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与荒诞派戏剧

  摘要: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反戏剧传统的特点。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伟大的荒诞派戏剧作家。笔者旨在分析他的经典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中的主题,人物,语言,来指出其中的荒诞因素。   关键词:荒诞派;主题;人物;语言      一、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产出于五十年代的戏剧领域。最早出现在法国,而后流行于欧美剧坛。至今影响未衰。在二战后,人们在震惊之余对整个传统价值观念表示怀疑。在这种精神危机下,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荒诞派戏剧便应运而生了。其荒诞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这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了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已经崩溃了。   荒诞派戏剧的核心是“荒诞”(absurd),这个词是有拉丁文的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的。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协调音”,在哲学中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在这个概念中。人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他不起作用。世界只呈现冷漠,陌生的面孔。所以荒诞派剧作家总是“以一种低调的,扭曲的,矛盾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形式来表现混乱无序和荒诞不堪的现实世界。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他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等流派的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他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的病态,丑陋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荒诞派戏剧情境的不确定性。非理性特征,势必要对戏剧的传统结构方式产生制约。这种制约往往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失去有机联系和因果逻辑,而呈现出散漫,偶然,任意的状态。      二、爱德华・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      爱德华・阿尔比生于华盛顿,出生两星期后为富家收养。养祖父拥有多家剧院。阿尔比在童年时期就时常接触剧坛名流。他年纪很小就开始暴露出文学创作的兴趣。1958年写成《动物园的故事》,1962年,《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使他大获成功,获纽约剧评奖。并被评为最佳戏剧,后来又成功地改编成电影,被公认为阿尔比最杰出的作品。阿尔比是荒诞派作家,他的《动物园的故事》,《沙箱》,和《美国梦》等,都体现了荒诞派的特点。他擅长写牢骚满腹的人物,表现人的孤独痛苦。语言辛辣尖刻,人物对骂时语言如倾盆大雨,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他喜欢用象征,暗喻,夸大的手法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表示了他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某些背弃和否定。   阿尔比的剧作在风格上接近于欧洲的荒诞派。但另一方面,阿尔比的语言完全是他自己的。严峻,简练。晦涩多义,而且时时迸发出惊人的妙语。他所表现的社会,不是欧洲式的,而是纯粹美国式的。他善于表现诸如爱与恨,交往与孤独等现代社会的人类体现。      三、《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里的荒诞因素      荒诞派戏剧又称“反传统戏剧”,其荒诞性主要体现在其形式上。传统戏剧以紧张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观众看戏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和满足,然而荒诞派戏剧恰恰不具备这些特点。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一出很长的三幕剧。剧情发生在深夜,没有什么情节。全部人物是年龄不同的两对夫妇。它在内容上表现了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困扰。体现了荒诞的因素。   1.荒诞的主题   主题是文学的灵魂。而荒诞派作家通过怪异,荒诞的内容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揭示人生的无意义和荒诞本质,表现出世界和人类是荒诞的,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人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痛苦,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和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苦闷。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这部剧当中。人和人之间的孤独和无法交流充分被体现出来了。乔治和玛莎这一对住在大学村里的夫妻,已经结婚23年,但是仍然不能相互容忍。经常互相谩骂,以语言中伤对方为快。他们不能面对现实,便想象出一个孩子来弥补缺陷,玛莎甚至到了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地步。排解苦闷的手段就是喝酒,发泄情绪的手段是谩骂,想得到快感就伤害别人。玛莎的父亲,即大学校长,告诉他们要好好关注一对教员夫妇。他们将会在晚会后造访。门铃响了,乔治要玛莎在客人面前不要提孩子的事情。客人在深夜造访,起先也觉得不大妥当,尤其是人屋伊始就发现男女主人在唇枪舌战的谩骂。感到尴尬。男科尼克说他不想介入主人夫妇的争吵。但乔治说没事,这是戏谑,客人也可以参加他们的游戏,例如“羞辱主人”,“捉弄客人”等。在乔治去取冰的时候,玛莎向客人揭乔治的老底,说她原来嫁给一个中学的园丁,遭到父亲干预,后来遇到乔治,就嫁给了他。她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乔治却不争气,总是失败。尽管乔治一再警告,玛莎还是一个劲儿讲下去,乔治气得砸碎了一个酒瓶。后来由于尼克目睹乔治受辱,乔治很想让尼克也尝尝受辱的滋味,就设法让他难受。于是两人便攻击起对方的妻子来,突然,又由恶意攻击变为讲述。乔治了解了尼克的故事,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男孩杀母又杀父的故事。后来他们又玩养孩子的游戏。尼克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客人告辞。   整个故事内容混乱,以疾风骤雨式的谩骂,发人深省,震惊观众。其实玛莎这个看起来专横,爱折磨人的女人内心非常脆弱,渴望同情和怜悯。乔治成不了历史系的掌权人,这使她失望。而她又不能生育了,她无法面对这两个可怕的现实,便幻想自己是个母亲。把幻想掺和到现实生活中以至连自己也真假莫辨了。尼克是作为乔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乔治研究历史,代表过去。尼克研究染色体和基因,代表将来。他有野心。晚会后造访玛莎是为了讨好校长女儿,不料却陷入他们的游戏备受折磨。他们内心孤独,希望沟通,渴望理解,但又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谩骂,诅咒使他们内心愈加疏远和痛苦,这也正体现了荒诞的主题:荒诞感来源于世界的难以理解和人类偏要去努力把握的矛盾。人物在剧中遭到贬损,人类异化,浑浑噩噩的生活,备受孤独和绝望的折磨。人与人疏远,陌生,无能为力,没有意义。人们之间无法沟通,关系畸形,隔膜。人永远处于恐惧不安全中,世界是荒谬的。人的生存状态是荒诞的,只有痛苦。故事的叙述反理性,无逻辑,杂乱无章。   2.打破传统的人物形象   荒诞派戏剧谈不上什么英雄形象或古希腊悲剧意义上的颂歌。高大,雄伟悲壮,丰富的美学情感被卑琐,沮丧,绝望,痛苦所代替。戏剧中普通正常的人物行为,在荒诞派戏剧中变得神情恍惚,莫名其妙或百无聊赖。这些冷漠,麻木,神经兮兮的人物反映。是对人类另一种意义的真实境况的思考,是社会扭曲了的反应,是荒诞中的真实,梦魇中的现

