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第8卷第4期2010年8月

Journal

of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outhweMAgricuh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4

ALlg.2010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兰小,彭珏,林杨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长期资产(文中仅指其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与减值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其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性质、相互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长期资产在折旧、摊销与减值的建议。

关键词: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折旧l无形资产摊销;资产减值中圈分类号:F275;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0}04—0065—03

等)的函数,主要包括工作时间法和产量法。工作量法在一

一,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相关理论

(一l折旧、摊销的相关理论

固定资产是一种长期资产,其在使用过程中物质形态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固定资产的成本是在其不断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到生产的成本中或构成费用。为了保持收入与费用

的恰当配比,应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使用期间内按照一

定程度上弥补直线法的不足,直线法只考虑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而采用工作量法,若折旧的发生主要是因实物磨损而

引起的,则用工作量作为计算折旧的基础是合适的。

3.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

可供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有很多,如直线法、递减余额法和生产量法等比J。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摊销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如果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可靠确定这种

消耗方式时,则应当采用直线法对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进

定的方法进行分摊。无形资产也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的使用也是有

期限的,它所具有的价值的权利或特权总会消失,因此,企业应在一定的年限内进行摊销。尽管计提折旧和摊销实际上

行系统合理的摊销。我国过去并不区分无形资产的用途,其摊销额计入管理费用,没有指明有其他的列支去向。现行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管理费用。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无形资

产的摊销额可以计入产品或其他资产的成本中。

(二)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没有付出现实货币,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这种成本费用在使用过程实际已经支出,所以计提折旧、摊销都是必要的。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uJ:

1。时间基础

该方法假设折旧是时间的函数,主要包括直线法和加速

会计核算中对企业资产要求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即对资产的计价采用交易发生时的价格确认。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资产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至少在每年年末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应该调整其账面价值以反映实际价值,否则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减值,企业应当确认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所以,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

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在该方法下,各期计提的折旧额相等。由于该

方法比较简便,是我国会计实务中最常用的方法。加速折旧

法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折旧费用先多后少逐渐递减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由是固定资产使用前期使用强度比较高,磨损程度相对比较大,应该多提折旧,后期则相反。此外,加速折旧法还能为固定资产提供一个稳定的成本。笔者认为,理论上加速折旧法比直线折旧法更合理,但是由于其方法比较复杂,在企业固定资产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加速折旧法还会使报告的收益率迅速递增,可能造成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误解。

2.工作量基础

该方法假设折旧是工作量(如机器小时、人工小时、产量

收稿日期:z009一lO一24

作者简介:兰小(1985一)t女t重庆涪陵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万方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IIII●_●_●●●___-—_—●——-●●_—●_一

2010年8月

估值,在会计上则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

成本‘引。

二、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

I一)折旧、摊销与减值的不同点

1.理论基础不同

长期资产的折IH、摊销是在长期资产使用寿命中,按照确定的方法对长期资产的成本或价值的一种摊销过程,是为了遵循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可以税前扣除的;而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在企业计算应纳所得额是不得税前抵扣。

2.计量科目不同

累计折旧与摊销是对长期资产的成本或价值摊销的科目。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是可以直接地体现为按照一定的

方法按期计算转入成本或者期间费用。比如:生产车间相关

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就应计入制造费用,而行政管理部门或销售部门就应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发生的减值相对来说具有不确定性,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3.计量基础不同

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是按照确定的方法对长期资产的成本或价值的一种摊销过程,它是对“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而资产减值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的差额的调整,它是以未来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再计量。

4.计算依据不同

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是针对资产的原值而计算的,计算的因素一般包括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折旧或者摊销所选用的方法。一旦折旧、摊销的方法确定,不得随意改动。但是,企业也应对折旧方法进行定期复核,如

果长期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

业也应相应改变折旧、摊销方法。长期资产的账面净值是原

始价值减去发生的累计折旧或者累计摊销的金额。长期资

产的减值则需要比较账面净值与可回收金额的大小,首先计算出可收回金额,如果账面净值大于可收回金额,就计提减值;如果账面净值小于可收回金额,就不需要计提减值。长期资产减值不是以原始价值为基础,而是以长期资产的净值

为基础‘“。

(二)折旧、摊销与减值的联系

长期资产计提的折旧或者摊销,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长期资产服务潜力的逐渐消逝,主要是因为长期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损耗(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企业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实质上是为了满足配比原则而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的一种分摊程序。折旧、摊销虽然能够对其成本进

万方数据

行合理分摊,但是它不能对长期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调整。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的补充,它在折IH、摊销的基础上,对账面价值与

