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秦小霞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05专升本 741001)

【摘 要】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几乎是整个教育的盲点,而亲情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关注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加强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增强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增强小学生亲情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亲情 亲情教育 亲情意识

一、亲情及亲情教育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养成良好的情感,其中亲情是人类最普遍、最真诚、最动人的一种情感,要养成良好的情感就要进行情感教育,而亲情教育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方面。

(一)对亲情、亲情教育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指父母双亲,“情”指感情,“亲情”主要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将“亲”比作天地,与君王齐名。孟子曰:“任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去是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等,其中,父母子女之情在亲情中占主要位置。另外《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中有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

就目前来讲,人们认为亲情是家族成员间血脉相连、代代相传的骨肉之情,这种血浓于水,无可选择无可更改的骨肉情要比友情、爱情更厚重、更直接、更无私,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肩负着抚养孩子的责任,孩子成了父母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寄托着父母的期望,长大后肩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可见,亲情是家族成员间最原始、最自然、最朴实的感情,家长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从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亲情是亲人间的感情,具体表现为亲人间的亲爱、关心、温暖、支持、体谅、信任等等。而亲情教育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以上方面的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等方面予以关注、引导和深化,使其能正确处理亲人关系,充分感受亲人温暖,并具备一定的回报亲人的能力。

(二)对亲情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实践家冯思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这些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体现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把这个思想落在实处,

加强对小学生亲情方面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为此,教师和家长首先应对亲情教育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感情,学生易于感受和发现,易于激发和共鸣,易于体验和培养。因此,家庭和学校应把亲情作为教育的源泉,适时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2.尊重生命才能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父母才能懂得感恩,才能回报社会,热爱父母,才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作为家庭和学校应把小学生看成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对待, 孩子是承受能力极其有限的未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心灵的帮助,亲情的温暖。

因此,要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使他们感受父母、亲人的温暖,体味亲情。

二、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亲情淡化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达到了极限,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也不让孩子动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方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孩子们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孩子长期处于安逸、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其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不尊重父母长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缺乏对亲情的理解、甚至因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仇视父母等不良品质也随之而来,亲情观念淡薄。故亲情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

从目前教育现状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上,重智轻德、看重分数,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应有的亲情,缺乏亲情意识。另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并且自私,看重金钱。

总之,在当今这个时代,亲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孩子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孩子首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之后,再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进而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1]24-25就像一粒石子投到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最内层的那圈涟漪就是亲情,没有最内那一圈,就不会有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向外扩展。所以说,亲情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亲情淡化的原因

亲情淡化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深思,究竟其原因,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中对亲情教育的忽视

(1)父母教育理念落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亲情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为孩子 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亲情方面的教育。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家长来说,抓孩子的学习能抓具体东西,抓亲情教育、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抓不住具体东西。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和各种教学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见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要求、表扬、批评,而孩子内心的亲情体验就不那么具体。家长一般也会这样想,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事了,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放松了孩子的亲情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中国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其实都是中国特殊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在一个专制主义延

[1]1-3续了几千年的国度,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很难在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在日常家

庭教育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暴力倾向、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己之私愿、强施子女、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等不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孩子对亲情的感受,不利于孩子亲情感的产生。

(3)家庭结构复杂导致小学生亲情淡化

在我们国家,部分家庭家庭结构涉及三代人甚至四代人。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一般表现为

[2]455-456任性、自私、软弱、依赖性强、孤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其表现

为:

一是过高期望。在这样的家庭中,祖辈和父辈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能客观评价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不能尊重儿童的心理需要,一味的根据老年人和成年人自己的意愿设计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期望。结果,这种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急躁做法和急迫情绪造成孩子的恐惧和自卑感,直接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是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的平等交往。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只知道让大人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缺少换位思考,缺少角色体验,容易养成依赖心理和支配意识。更多人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会限制孩子的一些交往活动。这种做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参与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与周围伙伴的和睦相处、建立友谊的可能,容易导致孩子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特征的出现。

