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人,律师救世?

在去中国采访中产阶级之前的最后一期“远观中国”专栏,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医生也是医改受害者?》。此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有对医生表示同情的,也有对医生表示不满的。

不久,我就去了中国。在上海采访期间,我又收到了一封读者的电子邮件──

“魏城先生:

你好。能读到你的这篇文章的一切始因是,去年我打算转行了:先读MBA,然后从事金融或咨询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订阅了金融时报电子版,积累一些金融知识,因此这次有幸读到你的这篇文章。

我始终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好行业,他是在人们最需要帮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最脆弱的时候,伸出援手。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个行业已经不适合我了。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实在太多了,我没有空暇去争论这个问题,因为我赶时间,要为明天去努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至下,从国务院到一个普通如我般的医生,都知道这个行业的问题在那里,唯一的问题是没有钱去解决这个问题。

再争论又有何用呢,不论是哪一方胜利了,又或这个行业取得了该有的进步,这个行业终究是要埋葬一代人的:不是埋葬了有良心的一代医生,就是埋葬了贫穷的一代中国百姓。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所以在周围大多数人迷茫彷徨时,我顶住所有压力,毅然决定离开这个我为之付出十年青春的行业。

所有接触过我的人都说:‘你对这个行业有着一股从内至外的无法掩饰的热情,离开这个行业太可惜了!’

是啊!从我18岁开始学医,到我今年28岁,在我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始终深处在这个行业中,而我现在离开了,不是我可惜了,是这个行业的可悲,因为不止一两个像我一样可以为这个行业做出贡献的人,对医学有着深邃理解的人,离开了……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会离开,因为只有像我们这样的人才不想在糟蹋自己的同时糟蹋这个行业,也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有实力离开!

为我们自己可悲吧!因为明天我将病死,而无人医治。”

这位读者没有署名,也没有说明他在哪个城市。我抓紧时间,在约见一位上海律师之前,给他回了信,告诉他我此时正在中国采访,问他住在哪个城市,能否在我离开中国之前见一次面。

他很快做出了回应。他自称李飞(化名),巧的是,他也在上海工作,他在邮件中把他的工作地址、住址和手机号码告诉了我。通过电子邮件,我与他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但不巧的是,我们约了几次,都因为他工作太忙,而未能见成。

收入并不是一切

在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的“职业子系列”中,我已经写了老板、职业经理人和外企高级雇员,这一集则涉及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人士。顾名思义,专业人士是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吃饭的人。专业人士有很多类别,我这里只写专业人士中的医生和律师。

在西方,谈及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便不能不提到两类职业:医生和律师。按照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实践,医生和律师位于社会分层的高端。例如,英国自从2001年开始采用的“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阶层分类(NS-SEC)”中,医生和律师便被列入第一类分层中的“高级专业人士”之中。

西方中产阶级也像中国人一样,“望子成龙”。不过,他们心目中的“龙”,多数情况下不是“官”,而是医生或律师。

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医生和律师在现代中国的地位,显然远远达不到西方同行的那种高度。不过,这两类职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似乎又不能等量齐观:“文革”期间,中国“消灭”了律师这种“资产阶级职业”,地位自然也无从谈起;医生职业无法“消灭”,而且特别凸现其重要性,当时整个医生职业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赤脚医生化”过程:社会地位很高,但经济收入很低。经过近30年的经济改革和法制建设,律师职业从无到有,社会地位逐渐改善,经济收入则如火箭般窜升;同样经过近30年的经济改革和近10年来市场化导向的医改,医生职业与“文革”时期相比,却经历了某种“反向移动”:某些医生和医院的经济收入如火箭般窜升,但社会地位和民间声望却如自由落体般直线下坠。

尽管如此,专门研究中产阶级问题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仍然把这两类职业划入新兴的中国中产阶级。不过,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并不讳言,虽然医生和律师的经济收入近些年来大幅度提升,但其社会声望总体而言并不是很高。中国《社会学研究》杂志去年刊登的一项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声望得分排行榜也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官员(市人大主任、市长、法院院长),律师排名第16位,还比不上机关科长,医生排名第29位,甚至低于机关科员。

