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走向共和

第7课 走向共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同盟会成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本课难点:对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理解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孙中山闹革命

本目主要写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成立两部分。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主要使学生了解孙中山为什么投身革命。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时代的推动。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腐朽性日益暴露,在这种形势下,爱国的志士仁人开始走上以推翻清王朝来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孙中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二是个人的品质。教材小字概述了孙中山的成长道路,他从小接受西方新式教育,接受了民

主主义思想,读书期间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了报效祖国的信念,这使他成人后积极探索救国的方法、道路,为振兴中华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启发学生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进行探讨,这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同盟会成立主要使学生了解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会极大地推动革命的发展。首先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这对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痈可以把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进而了解革命党人进行革命的目的,从他们的目的上可以看出,革命党人要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的共和国,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在当时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下,革命必将会有更大地发展。

黄花岗起义主要使学生真切感受革命党人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主义英雄气概,从而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武昌起义

这一目主要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概况和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顷刻土崩瓦解的形势。通过武昌起义中革命士兵所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全国各地对起义的纷纷响应,使学生体会腐朽清王朝瓦解的必然趋势。

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起义原定10月6日(农历中秋节)发动,但因准备不充分推迟,10月9日因炸弹爆炸使起义机密泄露,起义领导机关被破坏,革命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在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下,革命士兵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自行联系,坚决发动了起义,起义在武昌城内外同时发动,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教材设计了学生讨论题:“武昌起义为什么取得胜利?”目的在于使让学生认识到,起义是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发动的,但取得了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革命党人在起义前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为革命积蓄了力量;革命士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清政府的腐朽使其丧失民心等。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革命,10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相继独立响应革命,11月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相继独立,响应革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对清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教材引用了《全国响应革命形势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图,找出响应革命的省份,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违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清政府土崩瓦解的趋势。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清政府调集北洋军对武汉发动进攻。北洋军在人员、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革命军节节败退,汉阳、汉口相继失守,武昌告急,湖北军政府甚至准备放弃武昌。但革命在全国的发展二·使北洋军不得不停止对武昌的进攻,以应付其他地区的革命军。

三、创立中华民国

这一目主要让学生了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概况,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而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是与清王朝性质完全不同的新政权,它的建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手法、革命阵营的力量分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革命后的首要问题是建立政权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就是参加革命各省的共同目标。1911年底,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成立了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应该让学生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临时政府建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材小字介绍了约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约法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使学生首先明确约法对国家和人民的权利是如何规定的;约法对国家各个权力机构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约法对各个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如何规定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部约法与封建专制体制相比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建议教师应避免直接引入“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等概念,要注意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阶级、民族、宗教一律平等,这比封建社会的“家天下”、民族歧视政策就是进步;约法规定国家权力分属于参议院、总统和法官,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这比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进步。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帝国主义为确保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一直都非常仇视中国革命,对辛亥革命也不例外,他们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对革命进行破坏。面对当时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列强感到公开进行武装干涉很难达到目的,于是他们决定在采取“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袁世凯上台后,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与南方革命力量进行和谈。在和谈过程中,袁世凯也耍尽了手腕,他一方面利用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对革命势力施加压力,以显示自己实力;另一方面表示赞成共和,以换取革命势力对他的让步。当看到和谈形势发展可能影响到他在新政权中的地位时,他便粗暴地停止和谈,并把和谈代表唐绍仪撤职,重新开始对南方发动进攻。当革命势力对他作出新的让步后,他又恢复和谈。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要面对袁世凯的军事压力,同时又受到帝国主义经济上的封锁、经济上的遏制、军事上的威慑,不得不对袁世凯一再让步。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证后,立即对清帝实行逼宫,使清帝正式退位。之后他正式声明赞成“共和”,被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他夺取政权的目的达到了。

对这部分内容,应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对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的狡黠奸诈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体会一下当时革命党人的处境。

辛亥革命的果实虽然被袁世凯所窃取,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对于初一学生,主要让他们初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首要功绩就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至于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民主主义思想的觉醒,需要通过以后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总结,应从具体、生动的史实人手,避免概念化。

四、板书设计

第7课 走向共和

一、孙中山闹革命

兴中会成立

广州起义失败

同盟会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

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湖北军政府成立

三、创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清政府覆灭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五、小结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腐朽性日益暴露,在这种形势下,爱国的志士仁人开始走上以推翻清王朝来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孙中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同盟会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1912年创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至于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民主主义思想的觉醒,需要通过以后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

第7课 走向共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同盟会成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本课难点:对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理解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孙中山闹革命

本目主要写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成立两部分。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主要使学生了解孙中山为什么投身革命。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时代的推动。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腐朽性日益暴露,在这种形势下,爱国的志士仁人开始走上以推翻清王朝来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孙中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二是个人的品质。教材小字概述了孙中山的成长道路,他从小接受西方新式教育,接受了民

主主义思想,读书期间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了报效祖国的信念,这使他成人后积极探索救国的方法、道路,为振兴中华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启发学生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进行探讨,这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同盟会成立主要使学生了解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会极大地推动革命的发展。首先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这对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痈可以把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进而了解革命党人进行革命的目的,从他们的目的上可以看出,革命党人要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的共和国,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在当时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下,革命必将会有更大地发展。

黄花岗起义主要使学生真切感受革命党人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主义英雄气概,从而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武昌起义

