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读后感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读徐则臣中篇小说《小城市》

近日,拜读了徐则臣老师的中篇小说《小城市》。感受颇深之余,禁不住用稚嫩闭塞的文笔来表达内心积淀的些许真切感悟。

(一)直逼社会现实

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质朴自然的情感基调下铺展开来的让人无处可逃的现实。彭泽内心深爱着自己的故乡,百忙之中抽空回来一趟,却发现灵魂里神往的那个地方早已在人们的恭维、对大城市的向往和觥筹交错中失去了某些纯真的味道。小地方的人看北京来的主编彭泽,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可彭泽顶多就是个副刊编辑,为了老初的面子也为了自己的面子,彭泽应酬着,用他对老初说的话就是:互相张脸。这一切或多或少都释放出一种感觉:虚无。

面对奔波于生计的老初、追逐理想却略显柔弱的朱砂、有才气却折服于现实功利的高康健,彭泽感觉到了个人的渺小和生活的单向性,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继而负责到底,因为没有人能帮你。小说的最后,彭泽靠人情只花了四分之一的钱就买到一套六楼的海边豪华住宅,却被告知祖母股骨头坏死,手术后只能在平地上走动,酒场上应酬得来的大便宜已然毫无用处,自认为很负责任地为家庭和亲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最终却发现亲人的需要如此之少,仅仅一块平地而已,而得到这块平地,不必力不从心地说些虚伪的话,更不用觉得欠下人情,只要肯抽出时间亲自动手平整自己门前的土地即可„„

其实这更应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社会不自觉地被分成了N个阶层,在上一阶层,你可能是底层人物,可到了下一阶层,你赫然成了顶层受人瞩目的佼佼者,怎样处理好这两种身份两种地位交替下的自己,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人生课题。如何不卑不亢,如何活出自然,没有答案,只有我们自己去亲自实践。

(二)人物形象塑造极具生活化。

人物的话语本身就是一出很好的戏,小说中老初说“回个屁避”“纵个鸟欲”,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能活得洒脱自在是一种艺术;老初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是个糊涂的聪明人。

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还是彭泽——一个极会“隐忍”又出仕的人。他的话语不似老初般犀利,却句句斟酌。彭泽算是小有成就的人物,却在内心深处向往朴实真诚的生活和交际,并时不时表露出这层渴望:他受不了喧嚣世界的恭维,他清楚自己的处境和能力(这也是他和老初共同的地方),可他又是现实的,他不得不去交际不得不去奔波,他始终挑战自己,沿着自己当初的选择小心翼翼地前行!其实这也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们共通的地方,肚子里的那些墨

水总得为精神层面的享受贡献余力,不然要来何用?只是社会变相发展,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脸谱,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再说朱砂,与以前读过的众多女性作家笔下的女主角相比,朱砂这个次要人物却让我思索得更多。这部小说里,男女情感纠葛显得微乎其微,各色人物都在为人生焦虑着纠结着坚持着。朱砂出现的次数有限,却在读者脑海中划下了深深的印痕——“大城市意识形态”泛滥的时代,男性尚且不能自保,女性又该怎样选择自己的情感与人生?朱砂给人的感觉还是稚嫩和没有主见,她希望从彭泽那里得到真经,她看到了彭泽光鲜的一面,于是有了“去北京”这么一想,可她却忘记了彭泽也是从狭隘潮湿的地下室爬到了副刊编辑的宝座;她的不成熟决定了她找的男朋友是老成而“聪明”的,可事事都想为她决定的男朋友又能给她什么,人生是不可能一眼望到底的,高康健看似完美诱人的规划反而因为过于现实而失去了生活本身的色彩。同为女生,知道内心的顾忌和焦虑,可女性只有锻炼自己不再依靠男人才能最终实现自我获得幸福;更何况,爱,是相互的,幸福,是互给的。

