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山下前行]改革开放35年我与地大共辉煌

改革开放35年 我与地大共辉煌

刘新华 蔡晓斌 夏文才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作为一名老基建人,我有幸目睹和亲身感受我校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从传承与创新的水乳交融中走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谱写了一曲高校发展的辉煌篇章。而现在正迎着985的朝阳,乘坐T211次特快列车,我校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其它学科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 然而,我校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既是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同时更是凝聚了我校历届领导人的心血和包含了全校各部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这美好时刻,我既感动又感到未来责任更加重大,但是我有足够的信心保证我们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抚今追昔30多年来,是我校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我们基建部门的奋斗历程也是伴随着学校不断壮大的风雨历程。我部门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任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同时也一直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工作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不断进步,不断取得佳绩。

总结起来,我校建校至今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应运而生(1952-966),第二阶段为离京南迁(1966-1987),第三阶段为开拓创新(1987-2002),第四阶段为创建一流(2002-2007)。自1975年定址武汉东湖之滨南望山下,我们基建部门伴随学校的发展也先后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

从1975年到1986年,这是学校基本建设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的时期,也是我们基建部门在校领导的指导下与广大师生一起为学校基础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期。当时,在1973年2月,高元贵院长领导我校选址小组在湖北京广线找新校址,经历了2年的奋斗,才得到了湖北省的最终批复同意建校于南望山下。1975年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完成我校的第一次完整校园建设规划后于当年4月由地院基建教职工自己亲手建立我校第一栋房子—工棚,虽然很粗燥、简陋,但是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更是体现来了我们基建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1976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新校建设正式开始,为了能让教职工先有安身之处,第一栋教职工集体宿舍楼最先破土动工。

当时的建筑施工设备和施工条件决定了建设的速度无法与今天相比,然而学校在那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让更多的贻误了学习时机的青年人早日重返校园,于1977年和1978年分别招收了428名和887名学生。为了保证学校能够如期开学,使学生上课有教室、休息有宿舍,这相当于给我们基建部门下了一个“军令”。但是没有我们完不成的任务,于78年6月抢建的教学楼和第一栋学生宿舍在当年9月如期竣工。在学校正式开始运作之后,接下来的几年是我校大规模、有步骤、有计划的建设时期,可以称作是大中型建设时期。按照规划,新建的设施都是按照3000学生规模来设计的。当时新校园建设的时候经常是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参加劳动,至今我还记得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师生们的喜悦表情,那是一种将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具体行动。

当时建设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等有以“地勘楼”为代表的一批,地勘楼在当时是湖北省重点工程,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成既是国家对我校的重视,也是湖北省对我校建设的支持。在这个时期的武汉各高校建设

中,我校的整体规划是非常合理科学的,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好的开端,才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设计者的伟大智慧以及我们基建人和广大师生的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大型的建设仍是按计划经济来指导控制的,建材尤其是钢材是按计划供给的。为了建设的如期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校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我们基建的领导为了拿到批复计划更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我校的基建项目在当时各高校中还是进行得很顺利、很有特色的。

1985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向国家计委、建委申请验收第二期建校工程,1986年3月通过验收。1976年2月至1985年12月,累计征地840亩,完成建筑面积19.87万平方米,投资额完成7537万元。1985年秋在校学生(含研究生)已经达到了4586人。在这一期的建设中,由于有了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和强有力的指挥,我们基建部门圆满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既保证工程如期竣工,要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控制了工程成本,为学校建设节省了很大一笔投资。我想这是每一位基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完成这一阶段的建设高潮之后,接下来的基础建设是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然而到了94年前后,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在94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我校,并作了“为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这为我校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契机,这也是我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从1993年到1996年,由于我校开始执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使得每年招生的人数递增,而原来按初期建设规模为3000学生人数的学校基础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使得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室、体育馆等资源不足,这就需要再次抢建一批教学楼、宿舍等楼房,例如58栋就是开始扩招后建的第一栋宿舍楼。然而这时的报建程序和资金来源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一个考验。最后我们决定把本该报教育部的计划改报省计划,在资金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我们只有自力更生,学校通过自筹、向银行贷款和施工方垫资等措施解决了资金问题,成功地为后续建设开了个好头。正是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和我们基建人的奋斗,终于在9月开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家”。而与此类似的情况在其它高校并没有得到如此圆满而高效的解决,有的学校直到当年11月份才正常开学。