这一目主要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概况和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顷刻土崩瓦解的形势。通过武昌起义中革命士兵所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全国各地对起义的纷纷响应,使学生体会腐朽清王朝瓦解的必然趋势。

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起义原定10月6日(农历中秋节)发动,但因准备不充分推迟,10月9日因炸弹爆炸使起义机密泄露,起义领导机关被破坏,革命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在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下,革命士兵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自行联系,坚决发动了起义,起义在武昌城内外同时发动,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教材设计了学生讨论题:“武昌起义为什么取得胜利?”目的在于使让学生认识到,起义是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发动的,但取得了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革命党人在起义前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为革命积蓄了力量;革命士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清政府的腐朽使其丧失民心等。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革命,10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相继独立响应革命,11月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相继独立,响应革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对清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教材引用了《全国响应革命形势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图,找出响应革命的省份,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违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清政府土崩瓦解的趋势。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清政府调集北洋军对武汉发动进攻。北洋军在人员、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革命军节节败退,汉阳、汉口相继失守,武昌告急,湖北军政府甚至准备放弃武昌。但革命在全国的发展二·使北洋军不得不停止对武昌的进攻,以应付其他地区的革命军。

三、创立中华民国

这一目主要让学生了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概况,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而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是与清王朝性质完全不同的新政权,它的建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手法、革命阵营的力量分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革命后的首要问题是建立政权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就是参加革命各省的共同目标。1911年底,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成立了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应该让学生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临时政府建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材小字介绍了约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约法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使学生首先明确约法对国家和人民的权利是如何规定的;约法对国家各个权力机构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约法对各个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如何规定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部约法与封建专制体制相比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建议教师应避免直接引入“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等概念,要注意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阶级、民族、宗教一律平等,这比封建社会的“家天下”、民族歧视政策就是进步;约法规定国家权力分属于参议院、总统和法官,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这比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进步。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帝国主义为确保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一直都非常仇视中国革命,对辛亥革命也不例外,他们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对革命进行破坏。面对当时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列强感到公开进行武装干涉很难达到目的,于是他们决定在采取“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袁世凯上台后,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与南方革命力量进行和谈。在和谈过程中,袁世凯也耍尽了手腕,他一方面利用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对革命势力施加压力,以显示自己实力;另一方面表示赞成共和,以换取革命势力对他的让步。当看到和谈形势发展可能影响到他在新政权中的地位时,他便粗暴地停止和谈,并把和谈代表唐绍仪撤职,重新开始对南方发动进攻。当革命势力对他作出新的让步后,他又恢复和谈。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要面对袁世凯的军事压力,同时又受到帝国主义经济上的封锁、经济上的遏制、军事上的威慑,不得不对袁世凯一再让步。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证后,立即对清帝实行逼宫,使清帝正式退位。之后他正式声明赞成“共和”,被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他夺取政权的目的达到了。

对这部分内容,应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对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的狡黠奸诈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体会一下当时革命党人的处境。

辛亥革命的果实虽然被袁世凯所窃取,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对于初一学生,主要让他们初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首要功绩就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至于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民主主义思想的觉醒,需要通过以后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总结,应从具体、生动的史实人手,避免概念化。

四、板书设计

第7课 走向共和

一、孙中山闹革命

兴中会成立

广州起义失败

同盟会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

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湖北军政府成立

三、创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清政府覆灭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五、小结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腐朽性日益暴露,在这种形势下,爱国的志士仁人开始走上以推翻清王朝来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孙中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同盟会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1912年创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至于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民主主义思想的觉醒,需要通过以后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


相关内容

  • 走向共和观后感
  • <走向共和>观後感 秦晋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 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茶余饭後坐在电视机 前地跟随剧情起伏,接受语言浅显易懂的孙文三民主义,显然比阅读有关 民主自由思想理论的长篇大论轻松自在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 视 ...

  •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中华民国"的创立是专制时代结束,民主共和世纪到来的重大标志: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留给20世纪的中国最为 ...

  • 开发影视课程资源
  • 开发影视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戊戌变法>教学案例 实验学校 张育华 [背 景]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资料取材于历史长河中的某些事实,虽然各界对之褒贬不一,但是,这却为历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谨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他在中国所要 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这些任务,在现在苏维埃区域内已 经开始实现.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这些任务的完成,只有打倒帝国 ...

  •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心得体会 关键字:孙中山 近代史 辛亥革命 封建帝制 内容摘要:孙中山对近代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孙中山是被世人所认可的中国第一个大总统,孙中山的成就主要有他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领导了有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他提倡民主.共和的思想, ...

  • 梁启超是个善变的人吗
  • 梁启超的"善变" 如果要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几个我所敬佩的人,梁启超就是其中一个,有人说,从1888年起,"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梁启超有关系",这是不虚的事实.这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价值,远没有得到客观充分的评价.在传统观点里,他 ...

  •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
  •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走 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有以下原因: 1 是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变成它的竞争对手,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quo ...

  • 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的走向
  • 2008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四年一度的大戏再度上演.随着大选进程的不断推移,奥巴马和麦凯恩的对外政策主张也逐渐浮出水面,使得我们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走向,包括未来的对华关系,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奥巴马:中国是竞争者 麦凯恩:对华"两面下注" 在奥巴马看来,中美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

  • 高一岳麓版必修一知识点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