实。剧中玛莎和乔治就是这样的人物,神经质,做事混乱无序,恍恍惚惚。   3.语言的无意义   在戏剧作品中,语言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传统戏剧是靠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表现戏剧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语言讲究个性化,要极富表现力。而荒诞派戏剧作品中,由于剧作家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不能理解的世界里。人与人的沟通是不可能实现的。语言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排泄心中积郁和苦闷的一种近乎于生理现象的手段。对白是该派剧作家们关注的重点。人物语言的表现语无伦次,有悖于逻辑,荒诞不经。对白或独自支离破碎,语言内部的句法关系或逻辑关系被完全破坏,清晰重复并漫无目地的对话,突出表现了一种超自然,情感上的疏远和痛苦感受。剧中人物多言行不一,透着虚伪和做作,语言贬值。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颠三倒四,支离破碎,无聊乏味的戏剧语言充斥了整部戏剧。在剧本的开头:乔治:看在上帝的份上,玛莎,现在两点了……玛莎:哦。乔治乔治:好吧。对不起,但是……玛莎:真是个笨蛋,你真是个笨蛋。乔治:现在晚了,你知道不,晚了?玛莎:真垃圾!哦,那从哪来的?“真是垃圾”?   乔治想提醒玛莎时间已晚,而玛莎只是自说自话,攻击乔治,回答前言不答后语,语言重复,含糊,毫无意义。   在乔治和尼克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乔治:你多重?尼克:我……乔治:一百五十五?六十?你打手球吗?尼克:是…不…我的意思是我打得不好乔治:哦,我们有时间一起玩。玛莎一百八十……岁了。她比着还重,你妻子多大了?尼克:她二十六乔治:玛莎是了不起的女人。我能想象出她重一百一十。尼克:你妻子重……?乔治:不,不,我的孩子,你的,你妻子,我妻子是玛莎。   在这段对白中,表面上在交谈的两个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交流。乔治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对方的话似听而又似非听,答非所问。类似这样的话在剧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一切现实和语言都仿佛失去了意义而土崩瓦解。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从头到尾让人感到荒诞不经,反映了西方人相互关系的荒诞性,异化,幻灭感,并挖掘了其社会根源。其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首歌,歌名也就是标题,《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意味深长的。当时美国十分流行的一首童谣,谁害怕大灰狼,阿尔比用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Woolf与Wolf谐音,用Woolf来代替Wolf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是谁害怕大灰狼。大灰狼就是没有幻想的真实。可见阿尔比想让人们走出幻想。面对现实,虽然现实是残酷的。      参考文献:   [1]曾繁亭:《现当代西方文学》[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168。   [2]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77。   [3]晋江:《阿尔比与美国荒诞派戏剧》[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12月24卷第6期:34。   [4]Edward Albee:“Who’sAfraid of virginia WooIf”《英美戏剧选读》[M],高广文,胡小花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摘要: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反戏剧传统的特点。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伟大的荒诞派戏剧作家。笔者旨在分析他的经典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中的主题,人物,语言,来指出其中的荒诞因素。   关键词:荒诞派;主题;人物;语言      一、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产出于五十年代的戏剧领域。最早出现在法国,而后流行于欧美剧坛。至今影响未衰。在二战后,人们在震惊之余对整个传统价值观念表示怀疑。在这种精神危机下,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荒诞派戏剧便应运而生了。其荒诞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这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了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已经崩溃了。   荒诞派戏剧的核心是“荒诞”(absurd),这个词是有拉丁文的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的。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协调音”,在哲学中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在这个概念中。人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他不起作用。世界只呈现冷漠,陌生的面孔。所以荒诞派剧作家总是“以一种低调的,扭曲的,矛盾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形式来表现混乱无序和荒诞不堪的现实世界。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他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等流派的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他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的病态,丑陋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荒诞派戏剧情境的不确定性。