接下来第二年就是60#宿舍楼、学生食堂、体育管、游泳池等的建设。在这里,我觉得体育馆、游泳池和食堂(现在的弘毅堂)在当时能够建成是相当不容易的!倒不是说建造本身的难度,而是当时要想在国家教育投资有限的时期,在高校能投资建设体育与文艺场馆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建成了。这里凝聚了我们学校领导的运筹帷幄,也包含了我们基建人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比如建游泳池是因为考虑到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搞地质的学生要经常出野外实习,可能会经常遇到各种恶劣环境,那么学会游泳也是十分必要的。鉴于这一点我们的申报计划才得到顺利批复。然而像现在经常承办各种演出和学校大型活动的弘毅堂的建成就实属不易了,为了促成弘毅堂的建成,我们当时是按学生食堂的项目申报,最后按照文艺演出和学生活动场馆的要求完成设计的。由此可见,学校这一时期的发展,条件十分艰难,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

高校改革的步伐还在大步前进,其中扩招就是最明显的。从1997年到2001年,我校紧抓这次机遇,全日制学生招生规模由1996年的1650人增长到2001年的3670人,而在校生的规模由1996年的5324人增长到2001年的12086人,

跳上了万人大学的台阶。在为学校发展壮大欢欣鼓舞的同时,又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当前已有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学校新的教学和整体发展的要求而忧虑,但是这个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2003年学校收购了湖北机床厂用地(即北校区),并进行了改造维修及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用房等,这又迎来了我校基础建设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同样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有了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我们基建部门所有同志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师生的支持,我们已经不再畏惧任何一个难题。比如当时我校的西区和北区被南望山阻隔,为了方便两区的的师生往来上课和交流,学校决定打通这一阻隔,最后在沿山坳处修一条翻山的路和修建隧道的两个方案中选择了建隧道这一方案。因为建隧道的成本虽高,但是隧道的距离短,方便通行而且安全。就在武汉丰达公司完成勘察、铁四院完成设计以及学校完成施工招投标等工作准备施工时,又考虑到当时选址时比较注重经济要素而没有考虑到实际效果这一因素,临时将隧道路线改为沿操场东路,这样隧道出入口明显,效果更好,虽然距离较设计的长。然而,由于施工的图纸是按设计平移的,但是施工处的地质条件(由于未补勘,施工掘进后结果表明)却远比勘察出的恶劣,施工时是南北同时掘进的,在南边掘进10多米的时候,出现了意外的塌。因为塌方处灰岩夹泥、地下水丰富、裂隙发育、围岩不稳定而使得衬砌强度不够出现冒顶。但这一意外并没有造成施工人员受伤,只是部分设备被埋,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按照施工方案和紧急预案文明施工,我们基建处管理人员从中协调、科学管理,坚守在一线,更是一刻也不敢松懈!为了尽快处理这一紧急情况,张处长带领由工程学院的工程地质专业与测绘专业的教授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施工现场查看并和施工方的技术人员一起商讨解决方案。最后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加强衬砌可以继续施工。同时借助我校的测量方面的优势资源和技术采取GPS定位,最后在南北贯通时误差紧在30公分以内,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尤其是在校园工程中达到这一成果。最后在我们基建处与施工方的共同奋战下,保证了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2004年4月,地大隧道竣工通行,这标志着西、北两校区成功“会师”,同时也成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与此同时竣工的还有以北区综合楼为代表的现代化设施齐全、结构形式(采用大跨度网架结构屋面)新颖的教学楼,这一工程不仅工程量大而且工期短。当时是04年元月份开工,为了赶在9月份04级新生开学前竣工,我们基建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承建此工程的省建五公司项目组一起放弃春节的假日休息甚至是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争分夺秒地奋战在施工现场,当时由于春节临近工人不够,在土方工程施工时,连省建五公司的一些领导都亲自参与到工程的建设中来,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感动!另外这一工程还有一大难点就是网架的施工,因为网架高度有20多米,而且中间还带有一个半球体,其中还要考虑排水设施等,所以工艺复杂,施工安全难以保证,还要搭设满堂脚手架。不过这些困难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建好后的综合楼座落在东湖边的树林里,大楼不仅设计科学合理、动静分开、造型优美,而且还有设有观光台,借着东湖的美丽风景,与其融汇一体,透出北区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北区建筑中首屈一指的。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应属我校的邵逸夫博物馆工程了,该工程不仅是我校建设工程中获得湖北省建筑类奖项最多的一个,如湖北省“楚天杯”金奖、省优质工程奖、先进施工技术奖、优秀监理奖等六项,而且在2006年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之不愧的我校标志性建筑。之所以如此,那当然是与它的科学设计

