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典型例题

常用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典型例题

【例1】看图回答:

1.写出上图中a~d四种仪器的名称:

a .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用仪器的字母代号填写:

(1)在实验室里既能用作反应容器,又能加热的仪器是______和______。

(2)在b~e的仪器中能用于进行过滤操作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3)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等的掌握情况。如果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内容很熟悉,并学会了在实验室中制氧气的方法,则较易回答本题。

答案:1.量筒 烧杯 漏斗 酒精灯

2.(1)bf (2)bce (3)def

【例2】下列五种仪器①试管 ②量筒 ③广口瓶 ④烧杯 ⑤蒸发皿,能用来给液体药品加热的是[ ]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①④⑤ D.③④⑤

分析:仪器的性能决定仪器的应用,量筒是量器,不作反应器,不能加热。广口瓶可作反应器,但不能加热。

答案:C

【例3】简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不能用嘴吹灭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

2.是否能用广口瓶代替集气瓶收集气体?

3.用长颈漏斗组装气体发生器时,为什么一定要将长颈漏斗底端管口插入液面下?

4.为什么有的玻璃仪器能加热,有的不能加热?

分析与解答:

1.用嘴吹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有可能将燃烧的酒精蒸气吹入灯内,引起灯内的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不能用嘴吹灭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

2.集气瓶的瓶口是经磨砂处理过的,盖上毛玻璃片能紧密吻合不漏气。盛放固体试剂的广口瓶瓶口未经磨砂处理,玻璃片盖不严,收集气体后会很快逸散。因此,不能用广口瓶代替集气瓶。

3.长颈漏斗的上端没封口,只有底端插入液面下形成“液封”,才能避免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的下端沿漏斗向上逸出。

4.能用于加热的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烧瓶等是由耐热的钾玻璃制成。不能加热的集气瓶、量筒等是由普通的钠玻璃制成的。由于这两类玻璃质料不一样,因此性能不同,前者受热不易破碎而后者受热易破碎。

【例4】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时,可以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操作的是 ( )

A .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 .氧化铜和铜粉

C .碳酸钠和碳酸钙D .氯化钡和硝酸钡

分析: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适合于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滤纸上留有不溶性固体物质。溶液蒸发后,可以得到原混合物中可溶性物质的晶体。选项A 和D 中各物质均可溶,选项B 中物质均不溶,选项C 中碳酸钙不溶。

答案:C

【例5】四位同学要检查下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分别设计了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哪一种?

A .用手堵住长颈漏斗,在导管末端接一个橡皮球,再用手握住广口瓶,若橡皮球体积增大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B .广口瓶内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入液面以下,烧杯中注入水,若烧杯中出现气泡,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C .从长颈漏斗口向下吹气,看烧杯中的水中是否冒出气泡,来判定装置是否漏气。

D .分别向广口瓶和烧杯内注入适量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和导管口都浸入水面以下,然后,用手握住广口瓶,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移开,过一会烧杯中的水升到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分析:方法A 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用手堵住”不可靠;其二“用手握住广口瓶”,既使在不漏气的情况下,所引起橡皮球体积增大的变化,是难以察觉的。

方法B 不妥。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CO 2气体,即使在装置漏气的情况下,烧杯中仍可能出现气泡。

方法C 太不现实

方法D 比较稳妥,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和导管中形成的一段水柱。现象明显。

答案:D

【例6】某专用仓库,要求控制库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对库内气体取样检验。现有可选用的实验用品如下: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盛满水的水槽、烧杯和漏斗。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出库内气体的样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叙述)

分析:该题是选用指定的仪器,从仓库中取出一瓶气体。比较联系实际。类似这样的题同学们见得少,有一定难度。

如果认真回忆,所学过的收集气体的方法。一种是排空气取气法;一种是排水取气法。排气法一般是利用两种气体密度的明显差异;排水法则是利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本题利用排气法,很难实现取气。因为集气瓶中空气的密度与库内空气密度差异不大。因此只有利用排水的方法取气。

答案:取一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拿进仓库。将瓶中的水倒掉,再盖好玻璃片,拿出库外。

【例7】如何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150g20%的稀硫酸?

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是:(1)计算、(2)称量、(3)溶解。

此题是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计算时,首先要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出浓硫酸和水的质量,再根据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计算出浓硫酸和水的体积。在量取溶液时,应选择适当容积的量筒量取。

答案:

(l )计算

设:需浓硫酸xg 。

150×20%=x ·98%x =30.61(g )

30.61÷1.84=16.63(cm)3≈l6.6(mL)

水:150-30.61=119.39(g)

119.39÷l=l19.39(cm)3≈119.4(mL)

(2)量取:

用20mL 的量筒取16.6mL 的浓硫酸;

再量取119.4mL 的蒸馏水。

(3)溶解:

将119.4mL 的蒸馏水倒入烧杯中,再把16.6mL 的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物质的制备、性质和检验 典型例题

【例1】某学生打算用下图装置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请指出该学生在设计中的错误之处,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画出正确的实验装置图。

分析:检查实验装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即所选择的药品能否达到制取气体的目的);(2)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装配是否符合要求;(3)所采用的收集方法能否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检验装置顺序一般从发生器装置到收集装置。

答案:原实验设计有以下几处错误:

(1)气体发生装置中长颈漏斗没有插人液体中,将使所生成的CO 2从漏斗口逸出。应当把长颈漏斗末端插入液面以下。

(2)气体发生装置中导气管不能插到液面以下,导气管口只要稍露出橡皮塞下方一点即可。这样才能使生成的CO 2沿导气管顺利导出并将发生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3)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 2,因为CO 2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 2CO 3。应当根据CO 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 2。正确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例2】欲制备干燥的CO 2,所需要的药品是[ ]

A .碳酸钙、盐酸、浓硫酸

B .碳酸钙、浓硝酸、生石灰

C .碳酸钙、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

D .碳酸钙、盐酸、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对于制备、干燥气体的题目,不但要知道气体的制备原理,而且要了解气体的特性和干燥剂的种类,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合适的干燥剂。

本题是考查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干燥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碳酸钙与硫酸的生成物CaSO 4溶解度较小,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会影响反应继续进行,因此不用硫酸而用盐酸跟碳酸钙反应制取CO 2气体。CO 2不跟浓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固体氢氧化钠虽然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但也可以跟CO 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做为CO 2气体的干燥剂。

答案:A 。

【例3】实验室制取氨气,用的原料是硫酸铵和熟石灰,反应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问和制氨气发生装置相同的是[ ]

A .制氢气的装置

B .制氧的装置

C .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D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未学过的气体如何选用气体的发生装置,选用发生装置的依据主要由制取气体的原料状态和反应条件来决定。初中阶段适用于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制取气体装置(如制氧气);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需要不加热制取气体装置(如制氢气)。根据题中所给的制取氨气的反应条件、原料状态,应选用与制氧气一样的装置。 答案:B 。

【例4】某混合气里含有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使它们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和浓硫酸,最后剩下的气体是[ ]。

A .氮气和一氧化碳

B .氮气和二氧化碳气

C .氮气

D .氮气和氢气

分析:

1.当CO 、H 2、CO 2、N 2、H 2O 蒸气依次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酸性氧化物即跟它发生反应,水蒸气则可被部分吸收,这样就剩余H 2、N 2、CO 。

2.当1中剩余的三种气体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具有还原性的H 2和CO 可以跟氧化剂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在生成物中除Cu 外还有CO 2和水蒸气,这样,在混合气中,除了N 2气外又增加CO 2和水蒸气。

3.当N 2、CO 2和水蒸气再通过浓H 2SO 4时,水蒸气可被吸收,这样在混合气中就只有CO 2和N 2气。

答案:B 。

【例5】如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杂质?

