  • 小学语文示范课活动总结
  • 小学语文示范课活动总结 杨素芳 11月21日,我校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在这次示范课活动中不但有精讲课文教学,还有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有石永志老师的<有的人>,王静老师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

  • 2010年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 本学期语文组以学区教研工作和学校制定的教研工作为指导,以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主题,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力推进了课外阅读,提升了师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现把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为阵地,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命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 ...

  • [精品]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只有树立以终身学习发展为指向的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思想,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专 ...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闫英华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三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 ...

  • 2016小学语文个人研修计划
  •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研修计划2016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特制定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 "求真.求实.求效"的工作理念做后盾,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开展个人研修. 二.研修要求 1.提高自身素质. 具 ...

  • 新教师优秀演讲稿
  •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新教师,我带着对教育一线工作的热情和期待开始我的教学生涯.在工作中我坚持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地主动学习,重视自己在课堂内外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及时思考.在学习教学理论的同时,敢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乐于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在教学中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换位思考,师生关系比 ...

  • 小学语文远程培训研修总结
  • 小学语文远程培训总结 带着十分激动,带着万分憧憬,我非常荣幸参加了2013-2014年度麻城市教育系统网络培训学院组织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通过网络平台上与市内各校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在专家的引领下,观看视频讲座.专家答疑.在线互动.网络交流,阅读了大量同事的研修文章并接受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做法, ...

  • 2014年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
  • 2014年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总结 上个学期,我有幸参加了示范性远程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网络学习的组织者们,给了我这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网络学习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次学习都能听到专家们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转眼间,小学语文远程培训马上就 ...

  • 小学语文团队工作计划
  • 小学语文团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师资培训为中心点,通过常规教研.学习型团队研修,提炼问题,探究主题,生成课题,达到科研.教研.培训一体的工作模式.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继续深化"四目标六环节"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研究为切入点,继续把校本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