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剖析"中国式"之价值所在

  【论题聚焦】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式过马路似乎已经成为了国人的标签,而且渗透、弥漫各行各业、各个角落。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又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将为一个座位大打出手以致头破血流称为“中国式抢座”,将紧贴前面人身体以防有人随便插队称为“中国式排队”……好一个“中国式”,把所有的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自己毫无遮掩地展示在众人面前,揭示出人性的真假、善恶、美丑,引发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警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无疑是“中国式”的真正价值所在。   人生在世,态度为先。对于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既可以有鲁迅式的投枪匕首,也可以有暖如春风的教导。多一些自省,多一些包容,才不至于让“中国式”变成“中国失”。   【论点扫描】   ◎常规论点:   ○中国人的特殊心理:“法不责众”。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的是一种对规则意识的淡漠。   ○“中国式过马路”的形成,与“中国式”讨巧心理密切相关。国人爱耍“小聪明”,就是有规则不遵守,显得自己很有能耐。   ◎创新论点:   ○中国人法制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中国式过马路”是“惯”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环境使然。   ○要尽量解决人和车过马路都“窘迫”的问题,首先交管部门要科学地设置红绿灯时间,给行人、非机动车提供一个安全的出行条件,同时也要考虑到行人中还有部分是“老弱病残”。   ○这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既提示行人注意安全,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中国式过马路”与红灯时长超过行人忍耐限度有关,不能归责于行人素质,更深层的是行人与机动车马路权益的问题。   ○“中国式过马路”本质是法治刚性规范的问题,而不是柔性文明规范的问题。素质不会从天降,空洞说教亦枉然,矫正排解“中国式过马路”沉疴,除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别无他法。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的绝不只是当下某些国人的修养和规则意识问题,而是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所有中国人的心态焦虑。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论据精选】   ◎理论论据   ◆一个热衷于讨巧、耍小聪明的民族,是一个很可怕的危机民族。   (李德平 散文家)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郎遥远 独立时评家)   ◆规则之所以不被遵守,是因为规则并非公众参与制定的,而是管理者制定的,因此一旦有人违反,大家就都会很快乐地跟上去。   (乔新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式过马路”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   (周凯 南大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   ◆“中国式过马路”,过的是危险和心跳,如果车祸出现,岂不悔之晚矣?为什么会如此?一是侥幸心理;二是从众心理;三是红灯设置时间过长,不太合理;四是红灯路口天桥较少;五是道路规划跟不上,交通拥堵严重,出行难,难于上青天。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合理解决。   (孙啸林 中国顶级面试专家)   ◎正面论据   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凸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师倪颖近日表示,早在2007年,他们就成立了课题组,并在2008至2010年间,对上海和杭州两地进行了“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经过研究计算,课题组得出结论: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支相交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超过此时间限值,行人过街将处于不可控局面。   回国不会过马路——《人民日报》曾登过一篇文章,一位在德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回国后很不习惯国内混乱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尤其是过斑马线,车辆与行人抢道,搞得他提心吊胆的,不知如何才能安全过马路。因为在德国,行人过斑马线,都是汽车主动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而在国内,汽车在斑马线前大多不礼让行人。   重视斑马线交通文明——可喜的是,如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重视斑马线交通文明了,如厦门市去年5月开展了 “安全行车,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一些出租车公司还组织司机到斑马线配合交警值勤,体验行人过斑马线的感受。浙江温州发动广大市民参与评选“最佳文明交通吉祥车标图案”活动,一辆拟人化的卡通轿车咧开大嘴笑眯眯地停在斑马线前礼让一只蚂蚁的图标被市民评为最佳图标,今后它将粘贴在文明行车者的座驾明显位置上,成为一种荣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市民交通文明意识,促进驾车人礼让行人,文明行车。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反面论据   “中国式过马路”——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这样的场景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只要是有了‘带头大哥’,大家就可以放心过马路了”……红灯行,绿灯更行!网络上还有网友上图为证:在城市街头,好多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和卖水果的三轮车的。