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闲而不适"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命运和思想转折的重要时期。而对苏轼居黄时的“闲适”思想,多数学者只是从表面上认为是人生境界的超脱,或是超越意识,或是“进取”与“退隐”的融合等等。其中只有著名学者杨胜宽先生对苏轼的“闲适之乐”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比较,苏轼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超越痛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对于黄州时期的苏轼,更是处在经历人生巨变后面对现实挣扎求得生存的状态。这一时期他所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巨变,苏轼在这段时期追求的“闲适之乐”在本质上是一个“闲而不适”的过程。   一、“闲”与“适”两者的关系   要探析苏轼“闲而不适”的人生本质就必须弄清楚“闲”和“适”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闲适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生活之美。但在黄州时期的苏轼并非有着真正意义上的“闲适”生活。   此时此刻的苏轼正处于这种状态当中,这也是在仕途中慢慢得以演变的。他一生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种生活最佳的理想境界,但黄州时期却是他真正追求“闲适”生活,形成“闲适”思想的一个开始。在这段有巨大改变的转折期中,他生命中的“闲”与“适”在真正意义上是处于错位期。正因此,他在黄州时期超脱的人生状态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追求“闲适”乐趣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正好是苏轼急于通过外物的方式来求得内心平静的证据。特别是他在这段时期所作的诗歌,大多含有壮志难酬,进取中却可以退隐的迹象。这是“闲”与“适”产生的矛盾错位导致苏轼即使生活过得悠闲,内心却不断的进行痛苦挣扎,身体内部的噪音似乎一直在轰鸣,一切都不曾平静过。这便是苏轼黄州时期生活的本质状态――“闲而不适”。   二、苏轼在黄州时期“闲而不适”的表现   (一)士人心态――“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黄州时期的苏轼,其生活状态的本质是闲而不适的,他的内心一直备受煎熬,他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二)处世思想――“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   中国的士大夫在仕途上遭受挫折时一般会转向宗教,以寻得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解脱。苏轼也不例外。由于苏轼前期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强烈,致使苏轼一下子不可能完全忘却兼济天下,也不可能完全归隐,只要条件允许,他还是会书剑报国,但这种精神在“乌台诗案”后,是不可能占主导。这种潜藏矛盾的动机正是他“闲而不适”内心斗争的集中表现,也是他思想斗争的结果。它要说明的是他的超然并不是超脱现实,而是想从汲汲名利、互相倾轧的丑恶社会现象中超脱。   (三)民本之心――“但令人饱我愁无”   苏轼贬谪黄州,生活极其困苦,但他仍然忧国忧民,对时政非常关切,为北宋王朝的安危担忧。由于身份和地位突然下降,他本身处在 “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间”(《东坡先生墓志铭》),促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关注下层人民。苏轼虽因政治失意而过着悠闲的生活,但他的心始终没有闲下来,更没有放弃经世济时的抱负。   三、苏轼在黄州时期“闲而不适”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封建社会与苏轼独立人格的格格不入。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变化下而产生的“闲而不适”,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时代特点的深刻影响。北宋,是封建制度各种矛盾全面爆发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思想变化的根源,也是他产生“闲而不适”这种人生状态的最根本性原因。   (二)主观因素:“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性格和“儒、道、释”杂糅的思想。   苏轼黄州时期会产生“闲而不适”这种人生的本质状态,除了在客观上与当时时代背景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还在主观上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性格而言,苏轼曾用“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手批东坡乐府》)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因此也促使他形成了胸怀坦荡、肝胆照人的为人处世方式。种性格本身就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存在着先天的抵触,也成了厌恶黑暗官场的原因之一。从思想发展来看,苏轼自幼就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所受到的儒家仕进文化良好的开端教育。在道家方面开蒙的是他的老师道士张易简。儒道互补,成了他年少时期的哲学基础。苏轼吸取佛教虚、无、空的思想武器,来和苦难的人生相抗衡。而在黄州时期,苏轼真正从感受上与佛禅发生共鸣并切身体会到佛禅教理之精义。这对苏轼一直调整自我“闲”与“适”正确的人生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在黄州的“闲而不适”是他在追求“闲适”人生的一种内在本质的最原始化状态。他的“闲适”人生的追求是由“‘闲’的表象提升到了发自心灵性的‘适’的深层次,是苏轼人生思考、丰富人生、美化人生的一部分。”而“闲而不适”却是他追求“闲适”人生中呈现出来的最精彩、最真实的有着残缺美的本质状态。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命运和思想转折的重要时期。而对苏轼居黄时的“闲适”思想,多数学者只是从表面上认为是人生境界的超脱,或是超越意识,或是“进取”与“退隐”的融合等等。其中只有著名学者杨胜宽先生对苏轼的“闲适之乐”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比较,苏轼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超越痛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对于黄州时期的苏轼,更是处在经历人生巨变后面对现实挣扎求得生存的状态。这一时期他所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巨变,苏轼在这段时期追求的“闲适之乐”在本质上是一个“闲而不适”的过程。   一、“闲”与“适”两者的关系   要探析苏轼“闲而不适”的人生本质就必须弄清楚“闲”和“适”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闲适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生活之美。但在黄州时期的苏轼并非有着真正意义上的“闲适”生活。   此时此刻的苏轼正处于这种状态当中,这也是在仕途中慢慢得以演变的。他一生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种生活最佳的理想境界,但黄州时期却是他真正追求“闲适”生活,形成“闲适”思想的一个开始。在这段有巨大改变的转折期中,他生命中的“闲”与“适”在真正意义上是处于错位期。正因此,他在黄州时期超脱的人生状态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追求“闲适”乐趣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正好是苏轼急于通过外物的方式来求得内心平静的证据。特别是他在这段时期所作的诗歌,大多含有壮志难酬,进取中却可以退隐的迹象。这是“闲”与“适”产生的矛盾错位导致苏轼即使生活过得悠闲,内心却不断的进行痛苦挣扎,身体内部的噪音似乎一直在轰鸣,一切都不曾平静过。这便是苏轼黄州时期生活的本质状态――“闲而不适”。   二、苏轼在黄州时期“闲而不适”的表现   (一)士人心态――“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黄州时期的苏轼,其生活状态的本质是闲而不适的,他的内心一直备受煎熬,他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二)处世思想――“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   中国的士大夫在仕途上遭受挫折时一般会转向宗教,以寻得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解脱。苏轼也不例外。由于苏轼前期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强烈,致使苏轼一下子不可能完全忘却兼济天下,也不可能完全归隐,只要条件允许,他还是会书剑报国,但这种精神在“乌台诗案”后,是不可能占主导。这种潜藏矛盾的动机正是他“闲而不适”内心斗争的集中表现,也是他思想斗争的结果。它要说明的是他的超然并不是超脱现实,而是想从汲汲名利、互相倾轧的丑恶社会现象中超脱。   (三)民本之心――“但令人饱我愁无”   苏轼贬谪黄州,生活极其困苦,但他仍然忧国忧民,对时政非常关切,为北宋王朝的安危担忧。由于身份和地位突然下降,他本身处在 “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间”(《东坡先生墓志铭》),促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关注下层人民。苏轼虽因政治失意而过着悠闲的生活,但他的心始终没有闲下来,更没有放弃经世济时的抱负。   三、苏轼在黄州时期“闲而不适”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封建社会与苏轼独立人格的格格不入。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变化下而产生的“闲而不适”,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时代特点的深刻影响。北宋,是封建制度各种矛盾全面爆发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思想变化的根源,也是他产生“闲而不适”这种人生状态的最根本性原因。   (二)主观因素:“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性格和“儒、道、释”杂糅的思想。   苏轼黄州时期会产生“闲而不适”这种人生的本质状态,除了在客观上与当时时代背景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还在主观上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性格而言,苏轼曾用“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手批东坡乐府》)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因此也促使他形成了胸怀坦荡、肝胆照人的为人处世方式。种性格本身就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存在着先天的抵触,也成了厌恶黑暗官场的原因之一。从思想发展来看,苏轼自幼就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所受到的儒家仕进文化良好的开端教育。在道家方面开蒙的是他的老师道士张易简。儒道互补,成了他年少时期的哲学基础。苏轼吸取佛教虚、无、空的思想武器,来和苦难的人生相抗衡。而在黄州时期,苏轼真正从感受上与佛禅发生共鸣并切身体会到佛禅教理之精义。这对苏轼一直调整自我“闲”与“适”正确的人生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在黄州的“闲而不适”是他在追求“闲适”人生的一种内在本质的最原始化状态。他的“闲适”人生的追求是由“‘闲’的表象提升到了发自心灵性的‘适’的深层次,是苏轼人生思考、丰富人生、美化人生的一部分。”而“闲而不适”却是他追求“闲适”人生中呈现出来的最精彩、最真实的有着残缺美的本质状态。


