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2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

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返回

知识网络

熟记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

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僂、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旦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熟记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者、于、其、而、以、然、则、何、焉、所、乃、夫、尔、耳、乎等。

熟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熟记一些古今异意现象,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

熟记一些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詘、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反、趣、竦、见、陇、章等。

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

返回

典型例题

1.给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1)温故而知新( )

A.学过的知识B.故乡C.老朋友D.破旧的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A.背靠着B.违背C.失败D.背

(3)一男附书至( )

A.书本B.书写C.家信D.课本

答案与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疏通句意,再根据所给答案作出正确选择。本题答案应是:

(1)A(2)D(3)C

2.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B.伛偻提携(指老人)

C.等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 D.斟酌损益(损失)

答案与解析:回答文言文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给出词语的具体意思。“损”

在这里应该是“减少”的意思。本题答案应是:D。

3.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B.小大之狱(监狱) C.蹴尔而与之(用脚践踏) D.皆次当行(次序)

答案与解析:A中的“敌”是“夹击”的意思:B中的“狱”是“案件”的意思;D中的“次”是“编次”的意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C。

4.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答案与解析:A中的“徧”通“遍”,当“遍及,普遍”讲;C中的“坐”通“座”,当“座位”讲;D中的“还”通“旋”,当“掉转,转身”讲。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5.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乐”,愉快、高兴)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扳”通“攀”,拉着)

答案与解析:回答通假字的题目,首先要认真读句子,将句子的大意弄懂,然后再根据已有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作出正确回答。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说”应该通“悦”,而不是“乐”,当“愉快、高兴”讲。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悦”和“乐”都当“愉快、高兴”讲,若读题不仔细,则可能选错。所以,审题一定要认真。

6.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3)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7)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8)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1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答案与解析:以上10题均选自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每句都有一个通假字。同学们应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识别出其中的通假字,并给予正确解释。答案如下:(1)“畔”通“叛”,背叛。(2)“拂”通“弼”,辅弼。(3)“属”同“嘱”,嘱咐。(4)“具”通“俱”,全、都。(5)“衡”通“横”,梗塞。(6)“诎”通“屈”,弯曲。(7)“被”通“披”,穿着。(8)“惠”同“慧”,聪明。(9)“食”通“饲”,喂养。

(10)“圉”通“御”,抵挡。

7.下面加粗字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及其日中如探汤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与解析:A中的“牺牲”古义是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义是为正义事业献身;C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煮东西的汁;D中“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指运输业的总称。只有B项的“是”古今意义相同,都做判断动词。所以,本题答案应是:B。

8.写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2)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8)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答案与解析:同学们在回答古今异义词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的内容。古今异义词的判断方法是:如果用本义且无须改变用法,语句就能大致通顺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再结合平时的记忆积累,这样的题目就不会感到难做了。以上8题均为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今义好答,古义要靠对语句的理解,才能正确作答。具体答案是:(1)去——古:距离;今:往。(2)涕——古:眼泪;今:鼻涕。(3)股——古:大腿;今:事物的一部分。(4)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5)走——古:跑;今:行走。(6)虽——古:即使;今:虽然。(?)无论——古;更不必说;今;条件关联词。(8)卑鄙——古:出身卑微;今:品质恶劣。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当“听说”讲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村中闻有此人

答案与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运用以往掌握的知识积累理顺原句的意思,然后对应题目内容——当“听说”讲的一项,选出正确答案。或者将题目内容一一对应到句子中,解释得通的一句即为正确答案。本题答案应是:D。其余各项加点字的解释应是:A是“名誉”意思;B是“听见”的意思;C是“知道的情况”的意思。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若”的义项。

备选义项:(1)你 (2)好像 (3)如果 (4)比得上

A.若听茶声然( ) B.曾不若孀妻弱子(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E.若无兴德之言( )

答案与解析:回答这类题先不要看备选答案,而要先逐句翻译出来,弄清“若”的意思,再与备选答案一一对应,作出正确回答。本题答案是:A(2);B(4);C(3);D(1);E(3)。

11.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与解析:B项的两个“固”分别是“坚固”、“顽固”的意思;C项的两个“举”分别是“发动”、“推举”的意思;D项的两个“策”分别是“鞭子”、“鞭打”的意思。只有A项的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A。

12.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B.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D.公将鼓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与解析:A项的两个“数”都是“屡次”的意思;B项的两个“故”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D项的两个“将”都是“将要”的意思。只有C项的两个“鲜”分别是“少”和“鲜艳”的意思。所以,本题答案应是:C。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遂与外人间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则题名其上