三是教育方法不一致。一般来说,长辈们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常常以情感代替理智。迁就多,要求少;表扬多,批评少,也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气自私等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家庭是进行亲情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关系融洽,传统美德浓厚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而那些缺少关爱、缺少尊重、缺少亲情家庭

[3]24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具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

2.学校亲情教育与实际存在差距

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处于主导位置的,但目前的学校在亲情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学校德育与理论的脱节

学校只重视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教条式的空洞的说教,尤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完成本学科的基本任务,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更不会关注到亲情的教育。魏书生曾在《家庭漫谈》中说:“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亲情教育,要脚踏实地地为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好长远铺垫。

(2)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小学生其它各育的培养。在亲情教育方面也缺乏对小学生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他们的眼里,分数才是自己的唯一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学生不懂亲情,不懂感恩,正是学校在亲情教育上与实际脱离,缺乏正确引导所致。

(3)亲情教育教材亟待改进 [1] 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

[2] 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8.

现在有关亲情教育的教材比较少,即使有也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比较少。其次,小学课本中有关亲情教育的文章,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体会的少,得到的见解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缺乏实用性。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注重对亲情教育的研究。

3.社会环境不利于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的缺失与淡化,社会这个大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文化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的嬗变

在经济基础多元化的今天,人们道德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小学生的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一般性教育,学生不容

[1]23-24易接受,思想容易出现混乱。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另外,随着互联网

的普及,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孩子外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孩子就会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病态心理。

(2)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

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本使人的个性能够充分的展现,但离婚率的不断增长,出现太多的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雇人代养、隔代抚养等现象,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怀,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3)主流文化中“重智育、轻德育”思想的影响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亲情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行为,得不到孩子的反馈和回报。另外,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对教育认识不明确,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使学生对外界的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出现了许许多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亲情教育的淡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环境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的措施

现如今,亲情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也被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华民族是个尊老爱幼的民族,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忠孝都很看重。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无论是处于伦理道义,还是情感交流,孩子对父母孝敬都是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赡养,还有情感关怀的含义,它包括尊重父母、安慰父母、体贴父母。善待亲情一直被视作为人根本,没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成了社会问题,我们呼唤亲情教育。

(一)进行亲情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亲情培养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家政策中的独生子女,因无兄弟姊妹,无以感受兄弟姊妹之情。为此,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生的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适当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亲情教育计划。不提过高期望,不搞过度教育,让他们在积极主动有趣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2.全面原则

在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中,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孩子与他人平等相处,谦和礼让的生活习惯,克服唯我独尊和事事占先的不良心理,树立起孩子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1] 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

3.一致性原则

在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中,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老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坚决杜绝因隔代溺爱所导致的两面性和妥协性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之间只有默契配合,协调行动,才能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促进其自控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民主原则

对孩子既不能过度纵容,任由孩子决定一切,也不能过度专制,包办孩子的一切。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养成孩子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

5.严格与慈爱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亲情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溺爱,孩子如果从小在一种放纵的环境中长大, 极易养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气。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慈”与“严”的结合,慈爱是教育的核心要素,缺乏慈爱的教育可能走向畸形,走向反面,但是慈爱只有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理性色彩,才能发挥正面功能,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道德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

6.开放性原则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和闭锁心理,大胆地把孩子放出户外,让他们有机会和同伴交往。这样,既能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还能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角色体验,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应采取的措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分析,他们对人生的了解不甚明晰,有不少孩子不懂怎样去珍惜亲情,更不知道亲情在人生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时常对生活中特定感情的内涵感到一片茫然。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1.家庭教育中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对于父母来说,要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亲情教育,父母首先应注意到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他们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这种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培养出“人”来,为此父母应做到:

