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和他的中国

 真想像不出这么大的一座城市会出现在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登上城门远远望去,你可以看到喜马拉雅那白雪皑皑的山脉。这是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你只有走在城墙上才不会觉得拥挤;这是一座占地广阔的城市,你就是走得再快,绕城走上一圈也要花上三个小时。

  在这里,住着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前去拜会这位哲学家是我这次可算是艰苦跋涉的旅途的目的之一。他是中国最大的儒学权威。据说他的英文和德文说得都很流利。

  我是坐着轿子去的。前去拜访他的路似乎很长。我们穿过的街道有的拥挤不堪,有的却不见人影。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寂静、空旷的街道,在一面长长的白色墙壁上有一扇小门,轿夫在那里把我放了下来。一个轿夫前去叩门,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门上的监视孔打开了,我们看到一双黑色的眼睛在向外张望。经过简短的交涉,我得到了进去的许可。一位衣着破旧、面色苍白而又干枯的年轻人示意我跟着他进去。

  我穿过一个破旧的院子,被领着进入了一个又低又长的房间。房间里仅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一张美国式的带盖的桌子,几把黑檀木做的椅子和两张茶几。靠墙摆着的是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毫无疑问,最多的是中国书籍,但也有许多英文、法文和德文的哲学与科学书籍。

  我坐在这个房间里等了一会儿,那位领我进来的年轻人摆上来一壶茶、两只茶杯和一包弗吉尼亚产的香烟。他刚出去,那位哲学家跟着就进来了。

  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一条灰色的细长辫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的牙齿已参差不齐,也不再洁白。他出奇的瘦,两只手又细又小,苍白没有血色,看起来像鹰爪。我听说他抽大烟。他身穿一件破旧的黑色长袍,头戴一顶黑色的帽子,长袍和帽子都是穿了很多年,业已褪色。一条长裤在脚踝处扎了起来。他在观察我。他还没有搞清楚应该用什么方式待我,你可以看出他保持着一种警戒的态度。“你看我留着一条辫子,”他一边用手捋着辫子,一边说道,“它是一个象征。我是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

  接着他用更为平和的语调同我谈起很久以前的哲学家。那时他们同弟子周游列国,向可以教化的人们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国的国王很是善待他们,或是邀请他们出将入相,或是任命他们主治一方。他学识渊博,谈锋犀利,讲起他这个国家的历史事件来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我禁不住想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治理这个国家,可是却不再有皇帝能够任用他;他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有能力施教诲之责,他渴望人们会成群地追随他,更渴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可是前来听讲的却寥寥无几,而且还都是些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呆头笨脑的乡下人。

  “你来拜访中国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我该送你点什么留作纪念才是。可是我是一个穷人,我不知道送点什么值得你接受的东西。”我连忙说什么都不用送,这次拜访的记忆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他笑了。

  “在这个堕落的年代里,人们的记忆都变得短暂了,我还是应该送给你一件有形的东西。我想送给你一本我的拙作,可是你又不能读中文。”

  他带着困惑但友善的神情望着我。突然间我有了一个主意。

  “能不能给我一份您的书法作品?”我问道。“你喜欢书法作品?”他笑了,“我年轻时候的书法在人们的眼里还远不是一无是处呢。”

  他在书桌边坐了下来,拿出一张宣纸,展放在桌上。他在砚台上滴了几滴水,拿起墨在上面研好了墨汁,然后便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我站在一旁边看他写字,边想着关于他的一些不大风光的传闻。据传这位老先生,无论何时只要手头积攒一点钱,总是要挥霍在烟花巷里。写完了,为了使墨能尽快干,他撒了些灰在纸上面,然后伸手递给我。

  “你写的什么?”我问道。我看到他的眼里飘过一丝幸灾乐祸的神情。

  “我冒昧送给你自己作的两首小诗。”

  “我不知道您还是一位诗人。”

  “当中国还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的时候,”他挖苦道,“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就能够写出优美的诗句了。”

  我拿起纸来看了看上面的中国字,惟一能看明白的就是上面的字是相当有序地排列着的。“您能不能说一下上面写的是什么?”

  “对不起,我不能。”他回答道,“你不能指望我背叛自己。还是请你的英国朋友帮这个忙吧。那些自以为了解中国的人实际上什么也不了解,但我想你至少会找到人向你解释一下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我向他道了别,他则非常客气地一直送我上轿。后来我有机会遇到一位从事汉学研究的朋友,我请他把这两首诗翻译了出来。我不得不承认,每当我读到这两首诗,就不免想起和那位哲学家的会面。

  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当初你不爱我/你的声音是那么甜美/你的眼里充满了笑意/你的双手纤细温柔//后来你爱上了我/你的声音变得苦涩/你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你的双手僵硬干涸//这是多么的令人悲伤/因为爱使你变得/不再可爱

 真想像不出这么大的一座城市会出现在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登上城门远远望去,你可以看到喜马拉雅那白雪皑皑的山脉。这是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你只有走在城墙上才不会觉得拥挤;这是一座占地广阔的城市,你就是走得再快,绕城走上一圈也要花上三个小时。

  在这里,住着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前去拜会这位哲学家是我这次可算是艰苦跋涉的旅途的目的之一。他是中国最大的儒学权威。据说他的英文和德文说得都很流利。

  我是坐着轿子去的。前去拜访他的路似乎很长。我们穿过的街道有的拥挤不堪,有的却不见人影。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寂静、空旷的街道,在一面长长的白色墙壁上有一扇小门,轿夫在那里把我放了下来。一个轿夫前去叩门,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门上的监视孔打开了,我们看到一双黑色的眼睛在向外张望。经过简短的交涉,我得到了进去的许可。一位衣着破旧、面色苍白而又干枯的年轻人示意我跟着他进去。

