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

敏感性的历史时期”。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

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

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

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

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矛盾与困窘;启示;青少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现代主义比较得来

的一个名称,或者可以称为一种理念。《后现代的生存》的私以为: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

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颠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通常认为,现代化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变迁过程。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明,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

化的一种自然变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力图追求的目的和目标。因此,现代化

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体。正是这种目的和过程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尽管世界

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自工

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产生了片面、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

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渐成思想界的思考主题。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

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

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岌岌可危,大众

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大众文化逐渐取代

精英文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多媒体和虚拟技术

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智能的设想挑战人类的中心地位。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

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现代意义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也导致了对现代社

会出现的文化危机进行批判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此外,在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个

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这

样一种趋势。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

把握,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

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

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事实上,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

就意味着“绝对真理”的终结和理性的死亡,但后现代主义认为要彻底否定理性,就必须反

对本质主义,认为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条理和方法论不过是某种类型的游戏规则①①姜静楠, 刘宗坤. 《后现代的生存》,作家出版社, 1998, P14.

而已,如果将其当作普遍规范,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2.解构现代主体性。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

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

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

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即用“主体间性”替代现代理性

主义中的主体性,使人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

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

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如利奥塔认为,所谓“现

代”科学,仍然与正统的叙事学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一致性,以后设理论的方式使之合法化。

这些在现代性下看来具有整体性,同一性基础的学科已经失去可信性。他号召:“让我们向

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见证那不可呈现的;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大家为

正不同之名而努力。”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

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

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

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定,强调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

幅完整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

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这样一来,

现代主义充分地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断地破坏事物的稳定,以期更充分地揭

示各种可能的意义”②。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理论既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其极端破坏性的一面。我们对于后

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必须本着科学精神加以认真的审视,吸取其合理的因素,抛弃其消极

的破坏性的因素。惟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着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作为一

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和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

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

的怀疑精神。在知识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拒绝对理性、本质和普遍绝对真理的信仰,反对直线

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

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拒绝任何囊括世界历史全部内容的理论,

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主义、特殊主义和情境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学会宽容。

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文本,其用意也

在于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力倡差异性、多样性、多元

性,其目的就在于对抗形而上学的同性性总体化、极权化的僵化的理论模式。

2.倡导创造性。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

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认为知识

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基于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

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

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内创造多样性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②王永玲, 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解读与评价》[J]. 东岳论丛,2001(9), P11.

3.力主平等。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后现

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

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

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

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更为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 以及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正在极速变化的信息化和高品化的高科技社会。

在全球化的今天,处在跨国文化的语境中的中国,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强调不同民族、

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提倡创造性和平等,从而使得和谐对话逐渐取

代文明冲突,以创建和谐富足的社会。

四、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

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历控拆,对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所带

来的实际成就的深重优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基础之可靠性的深刻怀疑。”自八十年代末以

来,国家政治危机相对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商品化逻辑无限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普

及,后现代语境已经包围着中国人。在娱乐文化方面,后现代氛围日渐浓厚。消费文化市场

已经形成,文化工业初具规模,艺术、理想、品德、情操、权威、价值等崇高的意义已经悄

然引退,高雅和通俗的界限正在打破,无论政治还是文化,诸多领域已经渗透着资本的逻辑,

甚至理论也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大众文化

的流行提供了温床。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

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

艺术的冲击,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

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

养的低俗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

对物质的复制也是对精神的复制,的确,后现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复制的文化,

它不仅是可以复制在胶片、磁带、激光唱盘上的批量生产的商品,而且它的类型、风格、模

式,甚至语音也是复制出来的。人们当然会担心:在一个丧失了首创性和怀疑精神的社会中,

我们的生存、发展,靠什么来得到保障?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几件力作、精品

的文化产品推出,那么,它的文化建设无疑是很不成功的。

再者,后现代主义也追求

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真理去战胜谬误,而

决不是听任或追随谬误去战胜真理。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

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

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落的

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从总体上看是不断地进步的,即由低级逐渐走向高级。但个别地

看,却并不一定都是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后起的文化艺术就比先前的文化艺术好,更

不能简单地用后起的文化艺术否定、取代先前的文化艺术。 ③③④陈金美. 《析后现代哲学的三大特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6): 12, P65.

