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1分)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

1. 汗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 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 下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 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 吐法 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

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 清法 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 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 补法 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 臣药 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 佐药 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 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 使药 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2. 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

如果药量的增减并不改变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治疗作用强弱改变;

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3. 剂型更换的变化 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细目三: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一、汤剂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

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二、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四、膏剂

1. 内服膏剂 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2. 外用膏剂 分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起局部治疗作用,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性治疗作用。

五、丹剂

丹剂的特点是用量小,疗效确切。但毒性较强,一般只能外用,不宜内服。

六、酒剂

多用于身体虚弱、风湿痹痛、外伤瘀痛等病证,但酒性辛温行散,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酒剂。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 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

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九味羌活汤(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药物】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

舌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芩清气,生地凉血,既除兼证之热,又制诸药之燥,共为佐。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防风—太阴、白芷—阳明、细辛—少阴、川芎—厥阴、黄芩—少阳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

¨ 无汗而喘(表实) --- 麻黄汤 ¨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 --- 桂枝汤

¨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 ---九味羌活汤

¨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 --- 小青龙汤

¨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 --- 止嗽散

细目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发热无

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

剂芥穗、淡豆豉辛温发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为臣。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 杏仁 桔梗 生甘草 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喘咳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 辛凉解表剂证候辨识

风热壅肺、风寒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

※ 但咳,身热不甚 --- 桑菊饮

※ 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 --- 银翘散

※ 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 --- 麻杏甘石汤

细目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第三单元 泻下剂(1-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证候】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硬,甚至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证候】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凋,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

黄,脉滑数。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心中懊 ,舌上燥而渴,苔黄腻,脉沉紧,按之有

力。

寒下证候辨识 里热积滞证:大便秘结,苔黄厚,脉实

¨ 见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燥、脉实 --- 大承气汤

¨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细目三:温下

温脾汤(《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药物】大黄 附子 干姜 人参 芒硝 当归 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证候】阳虚寒积证。腹痛

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细目四: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子仁 芍药 杏仁 枳实 厚朴 大黄 (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证候】脾约(肠胃燥热,

脾津不足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证候】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第四单元 和解剂(2-4分)

细目一:概述(适用范围)

细目二: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证候】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2)治妇人伤寒,热人血室,

以及疟疾、黄疸等见少阳病证。 【配伍意义】

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半表半里之热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阳。

半夏、生姜散结和胃,降逆止呕。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黄 枳实 芍药 大枣(无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证候】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蒿芩清胆汤(《重汀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青蒿 黄芩 竹茹 半夏 茯苓 枳壳 陈皮 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证候】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少阳证证候辨识

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脉弦 ※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

※ 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下利---大柴胡汤

※ 寒轻热重,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苔白腻或微黄,脉右滑左弦---蒿芩清胆汤

细目三:调和肝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烧生姜 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证候】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配伍意义】

全方既补肝体,又助肝用。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敖)(《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虽缓而不止,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配伍意义】

本方为“扶土抑木”的代表方。 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 肝脾不和证候辨识

肝旺:胁胀

※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

不调,脉弦而虚---逍遥散 脾虚:腹泻

※ 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复如故,脉两关不调---痛泻要方

细目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证候】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或肠鸣下利,舌苔薄腻而微黄。

第五单元 清热剂(3-5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二、应用注意事项

病势拒药时,适当使用“反佐”法。

细目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证候】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

有力,或滑数。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伤寒、温热、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配伍意义】

佐以半夏,降逆止呕,防滋腻碍胃。半夏:麦冬用量比为1:2。

细目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犀角(今用水牛角) 生地黄 麦冬 元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竹叶心 丹参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证候】热人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

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泄,为“透热转气”的代表药物。

细目四: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证候】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亦治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疮疡肿毒等。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药物】生石膏 生地 犀角(今用水牛角) 川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

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变化而来。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证候】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组成药物】黄芩 黄连 连翘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板蓝根 马勃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桔梗 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证候】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 【配伍意义】

升麻、柴胡,既助疏风清热之效,又寓“火郁发之”之义,兼可引诸药上达头面,功兼佐使。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药物】金银花 防风 白芷 赤芍 生归尾 天花粉 贝母 乳香 没药 皂角刺 穿山甲 陈皮(酒)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证候】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

方以金银花清热解毒疗疮,重用为君。

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

贝母、花粉清热散结; 山甲、皂刺通经、溃坚、透脓共为臣。

《医宗金鉴》誉本方为“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一切阳证肿毒而体质壮实者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使用依据。已溃非宜,阴证忌用。

热毒证证候辨识

热毒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数有

※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普济消毒饮

※ 痈疡红肿热痛---仙方活命饮 ※ 大热烦躁,错语发斑---黄连解毒汤

※ 气分证、血分证并见---清瘟败毒饮

细目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 竹叶

【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心经火热证。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或口舌生疮,或溲赤涩痛,舌红,脉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药物】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证候】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配伍意义】

柴胡疏肝兼以引经,既合生地、当归养肝体而和肝用,又防苦寒降泻抑遏肝胆升发之气。

泻白散(原书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粳米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证候】肺热喘咳证。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兰室秘藏》) 【组成药物】生地黄 黄连 当归身 牡丹皮 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证候】胃有积热证。牙痛

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证候】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烦热于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舌红苔黄且干。并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证候】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

舌红苔黄,脉促(或数)。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药物】芍药 当归 黄连 黄芩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官桂

【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证候】湿热痢。腹痛便脓

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配伍意义】

刘河间云:“行血则便脓白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故治以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为法。

方中官桂合归、芍(大黄)和营行血,又监制寒凉,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

大黄“通因通用”。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证候】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大肠热证 证候辨识

大肠热: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 ---芍药汤 ※ 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脉弦数 ---白头翁汤

※ 胸脘烦热,脉数或促 ---葛根

黄芩黄连汤

细目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证候】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阴虚火旺之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 虚热证证候辨识 虚热:舌红少苔,脉数 ※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青蒿鳖甲汤

※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当归六黄汤

第六单元 祛暑剂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证候】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数。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暑热证 证候辨识

暑热: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 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 ---香薷

※ 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新加香薷饮 ※ 小便不利 ---六一散 ※ 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

第七单元 温里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无茯苓)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大便稀溏,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霍乱、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证候】中焦虚寒,肝脾不

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得温按则痛减,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配伍意义】

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辛甘化阳:饴糖、大枣、甘草,桂枝、生姜

酸甘化阴:饴糖、大枣、甘草,芍药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证候】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头痛,干呕,

吐涎沫。 (3)少阴吐利。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中焦虚寒证 证候辨识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

