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新用

DOI:10.13457/j.cnki.jncm.1997.s1.1381997年 第29卷 增刊

嗽痰多,色白清稀,气短喘促。伴面足浮肿,饮食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脉细弱。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症脉合参,证属脾虚肺寒,痰湿内生之喘咳证。治以温脾宣肺散寒,止咳化痰平喘。方用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炙黄芪、茯苓、炙党参各30g,炒白术20g,陈皮、防风、法半夏、炙麻黄各9g,干姜6g,细辛5g,桔梗15g。每日1剂,清水煎服。连服3剂,症减七、八,效不更方,再进3剂,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嘱间断服食参苓白术散,以善其后,至今未见复发。

按: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痰饮、喘咳范畴。本病皆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外邪犯肺,肺失宣降。又因脾虚失运,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上泛而为病。遂以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祛风强体;炙党参、茯苓、干姜温中健脾化饮;陈皮、法半夏燥湿祛痰止咳;炙麻黄以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细辛温肺化痰;桔梗引药上行。药证合拍,故见显效。3 慢性胃炎

吴××,女,45岁,1994年8月8日就诊。上

131

腹部胀痛6年。近日加重,且饭后较甚,口淡无味,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胃纳欠佳,大便稀溏,小便较多,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示慢性胃炎。舌淡、苔白,脉迟弱。症脉同参,属脾胃虚寒之胃脘痛。治宜温中健脾,方选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炙黄芪、炙党参、茯苓各30g,炒白术、鸡内金各20g,防风、陈皮、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各9g,木香(后下)10g。每日1剂,清水煎服,连服5剂,胃痛减轻,胃纳稍增,无吐清水,大便成形,药已对症,守上方继服5剂。胃痛已止,纳进有味,腹不胀痛,二便正常,诸症悉除,病告治愈。后嘱间断服理中丸,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由胃及脾,故成脾胃虚寒。方中以炙黄芪、炒白术、防风健旺脾阳;炙党参、干姜、炙甘草温中散寒;陈皮、法半夏燥湿止呕;鸡内金、茯苓、木香醒胃化水谷,行气止痛。辨证拟方用药,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得振,胃寒则散,病当治愈。

(收稿日期:1996-06-25)

补中益气汤新用

张 开 鸿*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为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笔者在儿科临证中应用其治疗各种病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1 湿痰

饶×,男,4岁,1991年3月8日初诊。缘患儿半月来出现口吐清涎频繁,思寐不欲饮食。诊见患儿神疲,懒言,面色

白,口中含唾,纳呆,便溏,小

便清,舌淡、苔白,脉滑。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水湿内停。治宜补脾益气,升阳止唾,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g,大枣、党参各12g,白术9g,炙甘草、升麻各3g,陈皮、柴胡、当归各5g。2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忌生冷之品。二诊:口吐痰涎次数明显减少,精神稍好,面色渐见红润,纳增。药已见效,续上方3剂加炒扁豆12g。三诊:已不吐痰涎,精神好,纳增,大便成形,脉舌正常。后以四君子汤调脾胃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儿禀赋素虚,复加疏于调养,脾胃气虚,

广东省梅州中医院(514011)

气不化水,清阳不升,水湿停于上则口吐痰涎,停于下为大便溏薄。气虚不固,摄纳无权,故吐涎频繁而作。中气虚是其主要病机,故拟补中益气汤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柴胡、升麻升清降浊,陈皮理气化滞。诸药合用,益气摄唾,痰湿吐涎之症可除。

2 水疝(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利×,男,12岁,因右侧阴囊肿大月余于1989年2月24日初诊。缘患儿于1988年10月曾因右侧阴囊肿大,诊为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经用软坚散结,利水通络中药治愈。现因饮食失度,病情又发。刻诊右侧阴囊肿如鸡蛋大小,肤色正常,触之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未触及睾丸,透光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脉滑。诊为水疝(气虚型)。治宜补中益气,利水消疝,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g,党参、大枣各12g,白术9g,升麻、炙甘草各3g,当归、柴胡、陈皮各6g。10剂,日服1剂。二诊:右

132

侧阴囊明显缩小,透光试验仍阳性,病情好转,继用上方10剂。三诊:右侧阴囊已缩小至正常,左右对称,透光试验阴性。后以四君子汤加菟丝子、枸杞子、莲子、芡实等健脾固肾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例疝气反复发作,本为脾气虚弱。脾虚气弱,运化失常,致清气不能上输,水气下注,形成疝气。治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使中气旺,脾气健,水液代谢正常,故积液吸收,疝气得愈。3 眼睑下垂

