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特征

科学的特征

一、一元性。

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把自然的物质运动规律说是天意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天,没有第二个天。不应把一元论看做是一种说教或者教条,它是经过人类长期历史实践得出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规律。

二、诚实性,也可以叫严格性。

对科学的认识,其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科学上的“知”,是真知。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不以不知以为知,把真知和不知以为知摆在一起看,是知识是否科学性的一个分界线。

三、,正确的科学路线,即严谨性

认识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的,这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的核心所在。但是,理性认识要经过考验、论证来确立,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常用的方法包括:通过实验室试验论证或模拟试验直接论证;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取得旁证。另外,初料不及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源泉。

五、,同一性,也可以叫严密性

不同的学科在理论问题的提出上各有特点,而在相邻和交叉学科中,必然出现理论上的相互覆盖和相辅相成,决不应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

各种学术派别的形成往往会出现这类问题。

六、科学进步的辩证关系

一是生物进化赋予的思维本能使人类具有求知欲和竞争生存的能力,人类会说话、能互通信息、繁殖,这是适者生存所赋予的环境支持;二是规律的确定是经过长期质疑和反面论证的;三是假想是创新的前奏和理性认识的先驱,是从不知到知的必经过程,因而是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量化是强化定律的可信性和确定性的基础,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从定性走上定量,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五是科学的知识是有继承性的、逐步丰富的和可以积累的,它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项主要资源。

七、,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

这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观点,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科学上的新发现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现有高度物质文明(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改变当前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的科学化。

与非科学相比,科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不能产生歧义。

而非科学的术语,大多模糊、朦胧,没有具体的指称。比如牛顿力学当中的“力”,涵义是明确的,可以测量,可以定量计算。“魅力”、“感染力”当中的“力”,则涵义模糊,那么它只能是日常语言中的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元气”、“道”这样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是玄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天堂”、“上帝”这样的概念没有实际的指称,是神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物质”、“意识”,一千个哲学家有一千种解释,是哲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还必须同一种操作性相对应。比如,西医“热”这个概念就可以与温度计的水银柱的高度相对应,牛顿的“力”同弹簧称的读数对应,中医的“虚”,则是宽泛、笼统的概念,难以翻译成可操作性术语。

科学术语的单义性不仅避免了概念的歧义,还使科学语言成为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避免了日常语言受意识形态、地域文化、立场、情绪、乃至说话口气、说话方式干扰的情况,使它可以在交流中不损失信息、不扭曲信息。

2、理论的建立必须依据观察和实验,这种观察或者实验,需要具有可重复性。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意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一

个时刻加以验证,那么这个定律就是科学的。而“鬼”这个东西,你看见了,我没有看见,张三看见了,李四没有看见,没有可重复性,其真实存在性要么是幻觉,要么是谎言。

3、逻辑结构要严密,理论体系内部必须自恰,自圆其说,不能出现前后矛盾。

《圣经》一会儿说上帝先造出了人,一会儿又说上帝先造出了动物,前后多处出现矛盾,这只能是宗教神学,不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哲学上的一些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都行,也不是科学。科学理论的严密性还要求其结构前后衔接、兼容,尽可能使用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建构新理论。对于细胞的全能性,早已有基因学说作了说明,你偏要搞个“全息胚”的新概念,有什么意义?黎鸣老先生证明四色定理自己生造了不少的公理、定理,对已有的类似定理弃之不用,是故意让人费力琢磨还是自己不懂?很多的“民科”都有这个毛病,不了解主流科学的概念和体系,偏偏喜欢自己去创造新名词、新理论,结果创造出来的,要么是已经有的东西,要么是错误的东西。

4、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思维经济性原则。科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形式则具有主观性,必须尽可能的简单。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 ,写成 f=ma2可不可以?照样可以,只要我们对加速度这个概念重新定义一下,其它对应的定义和导出结论相应修改,保持整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自洽即可。之所以写成第一种形式 ,仅仅因为这种写法最简单,我们总会选择以最少的假设、