张国清. 《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4): 10,P65. ④

五 后现代主义发展现状的矛盾与困窘

英国学者阿兰·罗德威给后现代主义以这样的评价:后现代主义是青春的,同时又是颓

废的;它才华横溢,同时又是邪恶的;它专注于分析,同时又具有浪漫色彩;它既似曾相识,

⑤同时又新颖入时,也就是说,它是自相矛盾的。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萨特,人的存在都不是一个先验的问题。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萨

特的存在先于本质,都揭示了任何一种主义或者真理的对象化事实。因此,现代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实际上都是“实践后”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不仅

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努力,而且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抗固化”(鲍曼语)策略。“社会学作为一

种抗固化的力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压迫感,恢复了世界的弹性;它显示了世界的面貌大可

以和今夭不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同一个世界’,也许

我们能比过去更容易与‘他人’沟通,也许我们能多一分理解与宽容,也许人类真正的团结

也就有其实现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所谓“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纠结与离散,从

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与人类生活实践伴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

辑的强化而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

程而打斗愈烈。

文化和思想上的打斗,似乎从来不局限于纸上谈兵。现代主义的“固化”往往是以民族

国家、国家资本主义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强加了国家、民族意志的现代性自上而下地统一和

规整着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弹性”。但是,即便在宣布现代性已经失败的今天,仍

然没有哪个资本主义国家曾主动宣布放弃这种统一和规整。后现代主义者充分意识到了这

点,于是首先选择了一种文化批判的策略,剑走偏锋。而这种剑走偏锋的结果就是全球资本

主义扩张的消费诱惑。文化和思想上的打斗,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独特的文化品性—批判的观

念演变成了与消费者的合作。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选择了流浪、闲游代替了现代性的朝圣,将他们摧毁某一种东西后

的经验重组的误构的危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远离伤害。鲍曼把陌生人定位为四种角色:

流浪者、旅行者、闲游者、游戏者,把后现代的个体自主投人到道德责任以及所有他人责任

的对立面,从道德判断中去除了人类相互影响的巨大空间,甚至他们之间的亲密联系。这就

意味着一种无根的、游戏的生活规则和道德规则,已经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作用。

对于这种作用的影响的感受,我们可能已经超越了熟悉的限度,更多地是感觉到置身其中。

后现代主义在这里陷人了一种无力自拔的矛盾—拆除现代性的藩篱之后的防不胜防和颠覆

道德理性后的筋骨酥软。

综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窘,这些既不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能避免的,也

不是建设性的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能搭救的。那么,后现代主义的意义是什么?又在

哪里?转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

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

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

种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

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六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的中心,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是由知识分子的

代沟问题引起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期。在这期间,后现代主义

如同60年代末已经达到成熟期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处于社会思潮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

作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看来人们今后仍会继续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总的说来,后现代主义文化并没有为政治左派提供有利的阵地,而现代主义为左派进行文化⑤阿兰·罗德威:“展望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

斗争提供了有利的竞技场。但是,我们今天全都生活、工作、爱和斗争在于此的文化领域,已经弥漫着后现代主义的气息。直截了当地说,我并不认为当代文化整个地或者绝大部分地必然是后现代化的。在这个时代还流行着各种文化对象——包括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以及诸如哥特式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对象之类的前现实主义的文化。我们还应当看到许多经验地存在着的文化对象融合了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在青年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中,恰恰后现代主义文化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后现代主义文化反主体性、反理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颠覆宏大叙事的特点,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被他们接受和认同。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明显地弱化了青年大学生责任感。后现代主义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消解责任,他们认为责任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披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根本没有必要去理会,更没有必要让责任的重担压垮自己的双肩。个体的渺小和无力,使个体在社会历史中以及在个体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趋向于零,这样个体的选择、个体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不再具有因果联系,而在缺乏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后现代个体无法被要求去担负起主观责任。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把人生的一切都置于“无”的诠释中,他们自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派”,“自由原则是‘新新人类’思想家的最高准则”。这里流露的无疑是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青年大学生的这种人生态度在生活、学习、恋爱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一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实惠;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丝毫没有责任意识。同时,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随心所欲,“如果觉得好,就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日益弱化。责任,在中国传统话语的表述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悲天悯人。但自我理想与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终于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轰然倒塌。新时代的儒生——大学生群体赋予“责任”以新的含义。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责任承担成为一种建立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会经济学。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其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要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冲突,反复的实践、比较和检验。

