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5[不等式选讲]知识点

高中数学 选修4--5知识点 ①(对称性)ba

②(传递性)ab,bcac

③(可加性)abacbc

(同向可加性)ab,cdacbd

(异向可减性)ab,cdacbd

④(可积性)ab,c0acbc

ab,c0acbc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ab0,cd0acbd (异向正数可除性)ab0,0cda

cb

d

⑥(平方法则)ab0anbn(nN,且n1)

⑦(开方法则)ab0nN,且n1) ⑧(倒数法则)ab01

a1

b;ab011

ab 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aba2

①ab2

2.

②(基本不等式)

ab2a,bR,(当且仅当ab时取到等号).

2

abab

2.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abc3(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④a2b2c2abbccaa,bR

(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⑤a3b3c33abc(a0,b0,c0)

(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⑥若ab0,则baa

b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若ab0,则b

aab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⑦b

abm

am1an

bna

b,(其中ab0,m0,n0)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⑧当a0xax2a2xa或xa;

xax2a2axa. 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ababab.

2ab①平均不等式:

a1b12(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即调和平均几何平均算术平均平方平均).

变形公式:

222

ababab(ab)2

22; a2b22. ②幂平均不等式:

a22

1a2...a2

n1

n(a1a2...an)2.

③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

(x1,y1,x2,y2R).

④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2b2)(c2d2)(acbd)2(a,b,c,dR).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⑤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22

1a2a2

3)(b2

1b2

2b2

3)(a1b1a2b2a3b3)2.

⑥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2

1a2

2...a2

n)(b2

1b2

2...b2

n)(a1b1a2b2...anbn)2.

⑦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设,是两个向量,则,当且仅当是零向量,或存在实数k,使k时,等号成立. ⑧排序不等式(排序原理):

设a1a2...an,b1b2...bn为两组实数.c1,c2,...,cn是b1,b2,...,bn的任一排列,则

a1bna2bn1...anb1a1c1a2c2...ancna1b1a2b2...anbn.(反序和乱序和顺序和),当且仅当a1a2...an或b1b2...bn时,反序和等于顺序和.

⑨琴生不等式:(特例: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f(x),对于定义域中任意两点x1,x2(x1x2),有

f(x1x2f(x1)f(x1x2f(x1)f(x2)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2)2)

2或f(x

2)2.

4 常用方法有:比较法(作差,作商法)、综合法、分析法;

其它方法有: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函数单调性法,数学归纳法等.

常见不等式的放缩方法:

①舍去或加上一些项,如(a1)23

24(a1

2)2;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缩小), 如11

k2k(k1), 1

k21k(k

1),

kN*,k1)等.

5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

(a0,b24ac0)解集的步骤: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6、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结合原式不等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7

f(x)

g(x)0f(x)g(x)0

f(x) (“或”时同理) g(x)0f(x)g(x)0

g(x)0

8

a(a0)f(x)0

f(x)a2

a(a0)f(x)0

f(x)a2

f(x

g(x))0

g(x)0或f(x)0



f(x)[g(x)]2g(x)0

f(x)

g(x)0

g(x)0

f(x)[g(x)]2

f(x)

0

g(x)0 f(x)g(x)

9、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a1时,af(x)ag(x)f(x)g(x)

⑵当0a1时, af(x)ag(x)f(x)g(x) 规律: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0f(x)0

⑴当a1时, log

af(x)logag(x)g(x)0

f(x)g(x)

f(x)0

⑵当0a1时, log

af(x)logag(x)g(x)0. f(x)g(x)

11⑴定义法:aa(a0)

a(a0). ⑵平方法:f(x)g(x)f2(x)g2(x). ⑶同解变形法,其同解定理有:

①xaaxa(a0);

②xaxa或xa(a0);

③f(x)g(x)g(x)f(x)g(x)(g(x)0)

④f(x)g(x)f(x)g(x)或f(x)g(x)(g(x)0) 12 规律:找零点、划区间、分段讨论去绝对值、每段中取交集,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13解形如ax2bxc0且含参数的不等式时,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的标准有:

⑴讨论a与0的大小;

⑵讨论与0的大小;

⑶讨论两根的大小.

14⑴不等式axbxc0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立)的条件是:

①当a0时 b0,c0; 2

②当a0时

2a0 0.⑵不等式axbxc0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立)的条件是:

①当a0时b0,c0;

②当a0时a0 0.

