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阅卷心得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了高考阅卷,亲历了这一庄严神圣的过程,感触良深。高考是严肃与神圣的,阅卷也是同样,因为这是与考生的命运挂钩,高考检验的不仅是高中考生的知识,也在考验着我们这些阅卷老师的素质,以及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高等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阅卷,我觉得主要是了解评分的标准和细则以及阅卷和试卷的整体情况,知晓学生答题情况以及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明确今后教学和高考备考的方向。

一、评分标准和细则

以本人所阅第40题第1问为例: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标准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3分);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答到其中一点可给3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2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3分);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的选拔标准,或答具体的背景(2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或答巩固统治需要(2分)。

解题关键是,考生结合设问,在提炼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趋势,按时序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情况:即以才为主→注重品德→德才兼顾(品德优先)。

要回答变化的原因,就需具备较好的学科知识素养,才能从从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和统治需要等角度分““德”、“才”观变化的原因。

在试评时,对本小题的评分细则和评分要求是:在“变化”中共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时间、依据,即答到“秦至汉初,功勋或能力(两个中写一个即可)”;第二点比较放松答案要求,只要答到其中一个时期的依据即可,如答到“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德行优先”中的一点而没有答到时间也行;第三点也是要求答到时间、依据,依据中只要写到“德才兼顾”或“以德优先”或“德才兼备”即可,其实三个小点中的时间都没有特别作要求一定要答到,关键是依顺序写到三点依据就行。“原因”中也是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写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也可(其实大多考生是如此回答);第二点要求答到“具体历史背景的影响”,但写到历史背景的变化或具体回答其中某个时期的背景也可;第三点要求答到“巩固统治的需要”,或回答具体某个朝代加强统治的史实。同时对本小题还有个特别的判分要求,即一定是按点给分,不存在给某点的一半分,比如“原因”中的第一小点是三分,只要答到相关题意就给三分,否则就不给分,而不存在因为考生叙述不完整给1分或两分的情况。

二、阅卷情况

还以自己所阅小题谈谈阅卷情况。

在本小题的阅卷过程中,发现一般回答前面的“变化”较好,大多都能得到满分8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漏答后面唐朝时期的变化,就得分6分。回答后面的“原因”稍差,大多只能答到“儒家思想”方面的原因,其它两点很容易漏答,或者能答到前面两点原因,考生大多仅能从统治需要角度回答。还有很多考生是回答一点变化接着回答这点变化的原因,这样也比较直观,阅卷时是一样给分的。总体上,一般本小题得分9-13分居多,也有少数得满分的。所以本小题得分还是比较高的,在所有主观题中是最好拿分的题,也是最能拿得到分的题。因为本题的答题点多,分重,而这些答题点基本上通过材料就能提取归纳出来,特别是对“变化”的回答,很多学生直接照搬材料中关于其选官依据的原话也能得到高分(因为出现很多这种情况,后来评审组评议这种答题的不给满分,通通给5分)。

但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一是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体现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答题基本功欠缺,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能力不够,比如对回答“变化”中的时期和依据相互混淆;二是看题不认真,审题不准的。居然只是回答了“变化”而没回答“原因”,还有答非所问,不能准确把握题意,甚至认为“变化”就是“原因”,把变化和原因是答成一个方面;三是答题层次不明确,回答顺序颠倒的。比如先回答“原因”后回答“变化”的,或者在回答“变化”时不按材料中提供的先后时间叙述顺序的,是想到哪个时期就写哪个时期,时间顺序颠倒混乱;四是答题不完整的,不会按分答题。一般考生要根据所给分的范围确定答题点,比如回答“变化”时只是答到其中一个时期或者两个时期,对“原因”的回答也大多只是答到一点;五是答题方法欠缺的。答案不分行,没有序号,不分要点,所有的答案写成一堆,甚至本题的两大块“变化”和“原因”也写在一起;六是表述能力差和卷面差的,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推理,过分追求完整,讲道理多,摆事实少,结果是空话太多,废话太多,言之无物,缺乏鲜活的历史史实,也就是抓不住得分点、关键词,也就是语言不简练,东拉西扯,对答题内容没有很好地组织语句,叙述混乱,表达不清,不知所云。还有卷面问题,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错别字不时出现,整体布局混乱。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很是费劲。还存在粗心大意,答错位置的,答到了其它题目的位置上了,导致阅卷老师无法批阅,只能作为问题试卷上报。这些在文科阅卷压力较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尽管有质检组的检查,仍难免有漏批现象发生,这对考生是非常不利的。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地进行。千万不要有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参考依据的认识误区,从而认为不需研究。恰恰相反,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扫描,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知识,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要适时脱离教材,高考的考试内容三分之二以上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就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拓宽知识面,详解历史史实。同时鉴于命题人为高校专家,其命题点会有依据高校教材的某些内容和观点,或有依据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所以在备考复习时,还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中对本教材内容的相关表述,以求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观点,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