(1)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碳酸钙

(2)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碳酸钠

(3)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

分析:除去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途径有两个,一是物理方法要掌握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结晶、蒸发。二是化学方法。要熟悉各种物质的性质,找出性质上的差别是分离提纯的依据,所选用的试剂,必须保证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

答案:

(1)在高温下CaCO 3能分解成CaO 和CO 2,这样不仅除去了CaCO 3,还同时增加了CaO 产量。

(2)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能溶于水,将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即可除去。

(3)硫酸亚铁中混有少量的硫酸铜,可加过量铁粉,则Fe+CuSO4==FeSO4+Cu,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液即为硫酸亚铁溶液。

【例6】如何除去炭粉中含有的少量氧化铜?如何分离氧化铜与炭粉的混合物?

分析:

首先应看出以上两问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除去氧化铜杂质,而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把氧化铜与炭粉分离。另外应考虑到解决这个问题所利用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

答案:

第一问:向混合物中加适量盐酸。微热使氧化铜变成可溶的氯化铜,而炭粉不溶。经过滤,将滤纸上的炭粉收集烘干便可得到纯净的炭粉。第二问的第一步与上面相同,第二步则需要向滤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氯化铜转化成氢氧化铜沉淀,再经过滤洗涤并加热沉淀物,则可得到氧化铜。

【例7】只用酚酞一种试液,能否检验某种溶液是酸性溶液?

分析:要检验某溶液是酸性溶液,应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和题目所给的条件,设计检验的方法。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酸碱溶液相混合发生中和反应。若先向已知的碱溶液中滴加酚酞,再向此溶液里加入待检验的溶液,因为酸跟碱会发生中和反应,当酸性溶液适量(或过量)时,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可判断待测溶液是酸性的。

答案:能检验。向一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碱溶液。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红色溶液中滴加待测溶液。能滴至红色褪去,则证明某溶液是酸性溶液。

【例8】图为实验室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指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识别装置或操作中的错误,并用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指出错误与改正方法在叙述上的区别,指出错误,是要指出包括药品、仪器的使用、连接、装置等方面的错误;改正是要将正确的方法表述出来。

答案:

错误 改正

①长颈漏斗在液面上 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下

②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太长 导气管稍露出胶塞即可

③还原氧化铜的试管加了橡皮塞 去掉试管口的胶塞

④还原氧化铜的试管口朝上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⑤铁夹夹在试管中间 应夹在距试管口1/3至1/4处

【例9】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鉴别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四种气体?

分析:鉴别气体,须依据气体的特征性反应现象,并应选用最简便的方法。对于题中给定的四种气体:氧气支持燃烧,氢气可燃、而氮气和CO 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我们可以先利用燃烧现象,鉴别出O 2、H 2,再利用CO 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征性反应,区分出N 2和CO 2。解答本题,可以采用叙述法或图示法。

答案:

①叙述法: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装有四种气体的集气瓶口内。其中,使木条燃烧更加剧烈的是氧气;能把气体点燃,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使火焰熄灭的两瓶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这两种气体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有浑浊现象出现的一瓶是二氧化碳,另一瓶是氮气。

②图示法

【例10】鉴定二氧化碳最简单的方法是[ ]。

(A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用燃着的木条

(C )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 (D )通入水中

分析:

鉴定一种物质的方法,既要简便可靠,又要现象明显。

二氧化碳通入含有石蕊试液的水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现象是明显的,但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还有很多,如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也会使石蕊试液呈红色。同理,用燃着的木条试验,即使木条熄灭了,仍不能得到唯一的结论。而通入水中则无明显现象。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是其中简便可靠、现象明显的鉴定方法。

答案:最简单的方法是(A )

【例11】现有标签为A 、B 、C 的三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新制石灰水、碳酸钠中的一种。为确定它们各是哪一种,将A 和B 、A 和C 、B 和C 相互进行反应,产生的现象列在下表中(见表)

分析:

在盐酸、石灰水和碳酸钠三种物质中,两者之间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盐酸和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盐酸和碳酸钠:有气泡产生

2HCl +Na 2CO 3=2NaCl+CO 2↑+H 2O

石灰水和碳酸钠:有白色沉淀产生

Ca (OH )2+Na 2CO 3=CaCO3↓+2NaOH

根据上述反应现象,按“对号入座”的办法,就能正确判断出A 、B 、C 三种物质的名称。 答案:

A 是碳酸钠,B 是盐酸,C 是石灰水。

*【例题12】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氯化钠、碳酸氢铵、碳酸钠和硫酸铵四种白色固体? 分析:本题属于物质鉴别题,关键是要掌握待检验物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试剂,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把它们区别开。

答案:

化学方程式为:

(NH 4)2SO 4+Ca(OH )2==CaSO4+2H2O 十2NH 3↑

NH 4HCO 3+Ca(OH )2==CaCO3+2H2O+NH3↑

NH 4HCO 3+HCl==NH4Cl+H2O+CO2↑

Na 2CO 3+2HCl==2NaCl+H2O +CO 2↑

注:除用图示法外,也可以用文字叙述来解答。

【例13】请你运用下面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套完整、正确的有关一氧化碳还原性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

反应器:A 、B 、C 、D 、E 。

实验药品 盐酸、碳酸钙、氧化铜粉末、浓硫酸、木炭粉、氢氧化钙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l )实验装置连按顺序依次为(用小写字母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反应器中装的药品是(写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

(3)D 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中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该题是设计有关CO 还原性和CO 2化学性质的实验。根据给定的药品,可设计CO 和CuO 的反应①,而CO 可以考虑用CO 2和C 反应②制取,因为药品中给出CaCO 3和盐酸,很明显是用来制取CO 2。还可以设计CO 2和氢氧化钙(碱)溶液的反应③。反应①体现CO 的还原性,反应②、③体现CO 2的化学性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药品中的浓硫酸无疑是用作干燥剂。那么是干燥哪一种气体呢?当然是开始制出的CO 2气体(若CO 2中含有水蒸气,H 2O 和C 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 和H 2,H 2也具有还原性)。 答案:(1)a ─g ,f ─d ,e ─b ,c ─h

(2)A 中CaCO 3和HCl ,B 中CuO ,C 中C ,D 中浓H 2SO 4,E 中Ca (OH )2

(3)CaCO 3+2HCl==CaCl2+H2O+CO2↑

【例14】一包固态粉末混合物,其中可能有KCl ,Ba (NO 3)2、CaCO 3,Na 2SO 4,CuSO 4等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

(1)取少量固体放入水中,得到浑浊的液体。将此液体过滤,得到白色的沉淀和无色滤液。

(2)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泡产生。

(3)向滤液中滴加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判断: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肯定不含有______。 分析:

实验(1)说明,在这几种化合物中,碳酸钙不溶于水,应以白色沉淀出现;另外,硫酸钠和硝酸钡能发生如下反应:

Na 2SO 4+Ba(NO3) 2=2NaNO3+BaSO4↓

也能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这说明粉末中可能含有CaCO 3、Na 2SO 4、Ba (NO 3)2。又因CuSO 4溶于水时,溶液应呈淡蓝色,而实验(1)得到的是无色溶液、证明混合物中不含CuSO 4。 从实验(2)中可以看出,实验(1)中得到的白色沉淀,遇盐酸时部分溶解,并伴随有无色气泡产生,说明肯定有碳酸钙存在。实验现象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 3+2HCl=CaCl 2+CO2↑+H2O

另一部分沉淀遇盐酸时不溶,则应为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得到的产物──硫酸钡。 这些现象证明,混合物中肯定有碳酸钙,硝酸钡和硫酸钠存在。

实验(3)证明;混合物中肯定无氯化钾存在。因为氯化钾溶于水后,遇硝酸银时应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 3、Na 2SO 4、以及Ba(NO3) 2,一定不含有KCl 和CuSO 4。

【例15】有一不纯的一氧化碳气体,其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现提供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装置(每种都有若干个),若用来①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②除去这两种气体③确认CO 2已除尽。请回答:

(1)甲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达到上述①─③的目的,请用各装置接口的代号、表示出正确的连接顺序。

分析:该题是有关气体的除杂问题。有一不纯CO 气体,其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和CO 2。如果仅仅要求除去这两种杂质,并不困难。本题的难度体现在综合要求。

解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现提供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装置(每种都有若干个),若用来①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②除去这两种气体③确认CO 2已除尽”。题中这一段说明两个问题。

(1)提供的是三种装置,而且每种都有若干个。即有若干个甲装置,若干个乙装置,若干个丙装置。言外之意就是,可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两个甲或叁个乙或两个丙,也就是为了达到题设的目的,连接几个甲、乙、丙装置都可以。

(2)提供的装置要完成三项任务①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②除去这两种气体,③确认CO 2已除尽。缺一不可。

审题无非是把题看明白,把题中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图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看明白,弄清它们的涵义和意图。整个题的意图明确之后,才可着手解题。

甲装置盛有浓H 2SO 4,浓H 2SO 4有吸水性,常作气体干燥剂。因此中装置的作用非常明显,用来除去水蒸气。

丙装置盛有石灰水,兼顾三个作用。用于除去CO 2,是利用石灰水能与CO 2反应;生成CaCO 3沉淀和H 2O ,用于证明CO 2的存在和确认CO 2已除尽,是利用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通过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来达到“证明”和“确认”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甲装置只用一个(或一次),而且要放在整个实验的结尾。其连接顺序是b 、a 。丙装置要用两个。两个丙装置彼此相接,即e 、f —e 、f ,前一个可以兼顾两个作用,即“证明”和“除去”,后一个的作用是“确认”已除尽。当然为了达到除去CO 2的目的,丙装置还可以叁个甚至多个相连使用,但至少用两个。

在此基础上,正确连接顺序,自然就产生了。这里必须提醒一点,在“证明”混有水蒸气和CO 2时,先使气体通过乙装置,还是先使气体通过丙装置。当然是前者。否则气体先通过石灰水,就有可能携带水分子。当气体再进入乙装置,既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也很难说明,这些水是原来CO 中混有的水蒸气。

正确连接顺序是:

答案:(1)除去水蒸气

证明混有CO 2,除去CO 2和确认CO 2已除尽

(2)e 、d (或d 、c )→e 、f →e 、f →b 、a

注;e 、f 至少用两次、可以用多次。

【例16】符合下列实验现象的试剂组是

[ ]

A .BaCl 2、HCl 、CaCl 2

B .CaCl 2、H 2SO 4、HCl

C .HCl 、Ba (OH )2、Na 2SO 4

D .Ca (OH )2、HCl 、AgNO 3

分析:该题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断题,同样是根据物质间相互关系及反应时产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判断。

原始溶液是Na 2CO 3溶液,从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加入甲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 3,也可能是CaCO 3。此时选项C 已排除。

第二步白色沉淀加足量乙溶液,其现象是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体。由此可以判断出,乙溶液是盐酸而不是硫酸,(选项B 已排除)因为H 2SO 4和BaCO 3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 4;H 2SO 4和CaCO 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 4。

此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呢?下面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第一步Na 2CO 3+BaCl 2==BaCO3↓+2NaCl

或 Na 2CO 3+CaCl 2==CaCO3↓十2NaCl

第二步BaCO 3+2HCl==BaCl2+H 2O+CO2↑

或 CaCO 3+2HCl==CaCl2+H2O +CO 2↑

或 若所加甲溶液为不足量时,还能发生Na 2CO 3+2HCl==2NaCl+H 2O +CO 2↑的反应

气体。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Ba 2+、Ca 2+和Na +,阴离子有Cl -。

第三步向溶液中加入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此时选项A 已排除。因CaCl 2跟溶液中的离子下发生反应。而加入AgNO 3溶液,则发生NaCl +AgNO 3==AgCl↓+NaNO 3的反应。 答案:D

附: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习题是常见的,因此要求同学们对典型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的色、态、溶解性等熟练掌握,初中化学里最常见的难溶(或不溶性)盐有:四种白色沉淀:AgCl 、BaSO 4、CaCO 3和BaCO 3碱有:一种蓝色沉淀:Cu (OH )2,一

种红褐色沉淀:Fe (OH )3

【例17】只有氯化钡溶液和简单的仪器装置,鉴别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任意编号为甲、乙溶液)。操作如下:

(1)分别取少量甲、乙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氯化钡溶液,两支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

下面还要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把它们鉴别出来。请将鉴别的步骤、现象及最终结论,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有别于类似的、常见的鉴别题。又因为它仅仅是鉴别题,不是除杂质的题,不需要加入一定质量的试剂。因此在鉴别时,加入的试剂可能会多一点,也可能会少一点,只要产生明显现象,达到鉴别目的,就可以了。恰恰是这一点考虑不周,导致解题的失误。

题中“(l )分别取少量甲、乙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BaCl 2溶液„„”,非常明显的是“各滴加”,两支试管“都产生”白色沉淀。题中没有说明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或滴至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就要考虑到BaCl 2溶液可能是不足量,也可能稍过量。这是进行下一步操作,所必须想到的。

一般来说,在下面的操作中,使用的试剂是稀H 2SO 4或Na 2CO 3溶液(这是题目限定的),试想如果不进行过滤,继续向试管中,加入稀H 2SO 4或Na 2CO 3溶液,能否鉴别出来呢?只举两种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首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便于说明暂定为试管a 和试管b

试管a BaCl2+H2SO 4==BaSO4↓+2HCl

试管b BaCl2+Na2CO 3==BaCO3↓+2NaCl

若BaCl 2过量,继续向两试管中,加入甲或乙溶液,其现象分析如下

若BaCl 2不足量,继续向两试管中,加入甲或乙溶液,其现象分析如下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的分析,说明若不过滤,是无法鉴别的。所以该鉴别题,关键的一步操作

是过滤。过滤后,取沉淀进行鉴别。请看下表

下面将本题的其它解法列表说明。(均使用溶液甲或乙为试剂)

答案:(2)分别过滤,得到两种白色固体和两种无色溶液

(3)将所得固体物质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若取溶液甲滴入两支试管,观察到一支试管中产生无色气体,另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证明甲是稀硫酸,乙是碳酸钠溶液。

若取溶液甲滴入两支试管,观察到两支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证明甲是碳酸钠溶液,乙是稀硫酸。

【例18】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杂质,测得两种杂质的质量比13:10。欲将两种杂质同时除去,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以选用的试剂组合是

