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分析模型等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从产业的概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发展以及内涵,并比较分析了几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分析模型,最后提出了新的分析模型。

  关键词:产业 产业竞争力 钻石模型

  

  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对竞争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扩大了竞争力理论应用的范围。这些研究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竞争力研究;二是中观层面上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三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从而竞争力被分为了国家(国际、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中,虽然有各自的要素组合与功能发挥的特点,但产业竞争力无疑处于中枢地位。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产业

  产业的概念是随着18世纪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一般将其定义为一个集合:它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这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简新华,巍珊;2005)。从这个定义里我们能看出社会分工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细化,它们是相伴发展的。

  (二)产业竞争力

  通过对目前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却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派别。现将其归纳如下:

  1.生产的角度。迈克尔• 波特(2002)从产业和企业开始研究国家竞争力。他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是单位投入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和一国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国际竞争环境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汪莹,2008)将其概括为“国际环境学说”。金碚(1997)定义产业竞争力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相对于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利的能力。刘小铁(2003)将其总结为“市场力+生产力”。后来金碚在《竞争力经济学》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裴长洪(2002)从产业“集合”的属性出发认为产业竞争力首先体现为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或产品)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这时竞争力将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即质量、成本、价格等一般市场比较因素。蔡等(2003)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竞争力的来源之一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选择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能否识别和遵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获得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3.综合能力的角度。郭京福(2004)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强调生产差异化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高效配置及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表现在市场上如产品价格、成本、质量、服务、品牌和差异化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差异化能力。盛世豪(1999)给出了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张超(2002)以生产效率为核心将其定义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因此提出了产业组织效率理论。

  

  不难看出以上几种论述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决定着产出水平,即在质量等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决定产品的数量方面;竞争环境。有利的竞争环境可以带来外部经济;生产能力和生产优势。质量、价格、成本技术等优势最终体现为赢利能力。本文更倾向于综合能力的观点,认为它是以提高生产率为动力,以实现市场占有为目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的竞争能力的实现。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来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竞争力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一类产业或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够出口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即意味着这个国家、产业或企业具有某种优势或竞争力。竞争力的研究从此走向多角度化。

  (一)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体系从各国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必然和根源,这两种差异也正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绝对成本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动力,也是竞争力的所在。大卫•李嘉图(187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与俄林发现相对成本产生于要素禀赋的差异,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简称H-O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密集地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新贸易理论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要素禀赋理论与美国的实际贸易情况相矛盾,提出了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从此,有关竞争力的研究出现了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理论,主要有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和规模经济理论。

  波斯纳(Michael Posner)1961年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中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认为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凭着技术领先优势向国外出口这种新产品,但贸易也同时促进技术落后的“模仿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最后贸易随着技术差距的消失而消失。1966年Raymoud Vernon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于《产品贸易》一书中首次提出五阶段论,后又经由威尔斯(Louis TWells)和赫希(Hirsoh)等人加以发展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竞争阶段,最后技术创新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1980年开始,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观察到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并据此分析发现规模经济带来了产业内分工的细致化和产品异质性的提高,规模经济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三)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从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开始的,其后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具体论证了价值链理论。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这是他的理论的一个集合和凝结。另外他的产业竞争力“四阶段理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四)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开发研究院(IMD)《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4)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并以此得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公式表述为: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先制造, 然后通过国际化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

  (五)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金碚(1997)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具体的贸易中互相联系: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竞争优势来体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而后者强调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

  除了以上理论,微观经济学也从数量方面定义了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用价格成本之比来衡量,即价格/成本(value/Cost,简称V/C)。其中V=Sc+π+C,Sc为消费者剩余,π为经济利润。产业组织经济学从产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厂商策略行为、厂商博弈行为等方面对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贸易理论重在对于价格、要素等“差异”的描述;新古典理论着重“差异”的解释,现代竞争力理论更注重竞争力的创造和计量分析。

  

  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细化分析提供了基础,后来的学者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更便于定性比较和定量分析的模型。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其后的学者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丰富。比如鲁格曼和克鲁兹(1993)在分析加拿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时形成的“双钻石模型”;韩国汉城大学教授赵东成(1994)在分析韩国的产业竞争力时提出的“九因素模型” 等,他们根据实际的侧重点不同对钻石模型做了变形和修改。针对我国现实,张金昌(2002)提出的“九因素分析法”以及刘小铁(2004) 提出的“五要素论” 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际操作性。

  金碚等(1997,1998)提出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认为一国的产业竞争力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产业的组织问题,应该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来体现,从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原因”入手逐渐深入到对竞争力的实现―竞争结果的分析 (见图1)。

  波特的“钻石模型”:该模型主要解决产业或企业如何长期赢利的问题。它通过对复杂数据和资料的比较分析和提炼,总结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的菱形图(见图2)。他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这两个重要变量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其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能否利用机会以及如何利用机会还要取决于四种基本因素。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在于对四个关键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上。

  

  新模型的提出

  

