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敬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时代意义

试论敬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时代意义

试论敬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时代意义

传承中华美德 创新敬老文化

【摘要】敬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敬老。敬老是调剂代际关系的一副良药,是治安邦的重要举措。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敬老?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观念的历史演变,敬老内容的丰富发展,敬老形式的选择运用。

敬老内容是敬老观念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富。但涵盖范围基本相似。表现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三个方面。

研究敬老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浓浓的敬老氛围。敬老形式的选择是实现敬老的关键。其形式主要有思想灌输,法律规范,榜样引导,代际互动。结果:敬老行为实现,代际和谐,双方体现各自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敬老 文化 观念 内容 形式选择

敬老文化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核心内容是敬老。敬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敬老是人类文明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文化血脉,是调节代际关系的一副良药,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是人生旅途的客观需要。敬老包含两个层面,即家庭敬老和社会敬老。家庭敬老是社会敬老的基础,社会敬老是家庭敬老的延伸,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既体现了家庭美德,也展现了社会公德。所以,对于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敬老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以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去践行。

敬老文化表现为社会对老年人的看法和价值评价及代际关系等,具体地讲,敬老文化包括敬老观念,敬老内容,敬老形式等。

一、关于对敬老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敬老?敬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生在世,源于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于父母,有一种知恩、感恩、回报养育之恩的情感。为了儿女,父母甘受千辛万苦,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公民都要跟敬老打交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与道德。

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文化是关于敬老的观念、规范以及敬老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尤其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敬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永远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弘扬的一种高尚美好的价值观。

二、敬老观念的历史演变

敬老观念属于意识形态,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

1.中国古代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相当低下,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处于群居状态,他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共同围捕野兽,力量是族群求得生存的关键因素,老人因力量不如青年人而不受重视。同时氏族部落为追随野兽群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老人身体衰弱,行动迟缓,被视为累赘。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能生存下来是最重要的法则,基于上述原因,侮老倾向普遍存在。《史记》记载古代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健壮,贱老弱”;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经历三次大分工,商品生产随之兴起,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成为一部分人的私有财产,这时奴隶社会诞生了。在奴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平等。奴隶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没有一点尊严,在这一层关系上没有敬老的存在。但在奴隶阶级内部,长辈还是受到尊重的,这是由长辈本身的条件决定的,诸如长辈们有训练的生产技能,有养育子女的功劳等。在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和奴隶主阶级内部是由奴隶主的老者或长辈掌握着权力,因而长辈就是命令,长辈就是旗帜,这时对长辈的敬重常常带有盲目性、强制性和不平等性。奴隶对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忍无可忍,于是进行反抗,奴隶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于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萌芽了,最终被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掌握了政权,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较奴隶社会里的奴隶有了一定的自由,有了一些生产资料,因而有了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但还是受压迫的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各阶级内部,老者掌握着各个家族的权力,领导各自的家族进行生产和生活,处理本家族内部的一切事务。各个家族内部的成员对于他们的老者还是百依百顺,加之,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诸如三纲五常,它的约束伤害了无数臣民。这里的敬老存在着“敬与畏”双重因素,所以,在敬老观念里表现出了无数奴性。晚辈对长辈惟命是从,没有反抗,没有斗争,常常是晚辈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2.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采取的经济形式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民背负三座大山,受剥削、受压迫较之封建社会更加深重,人民中蕴涵着一种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强烈愿望。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对传统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冲击。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影响鼓舞了许多革命知识分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动摇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根基,与此现时,敬老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继承了敬老观念的自觉性,批判了其中的奴化思想,反对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惟命是从这种不合理不平等因素。但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敬老观念大体上还是拘泥于这种传统格局。

3.中国现代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时代。它铲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革,敬老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其认识主流是:敬老不等于言听计从,敬老不等于惟命是从,敬老要

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就家庭敬老这个层面来说,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的观念渐渐形成并被认可,子女孝顺敬重父母不一定就得守在父母身边,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子女可以随市场资源配置到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去。在家庭中子女可以和父母平等讨论家庭管理及家中的重大决策,父母可采纳子女的正确意见并付诸实施;就社会敬老这个层面来说,人们逐渐认识到,衰老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敬老自敬。同时,受人类自然情感因素的影响,出于人类敬老扶弱的本性,人们表现出对老者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功能衰竭的深切同情,敬老观念的产生有了情感基础。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里敬老观念的平等与时代气息,是现代文明的充分体现。