(A )盐酸和硫酸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73:98

(B )盐酸和硫酸钠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73:71

(C )硫酸和硫酸镁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49:60

(D )硫酸和硫酸钠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98:71

分析:该题是要求,通过计算,将NaCl 溶液中的两种杂质,同时,全部除去,最后得到纯净的NaCl 溶液。具有一定难度。

在NaCl 溶液中,含有少量BaCl 2和NaOH 杂质,经过分析可以知道,实际上要除去的仅仅是两种离子──溶液中的钡离子(Ba 2+)和氢氧根离子(OH )。一般除去Ba 2+的方法是,加入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利用它们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将Ba 2+沉淀为BaSO 4,再经过滤除之。一般除去OH -的方法是,加人酸(H +)使其中和成水,或加入某金属离子,使其转化为不溶性碱,再经过滤除之。

然而该题要求,通过计算,选择合理的试剂组合,将具有一定质量比的两种杂质,同时,全部除去,并得到纯净的NaCl 溶液,当然又使难度加大。

下面首先分析,四个选项给出的试剂与被除离子的关系。也就是选项中给出的试剂是否能将Ba 2+和OH -除去,同时又不引进新的杂质。请看下表

结果表明,四个选项中给出的试剂,都可达到上述目的。其中H 2SO 4和MgSO 4,即可以用于除去Ba 2+,也可除去OH -(注:Mg (OH )2不溶)。说明只要加入适量,都可将杂质同时,全部除去,并得到纯净的NaCl 溶液。那么哪个选项是适量的呢?还必须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法:将BaCl 2和NaOH 的质量,分别设为13和10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每个试剂组合中。两种试剂的质量比,然后选项。

(1)选项

A

看出在用H 2SO 4沉淀Ba 2+的同时,又生成HCl 它也可以用来中和溶液中的NaOH 。

选项A 正确。

(2)选项

B

选项B 正确

本题为1—2选。若计算无误,一般C 和D 不必再考虑。若把握不大,也可作简单计算。

(3)选项C ,可根据H 2SO 4的双重作用考虑

2NaOH ~H 2SO 4 BaCl2~H 2SO 4

80 98 208 98

10 12.25 26 12.25

26 13不合题意

(4)选项D 同选项C ,略

答案:A 、B

药品的存放

白磷:因易氧化且能自燃,但它不与水反应,所以应放在水中存放。

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因它们易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又能与二氧化硅反应而腐蚀试剂瓶瓶口,所以应放在用胶塞密封的试剂瓶内。

浓硝酸:因具有挥发性,见光受热易分解,应在低温处的棕色瓶内存放。

氨水:因易挥发,所以应放在低温处,密封在试剂瓶内。氨水对多种金属有腐蚀作用,在运输和贮存氨水时,一般要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等耐腐蚀的容器。

金属钾、钠、钙:因它们易氧化、易跟水反应,但它们不和煤油或石蜡油反应,所以应在煤油或石蜡油里存放。

硝酸银:因见光受热易分解,所以应在低温处棕色瓶内存放。

浓硫酸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浓盐酸易挥发,应放入试剂瓶里用磨口塞盖严。

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常见有色物质的颜色

常见可燃物的燃烧现象

实验报告

做实验应事先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

做化学实验时,要按照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抓住主要的、最能反映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进行完整的、正确的描述。一般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主要抓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不同色态,及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观察到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味、生成气体、沉淀等。由反应现象,可判断出实验的结论,一般化学反应,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或结论。

有氧气、氢气、氮气、空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6种气 体,怎样鉴别

它们?

取6支试管,并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将6个贮存气体的橡胶袋上的导气管分别插入6个试管的石灰水中,打开自由夹,观察6个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其中有一支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此种气体必为二氧化碳。其它五支试管中无变化。关闭自由夹。

取一个水槽并放好水。再取5个集气瓶在其内部也全装满水并倒立在水槽中。将剩余的5种气体均采用排水取气法各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并将此5瓶气体用玻璃片盖好,从水槽中取出,放置在桌面上。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5个集气的瓶口,观察现象。

其中一瓶气体能使木条越着越旺的,则一定是氧气。

其中一瓶对于木条燃烧没什么影响,而瓶中气体也没有燃烧现象的,则一定是空气。

其中一瓶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一定为氮气。

有两瓶气体在遇燃着的木条时,瓶中的气体被点燃了,且燃烧时的火焰均为淡蓝色,此时迅速地往两个集气瓶中都倒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摇动集气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其中有一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则原来的气体一定为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而另一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没变化,则原来的气体一定为氢气,因为氢气燃烧只能生成水。

今有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固体粉末, 怎样鉴别它

们?

取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固体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再在各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得四种无色溶液。

取四支试管分别倒入未知液1mL 至2mL ,并往四支试管中加入1mL 至2mL 盐酸。其中一支试管中有无色气泡产生,则原物质为碳酸钾。

K 2CO 3+2HCl=2KCl+H2O+CO2↑

其它三支试管中没有气泡生成,也无其它现象发生。因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三种溶液跟盐酸都不反应。

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余下的三种未知液1mL 至2mL 并往三支试管中加入1mL 至2mL 氯化钡溶液,其中一个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1mL 至2mL 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消失,则此原物质为硫酸钾。

K 2SO 4+BaCl2=BaSO4↓+2KCl

其它两支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无别的现象发生。因为氯化钾、硝酸钾两种溶液跟氯化钡溶液都不反应。

再取两只试管分别倒入余下的两种未知液1mL 至2mL ,并往两支试管中加入1mL 至2mL 硝酸银溶液,其中一个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1mL 至2mL 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消失,则此原物质为氯化钾。

KCl+AgNO3=AgCl↓+KNO3

在另一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无其它现象发生。因为硝酸钾溶液跟硝酸银溶液不反应。 所以,余下的一种原物质为硝酸钾。

如何检验H+、Ag+、OH-、Cl-、SO42-、CO32-六种离 子?

(1)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 +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 +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 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如果pH 小于7,则证明H +的存在。

(2)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 +的存在。

(3)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 -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 -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 -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 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如果pH 大于7,则证明OH -的存在。

(4)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 -的存在。

(5)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 42-的存在。

(6)CO32-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液中CO 32-的存在。

常用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典型例题

【例1】看图回答:

1.写出上图中a~d四种仪器的名称:

a .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用仪器的字母代号填写:

(1)在实验室里既能用作反应容器,又能加热的仪器是______和______。

(2)在b~e的仪器中能用于进行过滤操作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3)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等的掌握情况。如果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内容很熟悉,并学会了在实验室中制氧气的方法,则较易回答本题。

答案:1.量筒 烧杯 漏斗 酒精灯

2.(1)bf (2)bce (3)def

【例2】下列五种仪器①试管 ②量筒 ③广口瓶 ④烧杯 ⑤蒸发皿,能用来给液体药品加热的是[ ]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①④⑤ D.③④⑤

分析:仪器的性能决定仪器的应用,量筒是量器,不作反应器,不能加热。广口瓶可作反应器,但不能加热。

答案:C

【例3】简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不能用嘴吹灭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

2.是否能用广口瓶代替集气瓶收集气体?

3.用长颈漏斗组装气体发生器时,为什么一定要将长颈漏斗底端管口插入液面下?

4.为什么有的玻璃仪器能加热,有的不能加热?

