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

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的分析后发现: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教师的候答方式、教师的反应四大方面。继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JIAOYANYUANDI

[关键词]教师提问研究综述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近几年教学问题聚焦在真实的课堂,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①。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希望对教师有些帮助。

一、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一)

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促进思考。

(二)

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教研园地

JIAOYANYUANDI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

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

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

19种功能。威伦(William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Kindsvater)等学者

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

17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大方面: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在理答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学生表示尊重;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宜直接给予答案;处理低层次单一答案的问题,教师宜对个别学生的答案直接评论;处理高层次的问题宜延迟评论,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归纳答案;处理高层次的问题要容多纳异;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紧随学生回答继续发问。在反馈方面,要给予有效的教师反馈。

二、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一)

提问的数量分析

JIAOYANYUANDI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③。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④。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KeithA.Acheson和MeredithDamien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类的,如布罗菲———古德、美国查尔斯・・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C将提问分为6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

研园地

JIAOYANYUANDI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 ̄4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②。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分钟计算,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次之多。

(二)

提问的分类方法

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

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⑤。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

18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

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⑦。

对教师的反应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反馈反应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据统计,表扬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意见所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

95%以上。

(三)

教师的候答方式

对教师候答的研究集中在教师的等候时间上。等候时间分为两种:第一等候时间(在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时间)、第二等候时间(在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再继续下去,这之间的间隔)⑥。

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提问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实际上,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秒或更多些,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此外,研究表明,候答时间超过3秒,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

(四)

教师的反应方式

8%,而批评占据的最大值为6%⑧。上海静安区调查

报告表明: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三、研究反思

就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而言,各自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课堂提问不只是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的简单的问答行为,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意义的复杂的教学行为。提问与学生、与教师、与课堂情境等紧密相连。任何一个提问,包括在课堂所提出的问题都只是在那个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境中才能对其作出教育学和数学上的分析。脱离具体课堂情境是目前大多数课堂提问研究的共同不足。“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所表达的词,它们的有效性也依赖于声音效果,词的强调和选择以及问题提出的情境。问题可以用许多方式被提出,每一种方式决定了你的学生是否接受该问题以及如何接受该问题。”⑨

JIAOYANYUANDI

研园地

JIAOYANYUANDI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要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如胡森提出6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类,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类,弗兰德斯分为3类,张玉成分为4类,程晓樵分为2类,沈贵鹏分为3类。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回绝问题。第二级:重复问题。第三级: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

19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国内在数学课堂提问研究(包括一般性的提问研究)多把注意力放在提问的技巧研究上,似乎有了好的提问技巧就会产生好的提问。提问与其他问题一样,要有技巧,但“技巧”并不是“包治”提问“百病”的“良方”。如果把所有的课堂行为做思考,它们都具有两面性,即“艺术性”和“科学性”。课堂提问研究应走出“技巧”的误区,走向科学+艺术之路。

在提问的分类方法方面,基本上没有脱离布鲁姆等几人的经典模式,虽然,对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分析具有“事后性”,是“马后炮”,无助于当时教学行为的矫正。换另外一节课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昨日的故事”是不会在今天重演的。因为每天每时的教学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基于问答检核表的方法的量的方法。也就是用一定的观察量表,围绕:提问多少次,哪种类型的问题提问多少次,教师的候答时间、方式,教师的反应如何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研究能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意义。但是,很难将课堂提问的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与其他教学行为相比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出来。第二种质的方法。有研究者将教师的课堂提问用逐字记录法记录下来后,从提问内容、方式、对待学生反应等方面揭示提问的特点。也有研究者运用深度访谈、田野式追踪等方法,对教师个人或群体对提问的观念,如提问的目的与作用、对学生提问的认识、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方面进行质性研究,也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对揭示提问深层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提问的人开始增多。但比较起量的研究来说,数量上还偏少。另外在质量上,由于有些研究者对质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够,导致结论的可信度不如量的研究可靠。

总体来说,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前的课堂提问研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多的研究者,包括把提问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艺术的研究者,都是在理论上进行思考,现在则出现了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尤其是结合

JIAOYANYUANDI

学科教学,如数学教学的提问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近来有了较多的成果。第二,在理论研究上,理论思考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对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仅仅放在一个平面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之间的“问”和“答”上,而现在则把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放在“主体性”这样一个哲学的高度上以一个立体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间的。“对话”上,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间性”

(作者单位:浙江师大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注释

①顾泠沅、鲍建生、王洁著.例的研究与制作[M].