这次在中国,我采访了几位律师,其中的上海律师田波和重庆律师邓亚岚,分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毕业的法律院系大学生,他们对各自毕业时同学们择业取向的叙述,凸现了时代变迁对律师地位微妙而又显著的影响。

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亚岚的大学时代,是在重庆的西南政法学院度过的。“我上中学时,看过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其中有一个角色是律师,我觉得他挺牛的,所以选学了法律。但读了法律以后,我才发现,那时的律师,地位非常低。” 邓亚岚快人快语,言辞直率,“到了1989年,我毕业时,同学中没有什么人愿意当律师,只有那些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活动能力的学生,才去司法局当律师。”。

邓亚岚毕业时也没有选择当律师。她先去成都师专当了三年教师,然后调到了重庆一家检察院,一年之后,她又“下海”,先后在两家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屋销售工作多年,到她最终转入律师这一行时,已经是九十年代下半叶了。

而那恰恰是田波考虑择业的时候。如今在上海海众律师事务所担任副主任的田波是山东人,1994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到1998年毕业时,田波和他的同学们的择业取向,已与邓亚岚毕业时的景观截然相反:“我们同学中大部分人都选择当律师,或者去外企,进机关或者去公检法的人大概只有10%。”

不到十年,法律专业学生择业取向为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作律师,对个人能力的发挥更有利一些,而在公检法,也许受到的各种束缚更多一些;此外,作为留在上海的外地学生,干律师,走向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田波说。当然,律师收入在这不到十年中的大幅度提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收入方面,做律师最初可能很辛苦,也挣不了太多的钱,但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律师收入增长的加速度,肯定要比公检法快很多。”

这两个因素也是邓亚岚后来转行干律师的主要原因。如今,田波和邓亚岚都是颇为成功的律师:刚过30岁的田波当上了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半路出家当律师的邓亚岚也做到了“合伙人”这一步,前些年,她还入选英国政府出资的一个培训项目,被派往英国进修了一年。他们两人近些年来的平均年收入也都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

对邓亚岚来说,律师的政治地位也在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2001年,我们律师事务所受重庆市人大委托,独立起草了《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律师直接参与立法,这还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第一次,也算是中国律师参政议政的一个体现吧。” 邓亚岚回顾当年的那一段经历,至今的口吻中,似乎还带着一丝兴奋、一丝自豪。

但对田波来说,中国律师迄今为止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口碑仍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政治上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律师的收入也差异悬殊:不仅地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即使同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顶尖律师和普通律师的收入也能差上数百倍、甚至数千倍。这也是他并不认同“中产阶级”的理由所在:“我们去法院办案,总是能够感受到某种歧视。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对律师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即使是邓亚岚也承认,律师的高收入并不一定为这一职业带来相应的尊重,“我丈夫也是学法律出身,他就不想当律师。他在法院干过,他知道律师在法院的遭遇。他说过,我受不了那份儿气!” 邓亚岚笑着说,但她的笑容掺杂着某种尴尬和苦涩。

离开上海的前一个晚上,我的一个作律师的老同学请我吃饭,为我践行。

席间,他讲了一个笑话:前些年,上海《新民晚报》曾经刊登过两幅漫画,一幅画的是,一位律师一边数钱一边说:“嘿嘿,这笔赚得真爽!”;另一幅画的是,一位律师遇上久违的朋友,朋友问:“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律师回答:“我现在不当厨师了,自行车也不修了,当律师啦!”

我的这位律师同学笑着对我说:“这两幅漫画在上海律师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还专门写信抗议呢!”他笑得倒很开心,好像他是局外人,不是干律师的。

良久,他才认真地说:“你这次来中国采访中产阶级,我倒觉着,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收入概念,并不是收入达到某个线的人就能划为中产阶级。律师在西方地位非常高,他们不仅收入丰厚,而且参与安邦治国,匡危救世,许多政治家都是律师出身。但在中国,律师收入虽然高了,但社会地位和口碑却不高,即使中国的律师个个收入上千万,如果你在民间的形象就像那幅漫画所描绘的那样,你也算不上什么中产阶级,你再抗议也没有用……”

不过,我没有听完他接下去讲的话,也顾不得喝完杯中之酒,便匆匆起身告辞。这位老同学不解,但待我说明原因后,他一点儿也没拦我。

原来,我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静安寺下沉式广场见,李飞。”