二、敬老内容的丰富发展

敬老内容是敬老观念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丰富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敬老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敬老的具体内容都有细微的、可看得见、体会到的新变化。比如说,计划经济时代,能陪老人看一场电影就是老人最大的享受,可现在呢?陪老人看电影那是最普遍最起码的小菜一碟,能让老人天天看上电视,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及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是老人更大的娱乐享受。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年人的需求内容不断变化。传统的敬老内容和现代的敬老内容相比虽有不同,但涵盖范围基本相似,根据人类需求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讲,敬老内容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但也不可忽略政治需求。

1.从物质需求来看。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包括吃、穿、住、行、用。物质需求的内容是随着发展而增加并调剂。以吃为例,原始人能吃上野菜、兽肉就是最大的享受,因为他们在大多时间处于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前的贫苦农民能以糠菜代粮填饱肚皮就很满足了;改革前人们能在假日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吃上白面大米,喝上烧酒,吃上几块大肉就认为是过上好日子了;现在,人们吃腻了白面大米,又专门寻找着吃野菜和粗粮,说那是绿色食品,有益健康,这种调剂才叫满足。以上这些都叫满足需求,但需求的实际内容却大相径庭,所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结合具体实际(家庭实际、本人实际)去审视。

2.从精神需求看。精神需求是人们愉快生存的精神条件。精神需求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特点却是细致入微的。从家庭敬老角度看,大到子女可带父母去旅游观光,鼓励父母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小到礼貌言行的巧妙运用,让父母笑口常开。古人也十分看重精神需求。曾子曾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尊亲是大孝,勿使其辱是其次,能养属下。从社会敬老的角度看,领导层在搞福利活动、文体活动、庆祝活动的决策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让老年人参与,从而享受大家庭给予的温暖。一般成员要用友善和蔼的态度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老人,使老年人心愉畅舒,减少抑郁与自悲的产生,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3.从政治需求看。政治需求是人们能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根本条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参与社会活动上。诸如,老年人一带上《选民证》参加选举,老年人被邀参加单位某种测评,老年人参加单位先进人物评选,老年人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一是可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认识,紧跟形势;二是可使老年人感到没有被人遗忘,还是大家庭的一员,从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焕发“第二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良策,作贡献,体现老年

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使他们生活得快乐、充实、心态平衡而有朝气。

三、敬老形式的选择运用

研究敬老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浓浓的敬老氛围。为使敬老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认真选择可靠性的敬老形式。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内容必须通过形式来表现。可见,敬老形式的认真选择是我们实现敬老的关键。

1.弘扬敬老文化,促进代际和谐。弘扬敬老文化,最根。本的是靠教育,把敬老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中,未雨绸缪。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是以培养人,实现人身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敬老教育和各类教育一样,具有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万事应从源头做起,所以敬老教育应从少年开始,教育主体要以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五位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要以尊老敬老为主,以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德”相联。通过深入教育,把每个学生、居民、职工、干部、领导是否尊敬老人作为衡量是否称职够格的重要标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贯穿终生教育。要在上下两代人中破除旧俗,树立新观念。即破除只享“啃老”福,不尽敬老责的不孝思想,树立尊老敬老的好儿女形象;破除依赖老人无所作为的庸人观,树立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成家立业的雄心大志;破除以物代敬的片面观,树立真正热爱、关心、学习老人的敬老观;破除只“老吾老”,不“及人之老”的狭隘敬老观,树立普爱老人的大爱观。老年人也要破除总是放心不下子孙,一味“孝”子,“孝”孙的思想,树立真正负责的爱子观;要破除苦老观念,树立合理消费追求养老生活高质量的养生观;要破除自以为是的“老爷观”,树产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做新时代知识老人。双向互动,儿女从而达到敬老与爱幼相统一;生活助老与精神赡养统一;敬老与学老统一;“老吾老”与“及人之老”统一。老人要把爱幼与爱自己统一;把接受晚辈扶助与帮助晚辈进步统一;要把以身示范教育下一代与关爱理解下一代,学习完善自己统一,共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各谐代际关系。