可收回金额有偏差的地方进行调整,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

对折旧、摊销方法的不当之处进行调整。计提减值后,以后会计期间的折旧、摊销是在计提减值后长期资产净值基础上进行的。除此之外,长期资产的减值会计还能够在以成本计量的基础上用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相对之加以修正,以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折旧、摊销与资产减值相互关系的分析

不管是直线折旧、摊销法还是加速折旧、摊销法都只是会计估计而已,因为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都不是一个精确数,企业计提的折旧、摊销费用当然也不会是一个精确数。因此,长期资产折旧、摊销无法全面精确的反映资产价值的情况,这就需要资产减值来进一步弥补其缺点。

从纳税影响角度来说,我国的所得税法规定按照税法相

关规定计算出的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金额在税前允许扣

除;而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税法都规定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所以用长期资产的减值代替折旧、摊销从税收筹划的角度看也是不合理,不现实的¨J。

三、我国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改进

(一)固定资产准则的改进1.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模式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固定资产的计价大部分采用历史成

本计价,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也就是说,这种计价方法确定的成本,均是实际发生并支付凭据

的支出,比较公允和可靠。除了成本计价外,还有不变成本

(按一般物价水平进行调整的成本)、现行成本(按特定物价

水平进行调整的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在国际上规定,如果相关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那么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要求经常重估其公允价值,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相差不大。我国在这一方面没有相应的重估政策,实际上如果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取得,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同时需要对重估后如何进行折旧的计提和会计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鉴于我国现在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因此一定要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采用,避免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直线

法、加速折旧法和工作量法。而我国固定资产到底采用何种

折旧方法主要是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未来实现方式为依据。企业的资产在计量中要求收入与费用配比,但是在有的会计实务中配比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8卷第4期

兰小等: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3.固定资产的信息披露

我国对固定资产的披露与国际相比,相对简单,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信息披露的不够详细。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接轨,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引入更多的国际上通用的披露规定,使得财务报表的相关使用者能够得到具体的信息。

I二)无形资产准则的改进1.内部无形资产开发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

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是指进行商业性生产和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等。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实际上,研发的成功,其研究阶段的支出也是

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研发成功,则将研究支出全部转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如果不成功才计入损益。

2.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无形资产摊销方

法,主要取决于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

济利益的方式。如果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可靠确定这种消耗方式时,则应当采用直线法进行系统合理的摊销。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资产在每个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多,但是其更新换代的速

度也是越来越快,这是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就要尤其的注

意,如果是属于更新换代风险低的,如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等就可以采用直线法摊销,而如果是属于减值风险高的无形资

产,则应该采用加速摊销法,尽快收回成本,减低风险。

3.无形资产的披露

我国在现金流量表中,涉及到无形资产的项目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

到的现金”,另一个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

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实际上在这两个项目中根本无法知道无形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动情况。因此,可以把“无形资产摊销”项目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移到现金流量表主表内单独列示,以反映当年资产价值;并且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和“处置无形资产所收到的现金”单独列示,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增减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o。

(三)长期资产减值准则的改进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对于这项的规定,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业绩的

万方数据

手段。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不是十分合理。在旧准则中规定

如果以前期间据以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全部或部分消失,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计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以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这个规定相对更为合理。资产减值的转回并没有违反历史成本计价法,转回后的账面金额并没有超过原来资产账面价值减去原计算的折旧与摊销额后的余额。事实上,不允许转回也会给企业带来操控利润的机会,当企业计提一笔大金额减值后,那么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其折旧、摊销额会降低,同样利

润也会增加。

重新审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对

于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能够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仍按现行的做法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则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如果经营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证据表明企业未来的经营前景将受到重大的不利影响,则可要求企业以缩短折旧或摊销年限的方式来反映这类资产的价值减损∞J。

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和审

计人员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一定要杜绝模糊披露或者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甚至不披露相关信息。其次,应把准则

中关于“重大损失”的标准定量化,比如标准为“当期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占当期损益的10%以上时确认为重大损失”。最后,由于我国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

计期间不得转回,如果已计提减值的长期资产以后期间价值

回升,而且金额达到当期损益的一定比例以上,也应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Eli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丽.财务会计学——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M].上

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98—20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9:151,274—283.

[4]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7:140—192.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9:303—342.

E6]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口].会计

研究,2005(1):38—45.

