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

(1)唐代科举制度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2)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3)唐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要求:才华绝等的宣国人才,名额极少,全国1-2个,要求地方官推荐和主动报考,若是考生未达到要求,还要向推荐的地方官和参加考试的人问罪。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敢报考,地方官也不敢推荐,整个唐代大概也就十位秀才。后到高宗时被废止。

此后,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最看重的是进士。明经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能力,相对比较容易。进士科“先杂文,次口试,次答第三道”。杂文即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作诗、赋各一篇。策问是指应试者当场回答主考官所出的各种方略和时务问题。

此后,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

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作文。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1)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从综合素质上训练培养学生的矛盾。

(2)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突出,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从社会上一般读书人里选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这个名额占的比例大之后,有的读书人不到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里读书,以自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学的荒芜。为了应试,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进行训练,应是情况极为严重,以至于某些及第的人,高分低能,不具备经国安邦的能力。 学校本是培养人的机构。唐代中后期后,科举怎么考,学校怎么教。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学校培养人的职能淡化,成了科举的预备和附庸。

唐代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一—科举与学校

并重——重科举轻学校的一般规律。在变异的科举制度的樊篱之中,学校变成考试培训的基地,教育沦为科举进士的附庸。随着科举制的变异加剧,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教育教学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考试内容侧重经典章句,追求华丽诗赋,方法机械呆板,多靠死记硬背。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 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中国的学校教育。

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

(l)宋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在考试的科目上,常科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二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除进士科之外,其他科总称诸科。考试形式基本上与府唐相同,进士重诗赋,诸科中国帖经、墨义。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 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2)宋代比较重视科举,其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唐朝。

唐代科举名额较少,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唐末的时候有的读书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鉴于此,宋代皇帝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甚至还写劝学诗。

(3)宋代调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和地位。

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

(1)唐代科举制度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2)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3)唐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要求:才华绝等的宣国人才,名额极少,全国1-2个,要求地方官推荐和主动报考,若是考生未达到要求,还要向推荐的地方官和参加考试的人问罪。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敢报考,地方官也不敢推荐,整个唐代大概也就十位秀才。后到高宗时被废止。

此后,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最看重的是进士。明经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能力,相对比较容易。进士科“先杂文,次口试,次答第三道”。杂文即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作诗、赋各一篇。策问是指应试者当场回答主考官所出的各种方略和时务问题。

此后,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

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作文。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1)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从综合素质上训练培养学生的矛盾。

(2)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突出,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从社会上一般读书人里选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这个名额占的比例大之后,有的读书人不到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里读书,以自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学的荒芜。为了应试,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进行训练,应是情况极为严重,以至于某些及第的人,高分低能,不具备经国安邦的能力。 学校本是培养人的机构。唐代中后期后,科举怎么考,学校怎么教。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学校培养人的职能淡化,成了科举的预备和附庸。

唐代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一—科举与学校

并重——重科举轻学校的一般规律。在变异的科举制度的樊篱之中,学校变成考试培训的基地,教育沦为科举进士的附庸。随着科举制的变异加剧,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教育教学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考试内容侧重经典章句,追求华丽诗赋,方法机械呆板,多靠死记硬背。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 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中国的学校教育。

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

(l)宋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在考试的科目上,常科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二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除进士科之外,其他科总称诸科。考试形式基本上与府唐相同,进士重诗赋,诸科中国帖经、墨义。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 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2)宋代比较重视科举,其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唐朝。

唐代科举名额较少,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唐末的时候有的读书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鉴于此,宋代皇帝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甚至还写劝学诗。

(3)宋代调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和地位。


相关内容

  • 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
  • 作者:王丽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06期 中国封建社会创立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国家分科逐级招考.士人自由报考,并以考试结果为去留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千秋功罪众说纷坛.有关它的起源或创立也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的问题. 古代选士制度包括选举和科举两个历 ...

  • 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 2007年5月 第3期(总第159期)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May,2007No.3 [历史研究] 唐代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惩处 张东光 (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唐代是贵族地主政治向品官地主政治的过渡时期,.在录取实践中,试卷成绩 ...

  • 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 第19卷 2005年11月 Ξ 第6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XINXIANGTEACHERSCOLLEGE Vol.19,No.6 NOV.2005 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郭桂花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453000) 摘 要: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究 ...

  • 中国科举制度的新认识
  • (2010-01-18 18:57:54) 转载 内容摘要: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中国科举制度,需要重新审视.其实我们更多地是被历史假象所蒙蔽.曾经很先进的制度由于缺乏不断的创新,一直藏身于历史的阴影之中,这并不奇怪.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也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归结为科举制度.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

  •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 改革与开放 2012年3月刊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庞峰伟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凊,历经1300年之久.唐代科举制度为唐前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存在的弊端也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重点考察其所带来的弊端,这对反思和完善我国 ...

  • 追溯考试文明的源头
  • 西汉大政治家董仲舒<春秋繁露>载:"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 ...

  •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作者:邢俊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2期 摘 要: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繁荣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文学体裁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语言的变革.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 ...

  • 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对当代考试制度的影响
  •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承前而启后,具有雪誓的历史地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给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十分主要的影响.科举制度开创了通 ...

  •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1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 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 常科.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 士.明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