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_郭继志

医学社会学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第29卷第5期总第356期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

¹

¹

¹

*

郭继志 吴炳义 宋 棠 阎瑞雪

¹

摘要: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应当既包括生活活动,又包括生产活动,是一种连续的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社会性、播散性和可改变性。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主动性、高尚性、和谐性、适宜性和健康有利性。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人格缺陷,社会压力与从众心理,无知及社会的变迁等。关键词:生活方式,自创性,主动性,人格缺陷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8)5-0056-03

ExplorationandAnalysisoftheFactorsCausingUnhealthyLifestyle GUOJi-zhi,WUBing-yi,SONGTang,etal.Wei-fangMedicalCollege,Weifang261042,China

Abstract:Unhealthylifestyleisthemainrisksthatbringaboutchronicdiseases.Lifestyleshouldconsistofbothlifeactiv-i

tiesandproductiveactivities,allofwhicharecontinuousactivities.Unhealthylifestyleoftentakeonthecharacteristicsofself-invention,sociality,diffusionandalterability.Healthylifestylepossessthecharacteristicsofgo-aheadism,noble-ness,harmoniousness,fitness,andhealth-beneficial.Thecausesofunhealthylifestyleoftenincludethemalpositionoflifedestinationandmotivation,personalitydefect,socialpressureandpsychologicalconformity,simplicityandsocialre-forms,etc.

KeyWords:lifestyle,self-invention,go-aheadism,personalitydefect

慢性病被WHO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治愈的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特点是:首先,慢性病占据了目前城乡居民死因顺位中的前四位。从数量上来看,2000年中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亿人。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快,高血压现患病人数达1亿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2000万,糖尿病患者4000万。每年新发病例肿瘤160万,脑卒中150万,冠心病75万。近20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在明显上升,它们是死亡原因中的主要杀手。1997年我国报道每年新增50万糖尿病人,1998年这个数字又增至75万。其次,慢性病趋向于年轻化。虽然慢性病总体上说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死亡率也在增加。但是,在1991年~1994年北京、南宁、宁波15岁~39岁冠状动脉硬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三地早期病变的发生率在50%以上。再次,农村增长幅度大于城市。1998年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城市分别上升53%和32%,而农村分别上升128%和36%。调查发现,重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超重与肥胖、高血压与高血症、运动不足及不良饮食习惯、职业危害等。生活方式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也是社会医学所关注的范畴。

1 从健康视角考察生活方式1.1 生活、行为、生活方式的概念

生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生活是满足人的生命活动的一切¹潍坊医学院 山东潍坊 261042

*基金项目:潍坊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科群创新教育研究0,项目编号:C0506

56

行为。从经济学上看,既包括生产,又包括消费。从社会学角度看,既包含劳动,又包含休闲。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单个的,连续或者是不连续的,而生活则是连续的。

生活方式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活方式,不仅指人们的生活活动,还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指怎样生活,还包括怎样劳动。它既包括人们的生活活动,也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

狭义的生活方式指生产活动以外的人们生活活动的总和,它不包括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物质条件下形成,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下发展的一定社会、社会群体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0[1]

我们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活方式的概念,因为在影响生活方式的多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性质考察生活方式,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活方式。

韦伯用三个不同的述语来解释生活方式,认为生活方式包括/生活风格0、/生活行为0和/生活机会0。而生活机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

1.2 生活方式的类型与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1.2.1 生活方式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它概括了一切层次和侧面的生活活动。从生活活动的主体角度分类,生活方式就包括了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大至阶级、民族的生活方式,小至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从生活活动领域分类,如上所述可分为生产、消费、闲暇、交往等,其中每个层次、每个侧面的生活方式可从多角度再具体地划分。从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上可分为积极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08,Vol.29,No.5,TotalNo.356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郭继志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第29卷第5期总第356期

