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对父母说

孩子想对父母说:理解我尊重我

我的手小,无论何时,请不要要求我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走慢些,让我跟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家务活每天都有许多,可我的童年却是短暂的,请花一些时间为我讲一点奇闻趣事和有意义的故事,不要把我当作取乐搞笑的玩具。

我的感情很脆弱。请对我的反映要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要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是“上帝” 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礼物。请爱护我,抱我的时候要经常和我说话,教我一些动作,指导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我需要您不断的鼓励,而不是经常严肃批评和威吓。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的困难度。请不要把我和哥哥姐姐们或者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

不要怕我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6大点体现独生子女心理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据报道,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覆盖率在城市占有率达90%以上,农村占60%左右。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onlychildmentalhealth)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培养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除了儿童本身特点(包括遗传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程度等)外,生活环境、教育条件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儿童个性、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任性,好发脾气,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社会适应不良等)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传统的家庭观念随着城乡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与养儿防老等家庭观念已有了很大改变。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陈旧观念。这些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出现了诸如敏感、胆小,过于内向等情绪问题。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目前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 “小皇帝” ,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 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长期望值过高如今,“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

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四.爱的失误父母爱子女,人之常情。爱给儿童温暖、安全感,给予力量,使之情绪愉快,易于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但某些家长溺爱独生子女,事事迁就放纵,想方设法满足独生子女的要求,放弃教育;或者事事包办,百般服侍,不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保护过度,恐其受到伤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这些举措最终把独生子女变得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吹雨打。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或者胆小怕事,缺乏责任感,常常难以适应社会。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家长管教子女不单是惩罚,主要在于对期望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扬,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坏的标准,建立自我控制机制。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行为检点,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总是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一方严格,另一方放纵,管教态度极不一致。有的甚至当子女的面相互指责或争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难以树立威信,也使孩子无从适应,是非不辨,好坏不分,以及养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过早进入成人世界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

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幼儿心理发育:三种常见心理行为危害宝宝身心发展

活泼单纯、天真可爱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受着大人们的百般呵护和爱抚,宠爱有加,因此幼儿期的一些心理行为常常被人所忽视,及早发现宝宝异于正常的行为并及时纠正,对于宝宝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宝宝常见的一些心理行为包括:

1.退缩性行为

有些孩子聪明又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缩,在人多的场合,他总是静坐在一旁,别人问话,他脸涨的通红,不答话,有时咬铅笔、吮手指,对旁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像这种情形,一般称为“退缩性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忘记其存在。产生退缩性

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与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破坏性行为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破坏性行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经分析,其目的很多却是建设性的。例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是怎么响的;把彩色的玻璃镜砸开,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花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貌似破坏的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因此,这类行为是健康行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那就是破坏行为了。引起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各异,由敌对情绪引起报复、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展、为了炫耀自己“能干”等都会导致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出现严重的破坏性行为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3.性别倒错

“性别倒错”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上的性别不吻合,即生物学上确定性别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异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表现:持续地向往穿着异性的服装;对异性感兴趣,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长期认同异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诉别人自己是小女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态、声调、姿势等,而且在外界压力下仍无

法克服;经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现这种性别倒错,应及时带领孩子到专业医疗部门就诊。

如何防范儿童的“城市病”

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进入了密闭、狭小的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患了“城市病”。

“城市病”大量涌现

由于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游戏场,进入了由钢筋水泥围成的密闭、狭小的居住空间,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情感饥渴等各种问题随之产生,专家称这些孩子患了“城市病”。

董佳夫妇平时工作比较忙,董佳的家离中心城区较远,暑假里,儿子无人能管。白天为了保证儿子的安全,董佳经常把儿子锁在家里。这样,董佳的儿子彻底成了“圈养”在防盗门内的“三电少年”,每天与电视、电脑、电话为伴,如果一天没看电视、没上网他就会手足无措。一个暑假下来,儿子不仅视力急剧下降,而且由于长时间没人陪伴,儿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比同龄人弱。

除了这种人为的自闭现象,一些孩子还患上了一种“感觉统合失调”的病症,这也属于“城市病”的范畴。

有些孩子视觉与四肢不协调,因此写字经常漏掉一些笔

画而自己不知道,被老师批评为“粗心大意”;有些孩子听觉迟钝,上课时老师提问的时候总是“听不到”,被老师斥责为“态度不诚恳”;还有的孩子颈部肌肉乏力,上课看黑板的时间坚持不了几分钟就东张西望,老师则向家长投诉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事实上,这些行为本身并不是孩子可以左右的,而是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和制约。