聚焦课堂教学视频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外国教育

②金传宝.研究,1998

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

(2).

提问: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

③明轩.

国中小学教育,1999(4).

・④[美]I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回顾[M].

教研园地

JIAOYANYUAN

DI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⑤全莉娟等.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

⑥[美]加里・D.方法(第四版)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

[M].

J.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⑦[美]Robertling著.赵海燕译.社.2001.

SternbergLouiseSpear-Swer-

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⑧[瑞]胡森主编.卷[M].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第八

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⑨[美]GaryD.Borich.EffectiveteachingMethods[M].4thEdition.MerrillNewJersey,Columbus,Ohio,2000,238.

20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

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的分析后发现: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教师的候答方式、教师的反应四大方面。继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JIAOYANYUANDI

[关键词]教师提问研究综述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近几年教学问题聚焦在真实的课堂,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①。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希望对教师有些帮助。

一、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一)

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促进思考。

(二)

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教研园地

JIAOYANYUANDI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

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

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

19种功能。威伦(William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Kindsvater)等学者

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

17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大方面: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在理答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学生表示尊重;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宜直接给予答案;处理低层次单一答案的问题,教师宜对个别学生的答案直接评论;处理高层次的问题宜延迟评论,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归纳答案;处理高层次的问题要容多纳异;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紧随学生回答继续发问。在反馈方面,要给予有效的教师反馈。

二、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一)

提问的数量分析

JIAOYANYUANDI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③。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④。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KeithA.Acheson和MeredithDamien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类的,如布罗菲———古德、美国查尔斯・・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C将提问分为6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

研园地

JIAOYANYUANDI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 ̄4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②。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分钟计算,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次之多。

(二)

提问的分类方法

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

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⑤。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

18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

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⑦。

对教师的反应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反馈反应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据统计,表扬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意见所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

95%以上。

(三)

教师的候答方式

对教师候答的研究集中在教师的等候时间上。等候时间分为两种:第一等候时间(在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时间)、第二等候时间(在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再继续下去,这之间的间隔)⑥。

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提问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实际上,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秒或更多些,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此外,研究表明,候答时间超过3秒,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

(四)

教师的反应方式

8%,而批评占据的最大值为6%⑧。上海静安区调查

报告表明: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三、研究反思

就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而言,各自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课堂提问不只是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的简单的问答行为,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意义的复杂的教学行为。提问与学生、与教师、与课堂情境等紧密相连。任何一个提问,包括在课堂所提出的问题都只是在那个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境中才能对其作出教育学和数学上的分析。脱离具体课堂情境是目前大多数课堂提问研究的共同不足。“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所表达的词,它们的有效性也依赖于声音效果,词的强调和选择以及问题提出的情境。问题可以用许多方式被提出,每一种方式决定了你的学生是否接受该问题以及如何接受该问题。”⑨

JIAOYANYUANDI

研园地

JIAOYANYUANDI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要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如胡森提出6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类,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类,弗兰德斯分为3类,张玉成分为4类,程晓樵分为2类,沈贵鹏分为3类。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回绝问题。第二级:重复问题。第三级: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

19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国内在数学课堂提问研究(包括一般性的提问研究)多把注意力放在提问的技巧研究上,似乎有了好的提问技巧就会产生好的提问。提问与其他问题一样,要有技巧,但“技巧”并不是“包治”提问“百病”的“良方”。如果把所有的课堂行为做思考,它们都具有两面性,即“艺术性”和“科学性”。课堂提问研究应走出“技巧”的误区,走向科学+艺术之路。