的生活方式和消极的生活方式。有的从经济生活水平来划分,如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有的从交往方式特点来划分,如封闭型、开放型;有的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来划分,如自主型、依附型;有的从生活态度来划分,如上进奋发型、消极型、堕落型等[2]。上述分类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从健康的视角看实用性比较差,我们可以从健康的角度,从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自然型生活方式;享乐型生活方式、自罚型生活方式[3]。从生活方式对主体产生的健康后果进行分类,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对不良生活方式从主体的主动性进行分类,不良生活方式又分为主动不良生活方式与被动不良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关系可分为失范性不良生活方式与差异性不良生活方式[4]。还可以将不良生活方式分为过度竞争型、过度安逸型、过度纵欲型等。

1.2.2 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上述生活方式的分类,健康生活方式与不良生活方式最有意义。我们把人类不良生活方式定义为:对人类健康存在显在或潜在的损害、且这种损害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宜健康造成的。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人类在基因层次上对疾病进行研究,而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宏观层面上个人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的研究。目前,生活方式致病比例占到慢性病的37.3%,许多所谓/现代病0、/文明病0,大都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如艾滋病、性病、自杀、慢性酒精中毒、高血压、肥胖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研究不良生活方式特点,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是预防慢性病、/文明病0的根本措施。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社会性、播散性、可改变性、多样性等特点。

(1)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这是一个最本质的特点。生活主体为了满足某些欲望,自发的形成了某些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自创性,说明了个体在选择生活方式中的主动性、自主性。

(2)不良生活方式选择的社会性,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与个体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人是社会的人,主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又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3)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播散性,这种播散性表现为不良生活方式通过一定的模仿和学习以及通过适当的社会、心理环境传播而实现。不良生活方式的播散性,说明对不良生活方式的控制不仅要注意对个体生活方式的教育与矫正,而且要重视群体生活方式的教育与矫正。

(4)不良生活方式的可改变性,尽管有些生活方式改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吸毒,成瘾后戒掉是困难的,但并非不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可改变性,意味着不良生活方式是可以进行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实施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等社会医学措施、环境医学措施和行为医学措施,是可以达到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的目的。

1.2.3 健康生活方式的特点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主动性、高尚性、和谐性、适宜性[5]和健康有利性。主动性指健康生活方式表现为个体主动地、自觉地建立起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拒绝吸烟、拒绝饮酒或少量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是高尚的,是有活力的、向上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于自己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健康生活方式是和谐的,动与静的和谐;劳动与休息的和谐;人

际关系的和谐;饮食结构的和谐;心理上的和谐等等。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适宜性,一个层面是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具有个体化,对个体是适宜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利性,说明健康生活方式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1.3 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主导性作用

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人们形象地称为/生活方式病0,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病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据国内外大量科学资料证明:近代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多种疾病中,最严重的并非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而是由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患、各种癌症、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等,人们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病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死于这类疾病的占70%~80%,在发展中国家占40%~50%,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还认为这类疾病中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从1982年开始的我国卫生部的调查表明,社会因素与人群死亡的关系,生活方式因素(包括消费类型、职业危害.有害健康的业余活动)占37.3%,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生活环境)占32.1%;而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成熟老化、复合因素系统)则只占19.7%,这个结果与美国1977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同。由于/生活方式病0是不传染的,对身体的危害也多是缓慢进展的,因此,目前,人们没有对此充分认识和重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相继在英国伦敦和苏联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卫生通讯会议,商讨/生活方式疾病0的预防措施。

2 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2.1 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是促使人去行动的原动力。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人们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动机和目的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有动机必有目的。

动机和需要关系密切,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们的需要有了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

主体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主体的需要和动机关系密切,而动机与人的需要有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作为生活方式既与生理有密切的联系,又与社会文化相协调,而更多的依赖于社会的需要。马斯洛作为心理学的大师,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却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未涉及。人的需要从健康的角度可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对健康是不利的,而合理需要对健康是有利的。我们说人为了生存而吃饭,这是吃饭的目的,其动机是解决饥饿问题,此类需要是一种生理需要的范畴,这是合理的需要。为了口味而吃饭,目的是享受生活,动机是满足口感,这类需要是一种满足感官的动机,而解决饥饿成了退之其次的需要。这种异化的需要在穷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对富人来说也可以看作是合理的需要。人作为一个系统,其需要具有合目的性,但是人的目的性是多种多样的,产生了多样的动机。人们对衣、食、住、行、玩等方面的需要因个人的动机的不同而不同。喜欢高盐饮食的人更倾向患高血压病,但患高血压病绝不是喜欢高盐饮食者的目的,只不过这是一个副产物而已,而高盐饮食只不过是满足对口味的一种需要。人类的理性,可以在得与失之间