最简单的形式解释最多现象的那个理论。

5、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证。波普曾经说:可否证性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可否认,由于观测手段和科学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科学理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检验的,但是它必须带有原则上具有可观测性,或者可以推演出可观测性、可验证性的结论,即使一时不能验证,至少在原则上应当可以验证。惠更斯说光是纵波,托马斯.杨说光是横波,到底是横波还是纵波,用偏振实验就可以验证,因为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偏振现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身难以验证,但它推到出来的三个具体结论:光线在引力场当中的弯曲、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都一一的被实践所证实,其科学性得到了验证。而非科学的认识形式,其理论往往带有不可证实性和否证性,比如“上帝”,我们没有办法证明它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存在,又比如哲学中的一些概念,都超出了人类经验领域的范畴,无法实证,所以不能叫做科学,科学只讨论人类经验领域的事,超出经验领域以外的,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那个地盘留给非科学,留给信仰。

科学的特征

一、一元性。

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把自然的物质运动规律说是天意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天,没有第二个天。不应把一元论看做是一种说教或者教条,它是经过人类长期历史实践得出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规律。

二、诚实性,也可以叫严格性。

对科学的认识,其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科学上的“知”,是真知。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不以不知以为知,把真知和不知以为知摆在一起看,是知识是否科学性的一个分界线。

三、,正确的科学路线,即严谨性

认识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的,这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的核心所在。但是,理性认识要经过考验、论证来确立,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常用的方法包括:通过实验室试验论证或模拟试验直接论证;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取得旁证。另外,初料不及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源泉。

五、,同一性,也可以叫严密性

不同的学科在理论问题的提出上各有特点,而在相邻和交叉学科中,必然出现理论上的相互覆盖和相辅相成,决不应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

各种学术派别的形成往往会出现这类问题。

六、科学进步的辩证关系

一是生物进化赋予的思维本能使人类具有求知欲和竞争生存的能力,人类会说话、能互通信息、繁殖,这是适者生存所赋予的环境支持;二是规律的确定是经过长期质疑和反面论证的;三是假想是创新的前奏和理性认识的先驱,是从不知到知的必经过程,因而是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量化是强化定律的可信性和确定性的基础,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从定性走上定量,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五是科学的知识是有继承性的、逐步丰富的和可以积累的,它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项主要资源。

七、,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

这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观点,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科学上的新发现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现有高度物质文明(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改变当前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的科学化。

与非科学相比,科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不能产生歧义。

而非科学的术语,大多模糊、朦胧,没有具体的指称。比如牛顿力学当中的“力”,涵义是明确的,可以测量,可以定量计算。“魅力”、“感染力”当中的“力”,则涵义模糊,那么它只能是日常语言中的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元气”、“道”这样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是玄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天堂”、“上帝”这样的概念没有实际的指称,是神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物质”、“意识”,一千个哲学家有一千种解释,是哲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还必须同一种操作性相对应。比如,西医“热”这个概念就可以与温度计的水银柱的高度相对应,牛顿的“力”同弹簧称的读数对应,中医的“虚”,则是宽泛、笼统的概念,难以翻译成可操作性术语。

科学术语的单义性不仅避免了概念的歧义,还使科学语言成为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避免了日常语言受意识形态、地域文化、立场、情绪、乃至说话口气、说话方式干扰的情况,使它可以在交流中不损失信息、不扭曲信息。

2、理论的建立必须依据观察和实验,这种观察或者实验,需要具有可重复性。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意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一