责任编辑:李航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兰小, 彭珏, 林杨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08(4)0次

参考文献(6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 20062.孙丽 财务会计学--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 2007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 20094.刘永泽.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 2007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税法 2009

6.黄世忠 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 2005(1)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李攀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研究 2008

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文中的长期资产仅指其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作为非现实成本的资产原值,其对应的减项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只要在资产的使用年限内,这是每期都会发生的,它是一种经常性的项目;而另一类就是对上述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这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长期资产是否有减值的迹象发生,进而决定是否计提,是一种非经常项目,即偶然事项。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在无形资产的摊销中,也不反对加速计提摊销.因此,有人认为,在计提长期资产折旧与摊销的时候,就已经含有对长期资产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就不应该再计提减值准备。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与摊销就是为了应对资产减值的发生。无论是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还是减值,都是为了使长期资产符合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文章从研究的意义、目的出发,通过文献综述,归纳、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运用国际比较,得出一些阶段性成果.再通过研究有关长期资产确认和计量的理论,固定资产折旧理论、无形资产摊销理论和资产减值理论,得出影响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因素和相关的经济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进行辨证的研究,最后引入实证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有关会计准则的建议和加强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

2.期刊论文 马红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探讨 -商场现代化2006,""(29)

固定资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长期资产,它的使用期限比较长(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所以,固定资产的价值应该在其预计的使用年限内按照一定的方法逐步的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以得到补偿.目前为止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平均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二是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它们折旧额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3.学位论文 孙峥嵘 会计-税收差异、盈余管理及市场反应 2008

随着中国会计准则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企业获得了更多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自主权,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空间逐渐增大。相应地,影响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在中国,最近两三年有个别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零星介绍,但并未对该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中国理论与实务界关于会计—税收差异的讨论大凡停留于对两种制度条款之间差异的定性比较,鲜有文献对会计—应税损益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考察,更无人对两种制度差异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计损益向股票市场传递信号的作用是否受到影响、应税损益是否具有股票计价功能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全文主要讨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会计-税收差异及盈余管理问题的分析基础;(2)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利用会计-税收差异应对新税制改革的盈余管理问题实证分析;(4)利用会计-税收差异管理盈余的税收成本问题实证分析;(5)会计-税收差异被用于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问题实证分析。

全文以会计-应税损益差异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并以该差异被用于盈余管理的企业行为及其导致的市场反应为脉络展开研究。通过实证检验,笔者发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会计-应税损益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与美国企业近年来会计损益一致地高于应税损益的情况不同,笔者研究发现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税损益在整体上一致地高于会计损益。实证检验发现了影响中国A股上市公司1999~2006年各年度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影响因素。尽管从制度、行为等角度分析,许多的因素会导致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应税损益差异,但从各年模型判定系数可知,各年模型中11项乃至更少的解释变量对会计-应税损益差异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具体而言:(1)投资收益各年均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2)除2001、2003年以外,其他6个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均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3)除1999、2001年以外,企业所得税执行税率均与会计一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4)1999、2002、2004、2005和2006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均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5)2002~2006年各年的财务费用均和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6)2002、2003和2004年补贴收入均和当年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7)1999、2005年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摊销与当年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8)2002年的资本公积变量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

2.会计-税收差异被用于盈余管理活动的经验证据

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因素较多,且不同年度之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可将所有因素划分为纳税调增与纳税调减两种类型。与此相对应,盈余管理行为也存在着做大会计损益和做小会计损益两个方向。因此,就某一会计年度来说,这样两种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均可能与会计—税收差异问题相关。遵循这样的逻辑思路,本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减会计损益的盈余管理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增会计损益的盈余管理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笔者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据。

(1)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减损益的盈余管理方面。企业管理层对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其他可能会影响会计报告盈利的法律的游说属于盈余管理研究的范畴。中国在2006年正式启动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法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合并的进程,其中的一个核心变化就是法定税率的重新拟定。通过实证分析可知,中国上市公司在2005年确实存在有针对性的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减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以提高实际税负率的方式来达到影响国家降低法定

税率的目的。该研究结论与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相一致,即大型企业为了影响政府降低法定税率,从而为降低企业未来的所得税成本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盈余管理。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之外,中国企业也存在实际税负率与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低会计损益的盈余管理之间正相关现象。

(2)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增损益的盈余管理方面。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调增损益的盈余管理时,可能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充分利用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不同规定,通过操控会计—应税损益差异项目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通过实证考察1999-200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营性应计损益情况,证实了该结论具有普遍性。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则会计—应税损益差异越高,即上市公司存在通过操纵两种口径损益之间的差异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的动机。平均而言,2005、2002和2004年人为调增100元的经营性应计损益,分别有21元、13元和10元的利润可避免支付所得税费用;2000、2001、2003、2004和2006年则分别只有5元、6元、5元和4元的利润可免予支付所得税费用。可见,从最大化公司股东财富的角度看,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直接收效。但也说明,公司利用会计—应税损益差异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收效较为有限,上市公司依然要为那些子虚乌有的利润承担所得税成本。研究还发现,随着执行税率的提高,上市公司更有激励利用纳税调减项目做大经营性会计损益或做小经营性应税损益,以节省更多的所得税支付成本。 3.资本市场对公司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

