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山东省高密市瑞发学校 魏正福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渔猎经济也在发展。

2.难点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社会转型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以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

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三、学法指导

1.表格归纳法: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观察法: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但应做到:第一、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介绍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4.比较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找准比较点,如工具的类型、居住条件、食物来源、工具制作技术等,通过比较理解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5.史料学习法:远古时代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遥远,可以借助传说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如补充以下传说:

传说一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而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

传说二 “时有丹鹤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遗记》

通过上述材料,借助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会种植庄稼,生活条件较前有了明显改善。也可以借助上述传说,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围绕“人民众

多,禽兽不足”这一判断:人们生活水平低,是不是因为禽兽不足造成的?借以认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是造成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不涉及生产力这一概念,通过分析生产工具简陋(石器和木棒)、劳动对象少(如只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等),说明这是造成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亦可。

还可以运用上述材料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如传说中的神农氏大约生活的时代、“五穗禾”中“其坠地者”可能是哪些农作物等。当然也要学会辨别真伪,如“食者老而不死”是不可信的,可能是人们食用谷物后,随着食物来源的充足,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了。

通过上述学习,让学生懂得:传说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记忆,有助于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6.歌谣归纳法:结合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编制如下歌谣,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歌谣提到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让学生起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原始农耕中华早, 水稻和粟是代表。 半坡河姆渡有房屋, 半地穴干栏真奇妙。 陶器石器样样有, 生活水平日日高。

四、中考命题分析

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常考点,中考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使用的工具、房屋的样式、生活的地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等,此外,半坡、河姆渡人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也是常考点之一。

五、中考试题分析

1. (2008年,宜昌市)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由历史知识可知: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河姆渡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都位于长江流域,长阳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判断出元谋人、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后,根据题意,可以断定长阳人也生活在长江流域,做此题时要注意排除“长阳人”这一干扰项。

答案:B

2.(2008年,福州市)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D

3.(2008年,苏州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右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时,首先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干栏式房屋。

答案:C

4. (2008年,盐城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生活在该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分析各项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气候干燥,不适宜稻类作物生长,故首先排除A、D两项;依据其他学科知识,玉米原产于美洲,也可以排除。

答案:C

5.(2008年,山东省)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析:本题由现实生活创设情景,来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答案:C

六、随堂检测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

7.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 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8.右图所示的彩陶应该出土于( )

A.元谋 B.半坡 C.周口店 D.河姆渡

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0.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图二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A 6.D 7.C 8.B 9.B

10.(1)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2)原因: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作者简介:魏正福,山东省高密瑞发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曾主编《新课程怎样教》,编写《基础训练》《中考复习指导丛书》《潍坊历史与文化》等二十余本历史教辅书,在《历史教学问题》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先后获得高密市十佳教师、历史课程改革优秀教师、高密市骨干系列教学能手、潍坊市历史学科教学能手、山东省历史优质课等荣誉称号。

2008-08-01 人教网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山东省高密市瑞发学校 魏正福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渔猎经济也在发展。

2.难点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社会转型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以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

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三、学法指导

1.表格归纳法: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观察法: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但应做到:第一、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介绍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4.比较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找准比较点,如工具的类型、居住条件、食物来源、工具制作技术等,通过比较理解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5.史料学习法:远古时代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遥远,可以借助传说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如补充以下传说:

传说一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而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

传说二 “时有丹鹤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遗记》

通过上述材料,借助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会种植庄稼,生活条件较前有了明显改善。也可以借助上述传说,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围绕“人民众

多,禽兽不足”这一判断:人们生活水平低,是不是因为禽兽不足造成的?借以认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是造成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不涉及生产力这一概念,通过分析生产工具简陋(石器和木棒)、劳动对象少(如只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等),说明这是造成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亦可。

还可以运用上述材料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如传说中的神农氏大约生活的时代、“五穗禾”中“其坠地者”可能是哪些农作物等。当然也要学会辨别真伪,如“食者老而不死”是不可信的,可能是人们食用谷物后,随着食物来源的充足,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了。

通过上述学习,让学生懂得:传说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记忆,有助于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6.歌谣归纳法:结合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编制如下歌谣,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歌谣提到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让学生起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原始农耕中华早, 水稻和粟是代表。 半坡河姆渡有房屋, 半地穴干栏真奇妙。 陶器石器样样有, 生活水平日日高。

四、中考命题分析

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常考点,中考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使用的工具、房屋的样式、生活的地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等,此外,半坡、河姆渡人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也是常考点之一。

五、中考试题分析

1. (2008年,宜昌市)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由历史知识可知: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河姆渡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都位于长江流域,长阳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判断出元谋人、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后,根据题意,可以断定长阳人也生活在长江流域,做此题时要注意排除“长阳人”这一干扰项。

答案:B

2.(2008年,福州市)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D

3.(2008年,苏州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右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时,首先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干栏式房屋。

答案:C

4. (2008年,盐城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生活在该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分析各项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气候干燥,不适宜稻类作物生长,故首先排除A、D两项;依据其他学科知识,玉米原产于美洲,也可以排除。

答案:C

5.(2008年,山东省)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析:本题由现实生活创设情景,来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答案:C

六、随堂检测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

7.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 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8.右图所示的彩陶应该出土于( )

A.元谋 B.半坡 C.周口店 D.河姆渡

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0.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图二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A 6.D 7.C 8.B 9.B

10.(1)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2)原因: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作者简介:魏正福,山东省高密瑞发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曾主编《新课程怎样教》,编写《基础训练》《中考复习指导丛书》《潍坊历史与文化》等二十余本历史教辅书,在《历史教学问题》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先后获得高密市十佳教师、历史课程改革优秀教师、高密市骨干系列教学能手、潍坊市历史学科教学能手、山东省历史优质课等荣誉称号。

2008-08-01 人教网


相关内容

  •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2.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 ...

  • 原始的农耕生1
  • 原始的农耕生活(七年级上) 教材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 ...

  • 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社会
  •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上,与第1课相似,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繁多.对原始农耕社会的三个典型--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教学设计改为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导角色.要求教师在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感 ...

  •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获 ...

  • [原创精品]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 ...

  • 2.[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 第2课时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生激励语:自学提能力 合作生智慧 展示扬风采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最古老的人类,知道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或者树上,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随着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类开始过上了较为 ...

  • 七历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 课 题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型 预习+展示 课时 1 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识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时间.地点 .生产和生活情况) . 2.我能尝试用比较的方法.表格的形式总结所学的历史知识. 3.我能通过本课学习,体验原始农耕居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艰辛和智慧,增强自己承受 ...

  • 2.原始的农耕生活
  • 七年级历史(上)课堂学习指南 编号:2 展 示( 1 课) + 预 习(2 课) 学科领导签字: 主备人:杨阳 备课时间:2015 年 8 月 26 日 展 示: 第 1 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展示目标:达到 -- 准.熟.活.与适度拓展 展示内容: 一.基础知识检测 二.思维拓展训练: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2
  •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