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垓下歌》,大屏幕显示项羽歌唱片断及歌词;或背景用项羽垓下悲歌的图片,旁边显示歌词,抽生读,生齐读: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

文学常识:《史记》,司马迁

背景知识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

1、课文疏通: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1)军( )霸上  (2) 王( )关中  (3)说( )项羽   (4)成五采()

(5)此其志不在小()

师:重点句子翻译:

(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师: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师:项羽为什么大怒?

提示:巨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政治地位,使项羽高居诸侯上将军的位置。此时的项羽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和敬畏。但是,他没有料到刘邦竟然抢先一步,先行入关。按照事先与刘邦的约定,无论项羽有多大功劳,关中王都应该给刘邦。这是项羽心中最难咽的一口气!

师:范增的进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人心,志存高远。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

师:全班齐读第一段。矛盾激化,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事态又将会如何继续发展。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毋()从俱死也 (2) 鲰()生说我曰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要()项伯  (5) 沛公奉卮()酒为寿  (6)毋内()诸侯

师: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以事  (4)沛公今事有急(),亡(古今义)去不义  (5)不可不语()   (6)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  (7)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副词)与非常也  (8) 非常(古今义)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师:提问重点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在疑问句末相当于“吗”)?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师: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三是“刘项约婚”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师: 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他们两人的“义”有和不同?提示:项伯完全低估了张良。张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刘邦手下的“三杰”之一,也是楚汉战争中一等一的谋士。他一眼就看穿了项伯的人性弱点:将个人义气置于集团利益之上。所以,他紧紧抓住“义”这个字做足了文章。他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意思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刘邦的,如今刘邦有了危难,我却逃走了,这恐怕不够义气,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这番话是要让项伯明白:你来救我是出于“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正是这个“义”,迫使项伯不得不同意张良把这一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师:刘邦追问张良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刘邦连续向张良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君安与项伯有故?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孰与君少长?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立即实施了哄骗张良的行动。这又是刘邦善纳意见的一方面。为什么要哄骗项伯呢?因为项伯是此时唯一能够给项羽传话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争取项伯、哄骗项伯成为刘邦的第一要务。

师:刘邦与项伯的会面与谈话,又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项伯一入帐,刘邦立即敬酒,并马上与项伯订为儿女亲家。这是刘邦既实用又高明的一手,此计并非出自张良,张良仅仅是告诉刘邦要哄骗项伯,说你自己不敢背叛项王,并没有要他和项伯订为儿女亲家;但是,刘邦想到了,并且一见面就订成了。刘邦的世故,可由此见出。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往往有一种陌生感,但是,刘邦却有这样的天赋,他能够在第一次见面时,迅速击碎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的危机公关能力。这使刘邦能与项伯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此时刘邦一心想的是拉拢项伯,至于这门婚事是否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幸福,自然不在考虑之列。(刘邦的薄情寡义)故事:那是在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刘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见自己和吕后生的一儿一女。刘邦看见项羽的追兵离得近了,为了逃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亲生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来。后经夏侯婴苦苦劝告,才让儿子和女儿和他一同乘车逃命。

师:大家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师: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者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 范增数()目项王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然()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 范增数目()项王  (7) 因击沛公于坐()  (8) 不()者, 若属(为……所 :表被动)皆且为所虏  (9) 翼()蔽沛公

师:提问重点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师: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师: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分别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 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项羽听着这些舒心,使他又找回骄傲与自信的话,竟然将自己的内奸和盘托出,毫无一点政治警觉性。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师:座位安排又表明了什么?

提示:战国秦汉时习俗,面向东的座位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位次;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位次;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谋士范增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群臣隔膜,是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师:项羽留饮,情节本来已经缓和,“舞剑”发生,大家都知道后世流传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出自于此。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瞋()目视项王 (4) 目眦()尽裂  (5) 项王按剑而跽()曰 (6) 拔剑切而啖()之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8)刑人如恐不胜()

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头发上()指  (3)哙拜谢() (4)臣死且()不避 (5)刑()人如恐不胜() (6) 而听细说()

师:提问重点句子: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樊哙与项羽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提示:樊哙闯帐后,借题发挥,慷慨陈词,与刘邦前后呼应。一是以亡秦作比。二是拈出怀王之约。三是与刘邦前后呼应。四是出自武夫之口。(有勇有谋)明明是满口谎言,樊哙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师:樊哙闯帐后,项羽不但不治其罪,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以卮酒,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重义重信,豪爽耿直,颇有与樊哙“惺惺相惜”之感,是将帅之才,却不是君王之料。

师:大家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课文。

师: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从刘邦谢罪,矛盾缓解到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最后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如今人方为刀俎()  (2)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3) 道芷阳间()行  (4) 度()我至军中 (5)沛公不胜杯杓()

师: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1)会()其怒  (2)相去()四十里 (3)道()芷阳间()行  (4)度()我至军中  (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师:提问重点句子。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 项王曰:“沛公安在?”