个时刻加以验证,那么这个定律就是科学的。而“鬼”这个东西,你看见了,我没有看见,张三看见了,李四没有看见,没有可重复性,其真实存在性要么是幻觉,要么是谎言。

3、逻辑结构要严密,理论体系内部必须自恰,自圆其说,不能出现前后矛盾。

《圣经》一会儿说上帝先造出了人,一会儿又说上帝先造出了动物,前后多处出现矛盾,这只能是宗教神学,不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哲学上的一些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都行,也不是科学。科学理论的严密性还要求其结构前后衔接、兼容,尽可能使用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建构新理论。对于细胞的全能性,早已有基因学说作了说明,你偏要搞个“全息胚”的新概念,有什么意义?黎鸣老先生证明四色定理自己生造了不少的公理、定理,对已有的类似定理弃之不用,是故意让人费力琢磨还是自己不懂?很多的“民科”都有这个毛病,不了解主流科学的概念和体系,偏偏喜欢自己去创造新名词、新理论,结果创造出来的,要么是已经有的东西,要么是错误的东西。

4、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思维经济性原则。科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形式则具有主观性,必须尽可能的简单。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 ,写成 f=ma2可不可以?照样可以,只要我们对加速度这个概念重新定义一下,其它对应的定义和导出结论相应修改,保持整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自洽即可。之所以写成第一种形式 ,仅仅因为这种写法最简单,我们总会选择以最少的假设、

最简单的形式解释最多现象的那个理论。

5、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证。波普曾经说:可否证性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可否认,由于观测手段和科学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科学理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检验的,但是它必须带有原则上具有可观测性,或者可以推演出可观测性、可验证性的结论,即使一时不能验证,至少在原则上应当可以验证。惠更斯说光是纵波,托马斯.杨说光是横波,到底是横波还是纵波,用偏振实验就可以验证,因为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偏振现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身难以验证,但它推到出来的三个具体结论:光线在引力场当中的弯曲、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都一一的被实践所证实,其科学性得到了验证。而非科学的认识形式,其理论往往带有不可证实性和否证性,比如“上帝”,我们没有办法证明它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存在,又比如哲学中的一些概念,都超出了人类经验领域的范畴,无法实证,所以不能叫做科学,科学只讨论人类经验领域的事,超出经验领域以外的,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那个地盘留给非科学,留给信仰。


相关内容

  • 论科学传播受众的网络时代特征--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
  • <学术界>(_月删) 总第129期.2008.2 ACADEMlCSINCHINA No.2M盯.2008 论科学传播受众的网络时代特征 --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 o黄时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更具革命性的媒 ...

  • 相貌各异的我们说课稿
  • 说课材料 一.教学内容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生物的变异现象>,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前一课<生物的遗传现象>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遗传的特点,通过本课学习,为下一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 ...

  • 四年级科学
  •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 ...

  • 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反思
  • 作者:冉昌光 社会科学研究 1995年07期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这一常识问题的反思,提出了分析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方法论的三条原则:分析了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而是一切辩证法的共性,论证了唯物辩论法相对于历史上其他辩证法而言,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彻底革 ...

  • 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 2005年9月四,.1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ept.,2005V01.21 No.5 第21卷第5期 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 --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曾利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 ...

  • 说明文文体知识
  • 说明文文体知识 1.明确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空间顺序,或者从前到后,或者从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内,或者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例如<中国石拱桥>. 2)时间顺序,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恐龙无处 ...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第2卷第1期 20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V01.2.No.1January,2006 6年1月CLIMATECHANGERESEARCH 文章编号:1673-1719(2006)01-0003-06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 ...

  • 试论现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 作者:姜华有 江淮论坛 1997年08期 思维方式是人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框架或思维形式,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等.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无不打上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根植于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显著特征. 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特征 现代 ...

  • 2015小班科学活动计划
  • 2015小班科学活动计划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计划 一.幼儿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他们对一些简单的学习10以内自然数及其加减运算.感知物体的数量的理解能力差.对数与数之间的落差关系理解能力差,对于身边自然环境中常见的事物不能够理解,由于这些意识还没有养成,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科学领域的教 ...

  • 太湖无锡地区近40a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
  • 张运林,秦伯强,陈伟民,胡维平.太湖无锡地区近40a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气象科学,2003,(2):231-237 Zhang Yunlin,Qin Boqiang,Chen Weimin,Hu Weiping.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