(1)转变自身观念。一是消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既有“上下”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可能片面、可能错误,家长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亲情教育;二是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前,父母要有多种准备,不能把上大学当成唯一出路。在小学阶段,指导孩子全面打好素质基础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的素质基础和基本能力,走到哪里都能较快适应,开创一番新天地;三是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决不可以信马由缰,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2)联系生活实际,从小抓起。对孩子应做到:一是明理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懂亲情,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完善的人,还要让孩子做到怎样做才有孝心。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有关亲情的故事,让他们形象地理解亲情;二要给孩子体验亲情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去触及孩子的内心。平时,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遇有为难的事情让孩子参与,一起想办法,久而久之,孩子的亲情意识、孝心会在其身上扎根;三是父母

要起榜样示范作用。父母对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亲情行为一再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这样,亲情的种子会撒在孩子心里。

总之,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定位是: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着眼于孩子全面和谐发展,重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渗透亲情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各种好习惯和实践能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小学生的亲情意识淡化,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社会形式、教育方式,意识到亲情的培养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1)剖析亲情理念,认识到亲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时代发展到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处于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课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几年来道德教育领域达成的共识之一,德育不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

[1]49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坚守道德,而且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违背道德准则。使德育真正

融入生活,关注学生的亲情教育,重视学生的亲情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第一,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生病时的呵护、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细节,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第二,亲情沟通。 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第三,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学校应抽机会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度,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父母之恩深似海;第四,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学校教育要强调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3)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和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

子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作为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好,关键在班主任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当家长的参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定会取得最佳家校结合的教育效果。

(4)形成正确评价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不要一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进行亲情教育,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切实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者自己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3.社会也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对社会来说,提供一个良好的亲情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最基础的细胞,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政府要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小学生亲情教育,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府部门一定要将文化设施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下拨,购置图书和电子阅览物品,投资到文化,体育公益事业,建好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馆舍,让小学生在双休日和课余有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

总之,亲情教育是一个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它就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亲情教育的成败,对个人历程、社会公德建设、国家安定团结、民族优良品质的继续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宝祥.今日做父母——怎样教育上小学的孩子[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

[2]赵志疑.亲情教育: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1).

[3]江扣才.以人为本亲情教育[J].中华科技信息.2005,(6).

[4]刘党桦,李金明.让德育回归生活[J].中小学校长.2007,(3).

[5]冯林.中国家长批判{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9.

Brie talk on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for pupil

Qin Xiaoxia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Primary Education,741001 China)

【Abstract】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for pupil is nearly turn to a scotoma in whole education, but the tender of ignor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 To show concern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to enhance pupil’s awareness of loving family, to

improve pupil’s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others, and to develop their perfect personality as well as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vi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his paper will analyses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pil, moreover, regarding it, try to find appropriate counter measure to improve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for pupil .

【Key words】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wareness

浅谈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秦小霞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05专升本 741001)

【摘 要】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几乎是整个教育的盲点,而亲情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关注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加强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增强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增强小学生亲情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亲情 亲情教育 亲情意识

一、亲情及亲情教育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养成良好的情感,其中亲情是人类最普遍、最真诚、最动人的一种情感,要养成良好的情感就要进行情感教育,而亲情教育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方面。

(一)对亲情、亲情教育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指父母双亲,“情”指感情,“亲情”主要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将“亲”比作天地,与君王齐名。孟子曰:“任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去是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等,其中,父母子女之情在亲情中占主要位置。另外《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中有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

就目前来讲,人们认为亲情是家族成员间血脉相连、代代相传的骨肉之情,这种血浓于水,无可选择无可更改的骨肉情要比友情、爱情更厚重、更直接、更无私,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肩负着抚养孩子的责任,孩子成了父母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寄托着父母的期望,长大后肩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可见,亲情是家族成员间最原始、最自然、最朴实的感情,家长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从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亲情是亲人间的感情,具体表现为亲人间的亲爱、关心、温暖、支持、体谅、信任等等。而亲情教育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以上方面的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等方面予以关注、引导和深化,使其能正确处理亲人关系,充分感受亲人温暖,并具备一定的回报亲人的能力。

(二)对亲情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实践家冯思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这些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体现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把这个思想落在实处,