师:这三段讲述了哪几个情节故事?

刘邦脱逃  张良留谢  刘邦诛曹

师: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刘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张良的精明强干已经被刘邦所了解,所以,刘邦特地选张良作为善后人,留下来善后。项羽与刘邦的驻地相距四十里,但是,刘邦逃席走的是小道,只有二十里。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细交代张良,务必等到他回到大营,才能进帐辞行,以免范增再生事端。刘邦的精细、老到,项羽怎么能比得上?

师: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师:大家熟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记住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

2、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师: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就此结束,下面我们来把文章的结构梳理一遍。

提示: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项约婚 高潮--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师: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师: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刘邦与项羽集团我们可以分作四大类别:主帅,谋士,武将,内奸。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一小组分析一人物形象,然后派代表作答。

对比分析刘邦与项羽:

提示:《史记》有记载,项羽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两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两人性格差异可见一斑,何况刘邦大项羽24岁,耍弄心计当然更甚之。

项羽骄傲自大,而刘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 项羽粗疏大意,拙于应变,而刘邦能言善辩、随机应变。 项羽为人不忍,而刘邦果断坚决。 在用人问题上,项羽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任人唯亲,而刘邦知人善任、善纳意见。项羽养奸遗患、自绝内应,而刘邦有奸必肃、善于拉拢对方阵营的人。刘邦论成败:“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结语:《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现实是无情的,他只有叹息着自刎。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

4、研究性学习: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5、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薛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垓下歌》,大屏幕显示项羽歌唱片断及歌词;或背景用项羽垓下悲歌的图片,旁边显示歌词,抽生读,生齐读: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

文学常识:《史记》,司马迁

背景知识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

1、课文疏通: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1)军( )霸上  (2) 王( )关中  (3)说( )项羽   (4)成五采()

(5)此其志不在小()

师:重点句子翻译:

(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师: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师:项羽为什么大怒?

提示:巨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政治地位,使项羽高居诸侯上将军的位置。此时的项羽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和敬畏。但是,他没有料到刘邦竟然抢先一步,先行入关。按照事先与刘邦的约定,无论项羽有多大功劳,关中王都应该给刘邦。这是项羽心中最难咽的一口气!

师:范增的进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人心,志存高远。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

师:全班齐读第一段。矛盾激化,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事态又将会如何继续发展。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毋()从俱死也 (2) 鲰()生说我曰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要()项伯  (5) 沛公奉卮()酒为寿  (6)毋内()诸侯

师: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以事  (4)沛公今事有急(),亡(古今义)去不义  (5)不可不语()   (6)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  (7)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副词)与非常也  (8) 非常(古今义)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师:提问重点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在疑问句末相当于“吗”)?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师: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三是“刘项约婚”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师: 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他们两人的“义”有和不同?提示:项伯完全低估了张良。张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刘邦手下的“三杰”之一,也是楚汉战争中一等一的谋士。他一眼就看穿了项伯的人性弱点:将个人义气置于集团利益之上。所以,他紧紧抓住“义”这个字做足了文章。他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意思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刘邦的,如今刘邦有了危难,我却逃走了,这恐怕不够义气,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这番话是要让项伯明白:你来救我是出于“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正是这个“义”,迫使项伯不得不同意张良把这一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师:刘邦追问张良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刘邦连续向张良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君安与项伯有故?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孰与君少长?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立即实施了哄骗张良的行动。这又是刘邦善纳意见的一方面。为什么要哄骗项伯呢?因为项伯是此时唯一能够给项羽传话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争取项伯、哄骗项伯成为刘邦的第一要务。

师:刘邦与项伯的会面与谈话,又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项伯一入帐,刘邦立即敬酒,并马上与项伯订为儿女亲家。这是刘邦既实用又高明的一手,此计并非出自张良,张良仅仅是告诉刘邦要哄骗项伯,说你自己不敢背叛项王,并没有要他和项伯订为儿女亲家;但是,刘邦想到了,并且一见面就订成了。刘邦的世故,可由此见出。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往往有一种陌生感,但是,刘邦却有这样的天赋,他能够在第一次见面时,迅速击碎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的危机公关能力。这使刘邦能与项伯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此时刘邦一心想的是拉拢项伯,至于这门婚事是否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幸福,自然不在考虑之列。(刘邦的薄情寡义)故事:那是在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刘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见自己和吕后生的一儿一女。刘邦看见项羽的追兵离得近了,为了逃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亲生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来。后经夏侯婴苦苦劝告,才让儿子和女儿和他一同乘车逃命。