“这样的故事我听多了”

静安寺下沉式广场。我完全靠着不断打手机,找到了素未谋面的李飞。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飞的长相,比他电子邮件中所说的28岁年轻得多,但他的言谈举止,却又比28岁成熟得多。

广场中的大部分店铺都已经收摊,我们挑了唯一一家仍在营业的饮料店,点了两瓶可乐,坐在铺外的椅子上,聊了起来。

李飞非常健谈,他似乎在努力为自己改行寻找“同盟军”:“我有很多同事都离开了医院,转而从事药物销售或医疗器材的销售,因为医生做得很累,身累,心更累,让人厌烦了这个行业,加上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个收入高一些、风险小一些的行业。”

“现在不是也有很多医生收入很高吗?”我仍然感到不解。

“的确,大医院里有些医生很有钱,患者都求着你,看你脸色,似乎很受崇拜。但我觉得,如果他是通过正当途径就不会很有钱,因为医生的技术是不值钱的,高收入的实现一定是通过其他途径才较为丰厚,那么患者对你的尊敬就不是真心的,表面上很客气,转身就骂你,医生就像是趁人之危,患者敢怒不敢言,如果是靠这种情况改善了个人生活,那我还是要选择离开这个行业。你知道吗?如今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黑猫,白狼,四眼狗,指的就是趁人之危讹钱的三大职业:警察、医生、教师。”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注意到,他手中的那瓶可乐一直没有开过盖儿。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也不知道对他的话,我是该摇头呢,还是点头。我就这样,被动地听他聊着,一直到这家饮料店的老板竖起铺板并开始收回我们附近的桌椅为止。

他与我握了握手,然后拿着那瓶原封未动的可乐,登上了通往地面的台阶……

第二天,我离开上海,去了北京。

在北京,我采访了许多人,各行各业的,但我一直还想采访一个医生:一个不想改行的医生。

终于,通过朋友,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医生:北京朝阳医院急诊中心主任曾红。

在朝阳医院急诊中心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曾红。她是重庆人,在重庆上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当医生,1994年因工作出色,被调到北京工作。曾红秉性温和、安静,音量细细的,语速缓缓的,你很难想象她是这家三甲医院最繁忙的急诊中心的主任。

我对她讲了李飞的故事。她的神色依然是静静的,没有丝毫惊讶:“这样的故事我听多了。”她认为,追根求源,症结就在于市场化的医改,这种改革使医生收入的高低与向病人收费的多少挂上了钩,恶化了医患关系,背离了医疗事业“救死扶伤”的宗旨。她说,医生的收入和待遇应该提高,但应该主要通过国家税收和政府拨款的方式来实现。

曾红说,她从小就想当医生,至今也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过,但她承认,市场化的医改使她感到“非常困惑”,她一度深深怀疑过自己工作的价值,“能坚持下来的,都经历过某种内心挣扎,而最终决定留下来,也需要有某种奉献精神。但作为一个行业,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这种精神。”她缓缓地说。

离开中国之前,我收到了李飞转给我的一则医生圈内流传的“手机短信” ──

“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须到位,病房门诊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屁大点事不敢不对,逢年过节值班应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周末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病人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缴税。晋升职称回回都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回到家里还要惧内,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仰望苍天欲哭无泪。哎,当医生真累。”

此文收笔之前,我给李飞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他是否介意我在文中使用他的真实姓名。他很快回了信──

“魏城先生:

我现在开始全力备考MBA考试了,已经辞去了医生工作。我很高兴听到最近新闻讲,国家准备加大对医药行业的补助力度,不再以药养医,我想这样还是能够留住一些人的。前一段时间看到新闻里有一个县上的急救中心医生全跑光了,打120急救电话根本不会有人来。估计是问题的严重性也得到了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不过我也从来没有为改行而感到后悔,因为毕竟当初我不是因为收入多少而离开这个行业的,一个在人们眼里不再崇高的职业,他的劳动价值用钱也无法再平衡了,工作中不再有成就感,也不会为此而感到自豪。

现在的我感觉很好,因为我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白狼’,在考前辅导班上我会经常给同学们做些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较之从前作为一个专门的口腔医生反而觉得更好,因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不再掺杂那么多的金钱利益关系。我也尽我的可能告诉大家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做一个医生的难处,以及看病贵、看病难的原因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解决方法在那里,希望能为医患矛盾的缓解尽我最后的一点微薄之力。