57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08,Vol.29,No.5,TotalNo.356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郭继志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第29卷第5期总第356期

进行权衡,可以遏制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由高盐饮食到清淡饮食上来。

而有些生活方式,不一定具有目的性,本能的驱动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总是受到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的先天本能的驱使,食欲和性欲就是明显的先天性驱动欲望。除了先天性本能欲望之外,人们后天也能形成所谓获得性驱动欲望(杨功焕王若涛汪洋5健康促进6)。一个长期吸烟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让其改变时已经变得焦虑不安,甚至产生生理戒断症状,它已经变成了类先天本能欲望。2.2 人格缺陷

人格有健全与不健全之分,人格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人格异常则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根本起因。因此,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拥有健康。

人格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异常,一般说在这些异常影响自己和妨碍他人的工作和生活时,称为人格障碍,一般是在青少年期比较明显。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及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一般人注意到了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病态。而人们却忽视了人格缺陷。有人认为,所谓人格缺陷,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做事反常,但又不属于精神病一类。对付这种人的方法,只有通过道德伦理来约束,加上正确、行之有效的引导。

人格缺陷除了与一些疾病直接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关。一些酗酒的人,每当喝酒时,都喝的酩酊大醉,甚至打人骂人,这些行为的产生常常不是醉酒本身所能解释的,人格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一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打破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对自己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常常产生慢性酒精中毒,引起肝硬化等疾病。/个性决定命运0也就在此。

明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害,还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思想意识,满不在乎,存在侥幸心理等;另一方面,还与个体人格的缺陷有关,致使个体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有关,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人,他们会放纵自己的行为。2.3 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有些人是迫于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而形成了不良生活方式。北方人请客时饮酒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以酒来进行庆祝或招待客人会显的气氛热烈,当酣醉之时,什么话都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有些人喜欢这种文化,也有些人对此非常反感。但上了酒桌,我们发现不喝酒者总是少数,而这不喝酒的少数总是被那喝酒的多数所控制,在众人劝酒文化的影响下,从拒绝喝,到随着喝,后来变成我要喝的从众心理,心态也在一步步地变化,由社会压力被迫喝酒,到别人喝我也喝的从众心理,这是一个转变过程。一些不宜饮酒的人,如患肝炎、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的人往往在多数人的劝说下,成了饮酒生活方式牺牲品。2.4 无知者无畏

总的来说,我们这个社会文化素质并不高,2001年全国人口文盲率是6.72%。虽然文盲并不等于无知,但文盲肯定是少知。

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上过学,读过书,但对健康知识却知之甚少,在自我保健方面还是一个无知者,由于无知出现的蛮干屡见不鲜。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讲,/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0。体育锻炼有益健康是有条件的,尽管我们有着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患病时却不能进行体育锻炼,有一位研究生正在患流感,自恃身体强壮,继续打篮球,在篮球场上晕倒再也没有起来,原因是当时流感导致了心肌炎,患者并没有按照医嘱要求进行卧床休息,而是进行剧烈的活动,这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悲剧。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居民对生活方式疾病的知识相对匮乏,知道吸烟如何危害健康的居民不足20%,知道酗酒有害的为5.6%,知道肥胖有害健康的为35.6%,高血压相关因素知晓率仅为14.3%,能够说出盐与疾病关系的居民也不足20%[6]。

健康的生活方式既需要理智,又需要知识的引导。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可以避免死亡的。一年全世界有15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1/4,心血管病专家认为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2.5 社会变迁引起群体生活方式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首先,随着社会的变迁,从总体上而言,人类从食物短缺进入到食物富足状态,食物的质量提高了,而在食物短缺时代,人的大脑形成的胃部感受器对进食食物量的需求没有改变,易造成相对过量的饮食,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其次,新技术的革命,使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而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使得体力活动过少。如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以车代步,使得肥胖症、心脑、血管病大量的增加。再次,人类的社会交往在增加,特别是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不论是红、白喜事,庆祝生日,节假日活动、朋友聚会、单位接待来宾等等,都是以吃喝作为主题,以烟酒作为媒介,这使得高血脂、高血压者越来越多。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加重;城市活动空间的挤压,房子越盖越高,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都使得生活方式病越来越多。

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必然影响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人如何适应,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家祚.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20-21.

