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

作者:杨治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03期

  1 引言

  众所周知,心理学有着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则更是如此。

  早在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Locke 就曾用“观念的联结”来描述学习和记忆的产生过程。其中,“理性”的联结相当于学习和记忆的意识过程,而“偶然”的联结则类似于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实验室关于学习和记忆无意识过程的研究证据最初来自Ebbinghaus(1885),这位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在运用节省法测量记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记忆的第三大类——无意识记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方法学上的困难,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它们隐匿在“冰山”之下,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存在。

  无意识过程作为心理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则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以及其他实验中陆续发现了无须意识参与的记忆过程。此后,Graf和Shacter(1985)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正常被试中也验证了这种记忆过程的存在,并称之为内隐记忆;与之相对,研究者将那些要求意识监督的记忆过程称为外显记忆。在内隐记忆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操纵被试、注意、年龄、智力等因素)出发,致力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因而形成了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逻辑,即“分离逻辑”。分离逻辑一方面促进了内隐记忆在其实验室任务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也使作用于记忆的意识、无意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实验中。

  事实上,相比内隐记忆,学习的无意识研究似乎更早一些。1967年,Reber采用人工语法范式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无意识过程——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最初的实验证据建立在它与外显学习的分离基础之上,研究者通过操纵人工材料(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动态系统等)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测验条件来分离学习的意识、无意识过程。尽管内隐学习在早期研究中表现出与外显学习截然不同的性质,但是在学习任务,特别是自然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中,二者总是同时出现、相互作用,正如郭秀艳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可能包含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这促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发掘学习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动态”关系。

  2 研究展望

  在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过程中,不仅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也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1)多重记忆的划分 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思想渊源已久:信息加工学说按照记忆的储存时间将其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Tulving 按照记忆信息的类型将其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从记忆的底层机制出发,并为多重记忆系统提供实验证据的则是内隐记忆的研究,根据记忆加工过程中意识的参与情况,记忆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多重记忆系统的建立促使记忆在更多方面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记忆的时间指向将其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按照记忆提取的真实程度将其分为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等。

  (2)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带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意识革命,1986年,Weiskrantz报告的一例盲视病人促成了无意识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无觉察知觉;随后,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ji 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将无意识研究扩张到了社会认知领域。当前,无意识这一概念已迅速蔓延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

  (3)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一方面使原有的实验室研究方法衍生出更多的变式,例如用以研究内隐学习的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SRT)任务就类似于原来的选择反应时,通过被试对随机序列和固定序列的反应时差值来获得内隐学习效应;另一方面,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实验思想和具体方法,例如用以分离不同心理加工过程的实验性分离假设:当同一自变量使不同的测验任务有不一致的结果,就可以推断完成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存在差异。分离逻辑促进了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区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为建立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作出了贡献。通过设置、调节神经网络的相应参数,研究者就能够从网络结构的变化趋势推测学习和记忆的共同心理加工过程。

  (4)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因此探讨学习记忆过程所对应的神经生理变化情况就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随着神经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研究已经能够在进行心理实验的同时,借助神经心理学和ERP(Event-based 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记录仪、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脑成像技术准确记录被试的生理反应,为学习、记忆实验中行为指标的解释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40年来,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进展:研究内容从实验室的人工材料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对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表面特征的探讨深入到逐渐统一的底层机制;研究方法从以往的人工语法范式、序列学习范式发展到具有高度生态意义的真实材料研究范式,从借助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对意识、无意识过程的推断演变成加工分离程序对意识、无意识成分的直接计算,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直接模拟。

作者:杨治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03期

  1 引言

  众所周知,心理学有着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则更是如此。

  早在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Locke 就曾用“观念的联结”来描述学习和记忆的产生过程。其中,“理性”的联结相当于学习和记忆的意识过程,而“偶然”的联结则类似于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实验室关于学习和记忆无意识过程的研究证据最初来自Ebbinghaus(1885),这位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在运用节省法测量记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记忆的第三大类——无意识记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方法学上的困难,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它们隐匿在“冰山”之下,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存在。

  无意识过程作为心理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则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以及其他实验中陆续发现了无须意识参与的记忆过程。此后,Graf和Shacter(1985)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正常被试中也验证了这种记忆过程的存在,并称之为内隐记忆;与之相对,研究者将那些要求意识监督的记忆过程称为外显记忆。在内隐记忆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操纵被试、注意、年龄、智力等因素)出发,致力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因而形成了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逻辑,即“分离逻辑”。分离逻辑一方面促进了内隐记忆在其实验室任务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也使作用于记忆的意识、无意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实验中。