一位初到北京的新加坡朋友曾笑谈:中国的马路真是让人大解放,中国的马路上处处可见“自由主义和民主”的影子:坐出租车不管前座后座,都不系安全带;随便乱穿马路,没人抓;车子随便找个地儿就可以掉头,反正只要自己醒目一点,不出事、不受伤就没事。当真是你的生活你做主,当然后果也自负——国人对此已司空见惯,外人却一眼看出了问题的症结。   “中国式接送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时段,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中国式接送孩子”的大戏都会准时上演。家长们或开着私家车,或骑着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早早在校门口翘首以待,数量之众,人群之嘈杂赛过赶集。“你拥我挤互不相让,校门口不亚于街头闹市”,“孩子和接送的家长几乎一对一”……相比之下,许多国外的学校门前,这一场景却是很难见到。每到放学时刻,只看到学生依次走出校园,秩序井然。   “中国式招标”——网上曾看过这样一则段子:“天堂的门坏了,上帝要招标重修。印度人说,三千元就弄好,理由是材料费一千,人工费一千,我自己赚一千;德国人说,需要六千元,材料费二千,人工二千,自己赚二千;最后中国人淡定地说,这个需要九千,三千给你,三千我的,剩下的三千给那个印度人干。上帝拍案:中标!”故事纯属虚构,但你一定能从现实中找到其原型,尤其是那些豆腐渣工程,可以说大都离不开这样的套路。   “中国式过节”——在中国,过节的主打节目便是送礼。一到重大节日,各路神仙都要参拜,一个都不能少。规模宏大,场面豪华,且价格不菲。那些奢侈品逢年过节便会变为畅销品。“用者不买,买者不用”已成铁律。天价烟、天价酒、天价茶、天价表、天价月饼之类的东西,很多时候已沦为公款消费的对象,或成了送礼行贿的宠儿。有人戏言,现在过节其实是“过劫”。为什么?因为过节就要送礼,不过此“劫”,你从此就别想消停。   【论证典范】   每个人都该坚守文明底线   曹秋静   近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现象司空见惯,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成为陋习群体中的一分子。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缘何如此?   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的差异,人口素质也参差不齐。这是具体国情。但在“中国式陋习”的“表演者”中,并非都是受教育水平低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精英人群。至于“丢人丢到国外”的那些中国游客,更是属于日常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有人为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辩解,认为是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导致。确实有这些方面的原因,但些许的客观因素不是形成陋习现象的主要原因。究其本质,仍然在于法不责众、个人利益至上等社会心理。   国人陋习的存在,不是今时今日之事,过去我们也经常对国人陋习痛斥,也搞过不少运动式治理来改变国人陋习。比如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全国各地都曾掀起过向陋习开战的活动,不能说这些没有用,但是,在各个公共场合,陋习的展现仍然络绎不绝,甚至于还发生了地铁上老少殴打的新闻。这说明,公共道德的建设是长久之事,对国人陋习的战斗,远未结束。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底色。虽然国人的陋习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也无需妄自菲薄,国人虽有陋习,却并非所有国人皆有陋习。有报章称,不少国人到了海外,立马遵守当地规矩,有红灯绝不过马路,也不随地吐痰,还有的国人在海外倒真的是格外注意自身形象,展现出了富有礼仪、大气、大度等良好的形象。不能因为国人中有人有陋习,便随意贴标签,把所有中国人都看成陋习的潜在“表演者”。这对那些一直坚守文明底线的国人来说,不公平。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你去见义勇为,不要求你非得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究礼貌等。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看起来固然大义凛然,却未必产生什么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去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   文明底线需要教化,有教无类。对于官员来说,对其道德水准的要求必然也必须更高,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胡乱闯红灯、随地吐痰而被曝光惩罚的话,其教化意义将胜过千万篇道德讲义。而当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能够坚守文明底线,都能够对前来办事的百姓“不摆臭脸”,都能够不私相授受而为群众办事的话,这个国家的文明就能够为之一变、为之一亮。   [论证借鉴点]   1.思维缜密,丝丝入扣。作文娴熟地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原因—情况—做法”行文,思路清晰。本文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谈起,自然引出论题,水到渠成地带领读者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继而指出原因所在,而且不是新出现的,以前治理过,更是以后长远的战斗。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揭示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避免的可行性。最后究其根源从每个人做起,点明中心论点“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整篇文章晓畅说理,通俗易懂,处处显示的是与读者做心灵的沟通,读来让读者不得不颔首称是。   2.选材新鲜,与时俱进。作者选择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如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丢人丢到国外”、地铁上老少殴打等,这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的鲜活材料给人以新颖的感受。   “中国式过马路”   需要反思   邵俊国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近日,一位网友发布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火了。图片上,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的。