¨ 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 ---理中丸

¨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小建中汤

¨ 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吴茱萸汤

细目三: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亦可用治太阳病误汗亡阳。 【配伍意义】

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

细目四: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木通 大枣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亦治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及血虚受寒、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诸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匿要略》) 【组成药物】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证候】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关脉微,尺脉小紧。

中风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妇女产后、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者,亦可应用本方治疗。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成药物】熟地 鹿角胶 肉桂 麻黄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

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第八单元 补益剂(5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补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组成药物】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证候】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乏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虚弱者。 【化裁应用】

1. 异功散: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者,加陈皮以理气助运。

2. 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夹有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者,再加半夏以燥湿化痰。

3. 香砂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者,再加香附(现代多用木香)、砂仁以理气散寒止痛。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莲子肉 山药 薏苡仁 扁豆 人参 甘草 白术

茯苓 砂仁 桔梗 (大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湿盛证。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配伍意义】

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渗湿;又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以收“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之效。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药物】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橘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无茯苓)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证候】中气不足证。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温饮,气短乏力,舌质淡,脉虚大无力。

(2)气虚下陷。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舌淡脉虚。

【配伍意义】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协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以助升阳举陷之功。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证候】气阴两虚证。

(1)暑热、温热,耗气伤阴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虚细。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药物】黄芪 防风 白术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表虚自汗。汗出恶

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者。

【配伍意义】

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

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

表,止汗御风之功。

本方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之药,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药物】炒白术 山药 人参 苍术 车前子 白芍 柴胡 黑芥穗 陈皮 甘草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证候】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

柴胡散肝疏郁而升清;柴胡合白芍养肝体而和肝用,使肝木达则脾土自强;

黑芥穗胜湿止带。 气虚证证候辨识

气虚: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 ※ ---四君子汤

※ 泄泻,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 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

力 ---补中益气汤

※ 汗出恶风,易感风邪 ---玉屏风散

※ 带下清稀色白 ---完带汤 ※ 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细 ---生脉散

细目三:补血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证候】营血虚滞证。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或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唇爪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 为补血调血之要剂。 【化裁运用】

1. 圣愈汤: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2. 桃红四物汤:血虚兼见血瘀,月经超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加桃仁、红花以逐瘀行血。

3. 芎归胶艾汤: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崩

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瓶,腹中疼痛者,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黄芪 当归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证候】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 亦治妇人经行、产后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

本方为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黄芪补气生血、实卫固表。 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实则重在补气,后世推崇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药物】黄芪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龙眼肉 酸枣仁 当归 木香 远志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证候】

(1)心脾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

淋漓不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血虚证证候辨识

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 ---四物汤

※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当归补血汤

※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归脾汤

细目四、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炙甘草 生姜 人

参 生地黄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大枣 (清酒) (无芍药)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证候】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体赢气短,舌光色淡,少津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

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配伍意义】

桂枝、生姜、清酒温通阳气,流畅血行以复脉。

细目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证候】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牙齿动摇,盗汗遗精,或消渴,口燥咽干,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

本方三阴并补,三补三泻。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配伍思想。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药物】沙参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无白芍、柴胡)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证候】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配伍意义】

本方病机为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所致。治当养肝体以和肝用。

生地黄、枸杞子: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清金制木(佐金平木)、扶土抑木。 阴虚证证候辨识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 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六味地黄丸

※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一贯煎

细目六: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干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丹皮 桂枝 炮附子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亦治脚气、痰饮、消渴等因肾阳不足所致的病证。 【配伍意义】

本方以大量干地黄(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为主,而配少量炮附子和桂枝补火助阳,一则阴阳并补,“阴中求阳”;二则微微生火,使温而不热,取“少火生气”之义。

细目七: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药物】

熟干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门冬 五味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炮附子 官桂

茯苓 菖蒲 远志

(煎加生姜、大枣;《宣明论方》另有薄荷五七叶同煎)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证候】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第九单元 固涩剂(1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

固涩剂系为纯虚无邪者设,凡属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动遗精、伤食泻痢及血热崩漏等证,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细目二:固表止汗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黄芪 麻黄根 煅牡蛎(入小麦百余粒同煎)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证候】体虚自汗、盗汗证。身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配伍意义】

本方所主证候,乃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所致。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收涩止汗为君。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合而益气固表,潜阳敛汗。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治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证。但本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止汗之力较强,适用于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以致心悸惊惕,气短烦倦

者;玉屏风散则以补为固,补而兼疏,适用于卫虚不固,常自汗出,易感风邪者。

细目三: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诃子 罂粟壳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木香 当归 白芍 肉豆蔻 肉桂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证候】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利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或下痢赤白,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脐腹疼痛,喜温喜

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四神丸(《证治准绳》) 【组成药物】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生姜 大枣) 【功用】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愈,纳呆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细目四: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组成药物】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龟甲 茯神 人参 当归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证候】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色如米泔,或遗尿,或遗精滑泄,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细目五:固崩止带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药物】白术 生黄芪 煅

龙骨 煅牡蛎 山萸肉 生杭芍 海螺蛸 茜草 棕边炭 五倍子 【功用】固冲摄血,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脉细弱。

第十单元 安神剂(1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感论》) 【组成药物】朱砂 黄连 生地黄 当归 炙甘草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甚则胸中懊 ,舌红,脉细数。

细目三: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药物】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元参 人参 丹参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 当归身 柏子仁 酸枣仁 朱砂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征候】阴亏血少,神志不安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配伍意义】 桔梗载药上行。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酸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证候】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配伍意义】 茯苓益脾宁心安神 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 心神失养证 证候辨识 心神失养:虚烦失眠,心悸,舌

红,脉细

※ 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酸枣仁汤

※ 梦遗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1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神昏窍闭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

1. 辨别病证虚实。本类方剂只适用于邪盛气实之闭证,对于汗出肢冷、气微遗尿、口开目合之脱证,即使神志昏迷,也不宜应用。 2. 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宜用寒下剂治疗,不宜应用开窍剂。

3. 开窍剂中的芳香开窍药物,辛散走窜,久服易伤元气,故开窍剂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4. 本类方剂多制成丸、散剂或注射剂,不宜加热煎煮,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散失,影响疗效。

细目二:凉开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功用】清热,豁痰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证候】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外台秘要》)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证候】温热病,邪热内闭,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亦治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

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亦治中风、中暑及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凉开三宝 功用与证候辨认 安宫牛黄丸