名之者谁

死即举大名耳

(3)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曳屋许许声

遂许先帝以驱驰

(4)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是以谓之“文”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见藐小微物

但微颔之

(6)射者中,弈者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与解析:回答这样的题目需要同学们平时对一词多义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所选课文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正确作答。本题的答案是:

(1)间——间断;一会儿;夹杂;参与;暗

(2)名——著名;说出;名字;命名;事业

(3)许——赞同;左右;拟声词,摹仿拉倒房屋时的声音;答应

(4)是——此;因此;这样

(5)微——无,没有;细小;微微,略微

(6)胜——胜利;美好;担当

14.下列加粗字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与解析:A、B、C句中加粗词均为实词,分别解释为“盟誓”、“气象”、“无,没有”。只有D项中的“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宾客”。所以,本题答案应是:D。

1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4)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5)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答案与解析:答这类题目先要将句子大意译出来,再运用词类活用知识的积累,仔细斟酌,给出正确解释。具体答案如下:

(1)笑:动词活用做状语,解释为“笑着”。

(2)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发扬光大”。

(3)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生气发怒”。

(4)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解释为“擅长”。

(5)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是粪土”。

16.下列加粗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黑质而白章 D.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与解析:本题不仅考文言虚词“而”的解释,还考其用法。这就需要认真联系上下文,疏通句意,弄清“而”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再作出正确选择。A是顺承连词,译为“然后”;C是表并列,可不译。只有B和D这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所以,本题

的答案应是B和D。

1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可以一战D.扶苏以数谏故

答案与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不以物喜”中的“以”当“因为”讲,是表示原因的介词。A是表示工具的介词,译为“用”;B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译为“来”;C是表示条件的介词,译为“凭借”;只有D是表示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苛政猛于虎也。

答案与解析:“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虚词,通常译为“在”,如A、B、C中的“于”。只有D项中的“于”是表比较,译为“比”。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9.为下列加粗的“其”选择正确的义项。

备选答案:A.自B.表示希望的语气词 C.表示推断,译为“恐怕”

D.表示反问,译为“难道” E.他 F.他的 G.那 H.其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公问其故。

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其真无马邪?

⑥则题名其上。

⑦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案与解析:“其”通常做语气词和代词,要想作出正确解释还需具体联系上下文。本题正确答案是:①E ②F ⑧G ①H ⑤D ⑥G ⑦B

2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粗的“则”字。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至则无可用。( )

③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答案与解析:正确答案是:①在 ②却 ③就 ④就是

21.说说下列各句是不是判断句。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珠可历历数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是进亦忧,退亦忧。

答案与解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学习起来应该说不算太困难。但要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容易的。第1句可翻译为: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里“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第2句可翻译为: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可不译出。这两句虽然有“者”、“也”等标记,但都不是判断句。第3句可翻译为: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第4句可翻译为: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在古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代很少用“是”字表示判断,在句中用了“是”字,大多数是把它作为代词使用的。第4句的“是”在这里就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稍不注意,解释成判断词的“是”,好像句子也通顺,那就错了。所以,这两句也不是判断句。

22.翻译下列句子。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问:“何以战?”

答案与解析:在阅读浅易文言文中,应不断熟悉文言句式,并运用所了解的句式加深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使之相辅相成。译文要注意语意和语境,同是一种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同样的词,但因语句的内容不同,译文就应当适当调整。第1句的“何以”是“以何”,当“为什么”讲。句子可译为: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把它叫做“文”呢?第2句的“何以”,是“以何”,当“凭

(靠)什么”讲。句子可译为: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作战?”

23.识别下列各句的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始知为人情所患。

3.夫战,勇气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何陋之有?