林××,女,5岁,因突发双眼睑下垂于1995年10月9日初诊。患儿经某市人民医院诊为“肌无力”,因不愿接受西医药治疗而来本院诊治。诊见双

侧眼睑重度下垂,不能睁开,面色

新 中 医白,舌淡、苔薄

白,脉濡滑。证为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治宜补气升提,处方:黄芪15g,党参、炒扁豆各12g,白术9g,炙甘草3g,当归、柴胡各6g,陈皮、升麻各5g。6剂,每日1剂。复诊双眼睑已开合正常。继守上方6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患儿嗜食甘甜滋腻之品,损伤后天之本,而突发双眼睑下垂,是为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故以补中益气汤之黄芪、白术、炒扁豆、党参、炙甘草益气固摄,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当归滋补气血,使气血调和,升举有力,则病自去。

(收稿日期:1997-03-20)

六味地黄汤新用

陈 炎 泉*

  六味地黄汤取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方药改汤剂。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6味药物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火所致的腰膝

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

遗精等病症。余临证灵活应用于多种疾病,收效颇好,现撷数则验案如下。1 血淋

郑××,女,30岁,工人,1992年10月8日初诊。近2年来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小便肉眼见呈粉红色。曾在当地医院诊断①泌尿系感染;②血尿原因待查?经抗感染止血及服利水通淋止血中西药未见好转。1990年10月在市中心医院作膀胱镜检查、肾盂造影,均未发现病变,经中药(六味地黄汤合八正散)、西药(庆大霉素等)治疗23天基本痊愈,其后每逢情绪紧张,工作疲劳等上症复发,并伴有神疲,纳呆,腰膝

软无力,舌淡,脉细数。尿常

规:红细胞(+++),余正常。证属血淋,乃由肾阴亏损,虚火伤络所致。治宜滋阴降火,清热止血,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白茅根、萆

各12g,泽泻10g,牡丹皮9g,5

软,易疲劳,尿

剂,每日1剂,水煎服。

15日二诊:服药后仍有腰膝诊,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久病必虚,肾阴不足,下元不固,阴火扰于血分,血络损伤,则血随尿而出,究其因乃阴虚火旺,施治时不着重止血,也不重泻火而重于滋阴,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区中医医院(515041)

阴液充足,虚火自息,从而收到火息血自止之功。2 牙痛并尿浊

陈××,男,52岁,干部,1991年5月20日初诊。头晕呈空虚状,右侧下牙疼痛松动,痛时牵引及右侧头部。神疲体乏,胃纳不振,腰膝

软,夜寐多

梦,尿浊而赤,面色微红,舌尖红,右脉关尺虚,左脉细数。尿常规正常。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去浊分清,拟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知母、牡丹皮、泽泻、萆

各12g,黄柏、茯苓各10g。5剂,每日1剂,

,余症均除。

水煎服。26日复诊:服药5剂仍有腰

按:骨为肾所主,牙为骨之余,肾精固则齿坚,肾阴亏则齿松。阴虚火炎则齿痛且松,阴火扰乱气机则清浊不分。故取滋阴降火以止牙痛,佐以分清浊以疗小便,标本图治,数剂而愈。3 肺痨

蔡××,女,63岁,1992年4月10日由其孙扶持就诊。半年前开始咳嗽,未注意服药,4个月前症加重伴反复咯痰带血丝,诸乡医用清肺化痰、止血中药未效。3月16日在该镇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干酪性肺结核,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症无减。诊见患者呈慢性病容,形体瘦弱,咳嗽连绵,痰少且粘略黄带血丝,气短眩晕,耳鸣,口干,腰

膝软,大便干结,

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中医诊为肺痨,证乃肺肾阴虚,灼伤肺络。治宜滋阴降火,润肺化痰。六味地黄

检红细胞(±),继上方去白茅根续服10剂未再复

DOI:10.13457/j.cnki.jncm.1997.s1.1381997年 第29卷 增刊

嗽痰多,色白清稀,气短喘促。伴面足浮肿,饮食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脉细弱。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症脉合参,证属脾虚肺寒,痰湿内生之喘咳证。治以温脾宣肺散寒,止咳化痰平喘。方用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炙黄芪、茯苓、炙党参各30g,炒白术20g,陈皮、防风、法半夏、炙麻黄各9g,干姜6g,细辛5g,桔梗15g。每日1剂,清水煎服。连服3剂,症减七、八,效不更方,再进3剂,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嘱间断服食参苓白术散,以善其后,至今未见复发。

按: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痰饮、喘咳范畴。本病皆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外邪犯肺,肺失宣降。又因脾虚失运,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上泛而为病。遂以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祛风强体;炙党参、茯苓、干姜温中健脾化饮;陈皮、法半夏燥湿祛痰止咳;炙麻黄以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细辛温肺化痰;桔梗引药上行。药证合拍,故见显效。3 慢性胃炎