三方均有清热解毒开窍的功用 紫雪 至宝丹

※清热开窍 ※高热烦躁,苔黄燥,脉数豁痰痰解毒

※清热开窍 ※高热烦躁,痉厥,脉弦数息风止痉

※化浊开窍 ※神昏身热,痰盛气粗,

舌苔黄垢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

细目三:温开

苏合香丸(吃力伽丸)(原载《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耍》)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 亦治寒凝气滞,心腹猝痛,及痰厥等。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细目一:行气

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苍术 川芎 神曲 香附 栀子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证候】(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枳实 厚朴 薤白 瓜萎 桂枝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证候】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

苔白腻,脉沉弦紧。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纽成药物】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证候】梅核气(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滑。 【配伍意义】

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药物】乌药 小茴香 高良姜 木香 槟榔 青皮 川楝子 巴豆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证候】肝经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阴囊偏坠肿胀,苔白脉沉迟或弦。 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小茴香 乌药 肉桂 当归 枸杞子 沉香 茯苓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肝肾不足,寒滞肝

脉证。小腹疼痛. 或疝气作痛,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气机郁滞证 证候辨识 肝经气郁(疝气):睾丸疼痛,少腹痛脉弦

※ 少腹引控睾丸而痛,苔白,脉弦 ---天台乌药散 ※ 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暖肝煎

细目二:降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苏子 苏叶 半夏 厚朴 生姜 前胡 大枣 当归 肉桂 炙甘草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证候】上实下虚之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 【配伍意义】

“上实”是指痰涎壅肺,气逆不降,症见胸膈满闷、喘咳;

“下虚”是指肾阳不足,肾不纳气,症见喘咳短气、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 当归养血补肝,并“主咳逆上气”,与肉桂配伍以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寒之本。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旋覆花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胃虚痰阻气逆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吐,嗳气,呃逆,舌苔白腻,脉缓而滑。 【配伍意义】

赭石性寒质重,属“去性存用”的用法。

旋覆花、代赭石用量比例为3:1 生姜用量最大。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瘀血证。常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方。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常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此外,病证兼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瘀血化热者,配以清热凉血药或荡涤瘀热药;瘀久正虚者,又当与补养气血药同用。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桃仁 桂枝 大黄 甘草 芒硝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证候】下焦蓄血证。少腹拘急,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甚则其人如狂。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药物】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即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枳实易枳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舌质黯红,或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黯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 此外,亦可用治呃逆日久不止,饮水即呛,干呕,内热瞀闷,心悸怔忡,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等因瘀血所致的病证。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药物】生黄芪 当归尾 赤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证候】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大补肺脾之气,意在补气行血。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 黄芪与当归用量比为20:1。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成药物】柴胡 大黄 瓜萎

根 当归 桃仁 红花 甘草 炮

穿山甲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证候】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下瘀肿,痛不可忍。 【配伍意义】

方中大黄酒浸而重用,意在荡涤留瘀败血;

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瓜蒌根消瘀散结而续伤。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药物】全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干姜 炙甘草(黄酒、童便各

半煎服) 【功用】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证候】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者。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

童便益阴而利血脉,引败血下行而消瘀阻。

瘀血证 证候辨识

瘀血: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

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舌燥苔黄,脉沉实 ---桃核承气汤

※ 急躁善怒,入暮潮热,唇暗目黑,舌质暗红,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

※ 跌打损伤,胁下痛不可忍,舌红苔黄,脉弦紧或数 ---复元活血汤

※ 半身不遂,苔白,舌质暗淡,脉缓 ---补阳还五汤

※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傍晚发热,舌暗淡,脉沉细无力 ---温经汤

※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拒按,脉细涩,舌质暗淡 ---生化汤

细目三:止血

十灰散(《十药神书》)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证候】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或衄

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咳血方(《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青黛 炒山栀子 瓜蒌仁 海粉 诃子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证候】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意义】

诃子清降敛肺,化痰止咳(又寓敛肺止血之义)。

全方以泻火凉肝为主,化痰止咳为辅;虽为止血之方,不用止血之药,旨在清火而不在止血。

小蓟饮子(原载《济生方》;录白《玉机微义》)

【组成药物】小蓟 生地黄 木通 淡竹叶 滑石 蒲黄 藕节 当归 山栀子 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热结下焦之血淋或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尿中带血,舌红脉数。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组成药物】炒槐花 侧柏叶 荆芥穗 炒枳壳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证候】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肠风脏毒,或便前出血,血色鲜红;或便后出血,血色晦黯;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亦可用治痔疮出血。 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干地黄(生地) 灶心土 炮附子 白术 阿胶 黄芩 甘草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证候】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先便后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亦可用治脾气虚寒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尿血等。 【配伍意义】

本方重用灶心黄土温中止血。

阿胶、地黄养阴润燥,补血止血,既顾阴血之虚,又助止血之效;

全方补止兼施,寒温并用,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出血证 证候辨识

※ 咳嗽痰中带血,心烦易怒,胸胁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咳血方

※ 便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黄土汤

※ 便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脉数 ---槐花散

※ 上部出血证,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十灰散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2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

二、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川芎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细辛 甘草 薄荷 (茶)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

薄荷疏风散热,清利头目; 茶叶苦寒清降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之温燥,更使升中有降,以防温燥升散太过而伤正。 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药物】荆芥 防风 蝉蜕 牛蒡子 苦参 木通 苍术 当归 生地 胡麻 石膏 知母 甘草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疹出色红, 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细目三: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 羚羊角 双钩藤 霜桑叶 滁菊花 鲜生地 生白芍 淡竹茹 京川贝 茯神木 生甘草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证候】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配伍意义】

川京贝、淡竹茹清热化痰; 生甘草合白芍柔筋缓急而舒挛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药物】怀牛膝 生赭石 生龙骨 生牡蛎 生龟板 生白芍 玄参 天冬 川楝子 生麦芽 茵陈 甘草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证候】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 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配伍意义】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既清泄肝阳之有余,又顺肝木之性,使镇潜平降而无伤肝之弊。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药物】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山栀 黄芩 川牛膝 益母草 杜仲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证候】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脉弦(或数)。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鸡子黄 干地黄 生白芍 麦冬 生龟板 鳖甲 生牡蛎 麻仁 阿胶 五味子 炙甘草 【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证候】阴虚风动证。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1-2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二、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轻宣润燥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 大枣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浮弦。

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 杏仁 香豉 栀皮 沙参 梨皮 象贝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

浮而右脉数大。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药物】桑叶 杏仁 石膏 枇杷叶 胡麻仁 阿胶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证候】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外燥证 证候辨识 外燥证:鼻燥,咽干