感觉统合失调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孩子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因为行为“古怪”,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久而久之在人群中被孤立起来,成为同学们不愿交往的对象。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孩子这些异常表现是因为身体的感觉器官和协调系统出了问题,反而片面地责怪孩子屡教不改,甚至骂孩子“不争气”。

感觉统合失调影响了孩子学龄初期的学习和生活,这一时期,恰恰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萌芽时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道德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将严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圈养”诱发“城市病”

“圈养”是诱发“城市病”的主因,有多种原因和表现。 孩子长期吃精制食物,造成他们厌恶养育健康体魄的粗蔬和五谷杂粮,孩子的身体或瘦弱、或肥胖。

过度卫生的观念将孩子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隔绝

开来,让他们产生感觉统合失调。

孩子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产生了孤独感。

孩子出门就坐车,闲臵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脚,造成运动不足和运动失调。

孩子能看到汽车和钱,却看不到日出的磅礴、日落的辉煌和地平线的壮美,导致心胸狭窄。

孩子天天听到机械声和叫卖声,却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籁响、河流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

孩子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水果,但不可以摘下树上的果实,导致收获感的失落。

孩子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捉一只带星斑的天牛和金龟子,远离了自然。

孩子天天诚惶诚恐地看大人的脸色,而不是怡然自得地观察四季的颜色,会产生无名的焦虑。

孩子不再听奶奶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导致亲情交流缺乏。

孩子吃饭之前要吃大把的钙片和维生素,出门之前要听妈妈反复交待注意车、注意坏蛋、注意……造成焦虑传递。

回归自然社会,防治“城市病”

防治“城市病”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要让社会一起协助参与的问题。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与其同龄

人交往的圈子和机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在学校以外的时间里,如果有伙伴一起娱乐,参加文体活动,交流谈心,有事可做,生活得很充实,就可以减少对“三电”的依赖程度。因此,居民小区应该自发或有计划地组织成立少年儿童俱乐部,给孩子们提供交友、集体活动的机会。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育场所。让孩子们在一起,参与种菜、养花、养小动物等,让孩子通过亲身感受知道什么叫生命、责任、付出、收获。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有收获,养成热爱劳动,喜欢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喜欢与他人交往。

同时,培养与孩子的感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父母挤出时间,与孩子经常在一起,增加接触的机会,多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及沟通,这对孩子成长有利。

消除“城市病”还要靠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参与进来,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合作,亲近大自然,回归到真实的自然社会之中。家长和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寒暑假参加冬令营和夏令营,观察自然,参加农村中的各种劳动,使他们既能学到许多生活和劳动的知识,又能体验到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远离和防止“城市病”。

孩子想对父母说:理解我尊重我

我的手小,无论何时,请不要要求我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走慢些,让我跟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家务活每天都有许多,可我的童年却是短暂的,请花一些时间为我讲一点奇闻趣事和有意义的故事,不要把我当作取乐搞笑的玩具。

我的感情很脆弱。请对我的反映要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要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是“上帝” 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礼物。请爱护我,抱我的时候要经常和我说话,教我一些动作,指导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我需要您不断的鼓励,而不是经常严肃批评和威吓。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的困难度。请不要把我和哥哥姐姐们或者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

不要怕我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6大点体现独生子女心理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据报道,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覆盖率在城市占有率达90%以上,农村占60%左右。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onlychildmentalhealth)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培养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除了儿童本身特点(包括遗传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程度等)外,生活环境、教育条件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儿童个性、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任性,好发脾气,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社会适应不良等)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传统的家庭观念随着城乡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与养儿防老等家庭观念已有了很大改变。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陈旧观念。这些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出现了诸如敏感、胆小,过于内向等情绪问题。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目前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 “小皇帝” ,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 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长期望值过高如今,“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

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四.爱的失误父母爱子女,人之常情。爱给儿童温暖、安全感,给予力量,使之情绪愉快,易于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但某些家长溺爱独生子女,事事迁就放纵,想方设法满足独生子女的要求,放弃教育;或者事事包办,百般服侍,不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保护过度,恐其受到伤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这些举措最终把独生子女变得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吹雨打。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或者胆小怕事,缺乏责任感,常常难以适应社会。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家长管教子女不单是惩罚,主要在于对期望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扬,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坏的标准,建立自我控制机制。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行为检点,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总是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一方严格,另一方放纵,管教态度极不一致。有的甚至当子女的面相互指责或争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难以树立威信,也使孩子无从适应,是非不辨,好坏不分,以及养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过早进入成人世界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