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据10月13日央视报道)。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按理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一些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做出闯红灯的疯狂行为。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在交通设施完备的前提下,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本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实际上,对芸芸众生而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传递着“正能量”,而有的人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甚至引发令人生厌的“负能量”。由此而言,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或驾车的时候,更应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国式过马路”那群人中的一员?   [论证借鉴点]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论述透辟、发人深省的杂文。文章紧紧围绕论题,由表及里,层进剖析,解决得法,警醒世人。借鉴点主要有两方面。   1.有的放矢,就事论事。本文目标具体明确,紧紧围绕“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折射出的国人规则意识淡薄”展开分析、论述。本着解决这一问题的写作目标,不做过宽的选材、论述,而是就事论事,深入剖析人们的心理因素,正反对比地劝说,足以警醒读者。可以说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解决得法。这是针砭时弊、切中肯綮的杂文的突出特点。   2.论述纵向推进,逐层深入。行文从“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引入;分析 “痼疾”的多元性根源,看问题比较全面,避免了片面;接着明确论证中心“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进而深入剖析这一心理所带来的巨大的安全隐患,围绕“路权”的分割,各相关方超越了自身的权限而追求最大的便捷,其心理本质上就是“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是“恶花结出了恶果”;下面运用对比分析,阐述“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即共享方在规则的指引下理性地分享相对有限的资源,才可以最大化各方的利益和要求;最后警示每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最大程度“传递正能量”,以设问作结,发人深省。就是“与其批评别人,不如从自我做起”。   “中国式××”陋习的背后心理   王淦生   “中国式××”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与“中国式国情”或“中国特色”脱离不了干系,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值得我们细加分析。因为只有找到它的源头,我们才可能遏制它的泛滥,才可能使这类让人齿冷令人忧虑的“中国式”陋习销声匿迹。   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自己所追随的是一种陋习,甚至内心深处会痛恶这些陋习。可为什么我们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却又要重复这些陋习?有论者分析,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有一种“从众心理”,比如在过马路时,觉得别人都在闯红灯自己一个人等绿灯的话在他人的眼里简直就是白痴。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随大流的做法会成为公众的一种自然选择。人们甚至会认为,不这么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在很多的城市里,那种“组团闯红灯”的现象极为普遍。因为人多能壮胆,人多车不敢撞,人多就安全,只要不站在离车子最近的位置就好——估计大家心里都这么想。一些外国人初到中国时会心惊胆战地跟着中国人结伴闯红灯过马路,然后也会慢慢融入到“中国式过马路”的队伍中,后来甚至会“反客为主”地领着一群人“中国式过马路”。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那种从众心理和社会环境会对一个人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行为的泛滥还源于人们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的心理,它与“从众心理”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如果人人为之便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的过错——这与近一个世纪之前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所持的“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心理如出一辙。   如果将“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看上去似乎只属于交通违章案例的行为投射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去分析,你会看出,“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正是当下社会生态的缩影——   只要有少数人违规获益,还可以逃过法律的惩罚,大伙儿就会“集体无意识”地跟着去做。久而久之,“集体无意识”就会演变成“集体式违规”。涉局者在乱局中各找好处,甚至还能乱中有序地搞出一套“什么时候人走,什么时候车停”的运作规范。一切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后,就搞不清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不规范。那些官场上、娱乐界、商界甚至教育界、学术界存在着的各种“潜规则”不就是这样脱胎而出的?   看到红绿灯和斑马线形同虚设,马路上很乱很自由,我们应当更深一点想到:一旦我们的法律法规也形同虚设,“中国式违法”遍地开花,我们的自由恐怕也就难以保证了。   说到校门口的“接送孩子”,这确实属于“中国特色”。欧美很多国家,几乎没有家长接送孩子这种现象。