答案与解析:识别各种文言句式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中的各种文言句式,首先要根据文言句式的语言标志作出判断。第1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句话有作为判断句的语言标志“……者……也”,所以是判断句。第2句“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表被动的词“为”,所以是被动句。有了语言标志是理解文言句子属于哪种句式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文意去推断。比如第3句“夫战,勇气也”。我们说这是个判断句,是因为它用“也”表判断语气。而第4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则不是表判断,而是陈述作者的一种感情体验。这需要在阅读中加以品味、比较,语意顺畅了才算恰当。再如第5句“何陋之有”这个句子,应按照“有何陋”这样的语序去理解文意,全句才贯通,所以,我们说它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24.填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与解析:阅读文言文常会体验到,文言句中该有的一些句子成分而没有,根据文章前后文的联系,能够确定这些成分省略了,是可以补充出来的。这些能补充出的成分,就是省略的成分。识别是否有省略,就要依据上下文。这句话我们在阅读中感到,“黑质而白章”缺少陈述对象(主语),“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都缺少主语成分,就要循文觅迹,看一看各句子省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黑质而白章”显然说的是“异蛇”,紧承前句的宾语而省;“尽死”也是紧承前句“草木”而省。“啮人”的肯定是“异蛇”,而“无御之者”的则是“人”。这些根据文意是能推断出来的。又如一些介宾短语中,宾语有时省略,或介词“于”省略,阅读这些省略成分的句子,可以采用增添法,补充上所省略的成分,翻译后就非常顺畅,读原句时也不执拗。介宾短语省略代词时,往往从前文中可以找到,如“必以分人”在“以”后省略“之”,指代文中的“衣食”。在学习文言文中,加强诵读,从中增强文言语感,可以将识别成分省略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本题的答案应是:l.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

25.辨别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句式。

a.判断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小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子何恃而往?( )

答案与解析:这道文言句式辨别题,主要考查初中阶段我们应掌握的四种文言句式。第1句只要搞清主语“舜”是被动者(被任用),就能判别此句是被动句。第2句中的后两个分句,实际上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明显省略谓语“鼓”,因而此句是省略句。第3句动词“为”表判断,此句为判断句。第4句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恃”的宾语,这是宾语前置句。我们做这一类考题只要一般性掌握其规律就能辨别,也可以对此类句子作简要翻译,对照一下原句便可作出判断。当然对文言句式一点也不懂,正确翻译文言文也是不行的。答案:1.d

2.b 3.a 4.c

返回

考题练习

1.(2000年辽宁省)选出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______

A.横无际涯(悬崖)谈笑有鸿儒(大)

B.波澜不惊(惊奇)陶后鲜有闻(新鲜)

C.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人恒过(犯过失)

D.版筑之间(建筑)亭亭净植(植树)

2.(2000年山东省济南市)对下列加粗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③不用,则以纸帖之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2000年哈尔滨市)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有亭翼然临(靠近)于泉上者。B.名(命名)之者谁?

C.醉翁之意(意思)不在酒。D.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4.(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加粗字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以啮( )人,无御之者 啮:咬。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遗:遗留。

C.遂( )逐齐师 遂:于是,就。

D.置人所罾( )鱼腹中 罾:用网捕。

5.(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是________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C.若毒之乎(如果)

D.年且九十(将)

6.(2001年烟台市)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公与之乘

辍耕之垄上

B.公问其故

故克之

C.公将鼓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D.公与之乘

车六七百乘

7.(2001年黑龙江省)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8.(2001年苏州市)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________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E.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二章》)

答:________和________。

9.(2001年天门市)加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朝晖夕阴 佳木秀而繁阴

B.而或长烟一空 不能指其一端

C.前人之述备矣 水陆草木之花

D.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2001年济南市)解释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要还家

11.(2002年青岛市)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左手倚一衡木。

C.固以怪之矣。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2003年天津市)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_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

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冽

杂然而前陈者

13.(2003年辽宁省)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________

A.在洞庭一湖

而或长烟一空

B.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横无边际

外与天际

14.(2003年河北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③公将鼓之

15.(2003年山东省济南市)下面句子中的“以”和“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16.(2003年河南省)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B.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秋天漠漠向昏黑

D.闻一言以自壮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7.(2003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18.(2003年福建省福州市)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知而不争

面山而居

B.见公输盘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C.愿借子杀之

呼尔而予之

D.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9.(2003年福建省福州市)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2003广东省广州市)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穷山之高而止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1.(2003年四川省)下面语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愿:希望

B.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禄:俸禄

C.然幸而得赐归待选 幸:幸福

D.将以益治其文 治:钻研

22.(2003年四川省)下面句子中与“偶然得之”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辍耕之垄上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23.(2003年四川省)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_

A.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B.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而尤以为未见太尉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苟富贵,无相忘

24.(2003年云南省昆明市)下面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B.造饮辄尽:制造

C.箪瓢屡空:经常

D.颇示己志:稍微

25.(2004年湖南省长沙市)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负者歌于途 B.杂然而前陈者