分析与解答:

1.用嘴吹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有可能将燃烧的酒精蒸气吹入灯内,引起灯内的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不能用嘴吹灭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

2.集气瓶的瓶口是经磨砂处理过的,盖上毛玻璃片能紧密吻合不漏气。盛放固体试剂的广口瓶瓶口未经磨砂处理,玻璃片盖不严,收集气体后会很快逸散。因此,不能用广口瓶代替集气瓶。

3.长颈漏斗的上端没封口,只有底端插入液面下形成“液封”,才能避免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的下端沿漏斗向上逸出。

4.能用于加热的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烧瓶等是由耐热的钾玻璃制成。不能加热的集气瓶、量筒等是由普通的钠玻璃制成的。由于这两类玻璃质料不一样,因此性能不同,前者受热不易破碎而后者受热易破碎。

【例4】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时,可以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操作的是 ( )

A .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 .氧化铜和铜粉

C .碳酸钠和碳酸钙D .氯化钡和硝酸钡

分析: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适合于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滤纸上留有不溶性固体物质。溶液蒸发后,可以得到原混合物中可溶性物质的晶体。选项A 和D 中各物质均可溶,选项B 中物质均不溶,选项C 中碳酸钙不溶。

答案:C

【例5】四位同学要检查下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分别设计了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哪一种?

A .用手堵住长颈漏斗,在导管末端接一个橡皮球,再用手握住广口瓶,若橡皮球体积增大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B .广口瓶内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浸入液面以下,烧杯中注入水,若烧杯中出现气泡,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C .从长颈漏斗口向下吹气,看烧杯中的水中是否冒出气泡,来判定装置是否漏气。

D .分别向广口瓶和烧杯内注入适量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和导管口都浸入水面以下,然后,用手握住广口瓶,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移开,过一会烧杯中的水升到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判定装置不漏气。

分析:方法A 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用手堵住”不可靠;其二“用手握住广口瓶”,既使在不漏气的情况下,所引起橡皮球体积增大的变化,是难以察觉的。

方法B 不妥。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CO 2气体,即使在装置漏气的情况下,烧杯中仍可能出现气泡。

方法C 太不现实

方法D 比较稳妥,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和导管中形成的一段水柱。现象明显。

答案:D

【例6】某专用仓库,要求控制库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对库内气体取样检验。现有可选用的实验用品如下: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盛满水的水槽、烧杯和漏斗。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出库内气体的样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叙述)

分析:该题是选用指定的仪器,从仓库中取出一瓶气体。比较联系实际。类似这样的题同学们见得少,有一定难度。

如果认真回忆,所学过的收集气体的方法。一种是排空气取气法;一种是排水取气法。排气法一般是利用两种气体密度的明显差异;排水法则是利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本题利用排气法,很难实现取气。因为集气瓶中空气的密度与库内空气密度差异不大。因此只有利用排水的方法取气。

答案:取一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拿进仓库。将瓶中的水倒掉,再盖好玻璃片,拿出库外。

【例7】如何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150g20%的稀硫酸?

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是:(1)计算、(2)称量、(3)溶解。

此题是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计算时,首先要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出浓硫酸和水的质量,再根据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计算出浓硫酸和水的体积。在量取溶液时,应选择适当容积的量筒量取。

答案:

(l )计算

设:需浓硫酸xg 。

150×20%=x ·98%x =30.61(g )

30.61÷1.84=16.63(cm)3≈l6.6(mL)

水:150-30.61=119.39(g)

119.39÷l=l19.39(cm)3≈119.4(mL)

(2)量取:

用20mL 的量筒取16.6mL 的浓硫酸;

再量取119.4mL 的蒸馏水。

(3)溶解:

将119.4mL 的蒸馏水倒入烧杯中,再把16.6mL 的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物质的制备、性质和检验 典型例题

【例1】某学生打算用下图装置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请指出该学生在设计中的错误之处,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画出正确的实验装置图。

分析:检查实验装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即所选择的药品能否达到制取气体的目的);(2)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装配是否符合要求;(3)所采用的收集方法能否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检验装置顺序一般从发生器装置到收集装置。

答案:原实验设计有以下几处错误:

(1)气体发生装置中长颈漏斗没有插人液体中,将使所生成的CO 2从漏斗口逸出。应当把长颈漏斗末端插入液面以下。

(2)气体发生装置中导气管不能插到液面以下,导气管口只要稍露出橡皮塞下方一点即可。这样才能使生成的CO 2沿导气管顺利导出并将发生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3)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 2,因为CO 2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H 2CO 3。应当根据CO 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 2。正确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例2】欲制备干燥的CO 2,所需要的药品是[ ]

A .碳酸钙、盐酸、浓硫酸

B .碳酸钙、浓硝酸、生石灰

C .碳酸钙、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

D .碳酸钙、盐酸、氢氧化钠(固体)

分析:对于制备、干燥气体的题目,不但要知道气体的制备原理,而且要了解气体的特性和干燥剂的种类,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合适的干燥剂。

本题是考查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干燥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碳酸钙与硫酸的生成物CaSO 4溶解度较小,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会影响反应继续进行,因此不用硫酸而用盐酸跟碳酸钙反应制取CO 2气体。CO 2不跟浓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固体氢氧化钠虽然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但也可以跟CO 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做为CO 2气体的干燥剂。

答案:A 。

【例3】实验室制取氨气,用的原料是硫酸铵和熟石灰,反应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问和制氨气发生装置相同的是[ ]

A .制氢气的装置

B .制氧的装置

C .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D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未学过的气体如何选用气体的发生装置,选用发生装置的依据主要由制取气体的原料状态和反应条件来决定。初中阶段适用于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制取气体装置(如制氧气);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需要不加热制取气体装置(如制氢气)。根据题中所给的制取氨气的反应条件、原料状态,应选用与制氧气一样的装置。 答案:B 。

【例4】某混合气里含有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使它们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和浓硫酸,最后剩下的气体是[ ]。

A .氮气和一氧化碳

B .氮气和二氧化碳气

C .氮气

D .氮气和氢气

分析:

1.当CO 、H 2、CO 2、N 2、H 2O 蒸气依次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酸性氧化物即跟它发生反应,水蒸气则可被部分吸收,这样就剩余H 2、N 2、CO 。

2.当1中剩余的三种气体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具有还原性的H 2和CO 可以跟氧化剂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在生成物中除Cu 外还有CO 2和水蒸气,这样,在混合气中,除了N 2气外又增加CO 2和水蒸气。

3.当N 2、CO 2和水蒸气再通过浓H 2SO 4时,水蒸气可被吸收,这样在混合气中就只有CO 2和N 2气。

答案:B 。

【例5】如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杂质?

(1)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碳酸钙

(2)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碳酸钠

(3)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

分析:除去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途径有两个,一是物理方法要掌握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结晶、蒸发。二是化学方法。要熟悉各种物质的性质,找出性质上的差别是分离提纯的依据,所选用的试剂,必须保证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

答案:

(1)在高温下CaCO 3能分解成CaO 和CO 2,这样不仅除去了CaCO 3,还同时增加了CaO 产量。

(2)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能溶于水,将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即可除去。

(3)硫酸亚铁中混有少量的硫酸铜,可加过量铁粉,则Fe+CuSO4==FeSO4+Cu,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液即为硫酸亚铁溶液。

【例6】如何除去炭粉中含有的少量氧化铜?如何分离氧化铜与炭粉的混合物?