非理性特征,势必要对戏剧的传统结构方式产生制约。这种制约往往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失去有机联系和因果逻辑,而呈现出散漫,偶然,任意的状态。      二、爱德华・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      爱德华・阿尔比生于华盛顿,出生两星期后为富家收养。养祖父拥有多家剧院。阿尔比在童年时期就时常接触剧坛名流。他年纪很小就开始暴露出文学创作的兴趣。1958年写成《动物园的故事》,1962年,《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使他大获成功,获纽约剧评奖。并被评为最佳戏剧,后来又成功地改编成电影,被公认为阿尔比最杰出的作品。阿尔比是荒诞派作家,他的《动物园的故事》,《沙箱》,和《美国梦》等,都体现了荒诞派的特点。他擅长写牢骚满腹的人物,表现人的孤独痛苦。语言辛辣尖刻,人物对骂时语言如倾盆大雨,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他喜欢用象征,暗喻,夸大的手法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表示了他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某些背弃和否定。   阿尔比的剧作在风格上接近于欧洲的荒诞派。但另一方面,阿尔比的语言完全是他自己的。严峻,简练。晦涩多义,而且时时迸发出惊人的妙语。他所表现的社会,不是欧洲式的,而是纯粹美国式的。他善于表现诸如爱与恨,交往与孤独等现代社会的人类体现。      三、《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里的荒诞因素      荒诞派戏剧又称“反传统戏剧”,其荒诞性主要体现在其形式上。传统戏剧以紧张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观众看戏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和满足,然而荒诞派戏剧恰恰不具备这些特点。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一出很长的三幕剧。剧情发生在深夜,没有什么情节。全部人物是年龄不同的两对夫妇。它在内容上表现了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困扰。体现了荒诞的因素。   1.荒诞的主题   主题是文学的灵魂。而荒诞派作家通过怪异,荒诞的内容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揭示人生的无意义和荒诞本质,表现出世界和人类是荒诞的,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人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痛苦,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和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苦闷。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这部剧当中。人和人之间的孤独和无法交流充分被体现出来了。乔治和玛莎这一对住在大学村里的夫妻,已经结婚23年,但是仍然不能相互容忍。经常互相谩骂,以语言中伤对方为快。他们不能面对现实,便想象出一个孩子来弥补缺陷,玛莎甚至到了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地步。排解苦闷的手段就是喝酒,发泄情绪的手段是谩骂,想得到快感就伤害别人。玛莎的父亲,即大学校长,告诉他们要好好关注一对教员夫妇。他们将会在晚会后造访。门铃响了,乔治要玛莎在客人面前不要提孩子的事情。客人在深夜造访,起先也觉得不大妥当,尤其是人屋伊始就发现男女主人在唇枪舌战的谩骂。感到尴尬。男科尼克说他不想介入主人夫妇的争吵。但乔治说没事,这是戏谑,客人也可以参加他们的游戏,例如“羞辱主人”,“捉弄客人”等。在乔治去取冰的时候,玛莎向客人揭乔治的老底,说她原来嫁给一个中学的园丁,遭到父亲干预,后来遇到乔治,就嫁给了他。她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乔治却不争气,总是失败。尽管乔治一再警告,玛莎还是一个劲儿讲下去,乔治气得砸碎了一个酒瓶。后来由于尼克目睹乔治受辱,乔治很想让尼克也尝尝受辱的滋味,就设法让他难受。于是两人便攻击起对方的妻子来,突然,又由恶意攻击变为讲述。乔治了解了尼克的故事,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男孩杀母又杀父的故事。后来他们又玩养孩子的游戏。尼克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客人告辞。   整个故事内容混乱,以疾风骤雨式的谩骂,发人深省,震惊观众。其实玛莎这个看起来专横,爱折磨人的女人内心非常脆弱,渴望同情和怜悯。乔治成不了历史系的掌权人,这使她失望。而她又不能生育了,她无法面对这两个可怕的现实,便幻想自己是个母亲。把幻想掺和到现实生活中以至连自己也真假莫辨了。尼克是作为乔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乔治研究历史,代表过去。尼克研究染色体和基因,代表将来。他有野心。晚会后造访玛莎是为了讨好校长女儿,不料却陷入他们的游戏备受折磨。他们内心孤独,希望沟通,渴望理解,但又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谩骂,诅咒使他们内心愈加疏远和痛苦,这也正体现了荒诞的主题:荒诞感来源于世界的难以理解和人类偏要去努力把握的矛盾。人物在剧中遭到贬损,人类异化,浑浑噩噩的生活,备受孤独和绝望的折磨。人与人疏远,陌生,无能为力,没有意义。人们之间无法沟通,关系畸形,隔膜。人永远处于恐惧不安全中,世界是荒谬的。人的生存状态是荒诞的,只有痛苦。故事的叙述反理性,无逻辑,杂乱无章。   2.打破传统的人物形象   荒诞派戏剧谈不上什么英雄形象或古希腊悲剧意义上的颂歌。高大,雄伟悲壮,丰富的美学情感被卑琐,沮丧,绝望,痛苦所代替。戏剧中普通正常的人物行为,在荒诞派戏剧中变得神情恍惚,莫名其妙或百无聊赖。这些冷漠,麻木,神经兮兮的人物反映。是对人类另一种意义的真实境况的思考,是社会扭曲了的反应,是荒诞中的真实,梦魇中的现

