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真正开悟的人,真正有见地的人,不会把客观世界抛在一边,不会逃避现实生活。相反地,他对工作、对生活的考虑更周密,作得更好、更巧、更高明,可以“遍周法界”,“了了分别”,而且“应用便知一切”。那些空心静坐,坠入“无记空”的人,有这样的能耐吗?

“心量广大”是前提,必须承认这个东西,你体会到这里就抓住根本了。心体是空性,第一义空。一说佛性就是全体空,但空呢?全体是色,没有一处不是物,也没有一处不是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泄露天机的话呀!其实:空就是什么都有,有就是什么都空,这个空就是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这个空,但是这个空也不是这个有,这个有也不是这个空。达到了这样的认识,你才能深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才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也就是说,你已经品尝出般若的味道了。要知道,正因为空,才能建立一切,正因为空,你舞剑弄拳才没有障碍,正因为空,才会有昨天、今天、明天。

禅宗讲传心。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量又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妙,所以是大事。要学这个法,就不要去学那些邪门歪道。要知道心是根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这里真了,对了,那一切都对了,所以这个事情大得很。《法华经》称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悟的是这个东西,传呢?不过是把他悟到的让学生再悟一下,老师是不能、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的。你想,一个无时间空间、无色无相、无善无恶、无是无非的东西怎么个传法呢?所以,开悟见性是大事,但不要从外面去寻觅。洞山禅师开悟时就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在外面求,是永无结果的。

欧洲大哲学家笛卡尔有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任何推理必须有个根本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是无须证明的。把宇宙万物找完,只有一个东西无须证明,这就是“我”的存在。我正在“思维着”的这个存在是无须证明的,所以一切推论都必须从这儿开始。这是无须怀疑的,而其他一切则是可以怀疑的。这与禅宗有些相近,怀疑到最后,这个“怀疑”本身还能否怀疑呢?又是谁在怀疑呢?所以只有这个东西非承认不可。“我思故我在”,对我就不能怀疑了,禅宗认为不行还须更进一步,“我”还是空,这就是内道外道的分水岭,现在西方哲学大多有笛卡尔这个味道。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知道这个重要性。只有一点他们不敢谈,就是这个我也是空的。这是佛教的特点,禅宗的特点。

讲个公案。元代高峰原妙是著名的禅师,他最初参禅多年一无所得,一天睡觉中醒来忽然想起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挑起了他的疑情,七天七夜没睡,茶里饭里,静时闹时都在参。一天随众上堂,看见法堂上有个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是这汉”豁然间一念脱落。开悟了。这就是禅宗的“破本参”。他下来对老师说:“你以后不要再用棒子打我了。”老师说:“你还没有了。”他说:“那你考我嘛。”老师就问他:“日间浩浩时作得主么?白天应酬周旋时作得主不?也就是八风吹得动不?”高峰说:“作得主。”老师又问:“那晚上睡觉做梦时作得主不?”他说:“作得主。”——梦里心可以不动了。大家知道,白天理智活动清醒,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管住,梦里可不同了,白天不敢做的事,梦里往往敢做。白天不动心的,梦里却会动心。所以要知道这两句话的分量。不昧己灵,又能作主是谈何容易。可是他的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人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地方又逼一拶:“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又在何处呢?”高峰答不出来了,以后才到天目山去闭死关,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笛卡尔和那些哲学家就没有这上面的功夫,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这样问笛卡尔:诚然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思,我不想,这个我又在哪儿呢?以至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烧成了灰之后,这个我还有没有,又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就是“拈花一笑”,就是诸佛的心印。世间各宗各派在这个问题上都不能更进一步,可以说百尺竿头到了顶。但禅宗却要你百尺竿头上更进一步,要你放身舍命。不如此,怎么谈得上更进一步呢?这的确是要命之处,没有如实修行,纸上谈兵哪里能到得了这里。那些口头禅,狂禅,在公案里拣了几句,认为自己悟了,或者在理论上推来推去,认为自己懂了,都是不行的,那是得不到解脱的。

作者:贾题韬  来源:菩萨在线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真正开悟的人,真正有见地的人,不会把客观世界抛在一边,不会逃避现实生活。相反地,他对工作、对生活的考虑更周密,作得更好、更巧、更高明,可以“遍周法界”,“了了分别”,而且“应用便知一切”。那些空心静坐,坠入“无记空”的人,有这样的能耐吗?

“心量广大”是前提,必须承认这个东西,你体会到这里就抓住根本了。心体是空性,第一义空。一说佛性就是全体空,但空呢?全体是色,没有一处不是物,也没有一处不是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泄露天机的话呀!其实:空就是什么都有,有就是什么都空,这个空就是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这个空,但是这个空也不是这个有,这个有也不是这个空。达到了这样的认识,你才能深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才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也就是说,你已经品尝出般若的味道了。要知道,正因为空,才能建立一切,正因为空,你舞剑弄拳才没有障碍,正因为空,才会有昨天、今天、明天。

禅宗讲传心。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量又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妙,所以是大事。要学这个法,就不要去学那些邪门歪道。要知道心是根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这里真了,对了,那一切都对了,所以这个事情大得很。《法华经》称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悟的是这个东西,传呢?不过是把他悟到的让学生再悟一下,老师是不能、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的。你想,一个无时间空间、无色无相、无善无恶、无是无非的东西怎么个传法呢?所以,开悟见性是大事,但不要从外面去寻觅。洞山禅师开悟时就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在外面求,是永无结果的。

