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基本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 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

• 德国古典哲学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 根据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 两个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 唯心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

根据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以认识:可知论

不可以认识:不可知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

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观

1、意识的产生

•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

类意识

•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1、实践的特征:

• 直接现实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2、实践的基本形式

• ①物质生产实践

• ②社会政治实践

• ③科学文化实践

•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的含义

• 辩证法的含义

• 两者的根本分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 2、同一性

•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 ②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

• ③矛盾双方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3、斗争性

•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 ②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 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

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同一性:

•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

件。

•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 斗争性:

• ①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质变创造

条件。

• ②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 1、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2、矛盾的特殊性

• 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矛盾

的双方也不同。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

验的东西

•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一)从实践到认识

• 1、感性认识

•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 ①特点:直接性和丰富性

• ②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 感性认识虽然生动、形象,但是还不深刻,也可能不可靠。

• 2、理性认识

•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 ①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②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

(二)从认识到实践

• 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 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认识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

•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②在实践基础上,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 2、真理的相对性

• ①人类认识的广度有限

• ②人类认识的深度有限

•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①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 ②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

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的特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1、唯物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2、唯心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唯心历史观的局限性/缺陷:

• 至多考察没有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察背后的深层的物质动因和经济

根源;

•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1、什么是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

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根本的内容,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2、什么是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

哲学、道德、艺术、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 社会意识从程度上分,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又包括意

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

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和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力

• 1、概念:

•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2、构成:

• 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 生产关系

• 1、概念: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 生产关系系统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1、辩证关系:

•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性质、发展

•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 促进;不适应-阻碍

•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发展

•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表现: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异己;“控制”社

会生活;服务效果为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

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1、统一性:

•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 • •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 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

• 德国古典哲学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 根据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 两个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 唯心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

根据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以认识:可知论

不可以认识:不可知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

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观

1、意识的产生

•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

类意识

•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1、实践的特征:

• 直接现实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2、实践的基本形式

• ①物质生产实践

• ②社会政治实践

• ③科学文化实践

•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的含义

• 辩证法的含义

• 两者的根本分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 2、同一性

•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 ②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

• ③矛盾双方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3、斗争性

•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 ②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 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

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同一性:

•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

件。

•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 斗争性:

• ①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质变创造

条件。

• ②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 1、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2、矛盾的特殊性

• 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矛盾

的双方也不同。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

验的东西

•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一)从实践到认识

• 1、感性认识

•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 ①特点:直接性和丰富性

• ②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 感性认识虽然生动、形象,但是还不深刻,也可能不可靠。

• 2、理性认识

•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 ①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②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

(二)从认识到实践

• 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 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认识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

•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②在实践基础上,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 2、真理的相对性

• ①人类认识的广度有限

• ②人类认识的深度有限

•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①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 ②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

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的特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1、唯物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2、唯心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唯心历史观的局限性/缺陷:

• 至多考察没有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察背后的深层的物质动因和经济

根源;

•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1、什么是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

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根本的内容,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2、什么是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

哲学、道德、艺术、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 社会意识从程度上分,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又包括意

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

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和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力

• 1、概念:

•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2、构成:

• 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 生产关系

• 1、概念: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 生产关系系统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1、辩证关系:

•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性质、发展

•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 促进;不适应-阻碍

•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发展

•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表现: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异己;“控制”社

会生活;服务效果为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

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1、统一性:

•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 • •


相关内容

  • 马克思哲学论文
  • 一个半世纪以前,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一批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辛勤笔耕,马哲应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切身需要而生.其脱胎于德国古典哲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外壳相结合,从而最终产生了迄今为止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即马哲.它自诞生之际 ...

  • 毛概马哲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4
  • 调查心得 每一个问题的发现都是通过人们的观察,而只有了解了问题的实质,我们才能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组为了了解雅安地区公民的公民文化的现状,就对雅安当地居民的公民文化做了一个调查,我们调查的方式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这整个调查的过程体现了我们组的合作能力,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对雅安地区的公民文化有了基本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F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 ...

  • 马哲习题及参考答案
  •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 ①科学性 ②革命性 ③实践性 ④创造性 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 ①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② <神圣家族> 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④ <德意 ...

  • 马哲论文-矛盾
  • 马哲论文 --关于矛盾论的一点看法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话说有一位犯人要被处决,监斩官对死囚说道:"现在临终之前还允许你说一句话,如果是真话我就放了你,如果是假话,你就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监斩官本想不管你说我都否认反正你拿我没招,那死囚略一思索,答道:"我将会被钉在 ...

  • 2015级马哲复习考试重点(1)
  • 2015级马哲复习考试重点 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 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南京市委党校 孙景坛教授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300年.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马 哲及政治经济学):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成功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 ...

  • 马哲学习心得
  • 经过一个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学习,使我深刻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 ...

  • 10-09考研马哲真题及详解
  • 考研政治真题之马哲部分 2010 一.单项选择题 1. 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