分析:

首先应看出以上两问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除去氧化铜杂质,而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把氧化铜与炭粉分离。另外应考虑到解决这个问题所利用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

答案:

第一问:向混合物中加适量盐酸。微热使氧化铜变成可溶的氯化铜,而炭粉不溶。经过滤,将滤纸上的炭粉收集烘干便可得到纯净的炭粉。第二问的第一步与上面相同,第二步则需要向滤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氯化铜转化成氢氧化铜沉淀,再经过滤洗涤并加热沉淀物,则可得到氧化铜。

【例7】只用酚酞一种试液,能否检验某种溶液是酸性溶液?

分析:要检验某溶液是酸性溶液,应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和题目所给的条件,设计检验的方法。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酸碱溶液相混合发生中和反应。若先向已知的碱溶液中滴加酚酞,再向此溶液里加入待检验的溶液,因为酸跟碱会发生中和反应,当酸性溶液适量(或过量)时,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可判断待测溶液是酸性的。

答案:能检验。向一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碱溶液。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红色溶液中滴加待测溶液。能滴至红色褪去,则证明某溶液是酸性溶液。

【例8】图为实验室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指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识别装置或操作中的错误,并用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指出错误与改正方法在叙述上的区别,指出错误,是要指出包括药品、仪器的使用、连接、装置等方面的错误;改正是要将正确的方法表述出来。

答案:

错误 改正

①长颈漏斗在液面上 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下

②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太长 导气管稍露出胶塞即可

③还原氧化铜的试管加了橡皮塞 去掉试管口的胶塞

④还原氧化铜的试管口朝上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⑤铁夹夹在试管中间 应夹在距试管口1/3至1/4处

【例9】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鉴别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四种气体?

分析:鉴别气体,须依据气体的特征性反应现象,并应选用最简便的方法。对于题中给定的四种气体:氧气支持燃烧,氢气可燃、而氮气和CO 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我们可以先利用燃烧现象,鉴别出O 2、H 2,再利用CO 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征性反应,区分出N 2和CO 2。解答本题,可以采用叙述法或图示法。

答案:

①叙述法: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装有四种气体的集气瓶口内。其中,使木条燃烧更加剧烈的是氧气;能把气体点燃,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使火焰熄灭的两瓶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这两种气体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有浑浊现象出现的一瓶是二氧化碳,另一瓶是氮气。

②图示法

【例10】鉴定二氧化碳最简单的方法是[ ]。

(A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用燃着的木条

(C )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 (D )通入水中

分析:

鉴定一种物质的方法,既要简便可靠,又要现象明显。

二氧化碳通入含有石蕊试液的水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现象是明显的,但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还有很多,如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也会使石蕊试液呈红色。同理,用燃着的木条试验,即使木条熄灭了,仍不能得到唯一的结论。而通入水中则无明显现象。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是其中简便可靠、现象明显的鉴定方法。

答案:最简单的方法是(A )

【例11】现有标签为A 、B 、C 的三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新制石灰水、碳酸钠中的一种。为确定它们各是哪一种,将A 和B 、A 和C 、B 和C 相互进行反应,产生的现象列在下表中(见表)

分析:

在盐酸、石灰水和碳酸钠三种物质中,两者之间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盐酸和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盐酸和碳酸钠:有气泡产生

2HCl +Na 2CO 3=2NaCl+CO 2↑+H 2O

石灰水和碳酸钠:有白色沉淀产生

Ca (OH )2+Na 2CO 3=CaCO3↓+2NaOH

根据上述反应现象,按“对号入座”的办法,就能正确判断出A 、B 、C 三种物质的名称。 答案:

A 是碳酸钠,B 是盐酸,C 是石灰水。

*【例题12】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氯化钠、碳酸氢铵、碳酸钠和硫酸铵四种白色固体? 分析:本题属于物质鉴别题,关键是要掌握待检验物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试剂,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把它们区别开。

答案:

化学方程式为:

(NH 4)2SO 4+Ca(OH )2==CaSO4+2H2O 十2NH 3↑

NH 4HCO 3+Ca(OH )2==CaCO3+2H2O+NH3↑

NH 4HCO 3+HCl==NH4Cl+H2O+CO2↑

Na 2CO 3+2HCl==2NaCl+H2O +CO 2↑

注:除用图示法外,也可以用文字叙述来解答。

【例13】请你运用下面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套完整、正确的有关一氧化碳还原性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

反应器:A 、B 、C 、D 、E 。

实验药品 盐酸、碳酸钙、氧化铜粉末、浓硫酸、木炭粉、氢氧化钙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l )实验装置连按顺序依次为(用小写字母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反应器中装的药品是(写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

(3)D 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中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该题是设计有关CO 还原性和CO 2化学性质的实验。根据给定的药品,可设计CO 和CuO 的反应①,而CO 可以考虑用CO 2和C 反应②制取,因为药品中给出CaCO 3和盐酸,很明显是用来制取CO 2。还可以设计CO 2和氢氧化钙(碱)溶液的反应③。反应①体现CO 的还原性,反应②、③体现CO 2的化学性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药品中的浓硫酸无疑是用作干燥剂。那么是干燥哪一种气体呢?当然是开始制出的CO 2气体(若CO 2中含有水蒸气,H 2O 和C 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 和H 2,H 2也具有还原性)。 答案:(1)a ─g ,f ─d ,e ─b ,c ─h

(2)A 中CaCO 3和HCl ,B 中CuO ,C 中C ,D 中浓H 2SO 4,E 中Ca (OH )2

(3)CaCO 3+2HCl==CaCl2+H2O+CO2↑

【例14】一包固态粉末混合物,其中可能有KCl ,Ba (NO 3)2、CaCO 3,Na 2SO 4,CuSO 4等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

(1)取少量固体放入水中,得到浑浊的液体。将此液体过滤,得到白色的沉淀和无色滤液。

(2)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泡产生。

(3)向滤液中滴加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判断: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肯定不含有______。 分析:

实验(1)说明,在这几种化合物中,碳酸钙不溶于水,应以白色沉淀出现;另外,硫酸钠和硝酸钡能发生如下反应:

Na 2SO 4+Ba(NO3) 2=2NaNO3+BaSO4↓

也能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这说明粉末中可能含有CaCO 3、Na 2SO 4、Ba (NO 3)2。又因CuSO 4溶于水时,溶液应呈淡蓝色,而实验(1)得到的是无色溶液、证明混合物中不含CuSO 4。 从实验(2)中可以看出,实验(1)中得到的白色沉淀,遇盐酸时部分溶解,并伴随有无色气泡产生,说明肯定有碳酸钙存在。实验现象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 3+2HCl=CaCl 2+CO2↑+H2O

另一部分沉淀遇盐酸时不溶,则应为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得到的产物──硫酸钡。 这些现象证明,混合物中肯定有碳酸钙,硝酸钡和硫酸钠存在。

实验(3)证明;混合物中肯定无氯化钾存在。因为氯化钾溶于水后,遇硝酸银时应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 3、Na 2SO 4、以及Ba(NO3) 2,一定不含有KCl 和CuSO 4。

【例15】有一不纯的一氧化碳气体,其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现提供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装置(每种都有若干个),若用来①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②除去这两种气体③确认CO 2已除尽。请回答:

(1)甲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达到上述①─③的目的,请用各装置接口的代号、表示出正确的连接顺序。

