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2014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中,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所以本篇文章中公教育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一、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二、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⑴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⑵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

⑶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⑷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四、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三四岁到八九岁。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十五岁左右

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

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

1、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

2、六亲

《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

《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

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五常: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5、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6、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7、三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

相关考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主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意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纽带是(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束发 b.而立 c.垂髫 d.总角 e.期颐 f.弱冠 g.耄耋 h.不惑

i.花甲 j.豆蔻

A.b-j-e-h-a B.c-d-a-f-i C.a-c-e-f-j D.d-f-i-j-b

答案:

1.D 2.B

2014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中,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所以本篇文章中公教育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一、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二、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⑴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⑵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

⑶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⑷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四、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三四岁到八九岁。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十五岁左右

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

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

1、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

2、六亲

《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

《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

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五常: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5、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6、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7、三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

相关考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主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意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纽带是(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束发 b.而立 c.垂髫 d.总角 e.期颐 f.弱冠 g.耄耋 h.不惑

i.花甲 j.豆蔻

A.b-j-e-h-a B.c-d-a-f-i C.a-c-e-f-j D.d-f-i-j-b

答案:

1.D 2.B


相关内容

  •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
  • 本文把道德.宗教.礼仪.典籍文化和宗法制度看作非正式制度,分析这些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1)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因此,宗教具有降低不确定性的作用.宗教与邪教之间.宗教与迷信之间,并没有人类理性意义上所能够确定的界限.把各种宗教约束在一个有限的.确定的范围里,使我们的社会稳定地实现 ...

  •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阅读附答案
  •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 ...

  • 论准五服以制罪
  • 摘 要 准五服以制罪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灭亡而灭亡.准五服以制罪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服务的,但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实用价值,并不过时,它对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具有重大意义.能够维护家庭伦理道德,重视亲情,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 ...

  • 中西方德治思想比较研究
  • [以德治国研究] 中西方德治思想比较研究 李兰芬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5021 [摘要] ,.,又值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重组,.对人,.本文拟.德治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德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2)0620005 ...

  • 中华孝文化漫谈
  • 中华孝文化漫谈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孝的起源,有其思想.认识.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孝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搞清孝的起源,对于研究孝的发展.内涵和社会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 ...

  • 宪法精神与转型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 摘    要: 当下道德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致否定法治的新儒家沉渣泛起.尽管<钦定宪法大纲>始作俑者,衍生出近代中国之煌煌立宪史,然缺乏以养成公民为核心的宪法精神引导,终是水月镜花,唯有以宪法精神为骨架方能实现法治审核的构建. 关键词: 宪法精神    转型中国    法治社会 一.转型中 ...

  • 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礼教文化现象
  • 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礼教文化现象 摘要:艺术的发展以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封建制度的约束,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与礼教思想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主轴,它的存在,虽然限制了艺术的自由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古代艺术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礼教文化的影子,尤其 ...

  • 中国祠堂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
  • 摘要:祠堂--中国宗法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其与封建社会的皇权和族权相互辅佐,维持社会持续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祠堂作为宗法精神物化产物,在几年的的封建社会的其功效是不可磨灭的.斗转星移,历史进入新时期,当今社会的祠堂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新的历史使命.为 ...

  • 国家政策对从西周时代的社会变革看制度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
  •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从西周时代的社会变革看制度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 张 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历史经验表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取得突破性进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文章通过对周初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