加强对小学生亲情方面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为此,教师和家长首先应对亲情教育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感情,学生易于感受和发现,易于激发和共鸣,易于体验和培养。因此,家庭和学校应把亲情作为教育的源泉,适时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2.尊重生命才能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父母才能懂得感恩,才能回报社会,热爱父母,才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作为家庭和学校应把小学生看成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对待, 孩子是承受能力极其有限的未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心灵的帮助,亲情的温暖。

因此,要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使他们感受父母、亲人的温暖,体味亲情。

二、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亲情淡化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达到了极限,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也不让孩子动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方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孩子们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孩子长期处于安逸、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其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不尊重父母长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缺乏对亲情的理解、甚至因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仇视父母等不良品质也随之而来,亲情观念淡薄。故亲情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

从目前教育现状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上,重智轻德、看重分数,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应有的亲情,缺乏亲情意识。另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并且自私,看重金钱。

总之,在当今这个时代,亲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孩子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孩子首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之后,再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进而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1]24-25就像一粒石子投到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最内层的那圈涟漪就是亲情,没有最内那一圈,就不会有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向外扩展。所以说,亲情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亲情淡化的原因

亲情淡化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深思,究竟其原因,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中对亲情教育的忽视

(1)父母教育理念落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亲情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为孩子 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亲情方面的教育。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家长来说,抓孩子的学习能抓具体东西,抓亲情教育、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抓不住具体东西。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和各种教学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见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要求、表扬、批评,而孩子内心的亲情体验就不那么具体。家长一般也会这样想,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事了,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放松了孩子的亲情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中国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其实都是中国特殊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在一个专制主义延

[1]1-3续了几千年的国度,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很难在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在日常家

庭教育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暴力倾向、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己之私愿、强施子女、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等不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孩子对亲情的感受,不利于孩子亲情感的产生。

(3)家庭结构复杂导致小学生亲情淡化

在我们国家,部分家庭家庭结构涉及三代人甚至四代人。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一般表现为

[2]455-456任性、自私、软弱、依赖性强、孤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其表现

为:

一是过高期望。在这样的家庭中,祖辈和父辈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能客观评价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不能尊重儿童的心理需要,一味的根据老年人和成年人自己的意愿设计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期望。结果,这种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急躁做法和急迫情绪造成孩子的恐惧和自卑感,直接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是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的平等交往。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只知道让大人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缺少换位思考,缺少角色体验,容易养成依赖心理和支配意识。更多人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会限制孩子的一些交往活动。这种做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参与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与周围伙伴的和睦相处、建立友谊的可能,容易导致孩子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特征的出现。

三是教育方法不一致。一般来说,长辈们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常常以情感代替理智。迁就多,要求少;表扬多,批评少,也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气自私等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家庭是进行亲情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关系融洽,传统美德浓厚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而那些缺少关爱、缺少尊重、缺少亲情家庭

[3]24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具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

2.学校亲情教育与实际存在差距

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处于主导位置的,但目前的学校在亲情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学校德育与理论的脱节

学校只重视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教条式的空洞的说教,尤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完成本学科的基本任务,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更不会关注到亲情的教育。魏书生曾在《家庭漫谈》中说:“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亲情教育,要脚踏实地地为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好长远铺垫。

(2)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小学生其它各育的培养。在亲情教育方面也缺乏对小学生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他们的眼里,分数才是自己的唯一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学生不懂亲情,不懂感恩,正是学校在亲情教育上与实际脱离,缺乏正确引导所致。

(3)亲情教育教材亟待改进 [1] 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

[2] 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8.