  通过以上几种理论模型的学习以及经济学和和管理学的知识,本文认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钻石模型”应该加入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世界分工的精细化以及产业内交换的频繁,产业竞争还应关注产业内的合作互利行为;对于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改进的动态过程。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循环分析模型(见图3):

  宏观客体。宏观客体是企业生存、发展,产业赖以生存的母体,更是竞争力产生的土壤。结合“钻石模型”,本文认为宏观环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企业外部环境。除了包括相关支持性产业、竞争对手的状况外,也应该看到 跨国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对于一个产业的竞争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宽松的环境可以给予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反紧张的国际态势则会产生消极甚至抑制的作用。第二,机遇。机遇在一个产业的扩张发展中有时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要求企业决策者有着与时俱进的眼光。第三,国家政策。国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现全民利益取向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的经济政策起着导向作用,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微观主体。一个产业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民族文化;产品是一个产业的灵魂;企业内部环境:如企业战略尤其是品牌策略已经发挥着产品识别的作用,企业结构等从组织形式上决定着某个产业的运行模式和效率。

  实现手段和途径。技术决定着生产效率;广告和包装决定着产品推广度;售后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创新是一个产业和企业长久生存和实现规模经济的保障。品牌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直至一个产业的代言人,有着巨大的无形价值。

  竞争力的实现结果。竞争力的结果一定是可以量化的,本文认为可以从市场的实现―市场占有率以及利润的实现―利润率来检测一个产业的竞争力的大小,并且这个结果可以将信息重新返回到宏观客体及微观主体上,以便实现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简新华,巍珊.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5.蔡�,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2)

  6.郭京福.产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4 (14)

  ◆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分析模型等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从产业的概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发展以及内涵,并比较分析了几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分析模型,最后提出了新的分析模型。

  关键词:产业 产业竞争力 钻石模型

  

  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对竞争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扩大了竞争力理论应用的范围。这些研究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竞争力研究;二是中观层面上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三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从而竞争力被分为了国家(国际、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中,虽然有各自的要素组合与功能发挥的特点,但产业竞争力无疑处于中枢地位。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产业

  产业的概念是随着18世纪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一般将其定义为一个集合:它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这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简新华,巍珊;2005)。从这个定义里我们能看出社会分工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细化,它们是相伴发展的。

  (二)产业竞争力

  通过对目前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却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派别。现将其归纳如下:

  1.生产的角度。迈克尔• 波特(2002)从产业和企业开始研究国家竞争力。他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是单位投入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和一国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国际竞争环境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汪莹,2008)将其概括为“国际环境学说”。金碚(1997)定义产业竞争力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相对于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利的能力。刘小铁(2003)将其总结为“市场力+生产力”。后来金碚在《竞争力经济学》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裴长洪(2002)从产业“集合”的属性出发认为产业竞争力首先体现为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或产品)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这时竞争力将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即质量、成本、价格等一般市场比较因素。蔡等(2003)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竞争力的来源之一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选择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能否识别和遵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获得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3.综合能力的角度。郭京福(2004)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强调生产差异化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高效配置及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表现在市场上如产品价格、成本、质量、服务、品牌和差异化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差异化能力。盛世豪(1999)给出了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张超(2002)以生产效率为核心将其定义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因此提出了产业组织效率理论。

  

  不难看出以上几种论述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决定着产出水平,即在质量等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决定产品的数量方面;竞争环境。有利的竞争环境可以带来外部经济;生产能力和生产优势。质量、价格、成本技术等优势最终体现为赢利能力。本文更倾向于综合能力的观点,认为它是以提高生产率为动力,以实现市场占有为目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的竞争能力的实现。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来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竞争力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一类产业或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够出口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即意味着这个国家、产业或企业具有某种优势或竞争力。竞争力的研究从此走向多角度化。

  (一)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体系从各国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必然和根源,这两种差异也正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绝对成本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动力,也是竞争力的所在。大卫•李嘉图(187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与俄林发现相对成本产生于要素禀赋的差异,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简称H-O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密集地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新贸易理论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要素禀赋理论与美国的实际贸易情况相矛盾,提出了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从此,有关竞争力的研究出现了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理论,主要有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和规模经济理论。

  波斯纳(Michael Posner)1961年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中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认为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凭着技术领先优势向国外出口这种新产品,但贸易也同时促进技术落后的“模仿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最后贸易随着技术差距的消失而消失。1966年Raymoud Vernon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于《产品贸易》一书中首次提出五阶段论,后又经由威尔斯(Louis TWells)和赫希(Hirsoh)等人加以发展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竞争阶段,最后技术创新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1980年开始,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观察到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并据此分析发现规模经济带来了产业内分工的细致化和产品异质性的提高,规模经济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三)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从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开始的,其后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具体论证了价值链理论。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这是他的理论的一个集合和凝结。另外他的产业竞争力“四阶段理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四)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开发研究院(IMD)《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4)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并以此得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公式表述为: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先制造, 然后通过国际化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

  (五)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金碚(1997)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具体的贸易中互相联系: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竞争优势来体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而后者强调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