※ 恶寒无汗,痰稀,苔白,脉浮弦 ---杏苏散

※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清燥救肺汤

※ 身热不甚,无痰或少痰而粘,舌红,脉浮数而右脉大 ---桑杏汤

细目三:滋阴润燥 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玄参 麦冬 生地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证候】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大便复秘,口渴,舌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证候】肺胃阴虚证。 (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呕吐,或呃逆,

或噎膈,或口渴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配伍意义】

半夏下气降逆,使补而不滞。 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为7:1。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组成药物】生地 麦冬 玄参 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甘草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证候】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能拭去,鼻干唇燥,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组成药物】生地黄 熟地黄 麦冬 百合 白芍 当归 贝母 玄参 桔梗 甘草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证候】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

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

生熟地黄滋阴补肾,壮水以制虚火,取“金水相生”之意;

当归、芍药滋阴养血柔肝,既补阴血之虚耗,又寓“抑木保肺”之义; 内燥证 证候辨识

内燥证:口燥咽干,舌干红,脉细数

※ 咳吐涎沫,气喘短气,或气逆呕吐,苔少,脉虚数 ---麦门冬汤

※ 咳嗽痰血,手足心热,骨蒸盗汗 ---百合固金汤 ※ 大便秘结,脉沉无力或细微数 ---增液汤

※ 喉间起白膜斑点如腐,不易拭去,鼻干唇燥,苔黄脉数 ---养阴清肺汤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白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 白芷 紫苏 厚朴 半夏曲 茯苓 白术 大腹皮 陈皮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细目三: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腹微满,日中渴,但头汗出而身无汗,舌苔黄腻,脉沉数。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 萹蓄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山栀子 煨大黄 (灯心草) 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

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此外,酌情化裁,亦可用于治疗血淋。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 白蔻仁 生薏苡仁 厚朴 半夏 滑石 白通草 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舌白不溻,脉弦细而濡。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药物】绵茵陈 淡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飞滑石 藿香 连翘 白豆蔻 薄荷 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颐肿口渴,身目发黄,尿赤淋浊,或便秘,或吐泻,舌苔或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细目四: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药物】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证候】下焦蓄水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此外,亦可用治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痰饮等由水湿内停所致者。

【配伍意义】

桂枝温阳化气,兼解表邪。 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得眠,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脉数。

亦可用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证候】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芪益气固表,兼能行水。 水湿壅盛证 证候辨识 水湿壅盛证:小便不利,水肿 ※ 舌苔白,脉浮 ---五苓散

※ 口渴,舌红,脉细数 ---猪苓汤

※ 汗出恶风,身重,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黄芪汤

细目五: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证候】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配伍意义】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证候】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苔白不渴,脉沉。 此外,亦可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者。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药物】厚朴 木香 草果 大腹子 炮附子 干姜 生姜 茯苓 白术 木瓜 甘草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而腻,脉沉迟。 寒湿证 证候辨识

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证:小便不

利,水肿,畏寒肢冷,苔白,脉沉 ※ 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 ---真武汤

※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实脾散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药物】独活 桑寄生 防风 细辛 秦艽 川芎 杜仲 牛膝肉桂心 人参 茯苓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证候】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燥湿化痰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痰咳嗽。咳嗽痰

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肢体困倦,或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配伍意义】

乌梅敛肺,与半夏、橘红、生姜相伍,使散中有收,祛痰而不伤正。

细目三: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药物】胆南星 制半夏 瓜萎仁 陈皮 炒黄芩 杏仁 炒枳实 茯苓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证候】热痰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细目四: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贝母 瓜萎 天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证候】燥痰咳嗽。咯痰不

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甚至呛咳气急,苔白而干。

细目六: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橘红 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证候】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

天麻平肝息风止眩,以治眩晕、头痛。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1-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消食化滞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山楂 神曲 莱菔子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证候】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配伍意义】

连翘清热而散结,既除“伏阳”,又助消积。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大黄 黄芩 黄连 枳实 炒神曲 茯苓 白术 泽泻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主治证候】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组成药物】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香附 莪术 大黄 牵牛 黄连 黄柏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证候】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沉实。

食积内停证 证候辨识

食积内停:脘腹痞满胀痛,舌苔厚腻

※ 恶食呕逆,嗳腐吞酸,苔腻,脉滑或实 ---保和丸

※ 大便失常,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枳实导滞丸 ※ 大便秘结,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实 ---木香槟榔丸

细目三:健脾消食 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药物】

人参 炒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木香 砂仁

炒神曲 麦芽 山楂 黄连

山药 煨肉豆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组成药物】枳实 厚朴 干姜 半夏曲 黄连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麦芽曲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证候】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或

胸腹痞胀,苔腻微黄。 【配伍意义】

全方,苦降辛开,寒热并用,消补兼施。

脾虚食滞证 证候辨识

脾虚食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便溏,苔腻

※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健脾丸

※ 心下痞满,苔腻,脉滑 ---枳实消痞丸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0-1分)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 乌梅

细辛 蜀椒 桂枝 干姜 附子 黄连 黄柏 当归 人参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证候】脏寒蛔厥证。腹痛烦闷,时发时止,得食即吐,常自吐蛔,甚则右上腹猝然剧痛阵作,手足厥冷,脉乍大乍小。 亦可用治久痢,久泻。

第一单元 总论(1分)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

1. 汗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 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 下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 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 吐法 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

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 清法 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 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 补法 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 臣药 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 佐药 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 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 使药 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2. 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

如果药量的增减并不改变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治疗作用强弱改变;

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3. 剂型更换的变化 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细目三: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一、汤剂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

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二、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四、膏剂

1. 内服膏剂 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2. 外用膏剂 分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起局部治疗作用,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性治疗作用。

五、丹剂

丹剂的特点是用量小,疗效确切。但毒性较强,一般只能外用,不宜内服。

六、酒剂

多用于身体虚弱、风湿痹痛、外伤瘀痛等病证,但酒性辛温行散,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酒剂。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 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

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九味羌活汤(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药物】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

舌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芩清气,生地凉血,既除兼证之热,又制诸药之燥,共为佐。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防风—太阴、白芷—阳明、细辛—少阴、川芎—厥阴、黄芩—少阳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

¨ 无汗而喘(表实) --- 麻黄汤 ¨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 --- 桂枝汤

¨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 ---九味羌活汤

¨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 --- 小青龙汤

¨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 --- 止嗽散

细目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发热无

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

剂芥穗、淡豆豉辛温发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为臣。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 杏仁 桔梗 生甘草 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喘咳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 辛凉解表剂证候辨识