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理性的公司管理层会充分地利用会计-税收差异。当市场察觉到这种操控的手法之后,在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就可能会对会计损益指标保持应有的警惕,从而更加重视应纳税损益指标。本人通过实证检验,有力地证实了这种猜想。

首先,基于会计损益信息含量研究的信息观,笔者分别以会计净损益、应纳税损益指标为单一解释变量对股票价格进行检验,发现中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净损益、应纳税损益均具有价值相关性。研究还发现1999~2003年各年样本公司会计净损益的信息含量均高于应纳税损益,但该状况在

2004~2006年发生了逆转,各年应纳税损益的信息含量均要高于会计净损益的信息含量。在将每股收益和(每股应税损益—每股收益)纳入同一模型之后,发现各年每股收益和(每股应税损益—每股收益)均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比较分析发现了应纳税损益能在会计损益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的股票估值提供增量的信息。

其次,基于会计损益信息含量研究的计价观,笔者以股票价格为因变量、以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模型,检验发现考察期绝大多数年份中国A股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表明会计净损益、净资产均能向投资者传递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用每股应纳税损益替代每股收益后,发现考察期绝大多数年份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纳税损益、净资产指标均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表明两者同时能向投资者传递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此外,检验发现从2004年开始投资者的股票估值习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每股应税损益配合每股净资产的计价模型优于每股收益配合每股净资产的计价模型,说明应纳税损益比会计损益在市场对股票估值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同时也证明用每股应纳税损益代替每股收益指标对Collins等(1997)和陆宇峰(1999)计价模型的修正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的实证分析已经发现,理性的公司管理层会充分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再机械地使用会计数据,而会对会计信息进行相机调整。本文关注的并不只是会计—税收差异本身,更主要是担心企业在报告会计损益或应纳税损益时进行误解或欺诈,扭曲这种差异,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会计—税收差异已经成为事实,但又会引至一些负面的后果。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应无为而治,而是应该积极考虑对待这种差异的态度。

中国现行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所得税费用,并不要求披露应纳税所得额。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经估算的应纳税损益指标对于上市公司会计损益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参考或鉴证作用,而且市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政策涵义就是,如果上市公司披露应纳税损益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管理后的会计盈余信息对投资者的误导,甚至可以消除上市公司过度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倾向。概言之,尽管会计—税收差异催生了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中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改革和会计—税收分离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就本文的主题而言,笔者建议政府尽快作出补充性政策规定,要求企业在公布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损益额。

中国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囿于笔者的学术水平、认知能力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本文对会计—税收差异与相关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仅是一种尝试。尽管如此,本人试图选择从制度出发研究企业行为以及市场行为的研究模式将有助于梳理该领域研究的脉络和发展方向,并给以后的研究以启迪。最后,笔者提出如下展望:(1)运用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解释制度变迁;(2)全面权衡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3)所得课税盈余管理假设的提出;(4)纳税筹划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之间的重合;(5)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问题相交织;(6)区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进行研究;(7)中国新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税制实施后的相关研究。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nydxxb-shkx201004019.aspx授权使用:四川农业大学(scny),授权号:592edd85-b619-4c06-9838-9e5c010d64b2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30日

第8卷第4期2010年8月

Journal

of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outhweMAgricuh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4

ALlg.2010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兰小,彭珏,林杨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长期资产(文中仅指其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与减值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其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性质、相互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长期资产在折旧、摊销与减值的建议。

关键词: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折旧l无形资产摊销;资产减值中圈分类号:F275;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0}04—0065—03

等)的函数,主要包括工作时间法和产量法。工作量法在一

一,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相关理论

(一l折旧、摊销的相关理论

固定资产是一种长期资产,其在使用过程中物质形态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固定资产的成本是在其不断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到生产的成本中或构成费用。为了保持收入与费用

的恰当配比,应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使用期间内按照一

定程度上弥补直线法的不足,直线法只考虑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而采用工作量法,若折旧的发生主要是因实物磨损而

引起的,则用工作量作为计算折旧的基础是合适的。

3.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

可供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有很多,如直线法、递减余额法和生产量法等比J。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摊销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如果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可靠确定这种

消耗方式时,则应当采用直线法对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进

定的方法进行分摊。无形资产也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的使用也是有

期限的,它所具有的价值的权利或特权总会消失,因此,企业应在一定的年限内进行摊销。尽管计提折旧和摊销实际上

行系统合理的摊销。我国过去并不区分无形资产的用途,其摊销额计入管理费用,没有指明有其他的列支去向。现行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管理费用。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无形资