吴××,女,45岁,1994年8月8日就诊。上

131

腹部胀痛6年。近日加重,且饭后较甚,口淡无味,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胃纳欠佳,大便稀溏,小便较多,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示慢性胃炎。舌淡、苔白,脉迟弱。症脉同参,属脾胃虚寒之胃脘痛。治宜温中健脾,方选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炙黄芪、炙党参、茯苓各30g,炒白术、鸡内金各20g,防风、陈皮、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各9g,木香(后下)10g。每日1剂,清水煎服,连服5剂,胃痛减轻,胃纳稍增,无吐清水,大便成形,药已对症,守上方继服5剂。胃痛已止,纳进有味,腹不胀痛,二便正常,诸症悉除,病告治愈。后嘱间断服理中丸,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由胃及脾,故成脾胃虚寒。方中以炙黄芪、炒白术、防风健旺脾阳;炙党参、干姜、炙甘草温中散寒;陈皮、法半夏燥湿止呕;鸡内金、茯苓、木香醒胃化水谷,行气止痛。辨证拟方用药,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得振,胃寒则散,病当治愈。

(收稿日期:1996-06-25)

补中益气汤新用

张 开 鸿*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为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笔者在儿科临证中应用其治疗各种病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1 湿痰

饶×,男,4岁,1991年3月8日初诊。缘患儿半月来出现口吐清涎频繁,思寐不欲饮食。诊见患儿神疲,懒言,面色

白,口中含唾,纳呆,便溏,小

便清,舌淡、苔白,脉滑。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水湿内停。治宜补脾益气,升阳止唾,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g,大枣、党参各12g,白术9g,炙甘草、升麻各3g,陈皮、柴胡、当归各5g。2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忌生冷之品。二诊:口吐痰涎次数明显减少,精神稍好,面色渐见红润,纳增。药已见效,续上方3剂加炒扁豆12g。三诊:已不吐痰涎,精神好,纳增,大便成形,脉舌正常。后以四君子汤调脾胃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儿禀赋素虚,复加疏于调养,脾胃气虚,

广东省梅州中医院(514011)

气不化水,清阳不升,水湿停于上则口吐痰涎,停于下为大便溏薄。气虚不固,摄纳无权,故吐涎频繁而作。中气虚是其主要病机,故拟补中益气汤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柴胡、升麻升清降浊,陈皮理气化滞。诸药合用,益气摄唾,痰湿吐涎之症可除。

2 水疝(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利×,男,12岁,因右侧阴囊肿大月余于1989年2月24日初诊。缘患儿于1988年10月曾因右侧阴囊肿大,诊为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经用软坚散结,利水通络中药治愈。现因饮食失度,病情又发。刻诊右侧阴囊肿如鸡蛋大小,肤色正常,触之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未触及睾丸,透光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脉滑。诊为水疝(气虚型)。治宜补中益气,利水消疝,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g,党参、大枣各12g,白术9g,升麻、炙甘草各3g,当归、柴胡、陈皮各6g。10剂,日服1剂。二诊:右

132

侧阴囊明显缩小,透光试验仍阳性,病情好转,继用上方10剂。三诊:右侧阴囊已缩小至正常,左右对称,透光试验阴性。后以四君子汤加菟丝子、枸杞子、莲子、芡实等健脾固肾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例疝气反复发作,本为脾气虚弱。脾虚气弱,运化失常,致清气不能上输,水气下注,形成疝气。治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使中气旺,脾气健,水液代谢正常,故积液吸收,疝气得愈。3 眼睑下垂

林××,女,5岁,因突发双眼睑下垂于1995年10月9日初诊。患儿经某市人民医院诊为“肌无力”,因不愿接受西医药治疗而来本院诊治。诊见双

侧眼睑重度下垂,不能睁开,面色

新 中 医白,舌淡、苔薄

白,脉濡滑。证为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治宜补气升提,处方:黄芪15g,党参、炒扁豆各12g,白术9g,炙甘草3g,当归、柴胡各6g,陈皮、升麻各5g。6剂,每日1剂。复诊双眼睑已开合正常。继守上方6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患儿嗜食甘甜滋腻之品,损伤后天之本,而突发双眼睑下垂,是为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故以补中益气汤之黄芪、白术、炒扁豆、党参、炙甘草益气固摄,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当归滋补气血,使气血调和,升举有力,则病自去。

(收稿日期:1997-03-20)

六味地黄汤新用

陈 炎 泉*

  六味地黄汤取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方药改汤剂。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6味药物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火所致的腰膝