再见了,医疗行业,再见了,曾经的口腔医生。以后我将成为一个商人,用各种方法去赚取人们的金钱,却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哈哈……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转变。

最后,我还是不署真名了,我也不想出名,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低调、务实的商人。”

在去中国采访中产阶级之前的最后一期“远观中国”专栏,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医生也是医改受害者?》。此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有对医生表示同情的,也有对医生表示不满的。

不久,我就去了中国。在上海采访期间,我又收到了一封读者的电子邮件──

“魏城先生:

你好。能读到你的这篇文章的一切始因是,去年我打算转行了:先读MBA,然后从事金融或咨询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订阅了金融时报电子版,积累一些金融知识,因此这次有幸读到你的这篇文章。

我始终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好行业,他是在人们最需要帮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最脆弱的时候,伸出援手。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个行业已经不适合我了。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实在太多了,我没有空暇去争论这个问题,因为我赶时间,要为明天去努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至下,从国务院到一个普通如我般的医生,都知道这个行业的问题在那里,唯一的问题是没有钱去解决这个问题。

再争论又有何用呢,不论是哪一方胜利了,又或这个行业取得了该有的进步,这个行业终究是要埋葬一代人的:不是埋葬了有良心的一代医生,就是埋葬了贫穷的一代中国百姓。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所以在周围大多数人迷茫彷徨时,我顶住所有压力,毅然决定离开这个我为之付出十年青春的行业。

所有接触过我的人都说:‘你对这个行业有着一股从内至外的无法掩饰的热情,离开这个行业太可惜了!’

是啊!从我18岁开始学医,到我今年28岁,在我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始终深处在这个行业中,而我现在离开了,不是我可惜了,是这个行业的可悲,因为不止一两个像我一样可以为这个行业做出贡献的人,对医学有着深邃理解的人,离开了……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会离开,因为只有像我们这样的人才不想在糟蹋自己的同时糟蹋这个行业,也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有实力离开!

为我们自己可悲吧!因为明天我将病死,而无人医治。”

这位读者没有署名,也没有说明他在哪个城市。我抓紧时间,在约见一位上海律师之前,给他回了信,告诉他我此时正在中国采访,问他住在哪个城市,能否在我离开中国之前见一次面。

他很快做出了回应。他自称李飞(化名),巧的是,他也在上海工作,他在邮件中把他的工作地址、住址和手机号码告诉了我。通过电子邮件,我与他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但不巧的是,我们约了几次,都因为他工作太忙,而未能见成。

收入并不是一切

在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的“职业子系列”中,我已经写了老板、职业经理人和外企高级雇员,这一集则涉及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人士。顾名思义,专业人士是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吃饭的人。专业人士有很多类别,我这里只写专业人士中的医生和律师。

在西方,谈及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便不能不提到两类职业:医生和律师。按照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实践,医生和律师位于社会分层的高端。例如,英国自从2001年开始采用的“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阶层分类(NS-SEC)”中,医生和律师便被列入第一类分层中的“高级专业人士”之中。

西方中产阶级也像中国人一样,“望子成龙”。不过,他们心目中的“龙”,多数情况下不是“官”,而是医生或律师。

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医生和律师在现代中国的地位,显然远远达不到西方同行的那种高度。不过,这两类职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似乎又不能等量齐观:“文革”期间,中国“消灭”了律师这种“资产阶级职业”,地位自然也无从谈起;医生职业无法“消灭”,而且特别凸现其重要性,当时整个医生职业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赤脚医生化”过程:社会地位很高,但经济收入很低。经过近30年的经济改革和法制建设,律师职业从无到有,社会地位逐渐改善,经济收入则如火箭般窜升;同样经过近30年的经济改革和近10年来市场化导向的医改,医生职业与“文革”时期相比,却经历了某种“反向移动”:某些医生和医院的经济收入如火箭般窜升,但社会地位和民间声望却如自由落体般直线下坠。