产的摊销额可以计入产品或其他资产的成本中。

(二)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没有付出现实货币,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这种成本费用在使用过程实际已经支出,所以计提折旧、摊销都是必要的。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uJ:

1。时间基础

该方法假设折旧是时间的函数,主要包括直线法和加速

会计核算中对企业资产要求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即对资产的计价采用交易发生时的价格确认。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资产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至少在每年年末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应该调整其账面价值以反映实际价值,否则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减值,企业应当确认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所以,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

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在该方法下,各期计提的折旧额相等。由于该

方法比较简便,是我国会计实务中最常用的方法。加速折旧

法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折旧费用先多后少逐渐递减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由是固定资产使用前期使用强度比较高,磨损程度相对比较大,应该多提折旧,后期则相反。此外,加速折旧法还能为固定资产提供一个稳定的成本。笔者认为,理论上加速折旧法比直线折旧法更合理,但是由于其方法比较复杂,在企业固定资产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加速折旧法还会使报告的收益率迅速递增,可能造成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误解。

2.工作量基础

该方法假设折旧是工作量(如机器小时、人工小时、产量

收稿日期:z009一lO一24

作者简介:兰小(1985一)t女t重庆涪陵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万方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IIII●_●_●●●___-—_—●——-●●_—●_一

2010年8月

估值,在会计上则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

成本‘引。

二、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

I一)折旧、摊销与减值的不同点

1.理论基础不同

长期资产的折IH、摊销是在长期资产使用寿命中,按照确定的方法对长期资产的成本或价值的一种摊销过程,是为了遵循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可以税前扣除的;而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在企业计算应纳所得额是不得税前抵扣。

2.计量科目不同

累计折旧与摊销是对长期资产的成本或价值摊销的科目。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是可以直接地体现为按照一定的

方法按期计算转入成本或者期间费用。比如:生产车间相关

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就应计入制造费用,而行政管理部门或销售部门就应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发生的减值相对来说具有不确定性,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3.计量基础不同

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是按照确定的方法对长期资产的成本或价值的一种摊销过程,它是对“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而资产减值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的差额的调整,它是以未来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再计量。

4.计算依据不同

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是针对资产的原值而计算的,计算的因素一般包括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折旧或者摊销所选用的方法。一旦折旧、摊销的方法确定,不得随意改动。但是,企业也应对折旧方法进行定期复核,如

果长期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

业也应相应改变折旧、摊销方法。长期资产的账面净值是原

始价值减去发生的累计折旧或者累计摊销的金额。长期资

产的减值则需要比较账面净值与可回收金额的大小,首先计算出可收回金额,如果账面净值大于可收回金额,就计提减值;如果账面净值小于可收回金额,就不需要计提减值。长期资产减值不是以原始价值为基础,而是以长期资产的净值

为基础‘“。

(二)折旧、摊销与减值的联系

长期资产计提的折旧或者摊销,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长期资产服务潜力的逐渐消逝,主要是因为长期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损耗(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企业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实质上是为了满足配比原则而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的一种分摊程序。折旧、摊销虽然能够对其成本进

万方数据

行合理分摊,但是它不能对长期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调整。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的补充,它在折IH、摊销的基础上,对账面价值与

可收回金额有偏差的地方进行调整,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

对折旧、摊销方法的不当之处进行调整。计提减值后,以后会计期间的折旧、摊销是在计提减值后长期资产净值基础上进行的。除此之外,长期资产的减值会计还能够在以成本计量的基础上用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相对之加以修正,以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折旧、摊销与资产减值相互关系的分析

不管是直线折旧、摊销法还是加速折旧、摊销法都只是会计估计而已,因为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都不是一个精确数,企业计提的折旧、摊销费用当然也不会是一个精确数。因此,长期资产折旧、摊销无法全面精确的反映资产价值的情况,这就需要资产减值来进一步弥补其缺点。

从纳税影响角度来说,我国的所得税法规定按照税法相

关规定计算出的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金额在税前允许扣

除;而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税法都规定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所以用长期资产的减值代替折旧、摊销从税收筹划的角度看也是不合理,不现实的¨J。

三、我国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改进

(一)固定资产准则的改进1.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模式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固定资产的计价大部分采用历史成

本计价,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也就是说,这种计价方法确定的成本,均是实际发生并支付凭据

的支出,比较公允和可靠。除了成本计价外,还有不变成本

(按一般物价水平进行调整的成本)、现行成本(按特定物价

水平进行调整的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在国际上规定,如果相关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那么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要求经常重估其公允价值,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相差不大。我国在这一方面没有相应的重估政策,实际上如果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取得,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同时需要对重估后如何进行折旧的计提和会计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鉴于我国现在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因此一定要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采用,避免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直线