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要开展自觉的评论和自我教育,吸收其中精华的部分,抛弃其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提高自身的品位。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它好还是不好,而应该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反思,通过认真分析、鉴别、吸收,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进行合理的理论评析,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和步骤,是少不了的。

因此在对待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鉴别,承认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它张扬宽容性,多允性,悖论性等,但同时更重要的是避免其消极影响所带来的破坏性。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要进行一个文化的整合过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评论工作应体现一个全面的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筛选和改造,进行理论评析要开展自由讨论,坚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逐步吸收、同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使之纳入社会主流文化的轨道上。同时,全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在思想领域、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以及个人行为上分清应该赞扬、提倡、允许、限制、反对、打击的行为和现象的界限。

⑥⑥引自张振海:《新新人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 杰姆逊: (1986)《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罗素: (1982)《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

[3] 刘放桐:(2000)《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

[4] 江怡:(1998)《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顾明远,孟繁华:(2001)《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p166.

[6]大卫·杰弗里·史密斯:(2000)《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p147.

[7]王岳川:(1992)《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p124.

[8]林方:(1987),《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p227-228.

[9]朱立元主编:(200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英]迈克·费瑟斯通:(2002)《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

浅析后现代主义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

敏感性的历史时期”。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

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

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

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

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矛盾与困窘;启示;青少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现代主义比较得来

的一个名称,或者可以称为一种理念。《后现代的生存》的私以为: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

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颠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通常认为,现代化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变迁过程。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明,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

化的一种自然变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力图追求的目的和目标。因此,现代化

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体。正是这种目的和过程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尽管世界

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自工

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产生了片面、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

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渐成思想界的思考主题。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

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

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岌岌可危,大众

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大众文化逐渐取代

精英文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多媒体和虚拟技术

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智能的设想挑战人类的中心地位。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

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现代意义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这也导致了对现代社

会出现的文化危机进行批判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此外,在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个

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这

样一种趋势。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

把握,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

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

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事实上,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

就意味着“绝对真理”的终结和理性的死亡,但后现代主义认为要彻底否定理性,就必须反

对本质主义,认为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条理和方法论不过是某种类型的游戏规则①①姜静楠, 刘宗坤. 《后现代的生存》,作家出版社, 1998, P14.

而已,如果将其当作普遍规范,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2.解构现代主体性。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

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

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

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即用“主体间性”替代现代理性

主义中的主体性,使人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

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

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如利奥塔认为,所谓“现

代”科学,仍然与正统的叙事学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一致性,以后设理论的方式使之合法化。

这些在现代性下看来具有整体性,同一性基础的学科已经失去可信性。他号召:“让我们向

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见证那不可呈现的;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大家为

正不同之名而努力。”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

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

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

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定,强调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

幅完整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

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这样一来,

现代主义充分地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断地破坏事物的稳定,以期更充分地揭

示各种可能的意义”②。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理论既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其极端破坏性的一面。我们对于后

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必须本着科学精神加以认真的审视,吸取其合理的因素,抛弃其消极

的破坏性的因素。惟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着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作为一

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和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

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

的怀疑精神。在知识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拒绝对理性、本质和普遍绝对真理的信仰,反对直线

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

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拒绝任何囊括世界历史全部内容的理论,

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主义、特殊主义和情境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学会宽容。

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文本,其用意也

在于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力倡差异性、多样性、多元

性,其目的就在于对抗形而上学的同性性总体化、极权化的僵化的理论模式。

2.倡导创造性。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

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认为知识

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基于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

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

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内创造多样性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②王永玲, 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解读与评价》[J]. 东岳论丛,2001(9), P11.