2、强化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的答题模式的培养。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试卷讲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包括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意识与能力,也培养成用历史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性。现在高考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最核心的就是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主要体现就是材料型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和系统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强调使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答题的重要性。这方面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多做题,多总结做题的悟性,同时提升教材内容,提升材料类型和质量,提升解题角度,总体上就是提升用课程的高度,才能帮助学生训练到位,复习才有实效。

3、加强答题的规范化训练,做到尽量少失分,多得分,得高分。首先要注意书写规范,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即使要修改,也要合乎规范 ,不能乱涂乱划。答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老师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文字,考生书写整洁,心情自然舒畅,也就更有耐心去寻找更多的得分点。反之,如果考生字迹潦草,卷面肮脏,又叙述混乱,废话太多,即使考生的答案中有得分点,阅卷老师也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很容易就草草了事。即使字体不好,但至少要工整,控制好行间距,不要挤在一起,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其次,在作答时要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高考改卷是踩点和踩意的结合,答题时切忌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要点化即根据题意和后面的分值量体裁衣,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这个问题有几个要点?而且每个要点要突出关键词。序号化就是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层次,分别标出序号,注意不同的层次要用不同的序号,使答题内容一目了然。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再另起一个段落,以便于老师阅读,而且卷面美观,阅卷老师也阅卷舒畅。层次化即条理化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比如原因,可以按照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顺序,当然也可以倒过来,既可让自己答题时不至于漏答,也方便阅卷老师按点给分。最后,在作答内容的组织方面做到三要:面要宽,点要全,话要精。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不要重复在一个点上反复啰嗦;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编乱造,尽量用学科语言作答,以提高得分率。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了高考阅卷,亲历了这一庄严神圣的过程,感触良深。高考是严肃与神圣的,阅卷也是同样,因为这是与考生的命运挂钩,高考检验的不仅是高中考生的知识,也在考验着我们这些阅卷老师的素质,以及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高等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阅卷,我觉得主要是了解评分的标准和细则以及阅卷和试卷的整体情况,知晓学生答题情况以及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明确今后教学和高考备考的方向。

一、评分标准和细则

以本人所阅第40题第1问为例: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标准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3分);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答到其中一点可给3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2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3分);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的选拔标准,或答具体的背景(2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或答巩固统治需要(2分)。

解题关键是,考生结合设问,在提炼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趋势,按时序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情况:即以才为主→注重品德→德才兼顾(品德优先)。

要回答变化的原因,就需具备较好的学科知识素养,才能从从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和统治需要等角度分““德”、“才”观变化的原因。

在试评时,对本小题的评分细则和评分要求是:在“变化”中共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时间、依据,即答到“秦至汉初,功勋或能力(两个中写一个即可)”;第二点比较放松答案要求,只要答到其中一个时期的依据即可,如答到“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德行优先”中的一点而没有答到时间也行;第三点也是要求答到时间、依据,依据中只要写到“德才兼顾”或“以德优先”或“德才兼备”即可,其实三个小点中的时间都没有特别作要求一定要答到,关键是依顺序写到三点依据就行。“原因”中也是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写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也可(其实大多考生是如此回答);第二点要求答到“具体历史背景的影响”,但写到历史背景的变化或具体回答其中某个时期的背景也可;第三点要求答到“巩固统治的需要”,或回答具体某个朝代加强统治的史实。同时对本小题还有个特别的判分要求,即一定是按点给分,不存在给某点的一半分,比如“原因”中的第一小点是三分,只要答到相关题意就给三分,否则就不给分,而不存在因为考生叙述不完整给1分或两分的情况。