尽管如此,专门研究中产阶级问题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仍然把这两类职业划入新兴的中国中产阶级。不过,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并不讳言,虽然医生和律师的经济收入近些年来大幅度提升,但其社会声望总体而言并不是很高。中国《社会学研究》杂志去年刊登的一项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声望得分排行榜也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官员(市人大主任、市长、法院院长),律师排名第16位,还比不上机关科长,医生排名第29位,甚至低于机关科员。

这次在中国,我采访了几位律师,其中的上海律师田波和重庆律师邓亚岚,分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毕业的法律院系大学生,他们对各自毕业时同学们择业取向的叙述,凸现了时代变迁对律师地位微妙而又显著的影响。

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亚岚的大学时代,是在重庆的西南政法学院度过的。“我上中学时,看过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其中有一个角色是律师,我觉得他挺牛的,所以选学了法律。但读了法律以后,我才发现,那时的律师,地位非常低。” 邓亚岚快人快语,言辞直率,“到了1989年,我毕业时,同学中没有什么人愿意当律师,只有那些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活动能力的学生,才去司法局当律师。”。

邓亚岚毕业时也没有选择当律师。她先去成都师专当了三年教师,然后调到了重庆一家检察院,一年之后,她又“下海”,先后在两家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屋销售工作多年,到她最终转入律师这一行时,已经是九十年代下半叶了。

而那恰恰是田波考虑择业的时候。如今在上海海众律师事务所担任副主任的田波是山东人,1994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到1998年毕业时,田波和他的同学们的择业取向,已与邓亚岚毕业时的景观截然相反:“我们同学中大部分人都选择当律师,或者去外企,进机关或者去公检法的人大概只有10%。”

不到十年,法律专业学生择业取向为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作律师,对个人能力的发挥更有利一些,而在公检法,也许受到的各种束缚更多一些;此外,作为留在上海的外地学生,干律师,走向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田波说。当然,律师收入在这不到十年中的大幅度提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收入方面,做律师最初可能很辛苦,也挣不了太多的钱,但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律师收入增长的加速度,肯定要比公检法快很多。”

这两个因素也是邓亚岚后来转行干律师的主要原因。如今,田波和邓亚岚都是颇为成功的律师:刚过30岁的田波当上了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半路出家当律师的邓亚岚也做到了“合伙人”这一步,前些年,她还入选英国政府出资的一个培训项目,被派往英国进修了一年。他们两人近些年来的平均年收入也都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

对邓亚岚来说,律师的政治地位也在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2001年,我们律师事务所受重庆市人大委托,独立起草了《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律师直接参与立法,这还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第一次,也算是中国律师参政议政的一个体现吧。” 邓亚岚回顾当年的那一段经历,至今的口吻中,似乎还带着一丝兴奋、一丝自豪。

但对田波来说,中国律师迄今为止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口碑仍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政治上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律师的收入也差异悬殊:不仅地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即使同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顶尖律师和普通律师的收入也能差上数百倍、甚至数千倍。这也是他并不认同“中产阶级”的理由所在:“我们去法院办案,总是能够感受到某种歧视。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对律师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即使是邓亚岚也承认,律师的高收入并不一定为这一职业带来相应的尊重,“我丈夫也是学法律出身,他就不想当律师。他在法院干过,他知道律师在法院的遭遇。他说过,我受不了那份儿气!” 邓亚岚笑着说,但她的笑容掺杂着某种尴尬和苦涩。

离开上海的前一个晚上,我的一个作律师的老同学请我吃饭,为我践行。

席间,他讲了一个笑话:前些年,上海《新民晚报》曾经刊登过两幅漫画,一幅画的是,一位律师一边数钱一边说:“嘿嘿,这笔赚得真爽!”;另一幅画的是,一位律师遇上久违的朋友,朋友问:“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律师回答:“我现在不当厨师了,自行车也不修了,当律师啦!”