法、加速折旧法和工作量法。而我国固定资产到底采用何种

折旧方法主要是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未来实现方式为依据。企业的资产在计量中要求收入与费用配比,但是在有的会计实务中配比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8卷第4期

兰小等: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3.固定资产的信息披露

我国对固定资产的披露与国际相比,相对简单,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信息披露的不够详细。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接轨,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引入更多的国际上通用的披露规定,使得财务报表的相关使用者能够得到具体的信息。

I二)无形资产准则的改进1.内部无形资产开发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

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是指进行商业性生产和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等。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实际上,研发的成功,其研究阶段的支出也是

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研发成功,则将研究支出全部转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如果不成功才计入损益。

2.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无形资产摊销方

法,主要取决于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

济利益的方式。如果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可靠确定这种消耗方式时,则应当采用直线法进行系统合理的摊销。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资产在每个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多,但是其更新换代的速

度也是越来越快,这是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就要尤其的注

意,如果是属于更新换代风险低的,如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等就可以采用直线法摊销,而如果是属于减值风险高的无形资

产,则应该采用加速摊销法,尽快收回成本,减低风险。

3.无形资产的披露

我国在现金流量表中,涉及到无形资产的项目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

到的现金”,另一个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

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实际上在这两个项目中根本无法知道无形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动情况。因此,可以把“无形资产摊销”项目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移到现金流量表主表内单独列示,以反映当年资产价值;并且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和“处置无形资产所收到的现金”单独列示,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增减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o。

(三)长期资产减值准则的改进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对于这项的规定,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业绩的

万方数据

手段。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不是十分合理。在旧准则中规定

如果以前期间据以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全部或部分消失,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计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以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这个规定相对更为合理。资产减值的转回并没有违反历史成本计价法,转回后的账面金额并没有超过原来资产账面价值减去原计算的折旧与摊销额后的余额。事实上,不允许转回也会给企业带来操控利润的机会,当企业计提一笔大金额减值后,那么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其折旧、摊销额会降低,同样利

润也会增加。

重新审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对

于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能够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仍按现行的做法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则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如果经营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证据表明企业未来的经营前景将受到重大的不利影响,则可要求企业以缩短折旧或摊销年限的方式来反映这类资产的价值减损∞J。

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和审

计人员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一定要杜绝模糊披露或者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甚至不披露相关信息。其次,应把准则

中关于“重大损失”的标准定量化,比如标准为“当期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占当期损益的10%以上时确认为重大损失”。最后,由于我国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

计期间不得转回,如果已计提减值的长期资产以后期间价值

回升,而且金额达到当期损益的一定比例以上,也应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Eli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丽.财务会计学——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M].上

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98—20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9:151,274—283.

[4]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7:140—192.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9:303—342.

E6]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口].会计

研究,2005(1):38—45.

责任编辑:李航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兰小, 彭珏, 林杨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08(4)0次

参考文献(6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 20062.孙丽 财务会计学--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 2007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 20094.刘永泽.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 2007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税法 2009

6.黄世忠 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 2005(1)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李攀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研究 2008

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文中的长期资产仅指其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作为非现实成本的资产原值,其对应的减项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只要在资产的使用年限内,这是每期都会发生的,它是一种经常性的项目;而另一类就是对上述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这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长期资产是否有减值的迹象发生,进而决定是否计提,是一种非经常项目,即偶然事项。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在无形资产的摊销中,也不反对加速计提摊销.因此,有人认为,在计提长期资产折旧与摊销的时候,就已经含有对长期资产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就不应该再计提减值准备。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与摊销就是为了应对资产减值的发生。无论是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还是减值,都是为了使长期资产符合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文章从研究的意义、目的出发,通过文献综述,归纳、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运用国际比较,得出一些阶段性成果.再通过研究有关长期资产确认和计量的理论,固定资产折旧理论、无形资产摊销理论和资产减值理论,得出影响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因素和相关的经济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进行辨证的研究,最后引入实证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有关会计准则的建议和加强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

2.期刊论文 马红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探讨 -商场现代化2006,""(29)

固定资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长期资产,它的使用期限比较长(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所以,固定资产的价值应该在其预计的使用年限内按照一定的方法逐步的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以得到补偿.目前为止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平均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二是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它们折旧额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3.学位论文 孙峥嵘 会计-税收差异、盈余管理及市场反应 2008