风热壅肺、风寒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

※ 但咳,身热不甚 --- 桑菊饮

※ 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 --- 银翘散

※ 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 --- 麻杏甘石汤

细目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第三单元 泻下剂(1-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证候】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硬,甚至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证候】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凋,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

黄,脉滑数。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心中懊 ,舌上燥而渴,苔黄腻,脉沉紧,按之有

力。

寒下证候辨识 里热积滞证:大便秘结,苔黄厚,脉实

¨ 见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燥、脉实 --- 大承气汤

¨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细目三:温下

温脾汤(《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药物】大黄 附子 干姜 人参 芒硝 当归 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证候】阳虚寒积证。腹痛

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细目四: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子仁 芍药 杏仁 枳实 厚朴 大黄 (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证候】脾约(肠胃燥热,

脾津不足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证候】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第四单元 和解剂(2-4分)

细目一:概述(适用范围)

细目二: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证候】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2)治妇人伤寒,热人血室,

以及疟疾、黄疸等见少阳病证。 【配伍意义】

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半表半里之热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阳。

半夏、生姜散结和胃,降逆止呕。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黄 枳实 芍药 大枣(无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证候】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蒿芩清胆汤(《重汀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青蒿 黄芩 竹茹 半夏 茯苓 枳壳 陈皮 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证候】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少阳证证候辨识

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脉弦 ※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

※ 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下利---大柴胡汤

※ 寒轻热重,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苔白腻或微黄,脉右滑左弦---蒿芩清胆汤

细目三:调和肝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烧生姜 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证候】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配伍意义】

全方既补肝体,又助肝用。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敖)(《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虽缓而不止,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配伍意义】

本方为“扶土抑木”的代表方。 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 肝脾不和证候辨识

肝旺:胁胀

※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

不调,脉弦而虚---逍遥散 脾虚:腹泻

※ 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复如故,脉两关不调---痛泻要方

细目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证候】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或肠鸣下利,舌苔薄腻而微黄。

第五单元 清热剂(3-5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二、应用注意事项

病势拒药时,适当使用“反佐”法。

细目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证候】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

有力,或滑数。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伤寒、温热、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配伍意义】

佐以半夏,降逆止呕,防滋腻碍胃。半夏:麦冬用量比为1:2。

细目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犀角(今用水牛角) 生地黄 麦冬 元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竹叶心 丹参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证候】热人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

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泄,为“透热转气”的代表药物。

细目四: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证候】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亦治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疮疡肿毒等。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药物】生石膏 生地 犀角(今用水牛角) 川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

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变化而来。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证候】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组成药物】黄芩 黄连 连翘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板蓝根 马勃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桔梗 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证候】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 【配伍意义】

升麻、柴胡,既助疏风清热之效,又寓“火郁发之”之义,兼可引诸药上达头面,功兼佐使。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药物】金银花 防风 白芷 赤芍 生归尾 天花粉 贝母 乳香 没药 皂角刺 穿山甲 陈皮(酒)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证候】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

方以金银花清热解毒疗疮,重用为君。

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

贝母、花粉清热散结; 山甲、皂刺通经、溃坚、透脓共为臣。

《医宗金鉴》誉本方为“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一切阳证肿毒而体质壮实者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使用依据。已溃非宜,阴证忌用。

热毒证证候辨识

热毒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数有

※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普济消毒饮

※ 痈疡红肿热痛---仙方活命饮 ※ 大热烦躁,错语发斑---黄连解毒汤

※ 气分证、血分证并见---清瘟败毒饮

细目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 竹叶

【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心经火热证。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或口舌生疮,或溲赤涩痛,舌红,脉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药物】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证候】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配伍意义】

柴胡疏肝兼以引经,既合生地、当归养肝体而和肝用,又防苦寒降泻抑遏肝胆升发之气。

泻白散(原书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粳米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证候】肺热喘咳证。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兰室秘藏》) 【组成药物】生地黄 黄连 当归身 牡丹皮 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证候】胃有积热证。牙痛

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证候】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烦热于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舌红苔黄且干。并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证候】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

舌红苔黄,脉促(或数)。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药物】芍药 当归 黄连 黄芩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官桂

【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证候】湿热痢。腹痛便脓

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配伍意义】

刘河间云:“行血则便脓白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故治以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为法。

方中官桂合归、芍(大黄)和营行血,又监制寒凉,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

大黄“通因通用”。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证候】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大肠热证 证候辨识

大肠热: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 ---芍药汤 ※ 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脉弦数 ---白头翁汤

※ 胸脘烦热,脉数或促 ---葛根

黄芩黄连汤

细目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证候】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阴虚火旺之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 虚热证证候辨识 虚热:舌红少苔,脉数 ※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青蒿鳖甲汤

※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当归六黄汤

第六单元 祛暑剂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证候】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数。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暑热证 证候辨识

暑热: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 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 ---香薷

※ 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新加香薷饮 ※ 小便不利 ---六一散 ※ 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

第七单元 温里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无茯苓)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大便稀溏,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霍乱、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证候】中焦虚寒,肝脾不

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得温按则痛减,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配伍意义】

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辛甘化阳:饴糖、大枣、甘草,桂枝、生姜

酸甘化阴:饴糖、大枣、甘草,芍药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证候】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头痛,干呕,

吐涎沫。 (3)少阴吐利。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中焦虚寒证 证候辨识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

¨ 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 ---理中丸

¨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小建中汤

¨ 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吴茱萸汤

细目三: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亦可用治太阳病误汗亡阳。 【配伍意义】

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

细目四: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木通 大枣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亦治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及血虚受寒、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诸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匿要略》) 【组成药物】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证候】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关脉微,尺脉小紧。

中风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妇女产后、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者,亦可应用本方治疗。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成药物】熟地 鹿角胶 肉桂 麻黄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

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第八单元 补益剂(5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补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组成药物】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证候】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乏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虚弱者。 【化裁应用】

1. 异功散: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者,加陈皮以理气助运。

2. 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夹有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者,再加半夏以燥湿化痰。

3. 香砂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者,再加香附(现代多用木香)、砂仁以理气散寒止痛。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莲子肉 山药 薏苡仁 扁豆 人参 甘草 白术

茯苓 砂仁 桔梗 (大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湿盛证。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配伍意义】

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渗湿;又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以收“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之效。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药物】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橘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无茯苓)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证候】中气不足证。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温饮,气短乏力,舌质淡,脉虚大无力。

(2)气虚下陷。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舌淡脉虚。

【配伍意义】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协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以助升阳举陷之功。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证候】气阴两虚证。

(1)暑热、温热,耗气伤阴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虚细。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药物】黄芪 防风 白术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表虚自汗。汗出恶