和优质施工以及我们校领导的重视、基建全体员工的努力分不开的。首先该工程的资金是由邵逸夫先生的捐赠款和教育部的拨款组成的,它的设计也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博物馆设计要求设计的,如电梯、中央空调、安防等设施一应俱全。然后在方案评审中也是别具一格,先由专家组对竞标的方案评审,再将各设计方案公开,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形成社会评审。最后两种评审结果都是中南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这也表明专家评审与社会评审的意见是一致的、效果是最好的,而现实的效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博物馆造型丰富,尤其是椭球体展厅,更是引人注目。但椭球体的施工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是大跨的曲线异型结构,是没有现成的模板和已有的放样经验的。最后施工单位通过现在电脑上模拟放样,再请设计院审核,达到设计要求后才开始施工,所以才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满足了设计要求,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2006年教育部评审专家组认为:该工程建设程序规范、验收资料齐、馆内功能齐全、社会效益好,符合项目要求。全我校自开馆以来,不仅满足了我校师生的教学要求,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社会人士了解我校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当本科生的扩招趋于稳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的扩招,所以05、06年先后在东区改建了新一、新二、新三等一批研究生宿舍和博士生宿舍楼。当然更大的建设和发展规划都已经在我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来了,有的项目甚至已经落实到图纸设计阶段。

再来看看现在我校的基本数据,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现在校园占地面积为1299.21亩,完成十一五规划后将达到1600亩,而到2010年在册学生人数将达到23588人。那时,学校的规划和校园布局将更加科学合理,校园绿化率也将大幅提高,各种学生运动健身场馆更加完善齐全,学校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纵观30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无不影响着我们基建部门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是学校这个高速运行的列车的一个车轮,学校的辉煌的明天必将在我们这里得到见证,我们基建人的努力奋斗也必将为学校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这里,我更要为在这30年来,为了做好基建部门的本职工作,尽心尽责,无怨无悔,为了学习校的发展,从大局出发,放弃寒暑假的休息而坚守岗位的每一位曾在基建工作过或至今还仍在默默奉献着的同志而感到骄傲!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30年,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硕果累累的30年,作为学校基建部门的一名普通工作者,见证了这样一段历史,既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骄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基建处把取得的成绩作为新起点,以更加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开拓精神,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35年 我与地大共辉煌

刘新华 蔡晓斌 夏文才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作为一名老基建人,我有幸目睹和亲身感受我校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从传承与创新的水乳交融中走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谱写了一曲高校发展的辉煌篇章。而现在正迎着985的朝阳,乘坐T211次特快列车,我校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其它学科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 然而,我校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既是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同时更是凝聚了我校历届领导人的心血和包含了全校各部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这美好时刻,我既感动又感到未来责任更加重大,但是我有足够的信心保证我们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抚今追昔30多年来,是我校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我们基建部门的奋斗历程也是伴随着学校不断壮大的风雨历程。我部门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任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同时也一直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工作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不断进步,不断取得佳绩。

总结起来,我校建校至今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应运而生(1952-966),第二阶段为离京南迁(1966-1987),第三阶段为开拓创新(1987-2002),第四阶段为创建一流(2002-2007)。自1975年定址武汉东湖之滨南望山下,我们基建部门伴随学校的发展也先后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

从1975年到1986年,这是学校基本建设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的时期,也是我们基建部门在校领导的指导下与广大师生一起为学校基础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期。当时,在1973年2月,高元贵院长领导我校选址小组在湖北京广线找新校址,经历了2年的奋斗,才得到了湖北省的最终批复同意建校于南望山下。1975年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完成我校的第一次完整校园建设规划后于当年4月由地院基建教职工自己亲手建立我校第一栋房子—工棚,虽然很粗燥、简陋,但是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更是体现来了我们基建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1976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新校建设正式开始,为了能让教职工先有安身之处,第一栋教职工集体宿舍楼最先破土动工。