欧洲大哲学家笛卡尔有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任何推理必须有个根本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是无须证明的。把宇宙万物找完,只有一个东西无须证明,这就是“我”的存在。我正在“思维着”的这个存在是无须证明的,所以一切推论都必须从这儿开始。这是无须怀疑的,而其他一切则是可以怀疑的。这与禅宗有些相近,怀疑到最后,这个“怀疑”本身还能否怀疑呢?又是谁在怀疑呢?所以只有这个东西非承认不可。“我思故我在”,对我就不能怀疑了,禅宗认为不行还须更进一步,“我”还是空,这就是内道外道的分水岭,现在西方哲学大多有笛卡尔这个味道。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知道这个重要性。只有一点他们不敢谈,就是这个我也是空的。这是佛教的特点,禅宗的特点。

讲个公案。元代高峰原妙是著名的禅师,他最初参禅多年一无所得,一天睡觉中醒来忽然想起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挑起了他的疑情,七天七夜没睡,茶里饭里,静时闹时都在参。一天随众上堂,看见法堂上有个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是这汉”豁然间一念脱落。开悟了。这就是禅宗的“破本参”。他下来对老师说:“你以后不要再用棒子打我了。”老师说:“你还没有了。”他说:“那你考我嘛。”老师就问他:“日间浩浩时作得主么?白天应酬周旋时作得主不?也就是八风吹得动不?”高峰说:“作得主。”老师又问:“那晚上睡觉做梦时作得主不?”他说:“作得主。”——梦里心可以不动了。大家知道,白天理智活动清醒,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管住,梦里可不同了,白天不敢做的事,梦里往往敢做。白天不动心的,梦里却会动心。所以要知道这两句话的分量。不昧己灵,又能作主是谈何容易。可是他的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人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地方又逼一拶:“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又在何处呢?”高峰答不出来了,以后才到天目山去闭死关,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笛卡尔和那些哲学家就没有这上面的功夫,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这样问笛卡尔:诚然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思,我不想,这个我又在哪儿呢?以至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烧成了灰之后,这个我还有没有,又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就是“拈花一笑”,就是诸佛的心印。世间各宗各派在这个问题上都不能更进一步,可以说百尺竿头到了顶。但禅宗却要你百尺竿头上更进一步,要你放身舍命。不如此,怎么谈得上更进一步呢?这的确是要命之处,没有如实修行,纸上谈兵哪里能到得了这里。那些口头禅,狂禅,在公案里拣了几句,认为自己悟了,或者在理论上推来推去,认为自己懂了,都是不行的,那是得不到解脱的。

作者:贾题韬  来源:菩萨在线


相关内容

  • [信任]教学设计
  • <信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3.熟练量词的运用,增强形容词运用水平. 4.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 ...

  • 我为少爷点个赞
  • 楔子:在黑执事里,我一直扮演着一个可怕的角色--冷血管家.我的少爷undertaker从小就以消灭我为目标--只是我不知道,在我的心情抚养下--他长成可怕的模样. 一 在undertaker还是个少年,在他还不是那个阴阳怪气的葬仪屋的时候,也就是在管家玛格丽特的记忆里,是个银发绿眸的熊孩子. 对,熊 ...

  • 我的削笔刀
  • 我的削笔刀 我有一个削笔刀,是一只"机灵"的"老鼠",它长着两只像弯月的耳朵,身子是灰白的,耳朵,鼻子,是橙色的. 只要把它的头拔起来,就能看见有一个长长的孔,再把头旁边橙色的按钮按住,把笔插进去,然后把它的"尾巴"向顺时针方向转,就能削铅 ...

  • 回不去的地方
  • 回不去的地方是哪里?是故乡,是忽远忽近的故乡,一个若即若离的缥缈存在. <天堂电影院>这部回忆童年往事的电影,给予我们最大的心灵震撼,即是对故乡的复杂情结.我们眷恋故乡,却又在渐行渐远中远离故乡:我们回到故乡,却又发现,故乡已物是人非,熟悉而陌生. 对于故乡,我们要不要回去,能不能回去呢 ...

  • 一只猫在流浪
  • 一 我是一只猫,出生在一个破旧的农场里. 农场在大山深处,远离城市,甚至与村庄也有一小段距离,是一个路桥公司的后勤基地.当我睁开眼睛时,我看到和我躺在一起的兄妹都是黄色,很漂亮,只有我是灰褐相间的虎斑纹. 它像它爹一样,长得不好.主人这样描述我.他是一个左脚有点跛的老头,六十来岁光景,精精瘦瘦的,很 ...

  • 桃林小木屋
  •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中每一个细节描写中体会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4.培养学生认真读书 ...

  •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篇一: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流浪狗和流浪猫>这本书主要讲了:玫瑰度假村是一个富人云集的地方,也是一个宠物成堆的地方,但一只流浪狗和一只流浪猫常在这里游荡.高贵的波斯猫喜欢上了具有骑士风度的流浪猫,漂亮的西施狗喜欢上了侠肝义胆的流浪狗.西施狗的 ...

  • 想象作文教案[鸟和树]
  • 想象作文指导教案 鸟和树 望马台小学 三年级 张建仁 指导目标: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激发学生编写故事的兴趣. 指导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喜欢)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童话或者说是童 ...

  • 主题阅读:[名胜传说]教学设计
  • 名胜传说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你们知道吗,在很多风景名胜的背后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那些--名胜传说. 二.检查预习 1.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2. 你们能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济癫和尚得知 ,便 ,村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