尽管不必“言必称欧美”,因为美欧校车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国现阶段还行不通,但是在城市形态、交通状况和人口密度等方面与我国相类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长接送小孩的。“中国式接送孩子”受到家长的“青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还有诸如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担心小孩学坏,等等。而接送孩子根本无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试想,城市交通本来就不顺畅,“中国式接送孩子”会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交通一拥堵,安全隐患必然增多;安全隐患增多,家长更不放心孩子安全,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独生子女制度造就了中国家庭中的那些独苗苗们“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优厚待遇。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路上,自然就得专车接送了。甚至上了高中,都十七八岁的青年了,很多人还是享受着专车接送的优厚待遇。如此恩宠,自然也不是无偿的,其付出的回报就是:高考出佳绩,读名牌大学!   至于“中国式过节”以及“中国式招标”,其背后的推手则是官场、商界的那些“潜规则”。有一些“专业送礼”者透露:每到逢年过节,一些领导往往记不住送礼的,但对不送礼的却记得清清楚楚。想在这样的人手下谋求发展,你能不将“中国式过节”进行到底?而“中国式招标”中所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乱纪行为相信很多人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都有见闻,可以说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法令法规不够成熟、执法不够严谨和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所致。要根治这一陋习,严明的法制、严密的监管、严格的自律缺一不可。   一些网友对“中国式”陋习的成因则有着一种全新的诠释,认为这当中蕴含着一种“成长中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一位有着9年驾龄的网友表示,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自己走路时,却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让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还有网友指出许多人的“从众”源于一种“鸵鸟心态”——在东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怕别人瞧不起,丢脸,尤其在熟人面前。这种心态在“熟人社会”中运作良好,因为大家彼此熟悉,能看到彼此的表现,实现了一种客观上的相互监督。然而,到了马路上,则处在一种“生人社会”中,大家都是陌生人,犯了错误一走了之,谁也不知道,所以更可能犯错误。   [论证借鉴点]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选材丰富,见解独到,用语幽默、犀利,从各种“中国式××”中归结出规律性的原因,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从现象到本因探究,思考全面,以小见大。文章从“中国式过马路”谈起,推及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中国式”,即从一点带到多面;分析也是从个例思考到探及普遍根源,从各种“中国式××”陋习的现象入手,试图分析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并且挖掘出它们与“国情”“特色”的密切关系,引导读者从社会的宽度、国家的发展深度去思考;尤其得出根治这一陋习的措施有“严明的法制、严密的监管、严格的自律”几方面,可以说见解理性、全面、独到、深刻。   2.论述选材丰富、旁征博引,感染力强。文章针对各种“陋习”,都有自己的深刻认识;论证素材丰富、典型,引用古语、妙用“阿Q”等,而且妙语频出,“‘中国式违法’遍地开花”“集三千宠爱在一身” “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等不乏幽默、犀利。   当然,从论述中心统一的角度看,“中国式接送孩子”部分内容值得商榷,其他内容都可以由“具有潜规则”统摄起来,这样解决问题的措施就会目标明确、方法有效。

  【论题聚焦】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式过马路似乎已经成为了国人的标签,而且渗透、弥漫各行各业、各个角落。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又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将为一个座位大打出手以致头破血流称为“中国式抢座”,将紧贴前面人身体以防有人随便插队称为“中国式排队”……好一个“中国式”,把所有的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自己毫无遮掩地展示在众人面前,揭示出人性的真假、善恶、美丑,引发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警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无疑是“中国式”的真正价值所在。   人生在世,态度为先。对于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既可以有鲁迅式的投枪匕首,也可以有暖如春风的教导。多一些自省,多一些包容,才不至于让“中国式”变成“中国失”。   【论点扫描】   ◎常规论点:   ○中国人的特殊心理:“法不责众”。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的是一种对规则意识的淡漠。   ○“中国式过马路”的形成,与“中国式”讨巧心理密切相关。国人爱耍“小聪明”,就是有规则不遵守,显得自己很有能耐。   ◎创新论点:   ○中国人法制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中国式过马路”是“惯”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环境使然。   ○要尽量解决人和车过马路都“窘迫”的问题,首先交管部门要科学地设置红绿灯时间,给行人、非机动车提供一个安全的出行条件,同时也要考虑到行人中还有部分是“老弱病残”。   ○这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既提示行人注意安全,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中国式过马路”与红灯时长超过行人忍耐限度有关,不能归责于行人素质,更深层的是行人与机动车马路权益的问题。   ○“中国式过马路”本质是法治刚性规范的问题,而不是柔性文明规范的问题。素质不会从天降,空洞说教亦枉然,矫正排解“中国式过马路”沉疴,除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别无他法。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的绝不只是当下某些国人的修养和规则意识问题,而是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所有中国人的心态焦虑。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论据精选】   ◎理论论据   ◆一个热衷于讨巧、耍小聪明的民族,是一个很可怕的危机民族。   (李德平 散文家)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郎遥远 独立时评家)   ◆规则之所以不被遵守,是因为规则并非公众参与制定的,而是管理者制定的,因此一旦有人违反,大家就都会很快乐地跟上去。   (乔新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式过马路”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   (周凯 南大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   ◆“中国式过马路”,过的是危险和心跳,如果车祸出现,岂不悔之晚矣?为什么会如此?一是侥幸心理;二是从众心理;三是红灯设置时间过长,不太合理;四是红灯路口天桥较少;五是道路规划跟不上,交通拥堵严重,出行难,难于上青天。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合理解决。   (孙啸林 中国顶级面试专家)   ◎正面论据   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凸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师倪颖近日表示,早在2007年,他们就成立了课题组,并在2008至2010年间,对上海和杭州两地进行了“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经过研究计算,课题组得出结论: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支相交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超过此时间限值,行人过街将处于不可控局面。   回国不会过马路——《人民日报》曾登过一篇文章,一位在德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回国后很不习惯国内混乱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尤其是过斑马线,车辆与行人抢道,搞得他提心吊胆的,不知如何才能安全过马路。因为在德国,行人过斑马线,都是汽车主动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而在国内,汽车在斑马线前大多不礼让行人。   重视斑马线交通文明——可喜的是,如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重视斑马线交通文明了,如厦门市去年5月开展了 “安全行车,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一些出租车公司还组织司机到斑马线配合交警值勤,体验行人过斑马线的感受。浙江温州发动广大市民参与评选“最佳文明交通吉祥车标图案”活动,一辆拟人化的卡通轿车咧开大嘴笑眯眯地停在斑马线前礼让一只蚂蚁的图标被市民评为最佳图标,今后它将粘贴在文明行车者的座驾明显位置上,成为一种荣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市民交通文明意识,促进驾车人礼让行人,文明行车。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反面论据   “中国式过马路”——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这样的场景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只要是有了‘带头大哥’,大家就可以放心过马路了”……红灯行,绿灯更行!网络上还有网友上图为证:在城市街头,好多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和卖水果的三轮车的。一位初到北京的新加坡朋友曾笑谈:中国的马路真是让人大解放,中国的马路上处处可见“自由主义和民主”的影子:坐出租车不管前座后座,都不系安全带;随便乱穿马路,没人抓;车子随便找个地儿就可以掉头,反正只要自己醒目一点,不出事、不受伤就没事。当真是你的生活你做主,当然后果也自负——国人对此已司空见惯,外人却一眼看出了问题的症结。   “中国式接送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时段,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中国式接送孩子”的大戏都会准时上演。家长们或开着私家车,或骑着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早早在校门口翘首以待,数量之众,人群之嘈杂赛过赶集。“你拥我挤互不相让,校门口不亚于街头闹市”,“孩子和接送的家长几乎一对一”……相比之下,许多国外的学校门前,这一场景却是很难见到。每到放学时刻,只看到学生依次走出校园,秩序井然。   “中国式招标”——网上曾看过这样一则段子:“天堂的门坏了,上帝要招标重修。印度人说,三千元就弄好,理由是材料费一千,人工费一千,我自己赚一千;德国人说,需要六千元,材料费二千,人工二千,自己赚二千;最后中国人淡定地说,这个需要九千,三千给你,三千我的,剩下的三千给那个印度人干。上帝拍案:中标!”故事纯属虚构,但你一定能从现实中找到其原型,尤其是那些豆腐渣工程,可以说大都离不开这样的套路。   “中国式过节”——在中国,过节的主打节目便是送礼。一到重大节日,各路神仙都要参拜,一个都不能少。规模宏大,场面豪华,且价格不菲。那些奢侈品逢年过节便会变为畅销品。“用者不买,买者不用”已成铁律。天价烟、天价酒、天价茶、天价表、天价月饼之类的东西,很多时候已沦为公款消费的对象,或成了送礼行贿的宠儿。有人戏言,现在过节其实是“过劫”。为什么?因为过节就要送礼,不过此“劫”,你从此就别想消停。   【论证典范】   每个人都该坚守文明底线   曹秋静   近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现象司空见惯,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成为陋习群体中的一分子。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缘何如此?   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的差异,人口素质也参差不齐。这是具体国情。