C.去国还乡 D.长烟一空

26.(2004年常州市)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乡为身死而不受(4)是亦不可以已乎

27.(2004年无锡市)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28.(2004年绍兴市)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________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9.(2004年安徽省)“郁郁适兹土”的“适”解释为“往,到”。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不能解释为“往,到”的一项是________

A.由是先王遂诣亮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辍耕之垄上 D.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0.(2004年兰州市)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________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答案:

1.C 2.D 3.B 4.B

5.C 6.C 7.B 8.A C

9.C 10.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邀请

11.A 12.B 13.A

14.①参与 ②独自专有 ③击鼓

15.C 16.B 17.A B

18.C

19.①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手熟罢了。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得不如人。

20.①一直攀登到山顶才停止

②附近所有的几个州的山川(或土地),都在坐席之下了。

21.C 22.A 23.A 24.B

25.A.负(背着) B.陈(摆放) C.去(离开) D.一(全)

26.(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

27.A 28.D 29.B 30.A

返回

复习指导

搞好中考语文复习要“三研究”

中考是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也是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中考语文复习。要搞好中考语文复习,我认为,应做如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

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解答有若干个模糊选择项影响的选择题时,往往难以一锤定音;有的同学对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纵横联系缺乏了解,解答阅读分析题时,往

往不会纵横考虑,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课本的各册、各单元上,学生也存在各自的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题、作业、试卷增多了,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对其进行批改,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查缺补漏,对症下药。

二、研究中考命题

依据研究中考命题依据,目的在于掌握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这样,复习就能明确目标,抓住关键,提高效益。我从1996年全国30份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中考命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大纲》中的“两把尺度”)。 《大纲》中“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是检测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两把尺度”,这是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如《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学写一般的应用文。”

2.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短文

《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为什么注意对象和场合?怎样注意呢?知识短文《语言的实际运用:得体》中讲得具体、明白。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短文是《大纲》中的“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表现。所以,语文知识短文成为中考命题者的依据。如依据上述知识短文,贵州省1996年中专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

你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说法最恰当的是( )

A.你大声说:“喂,老者,北京路怎么走?”

B.你迎上前问:“老爷爷,请问北京路怎么走?”

C.你高声说:“喂,站住,老头,北京路怎么走?”

D.你凑近突然问:“你能告诉我北京路怎么走吗?”

3.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

语文课本中的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是《大纲》“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而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是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及读写训练题也成为命题的依据。如初语五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一:

朗读全文二至三遍。读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试划分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道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朗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依照这类练习题,宁夏回族自治区1996年高中、中专招生语文试题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对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风烟/望/五津

B.将军/身披坚/执锐八百里/分/麾下炙

C.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人/西辞/黄鹤/楼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惜秦皇/汉武

三、研究语文复习资料的使用

语文复习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复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学过的课本知识。近几年,学生手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很多,各种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很多学生被埋在复习资料堆里,虽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我们应该在众多种语文复习资料中,为学生选择一种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能有条理地编写出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知识等内容的复习资料。选择质量好的版本,由学校或班级统一购买。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学生乱买、滥用,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学生使用语文复习资料,往往只知找其中的练习题做,这只是量变的积累。

我认为,复习应该使学生有质的突破与长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应试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我们可指导学生从复习资料中归纳出知识规律。如怎样辨别借喻和借代?资料中有这样一个例句: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敌人布下的层层包围与“天罗网”相似,“天罗网”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铁窗”与监牢有关系,是监牢的一部分,在句中代替了监牢,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可归纳出:构成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基椽—相似性、相关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尺度;借喻的基础是相

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

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返回

知识网络

熟记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

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僂、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旦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熟记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者、于、其、而、以、然、则、何、焉、所、乃、夫、尔、耳、乎等。

熟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熟记一些古今异意现象,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

熟记一些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詘、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反、趣、竦、见、陇、章等。

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

返回

典型例题

1.给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1)温故而知新( )

A.学过的知识B.故乡C.老朋友D.破旧的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A.背靠着B.违背C.失败D.背

(3)一男附书至( )

A.书本B.书写C.家信D.课本

答案与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疏通句意,再根据所给答案作出正确选择。本题答案应是:

(1)A(2)D(3)C

2.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B.伛偻提携(指老人)

C.等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 D.斟酌损益(损失)

答案与解析:回答文言文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给出词语的具体意思。“损”