  我穿过一个破旧的院子,被领着进入了一个又低又长的房间。房间里仅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一张美国式的带盖的桌子,几把黑檀木做的椅子和两张茶几。靠墙摆着的是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毫无疑问,最多的是中国书籍,但也有许多英文、法文和德文的哲学与科学书籍。

  我坐在这个房间里等了一会儿,那位领我进来的年轻人摆上来一壶茶、两只茶杯和一包弗吉尼亚产的香烟。他刚出去,那位哲学家跟着就进来了。

  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一条灰色的细长辫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的牙齿已参差不齐,也不再洁白。他出奇的瘦,两只手又细又小,苍白没有血色,看起来像鹰爪。我听说他抽大烟。他身穿一件破旧的黑色长袍,头戴一顶黑色的帽子,长袍和帽子都是穿了很多年,业已褪色。一条长裤在脚踝处扎了起来。他在观察我。他还没有搞清楚应该用什么方式待我,你可以看出他保持着一种警戒的态度。“你看我留着一条辫子,”他一边用手捋着辫子,一边说道,“它是一个象征。我是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

  接着他用更为平和的语调同我谈起很久以前的哲学家。那时他们同弟子周游列国,向可以教化的人们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国的国王很是善待他们,或是邀请他们出将入相,或是任命他们主治一方。他学识渊博,谈锋犀利,讲起他这个国家的历史事件来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我禁不住想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治理这个国家,可是却不再有皇帝能够任用他;他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有能力施教诲之责,他渴望人们会成群地追随他,更渴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可是前来听讲的却寥寥无几,而且还都是些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呆头笨脑的乡下人。

  “你来拜访中国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我该送你点什么留作纪念才是。可是我是一个穷人,我不知道送点什么值得你接受的东西。”我连忙说什么都不用送,这次拜访的记忆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他笑了。

  “在这个堕落的年代里,人们的记忆都变得短暂了,我还是应该送给你一件有形的东西。我想送给你一本我的拙作,可是你又不能读中文。”

  他带着困惑但友善的神情望着我。突然间我有了一个主意。

  “能不能给我一份您的书法作品?”我问道。“你喜欢书法作品?”他笑了,“我年轻时候的书法在人们的眼里还远不是一无是处呢。”

  他在书桌边坐了下来,拿出一张宣纸,展放在桌上。他在砚台上滴了几滴水,拿起墨在上面研好了墨汁,然后便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我站在一旁边看他写字,边想着关于他的一些不大风光的传闻。据传这位老先生,无论何时只要手头积攒一点钱,总是要挥霍在烟花巷里。写完了,为了使墨能尽快干,他撒了些灰在纸上面,然后伸手递给我。

  “你写的什么?”我问道。我看到他的眼里飘过一丝幸灾乐祸的神情。

  “我冒昧送给你自己作的两首小诗。”

  “我不知道您还是一位诗人。”

  “当中国还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的时候,”他挖苦道,“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就能够写出优美的诗句了。”

  我拿起纸来看了看上面的中国字,惟一能看明白的就是上面的字是相当有序地排列着的。“您能不能说一下上面写的是什么?”

  “对不起,我不能。”他回答道,“你不能指望我背叛自己。还是请你的英国朋友帮这个忙吧。那些自以为了解中国的人实际上什么也不了解,但我想你至少会找到人向你解释一下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我向他道了别,他则非常客气地一直送我上轿。后来我有机会遇到一位从事汉学研究的朋友,我请他把这两首诗翻译了出来。我不得不承认,每当我读到这两首诗,就不免想起和那位哲学家的会面。

  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当初你不爱我/你的声音是那么甜美/你的眼里充满了笑意/你的双手纤细温柔//后来你爱上了我/你的声音变得苦涩/你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你的双手僵硬干涸//这是多么的令人悲伤/因为爱使你变得/不再可爱


相关内容

  • 论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及成因
  •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论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及成因 孟凡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46) 摘要:辜鸿铭是一位在近代史上争议甚多的人物.在保守主义的阵营里,他执著的中 国文化情怀鹤立鸡群,他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另一个思想面相,作为"五四"的一个有机组 ...

  • 辜鸿铭经典语录_名言_名句赏析_句子迷
  • 喜欢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 ...

  • 语文冲刺题
  • 一.中国形象与西方现代文化逻辑 当代西方艺术与视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强烈的互文关系,它们既创造了西方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又表现了西方大众期待并感受到的中国形象.既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观察和了解,也是他们自身欲望的投射.比如埃洛作品的图像来源非常广泛,他把时尚杂志上的模特面孔和照相机镜头 ...

  •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 气象 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温源宁 气话 我有约法三章,你们受得了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就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 ...

  • 狂儒辜鸿铭
  •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生在南洋.他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曾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 辜鸿铭生于马来半岛的一个 ...

  •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 ...

  • 解构主义学派1
  •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为了以读懂原著,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qu ...

  • 辜鸿铭背书成才:莎士比亚38个英文剧本滚瓜烂熟
  • 2012年07月17日 16:19 来源:中新网 作者:连盈慧 核心提示:辜鸿铭苦学在于背书,德文<浮士德>长诗到莎士比亚三十八个英文剧本都念到滚瓜烂熟,他真材实料的学者身份就是这样熬出来的.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连盈慧,原题:背书成才的辜鸿铭 "我脑后的是有形辫子,藏在你 ...

  • 欧洲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 附件2 <欧洲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European Culture 一.课程基本信息 - 1 -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直至20世纪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实绩,并对20世纪的美国文化予以一定关注:识记欧洲文化史上具有 ...

  • 中国人的精神1
  • <中国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译本,是辜鸿铭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最好是用英文来写,但是我的本书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说实在话,能够用英文写文章到如此流畅,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