实。剧中玛莎和乔治就是这样的人物,神经质,做事混乱无序,恍恍惚惚。   3.语言的无意义   在戏剧作品中,语言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传统戏剧是靠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表现戏剧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语言讲究个性化,要极富表现力。而荒诞派戏剧作品中,由于剧作家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不能理解的世界里。人与人的沟通是不可能实现的。语言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排泄心中积郁和苦闷的一种近乎于生理现象的手段。对白是该派剧作家们关注的重点。人物语言的表现语无伦次,有悖于逻辑,荒诞不经。对白或独自支离破碎,语言内部的句法关系或逻辑关系被完全破坏,清晰重复并漫无目地的对话,突出表现了一种超自然,情感上的疏远和痛苦感受。剧中人物多言行不一,透着虚伪和做作,语言贬值。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颠三倒四,支离破碎,无聊乏味的戏剧语言充斥了整部戏剧。在剧本的开头:乔治:看在上帝的份上,玛莎,现在两点了……玛莎:哦。乔治乔治:好吧。对不起,但是……玛莎:真是个笨蛋,你真是个笨蛋。乔治:现在晚了,你知道不,晚了?玛莎:真垃圾!哦,那从哪来的?“真是垃圾”?   乔治想提醒玛莎时间已晚,而玛莎只是自说自话,攻击乔治,回答前言不答后语,语言重复,含糊,毫无意义。   在乔治和尼克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乔治:你多重?尼克:我……乔治:一百五十五?六十?你打手球吗?尼克:是…不…我的意思是我打得不好乔治:哦,我们有时间一起玩。玛莎一百八十……岁了。她比着还重,你妻子多大了?尼克:她二十六乔治:玛莎是了不起的女人。我能想象出她重一百一十。尼克:你妻子重……?乔治:不,不,我的孩子,你的,你妻子,我妻子是玛莎。   在这段对白中,表面上在交谈的两个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交流。乔治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对方的话似听而又似非听,答非所问。类似这样的话在剧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一切现实和语言都仿佛失去了意义而土崩瓦解。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从头到尾让人感到荒诞不经,反映了西方人相互关系的荒诞性,异化,幻灭感,并挖掘了其社会根源。其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首歌,歌名也就是标题,《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意味深长的。当时美国十分流行的一首童谣,谁害怕大灰狼,阿尔比用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Woolf与Wolf谐音,用Woolf来代替Wolf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是谁害怕大灰狼。大灰狼就是没有幻想的真实。可见阿尔比想让人们走出幻想。面对现实,虽然现实是残酷的。      参考文献:   [1]曾繁亭:《现当代西方文学》[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168。   [2]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77。   [3]晋江:《阿尔比与美国荒诞派戏剧》[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12月24卷第6期:34。   [4]Edward Albee:“Who’sAfraid of virginia WooIf”《英美戏剧选读》[M],高广文,胡小花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相关内容