随着中国会计准则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企业获得了更多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自主权,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空间逐渐增大。相应地,影响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在中国,最近两三年有个别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零星介绍,但并未对该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中国理论与实务界关于会计—税收差异的讨论大凡停留于对两种制度条款之间差异的定性比较,鲜有文献对会计—应税损益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考察,更无人对两种制度差异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计损益向股票市场传递信号的作用是否受到影响、应税损益是否具有股票计价功能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全文主要讨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会计-税收差异及盈余管理问题的分析基础;(2)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利用会计-税收差异应对新税制改革的盈余管理问题实证分析;(4)利用会计-税收差异管理盈余的税收成本问题实证分析;(5)会计-税收差异被用于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问题实证分析。

全文以会计-应税损益差异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并以该差异被用于盈余管理的企业行为及其导致的市场反应为脉络展开研究。通过实证检验,笔者发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会计-应税损益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与美国企业近年来会计损益一致地高于应税损益的情况不同,笔者研究发现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税损益在整体上一致地高于会计损益。实证检验发现了影响中国A股上市公司1999~2006年各年度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影响因素。尽管从制度、行为等角度分析,许多的因素会导致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应税损益差异,但从各年模型判定系数可知,各年模型中11项乃至更少的解释变量对会计-应税损益差异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具体而言:(1)投资收益各年均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2)除2001、2003年以外,其他6个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均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3)除1999、2001年以外,企业所得税执行税率均与会计一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4)1999、2002、2004、2005和2006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均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5)2002~2006年各年的财务费用均和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6)2002、2003和2004年补贴收入均和当年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正相关;(7)1999、2005年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摊销与当年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8)2002年的资本公积变量与会计-应税损益差异显著负相关。

2.会计-税收差异被用于盈余管理活动的经验证据

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应税损益差异的因素较多,且不同年度之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可将所有因素划分为纳税调增与纳税调减两种类型。与此相对应,盈余管理行为也存在着做大会计损益和做小会计损益两个方向。因此,就某一会计年度来说,这样两种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均可能与会计—税收差异问题相关。遵循这样的逻辑思路,本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减会计损益的盈余管理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增会计损益的盈余管理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笔者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据。

(1)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减损益的盈余管理方面。企业管理层对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其他可能会影响会计报告盈利的法律的游说属于盈余管理研究的范畴。中国在2006年正式启动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法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合并的进程,其中的一个核心变化就是法定税率的重新拟定。通过实证分析可知,中国上市公司在2005年确实存在有针对性的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减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以提高实际税负率的方式来达到影响国家降低法定

税率的目的。该研究结论与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相一致,即大型企业为了影响政府降低法定税率,从而为降低企业未来的所得税成本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盈余管理。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之外,中国企业也存在实际税负率与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低会计损益的盈余管理之间正相关现象。

(2)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调增损益的盈余管理方面。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调增损益的盈余管理时,可能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充分利用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不同规定,通过操控会计—应税损益差异项目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通过实证考察1999-200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营性应计损益情况,证实了该结论具有普遍性。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则会计—应税损益差异越高,即上市公司存在通过操纵两种口径损益之间的差异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的动机。平均而言,2005、2002和2004年人为调增100元的经营性应计损益,分别有21元、13元和10元的利润可避免支付所得税费用;2000、2001、2003、2004和2006年则分别只有5元、6元、5元和4元的利润可免予支付所得税费用。可见,从最大化公司股东财富的角度看,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直接收效。但也说明,公司利用会计—应税损益差异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收效较为有限,上市公司依然要为那些子虚乌有的利润承担所得税成本。研究还发现,随着执行税率的提高,上市公司更有激励利用纳税调减项目做大经营性会计损益或做小经营性应税损益,以节省更多的所得税支付成本。 3.资本市场对公司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

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理性的公司管理层会充分地利用会计-税收差异。当市场察觉到这种操控的手法之后,在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就可能会对会计损益指标保持应有的警惕,从而更加重视应纳税损益指标。本人通过实证检验,有力地证实了这种猜想。

首先,基于会计损益信息含量研究的信息观,笔者分别以会计净损益、应纳税损益指标为单一解释变量对股票价格进行检验,发现中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净损益、应纳税损益均具有价值相关性。研究还发现1999~2003年各年样本公司会计净损益的信息含量均高于应纳税损益,但该状况在

2004~2006年发生了逆转,各年应纳税损益的信息含量均要高于会计净损益的信息含量。在将每股收益和(每股应税损益—每股收益)纳入同一模型之后,发现各年每股收益和(每股应税损益—每股收益)均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比较分析发现了应纳税损益能在会计损益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的股票估值提供增量的信息。