分析:该题是有关气体的除杂问题。有一不纯CO 气体,其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和CO 2。如果仅仅要求除去这两种杂质,并不困难。本题的难度体现在综合要求。

解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现提供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装置(每种都有若干个),若用来①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②除去这两种气体③确认CO 2已除尽”。题中这一段说明两个问题。

(1)提供的是三种装置,而且每种都有若干个。即有若干个甲装置,若干个乙装置,若干个丙装置。言外之意就是,可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两个甲或叁个乙或两个丙,也就是为了达到题设的目的,连接几个甲、乙、丙装置都可以。

(2)提供的装置要完成三项任务①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②除去这两种气体,③确认CO 2已除尽。缺一不可。

审题无非是把题看明白,把题中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图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看明白,弄清它们的涵义和意图。整个题的意图明确之后,才可着手解题。

甲装置盛有浓H 2SO 4,浓H 2SO 4有吸水性,常作气体干燥剂。因此中装置的作用非常明显,用来除去水蒸气。

丙装置盛有石灰水,兼顾三个作用。用于除去CO 2,是利用石灰水能与CO 2反应;生成CaCO 3沉淀和H 2O ,用于证明CO 2的存在和确认CO 2已除尽,是利用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通过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来达到“证明”和“确认”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甲装置只用一个(或一次),而且要放在整个实验的结尾。其连接顺序是b 、a 。丙装置要用两个。两个丙装置彼此相接,即e 、f —e 、f ,前一个可以兼顾两个作用,即“证明”和“除去”,后一个的作用是“确认”已除尽。当然为了达到除去CO 2的目的,丙装置还可以叁个甚至多个相连使用,但至少用两个。

在此基础上,正确连接顺序,自然就产生了。这里必须提醒一点,在“证明”混有水蒸气和CO 2时,先使气体通过乙装置,还是先使气体通过丙装置。当然是前者。否则气体先通过石灰水,就有可能携带水分子。当气体再进入乙装置,既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也很难说明,这些水是原来CO 中混有的水蒸气。

正确连接顺序是:

答案:(1)除去水蒸气

证明混有CO 2,除去CO 2和确认CO 2已除尽

(2)e 、d (或d 、c )→e 、f →e 、f →b 、a

注;e 、f 至少用两次、可以用多次。

【例16】符合下列实验现象的试剂组是

[ ]

A .BaCl 2、HCl 、CaCl 2

B .CaCl 2、H 2SO 4、HCl

C .HCl 、Ba (OH )2、Na 2SO 4

D .Ca (OH )2、HCl 、AgNO 3

分析:该题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断题,同样是根据物质间相互关系及反应时产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判断。

原始溶液是Na 2CO 3溶液,从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加入甲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 3,也可能是CaCO 3。此时选项C 已排除。

第二步白色沉淀加足量乙溶液,其现象是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体。由此可以判断出,乙溶液是盐酸而不是硫酸,(选项B 已排除)因为H 2SO 4和BaCO 3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 4;H 2SO 4和CaCO 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 4。

此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呢?下面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第一步Na 2CO 3+BaCl 2==BaCO3↓+2NaCl

或 Na 2CO 3+CaCl 2==CaCO3↓十2NaCl

第二步BaCO 3+2HCl==BaCl2+H 2O+CO2↑

或 CaCO 3+2HCl==CaCl2+H2O +CO 2↑

或 若所加甲溶液为不足量时,还能发生Na 2CO 3+2HCl==2NaCl+H 2O +CO 2↑的反应

气体。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Ba 2+、Ca 2+和Na +,阴离子有Cl -。

第三步向溶液中加入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此时选项A 已排除。因CaCl 2跟溶液中的离子下发生反应。而加入AgNO 3溶液,则发生NaCl +AgNO 3==AgCl↓+NaNO 3的反应。 答案:D

附: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习题是常见的,因此要求同学们对典型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的色、态、溶解性等熟练掌握,初中化学里最常见的难溶(或不溶性)盐有:四种白色沉淀:AgCl 、BaSO 4、CaCO 3和BaCO 3碱有:一种蓝色沉淀:Cu (OH )2,一

种红褐色沉淀:Fe (OH )3

【例17】只有氯化钡溶液和简单的仪器装置,鉴别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任意编号为甲、乙溶液)。操作如下:

(1)分别取少量甲、乙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氯化钡溶液,两支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

下面还要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把它们鉴别出来。请将鉴别的步骤、现象及最终结论,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有别于类似的、常见的鉴别题。又因为它仅仅是鉴别题,不是除杂质的题,不需要加入一定质量的试剂。因此在鉴别时,加入的试剂可能会多一点,也可能会少一点,只要产生明显现象,达到鉴别目的,就可以了。恰恰是这一点考虑不周,导致解题的失误。

题中“(l )分别取少量甲、乙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BaCl 2溶液„„”,非常明显的是“各滴加”,两支试管“都产生”白色沉淀。题中没有说明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或滴至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就要考虑到BaCl 2溶液可能是不足量,也可能稍过量。这是进行下一步操作,所必须想到的。

一般来说,在下面的操作中,使用的试剂是稀H 2SO 4或Na 2CO 3溶液(这是题目限定的),试想如果不进行过滤,继续向试管中,加入稀H 2SO 4或Na 2CO 3溶液,能否鉴别出来呢?只举两种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首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便于说明暂定为试管a 和试管b

试管a BaCl2+H2SO 4==BaSO4↓+2HCl

试管b BaCl2+Na2CO 3==BaCO3↓+2NaCl

若BaCl 2过量,继续向两试管中,加入甲或乙溶液,其现象分析如下

若BaCl 2不足量,继续向两试管中,加入甲或乙溶液,其现象分析如下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的分析,说明若不过滤,是无法鉴别的。所以该鉴别题,关键的一步操作

是过滤。过滤后,取沉淀进行鉴别。请看下表

下面将本题的其它解法列表说明。(均使用溶液甲或乙为试剂)

答案:(2)分别过滤,得到两种白色固体和两种无色溶液

(3)将所得固体物质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若取溶液甲滴入两支试管,观察到一支试管中产生无色气体,另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证明甲是稀硫酸,乙是碳酸钠溶液。

若取溶液甲滴入两支试管,观察到两支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证明甲是碳酸钠溶液,乙是稀硫酸。

【例18】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杂质,测得两种杂质的质量比13:10。欲将两种杂质同时除去,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以选用的试剂组合是

(A )盐酸和硫酸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73:98

(B )盐酸和硫酸钠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73:71

(C )硫酸和硫酸镁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49:60

(D )硫酸和硫酸钠溶液,其中含溶质的质量比为98:71

分析:该题是要求,通过计算,将NaCl 溶液中的两种杂质,同时,全部除去,最后得到纯净的NaCl 溶液。具有一定难度。

在NaCl 溶液中,含有少量BaCl 2和NaOH 杂质,经过分析可以知道,实际上要除去的仅仅是两种离子──溶液中的钡离子(Ba 2+)和氢氧根离子(OH )。一般除去Ba 2+的方法是,加入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利用它们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将Ba 2+沉淀为BaSO 4,再经过滤除之。一般除去OH -的方法是,加人酸(H +)使其中和成水,或加入某金属离子,使其转化为不溶性碱,再经过滤除之。