2.建章立制,法律规范。传统的敬老只是一种不具约束力的道德风尚,而在现代社会作为基本的道德伦理应该受到法律的保障。国家政府要根据实际制定法律、法规,使敬老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是一部关爱老年人的大法。各地各级政府也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出台一些实施细则。诸如,老年人持优待证乘公交车、到医院挂号、参观文化古迹的优先政策或者全免政策等,并搞好为年人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及政策的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重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自己”的共识。除此,政府要依法取缔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宣传迷信邪说,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组织。

3.开展创新,榜样引导。弘扬敬老文化靠创新,要在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大力开展敬老爱幼文明的创建活动。通过评选好儿女、敬老爱幼好家庭、尊老助老好职员、好领导,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形成“评尊老爱幼典型,学尊老爱幼榜样,扬尊老爱幼新风”良好氛围,使人人争当尊老爱幼的好成员。为使敬老文化这花绚丽绽放,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少的。为此。在全社会要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活动。先进典型分两类,一类是先进集体,一类是先进个人。两类先进典型的作用相同是引导,但侧重点不

同。前者主要是引导基层组织和团体,结合经济发展现实、老龄社会带来的困惑、本单位、本部门的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既将敬老活动落到实处,又带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后者主要是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际,真心诚意地为老年人搞好服务,即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特别要关爱孝敬那些单身孤寡老人,使老年人心情愉悦地安度晚年。)

试论敬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时代意义

试论敬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时代意义

传承中华美德 创新敬老文化

【摘要】敬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敬老。敬老是调剂代际关系的一副良药,是治安邦的重要举措。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敬老?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观念的历史演变,敬老内容的丰富发展,敬老形式的选择运用。

敬老内容是敬老观念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富。但涵盖范围基本相似。表现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三个方面。

研究敬老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浓浓的敬老氛围。敬老形式的选择是实现敬老的关键。其形式主要有思想灌输,法律规范,榜样引导,代际互动。结果:敬老行为实现,代际和谐,双方体现各自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敬老 文化 观念 内容 形式选择

敬老文化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核心内容是敬老。敬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敬老是人类文明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文化血脉,是调节代际关系的一副良药,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是人生旅途的客观需要。敬老包含两个层面,即家庭敬老和社会敬老。家庭敬老是社会敬老的基础,社会敬老是家庭敬老的延伸,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既体现了家庭美德,也展现了社会公德。所以,对于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敬老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以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去践行。

敬老文化表现为社会对老年人的看法和价值评价及代际关系等,具体地讲,敬老文化包括敬老观念,敬老内容,敬老形式等。

一、关于对敬老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敬老?敬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生在世,源于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于父母,有一种知恩、感恩、回报养育之恩的情感。为了儿女,父母甘受千辛万苦,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公民都要跟敬老打交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与道德。

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文化是关于敬老的观念、规范以及敬老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尤其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敬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永远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弘扬的一种高尚美好的价值观。

二、敬老观念的历史演变

敬老观念属于意识形态,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

1.中国古代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相当低下,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处于群居状态,他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共同围捕野兽,力量是族群求得生存的关键因素,老人因力量不如青年人而不受重视。同时氏族部落为追随野兽群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老人身体衰弱,行动迟缓,被视为累赘。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能生存下来是最重要的法则,基于上述原因,侮老倾向普遍存在。《史记》记载古代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健壮,贱老弱”;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经历三次大分工,商品生产随之兴起,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成为一部分人的私有财产,这时奴隶社会诞生了。在奴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平等。奴隶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没有一点尊严,在这一层关系上没有敬老的存在。但在奴隶阶级内部,长辈还是受到尊重的,这是由长辈本身的条件决定的,诸如长辈们有训练的生产技能,有养育子女的功劳等。在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之间和奴隶主阶级内部是由奴隶主的老者或长辈掌握着权力,因而长辈就是命令,长辈就是旗帜,这时对长辈的敬重常常带有盲目性、强制性和不平等性。奴隶对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忍无可忍,于是进行反抗,奴隶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于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萌芽了,最终被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掌握了政权,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较奴隶社会里的奴隶有了一定的自由,有了一些生产资料,因而有了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但还是受压迫的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各阶级内部,老者掌握着各个家族的权力,领导各自的家族进行生产和生活,处理本家族内部的一切事务。各个家族内部的成员对于他们的老者还是百依百顺,加之,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诸如三纲五常,它的约束伤害了无数臣民。这里的敬老存在着“敬与畏”双重因素,所以,在敬老观念里表现出了无数奴性。晚辈对长辈惟命是从,没有反抗,没有斗争,常常是晚辈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2.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采取的经济形式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民背负三座大山,受剥削、受压迫较之封建社会更加深重,人民中蕴涵着一种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强烈愿望。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对传统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冲击。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影响鼓舞了许多革命知识分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动摇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根基,与此现时,敬老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继承了敬老观念的自觉性,批判了其中的奴化思想,反对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惟命是从这种不合理不平等因素。但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敬老观念大体上还是拘泥于这种传统格局。