但在“中国式陋习”的“表演者”中,并非都是受教育水平低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精英人群。至于“丢人丢到国外”的那些中国游客,更是属于日常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有人为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辩解,认为是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导致。确实有这些方面的原因,但些许的客观因素不是形成陋习现象的主要原因。究其本质,仍然在于法不责众、个人利益至上等社会心理。   国人陋习的存在,不是今时今日之事,过去我们也经常对国人陋习痛斥,也搞过不少运动式治理来改变国人陋习。比如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全国各地都曾掀起过向陋习开战的活动,不能说这些没有用,但是,在各个公共场合,陋习的展现仍然络绎不绝,甚至于还发生了地铁上老少殴打的新闻。这说明,公共道德的建设是长久之事,对国人陋习的战斗,远未结束。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底色。虽然国人的陋习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也无需妄自菲薄,国人虽有陋习,却并非所有国人皆有陋习。有报章称,不少国人到了海外,立马遵守当地规矩,有红灯绝不过马路,也不随地吐痰,还有的国人在海外倒真的是格外注意自身形象,展现出了富有礼仪、大气、大度等良好的形象。不能因为国人中有人有陋习,便随意贴标签,把所有中国人都看成陋习的潜在“表演者”。这对那些一直坚守文明底线的国人来说,不公平。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你去见义勇为,不要求你非得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究礼貌等。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看起来固然大义凛然,却未必产生什么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去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   文明底线需要教化,有教无类。对于官员来说,对其道德水准的要求必然也必须更高,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胡乱闯红灯、随地吐痰而被曝光惩罚的话,其教化意义将胜过千万篇道德讲义。而当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能够坚守文明底线,都能够对前来办事的百姓“不摆臭脸”,都能够不私相授受而为群众办事的话,这个国家的文明就能够为之一变、为之一亮。   [论证借鉴点]   1.思维缜密,丝丝入扣。作文娴熟地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原因—情况—做法”行文,思路清晰。本文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谈起,自然引出论题,水到渠成地带领读者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继而指出原因所在,而且不是新出现的,以前治理过,更是以后长远的战斗。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揭示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避免的可行性。最后究其根源从每个人做起,点明中心论点“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整篇文章晓畅说理,通俗易懂,处处显示的是与读者做心灵的沟通,读来让读者不得不颔首称是。   2.选材新鲜,与时俱进。作者选择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如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丢人丢到国外”、地铁上老少殴打等,这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的鲜活材料给人以新颖的感受。   “中国式过马路”   需要反思   邵俊国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近日,一位网友发布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火了。图片上,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的。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据10月13日央视报道)。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按理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一些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做出闯红灯的疯狂行为。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在交通设施完备的前提下,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本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实际上,对芸芸众生而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传递着“正能量”,而有的人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甚至引发令人生厌的“负能量”。由此而言,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或驾车的时候,更应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国式过马路”那群人中的一员?   [论证借鉴点]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论述透辟、发人深省的杂文。文章紧紧围绕论题,由表及里,层进剖析,解决得法,警醒世人。借鉴点主要有两方面。   1.有的放矢,就事论事。本文目标具体明确,紧紧围绕“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折射出的国人规则意识淡薄”展开分析、论述。本着解决这一问题的写作目标,不做过宽的选材、论述,而是就事论事,深入剖析人们的心理因素,正反对比地劝说,足以警醒读者。可以说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解决得法。这是针砭时弊、切中肯綮的杂文的突出特点。   2.论述纵向推进,逐层深入。