[2] 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杨 辉,张拓红,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0:86-87.

[3] 张登科,郝 伟.物质成瘾:行为与疾病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

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55-56.

[4] 郭继志,梁 华.论健康高危行为[J].医学与社会,2000,13(4):8

-12.

[5] 龚幼龙,严 非.社会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0-109.

[6] 张雪梅.调查:1/3北京人患生活方式病[EB/OL].(2004-01-18)

[2008-01-02].http://www.sina.com.cn

作者简介:郭继志,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医学院社会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8-01-10修回日期:2008-03-02

(责任编辑:赵明杰)

58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08,Vol.29,No.5,TotalNo.356

医学社会学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第29卷第5期总第356期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

¹

¹

¹

*

郭继志 吴炳义 宋 棠 阎瑞雪

¹

摘要: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应当既包括生活活动,又包括生产活动,是一种连续的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社会性、播散性和可改变性。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主动性、高尚性、和谐性、适宜性和健康有利性。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人格缺陷,社会压力与从众心理,无知及社会的变迁等。关键词:生活方式,自创性,主动性,人格缺陷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8)5-0056-03

ExplorationandAnalysisoftheFactorsCausingUnhealthyLifestyle GUOJi-zhi,WUBing-yi,SONGTang,etal.Wei-fangMedicalCollege,Weifang261042,China

Abstract:Unhealthylifestyleisthemainrisksthatbringaboutchronicdiseases.Lifestyleshouldconsistofbothlifeactiv-i

tiesandproductiveactivities,allofwhicharecontinuousactivities.Unhealthylifestyleoftentakeonthecharacteristicsofself-invention,sociality,diffusionandalterability.Healthylifestylepossessthecharacteristicsofgo-aheadism,noble-ness,harmoniousness,fitness,andhealth-beneficial.Thecausesofunhealthylifestyleoftenincludethemalpositionoflifedestinationandmotivation,personalitydefect,socialpressureandpsychologicalconformity,simplicityandsocialre-forms,etc.

KeyWords:lifestyle,self-invention,go-aheadism,personalitydefect

慢性病被WHO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治愈的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特点是:首先,慢性病占据了目前城乡居民死因顺位中的前四位。从数量上来看,2000年中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亿人。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快,高血压现患病人数达1亿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2000万,糖尿病患者4000万。每年新发病例肿瘤160万,脑卒中150万,冠心病75万。近20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在明显上升,它们是死亡原因中的主要杀手。1997年我国报道每年新增50万糖尿病人,1998年这个数字又增至75万。其次,慢性病趋向于年轻化。虽然慢性病总体上说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死亡率也在增加。但是,在1991年~1994年北京、南宁、宁波15岁~39岁冠状动脉硬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三地早期病变的发生率在50%以上。再次,农村增长幅度大于城市。1998年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城市分别上升53%和32%,而农村分别上升128%和36%。调查发现,重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超重与肥胖、高血压与高血症、运动不足及不良饮食习惯、职业危害等。生活方式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也是社会医学所关注的范畴。

1 从健康视角考察生活方式1.1 生活、行为、生活方式的概念

生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生活是满足人的生命活动的一切¹潍坊医学院 山东潍坊 261042

*基金项目:潍坊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科群创新教育研究0,项目编号:C0506

56

行为。从经济学上看,既包括生产,又包括消费。从社会学角度看,既包含劳动,又包含休闲。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单个的,连续或者是不连续的,而生活则是连续的。

生活方式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活方式,不仅指人们的生活活动,还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指怎样生活,还包括怎样劳动。它既包括人们的生活活动,也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

狭义的生活方式指生产活动以外的人们生活活动的总和,它不包括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物质条件下形成,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下发展的一定社会、社会群体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0[1]

我们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活方式的概念,因为在影响生活方式的多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性质考察生活方式,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活方式。