当时的建筑施工设备和施工条件决定了建设的速度无法与今天相比,然而学校在那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让更多的贻误了学习时机的青年人早日重返校园,于1977年和1978年分别招收了428名和887名学生。为了保证学校能够如期开学,使学生上课有教室、休息有宿舍,这相当于给我们基建部门下了一个“军令”。但是没有我们完不成的任务,于78年6月抢建的教学楼和第一栋学生宿舍在当年9月如期竣工。在学校正式开始运作之后,接下来的几年是我校大规模、有步骤、有计划的建设时期,可以称作是大中型建设时期。按照规划,新建的设施都是按照3000学生规模来设计的。当时新校园建设的时候经常是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参加劳动,至今我还记得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师生们的喜悦表情,那是一种将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具体行动。

当时建设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等有以“地勘楼”为代表的一批,地勘楼在当时是湖北省重点工程,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成既是国家对我校的重视,也是湖北省对我校建设的支持。在这个时期的武汉各高校建设

中,我校的整体规划是非常合理科学的,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好的开端,才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设计者的伟大智慧以及我们基建人和广大师生的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大型的建设仍是按计划经济来指导控制的,建材尤其是钢材是按计划供给的。为了建设的如期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校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我们基建的领导为了拿到批复计划更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我校的基建项目在当时各高校中还是进行得很顺利、很有特色的。

1985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向国家计委、建委申请验收第二期建校工程,1986年3月通过验收。1976年2月至1985年12月,累计征地840亩,完成建筑面积19.87万平方米,投资额完成7537万元。1985年秋在校学生(含研究生)已经达到了4586人。在这一期的建设中,由于有了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和强有力的指挥,我们基建部门圆满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既保证工程如期竣工,要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控制了工程成本,为学校建设节省了很大一笔投资。我想这是每一位基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完成这一阶段的建设高潮之后,接下来的基础建设是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然而到了94年前后,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在94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我校,并作了“为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这为我校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契机,这也是我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从1993年到1996年,由于我校开始执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使得每年招生的人数递增,而原来按初期建设规模为3000学生人数的学校基础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使得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室、体育馆等资源不足,这就需要再次抢建一批教学楼、宿舍等楼房,例如58栋就是开始扩招后建的第一栋宿舍楼。然而这时的报建程序和资金来源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一个考验。最后我们决定把本该报教育部的计划改报省计划,在资金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我们只有自力更生,学校通过自筹、向银行贷款和施工方垫资等措施解决了资金问题,成功地为后续建设开了个好头。正是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和我们基建人的奋斗,终于在9月开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家”。而与此类似的情况在其它高校并没有得到如此圆满而高效的解决,有的学校直到当年11月份才正常开学。

接下来第二年就是60#宿舍楼、学生食堂、体育管、游泳池等的建设。在这里,我觉得体育馆、游泳池和食堂(现在的弘毅堂)在当时能够建成是相当不容易的!倒不是说建造本身的难度,而是当时要想在国家教育投资有限的时期,在高校能投资建设体育与文艺场馆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建成了。这里凝聚了我们学校领导的运筹帷幄,也包含了我们基建人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比如建游泳池是因为考虑到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搞地质的学生要经常出野外实习,可能会经常遇到各种恶劣环境,那么学会游泳也是十分必要的。鉴于这一点我们的申报计划才得到顺利批复。然而像现在经常承办各种演出和学校大型活动的弘毅堂的建成就实属不易了,为了促成弘毅堂的建成,我们当时是按学生食堂的项目申报,最后按照文艺演出和学生活动场馆的要求完成设计的。由此可见,学校这一时期的发展,条件十分艰难,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

高校改革的步伐还在大步前进,其中扩招就是最明显的。从1997年到2001年,我校紧抓这次机遇,全日制学生招生规模由1996年的1650人增长到2001年的3670人,而在校生的规模由1996年的5324人增长到2001年的12086人,