在这里应该是“减少”的意思。本题答案应是:D。

3.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B.小大之狱(监狱) C.蹴尔而与之(用脚践踏) D.皆次当行(次序)

答案与解析:A中的“敌”是“夹击”的意思:B中的“狱”是“案件”的意思;D中的“次”是“编次”的意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C。

4.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答案与解析:A中的“徧”通“遍”,当“遍及,普遍”讲;C中的“坐”通“座”,当“座位”讲;D中的“还”通“旋”,当“掉转,转身”讲。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5.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乐”,愉快、高兴)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扳”通“攀”,拉着)

答案与解析:回答通假字的题目,首先要认真读句子,将句子的大意弄懂,然后再根据已有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作出正确回答。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说”应该通“悦”,而不是“乐”,当“愉快、高兴”讲。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悦”和“乐”都当“愉快、高兴”讲,若读题不仔细,则可能选错。所以,审题一定要认真。

6.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3)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7)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8)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1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答案与解析:以上10题均选自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每句都有一个通假字。同学们应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识别出其中的通假字,并给予正确解释。答案如下:(1)“畔”通“叛”,背叛。(2)“拂”通“弼”,辅弼。(3)“属”同“嘱”,嘱咐。(4)“具”通“俱”,全、都。(5)“衡”通“横”,梗塞。(6)“诎”通“屈”,弯曲。(7)“被”通“披”,穿着。(8)“惠”同“慧”,聪明。(9)“食”通“饲”,喂养。

(10)“圉”通“御”,抵挡。

7.下面加粗字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及其日中如探汤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与解析:A中的“牺牲”古义是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义是为正义事业献身;C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煮东西的汁;D中“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指运输业的总称。只有B项的“是”古今意义相同,都做判断动词。所以,本题答案应是:B。

8.写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2)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8)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答案与解析:同学们在回答古今异义词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的内容。古今异义词的判断方法是:如果用本义且无须改变用法,语句就能大致通顺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再结合平时的记忆积累,这样的题目就不会感到难做了。以上8题均为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今义好答,古义要靠对语句的理解,才能正确作答。具体答案是:(1)去——古:距离;今:往。(2)涕——古:眼泪;今:鼻涕。(3)股——古:大腿;今:事物的一部分。(4)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5)走——古:跑;今:行走。(6)虽——古:即使;今:虽然。(?)无论——古;更不必说;今;条件关联词。(8)卑鄙——古:出身卑微;今:品质恶劣。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当“听说”讲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村中闻有此人

答案与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运用以往掌握的知识积累理顺原句的意思,然后对应题目内容——当“听说”讲的一项,选出正确答案。或者将题目内容一一对应到句子中,解释得通的一句即为正确答案。本题答案应是:D。其余各项加点字的解释应是:A是“名誉”意思;B是“听见”的意思;C是“知道的情况”的意思。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若”的义项。

备选义项:(1)你 (2)好像 (3)如果 (4)比得上

A.若听茶声然( ) B.曾不若孀妻弱子(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E.若无兴德之言( )

答案与解析:回答这类题先不要看备选答案,而要先逐句翻译出来,弄清“若”的意思,再与备选答案一一对应,作出正确回答。本题答案是:A(2);B(4);C(3);D(1);E(3)。

11.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与解析:B项的两个“固”分别是“坚固”、“顽固”的意思;C项的两个“举”分别是“发动”、“推举”的意思;D项的两个“策”分别是“鞭子”、“鞭打”的意思。只有A项的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A。

12.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B.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D.公将鼓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与解析:A项的两个“数”都是“屡次”的意思;B项的两个“故”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D项的两个“将”都是“将要”的意思。只有C项的两个“鲜”分别是“少”和“鲜艳”的意思。所以,本题答案应是:C。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遂与外人间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则题名其上

名之者谁

死即举大名耳

(3)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曳屋许许声

遂许先帝以驱驰

(4)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是以谓之“文”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见藐小微物

但微颔之

(6)射者中,弈者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与解析:回答这样的题目需要同学们平时对一词多义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所选课文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正确作答。本题的答案是:

(1)间——间断;一会儿;夹杂;参与;暗

(2)名——著名;说出;名字;命名;事业

(3)许——赞同;左右;拟声词,摹仿拉倒房屋时的声音;答应

(4)是——此;因此;这样

(5)微——无,没有;细小;微微,略微

(6)胜——胜利;美好;担当

14.下列加粗字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与解析:A、B、C句中加粗词均为实词,分别解释为“盟誓”、“气象”、“无,没有”。只有D项中的“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宾客”。所以,本题答案应是:D。