行文从“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引入;分析 “痼疾”的多元性根源,看问题比较全面,避免了片面;接着明确论证中心“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进而深入剖析这一心理所带来的巨大的安全隐患,围绕“路权”的分割,各相关方超越了自身的权限而追求最大的便捷,其心理本质上就是“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是“恶花结出了恶果”;下面运用对比分析,阐述“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即共享方在规则的指引下理性地分享相对有限的资源,才可以最大化各方的利益和要求;最后警示每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最大程度“传递正能量”,以设问作结,发人深省。就是“与其批评别人,不如从自我做起”。   “中国式××”陋习的背后心理   王淦生   “中国式××”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与“中国式国情”或“中国特色”脱离不了干系,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值得我们细加分析。因为只有找到它的源头,我们才可能遏制它的泛滥,才可能使这类让人齿冷令人忧虑的“中国式”陋习销声匿迹。   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自己所追随的是一种陋习,甚至内心深处会痛恶这些陋习。可为什么我们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却又要重复这些陋习?有论者分析,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有一种“从众心理”,比如在过马路时,觉得别人都在闯红灯自己一个人等绿灯的话在他人的眼里简直就是白痴。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随大流的做法会成为公众的一种自然选择。人们甚至会认为,不这么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在很多的城市里,那种“组团闯红灯”的现象极为普遍。因为人多能壮胆,人多车不敢撞,人多就安全,只要不站在离车子最近的位置就好——估计大家心里都这么想。一些外国人初到中国时会心惊胆战地跟着中国人结伴闯红灯过马路,然后也会慢慢融入到“中国式过马路”的队伍中,后来甚至会“反客为主”地领着一群人“中国式过马路”。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那种从众心理和社会环境会对一个人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行为的泛滥还源于人们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的心理,它与“从众心理”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如果人人为之便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的过错——这与近一个世纪之前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所持的“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心理如出一辙。   如果将“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看上去似乎只属于交通违章案例的行为投射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去分析,你会看出,“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正是当下社会生态的缩影——   只要有少数人违规获益,还可以逃过法律的惩罚,大伙儿就会“集体无意识”地跟着去做。久而久之,“集体无意识”就会演变成“集体式违规”。涉局者在乱局中各找好处,甚至还能乱中有序地搞出一套“什么时候人走,什么时候车停”的运作规范。一切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后,就搞不清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不规范。那些官场上、娱乐界、商界甚至教育界、学术界存在着的各种“潜规则”不就是这样脱胎而出的?   看到红绿灯和斑马线形同虚设,马路上很乱很自由,我们应当更深一点想到:一旦我们的法律法规也形同虚设,“中国式违法”遍地开花,我们的自由恐怕也就难以保证了。   说到校门口的“接送孩子”,这确实属于“中国特色”。欧美很多国家,几乎没有家长接送孩子这种现象。尽管不必“言必称欧美”,因为美欧校车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国现阶段还行不通,但是在城市形态、交通状况和人口密度等方面与我国相类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长接送小孩的。“中国式接送孩子”受到家长的“青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还有诸如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担心小孩学坏,等等。而接送孩子根本无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试想,城市交通本来就不顺畅,“中国式接送孩子”会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交通一拥堵,安全隐患必然增多;安全隐患增多,家长更不放心孩子安全,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独生子女制度造就了中国家庭中的那些独苗苗们“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优厚待遇。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路上,自然就得专车接送了。甚至上了高中,都十七八岁的青年了,很多人还是享受着专车接送的优厚待遇。如此恩宠,自然也不是无偿的,其付出的回报就是:高考出佳绩,读名牌大学!   至于“中国式过节”以及“中国式招标”,其背后的推手则是官场、商界的那些“潜规则”。有一些“专业送礼”者透露:每到逢年过节,一些领导往往记不住送礼的,但对不送礼的却记得清清楚楚。想在这样的人手下谋求发展,你能不将“中国式过节”进行到底?而“中国式招标”中所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乱纪行为相信很多人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都有见闻,可以说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法令法规不够成熟、执法不够严谨和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所致。要根治这一陋习,严明的法制、严密的监管、严格的自律缺一不可。   