其次,基于会计损益信息含量研究的计价观,笔者以股票价格为因变量、以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模型,检验发现考察期绝大多数年份中国A股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表明会计净损益、净资产均能向投资者传递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用每股应纳税损益替代每股收益后,发现考察期绝大多数年份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纳税损益、净资产指标均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表明两者同时能向投资者传递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此外,检验发现从2004年开始投资者的股票估值习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每股应税损益配合每股净资产的计价模型优于每股收益配合每股净资产的计价模型,说明应纳税损益比会计损益在市场对股票估值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同时也证明用每股应纳税损益代替每股收益指标对Collins等(1997)和陆宇峰(1999)计价模型的修正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的实证分析已经发现,理性的公司管理层会充分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再机械地使用会计数据,而会对会计信息进行相机调整。本文关注的并不只是会计—税收差异本身,更主要是担心企业在报告会计损益或应纳税损益时进行误解或欺诈,扭曲这种差异,从而导致效率的损失。会计—税收差异已经成为事实,但又会引至一些负面的后果。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应无为而治,而是应该积极考虑对待这种差异的态度。

中国现行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所得税费用,并不要求披露应纳税所得额。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经估算的应纳税损益指标对于上市公司会计损益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参考或鉴证作用,而且市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政策涵义就是,如果上市公司披露应纳税损益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管理后的会计盈余信息对投资者的误导,甚至可以消除上市公司过度利用会计—税收差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倾向。概言之,尽管会计—税收差异催生了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中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改革和会计—税收分离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就本文的主题而言,笔者建议政府尽快作出补充性政策规定,要求企业在公布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损益额。

中国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囿于笔者的学术水平、认知能力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本文对会计—税收差异与相关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仅是一种尝试。尽管如此,本人试图选择从制度出发研究企业行为以及市场行为的研究模式将有助于梳理该领域研究的脉络和发展方向,并给以后的研究以启迪。最后,笔者提出如下展望:(1)运用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解释制度变迁;(2)全面权衡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3)所得课税盈余管理假设的提出;(4)纳税筹划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之间的重合;(5)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问题相交织;(6)区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进行研究;(7)中国新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税制实施后的相关研究。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nydxxb-shkx201004019.aspx授权使用:四川农业大学(scny),授权号:592edd85-b619-4c06-9838-9e5c010d64b2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30日


相关内容

  • 中级财务会计重点
  • 中财重点 题型:单选.多选.计算.分录.编表 1. 产品发给员工/股东 借:应付职工薪酬(员工) 应付股利(股东) 贷:主营业务收入(计税价) (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 2. 交税 向税务局交税100万,其中60万为本年度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额) 60万 --未交增值税 ...

  • 十三个备抵科目
  • 13个备抵科目超详细总结 1)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划成本核算法下,是原材料(按计划成本入帐)的备抵科目,两者之和是材料的实际成本. 2)存货跌价准备 是存货的备抵科目,反映原材料的历史成本以及市价成本,在期末对存货的计价所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为了使资产接近市场价值,促进有效利用. 3)坏账准备 坏账 ...

  • 会计备抵科目超详细讲解
  • 备抵科目超详细讲解 1)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划成本核算法下,是原材料(按计划成本入帐) 的备抵科目,两者之和是材料的实际成本. 2)存货跌价准备 是存货的备抵科目,反映原材料的历史成本以及市价成本,在期末对存货的计价所采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使资产接近市场价值,促进有效利用. 3)坏账准备 坏账准 ...

  •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研究
  • 第3期(总第27期)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竺型!!!!!!E窒!些堕竺竺坚!些!:!竺!竺竺竺!墅!竺!竺!竺 Numbcr 3(G甘leralSerialNo.27) !!堡堡!旦 丝些!!!!!::.一-一 riil 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研究 文明子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大连11 ...

  • 中级会计分录
  • 第二章 存货 1. 发出委托加工材料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2. 支付加工费和税金 ①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 借:委托加工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应交消费税 贷:银行存款 ②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出售的 借:委托加工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

  • 会计分录--非流动资产
  • 二.非流动资产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 1.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成本)(公允价值,不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债券投资(利息调整)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投资(利息调整) 2.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 ...

  • MBA财务管理
  • 财务经理训练营 财务会计 第一章 财务会计概述 一.本章教学目的: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特点.作用.职能及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二.本章教学内容: 1.财务会计的内涵: 2.财务会计的对象: 3.财务会计的职能: 4.财务会计的特点及作用: 5.企业会计准则含义 6.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 三.本章 ...

  • 会计初级考试试题集
  • 第一章 资产(提高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将房地产存货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 日存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差额记入( ). A.营业外支出 B.资本公积 C.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D.其他业务成本 2.2014年11月15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丙公司面值为200万元的债券,支 ...

  • 2006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设置了156个一级会计科目,分为六类: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收入.费用).涵盖了我国所有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名称表 一.资产类 二.负债类 三.共同类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