二、阅卷情况

还以自己所阅小题谈谈阅卷情况。

在本小题的阅卷过程中,发现一般回答前面的“变化”较好,大多都能得到满分8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漏答后面唐朝时期的变化,就得分6分。回答后面的“原因”稍差,大多只能答到“儒家思想”方面的原因,其它两点很容易漏答,或者能答到前面两点原因,考生大多仅能从统治需要角度回答。还有很多考生是回答一点变化接着回答这点变化的原因,这样也比较直观,阅卷时是一样给分的。总体上,一般本小题得分9-13分居多,也有少数得满分的。所以本小题得分还是比较高的,在所有主观题中是最好拿分的题,也是最能拿得到分的题。因为本题的答题点多,分重,而这些答题点基本上通过材料就能提取归纳出来,特别是对“变化”的回答,很多学生直接照搬材料中关于其选官依据的原话也能得到高分(因为出现很多这种情况,后来评审组评议这种答题的不给满分,通通给5分)。

但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一是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体现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答题基本功欠缺,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能力不够,比如对回答“变化”中的时期和依据相互混淆;二是看题不认真,审题不准的。居然只是回答了“变化”而没回答“原因”,还有答非所问,不能准确把握题意,甚至认为“变化”就是“原因”,把变化和原因是答成一个方面;三是答题层次不明确,回答顺序颠倒的。比如先回答“原因”后回答“变化”的,或者在回答“变化”时不按材料中提供的先后时间叙述顺序的,是想到哪个时期就写哪个时期,时间顺序颠倒混乱;四是答题不完整的,不会按分答题。一般考生要根据所给分的范围确定答题点,比如回答“变化”时只是答到其中一个时期或者两个时期,对“原因”的回答也大多只是答到一点;五是答题方法欠缺的。答案不分行,没有序号,不分要点,所有的答案写成一堆,甚至本题的两大块“变化”和“原因”也写在一起;六是表述能力差和卷面差的,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推理,过分追求完整,讲道理多,摆事实少,结果是空话太多,废话太多,言之无物,缺乏鲜活的历史史实,也就是抓不住得分点、关键词,也就是语言不简练,东拉西扯,对答题内容没有很好地组织语句,叙述混乱,表达不清,不知所云。还有卷面问题,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错别字不时出现,整体布局混乱。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很是费劲。还存在粗心大意,答错位置的,答到了其它题目的位置上了,导致阅卷老师无法批阅,只能作为问题试卷上报。这些在文科阅卷压力较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尽管有质检组的检查,仍难免有漏批现象发生,这对考生是非常不利的。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地进行。千万不要有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参考依据的认识误区,从而认为不需研究。恰恰相反,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扫描,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知识,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要适时脱离教材,高考的考试内容三分之二以上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就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拓宽知识面,详解历史史实。同时鉴于命题人为高校专家,其命题点会有依据高校教材的某些内容和观点,或有依据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所以在备考复习时,还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中对本教材内容的相关表述,以求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观点,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

2、强化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的答题模式的培养。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试卷讲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包括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意识与能力,也培养成用历史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性。现在高考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最核心的就是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主要体现就是材料型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和系统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强调使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答题的重要性。这方面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多做题,多总结做题的悟性,同时提升教材内容,提升材料类型和质量,提升解题角度,总体上就是提升用课程的高度,才能帮助学生训练到位,复习才有实效。