相关内容

  • 从黄州词看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
  •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在他半世飘零.九死一生,归来到金山后所作,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并没有将自己在朝时翰林学士.礼部兵部等职务引以荣耀,而是把这遭贬谪的半世视为自己的功业,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苏子自嘲的意味,但这首自题诗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贬谪生活在他 ...

  •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 摘要 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 ...

  • 苏轼谪居时期经典词作赏析
  • 内容摘要: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居期间的生活经历.深刻感悟等都成其为写作内容,并且成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立足这一时期的经典词作赏析,领略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谪居时期 经典词作 北宋文豪苏轼一生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尤其谪居期间更是佳作迭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 ...

  •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 第30卷第4期2010年8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 fH uangga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V o. l 30N o . 4 A ug . 2010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郭杏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438002) 摘 ...

  •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 ...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授课要点 一.方法要点 1.写作背景切入 2.写作手法切入 二.赏析要点 1.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 ...

  • 苏轼被贬时期的佛禅思想
  • 摘 要:苏轼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被贬飘零20多载,不仅没有沉沦厌世,反而始终以一种旷达超脱的态度面对身世的沉浮,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后世诸朝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心灵寄托.他面对人生剧变时所表现出的宠辱不惊.冷静坦然,与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从具体的诗词出发,浅析苏轼三次被贬谪时的随缘自适 ...

  •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姓名:陈泳 准考证号:[1**********]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 ...

  • 苏轼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