1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4)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5)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答案与解析:答这类题目先要将句子大意译出来,再运用词类活用知识的积累,仔细斟酌,给出正确解释。具体答案如下:

(1)笑:动词活用做状语,解释为“笑着”。

(2)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发扬光大”。

(3)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生气发怒”。

(4)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解释为“擅长”。

(5)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是粪土”。

16.下列加粗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黑质而白章 D.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与解析:本题不仅考文言虚词“而”的解释,还考其用法。这就需要认真联系上下文,疏通句意,弄清“而”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再作出正确选择。A是顺承连词,译为“然后”;C是表并列,可不译。只有B和D这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所以,本题

的答案应是B和D。

1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可以一战D.扶苏以数谏故

答案与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不以物喜”中的“以”当“因为”讲,是表示原因的介词。A是表示工具的介词,译为“用”;B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译为“来”;C是表示条件的介词,译为“凭借”;只有D是表示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苛政猛于虎也。

答案与解析:“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虚词,通常译为“在”,如A、B、C中的“于”。只有D项中的“于”是表比较,译为“比”。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9.为下列加粗的“其”选择正确的义项。

备选答案:A.自B.表示希望的语气词 C.表示推断,译为“恐怕”

D.表示反问,译为“难道” E.他 F.他的 G.那 H.其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公问其故。

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其真无马邪?

⑥则题名其上。

⑦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案与解析:“其”通常做语气词和代词,要想作出正确解释还需具体联系上下文。本题正确答案是:①E ②F ⑧G ①H ⑤D ⑥G ⑦B

2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粗的“则”字。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至则无可用。( )

③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答案与解析:正确答案是:①在 ②却 ③就 ④就是

21.说说下列各句是不是判断句。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珠可历历数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是进亦忧,退亦忧。

答案与解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学习起来应该说不算太困难。但要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容易的。第1句可翻译为: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里“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第2句可翻译为: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可不译出。这两句虽然有“者”、“也”等标记,但都不是判断句。第3句可翻译为: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第4句可翻译为: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在古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代很少用“是”字表示判断,在句中用了“是”字,大多数是把它作为代词使用的。第4句的“是”在这里就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稍不注意,解释成判断词的“是”,好像句子也通顺,那就错了。所以,这两句也不是判断句。

22.翻译下列句子。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问:“何以战?”

答案与解析:在阅读浅易文言文中,应不断熟悉文言句式,并运用所了解的句式加深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使之相辅相成。译文要注意语意和语境,同是一种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同样的词,但因语句的内容不同,译文就应当适当调整。第1句的“何以”是“以何”,当“为什么”讲。句子可译为: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把它叫做“文”呢?第2句的“何以”,是“以何”,当“凭

(靠)什么”讲。句子可译为: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作战?”

23.识别下列各句的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始知为人情所患。

3.夫战,勇气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何陋之有?

答案与解析:识别各种文言句式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中的各种文言句式,首先要根据文言句式的语言标志作出判断。第1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句话有作为判断句的语言标志“……者……也”,所以是判断句。第2句“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表被动的词“为”,所以是被动句。有了语言标志是理解文言句子属于哪种句式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文意去推断。比如第3句“夫战,勇气也”。我们说这是个判断句,是因为它用“也”表判断语气。而第4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则不是表判断,而是陈述作者的一种感情体验。这需要在阅读中加以品味、比较,语意顺畅了才算恰当。再如第5句“何陋之有”这个句子,应按照“有何陋”这样的语序去理解文意,全句才贯通,所以,我们说它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24.填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与解析:阅读文言文常会体验到,文言句中该有的一些句子成分而没有,根据文章前后文的联系,能够确定这些成分省略了,是可以补充出来的。这些能补充出的成分,就是省略的成分。识别是否有省略,就要依据上下文。这句话我们在阅读中感到,“黑质而白章”缺少陈述对象(主语),“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都缺少主语成分,就要循文觅迹,看一看各句子省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黑质而白章”显然说的是“异蛇”,紧承前句的宾语而省;“尽死”也是紧承前句“草木”而省。“啮人”的肯定是“异蛇”,而“无御之者”的则是“人”。这些根据文意是能推断出来的。又如一些介宾短语中,宾语有时省略,或介词“于”省略,阅读这些省略成分的句子,可以采用增添法,补充上所省略的成分,翻译后就非常顺畅,读原句时也不执拗。介宾短语省略代词时,往往从前文中可以找到,如“必以分人”在“以”后省略“之”,指代文中的“衣食”。在学习文言文中,加强诵读,从中增强文言语感,可以将识别成分省略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本题的答案应是:l.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