在提问的分类方法方面,基本上没有脱离布鲁姆等几人的经典模式,虽然,对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分析具有“事后性”,是“马后炮”,无助于当时教学行为的矫正。换另外一节课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昨日的故事”是不会在今天重演的。因为每天每时的教学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基于问答检核表的方法的量的方法。也就是用一定的观察量表,围绕:提问多少次,哪种类型的问题提问多少次,教师的候答时间、方式,教师的反应如何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研究能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意义。但是,很难将课堂提问的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与其他教学行为相比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出来。第二种质的方法。有研究者将教师的课堂提问用逐字记录法记录下来后,从提问内容、方式、对待学生反应等方面揭示提问的特点。也有研究者运用深度访谈、田野式追踪等方法,对教师个人或群体对提问的观念,如提问的目的与作用、对学生提问的认识、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方面进行质性研究,也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对揭示提问深层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提问的人开始增多。但比较起量的研究来说,数量上还偏少。另外在质量上,由于有些研究者对质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够,导致结论的可信度不如量的研究可靠。

总体来说,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前的课堂提问研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多的研究者,包括把提问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艺术的研究者,都是在理论上进行思考,现在则出现了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尤其是结合

JIAOYANYUANDI

学科教学,如数学教学的提问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近来有了较多的成果。第二,在理论研究上,理论思考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对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仅仅放在一个平面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之间的“问”和“答”上,而现在则把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放在“主体性”这样一个哲学的高度上以一个立体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间的。“对话”上,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间性”

(作者单位:浙江师大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注释

①顾泠沅、鲍建生、王洁著.例的研究与制作[M].

聚焦课堂教学视频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外国教育

②金传宝.研究,1998

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

(2).

提问: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

③明轩.

国中小学教育,1999(4).

・④[美]I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回顾[M].

教研园地

JIAOYANYUAN

DI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⑤全莉娟等.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

⑥[美]加里・D.方法(第四版)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

[M].

J.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⑦[美]Robertling著.赵海燕译.社.2001.

SternbergLouiseSpear-Swer-

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⑧[瑞]胡森主编.卷[M].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第八

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⑨[美]GaryD.Borich.EffectiveteachingMethods[M].4thEdition.MerrillNewJersey,Columbus,Ohio,2000,238.

20


相关内容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三店街宋寨小学 曹海英 在我国,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教育特别是数学方面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课堂提问的 ...

  • 2015年度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 2015年度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基于<中学物理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分析 收藏|打印|下载 作 者: 张海龙/马亚鹏 作者简介: 张海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马亚鹏,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宁夏 银川 750011). 原文出处: <物理教师> ...

  • 余映潮听评课标准
  • 第一部分 听评课议课的标准 30个字是评课议课的标准之一 1思路明晰单纯: 2提问精粹实在:提问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综合素养的表现,提问越多,教师素养越差,没有提炼,没有进行有效训练的能力训练点,所以到处问. 3品读细腻深入:欣赏语言表达之美,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内容.2011年新课标,第一次给语文的课 ...

  •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关 ...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研究生) 课程编号: 学时数:40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医学信息检索工具利用为主线,以电子与网络文献信息.数据库与Internet 上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为重点,系统介绍文献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方法,以及医学信息利用 ...

  • 研究报告如何撰写
  • 研究报告如何撰写 研究报告的参考结构: 一.实验研究报告结构:(实验研究重假设) (一)问题与假设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的提出):别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文献综述):我打算这样解决我的问题(研究的假设)) (二)过程与方法 选择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怎样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新问题,是怎样 ...

  • 课题报告的格式
  • 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研究实践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陶行知对教材有过一段精辟的工具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教材不是权威,不是" ...

  •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2010-12-15 13:31 前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70年 ...

  • 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 南京廖华
  • 4.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激发思考的热情:用多种评价激励机制促使学生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 5.开展评选"思考之星""答问之星""进步之星",使学生由"老师要我答"转为"我要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