  • 外国文学史必读书目
  • <外国文学史>推荐阅读书目 在阅读时,请大家注意版本,这对于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1.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希)荷马 / 2001-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6.00 / 平装 / 罗念生,王焕生 / 推荐罗念生翻译的版本,译文较准确.陈中梅版次之. 2. 索福 ...

  • 伍尔夫简介
  • 伍尔夫简介 弗吉尼亚? 伍尔夫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原名"Virginia Woolf?".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 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

  • 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以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精湛技巧而闻名.由于在生活和创作中总是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沉溺在自我的意识世界之中,人们总是将伍尔夫归于她所定义的"精神主义者"一类,而忽略她社会性和批判性的一面.但事实上,无论是伍尔夫的生活经历还是她的创作经历,都表现 ...

  • 高中三年全部文学常识
  • 高中三年全部文学常识,快拿去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 ...

  • 高考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3)文学常识及作家作品
  • - 高考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3)文学常识及作家作品 例1: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体裁知识的主观性题型. [答题技巧]做这种题,第一步先回忆文学体裁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既定的信息,缩小答题范围,确定横线上要答的内容. [技 ...

  • 高二语文课本知识梳三doc
  • 桥边的老人 一.字音 蹒跚 脚踝 桥头堡 瓦家堡 撇 踯躅 踟蹰 踌躇 二.字形.字义 神秘 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 踯躅 踟蹰.踌躇 三.作家:海明威 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 ...

  •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2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3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 4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5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 ...

  •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 篇名 作家 国别 流派 获奖或声誉 代表作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美国 迷惘的一代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老人与海>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 意识流小说 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2 ...

  • [墙上的斑点]教案
  •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难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