跳上了万人大学的台阶。在为学校发展壮大欢欣鼓舞的同时,又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当前已有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学校新的教学和整体发展的要求而忧虑,但是这个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2003年学校收购了湖北机床厂用地(即北校区),并进行了改造维修及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用房等,这又迎来了我校基础建设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同样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有了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我们基建部门所有同志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师生的支持,我们已经不再畏惧任何一个难题。比如当时我校的西区和北区被南望山阻隔,为了方便两区的的师生往来上课和交流,学校决定打通这一阻隔,最后在沿山坳处修一条翻山的路和修建隧道的两个方案中选择了建隧道这一方案。因为建隧道的成本虽高,但是隧道的距离短,方便通行而且安全。就在武汉丰达公司完成勘察、铁四院完成设计以及学校完成施工招投标等工作准备施工时,又考虑到当时选址时比较注重经济要素而没有考虑到实际效果这一因素,临时将隧道路线改为沿操场东路,这样隧道出入口明显,效果更好,虽然距离较设计的长。然而,由于施工的图纸是按设计平移的,但是施工处的地质条件(由于未补勘,施工掘进后结果表明)却远比勘察出的恶劣,施工时是南北同时掘进的,在南边掘进10多米的时候,出现了意外的塌。因为塌方处灰岩夹泥、地下水丰富、裂隙发育、围岩不稳定而使得衬砌强度不够出现冒顶。但这一意外并没有造成施工人员受伤,只是部分设备被埋,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按照施工方案和紧急预案文明施工,我们基建处管理人员从中协调、科学管理,坚守在一线,更是一刻也不敢松懈!为了尽快处理这一紧急情况,张处长带领由工程学院的工程地质专业与测绘专业的教授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施工现场查看并和施工方的技术人员一起商讨解决方案。最后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加强衬砌可以继续施工。同时借助我校的测量方面的优势资源和技术采取GPS定位,最后在南北贯通时误差紧在30公分以内,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尤其是在校园工程中达到这一成果。最后在我们基建处与施工方的共同奋战下,保证了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2004年4月,地大隧道竣工通行,这标志着西、北两校区成功“会师”,同时也成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与此同时竣工的还有以北区综合楼为代表的现代化设施齐全、结构形式(采用大跨度网架结构屋面)新颖的教学楼,这一工程不仅工程量大而且工期短。当时是04年元月份开工,为了赶在9月份04级新生开学前竣工,我们基建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承建此工程的省建五公司项目组一起放弃春节的假日休息甚至是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争分夺秒地奋战在施工现场,当时由于春节临近工人不够,在土方工程施工时,连省建五公司的一些领导都亲自参与到工程的建设中来,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感动!另外这一工程还有一大难点就是网架的施工,因为网架高度有20多米,而且中间还带有一个半球体,其中还要考虑排水设施等,所以工艺复杂,施工安全难以保证,还要搭设满堂脚手架。不过这些困难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建好后的综合楼座落在东湖边的树林里,大楼不仅设计科学合理、动静分开、造型优美,而且还有设有观光台,借着东湖的美丽风景,与其融汇一体,透出北区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北区建筑中首屈一指的。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应属我校的邵逸夫博物馆工程了,该工程不仅是我校建设工程中获得湖北省建筑类奖项最多的一个,如湖北省“楚天杯”金奖、省优质工程奖、先进施工技术奖、优秀监理奖等六项,而且在2006年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之不愧的我校标志性建筑。之所以如此,那当然是与它的科学设计

和优质施工以及我们校领导的重视、基建全体员工的努力分不开的。首先该工程的资金是由邵逸夫先生的捐赠款和教育部的拨款组成的,它的设计也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博物馆设计要求设计的,如电梯、中央空调、安防等设施一应俱全。然后在方案评审中也是别具一格,先由专家组对竞标的方案评审,再将各设计方案公开,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形成社会评审。最后两种评审结果都是中南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这也表明专家评审与社会评审的意见是一致的、效果是最好的,而现实的效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博物馆造型丰富,尤其是椭球体展厅,更是引人注目。但椭球体的施工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是大跨的曲线异型结构,是没有现成的模板和已有的放样经验的。最后施工单位通过现在电脑上模拟放样,再请设计院审核,达到设计要求后才开始施工,所以才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满足了设计要求,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2006年教育部评审专家组认为:该工程建设程序规范、验收资料齐、馆内功能齐全、社会效益好,符合项目要求。全我校自开馆以来,不仅满足了我校师生的教学要求,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社会人士了解我校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当本科生的扩招趋于稳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的扩招,所以05、06年先后在东区改建了新一、新二、新三等一批研究生宿舍和博士生宿舍楼。当然更大的建设和发展规划都已经在我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来了,有的项目甚至已经落实到图纸设计阶段。

