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农民日报 》( 2014年06月21日   03 版)

张厚美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新《环境保护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目前,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福建等省在一些主要流域分别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超标时由上游给予下游补偿,断面水质指标值优于控制指标时由下游给予上游补偿;四川省在岷江、沱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跨市(州)和扩权试点县(市)实施断面水质进行考核,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这些水质保护措施对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应突出“五性”。

一是断面设置要体现科学性。新《环境保护法》第17条规定,“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水质达标率的考核,要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基本单位,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对应的陆上污染源汇流区和水陆输入响应的原则,综合考虑跨界问题,划分控制单元。将行政辖区出境断面设置为考核断面,入境断面为参考断面,参考断面为非考核断面。断面设置要能够全面真实反映上游出境水质状况,点位选择要科学合理。

二是生态服务要体现平等性。流域生态补偿是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和受害者给予合理补偿,是明确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使生态保护经济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制度安排。生态补偿的方式分为超标赔偿和达标补偿两种。生态产品作为公共产品,各行政单元都有保护水域环境、发展经济的权利和义务。在较好履行新《环境保护法》第29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义务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明确,凡交界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水质控制目标,上游城市必须给予下游城市超标赔偿;凡断面当月水质指标优于断面水质控制目标的,下游城市必须给予上游城市达标补偿。让“好生态不再是免费午餐”,充分体现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均等性,真正实现“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目标。

三是依法保护要体现全域性。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大多是区域政府行为,没有实现全流域生态补偿。自2009年起,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全省范围的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并试行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对该省水污染防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山东省为确保南水北调山东段水质达标,在所有重点流域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连环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利益相关地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全省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因此,国家应在主要流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引导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督促生态损害者切实履行治理修复责任。督促受偿者切实履行生态保护建设责任,保证生态产品的供给和质量。当断面水质超标时由上游给予下游补偿,断面水质指标值优于控制指标时由下游给予上游补偿。

四是考核指标要体现特征性。目前,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监测的指标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指标。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因子应根据水质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对特征污染物总量排放进行考核。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每月对断面水质实行单因子评价,扣缴金额按超标倍数计算,计算方式为断面水质超标倍数乘以扣缴基数。同时,因不可抗拒原因引起的阶段性水质超标,不执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人工监测数据和水质自动监测数据为断面水质达标率的考核依据。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交接断面的水质类别、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监测频次、监测规范、质量保证及信息公开方式。同时,跨界断面的水质例行监测,应由被考核地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考核双方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参与对跨界断面的监测,确保监测结果客观真实。

五是长效管理要体现规范性。新《环境保护法》第31条规定,“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要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尽快修改完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鼓励各地出台规范性文件或地方法规,不断推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早日出台《生态补偿法》和《生态环境补偿管理条例》。就流域而言,制定《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同时开展排污权和水资源使用权交易,推行生态环境补偿市场化。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主要流域水源生态补偿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环境保护局)

《 农民日报 》( 2014年06月21日   03 版)

张厚美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新《环境保护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目前,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福建等省在一些主要流域分别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超标时由上游给予下游补偿,断面水质指标值优于控制指标时由下游给予上游补偿;四川省在岷江、沱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跨市(州)和扩权试点县(市)实施断面水质进行考核,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这些水质保护措施对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应突出“五性”。

一是断面设置要体现科学性。新《环境保护法》第17条规定,“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水质达标率的考核,要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基本单位,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对应的陆上污染源汇流区和水陆输入响应的原则,综合考虑跨界问题,划分控制单元。将行政辖区出境断面设置为考核断面,入境断面为参考断面,参考断面为非考核断面。断面设置要能够全面真实反映上游出境水质状况,点位选择要科学合理。

二是生态服务要体现平等性。流域生态补偿是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和受害者给予合理补偿,是明确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使生态保护经济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制度安排。生态补偿的方式分为超标赔偿和达标补偿两种。生态产品作为公共产品,各行政单元都有保护水域环境、发展经济的权利和义务。在较好履行新《环境保护法》第29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义务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明确,凡交界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水质控制目标,上游城市必须给予下游城市超标赔偿;凡断面当月水质指标优于断面水质控制目标的,下游城市必须给予上游城市达标补偿。让“好生态不再是免费午餐”,充分体现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均等性,真正实现“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目标。

三是依法保护要体现全域性。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大多是区域政府行为,没有实现全流域生态补偿。自2009年起,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全省范围的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并试行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对该省水污染防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山东省为确保南水北调山东段水质达标,在所有重点流域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连环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利益相关地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全省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因此,国家应在主要流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引导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督促生态损害者切实履行治理修复责任。督促受偿者切实履行生态保护建设责任,保证生态产品的供给和质量。当断面水质超标时由上游给予下游补偿,断面水质指标值优于控制指标时由下游给予上游补偿。

四是考核指标要体现特征性。目前,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监测的指标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指标。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因子应根据水质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对特征污染物总量排放进行考核。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每月对断面水质实行单因子评价,扣缴金额按超标倍数计算,计算方式为断面水质超标倍数乘以扣缴基数。同时,因不可抗拒原因引起的阶段性水质超标,不执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人工监测数据和水质自动监测数据为断面水质达标率的考核依据。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交接断面的水质类别、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监测频次、监测规范、质量保证及信息公开方式。同时,跨界断面的水质例行监测,应由被考核地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考核双方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参与对跨界断面的监测,确保监测结果客观真实。

五是长效管理要体现规范性。新《环境保护法》第31条规定,“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要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尽快修改完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鼓励各地出台规范性文件或地方法规,不断推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早日出台《生态补偿法》和《生态环境补偿管理条例》。就流域而言,制定《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同时开展排污权和水资源使用权交易,推行生态环境补偿市场化。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主要流域水源生态补偿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环境保护局)


相关内容

  •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作者简介:武焕娜(1994-),女,汉,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大学本科. 高阿荣(1995-),女,汉,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大学本科. 摘 要:结合流域及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对于在全国范围切实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生态环 ...

  • 重庆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和探索
  • 2010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54) 重庆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和探索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人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和要求日趋高涨.十七大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任务.目前 ...

  • "水十条"解读
  • [解读]环保部告诉你为啥要出"水十条" 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天(4月16日)上午,"水十条"发布,这将是中国近年治水的行动纲领,将深刻改变国家水治理格局.小编第一时间推出环保部的权威深度解读. 管理篇 一.出台背景 我国水污染严重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区域性 ...

  • (环保部)解读水十条
  • 编者按:今日(4月16日)上午,环保部官网头条推出"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并以"附件"的形式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进行了解读,分为"管理篇"."技术篇& ...

  • 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qu ...

  •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O一O年四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低碳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和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时期,是杭州率先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

  • 农业生态补偿
  • 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研究 蒋升湧陆发安 (广西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广西 [摘 1 南宁530022) 要]西部省区自身财力和能力根本无法承担起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 制是根本解决西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建设问题的关键.文章从阐述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意义及 ...

  • 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 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要求,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 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现代生态农 ...

  • 省XX年上半年营造林工作总结
  • 在国家林业局的正确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林业决定的精神,以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为目标,深化分类经营改革,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营造林技术,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加快我省生态公益林体系和商品林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林业生态县,林业生态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