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者。

【配伍意义】

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

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

表,止汗御风之功。

本方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之药,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药物】炒白术 山药 人参 苍术 车前子 白芍 柴胡 黑芥穗 陈皮 甘草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证候】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

柴胡散肝疏郁而升清;柴胡合白芍养肝体而和肝用,使肝木达则脾土自强;

黑芥穗胜湿止带。 气虚证证候辨识

气虚: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 ※ ---四君子汤

※ 泄泻,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 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

力 ---补中益气汤

※ 汗出恶风,易感风邪 ---玉屏风散

※ 带下清稀色白 ---完带汤 ※ 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细 ---生脉散

细目三:补血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证候】营血虚滞证。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或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唇爪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 为补血调血之要剂。 【化裁运用】

1. 圣愈汤: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2. 桃红四物汤:血虚兼见血瘀,月经超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加桃仁、红花以逐瘀行血。

3. 芎归胶艾汤: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崩

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瓶,腹中疼痛者,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黄芪 当归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证候】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 亦治妇人经行、产后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

本方为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黄芪补气生血、实卫固表。 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实则重在补气,后世推崇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药物】黄芪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龙眼肉 酸枣仁 当归 木香 远志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证候】

(1)心脾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

淋漓不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血虚证证候辨识

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 ---四物汤

※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当归补血汤

※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归脾汤

细目四、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炙甘草 生姜 人

参 生地黄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大枣 (清酒) (无芍药)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证候】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体赢气短,舌光色淡,少津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

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配伍意义】

桂枝、生姜、清酒温通阳气,流畅血行以复脉。

细目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证候】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牙齿动摇,盗汗遗精,或消渴,口燥咽干,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

本方三阴并补,三补三泻。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配伍思想。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药物】沙参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无白芍、柴胡)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证候】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配伍意义】

本方病机为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所致。治当养肝体以和肝用。

生地黄、枸杞子: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清金制木(佐金平木)、扶土抑木。 阴虚证证候辨识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 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六味地黄丸

※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一贯煎

细目六: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干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丹皮 桂枝 炮附子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亦治脚气、痰饮、消渴等因肾阳不足所致的病证。 【配伍意义】

本方以大量干地黄(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为主,而配少量炮附子和桂枝补火助阳,一则阴阳并补,“阴中求阳”;二则微微生火,使温而不热,取“少火生气”之义。

细目七: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药物】

熟干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门冬 五味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炮附子 官桂

茯苓 菖蒲 远志

(煎加生姜、大枣;《宣明论方》另有薄荷五七叶同煎)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证候】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第九单元 固涩剂(1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

固涩剂系为纯虚无邪者设,凡属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动遗精、伤食泻痢及血热崩漏等证,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细目二:固表止汗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黄芪 麻黄根 煅牡蛎(入小麦百余粒同煎)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证候】体虚自汗、盗汗证。身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配伍意义】

本方所主证候,乃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所致。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收涩止汗为君。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合而益气固表,潜阳敛汗。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治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证。但本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止汗之力较强,适用于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以致心悸惊惕,气短烦倦

者;玉屏风散则以补为固,补而兼疏,适用于卫虚不固,常自汗出,易感风邪者。

细目三: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诃子 罂粟壳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木香 当归 白芍 肉豆蔻 肉桂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证候】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利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或下痢赤白,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脐腹疼痛,喜温喜

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四神丸(《证治准绳》) 【组成药物】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生姜 大枣) 【功用】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愈,纳呆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细目四: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组成药物】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龟甲 茯神 人参 当归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证候】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色如米泔,或遗尿,或遗精滑泄,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细目五:固崩止带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药物】白术 生黄芪 煅

龙骨 煅牡蛎 山萸肉 生杭芍 海螺蛸 茜草 棕边炭 五倍子 【功用】固冲摄血,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脉细弱。

第十单元 安神剂(1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感论》) 【组成药物】朱砂 黄连 生地黄 当归 炙甘草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甚则胸中懊 ,舌红,脉细数。

细目三: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药物】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元参 人参 丹参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 当归身 柏子仁 酸枣仁 朱砂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征候】阴亏血少,神志不安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配伍意义】 桔梗载药上行。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酸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证候】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配伍意义】 茯苓益脾宁心安神 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 心神失养证 证候辨识 心神失养:虚烦失眠,心悸,舌

红,脉细

※ 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酸枣仁汤

※ 梦遗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1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神昏窍闭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

1. 辨别病证虚实。本类方剂只适用于邪盛气实之闭证,对于汗出肢冷、气微遗尿、口开目合之脱证,即使神志昏迷,也不宜应用。 2. 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宜用寒下剂治疗,不宜应用开窍剂。

3. 开窍剂中的芳香开窍药物,辛散走窜,久服易伤元气,故开窍剂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4. 本类方剂多制成丸、散剂或注射剂,不宜加热煎煮,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散失,影响疗效。

细目二:凉开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功用】清热,豁痰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证候】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外台秘要》)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证候】温热病,邪热内闭,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亦治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

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亦治中风、中暑及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凉开三宝 功用与证候辨认 安宫牛黄丸

三方均有清热解毒开窍的功用 紫雪 至宝丹

※清热开窍 ※高热烦躁,苔黄燥,脉数豁痰痰解毒

※清热开窍 ※高热烦躁,痉厥,脉弦数息风止痉

※化浊开窍 ※神昏身热,痰盛气粗,

舌苔黄垢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

细目三:温开

苏合香丸(吃力伽丸)(原载《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耍》)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 亦治寒凝气滞,心腹猝痛,及痰厥等。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细目一:行气

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苍术 川芎 神曲 香附 栀子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证候】(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枳实 厚朴 薤白 瓜萎 桂枝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证候】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

苔白腻,脉沉弦紧。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纽成药物】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证候】梅核气(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滑。 【配伍意义】

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药物】乌药 小茴香 高良姜 木香 槟榔 青皮 川楝子 巴豆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证候】肝经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阴囊偏坠肿胀,苔白脉沉迟或弦。 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小茴香 乌药 肉桂 当归 枸杞子 沉香 茯苓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肝肾不足,寒滞肝

脉证。小腹疼痛. 或疝气作痛,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气机郁滞证 证候辨识 肝经气郁(疝气):睾丸疼痛,少腹痛脉弦

※ 少腹引控睾丸而痛,苔白,脉弦 ---天台乌药散 ※ 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暖肝煎

细目二:降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苏子 苏叶 半夏 厚朴 生姜 前胡 大枣 当归 肉桂 炙甘草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证候】上实下虚之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 【配伍意义】