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幼儿心理发育:三种常见心理行为危害宝宝身心发展

活泼单纯、天真可爱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受着大人们的百般呵护和爱抚,宠爱有加,因此幼儿期的一些心理行为常常被人所忽视,及早发现宝宝异于正常的行为并及时纠正,对于宝宝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宝宝常见的一些心理行为包括:

1.退缩性行为

有些孩子聪明又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缩,在人多的场合,他总是静坐在一旁,别人问话,他脸涨的通红,不答话,有时咬铅笔、吮手指,对旁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像这种情形,一般称为“退缩性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忘记其存在。产生退缩性

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与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破坏性行为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破坏性行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经分析,其目的很多却是建设性的。例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是怎么响的;把彩色的玻璃镜砸开,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花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貌似破坏的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因此,这类行为是健康行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那就是破坏行为了。引起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各异,由敌对情绪引起报复、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展、为了炫耀自己“能干”等都会导致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出现严重的破坏性行为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3.性别倒错

“性别倒错”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上的性别不吻合,即生物学上确定性别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异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表现:持续地向往穿着异性的服装;对异性感兴趣,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长期认同异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诉别人自己是小女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态、声调、姿势等,而且在外界压力下仍无

法克服;经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现这种性别倒错,应及时带领孩子到专业医疗部门就诊。

如何防范儿童的“城市病”

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进入了密闭、狭小的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患了“城市病”。

“城市病”大量涌现

由于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游戏场,进入了由钢筋水泥围成的密闭、狭小的居住空间,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情感饥渴等各种问题随之产生,专家称这些孩子患了“城市病”。

董佳夫妇平时工作比较忙,董佳的家离中心城区较远,暑假里,儿子无人能管。白天为了保证儿子的安全,董佳经常把儿子锁在家里。这样,董佳的儿子彻底成了“圈养”在防盗门内的“三电少年”,每天与电视、电脑、电话为伴,如果一天没看电视、没上网他就会手足无措。一个暑假下来,儿子不仅视力急剧下降,而且由于长时间没人陪伴,儿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比同龄人弱。

除了这种人为的自闭现象,一些孩子还患上了一种“感觉统合失调”的病症,这也属于“城市病”的范畴。

有些孩子视觉与四肢不协调,因此写字经常漏掉一些笔

画而自己不知道,被老师批评为“粗心大意”;有些孩子听觉迟钝,上课时老师提问的时候总是“听不到”,被老师斥责为“态度不诚恳”;还有的孩子颈部肌肉乏力,上课看黑板的时间坚持不了几分钟就东张西望,老师则向家长投诉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事实上,这些行为本身并不是孩子可以左右的,而是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和制约。

感觉统合失调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孩子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因为行为“古怪”,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久而久之在人群中被孤立起来,成为同学们不愿交往的对象。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孩子这些异常表现是因为身体的感觉器官和协调系统出了问题,反而片面地责怪孩子屡教不改,甚至骂孩子“不争气”。

感觉统合失调影响了孩子学龄初期的学习和生活,这一时期,恰恰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萌芽时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道德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将严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圈养”诱发“城市病”

“圈养”是诱发“城市病”的主因,有多种原因和表现。 孩子长期吃精制食物,造成他们厌恶养育健康体魄的粗蔬和五谷杂粮,孩子的身体或瘦弱、或肥胖。

过度卫生的观念将孩子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隔绝

开来,让他们产生感觉统合失调。

孩子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产生了孤独感。

孩子出门就坐车,闲臵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脚,造成运动不足和运动失调。

孩子能看到汽车和钱,却看不到日出的磅礴、日落的辉煌和地平线的壮美,导致心胸狭窄。

孩子天天听到机械声和叫卖声,却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籁响、河流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

孩子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水果,但不可以摘下树上的果实,导致收获感的失落。

孩子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捉一只带星斑的天牛和金龟子,远离了自然。

孩子天天诚惶诚恐地看大人的脸色,而不是怡然自得地观察四季的颜色,会产生无名的焦虑。

孩子不再听奶奶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导致亲情交流缺乏。

孩子吃饭之前要吃大把的钙片和维生素,出门之前要听妈妈反复交待注意车、注意坏蛋、注意……造成焦虑传递。

回归自然社会,防治“城市病”