现在有关亲情教育的教材比较少,即使有也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比较少。其次,小学课本中有关亲情教育的文章,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体会的少,得到的见解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缺乏实用性。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注重对亲情教育的研究。

3.社会环境不利于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的缺失与淡化,社会这个大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文化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的嬗变

在经济基础多元化的今天,人们道德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小学生的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一般性教育,学生不容

[1]23-24易接受,思想容易出现混乱。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另外,随着互联网

的普及,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孩子外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孩子就会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病态心理。

(2)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

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本使人的个性能够充分的展现,但离婚率的不断增长,出现太多的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雇人代养、隔代抚养等现象,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怀,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3)主流文化中“重智育、轻德育”思想的影响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亲情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行为,得不到孩子的反馈和回报。另外,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对教育认识不明确,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使学生对外界的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出现了许许多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亲情教育的淡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环境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的措施

现如今,亲情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也被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华民族是个尊老爱幼的民族,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忠孝都很看重。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无论是处于伦理道义,还是情感交流,孩子对父母孝敬都是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赡养,还有情感关怀的含义,它包括尊重父母、安慰父母、体贴父母。善待亲情一直被视作为人根本,没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成了社会问题,我们呼唤亲情教育。

(一)进行亲情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亲情培养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家政策中的独生子女,因无兄弟姊妹,无以感受兄弟姊妹之情。为此,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生的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适当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亲情教育计划。不提过高期望,不搞过度教育,让他们在积极主动有趣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2.全面原则

在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中,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孩子与他人平等相处,谦和礼让的生活习惯,克服唯我独尊和事事占先的不良心理,树立起孩子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1] 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

3.一致性原则

在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中,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老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坚决杜绝因隔代溺爱所导致的两面性和妥协性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之间只有默契配合,协调行动,才能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促进其自控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民主原则

对孩子既不能过度纵容,任由孩子决定一切,也不能过度专制,包办孩子的一切。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养成孩子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

5.严格与慈爱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亲情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溺爱,孩子如果从小在一种放纵的环境中长大, 极易养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气。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慈”与“严”的结合,慈爱是教育的核心要素,缺乏慈爱的教育可能走向畸形,走向反面,但是慈爱只有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理性色彩,才能发挥正面功能,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道德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

6.开放性原则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和闭锁心理,大胆地把孩子放出户外,让他们有机会和同伴交往。这样,既能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还能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角色体验,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应采取的措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分析,他们对人生的了解不甚明晰,有不少孩子不懂怎样去珍惜亲情,更不知道亲情在人生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时常对生活中特定感情的内涵感到一片茫然。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1.家庭教育中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对于父母来说,要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亲情教育,父母首先应注意到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他们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这种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培养出“人”来,为此父母应做到:

(1)转变自身观念。一是消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既有“上下”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可能片面、可能错误,家长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亲情教育;二是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前,父母要有多种准备,不能把上大学当成唯一出路。在小学阶段,指导孩子全面打好素质基础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的素质基础和基本能力,走到哪里都能较快适应,开创一番新天地;三是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决不可以信马由缰,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2)联系生活实际,从小抓起。对孩子应做到:一是明理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懂亲情,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完善的人,还要让孩子做到怎样做才有孝心。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有关亲情的故事,让他们形象地理解亲情;二要给孩子体验亲情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去触及孩子的内心。平时,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遇有为难的事情让孩子参与,一起想办法,久而久之,孩子的亲情意识、孝心会在其身上扎根;三是父母

要起榜样示范作用。父母对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亲情行为一再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这样,亲情的种子会撒在孩子心里。

总之,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定位是: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着眼于孩子全面和谐发展,重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渗透亲情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各种好习惯和实践能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小学生的亲情意识淡化,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社会形式、教育方式,意识到亲情的培养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1)剖析亲情理念,认识到亲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时代发展到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处于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课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几年来道德教育领域达成的共识之一,德育不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

[1]49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坚守道德,而且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违背道德准则。使德育真正

融入生活,关注学生的亲情教育,重视学生的亲情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第一,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生病时的呵护、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细节,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第二,亲情沟通。 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第三,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学校应抽机会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度,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父母之恩深似海;第四,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学校教育要强调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3)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和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

子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作为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好,关键在班主任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当家长的参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定会取得最佳家校结合的教育效果。

(4)形成正确评价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对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不要一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进行亲情教育,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切实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者自己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3.社会也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亲情意识

对社会来说,提供一个良好的亲情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最基础的细胞,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政府要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小学生亲情教育,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府部门一定要将文化设施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下拨,购置图书和电子阅览物品,投资到文化,体育公益事业,建好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馆舍,让小学生在双休日和课余有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

总之,亲情教育是一个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它就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亲情教育的成败,对个人历程、社会公德建设、国家安定团结、民族优良品质的继续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宝祥.今日做父母——怎样教育上小学的孩子[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

[2]赵志疑.亲情教育: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1).