⑶f(x)a恒成立f(x)maxa;

f(x)a恒成立f(x)maxa;

⑷f(x)a恒成立f(x)mina;

f(x)a恒成立f(x)mina.

15⑴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

法一:取点定域法:

由于直线AxByC0的同一侧的所有点的坐标代入AxByC后所得的实数的符号相同.所以,在实际判断时,往往只需在直线某一侧任取一特殊点(x0,y0)(如原点),由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出AxByC0(或0)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

即:直线定边界,分清虚实;选点定区域,常选原点.

法二:根据AxByC0(或0),观察B的符号与不等式开口的符号,若同号,AxByC0(或0)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若异号,则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

⑵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⑶利用线性规划求目标函数zAxBy(A,B为常数)的最值:

法一:角点法:

如果目标函数zAxBy (x、y即为公共区域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最值存在,则这些最值都在该公共区

域的边界角点处取得,将这些角点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得到一组对应z值,最大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z的最大值,最小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z的最小值

法二: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直线l0:AxBy0 ,平移直线l0(据可行域,将直线l0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x,y);第四步,将最优解(x,y)代入目标函数zAxBy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利用z的几何意义:yAzzx,为直线的纵截距. BBB

①若B0,则使目标函数zAxBy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取得最大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取得最小值;

②若B0,则使目标函数zAxBy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取得最小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取得最大值. ①“截距”型:zAxBy; ②“斜率”型:zyyb; 或zxxa

22③“距离”型:zx

y或z

z(xa)2(y

b)2或z

在求该“三型”的目标函数的最值时,可结合线性规划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高中数学 选修4--5知识点 ①(对称性)ba

②(传递性)ab,bcac

③(可加性)abacbc

(同向可加性)ab,cdacbd

(异向可减性)ab,cdacbd

④(可积性)ab,c0acbc

ab,c0acbc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ab0,cd0acbd (异向正数可除性)ab0,0cda

cb

d

⑥(平方法则)ab0anbn(nN,且n1)

⑦(开方法则)ab0nN,且n1) ⑧(倒数法则)ab01

a1

b;ab011

ab 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aba2

①ab2

2.

②(基本不等式)

ab2a,bR,(当且仅当ab时取到等号).

2

abab

2.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abc3(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④a2b2c2abbccaa,bR

(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⑤a3b3c33abc(a0,b0,c0)

(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⑥若ab0,则baa

b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若ab0,则b

aab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⑦b

abm

am1an

bna

b,(其中ab0,m0,n0)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⑧当a0xax2a2xa或xa;

xax2a2axa. 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ababab.

2ab①平均不等式:

a1b12(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即调和平均几何平均算术平均平方平均).

变形公式:

222

ababab(ab)2

22; a2b22. ②幂平均不等式:

a22

1a2...a2

n1

n(a1a2...an)2.

③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

(x1,y1,x2,y2R).

④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2b2)(c2d2)(acbd)2(a,b,c,dR).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⑤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22

1a2a2

3)(b2

1b2

2b2

3)(a1b1a2b2a3b3)2.

⑥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2

1a2

2...a2

n)(b2

1b2

2...b2

n)(a1b1a2b2...anbn)2.

⑦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设,是两个向量,则,当且仅当是零向量,或存在实数k,使k时,等号成立. ⑧排序不等式(排序原理):

设a1a2...an,b1b2...bn为两组实数.c1,c2,...,cn是b1,b2,...,bn的任一排列,则

a1bna2bn1...anb1a1c1a2c2...ancna1b1a2b2...anbn.(反序和乱序和顺序和),当且仅当a1a2...an或b1b2...bn时,反序和等于顺序和.

⑨琴生不等式:(特例: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f(x),对于定义域中任意两点x1,x2(x1x2),有

f(x1x2f(x1)f(x1x2f(x1)f(x2)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2)2)

2或f(x

2)2.

4 常用方法有:比较法(作差,作商法)、综合法、分析法;

其它方法有: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函数单调性法,数学归纳法等.

常见不等式的放缩方法:

①舍去或加上一些项,如(a1)23

24(a1

2)2;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缩小), 如11

k2k(k1), 1

k21k(k

1),

kN*,k1)等.