“上实”是指痰涎壅肺,气逆不降,症见胸膈满闷、喘咳;

“下虚”是指肾阳不足,肾不纳气,症见喘咳短气、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 当归养血补肝,并“主咳逆上气”,与肉桂配伍以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寒之本。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旋覆花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胃虚痰阻气逆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吐,嗳气,呃逆,舌苔白腻,脉缓而滑。 【配伍意义】

赭石性寒质重,属“去性存用”的用法。

旋覆花、代赭石用量比例为3:1 生姜用量最大。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瘀血证。常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方。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常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此外,病证兼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瘀血化热者,配以清热凉血药或荡涤瘀热药;瘀久正虚者,又当与补养气血药同用。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桃仁 桂枝 大黄 甘草 芒硝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证候】下焦蓄血证。少腹拘急,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甚则其人如狂。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药物】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即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枳实易枳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舌质黯红,或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黯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 此外,亦可用治呃逆日久不止,饮水即呛,干呕,内热瞀闷,心悸怔忡,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等因瘀血所致的病证。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药物】生黄芪 当归尾 赤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证候】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大补肺脾之气,意在补气行血。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 黄芪与当归用量比为20:1。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成药物】柴胡 大黄 瓜萎

根 当归 桃仁 红花 甘草 炮

穿山甲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证候】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下瘀肿,痛不可忍。 【配伍意义】

方中大黄酒浸而重用,意在荡涤留瘀败血;

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瓜蒌根消瘀散结而续伤。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药物】全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干姜 炙甘草(黄酒、童便各

半煎服) 【功用】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证候】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者。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

童便益阴而利血脉,引败血下行而消瘀阻。

瘀血证 证候辨识

瘀血: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

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舌燥苔黄,脉沉实 ---桃核承气汤

※ 急躁善怒,入暮潮热,唇暗目黑,舌质暗红,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

※ 跌打损伤,胁下痛不可忍,舌红苔黄,脉弦紧或数 ---复元活血汤

※ 半身不遂,苔白,舌质暗淡,脉缓 ---补阳还五汤

※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傍晚发热,舌暗淡,脉沉细无力 ---温经汤

※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拒按,脉细涩,舌质暗淡 ---生化汤

细目三:止血

十灰散(《十药神书》)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证候】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或衄

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咳血方(《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青黛 炒山栀子 瓜蒌仁 海粉 诃子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证候】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意义】

诃子清降敛肺,化痰止咳(又寓敛肺止血之义)。

全方以泻火凉肝为主,化痰止咳为辅;虽为止血之方,不用止血之药,旨在清火而不在止血。

小蓟饮子(原载《济生方》;录白《玉机微义》)

【组成药物】小蓟 生地黄 木通 淡竹叶 滑石 蒲黄 藕节 当归 山栀子 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热结下焦之血淋或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尿中带血,舌红脉数。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组成药物】炒槐花 侧柏叶 荆芥穗 炒枳壳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证候】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肠风脏毒,或便前出血,血色鲜红;或便后出血,血色晦黯;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亦可用治痔疮出血。 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干地黄(生地) 灶心土 炮附子 白术 阿胶 黄芩 甘草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证候】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先便后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亦可用治脾气虚寒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尿血等。 【配伍意义】

本方重用灶心黄土温中止血。

阿胶、地黄养阴润燥,补血止血,既顾阴血之虚,又助止血之效;

全方补止兼施,寒温并用,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出血证 证候辨识

※ 咳嗽痰中带血,心烦易怒,胸胁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咳血方

※ 便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黄土汤

※ 便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脉数 ---槐花散

※ 上部出血证,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十灰散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2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

二、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川芎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细辛 甘草 薄荷 (茶)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

薄荷疏风散热,清利头目; 茶叶苦寒清降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之温燥,更使升中有降,以防温燥升散太过而伤正。 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药物】荆芥 防风 蝉蜕 牛蒡子 苦参 木通 苍术 当归 生地 胡麻 石膏 知母 甘草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疹出色红, 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细目三: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 羚羊角 双钩藤 霜桑叶 滁菊花 鲜生地 生白芍 淡竹茹 京川贝 茯神木 生甘草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证候】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配伍意义】

川京贝、淡竹茹清热化痰; 生甘草合白芍柔筋缓急而舒挛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药物】怀牛膝 生赭石 生龙骨 生牡蛎 生龟板 生白芍 玄参 天冬 川楝子 生麦芽 茵陈 甘草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证候】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 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配伍意义】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既清泄肝阳之有余,又顺肝木之性,使镇潜平降而无伤肝之弊。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药物】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山栀 黄芩 川牛膝 益母草 杜仲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证候】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脉弦(或数)。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鸡子黄 干地黄 生白芍 麦冬 生龟板 鳖甲 生牡蛎 麻仁 阿胶 五味子 炙甘草 【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证候】阴虚风动证。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1-2分)

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二、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轻宣润燥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 大枣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浮弦。

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 杏仁 香豉 栀皮 沙参 梨皮 象贝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

浮而右脉数大。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药物】桑叶 杏仁 石膏 枇杷叶 胡麻仁 阿胶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证候】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外燥证 证候辨识 外燥证:鼻燥,咽干

※ 恶寒无汗,痰稀,苔白,脉浮弦 ---杏苏散

※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清燥救肺汤

※ 身热不甚,无痰或少痰而粘,舌红,脉浮数而右脉大 ---桑杏汤

细目三:滋阴润燥 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玄参 麦冬 生地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证候】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大便复秘,口渴,舌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证候】肺胃阴虚证。 (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呕吐,或呃逆,

或噎膈,或口渴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配伍意义】

半夏下气降逆,使补而不滞。 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为7:1。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组成药物】生地 麦冬 玄参 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甘草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证候】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能拭去,鼻干唇燥,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组成药物】生地黄 熟地黄 麦冬 百合 白芍 当归 贝母 玄参 桔梗 甘草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证候】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

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

生熟地黄滋阴补肾,壮水以制虚火,取“金水相生”之意;

当归、芍药滋阴养血柔肝,既补阴血之虚耗,又寓“抑木保肺”之义; 内燥证 证候辨识

内燥证:口燥咽干,舌干红,脉细数

※ 咳吐涎沫,气喘短气,或气逆呕吐,苔少,脉虚数 ---麦门冬汤

※ 咳嗽痰血,手足心热,骨蒸盗汗 ---百合固金汤 ※ 大便秘结,脉沉无力或细微数 ---增液汤

※ 喉间起白膜斑点如腐,不易拭去,鼻干唇燥,苔黄脉数 ---养阴清肺汤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白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 白芷 紫苏 厚朴 半夏曲 茯苓 白术 大腹皮 陈皮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细目三: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腹微满,日中渴,但头汗出而身无汗,舌苔黄腻,脉沉数。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 萹蓄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山栀子 煨大黄 (灯心草) 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