然而该题要求,通过计算,选择合理的试剂组合,将具有一定质量比的两种杂质,同时,全部除去,并得到纯净的NaCl 溶液,当然又使难度加大。

下面首先分析,四个选项给出的试剂与被除离子的关系。也就是选项中给出的试剂是否能将Ba 2+和OH -除去,同时又不引进新的杂质。请看下表

结果表明,四个选项中给出的试剂,都可达到上述目的。其中H 2SO 4和MgSO 4,即可以用于除去Ba 2+,也可除去OH -(注:Mg (OH )2不溶)。说明只要加入适量,都可将杂质同时,全部除去,并得到纯净的NaCl 溶液。那么哪个选项是适量的呢?还必须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法:将BaCl 2和NaOH 的质量,分别设为13和10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每个试剂组合中。两种试剂的质量比,然后选项。

(1)选项

A

看出在用H 2SO 4沉淀Ba 2+的同时,又生成HCl 它也可以用来中和溶液中的NaOH 。

选项A 正确。

(2)选项

B

选项B 正确

本题为1—2选。若计算无误,一般C 和D 不必再考虑。若把握不大,也可作简单计算。

(3)选项C ,可根据H 2SO 4的双重作用考虑

2NaOH ~H 2SO 4 BaCl2~H 2SO 4

80 98 208 98

10 12.25 26 12.25

26 13不合题意

(4)选项D 同选项C ,略

答案:A 、B

药品的存放

白磷:因易氧化且能自燃,但它不与水反应,所以应放在水中存放。

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因它们易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又能与二氧化硅反应而腐蚀试剂瓶瓶口,所以应放在用胶塞密封的试剂瓶内。

浓硝酸:因具有挥发性,见光受热易分解,应在低温处的棕色瓶内存放。

氨水:因易挥发,所以应放在低温处,密封在试剂瓶内。氨水对多种金属有腐蚀作用,在运输和贮存氨水时,一般要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等耐腐蚀的容器。

金属钾、钠、钙:因它们易氧化、易跟水反应,但它们不和煤油或石蜡油反应,所以应在煤油或石蜡油里存放。

硝酸银:因见光受热易分解,所以应在低温处棕色瓶内存放。

浓硫酸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浓盐酸易挥发,应放入试剂瓶里用磨口塞盖严。

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常见有色物质的颜色

常见可燃物的燃烧现象

实验报告

做实验应事先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

做化学实验时,要按照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抓住主要的、最能反映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进行完整的、正确的描述。一般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主要抓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不同色态,及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观察到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味、生成气体、沉淀等。由反应现象,可判断出实验的结论,一般化学反应,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或结论。

有氧气、氢气、氮气、空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6种气 体,怎样鉴别

它们?

取6支试管,并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将6个贮存气体的橡胶袋上的导气管分别插入6个试管的石灰水中,打开自由夹,观察6个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其中有一支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此种气体必为二氧化碳。其它五支试管中无变化。关闭自由夹。

取一个水槽并放好水。再取5个集气瓶在其内部也全装满水并倒立在水槽中。将剩余的5种气体均采用排水取气法各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并将此5瓶气体用玻璃片盖好,从水槽中取出,放置在桌面上。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5个集气的瓶口,观察现象。

其中一瓶气体能使木条越着越旺的,则一定是氧气。

其中一瓶对于木条燃烧没什么影响,而瓶中气体也没有燃烧现象的,则一定是空气。

其中一瓶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一定为氮气。

有两瓶气体在遇燃着的木条时,瓶中的气体被点燃了,且燃烧时的火焰均为淡蓝色,此时迅速地往两个集气瓶中都倒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摇动集气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其中有一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则原来的气体一定为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而另一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没变化,则原来的气体一定为氢气,因为氢气燃烧只能生成水。

今有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固体粉末, 怎样鉴别它

们?

取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固体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再在各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得四种无色溶液。

取四支试管分别倒入未知液1mL 至2mL ,并往四支试管中加入1mL 至2mL 盐酸。其中一支试管中有无色气泡产生,则原物质为碳酸钾。

K 2CO 3+2HCl=2KCl+H2O+CO2↑

其它三支试管中没有气泡生成,也无其它现象发生。因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三种溶液跟盐酸都不反应。

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余下的三种未知液1mL 至2mL 并往三支试管中加入1mL 至2mL 氯化钡溶液,其中一个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1mL 至2mL 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消失,则此原物质为硫酸钾。

K 2SO 4+BaCl2=BaSO4↓+2KCl

其它两支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无别的现象发生。因为氯化钾、硝酸钾两种溶液跟氯化钡溶液都不反应。

再取两只试管分别倒入余下的两种未知液1mL 至2mL ,并往两支试管中加入1mL 至2mL 硝酸银溶液,其中一个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1mL 至2mL 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消失,则此原物质为氯化钾。

KCl+AgNO3=AgCl↓+KNO3

在另一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也无其它现象发生。因为硝酸钾溶液跟硝酸银溶液不反应。 所以,余下的一种原物质为硝酸钾。

如何检验H+、Ag+、OH-、Cl-、SO42-、CO32-六种离 子?

(1)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 +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 +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 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如果pH 小于7,则证明H +的存在。

(2)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 +的存在。

(3)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 -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 -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 -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 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如果pH 大于7,则证明OH -的存在。

(4)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 -的存在。

(5)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 42-的存在。

(6)CO32-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液中CO 32-的存在。


相关内容

  •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清单(含答案)
  •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梳理] 一.化学实验安全(主题2-5) 1.遵守实验室规则,要做到实验安全,注意以下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识别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典型例题]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标志.下列化 ...

  •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配套练习
  •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配套练习题 一.实验基础知识 1. 常用化学仪器 (1)应用要点:熟悉常用仪器结构特点.用途和应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加热容器.分离仪器.计量仪器等. (2)注意事项:加热容器要区分是直接加热还是隔石棉网加热:分离仪器要区分是用于分液.过滤还是蒸馏:计量仪器要特别注意零 ...

  •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配套练习题
  • 一.实验基础知识 1.       常用化学仪器 (1)应用要点:熟悉常用仪器结构特点.用途和应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加热容器.分离仪器.计量仪器等. (2)注意事项:加热容器要区分是直接加热还是隔石棉网加热:分离仪器要区分是用于分液.过滤还是蒸馏:计量仪器要特别注意零刻度的位置及读数的精度要求. 2. ...

  • 制取氧气(基础)
  • 制取氧气(基础)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 ● ●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注意事项. 认识分解反应,能区别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学习策略: 首先了解选择 ...

  • 中考工业流程图
  • 中考专题:工业流程图(中考新题型) (复习练习)1.阳春三月,实验初中群星文学社的同学一起骑着电动自行车外出踏青采风, (1)下列电动自行车各部件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不锈钢车圈 B.塑料车筐 C .合金车铃 D.玻璃反光镜 (2)同学们携带的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

  • 中学化学教材
  • 目录:初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高一 第一单 ...

  • 气体的制取
  • 第九讲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记忆口诀: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 CO2的验满: 用燃着的小木条 二.易错点分析 实验操作 1.(2011•武汉)下列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2.(2008•扬州)下列分别是一种气体制取.干燥.收集的装置图,该气体可能是( ...

  • 考 点 五化学常用仪器的创新使用
  • 考 点 五 化学常用仪器的创新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教学过程: 考 点 五 化学常用仪器的创新使用 教材梳理 ...

  • 九年级化学[气体的制取]
  •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知识总结] 一. 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 反应应容易控制:2. 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 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 2CO 3+2HCl==2NaCl+H2O+CO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