我的这位律师同学笑着对我说:“这两幅漫画在上海律师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还专门写信抗议呢!”他笑得倒很开心,好像他是局外人,不是干律师的。

良久,他才认真地说:“你这次来中国采访中产阶级,我倒觉着,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收入概念,并不是收入达到某个线的人就能划为中产阶级。律师在西方地位非常高,他们不仅收入丰厚,而且参与安邦治国,匡危救世,许多政治家都是律师出身。但在中国,律师收入虽然高了,但社会地位和口碑却不高,即使中国的律师个个收入上千万,如果你在民间的形象就像那幅漫画所描绘的那样,你也算不上什么中产阶级,你再抗议也没有用……”

不过,我没有听完他接下去讲的话,也顾不得喝完杯中之酒,便匆匆起身告辞。这位老同学不解,但待我说明原因后,他一点儿也没拦我。

原来,我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静安寺下沉式广场见,李飞。”

“这样的故事我听多了”

静安寺下沉式广场。我完全靠着不断打手机,找到了素未谋面的李飞。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飞的长相,比他电子邮件中所说的28岁年轻得多,但他的言谈举止,却又比28岁成熟得多。

广场中的大部分店铺都已经收摊,我们挑了唯一一家仍在营业的饮料店,点了两瓶可乐,坐在铺外的椅子上,聊了起来。

李飞非常健谈,他似乎在努力为自己改行寻找“同盟军”:“我有很多同事都离开了医院,转而从事药物销售或医疗器材的销售,因为医生做得很累,身累,心更累,让人厌烦了这个行业,加上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个收入高一些、风险小一些的行业。”

“现在不是也有很多医生收入很高吗?”我仍然感到不解。

“的确,大医院里有些医生很有钱,患者都求着你,看你脸色,似乎很受崇拜。但我觉得,如果他是通过正当途径就不会很有钱,因为医生的技术是不值钱的,高收入的实现一定是通过其他途径才较为丰厚,那么患者对你的尊敬就不是真心的,表面上很客气,转身就骂你,医生就像是趁人之危,患者敢怒不敢言,如果是靠这种情况改善了个人生活,那我还是要选择离开这个行业。你知道吗?如今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黑猫,白狼,四眼狗,指的就是趁人之危讹钱的三大职业:警察、医生、教师。”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注意到,他手中的那瓶可乐一直没有开过盖儿。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也不知道对他的话,我是该摇头呢,还是点头。我就这样,被动地听他聊着,一直到这家饮料店的老板竖起铺板并开始收回我们附近的桌椅为止。

他与我握了握手,然后拿着那瓶原封未动的可乐,登上了通往地面的台阶……

第二天,我离开上海,去了北京。

在北京,我采访了许多人,各行各业的,但我一直还想采访一个医生:一个不想改行的医生。

终于,通过朋友,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医生:北京朝阳医院急诊中心主任曾红。

在朝阳医院急诊中心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曾红。她是重庆人,在重庆上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当医生,1994年因工作出色,被调到北京工作。曾红秉性温和、安静,音量细细的,语速缓缓的,你很难想象她是这家三甲医院最繁忙的急诊中心的主任。

我对她讲了李飞的故事。她的神色依然是静静的,没有丝毫惊讶:“这样的故事我听多了。”她认为,追根求源,症结就在于市场化的医改,这种改革使医生收入的高低与向病人收费的多少挂上了钩,恶化了医患关系,背离了医疗事业“救死扶伤”的宗旨。她说,医生的收入和待遇应该提高,但应该主要通过国家税收和政府拨款的方式来实现。

曾红说,她从小就想当医生,至今也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过,但她承认,市场化的医改使她感到“非常困惑”,她一度深深怀疑过自己工作的价值,“能坚持下来的,都经历过某种内心挣扎,而最终决定留下来,也需要有某种奉献精神。但作为一个行业,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这种精神。”她缓缓地说。

离开中国之前,我收到了李飞转给我的一则医生圈内流传的“手机短信” ──

“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须到位,病房门诊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屁大点事不敢不对,逢年过节值班应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周末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病人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缴税。晋升职称回回都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回到家里还要惧内,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仰望苍天欲哭无泪。哎,当医生真累。”

此文收笔之前,我给李飞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他是否介意我在文中使用他的真实姓名。他很快回了信──

“魏城先生:

我现在开始全力备考MBA考试了,已经辞去了医生工作。我很高兴听到最近新闻讲,国家准备加大对医药行业的补助力度,不再以药养医,我想这样还是能够留住一些人的。前一段时间看到新闻里有一个县上的急救中心医生全跑光了,打120急救电话根本不会有人来。估计是问题的严重性也得到了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不过我也从来没有为改行而感到后悔,因为毕竟当初我不是因为收入多少而离开这个行业的,一个在人们眼里不再崇高的职业,他的劳动价值用钱也无法再平衡了,工作中不再有成就感,也不会为此而感到自豪。