再来看看现在我校的基本数据,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现在校园占地面积为1299.21亩,完成十一五规划后将达到1600亩,而到2010年在册学生人数将达到23588人。那时,学校的规划和校园布局将更加科学合理,校园绿化率也将大幅提高,各种学生运动健身场馆更加完善齐全,学校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纵观30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无不影响着我们基建部门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是学校这个高速运行的列车的一个车轮,学校的辉煌的明天必将在我们这里得到见证,我们基建人的努力奋斗也必将为学校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这里,我更要为在这30年来,为了做好基建部门的本职工作,尽心尽责,无怨无悔,为了学习校的发展,从大局出发,放弃寒暑假的休息而坚守岗位的每一位曾在基建工作过或至今还仍在默默奉献着的同志而感到骄傲!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30年,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硕果累累的30年,作为学校基建部门的一名普通工作者,见证了这样一段历史,既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骄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基建处把取得的成绩作为新起点,以更加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开拓精神,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关内容

  • 长路中的求索
  • 沿着逶迤的石阶前行,不时转入静谧的山谷听小溪潺潺,细吟抑或来到山头深深感触"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味. 回顾山下的城市,掩映在无边青翠的树丛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与年轻.偶尔伴着海风传来的白莲济堂的钟声汇为正午的序曲. 为了更好地增进<大洋人>作者与编委 ...

  • 我与母校共成长
  • 我 与 母 校 共 成 长 院系:外国语学院 班级:11级普本商务英语二班 学号:1101200193 姓名:林纯纯 联系方式:[1**********] 我在成母校是你陪伴我成长,今天是你的生日,快乐!我要与你一起分享!母校也在成长,也在进步,时间过的真快,眨眼之间,我已在母校度过了三年.回想这悄 ...

  • 我与支行共前行主题演讲稿
  • 我与支行共前行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xx 银行普兰店支行的见习前台柜员xx .首先,感谢领导和大家的信任与支持,给了我这次展示自我风采.传承企业文化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专业专注创新精神,共铸优质服务品牌. 2009年,是我终生难忘而又注定某种机缘的一 ...

  • 浩中征文砥砺奋进的五年
  •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与前郭共成长 浩特芒哈向中学 学生 王浩然 国家的伟大,莫过于和奋斗成就逐梦传奇:记者的荣光,莫过于用笔墨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挽住云河洗青天,物化又与岁华新砥砺前行,团结奋进,1是党的18以来我国改革发展的鲜明特征和生动写照.这5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即不平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

  • 谱给西北大学的四季
  • 如同孩子一般,闪着单纯倔强的眼眸,我的小手拽着您的衣角,西大(西北大学简称,下文同),我的母亲,用温柔的爱抚带我走进喧嚣城市里那片宁静的校园. 如同学童一般,怀着远大崇高的理想,我的稚手握住您的手掌,西大,我的老师,用公诚勤朴教我在学海无涯的漫漫征程中学会坚持. 如同朋友一般,携着温馨真挚的慰藉,我 ...

  • 我与邮储银行共成长
  • 我与邮储银行共成长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2008年5月22日,伴随着全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步伐,邮政告别了以前只存不贷的历史,一支金融领域的新生力量--邮政储蓄银行应运而生.经过短暂三年的不懈努力,邮政储蓄银 ...

  • 过大孤山小孤山
  •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lǎo)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 ...

  • 写作: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情节的波澜
  • 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情节的波澜 [学习目标] 清楚有序地叙述一件事,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情节的波澜. [病文呈现] 喀纳斯历险记 阳光明媚的春天,妈妈和她的同事李阿姨带着我和凯凯踏上了喀纳斯这块被誉为"东方日内瓦"的人间净土. 那天下午,我和凯凯在湖边的树林里玩打仗的游戏,妈妈她们则沿着 ...

  • 乘坐马车的回味
  • 天下功夫出少林 上个世纪的1982年中国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问世,顿时就火遍了神州四海.电影<少林寺>,演绛的是一段少林和尚和牧羊女之间凄美温婉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行侠仗义的悲壮故事.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有无数的热血青年在看过电影之后,唱着<少林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