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

遗精等病症。余临证灵活应用于多种疾病,收效颇好,现撷数则验案如下。1 血淋

郑××,女,30岁,工人,1992年10月8日初诊。近2年来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小便肉眼见呈粉红色。曾在当地医院诊断①泌尿系感染;②血尿原因待查?经抗感染止血及服利水通淋止血中西药未见好转。1990年10月在市中心医院作膀胱镜检查、肾盂造影,均未发现病变,经中药(六味地黄汤合八正散)、西药(庆大霉素等)治疗23天基本痊愈,其后每逢情绪紧张,工作疲劳等上症复发,并伴有神疲,纳呆,腰膝

软无力,舌淡,脉细数。尿常

规:红细胞(+++),余正常。证属血淋,乃由肾阴亏损,虚火伤络所致。治宜滋阴降火,清热止血,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白茅根、萆

各12g,泽泻10g,牡丹皮9g,5

软,易疲劳,尿

剂,每日1剂,水煎服。

15日二诊:服药后仍有腰膝诊,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久病必虚,肾阴不足,下元不固,阴火扰于血分,血络损伤,则血随尿而出,究其因乃阴虚火旺,施治时不着重止血,也不重泻火而重于滋阴,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区中医医院(515041)

阴液充足,虚火自息,从而收到火息血自止之功。2 牙痛并尿浊

陈××,男,52岁,干部,1991年5月20日初诊。头晕呈空虚状,右侧下牙疼痛松动,痛时牵引及右侧头部。神疲体乏,胃纳不振,腰膝

软,夜寐多

梦,尿浊而赤,面色微红,舌尖红,右脉关尺虚,左脉细数。尿常规正常。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去浊分清,拟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知母、牡丹皮、泽泻、萆

各12g,黄柏、茯苓各10g。5剂,每日1剂,

,余症均除。

水煎服。26日复诊:服药5剂仍有腰

按:骨为肾所主,牙为骨之余,肾精固则齿坚,肾阴亏则齿松。阴虚火炎则齿痛且松,阴火扰乱气机则清浊不分。故取滋阴降火以止牙痛,佐以分清浊以疗小便,标本图治,数剂而愈。3 肺痨

蔡××,女,63岁,1992年4月10日由其孙扶持就诊。半年前开始咳嗽,未注意服药,4个月前症加重伴反复咯痰带血丝,诸乡医用清肺化痰、止血中药未效。3月16日在该镇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干酪性肺结核,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症无减。诊见患者呈慢性病容,形体瘦弱,咳嗽连绵,痰少且粘略黄带血丝,气短眩晕,耳鸣,口干,腰

膝软,大便干结,

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中医诊为肺痨,证乃肺肾阴虚,灼伤肺络。治宜滋阴降火,润肺化痰。六味地黄

检红细胞(±),继上方去白茅根续服10剂未再复


相关内容

  • 补中益气丸新用
  • 补中益气丸 [药品名称]补中益气丸 [药物组成]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浓缩丸:味微甜.辛.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0丸,一日3次. 补中益气丸新用 摘要: 补中益气丸主治饮 ...

  • 补中益气丸治疗复发性口疮临床研究_王萍
  • 第27卷第2期220期10年4月医学研究与教育 医学Research 研究与教育Medical and Education Vol. 27No.2 第卷272010Apr. 补中益气丸治疗复发性口疮临床研究 王萍,李立群,魏传芳,杨雨山,杨金山 (山东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枣庄277011)摘要 ...

  •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习题集
  •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5.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6.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 风 ...

  • 补中益气丸质量标准的补充研究
  • 284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12月第15卷第4期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December1998,Vol.15,No.4 补中益气丸质量标准的补充研究 苏子仁1 黎金桂2 李兆奎2 徐巍2 卢平华3 ...

  •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37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当归.陈皮.白术.升麻.柴胡等组成,具有益气声阳.调补脾胃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症.笔者临床中发现老年患者常见脾胃虚弱症,故常加减应用补中益气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 ...

  • 300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 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Page 1 of 5 300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一.内科用药 1.感冒类 1.1风寒感冒类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初起. 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参苏丸: ...

  • 最新 中医内科学总结
  • 中医内科学总结(完整版) 肺系病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

  • [中医执考] 中医妇科方剂笔记总结
  •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 ...

  • 补中益气丸:给人提气的药
  • 学医以来,我养成了"归类"的习惯,就是把各种症状按照治疗的方法归类.经常有朋友向我咨询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比如:"为什么我大便的时候,肛门有往下坠的感觉呢?""我有轻微的胃下垂.怎么办呢?""我总是提不起精 ...

  • 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 一.胎怯 1.肾精薄弱-益精填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二.硬肿症 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2.寒凝血涩-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三.胎黄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气滞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