25.辨别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句式。

a.判断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小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子何恃而往?( )

答案与解析:这道文言句式辨别题,主要考查初中阶段我们应掌握的四种文言句式。第1句只要搞清主语“舜”是被动者(被任用),就能判别此句是被动句。第2句中的后两个分句,实际上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明显省略谓语“鼓”,因而此句是省略句。第3句动词“为”表判断,此句为判断句。第4句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恃”的宾语,这是宾语前置句。我们做这一类考题只要一般性掌握其规律就能辨别,也可以对此类句子作简要翻译,对照一下原句便可作出判断。当然对文言句式一点也不懂,正确翻译文言文也是不行的。答案:1.d

2.b 3.a 4.c

返回

考题练习

1.(2000年辽宁省)选出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______

A.横无际涯(悬崖)谈笑有鸿儒(大)

B.波澜不惊(惊奇)陶后鲜有闻(新鲜)

C.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人恒过(犯过失)

D.版筑之间(建筑)亭亭净植(植树)

2.(2000年山东省济南市)对下列加粗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③不用,则以纸帖之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2000年哈尔滨市)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有亭翼然临(靠近)于泉上者。B.名(命名)之者谁?

C.醉翁之意(意思)不在酒。D.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4.(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加粗字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以啮( )人,无御之者 啮:咬。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遗:遗留。

C.遂( )逐齐师 遂:于是,就。

D.置人所罾( )鱼腹中 罾:用网捕。

5.(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是________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C.若毒之乎(如果)

D.年且九十(将)

6.(2001年烟台市)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公与之乘

辍耕之垄上

B.公问其故

故克之

C.公将鼓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D.公与之乘

车六七百乘

7.(2001年黑龙江省)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8.(2001年苏州市)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________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E.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二章》)

答:________和________。

9.(2001年天门市)加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朝晖夕阴 佳木秀而繁阴

B.而或长烟一空 不能指其一端

C.前人之述备矣 水陆草木之花

D.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2001年济南市)解释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要还家

11.(2002年青岛市)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左手倚一衡木。

C.固以怪之矣。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2003年天津市)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_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

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冽

杂然而前陈者

13.(2003年辽宁省)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________

A.在洞庭一湖

而或长烟一空

B.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横无边际

外与天际

14.(2003年河北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③公将鼓之

15.(2003年山东省济南市)下面句子中的“以”和“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16.(2003年河南省)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B.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秋天漠漠向昏黑

D.闻一言以自壮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7.(2003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18.(2003年福建省福州市)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知而不争

面山而居

B.见公输盘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C.愿借子杀之

呼尔而予之

D.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9.(2003年福建省福州市)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2003广东省广州市)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穷山之高而止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1.(2003年四川省)下面语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愿:希望

B.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禄:俸禄

C.然幸而得赐归待选 幸:幸福

D.将以益治其文 治:钻研

22.(2003年四川省)下面句子中与“偶然得之”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辍耕之垄上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23.(2003年四川省)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_

A.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B.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而尤以为未见太尉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苟富贵,无相忘

24.(2003年云南省昆明市)下面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B.造饮辄尽:制造

C.箪瓢屡空:经常

D.颇示己志:稍微

25.(2004年湖南省长沙市)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负者歌于途 B.杂然而前陈者

C.去国还乡 D.长烟一空

26.(2004年常州市)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乡为身死而不受(4)是亦不可以已乎

27.(2004年无锡市)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28.(2004年绍兴市)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________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9.(2004年安徽省)“郁郁适兹土”的“适”解释为“往,到”。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不能解释为“往,到”的一项是________

A.由是先王遂诣亮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辍耕之垄上 D.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0.(2004年兰州市)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________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答案:

1.C 2.D 3.B 4.B

5.C 6.C 7.B 8.A C

9.C 10.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邀请

11.A 12.B 13.A

14.①参与 ②独自专有 ③击鼓

15.C 16.B 17.A B

18.C

19.①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手熟罢了。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得不如人。

20.①一直攀登到山顶才停止

②附近所有的几个州的山川(或土地),都在坐席之下了。

21.C 22.A 23.A 24.B

25.A.负(背着) B.陈(摆放) C.去(离开) D.一(全)