3.中国现代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时代。它铲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革,敬老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其认识主流是:敬老不等于言听计从,敬老不等于惟命是从,敬老要

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就家庭敬老这个层面来说,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的观念渐渐形成并被认可,子女孝顺敬重父母不一定就得守在父母身边,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子女可以随市场资源配置到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去。在家庭中子女可以和父母平等讨论家庭管理及家中的重大决策,父母可采纳子女的正确意见并付诸实施;就社会敬老这个层面来说,人们逐渐认识到,衰老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敬老自敬。同时,受人类自然情感因素的影响,出于人类敬老扶弱的本性,人们表现出对老者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功能衰竭的深切同情,敬老观念的产生有了情感基础。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里敬老观念的平等与时代气息,是现代文明的充分体现。

二、敬老内容的丰富发展

敬老内容是敬老观念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丰富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敬老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敬老的具体内容都有细微的、可看得见、体会到的新变化。比如说,计划经济时代,能陪老人看一场电影就是老人最大的享受,可现在呢?陪老人看电影那是最普遍最起码的小菜一碟,能让老人天天看上电视,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及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是老人更大的娱乐享受。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年人的需求内容不断变化。传统的敬老内容和现代的敬老内容相比虽有不同,但涵盖范围基本相似,根据人类需求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讲,敬老内容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但也不可忽略政治需求。

1.从物质需求来看。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包括吃、穿、住、行、用。物质需求的内容是随着发展而增加并调剂。以吃为例,原始人能吃上野菜、兽肉就是最大的享受,因为他们在大多时间处于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前的贫苦农民能以糠菜代粮填饱肚皮就很满足了;改革前人们能在假日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吃上白面大米,喝上烧酒,吃上几块大肉就认为是过上好日子了;现在,人们吃腻了白面大米,又专门寻找着吃野菜和粗粮,说那是绿色食品,有益健康,这种调剂才叫满足。以上这些都叫满足需求,但需求的实际内容却大相径庭,所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结合具体实际(家庭实际、本人实际)去审视。

2.从精神需求看。精神需求是人们愉快生存的精神条件。精神需求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特点却是细致入微的。从家庭敬老角度看,大到子女可带父母去旅游观光,鼓励父母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小到礼貌言行的巧妙运用,让父母笑口常开。古人也十分看重精神需求。曾子曾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尊亲是大孝,勿使其辱是其次,能养属下。从社会敬老的角度看,领导层在搞福利活动、文体活动、庆祝活动的决策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让老年人参与,从而享受大家庭给予的温暖。一般成员要用友善和蔼的态度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老人,使老年人心愉畅舒,减少抑郁与自悲的产生,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3.从政治需求看。政治需求是人们能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根本条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参与社会活动上。诸如,老年人一带上《选民证》参加选举,老年人被邀参加单位某种测评,老年人参加单位先进人物评选,老年人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一是可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认识,紧跟形势;二是可使老年人感到没有被人遗忘,还是大家庭的一员,从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焕发“第二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良策,作贡献,体现老年

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使他们生活得快乐、充实、心态平衡而有朝气。

三、敬老形式的选择运用

研究敬老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浓浓的敬老氛围。为使敬老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认真选择可靠性的敬老形式。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内容必须通过形式来表现。可见,敬老形式的认真选择是我们实现敬老的关键。