3.力主平等。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后现

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

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

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

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更为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 以及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正在极速变化的信息化和高品化的高科技社会。

在全球化的今天,处在跨国文化的语境中的中国,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强调不同民族、

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提倡创造性和平等,从而使得和谐对话逐渐取

代文明冲突,以创建和谐富足的社会。

四、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

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历控拆,对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所带

来的实际成就的深重优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基础之可靠性的深刻怀疑。”自八十年代末以

来,国家政治危机相对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商品化逻辑无限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普

及,后现代语境已经包围着中国人。在娱乐文化方面,后现代氛围日渐浓厚。消费文化市场

已经形成,文化工业初具规模,艺术、理想、品德、情操、权威、价值等崇高的意义已经悄

然引退,高雅和通俗的界限正在打破,无论政治还是文化,诸多领域已经渗透着资本的逻辑,

甚至理论也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大众文化

的流行提供了温床。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

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

艺术的冲击,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

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

养的低俗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

对物质的复制也是对精神的复制,的确,后现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复制的文化,

它不仅是可以复制在胶片、磁带、激光唱盘上的批量生产的商品,而且它的类型、风格、模

式,甚至语音也是复制出来的。人们当然会担心:在一个丧失了首创性和怀疑精神的社会中,

我们的生存、发展,靠什么来得到保障?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几件力作、精品

的文化产品推出,那么,它的文化建设无疑是很不成功的。

再者,后现代主义也追求

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真理去战胜谬误,而

决不是听任或追随谬误去战胜真理。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

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

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落的

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从总体上看是不断地进步的,即由低级逐渐走向高级。但个别地

看,却并不一定都是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后起的文化艺术就比先前的文化艺术好,更

不能简单地用后起的文化艺术否定、取代先前的文化艺术。 ③③④陈金美. 《析后现代哲学的三大特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6): 12, P65.

张国清. 《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4): 10,P65. ④

五 后现代主义发展现状的矛盾与困窘

英国学者阿兰·罗德威给后现代主义以这样的评价:后现代主义是青春的,同时又是颓

废的;它才华横溢,同时又是邪恶的;它专注于分析,同时又具有浪漫色彩;它既似曾相识,

⑤同时又新颖入时,也就是说,它是自相矛盾的。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萨特,人的存在都不是一个先验的问题。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萨

特的存在先于本质,都揭示了任何一种主义或者真理的对象化事实。因此,现代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实际上都是“实践后”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不仅

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努力,而且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抗固化”(鲍曼语)策略。“社会学作为一

种抗固化的力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压迫感,恢复了世界的弹性;它显示了世界的面貌大可

以和今夭不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同一个世界’,也许

我们能比过去更容易与‘他人’沟通,也许我们能多一分理解与宽容,也许人类真正的团结

也就有其实现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所谓“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纠结与离散,从

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与人类生活实践伴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

辑的强化而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

程而打斗愈烈。

文化和思想上的打斗,似乎从来不局限于纸上谈兵。现代主义的“固化”往往是以民族

国家、国家资本主义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强加了国家、民族意志的现代性自上而下地统一和

规整着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弹性”。但是,即便在宣布现代性已经失败的今天,仍

然没有哪个资本主义国家曾主动宣布放弃这种统一和规整。后现代主义者充分意识到了这

点,于是首先选择了一种文化批判的策略,剑走偏锋。而这种剑走偏锋的结果就是全球资本

主义扩张的消费诱惑。文化和思想上的打斗,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独特的文化品性—批判的观

念演变成了与消费者的合作。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选择了流浪、闲游代替了现代性的朝圣,将他们摧毁某一种东西后

的经验重组的误构的危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远离伤害。鲍曼把陌生人定位为四种角色:

流浪者、旅行者、闲游者、游戏者,把后现代的个体自主投人到道德责任以及所有他人责任

的对立面,从道德判断中去除了人类相互影响的巨大空间,甚至他们之间的亲密联系。这就

意味着一种无根的、游戏的生活规则和道德规则,已经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作用。

对于这种作用的影响的感受,我们可能已经超越了熟悉的限度,更多地是感觉到置身其中。

后现代主义在这里陷人了一种无力自拔的矛盾—拆除现代性的藩篱之后的防不胜防和颠覆

道德理性后的筋骨酥软。

综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窘,这些既不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能避免的,也

不是建设性的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能搭救的。那么,后现代主义的意义是什么?又在

哪里?转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

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

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

种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

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六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的中心,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是由知识分子的

代沟问题引起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期。在这期间,后现代主义

如同60年代末已经达到成熟期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处于社会思潮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

作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看来人们今后仍会继续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总的说来,后现代主义文化并没有为政治左派提供有利的阵地,而现代主义为左派进行文化⑤阿兰·罗德威:“展望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

斗争提供了有利的竞技场。但是,我们今天全都生活、工作、爱和斗争在于此的文化领域,已经弥漫着后现代主义的气息。直截了当地说,我并不认为当代文化整个地或者绝大部分地必然是后现代化的。在这个时代还流行着各种文化对象——包括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以及诸如哥特式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对象之类的前现实主义的文化。我们还应当看到许多经验地存在着的文化对象融合了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在青年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中,恰恰后现代主义文化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后现代主义文化反主体性、反理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颠覆宏大叙事的特点,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被他们接受和认同。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明显地弱化了青年大学生责任感。后现代主义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消解责任,他们认为责任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披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根本没有必要去理会,更没有必要让责任的重担压垮自己的双肩。个体的渺小和无力,使个体在社会历史中以及在个体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趋向于零,这样个体的选择、个体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不再具有因果联系,而在缺乏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后现代个体无法被要求去担负起主观责任。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把人生的一切都置于“无”的诠释中,他们自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派”,“自由原则是‘新新人类’思想家的最高准则”。这里流露的无疑是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青年大学生的这种人生态度在生活、学习、恋爱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一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实惠;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丝毫没有责任意识。同时,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随心所欲,“如果觉得好,就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日益弱化。责任,在中国传统话语的表述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悲天悯人。但自我理想与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终于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轰然倒塌。新时代的儒生——大学生群体赋予“责任”以新的含义。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责任承担成为一种建立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会经济学。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其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要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冲突,反复的实践、比较和检验。

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要开展自觉的评论和自我教育,吸收其中精华的部分,抛弃其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提高自身的品位。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它好还是不好,而应该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反思,通过认真分析、鉴别、吸收,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进行合理的理论评析,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和步骤,是少不了的。

因此在对待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鉴别,承认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它张扬宽容性,多允性,悖论性等,但同时更重要的是避免其消极影响所带来的破坏性。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要进行一个文化的整合过程,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评论工作应体现一个全面的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筛选和改造,进行理论评析要开展自由讨论,坚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逐步吸收、同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使之纳入社会主流文化的轨道上。同时,全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在思想领域、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以及个人行为上分清应该赞扬、提倡、允许、限制、反对、打击的行为和现象的界限。

⑥⑥引自张振海:《新新人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 杰姆逊: (1986)《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罗素: (1982)《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

[3] 刘放桐:(2000)《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

[4] 江怡:(1998)《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顾明远,孟繁华:(2001)《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p166.

[6]大卫·杰弗里·史密斯:(2000)《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p147.

[7]王岳川:(1992)《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p124.

[8]林方:(1987),《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p227-228.

[9]朱立元主编:(200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英]迈克·费瑟斯通:(2002)《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


相关内容

  •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语言特点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 ...

  •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3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4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5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 ...

  •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 2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3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4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5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6 Translatio ...

  • 论[好人难寻]中的暴力与死亡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2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4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5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

  •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 ...

  • (全英文论文)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2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3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4 欧•亨利短篇 ...

  •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 ...

  •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 2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 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3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4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5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