现在的我感觉很好,因为我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白狼’,在考前辅导班上我会经常给同学们做些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较之从前作为一个专门的口腔医生反而觉得更好,因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不再掺杂那么多的金钱利益关系。我也尽我的可能告诉大家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做一个医生的难处,以及看病贵、看病难的原因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解决方法在那里,希望能为医患矛盾的缓解尽我最后的一点微薄之力。

再见了,医疗行业,再见了,曾经的口腔医生。以后我将成为一个商人,用各种方法去赚取人们的金钱,却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哈哈……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转变。

最后,我还是不署真名了,我也不想出名,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低调、务实的商人。”


相关内容

  •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心得体会(七)
  • 维护健康是我们的终纵目标 敬佑生命对医疗卫生工作者来讲是最为主要的.医生作为生命的守护神,首先要尊重生命.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医学的目的.医学尽不是要克服死亡,事实上医学也是不可能克服个体生命死亡的,我们只能有时往治愈,经常往帮助,总是往安慰. 卫生系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

  • 怀孕女医生正为病人抢救,突然遭家属捶打致胎盘早剥
  • 12月19日凌晨4点,湖南湘潭中心医院26岁的女医生范钱秀在给一个病人做心肺复苏时,突然遭到病人家属'捶打',此时的范钱秀已有身孕7个月,捶打造成胎盘早剥.随后,范钱秀住院保胎.昨天(20日),当地警方对外通报,对殴打者行政拘留十日并处以500元罚款. 湖南湘潭中心医院26岁的女医生范钱秀躺在病床上 ...

  • 2013蛇年医院对联
  • 2013蛇年医院对联 提高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 良医同良相----用药如用兵 病人院中施手术----方求海外得心传 施妙术消疾去病----掏热心救死扶伤 随时到院随时诊--半夜敲门半夜开 救死回生通妙诀----解危扶困羡良医 常体天地好生德----独存圣贤济世方 学 ...

  • 律师的职业道德与正义
  • 律师的职业道德与正义 19世纪80年代,马萨诸塞州的EAST WOBURN在15年内有8个孩子死于血癌,居民们怀疑是因为当地两家工厂排放污水导致儿童患病.于是,其中一名丧子的母亲便找到了民事诉讼律师Jan Schlichtmann作为控方代表律师,指控两家工业巨头.起初,Jan是因为看到胜诉后巨大的 ...

  • 小学生作文:我的理想
  • 我的理想 说起大家的理想,有的想当歌手,有的想当医生,还有的想当老师--至于我的理想嘛,那肯定是各种各样的,怎么选也选不定. 我想当医生,因为医生可以为人治病,维护大家的健康,可以让病危的患者延长生命,可以让感冒的患者治好病--这是个善良的梦想. 我想当老师,因为老师可以传授知识,可以让学生懂得怎么 ...

  • 医生做手术时被扎染病离世 律师称属工伤取证难
  •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04:20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今年1月,青医附院一名医生给一名乙肝患者做手术时被扎伤,立即注射了乙肝疫苗 ,图为疫苗收费单据. 72岁的王瑞(化名)生前是岛城某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十几年前,他给一名肝炎患者做手术时,手术针不 ...

  • 彻底解决中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彻底解决中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赵向中 一.中国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9年4月,中国政府由十六个部委协调,耗资两千万,酝酿近三年的医改新方案,终于出台亮相了.新案在肯定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主导责任应回归政府的同时,要求继续发挥市场 ...

  • 巴金个人自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巴金自传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 ...

  • 释迦牟尼佛──谈佛教主旨
  • 在破四相,无畏布施,慈悲为本,救世为怀,非徒具名相,口佛心不佛 唉嘆!唉叹! 紅塵五光十色之迷,原靈和子,茫茫然未識去處.红尘五光十色之迷,原灵和子,茫茫然未识去处. 聽人間寺廟誦經之聲,聲聲低沉,未達西方,吾佛不得而聞,西天功德蓮池,亦乏人問津.听人间寺庙诵经之声,声声低沉,未达西方,吾佛不得而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