  除了以上理论,微观经济学也从数量方面定义了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用价格成本之比来衡量,即价格/成本(value/Cost,简称V/C)。其中V=Sc+π+C,Sc为消费者剩余,π为经济利润。产业组织经济学从产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厂商策略行为、厂商博弈行为等方面对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贸易理论重在对于价格、要素等“差异”的描述;新古典理论着重“差异”的解释,现代竞争力理论更注重竞争力的创造和计量分析。

  

  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细化分析提供了基础,后来的学者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更便于定性比较和定量分析的模型。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其后的学者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丰富。比如鲁格曼和克鲁兹(1993)在分析加拿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时形成的“双钻石模型”;韩国汉城大学教授赵东成(1994)在分析韩国的产业竞争力时提出的“九因素模型” 等,他们根据实际的侧重点不同对钻石模型做了变形和修改。针对我国现实,张金昌(2002)提出的“九因素分析法”以及刘小铁(2004) 提出的“五要素论” 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际操作性。

  金碚等(1997,1998)提出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认为一国的产业竞争力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产业的组织问题,应该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来体现,从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原因”入手逐渐深入到对竞争力的实现―竞争结果的分析 (见图1)。

  波特的“钻石模型”:该模型主要解决产业或企业如何长期赢利的问题。它通过对复杂数据和资料的比较分析和提炼,总结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的菱形图(见图2)。他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这两个重要变量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其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能否利用机会以及如何利用机会还要取决于四种基本因素。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在于对四个关键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上。

  

  新模型的提出

  

  通过以上几种理论模型的学习以及经济学和和管理学的知识,本文认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钻石模型”应该加入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世界分工的精细化以及产业内交换的频繁,产业竞争还应关注产业内的合作互利行为;对于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改进的动态过程。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循环分析模型(见图3):

  宏观客体。宏观客体是企业生存、发展,产业赖以生存的母体,更是竞争力产生的土壤。结合“钻石模型”,本文认为宏观环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企业外部环境。除了包括相关支持性产业、竞争对手的状况外,也应该看到 跨国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对于一个产业的竞争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宽松的环境可以给予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反紧张的国际态势则会产生消极甚至抑制的作用。第二,机遇。机遇在一个产业的扩张发展中有时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要求企业决策者有着与时俱进的眼光。第三,国家政策。国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现全民利益取向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的经济政策起着导向作用,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微观主体。一个产业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民族文化;产品是一个产业的灵魂;企业内部环境:如企业战略尤其是品牌策略已经发挥着产品识别的作用,企业结构等从组织形式上决定着某个产业的运行模式和效率。

  实现手段和途径。技术决定着生产效率;广告和包装决定着产品推广度;售后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创新是一个产业和企业长久生存和实现规模经济的保障。品牌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直至一个产业的代言人,有着巨大的无形价值。

  竞争力的实现结果。竞争力的结果一定是可以量化的,本文认为可以从市场的实现―市场占有率以及利润的实现―利润率来检测一个产业的竞争力的大小,并且这个结果可以将信息重新返回到宏观客体及微观主体上,以便实现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简新华,巍珊.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5.蔡�,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2)

  6.郭京福.产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4 (14)


相关内容

  •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
  •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 汪莹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与该国或该地区 的产业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竞争力也迅速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此, ...

  • 产业集聚理论述评
  • [摘要]对有关产业集聚现象和研究的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从中找出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为区域产业集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文章追溯了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并做了简单的评述,文章最后根据笔者自己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提出了产业集聚理论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

  • 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 2013年第29期总第211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 .29,2013Serial No .211 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王松梅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中心,郑州450001) 摘要: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 ...

  •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 [ 文献号 ]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 类 号]F11 [分 类 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 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 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 ...

  • 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述评
  • 崔永慧: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述评 时代视点 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述评 崔永慧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研究中心(400067) 摘 要:随着近年来城乡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央政府在 筹.从不同的角度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战略高度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概念 ...

  •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
  • 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7期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 谢 冰 (武汉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 突破; 战略性贸易政策; 评价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 西方学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 提出了战略性贸易 ...

  • 经济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电影产业--来自产业经济学视角述评
  • 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张洁芮明杰:经济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电影产业 经济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电影产业+ --来自产业经济学视角述评 张洁芮明杰 摘要:电影产业有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特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研究者的 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其研究进展的系统讨论和追踪几乎没有.本文对20世纪 50年代以 ...

  • 高等学校"第四职能"述评
  • 高等学校"第四职能"述评 2005-12-16 摘 要:高校职能的每一次进展都带来了社会与高校自身的重大变革.作为高等教育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第四职能的讨论是多年来我国学术界讨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我国学者提出的高校第四职能的四种观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在此基础上依据我们提出 ...

  • 对我国民间投资若干观点的述评
  • [摘要]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民间投资的问题与潜力.影响的主要因素.激活民间投资 的途径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进行了综述,并表达了作者对有关问题的见解. [关键词] 民间投资 观点述评 近年来,国内关于民间投资的研究颇多.对民间投资的研究,目的 是探讨国有经济以外的市场主体的投资规律. 近年来关于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