韦伯用三个不同的述语来解释生活方式,认为生活方式包括/生活风格0、/生活行为0和/生活机会0。而生活机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

1.2 生活方式的类型与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1.2.1 生活方式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它概括了一切层次和侧面的生活活动。从生活活动的主体角度分类,生活方式就包括了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大至阶级、民族的生活方式,小至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从生活活动领域分类,如上所述可分为生产、消费、闲暇、交往等,其中每个层次、每个侧面的生活方式可从多角度再具体地划分。从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上可分为积极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08,Vol.29,No.5,TotalNo.356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郭继志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第29卷第5期总第356期

的生活方式和消极的生活方式。有的从经济生活水平来划分,如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有的从交往方式特点来划分,如封闭型、开放型;有的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来划分,如自主型、依附型;有的从生活态度来划分,如上进奋发型、消极型、堕落型等[2]。上述分类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从健康的视角看实用性比较差,我们可以从健康的角度,从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自然型生活方式;享乐型生活方式、自罚型生活方式[3]。从生活方式对主体产生的健康后果进行分类,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对不良生活方式从主体的主动性进行分类,不良生活方式又分为主动不良生活方式与被动不良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关系可分为失范性不良生活方式与差异性不良生活方式[4]。还可以将不良生活方式分为过度竞争型、过度安逸型、过度纵欲型等。

1.2.2 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上述生活方式的分类,健康生活方式与不良生活方式最有意义。我们把人类不良生活方式定义为:对人类健康存在显在或潜在的损害、且这种损害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宜健康造成的。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人类在基因层次上对疾病进行研究,而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宏观层面上个人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的研究。目前,生活方式致病比例占到慢性病的37.3%,许多所谓/现代病0、/文明病0,大都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如艾滋病、性病、自杀、慢性酒精中毒、高血压、肥胖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研究不良生活方式特点,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是预防慢性病、/文明病0的根本措施。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社会性、播散性、可改变性、多样性等特点。

(1)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这是一个最本质的特点。生活主体为了满足某些欲望,自发的形成了某些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自创性,说明了个体在选择生活方式中的主动性、自主性。

(2)不良生活方式选择的社会性,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与个体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人是社会的人,主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又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3)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播散性,这种播散性表现为不良生活方式通过一定的模仿和学习以及通过适当的社会、心理环境传播而实现。不良生活方式的播散性,说明对不良生活方式的控制不仅要注意对个体生活方式的教育与矫正,而且要重视群体生活方式的教育与矫正。

(4)不良生活方式的可改变性,尽管有些生活方式改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吸毒,成瘾后戒掉是困难的,但并非不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可改变性,意味着不良生活方式是可以进行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实施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等社会医学措施、环境医学措施和行为医学措施,是可以达到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的目的。

1.2.3 健康生活方式的特点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主动性、高尚性、和谐性、适宜性[5]和健康有利性。主动性指健康生活方式表现为个体主动地、自觉地建立起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拒绝吸烟、拒绝饮酒或少量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是高尚的,是有活力的、向上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于自己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健康生活方式是和谐的,动与静的和谐;劳动与休息的和谐;人

际关系的和谐;饮食结构的和谐;心理上的和谐等等。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适宜性,一个层面是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具有个体化,对个体是适宜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利性,说明健康生活方式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1.3 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主导性作用

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人们形象地称为/生活方式病0,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病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据国内外大量科学资料证明:近代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多种疾病中,最严重的并非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而是由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患、各种癌症、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等,人们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病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死于这类疾病的占70%~80%,在发展中国家占40%~50%,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还认为这类疾病中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从1982年开始的我国卫生部的调查表明,社会因素与人群死亡的关系,生活方式因素(包括消费类型、职业危害.有害健康的业余活动)占37.3%,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生活环境)占32.1%;而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成熟老化、复合因素系统)则只占19.7%,这个结果与美国1977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同。由于/生活方式病0是不传染的,对身体的危害也多是缓慢进展的,因此,目前,人们没有对此充分认识和重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相继在英国伦敦和苏联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卫生通讯会议,商讨/生活方式疾病0的预防措施。