一些网友对“中国式”陋习的成因则有着一种全新的诠释,认为这当中蕴含着一种“成长中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一位有着9年驾龄的网友表示,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自己走路时,却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让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还有网友指出许多人的“从众”源于一种“鸵鸟心态”——在东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怕别人瞧不起,丢脸,尤其在熟人面前。这种心态在“熟人社会”中运作良好,因为大家彼此熟悉,能看到彼此的表现,实现了一种客观上的相互监督。然而,到了马路上,则处在一种“生人社会”中,大家都是陌生人,犯了错误一走了之,谁也不知道,所以更可能犯错误。   [论证借鉴点]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选材丰富,见解独到,用语幽默、犀利,从各种“中国式××”中归结出规律性的原因,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从现象到本因探究,思考全面,以小见大。文章从“中国式过马路”谈起,推及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中国式”,即从一点带到多面;分析也是从个例思考到探及普遍根源,从各种“中国式××”陋习的现象入手,试图分析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并且挖掘出它们与“国情”“特色”的密切关系,引导读者从社会的宽度、国家的发展深度去思考;尤其得出根治这一陋习的措施有“严明的法制、严密的监管、严格的自律”几方面,可以说见解理性、全面、独到、深刻。   2.论述选材丰富、旁征博引,感染力强。文章针对各种“陋习”,都有自己的深刻认识;论证素材丰富、典型,引用古语、妙用“阿Q”等,而且妙语频出,“‘中国式违法’遍地开花”“集三千宠爱在一身” “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等不乏幽默、犀利。   当然,从论述中心统一的角度看,“中国式接送孩子”部分内容值得商榷,其他内容都可以由“具有潜规则”统摄起来,这样解决问题的措施就会目标明确、方法有效。


相关内容

  • 作文教学须让思辨之花绽放
  • 摘要:作文教学应重视议论文写作,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品评世事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加以强化,让作文教学因思辨之花的绽放而更加精彩. 关键词:议论文教学 思辨 有效学习 一.议论文写作的现状和危机 近几年中考作文都有这样一个要求,"文体不限"且要写出" ...

  • 党员学习资料(1)
  • 第一篇"正衣冠"难在立查立改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二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听到了意见却作"耳旁风",找到了问题还要"等等看",缺点和不足心知肚明却"不敢正视"." ...

  • 集中交流 剖析思想 聚焦"四风"
  • 9月8日,中国核建党组召开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交流会,结合自身学习调研.听取意见的情况,对照中央提出的"四风"22个方面的表现,逐步检查,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上找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找原因,从思想深处挖根源,用足够勇气,揭短亮丑,真谈问题.谈真问题,相 ...

  • 讲看齐见行动自我剖析
  • 讲看齐见行动自我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2015年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一重要论述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现实 ...

  •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男孩(2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男孩(200字)作文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男孩 不知不觉闯入你的世界 令你不知所措 让你的快乐不再快乐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男孩 想默默地关注他 知道他的一举一动 并得到他的关注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男孩 当你累了 想放弃他了时 总是做不到,无法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男 ...

  • 作文讲评 讲解:"道德缺失"时评评讲教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7%,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 ...

  • 找到自己合适的座位
  • 适用主题:有理的自负:弱势心态:公民角色的缺失„„ "弱势心态"塑造不出理性文明 □陈方 近期,福建泉州一位70岁的老人因公交车坐过站,司机又不同意中途停车而殴打司机,老人被治安拘留7日:7月1日,因对航班延误不满,登机后,汪某等三人未按自己登机牌上的座位号入座,在劝阻无效的情况 ...

  •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剖析材料-中层干部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根据党中央和单位党委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集中到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上,并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

  • 教师发展 | 内部异质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导读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乡村教师队伍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其弱化的普遍征兆.乡村教师队伍弱化的异质根源在于同质化定义掩盖乡村学校内部不均衡,等级性价值造成乡村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负面标签化致使乡村教师发展方向迷茫.乡村教师队伍异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