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此外,酌情化裁,亦可用于治疗血淋。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 白蔻仁 生薏苡仁 厚朴 半夏 滑石 白通草 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舌白不溻,脉弦细而濡。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药物】绵茵陈 淡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飞滑石 藿香 连翘 白豆蔻 薄荷 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颐肿口渴,身目发黄,尿赤淋浊,或便秘,或吐泻,舌苔或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细目四: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药物】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证候】下焦蓄水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此外,亦可用治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痰饮等由水湿内停所致者。

【配伍意义】

桂枝温阳化气,兼解表邪。 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得眠,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脉数。

亦可用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证候】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芪益气固表,兼能行水。 水湿壅盛证 证候辨识 水湿壅盛证:小便不利,水肿 ※ 舌苔白,脉浮 ---五苓散

※ 口渴,舌红,脉细数 ---猪苓汤

※ 汗出恶风,身重,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黄芪汤

细目五: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证候】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配伍意义】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证候】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苔白不渴,脉沉。 此外,亦可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者。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药物】厚朴 木香 草果 大腹子 炮附子 干姜 生姜 茯苓 白术 木瓜 甘草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而腻,脉沉迟。 寒湿证 证候辨识

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证:小便不

利,水肿,畏寒肢冷,苔白,脉沉 ※ 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 ---真武汤

※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实脾散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药物】独活 桑寄生 防风 细辛 秦艽 川芎 杜仲 牛膝肉桂心 人参 茯苓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证候】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燥湿化痰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痰咳嗽。咳嗽痰

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肢体困倦,或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配伍意义】

乌梅敛肺,与半夏、橘红、生姜相伍,使散中有收,祛痰而不伤正。

细目三: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药物】胆南星 制半夏 瓜萎仁 陈皮 炒黄芩 杏仁 炒枳实 茯苓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证候】热痰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细目四: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贝母 瓜萎 天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证候】燥痰咳嗽。咯痰不

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甚至呛咳气急,苔白而干。

细目六: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橘红 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证候】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

天麻平肝息风止眩,以治眩晕、头痛。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1-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消食化滞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山楂 神曲 莱菔子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证候】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配伍意义】

连翘清热而散结,既除“伏阳”,又助消积。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大黄 黄芩 黄连 枳实 炒神曲 茯苓 白术 泽泻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主治证候】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组成药物】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香附 莪术 大黄 牵牛 黄连 黄柏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证候】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沉实。

食积内停证 证候辨识

食积内停:脘腹痞满胀痛,舌苔厚腻

※ 恶食呕逆,嗳腐吞酸,苔腻,脉滑或实 ---保和丸

※ 大便失常,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枳实导滞丸 ※ 大便秘结,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实 ---木香槟榔丸

细目三:健脾消食 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药物】

人参 炒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木香 砂仁

炒神曲 麦芽 山楂 黄连

山药 煨肉豆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组成药物】枳实 厚朴 干姜 半夏曲 黄连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麦芽曲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证候】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或

胸腹痞胀,苔腻微黄。 【配伍意义】

全方,苦降辛开,寒热并用,消补兼施。

脾虚食滞证 证候辨识

脾虚食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便溏,苔腻

※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健脾丸

※ 心下痞满,苔腻,脉滑 ---枳实消痞丸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0-1分)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 乌梅

细辛 蜀椒 桂枝 干姜 附子 黄连 黄柏 当归 人参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证候】脏寒蛔厥证。腹痛烦闷,时发时止,得食即吐,常自吐蛔,甚则右上腹猝然剧痛阵作,手足厥冷,脉乍大乍小。 亦可用治久痢,久泻。


相关内容

  •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视频教学讲座(1-82全集)
  • 2010-07-28 08:58:42|  分类: 医学秘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真诚的人<引用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视频教学讲座(1-82全集)> 引用真诚的人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视频教学讲座(1-82全集)翰墨铸情邓中甲<中医方 ...

  • 2017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及题型介绍
  • 学霸啦消息: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报名时间为即日起至2月22日24时截止,考试时间为10月14日.15日,本文就考试科目及题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新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啦(xuebala)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 ...

  • 中医学-教学课程大纲
  • 郑州中原医学专修学院 中医学专业 教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郑州中原医学专修学院开设中医专业的目的和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的精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以及针刺.艾灸等方法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重点介绍中医.中药.针 ...

  • 中医学本科教学大纲
  • 课程教学大纲 南 阳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及类别: 德育课□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学时学分:90学时 学分 考核类别: 考试□考查□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 ...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_中医方证代谢组学_王喜军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含有的能够表达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总称.而中医临床使用的是方剂,中药饮片是原料,方剂才是药物.同一中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在体内表达不同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

  • 中医综合2017年考研各科目备考指导及院校报考建议
  • 中医综合2017年考研各科目备考指导 及院校报考建议 一.各科目备考指导 1.中医学基础 主要考察(一)绪论(二)精气.阴阳五行(三)藏象(四)气.血.津液(五)经络(六)病因与发病(七)病机(八)防治原则,8项内容,前边5项,主要考察了基本概念.基本特点,以记忆性知识为主,主要的题型为A型题,而( ...

  • [中医方剂学]46.六味地黄丸(二).左归丸.大补阴丸及附方
  • 1 加豆单私藏下载反馈 土豆推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分享 人人网 更多 播放数:936 相关视频 <中医方剂学>47.一贯煎 .第五节:补阳.肾气丸(一) 46:56 <中医方剂学>45.第三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剂附方 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及附 42:54 < ...

  •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及解析上[音频课件]
  • ⊙编辑:小余 方剂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方剂学>以其宏观的视野,涵盖临床各科.事实证明,中医名师都是把方剂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学好方剂,临床用之得心应手,除了中医师自身学习.不断体悟外,还要有同道的切磋,明师的点拨,没有交流和师承,一个人摸索出疗效实在太难了! 为此,中医读经典团队特邀 ...

  • 医学各专业考研院校排名汇总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研究方向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2]在老一辈专家奠定的学科优势基础上,围绕本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逐步形成了4个基础扎实.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畸形学:先天畸 ...

  •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
  •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2011版) 目录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中风(脑血管意外)诊疗方案„„„„„„„„„„„胸痹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诊疗方案„„„„附录:诊疗方案所涉及中药方剂„„„„„„„„„„ 0203 06 09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