2 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2.1 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是促使人去行动的原动力。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人们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动机和目的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有动机必有目的。

动机和需要关系密切,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们的需要有了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

主体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主体的需要和动机关系密切,而动机与人的需要有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作为生活方式既与生理有密切的联系,又与社会文化相协调,而更多的依赖于社会的需要。马斯洛作为心理学的大师,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却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未涉及。人的需要从健康的角度可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对健康是不利的,而合理需要对健康是有利的。我们说人为了生存而吃饭,这是吃饭的目的,其动机是解决饥饿问题,此类需要是一种生理需要的范畴,这是合理的需要。为了口味而吃饭,目的是享受生活,动机是满足口感,这类需要是一种满足感官的动机,而解决饥饿成了退之其次的需要。这种异化的需要在穷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对富人来说也可以看作是合理的需要。人作为一个系统,其需要具有合目的性,但是人的目的性是多种多样的,产生了多样的动机。人们对衣、食、住、行、玩等方面的需要因个人的动机的不同而不同。喜欢高盐饮食的人更倾向患高血压病,但患高血压病绝不是喜欢高盐饮食者的目的,只不过这是一个副产物而已,而高盐饮食只不过是满足对口味的一种需要。人类的理性,可以在得与失之间

57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08,Vol.29,No.5,TotalNo.356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郭继志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5月第29卷第5期总第356期

进行权衡,可以遏制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由高盐饮食到清淡饮食上来。

而有些生活方式,不一定具有目的性,本能的驱动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总是受到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的先天本能的驱使,食欲和性欲就是明显的先天性驱动欲望。除了先天性本能欲望之外,人们后天也能形成所谓获得性驱动欲望(杨功焕王若涛汪洋5健康促进6)。一个长期吸烟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让其改变时已经变得焦虑不安,甚至产生生理戒断症状,它已经变成了类先天本能欲望。2.2 人格缺陷

人格有健全与不健全之分,人格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人格异常则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根本起因。因此,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拥有健康。

人格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异常,一般说在这些异常影响自己和妨碍他人的工作和生活时,称为人格障碍,一般是在青少年期比较明显。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及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一般人注意到了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病态。而人们却忽视了人格缺陷。有人认为,所谓人格缺陷,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做事反常,但又不属于精神病一类。对付这种人的方法,只有通过道德伦理来约束,加上正确、行之有效的引导。

人格缺陷除了与一些疾病直接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关。一些酗酒的人,每当喝酒时,都喝的酩酊大醉,甚至打人骂人,这些行为的产生常常不是醉酒本身所能解释的,人格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一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打破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对自己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常常产生慢性酒精中毒,引起肝硬化等疾病。/个性决定命运0也就在此。

明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害,还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思想意识,满不在乎,存在侥幸心理等;另一方面,还与个体人格的缺陷有关,致使个体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有关,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人,他们会放纵自己的行为。2.3 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有些人是迫于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而形成了不良生活方式。北方人请客时饮酒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以酒来进行庆祝或招待客人会显的气氛热烈,当酣醉之时,什么话都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有些人喜欢这种文化,也有些人对此非常反感。但上了酒桌,我们发现不喝酒者总是少数,而这不喝酒的少数总是被那喝酒的多数所控制,在众人劝酒文化的影响下,从拒绝喝,到随着喝,后来变成我要喝的从众心理,心态也在一步步地变化,由社会压力被迫喝酒,到别人喝我也喝的从众心理,这是一个转变过程。一些不宜饮酒的人,如患肝炎、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的人往往在多数人的劝说下,成了饮酒生活方式牺牲品。2.4 无知者无畏

总的来说,我们这个社会文化素质并不高,2001年全国人口文盲率是6.72%。虽然文盲并不等于无知,但文盲肯定是少知。

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上过学,读过书,但对健康知识却知之甚少,在自我保健方面还是一个无知者,由于无知出现的蛮干屡见不鲜。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讲,/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0。体育锻炼有益健康是有条件的,尽管我们有着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患病时却不能进行体育锻炼,有一位研究生正在患流感,自恃身体强壮,继续打篮球,在篮球场上晕倒再也没有起来,原因是当时流感导致了心肌炎,患者并没有按照医嘱要求进行卧床休息,而是进行剧烈的活动,这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悲剧。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居民对生活方式疾病的知识相对匮乏,知道吸烟如何危害健康的居民不足20%,知道酗酒有害的为5.6%,知道肥胖有害健康的为35.6%,高血压相关因素知晓率仅为14.3%,能够说出盐与疾病关系的居民也不足20%[6]。