26.(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

27.A 28.D 29.B 30.A

返回

复习指导

搞好中考语文复习要“三研究”

中考是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也是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中考语文复习。要搞好中考语文复习,我认为,应做如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

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解答有若干个模糊选择项影响的选择题时,往往难以一锤定音;有的同学对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纵横联系缺乏了解,解答阅读分析题时,往

往不会纵横考虑,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课本的各册、各单元上,学生也存在各自的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题、作业、试卷增多了,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对其进行批改,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查缺补漏,对症下药。

二、研究中考命题

依据研究中考命题依据,目的在于掌握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这样,复习就能明确目标,抓住关键,提高效益。我从1996年全国30份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中考命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大纲》中的“两把尺度”)。 《大纲》中“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是检测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两把尺度”,这是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如《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学写一般的应用文。”

2.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短文

《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为什么注意对象和场合?怎样注意呢?知识短文《语言的实际运用:得体》中讲得具体、明白。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短文是《大纲》中的“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表现。所以,语文知识短文成为中考命题者的依据。如依据上述知识短文,贵州省1996年中专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

你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说法最恰当的是( )

A.你大声说:“喂,老者,北京路怎么走?”

B.你迎上前问:“老爷爷,请问北京路怎么走?”

C.你高声说:“喂,站住,老头,北京路怎么走?”

D.你凑近突然问:“你能告诉我北京路怎么走吗?”

3.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

语文课本中的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是《大纲》“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而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是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及读写训练题也成为命题的依据。如初语五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一:

朗读全文二至三遍。读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试划分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道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朗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依照这类练习题,宁夏回族自治区1996年高中、中专招生语文试题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对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风烟/望/五津

B.将军/身披坚/执锐八百里/分/麾下炙

C.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人/西辞/黄鹤/楼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惜秦皇/汉武

三、研究语文复习资料的使用

语文复习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复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学过的课本知识。近几年,学生手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很多,各种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很多学生被埋在复习资料堆里,虽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我们应该在众多种语文复习资料中,为学生选择一种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能有条理地编写出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知识等内容的复习资料。选择质量好的版本,由学校或班级统一购买。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学生乱买、滥用,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学生使用语文复习资料,往往只知找其中的练习题做,这只是量变的积累。

我认为,复习应该使学生有质的突破与长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应试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我们可指导学生从复习资料中归纳出知识规律。如怎样辨别借喻和借代?资料中有这样一个例句: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敌人布下的层层包围与“天罗网”相似,“天罗网”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铁窗”与监牢有关系,是监牢的一部分,在句中代替了监牢,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可归纳出:构成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基椽—相似性、相关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尺度;借喻的基础是相

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相关内容

  • 要先了解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类型
  • 要先了解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结合练习加以巩固.结合典型事例解说如下: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 ...

  • 文言基础知识选择题8页
  • 文言基础知识测试 一.词类活用练习 1 .选出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左右欲刃相如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C 相如廷叱之 D 乃使其从者衣褐 .. 2 .选出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c 卒廷 ...

  • 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酉阳二中高2010级教材复习过关检测练习 编辑:王兴业 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请注字音 遗镞( ) 锋镝( ) 瓮牖( )( ) 崤( )函 逡巡( ) 隳坏( ) 鞭笞( ) 劲弩( ) 钩戟长铩( ) 墨翟( ) 行伍( ) 万乘( ) 氓隶( ) 度长絜 ...

  • 评估课-文言文翻译抢分秘诀
  • [教学案例设计]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抢分秘诀 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三语文备课组 梁建华 设计思想 把握教育的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透彻理解高考考纲考点,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培养文 ...

  • 高考文言文翻译例说
  •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文的翻译.大家都知道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在具体翻译时需遵循"留.增.删.换.调"的原则.但不少同学由于对文言文翻译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因而失误率也比较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高 ...

  • 高中语文文言文整理
  •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12 (陪,通"倍")3 456.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 (古:从属二主.有二心 今:数词二的大写) 2(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 3 今: 儿 ...

  • 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很好很强大
  • 文言语法: 常见实词.常见虚词.文言句式 一.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 ...

  •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 用"者„„也" ...

  •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复习指南
  •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 翻译,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 二.命题特点 1. 考查形式 主观题为主 2. 考查内容 三.题点聚焦 文言翻译的二标准.三原则.五步骤.七方法.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