读完并且品完《小城市》,我更深一步感受到了“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内涵。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精神虚无主义”,他们在生活中拼搏,却又免不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小说第二节描写了一个神秘残酷的梦境,典型的“先锋”写作手法,通过象征隐喻以另类、隐秘的方式展开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记忆。另一方面,小说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述普通人的烦恼和欲望,用几乎“零度叙述”的方式展现生活的原始风貌,在生活面前个人的孤独与无助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朱砂和高康健仍旧纠缠于去不去北京,老初为了保住职位开始创办写作研究中心,彭泽去医院看望祖母„„伴随着一个个“活着的故事”,小说走入尾声,没有结局,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继续的,只是一个阶段过去了而已。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这部小说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只有八个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只是真正的幸福从来与城市的大小无关。彭泽听到的海声是从脚底传来的,所以他是地道的海边人;某一天,我们感觉到幸福是从脚底传到心里再传遍全身、周围,我们就是踏实着幸福着的人了。

生活就是这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读徐则臣中篇小说《小城市》

近日,拜读了徐则臣老师的中篇小说《小城市》。感受颇深之余,禁不住用稚嫩闭塞的文笔来表达内心积淀的些许真切感悟。

(一)直逼社会现实

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质朴自然的情感基调下铺展开来的让人无处可逃的现实。彭泽内心深爱着自己的故乡,百忙之中抽空回来一趟,却发现灵魂里神往的那个地方早已在人们的恭维、对大城市的向往和觥筹交错中失去了某些纯真的味道。小地方的人看北京来的主编彭泽,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可彭泽顶多就是个副刊编辑,为了老初的面子也为了自己的面子,彭泽应酬着,用他对老初说的话就是:互相张脸。这一切或多或少都释放出一种感觉:虚无。

面对奔波于生计的老初、追逐理想却略显柔弱的朱砂、有才气却折服于现实功利的高康健,彭泽感觉到了个人的渺小和生活的单向性,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继而负责到底,因为没有人能帮你。小说的最后,彭泽靠人情只花了四分之一的钱就买到一套六楼的海边豪华住宅,却被告知祖母股骨头坏死,手术后只能在平地上走动,酒场上应酬得来的大便宜已然毫无用处,自认为很负责任地为家庭和亲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最终却发现亲人的需要如此之少,仅仅一块平地而已,而得到这块平地,不必力不从心地说些虚伪的话,更不用觉得欠下人情,只要肯抽出时间亲自动手平整自己门前的土地即可„„

其实这更应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社会不自觉地被分成了N个阶层,在上一阶层,你可能是底层人物,可到了下一阶层,你赫然成了顶层受人瞩目的佼佼者,怎样处理好这两种身份两种地位交替下的自己,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人生课题。如何不卑不亢,如何活出自然,没有答案,只有我们自己去亲自实践。

(二)人物形象塑造极具生活化。

人物的话语本身就是一出很好的戏,小说中老初说“回个屁避”“纵个鸟欲”,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能活得洒脱自在是一种艺术;老初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是个糊涂的聪明人。

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还是彭泽——一个极会“隐忍”又出仕的人。他的话语不似老初般犀利,却句句斟酌。彭泽算是小有成就的人物,却在内心深处向往朴实真诚的生活和交际,并时不时表露出这层渴望:他受不了喧嚣世界的恭维,他清楚自己的处境和能力(这也是他和老初共同的地方),可他又是现实的,他不得不去交际不得不去奔波,他始终挑战自己,沿着自己当初的选择小心翼翼地前行!其实这也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们共通的地方,肚子里的那些墨

水总得为精神层面的享受贡献余力,不然要来何用?只是社会变相发展,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脸谱,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再说朱砂,与以前读过的众多女性作家笔下的女主角相比,朱砂这个次要人物却让我思索得更多。这部小说里,男女情感纠葛显得微乎其微,各色人物都在为人生焦虑着纠结着坚持着。朱砂出现的次数有限,却在读者脑海中划下了深深的印痕——“大城市意识形态”泛滥的时代,男性尚且不能自保,女性又该怎样选择自己的情感与人生?朱砂给人的感觉还是稚嫩和没有主见,她希望从彭泽那里得到真经,她看到了彭泽光鲜的一面,于是有了“去北京”这么一想,可她却忘记了彭泽也是从狭隘潮湿的地下室爬到了副刊编辑的宝座;她的不成熟决定了她找的男朋友是老成而“聪明”的,可事事都想为她决定的男朋友又能给她什么,人生是不可能一眼望到底的,高康健看似完美诱人的规划反而因为过于现实而失去了生活本身的色彩。同为女生,知道内心的顾忌和焦虑,可女性只有锻炼自己不再依靠男人才能最终实现自我获得幸福;更何况,爱,是相互的,幸福,是互给的。