[3]江扣才.以人为本亲情教育[J].中华科技信息.2005,(6).

[4]刘党桦,李金明.让德育回归生活[J].中小学校长.2007,(3).

[5]冯林.中国家长批判{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9.

Brie talk on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for pupil

Qin Xiaoxia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Primary Education,741001 China)

【Abstract】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for pupil is nearly turn to a scotoma in whole education, but the tender of ignor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 To show concern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to enhance pupil’s awareness of loving family, to

improve pupil’s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others, and to develop their perfect personality as well as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vi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his paper will analyses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pil, moreover, regarding it, try to find appropriate counter measure to improve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for pupil .

【Key words】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the Sentiment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wareness


相关内容

  • 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家庭教育
  • 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家庭教育? 2009-12-17 09:08:27 作者:佚名 来源:百度空间 浏览次数:652 网友评论 0 条 现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体,三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家庭教育是 每个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家庭自身的迫切愿望,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 ...

  • 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 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初探 留守,现在已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退耕还林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本地的村民有的离妻别子,有的双双外出,一座小山村,身强力壮者大都出外打工,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了.他们大多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料,有的父母还把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于是,留守 ...

  • 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途径初探
  • [摘要]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之间日常亲情互动的缺失或不足,导致了留守儿童严重的心理焦虑,为了弥补亲情,我们从这么几个方面作了较有成效的探索:一是依托现代科技,为这些留守儿童开辟绿色情感通道:二是挖掘学校潜力,通过拓展途径和开展活动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三是组织社会活动,加强感恩教育. [关键词]弥补 ...

  • 亲情开放日活动方案
  • 鼎新镇幼儿园亲情开放日(周.日)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开展"亲情开放日(周.月)"活动的 通知,切实体现"家园同乐,健康和谐"的亲情教育主题,以感受亲情. 理解亲情.珍惜亲情为主线,引导家长及幼儿用心感受亲情.用爱回 报亲情,真正理解 " ...

  • 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亲情信封"六一特别活动的通知
  • 各乡镇妇联: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落实省.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县妇联.教育局.文明办决定,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亲 ...

  • 好智不好德,其蔽也愚
  • 摘 要: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爱驻进语文课堂,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热爱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关键词:语文课堂:爱的教育 您或许看过这样一幅名为"马失前蹄"的漫画.画中一个孩子 ...

  • 举例说明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举例说明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并陈述其心理学依据. 作为教师,我们从事情感教育的对象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富有个性的学生群体, 要想使情感教育顺利进行,就有必要先了解学生的情感学习的层次和方法.以便使情感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针对性,更能取得显著成效. 心理学把学生情感学习的层次分为接受.反应.认同.组织 ...

  • 涓涓暖流润幼苗
  • 涓涓暖流润幼苗 --北塔区北塔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介绍材料 北塔小学,坐落在邵阳市北塔区状元洲办事处观音庵社区境内,毗邻邵阳"古塔"--北塔,占地面积9610平方米.现有15个教学班,教职工40人,在校学生800余人,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品牌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北塔社区 ...

  • 民主 亲情 原则(班主任体会)
  • 民主 亲情 原则 转眼间,一期的班主任工作已经结束了.04模具1班在各位领导.老师和我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班风还是学风,都得到了任课老师的好评. 首先,我要感谢联系我班校领导,鼎立支持我工作,各位科任老师和帮助我工作老师,如果没有你们竭诚协作,04模具1班也不可能这样好的班风和学风.至于当班主任有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