防治“城市病”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要让社会一起协助参与的问题。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与其同龄

人交往的圈子和机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在学校以外的时间里,如果有伙伴一起娱乐,参加文体活动,交流谈心,有事可做,生活得很充实,就可以减少对“三电”的依赖程度。因此,居民小区应该自发或有计划地组织成立少年儿童俱乐部,给孩子们提供交友、集体活动的机会。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育场所。让孩子们在一起,参与种菜、养花、养小动物等,让孩子通过亲身感受知道什么叫生命、责任、付出、收获。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有收获,养成热爱劳动,喜欢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喜欢与他人交往。

同时,培养与孩子的感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父母挤出时间,与孩子经常在一起,增加接触的机会,多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及沟通,这对孩子成长有利。

消除“城市病”还要靠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参与进来,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合作,亲近大自然,回归到真实的自然社会之中。家长和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寒暑假参加冬令营和夏令营,观察自然,参加农村中的各种劳动,使他们既能学到许多生活和劳动的知识,又能体验到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远离和防止“城市病”。


相关内容

  • 赏识教育家周弘的忠告
  • ,wq50条忠告与建议来自赏识教育家周弘,希望对家长们有一些帮助 真水无香 发表于2007年06月19日 21:17 阅读(63)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举报 1. 一个孩子,输不起!教好一个,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2.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好父母不让 ...

  • 我心中理想的父母(朱永新)
  • (2011-06-30 14:41:59) 我心中理想的父母(朱永新)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走进最理想的教育"学习讨论活动,全校老师共读"新教育"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很有感触,特地把其中"我心中 ...

  •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 婴儿期 婴儿出生第一天就有听觉反应,婴儿对听觉的感受有抚慰.警觉.痛苦.婴儿如听到父母强烈的吵闹声,他的感觉是痛苦,身体会变得僵硬,收缩神经,封闭起来自我保护.婴儿期如果经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势必影响婴儿听知觉.视知觉发育,严重的将来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由于视-动觉协调发育不好,将导致考试卷面成绩 ...

  •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
  •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生命中的瑰宝,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如何引导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路程上,顺利茁壮,则是现代父母亟需探讨的课题.现在就几个生活中的小细节,请父母们一起来省思家庭教育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 给孩子愉快的成长空间──教养环境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前途是否亮丽,就看父母如何去涂抹它 ...

  • 读[父母规]之感悟
  • 读<父母规>之感悟 我是一名教师,一直在学习<弟子规>,并用<弟子规>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家长会,我接触了<父母规>,当时是第一次听说还有<父母规>,并没有深入学习.本次假期也是学校任务,我再次接触<父母规>. 我 ...

  • 亲子沟通技巧(1)
  • 亲子沟通技巧(一) 课程背景.基本理念.亲子沟通的目的及课程思维导图 主讲人:孙岫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因为我当时已经在"中华家庭教育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所以,在培训班开出的众多课程中选修了 "亲子沟通技巧".这门为期三天的课 ...

  •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保留的.无条件的.无私的.但许多父母却不善于表现他们的爱,他们把爱转变成管教.训斥.责骂,将爱的作用仅限于"发号施令".结果,孩子一年一年地疏远父母,父母为之苦恼:我如此爱孩子,孩子为何对我冷淡呢? 孩子也为之痛苦,以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爱他 ...

  • 读[父母规]有感:父母如何爱孩子
  • 读<父母规>有感:父母如何爱孩子 之前看过一部影片叫<小孩不笨2>,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又太不会爱自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怎么爱,如何爱才能爱到我们的孩子,这正是<父母规>的精髓所在. 十分重 ...

  • 孙云晓:初中生比高中生更为叛逆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南希·达林教授和琳达·考德威尔对美国.菲律宾.意大利和智利等国家的青少年做了大量研究,发现11岁的孩子对父母权威的逆反远比18岁时还要大,而这种逆反在十四岁左右达到顶峰.96%的青少年会对父母撒谎,而他们隐瞒父母最多的3件事就是饮酒.吸毒和性行为.这个研究或许可以说明相对于高 ...

  • 试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
  • 试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转变 [摘 要]: 和谐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 子的保姆.主宰.冷漠的旁观者等等,而和谐的家庭教育需要他们转变观 念,转化角色,作孩子的好家长,好老师.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母角色: 转变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室,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