3、加强答题的规范化训练,做到尽量少失分,多得分,得高分。首先要注意书写规范,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即使要修改,也要合乎规范 ,不能乱涂乱划。答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老师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文字,考生书写整洁,心情自然舒畅,也就更有耐心去寻找更多的得分点。反之,如果考生字迹潦草,卷面肮脏,又叙述混乱,废话太多,即使考生的答案中有得分点,阅卷老师也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很容易就草草了事。即使字体不好,但至少要工整,控制好行间距,不要挤在一起,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其次,在作答时要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高考改卷是踩点和踩意的结合,答题时切忌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要点化即根据题意和后面的分值量体裁衣,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这个问题有几个要点?而且每个要点要突出关键词。序号化就是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层次,分别标出序号,注意不同的层次要用不同的序号,使答题内容一目了然。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再另起一个段落,以便于老师阅读,而且卷面美观,阅卷老师也阅卷舒畅。层次化即条理化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比如原因,可以按照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顺序,当然也可以倒过来,既可让自己答题时不至于漏答,也方便阅卷老师按点给分。最后,在作答内容的组织方面做到三要:面要宽,点要全,话要精。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不要重复在一个点上反复啰嗦;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编乱造,尽量用学科语言作答,以提高得分率。


相关内容

  • 2011年高考阅卷感悟81
  • 分享,对各省备考均有参考价值--2011年高考阅卷感悟81 累并快乐着:--2011年高考阅卷感悟:一.高考阅卷的基本情况二.高考阅卷的基本原则三:五.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六.感悟与反思:一.高考阅卷的基本情况:6月10日上午11:00前报到,下午3:00政.:分配任务,进行初评,11:20结束:下 ...

  • 陈建新:2011年高考作文备考
  • 2011年高考作文讲稿 作文在高考语文乃至整个高考中的突出位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奇怪的是,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日益边缘化.我所接触到的高中教师和学生,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在高中课程中,已经不设专门的作文课,语文老师即使布置一点作文题,收上来后,也不作详尽的批改.细想想,教师们的 ...

  • 作文指导: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交朋友
  • 作文指导: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交朋友 高考作文 2014-04-22 0747 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河山.考生如果作文失误,就注定语文成绩败势难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生在考场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注意人际交往,即与阅卷老师交朋友.而这一细节很少引起考生的重视,以致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多年参加 ...

  • 2011年高考考前动员大会讲话
  • 2011年高考考前动员大会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岁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快,三年,一千多天的高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三年的风风雨雨.日日夜夜,我们全体师生员工一起走过.一起携手.一起奋斗,共努力.共拼搏.同喜忧.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奔赴高考战场,决战高考了,部队在临战前都要举行誓师大会 ...

  • 2011年甘肃省第一次
  • 2011年甘肃省第一次 诊断考试考情分析总结发言稿 通渭县第一中学 2011年甘肃省第一次诊断 考试考情分析总结发言稿纪要 2011年3月30日下午,通渭一中省一诊总结及动员大会在通 渭一中操场召开,高三级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教务处杨学军主任主持,会上,首先由李富忠副校长针 对本次 ...

  • 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工作体会
  • 一.高考作文试题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二.阅卷情况概述 1.作文得分情况 今年高考作文全省平均分40.37,xx年是39.62,满分18人次,考生比xx年多,满分比xx年少, ...

  • 学霸的学习心得
  • 学习心得 (这是我从网上摘抄的,希望对孩子们有帮助) 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学会一定的方法,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都会不断地加快的,而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得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学霸 . 1. 勤奋永远是真理吗? 教育学理论里面有个"有效时间"的概念,看你的 ...

  • 地理高考研讨会学习心得
  • 面向实战 决胜细节 ---2016届高考二.三轮复习策略 不同轮次复习的作用与价值 (1)教师讲评中注重向学生展示审取文字材料和图表的思维过程. (2)综合信息,抓命题主线,主线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 (3)注重图文结合和图文转换. (4)培养提取隐性信息的意识 第一轮:抓基础:系统复习所学知识,然后 ...

  • 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体会
  • 2014年河南省高考作文阅卷感想 罗山高中 李柏胜 高考,作为国考和全民运动,一直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每年的高考作文,又是整个社会讨论的焦点和热点.赞赏者有之,力挺者有之,拍砖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是,人们又必须承认,高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后的公平."你学,或者不学,高考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