健康的生活方式既需要理智,又需要知识的引导。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可以避免死亡的。一年全世界有15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1/4,心血管病专家认为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2.5 社会变迁引起群体生活方式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首先,随着社会的变迁,从总体上而言,人类从食物短缺进入到食物富足状态,食物的质量提高了,而在食物短缺时代,人的大脑形成的胃部感受器对进食食物量的需求没有改变,易造成相对过量的饮食,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其次,新技术的革命,使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而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使得体力活动过少。如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以车代步,使得肥胖症、心脑、血管病大量的增加。再次,人类的社会交往在增加,特别是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不论是红、白喜事,庆祝生日,节假日活动、朋友聚会、单位接待来宾等等,都是以吃喝作为主题,以烟酒作为媒介,这使得高血脂、高血压者越来越多。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加重;城市活动空间的挤压,房子越盖越高,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都使得生活方式病越来越多。

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必然影响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人如何适应,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家祚.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20-21.

[2] 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杨 辉,张拓红,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0:86-87.

[3] 张登科,郝 伟.物质成瘾:行为与疾病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

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55-56.

[4] 郭继志,梁 华.论健康高危行为[J].医学与社会,2000,13(4):8

-12.

[5] 龚幼龙,严 非.社会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0-109.

[6] 张雪梅.调查:1/3北京人患生活方式病[EB/OL].(2004-01-18)

[2008-01-02].http://www.sina.com.cn

作者简介:郭继志,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医学院社会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8-01-10修回日期:2008-03-02

(责任编辑:赵明杰)

58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08,Vol.29,No.5,TotalNo.356


相关内容

  •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探析
  •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探析刘朋云1, 王正超2(1.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合肥 210004; 2.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江苏南京479002)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 司权力过大, 易产生舞弊行为, 商业银行也会借机扩大债权, 应确定剥离不良资产标准并保证 资产处置公正和透明.以发行债券.向金 ...

  •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培养探析
  •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的培养问题,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因而,加强大学生的公德心的培养,寻找相应的对策研究,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 ...

  •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 作者:黄继志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 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群体不断分化,形成了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生理缺陷.就业困难.心理亚健康等特殊学生群体,这类弱势 ...

  • 中小学后进生家庭教育的归因和对策
  • 中小学后进生家庭教育的归因与对策 [摘要]: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一直处于社会的强烈关注之下.造成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自身原因等.其中家庭原因人们关注得较少,本篇论文主要从造成后进生的家庭原因方面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后进学生的家长制定一些对策对孩子进行教育,从 ...

  • 小学生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探析以及优化策略整合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文化氛围冲击着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小学生中出现了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象也逐渐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笔者从社会.时代等多角度探析了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并根据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提出一系列的小学生礼仪教育优化策略. 关键词:礼仪教育 ...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但也使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日益暴露.而留守儿童作为留守群体的主体,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在其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切实有效的解决.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 ...

  •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探析
  • 一.前言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问题已经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比较显著 的效果.然而,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贷款风险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少,潜在风险时有产生和爆发,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之后,金融的风险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面对挑战,在经济 ...

  • 煤矿安全管理方法探析
  • 摘  要:在许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煤矿的生产方式落后.安全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导致事故频发,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也严重影响了煤矿行业的发展.因此,煤矿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是目前国家比较关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方法;探析 一.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 ...

  • 大众消费者从众购物心理探析与研究分析报告
  • 大众消费者从众购物心理探析与研究分 析报告 Ⅲ 摘要 消费者旳.从众行为在现实生活消费旳.过程中是一种很普遍旳.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旳.主要原因是人们旳.从众心理因素'作为企业旳.管理者来说,无论是是利用4P理论营销或者是用6P理论来营销,其目旳.都是为了卖出自己旳.产品'而抓住消费者旳.购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