5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

(a0,b24ac0)解集的步骤: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6、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结合原式不等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7

f(x)

g(x)0f(x)g(x)0

f(x) (“或”时同理) g(x)0f(x)g(x)0

g(x)0

8

a(a0)f(x)0

f(x)a2

a(a0)f(x)0

f(x)a2

f(x

g(x))0

g(x)0或f(x)0



f(x)[g(x)]2g(x)0

f(x)

g(x)0

g(x)0

f(x)[g(x)]2

f(x)

0

g(x)0 f(x)g(x)

9、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a1时,af(x)ag(x)f(x)g(x)

⑵当0a1时, af(x)ag(x)f(x)g(x) 规律: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0f(x)0

⑴当a1时, log

af(x)logag(x)g(x)0

f(x)g(x)

f(x)0

⑵当0a1时, log

af(x)logag(x)g(x)0. f(x)g(x)

11⑴定义法:aa(a0)

a(a0). ⑵平方法:f(x)g(x)f2(x)g2(x). ⑶同解变形法,其同解定理有:

①xaaxa(a0);

②xaxa或xa(a0);

③f(x)g(x)g(x)f(x)g(x)(g(x)0)

④f(x)g(x)f(x)g(x)或f(x)g(x)(g(x)0) 12 规律:找零点、划区间、分段讨论去绝对值、每段中取交集,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13解形如ax2bxc0且含参数的不等式时,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的标准有:

⑴讨论a与0的大小;

⑵讨论与0的大小;

⑶讨论两根的大小.

14⑴不等式axbxc0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立)的条件是:

①当a0时 b0,c0; 2

②当a0时

2a0 0.⑵不等式axbxc0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立)的条件是:

①当a0时b0,c0;

②当a0时a0 0.

⑶f(x)a恒成立f(x)maxa;

f(x)a恒成立f(x)maxa;

⑷f(x)a恒成立f(x)mina;

f(x)a恒成立f(x)mina.

15⑴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

法一:取点定域法:

由于直线AxByC0的同一侧的所有点的坐标代入AxByC后所得的实数的符号相同.所以,在实际判断时,往往只需在直线某一侧任取一特殊点(x0,y0)(如原点),由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出AxByC0(或0)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

即:直线定边界,分清虚实;选点定区域,常选原点.

法二:根据AxByC0(或0),观察B的符号与不等式开口的符号,若同号,AxByC0(或0)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若异号,则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

⑵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⑶利用线性规划求目标函数zAxBy(A,B为常数)的最值:

法一:角点法:

如果目标函数zAxBy (x、y即为公共区域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最值存在,则这些最值都在该公共区

域的边界角点处取得,将这些角点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得到一组对应z值,最大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z的最大值,最小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z的最小值

法二: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直线l0:AxBy0 ,平移直线l0(据可行域,将直线l0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x,y);第四步,将最优解(x,y)代入目标函数zAxBy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利用z的几何意义:yAzzx,为直线的纵截距. BBB

①若B0,则使目标函数zAxBy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取得最大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取得最小值;

②若B0,则使目标函数zAxBy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取得最小值,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取得最大值. ①“截距”型:zAxBy; ②“斜率”型:zyyb; 或zxxa

22③“距离”型:zx

y或z

z(xa)2(y

b)2或z

在求该“三型”的目标函数的最值时,可结合线性规划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相关内容

  • 2014山东高考考试说明变动情况
  • 2014山东高考考试说明变动情况 2014年山东高考将采用 根据该考试说明,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奖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 数学能力主要指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 ...

  • 对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 对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博兴一中孙翠玲 自2004年9月开始,各个版本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验.与原来大纲教材相比,各个版本课标教材在知识内容的体系安排,教材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革,这些变化基本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

  • 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 ...

  • 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
  • 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切 ...

  • 高中数学目录
  • 人教版高中数学目录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 ...

  • 如何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 如何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一.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两方面.但是,要想高质量地实现教育目标,仅靠通常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设置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本身有局限性: (1)为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常常安排得过满, ...

  • 湖北高中数学课改简介
  • 湖北稳派教育课改专家表示: 全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为12个选择题,全部为必考内容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题由4个填空题和5个解答题组成;选考部分由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命制一个 ...

  • 最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 ...

  • 高中数理化口诀
  • 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口诀 默认分类 2008-05-08 16:08 阅读65 评论2 字号: 大 中 小 (注:本文是经过收集汇编而成的) 高中数学口诀 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