师:大家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师: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者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 范增数()目项王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然()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 范增数目()项王  (7) 因击沛公于坐()  (8) 不()者, 若属(为……所 :表被动)皆且为所虏  (9) 翼()蔽沛公

师:提问重点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师: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师: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分别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 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项羽听着这些舒心,使他又找回骄傲与自信的话,竟然将自己的内奸和盘托出,毫无一点政治警觉性。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师:座位安排又表明了什么?

提示:战国秦汉时习俗,面向东的座位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位次;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位次;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谋士范增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群臣隔膜,是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师:项羽留饮,情节本来已经缓和,“舞剑”发生,大家都知道后世流传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出自于此。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瞋()目视项王 (4) 目眦()尽裂  (5) 项王按剑而跽()曰 (6) 拔剑切而啖()之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8)刑人如恐不胜()

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头发上()指  (3)哙拜谢() (4)臣死且()不避 (5)刑()人如恐不胜() (6) 而听细说()

师:提问重点句子: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樊哙与项羽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提示:樊哙闯帐后,借题发挥,慷慨陈词,与刘邦前后呼应。一是以亡秦作比。二是拈出怀王之约。三是与刘邦前后呼应。四是出自武夫之口。(有勇有谋)明明是满口谎言,樊哙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师:樊哙闯帐后,项羽不但不治其罪,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以卮酒,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重义重信,豪爽耿直,颇有与樊哙“惺惺相惜”之感,是将帅之才,却不是君王之料。

师:大家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课文。

师: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从刘邦谢罪,矛盾缓解到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最后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如今人方为刀俎()  (2)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3) 道芷阳间()行  (4) 度()我至军中 (5)沛公不胜杯杓()

师: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1)会()其怒  (2)相去()四十里 (3)道()芷阳间()行  (4)度()我至军中  (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师:提问重点句子。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 项王曰:“沛公安在?”

师:这三段讲述了哪几个情节故事?

刘邦脱逃  张良留谢  刘邦诛曹

师: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刘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张良的精明强干已经被刘邦所了解,所以,刘邦特地选张良作为善后人,留下来善后。项羽与刘邦的驻地相距四十里,但是,刘邦逃席走的是小道,只有二十里。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细交代张良,务必等到他回到大营,才能进帐辞行,以免范增再生事端。刘邦的精细、老到,项羽怎么能比得上?

师: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师:大家熟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记住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

2、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师: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就此结束,下面我们来把文章的结构梳理一遍。

提示: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项约婚 高潮--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师: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师: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刘邦与项羽集团我们可以分作四大类别:主帅,谋士,武将,内奸。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一小组分析一人物形象,然后派代表作答。

对比分析刘邦与项羽:

提示:《史记》有记载,项羽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两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两人性格差异可见一斑,何况刘邦大项羽24岁,耍弄心计当然更甚之。

项羽骄傲自大,而刘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 项羽粗疏大意,拙于应变,而刘邦能言善辩、随机应变。 项羽为人不忍,而刘邦果断坚决。 在用人问题上,项羽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任人唯亲,而刘邦知人善任、善纳意见。项羽养奸遗患、自绝内应,而刘邦有奸必肃、善于拉拢对方阵营的人。刘邦论成败:“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结语:《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现实是无情的,他只有叹息着自刎。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

4、研究性学习: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5、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薛玉


相关内容

  •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6.鸿门宴同步练习.doc
  • 6<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题. 1.有关<史记>与司马迁知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它记载了 至 年间三千多年的历 史.全书分为< >.< >.< >.< >.< >五个部分.鲁迅 ...

  • 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 飞向太空的航程备课资料葛灵顿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                                  2003年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 ...

  • [沙田山居]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高一.高二.高三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40节免费高中视频课程任你选.. <沙田山居>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沙田山居>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2010-08-06 <沙田山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 ...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用古曲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对统 ...

  • 课文我读:[苏武传]
  • 英雄不死 --读班固之<苏武传>杂感 孟子曾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大概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吧. 苏武受命于危难之际,没想到,这成了他十九年漫长的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的开始.苏武意欲自杀,结果未遂.卫律前来逼降,威胁利诱,降则" ...

  •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整理精校版)
  •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必修教案 0521 20:14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 ...

  • 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 ...

  •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课型:讲读课        课时:3课时               时间:2007.11.12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 ...

  •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