1.弘扬敬老文化,促进代际和谐。弘扬敬老文化,最根。本的是靠教育,把敬老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中,未雨绸缪。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是以培养人,实现人身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敬老教育和各类教育一样,具有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万事应从源头做起,所以敬老教育应从少年开始,教育主体要以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五位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要以尊老敬老为主,以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德”相联。通过深入教育,把每个学生、居民、职工、干部、领导是否尊敬老人作为衡量是否称职够格的重要标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贯穿终生教育。要在上下两代人中破除旧俗,树立新观念。即破除只享“啃老”福,不尽敬老责的不孝思想,树立尊老敬老的好儿女形象;破除依赖老人无所作为的庸人观,树立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成家立业的雄心大志;破除以物代敬的片面观,树立真正热爱、关心、学习老人的敬老观;破除只“老吾老”,不“及人之老”的狭隘敬老观,树立普爱老人的大爱观。老年人也要破除总是放心不下子孙,一味“孝”子,“孝”孙的思想,树立真正负责的爱子观;要破除苦老观念,树立合理消费追求养老生活高质量的养生观;要破除自以为是的“老爷观”,树产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做新时代知识老人。双向互动,儿女从而达到敬老与爱幼相统一;生活助老与精神赡养统一;敬老与学老统一;“老吾老”与“及人之老”统一。老人要把爱幼与爱自己统一;把接受晚辈扶助与帮助晚辈进步统一;要把以身示范教育下一代与关爱理解下一代,学习完善自己统一,共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各谐代际关系。

2.建章立制,法律规范。传统的敬老只是一种不具约束力的道德风尚,而在现代社会作为基本的道德伦理应该受到法律的保障。国家政府要根据实际制定法律、法规,使敬老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是一部关爱老年人的大法。各地各级政府也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出台一些实施细则。诸如,老年人持优待证乘公交车、到医院挂号、参观文化古迹的优先政策或者全免政策等,并搞好为年人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及政策的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重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自己”的共识。除此,政府要依法取缔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宣传迷信邪说,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组织。

3.开展创新,榜样引导。弘扬敬老文化靠创新,要在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大力开展敬老爱幼文明的创建活动。通过评选好儿女、敬老爱幼好家庭、尊老助老好职员、好领导,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形成“评尊老爱幼典型,学尊老爱幼榜样,扬尊老爱幼新风”良好氛围,使人人争当尊老爱幼的好成员。为使敬老文化这花绚丽绽放,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少的。为此。在全社会要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活动。先进典型分两类,一类是先进集体,一类是先进个人。两类先进典型的作用相同是引导,但侧重点不

同。前者主要是引导基层组织和团体,结合经济发展现实、老龄社会带来的困惑、本单位、本部门的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既将敬老活动落到实处,又带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后者主要是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际,真心诚意地为老年人搞好服务,即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特别要关爱孝敬那些单身孤寡老人,使老年人心情愉悦地安度晚年。)


相关内容

  • 中国人养老观念的历史演变
  • 导语: 中国人养老观念的历史演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见证了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历史传承.本专题围绕对老人及养老的看法.养老内容.养老责任及养老方式的养老观念内核,就先秦以来的养老观念及实践做一简要梳理. 在养老问题上,我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奉行孝道,并且初步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养老敬老体 ...

  •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分析
  • 第31卷第2期(2013年第2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2Vol.31No.22013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 ...

  • 节日观调查报告
  • XX市民节日观调查报告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开始减弱甚至忽视民族传统节日,而与传统节日相对的是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过"洋节",圣 ...

  • 文化外交与文化帝国主义
  • 文化外交与文化帝国主义 Chapter I introduction 文化外交即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纵观近几年来国际外交方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看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文化外交这一手段来实现各自的对外战略. ...

  •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
  • 摘要:本文把社会形态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并以之探讨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为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演变阶段,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政治形态来影响以至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据此,中国自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 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摘要: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传统孝道 继承 提倡 现实意义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

  •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
  • [摘要]地名是社会管理的产物,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既包含着鲜活的民俗民风,又体现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地名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运动轨迹.本文从老北京地名儿的变迁着眼,展现了北京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揭示了地名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文明与落后.富足与贫穷.前进 ...

  •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 第 卷第 期 年 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思想发见]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潘建锋 (湖南科技学院科研处,湖南永州 ) 摘 要: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 ...

  • 初中社会实践报告
  •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敬老院里其中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