  事实上,相比内隐记忆,学习的无意识研究似乎更早一些。1967年,Reber采用人工语法范式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无意识过程——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最初的实验证据建立在它与外显学习的分离基础之上,研究者通过操纵人工材料(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动态系统等)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测验条件来分离学习的意识、无意识过程。尽管内隐学习在早期研究中表现出与外显学习截然不同的性质,但是在学习任务,特别是自然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中,二者总是同时出现、相互作用,正如郭秀艳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可能包含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这促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发掘学习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动态”关系。

  2 研究展望

  在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过程中,不仅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也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1)多重记忆的划分 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思想渊源已久:信息加工学说按照记忆的储存时间将其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Tulving 按照记忆信息的类型将其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从记忆的底层机制出发,并为多重记忆系统提供实验证据的则是内隐记忆的研究,根据记忆加工过程中意识的参与情况,记忆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多重记忆系统的建立促使记忆在更多方面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记忆的时间指向将其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按照记忆提取的真实程度将其分为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等。

  (2)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带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意识革命,1986年,Weiskrantz报告的一例盲视病人促成了无意识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无觉察知觉;随后,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ji 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将无意识研究扩张到了社会认知领域。当前,无意识这一概念已迅速蔓延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

  (3)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一方面使原有的实验室研究方法衍生出更多的变式,例如用以研究内隐学习的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SRT)任务就类似于原来的选择反应时,通过被试对随机序列和固定序列的反应时差值来获得内隐学习效应;另一方面,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实验思想和具体方法,例如用以分离不同心理加工过程的实验性分离假设:当同一自变量使不同的测验任务有不一致的结果,就可以推断完成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存在差异。分离逻辑促进了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区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为建立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作出了贡献。通过设置、调节神经网络的相应参数,研究者就能够从网络结构的变化趋势推测学习和记忆的共同心理加工过程。

  (4)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因此探讨学习记忆过程所对应的神经生理变化情况就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随着神经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研究已经能够在进行心理实验的同时,借助神经心理学和ERP(Event-based 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记录仪、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脑成像技术准确记录被试的生理反应,为学习、记忆实验中行为指标的解释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40年来,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进展:研究内容从实验室的人工材料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对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表面特征的探讨深入到逐渐统一的底层机制;研究方法从以往的人工语法范式、序列学习范式发展到具有高度生态意义的真实材料研究范式,从借助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对意识、无意识过程的推断演变成加工分离程序对意识、无意识成分的直接计算,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直接模拟。


相关内容

  •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6):810~8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 李 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摘 要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代表了人类学习与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它们打开了理解人类无意识奥妙的大 ...

  • 无意识认知的探索
  • 作者:杨治良周颖李林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年10期 分类号 B842.1 上世纪后20年,无意识认知的研究(如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和内隐社会认知等)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哲学上对无意识的探讨由来已久[1],例如笛卡尔在17世纪就明确涉及内隐记忆的现象:莱布尼兹(1704)在<人 ...

  • 普通心理学
  •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研究(一)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A.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 感受性 阈限感觉 B. 情绪和动机 C. 能力和人格(个性) (二 ...

  • 人对世界的认识-记忆
  • 第七章 记忆 本章目标 理解记忆的结构和过程. 了解心理学对记忆机制的研究. 理解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之间的关系. 明白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关系. 有效利用遗忘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第一节 一. 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是记忆. 从加 ...

  • 普通心理学重点 华东师范大学
  • 概述 选择 1.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了解构成意识的元素,进而探求这些基本元素如何合成复杂的意识经验的学派是结构主义. 2.实验内省法是结构主义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 3.受进化论影响较大,强调研究心理适应环境的功能的学派是机能主义. 4.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 ...

  • 大脑学习的原理和本质
  • 高速学习的奥秘:大脑的不同学习机制 一.成人和儿童使用不同的大脑学习 根据大脑科学家和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两个绝然不同的信息处理中心!一个是快速脑,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也具有超级快速的计算能力,拥有本能和直觉的反应!它采用潜意识和直觉的方式学习和记忆,具有极大的信息 ...

  •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返回页首)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设置课程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 ...

  •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 作者:陶沙李蓓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02期 中图分类号:B8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2)04-0012-08 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前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以有控制的.分析性和逻辑性为特征的认知过程 ...

  • 语音意识对扩大听力词汇量的促进作用_吴兰
  • 第19卷 第6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V ol.19 No.6 2006年06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e. 2006 语音意识对扩大听力词汇量的促进作用 吴 兰 (武汉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