读完并且品完《小城市》,我更深一步感受到了“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内涵。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精神虚无主义”,他们在生活中拼搏,却又免不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小说第二节描写了一个神秘残酷的梦境,典型的“先锋”写作手法,通过象征隐喻以另类、隐秘的方式展开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记忆。另一方面,小说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述普通人的烦恼和欲望,用几乎“零度叙述”的方式展现生活的原始风貌,在生活面前个人的孤独与无助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朱砂和高康健仍旧纠缠于去不去北京,老初为了保住职位开始创办写作研究中心,彭泽去医院看望祖母„„伴随着一个个“活着的故事”,小说走入尾声,没有结局,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继续的,只是一个阶段过去了而已。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这部小说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只有八个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只是真正的幸福从来与城市的大小无关。彭泽听到的海声是从脚底传来的,所以他是地道的海边人;某一天,我们感觉到幸福是从脚底传到心里再传遍全身、周围,我们就是踏实着幸福着的人了。

生活就是这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相关内容

  • 光辉城市读后感
  • 光辉城市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本书著作于1933年,书中论述到的问题,也大多是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事情.但是本书的英文版却是姗姗来迟,直到1993年才出版,是时,柯布的光辉城市理念早已经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野蛮的生长开来. 但是就算是在21世纪的今天,翻看柯布的这本充满热情的遍布着感叹号的演讲 ...

  • 云下的日子读后感
  • <云下的日子>读后感 在毛概课上,老师放了<云上的日子>,影片中歌颂了改革开放30年.这部影片虽然把背景放在了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但很明显,它表达着作者对改革开发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正如影片中说,这里的故事就像个寓言.这确实是个寓言. 福来和强生 ...

  • 山居笔记读后感
  • 山居笔记读后感(一)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读后 ...

  • 聪明的野牛读后感
  • 聪明的野牛读后感 时间:2017/6/10栏目:读后感 聪明的野牛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聪明的野牛>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很受启发. 这篇文章出自<叶圣陶童话选>.故事讲野牛群某天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来自它们住在城市里的同族.信里邀请它们去城里玩.但是它们怕全体坐火车到市里 ...

  •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范文
  • <山羊不吃天堂草>这短篇小文章让人读后很沉重.文章的开头交代了故事的结尾,即一群饥饿的山羊面对食物不肯进食而最终死去.这个开头也作为结局呈现在我们面前,便无疑会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悲剧.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用了八成的笔墨向我们呈现了主人公明子的经历-他从小离开家乡到城市去做木匠的工作, ...

  • 看不见的城市之读后感
  • 看不见的城市 人的记忆不是完全靠得住的,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估价得过高,也不 要对自己的记忆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它承担过多的东西.用其他的 方式来有效分担大脑的记忆,是切实的方法.做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很 好的方式,虽然说起来没有什么新鲜,但有用. 最近看了一本优美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确 ...

  • [吾城武汉]读后感背包客李冲冲
  • 开始在网上看到了那本叫<吾城武汉>的手绘画册.有种被迷住了感觉,150 多个城市地标在<吾城武汉>泛黄的纸页上神气活现.作者张大水是重庆人,学的专业是建筑.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读研究生.牛皮纸质的画面,一种.悠然的存在.这是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坏的城市.这是方方笔下行云流水的城 ...

  • 云朵工厂读后感
  • 云朵工厂读后感 云朵工厂>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帕佩鲁姆的云朵工厂".说的是帕佩鲁姆不仅是个国家的名字,还是个国家首都的名字.因为这个国家中有一座城市,整座城市周围环绕着一座座山,山处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 这是一座美妙的城市,市里所有的居民都彼 ...

  •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读后感 最近看了英国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对历史街区复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对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旧城改造有很重要的意义. 许多城市的文 ...

  • 城管来了读后感
  • 城管来了读后感(一) 年前,局党委推荐并发放的<城管来了>一书,这本书看过以后,让我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心里也有了些想倾诉的冲动.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在执法局工作了11个年头了,在这11个青春岁月里,见证了这个部门的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荣幸.看着我局从最初的城管监察大队到后来的城市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