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其中,水蚀为165万km2,风蚀为191万km2。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肥力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中国是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历程[3]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它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民意的呼唤,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未来文明方向的把握更加科学[4]。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5]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中,不能否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不少成绩。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退化和恶化总的趋势未能扭转,总体上的生态与环境态势仍然十分严峻。生态恶化和退化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历史惯性方面的因素,但是人为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社会行为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5]:

(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形势依然严峻[5]

中国生态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局部好转、总体恶化”,“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 环境污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与以往相比,全国污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业污染比重趋于下降,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上升;点源控制进展明显,但面源污染仍处于失控状态。

(二)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但生态文明体系尚未建立[5]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虽然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真正贯彻落实的效果却并不明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退化在全局上并未遏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不少政策和措施还是建立在各级政府行政命令的基础之上,政府的政策实施、评估和修正各个环节

薄弱。

(三)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5]

目前,中国生态道德还未普遍建立,生态责任尚未落到实处,生态科学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基本为“政府主导”模式,公众的生态环保看成是政府行为,民众自觉参与的热情不高,似乎与自己无关,是社会和

政府的责任。此外,中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制度还不健全,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公众还对自身及其其他社会组织所能做到的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清醒的认识。

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6]。

(一)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观念更新[7]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中。倡导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奠定两型社会基础[7]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建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7]

由中国国情所决定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必须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得力措施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政府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使环境保护成为硬政绩。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

中国经济多年的长期快速发展已经超出环境可承载能力及其容量。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同时,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仍需要持续快速发展,这将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就会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前提。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效益[7]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而落实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关键。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低碳发展道路[7]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每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既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也必须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加强国际合作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目前,欧盟、加拿大近年来与中国在污水处理和沙漠治理的合作项目较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也于2009年拉开了序幕。中国应和发达国家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境遇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

[2] 曾 珠.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J].经济前沿.2008(04)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DB/C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http://www.mep.gov.cn/ztbd/rdzl/stwm/201210/t20121024_240281.htm

[4] 牛庆燕.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J].中州学刊.2013(04)

[5] 肖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35-37

[6] 单菁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进程、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3(12)

[7]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求知.2011(1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其中,水蚀为165万km2,风蚀为191万km2。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肥力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中国是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历程[3]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它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民意的呼唤,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未来文明方向的把握更加科学[4]。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5]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中,不能否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不少成绩。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退化和恶化总的趋势未能扭转,总体上的生态与环境态势仍然十分严峻。生态恶化和退化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历史惯性方面的因素,但是人为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社会行为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5]:

(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形势依然严峻[5]

中国生态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局部好转、总体恶化”,“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 环境污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与以往相比,全国污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业污染比重趋于下降,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上升;点源控制进展明显,但面源污染仍处于失控状态。

(二)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但生态文明体系尚未建立[5]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虽然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真正贯彻落实的效果却并不明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退化在全局上并未遏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不少政策和措施还是建立在各级政府行政命令的基础之上,政府的政策实施、评估和修正各个环节

薄弱。

(三)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5]

目前,中国生态道德还未普遍建立,生态责任尚未落到实处,生态科学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基本为“政府主导”模式,公众的生态环保看成是政府行为,民众自觉参与的热情不高,似乎与自己无关,是社会和

政府的责任。此外,中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制度还不健全,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公众还对自身及其其他社会组织所能做到的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清醒的认识。

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6]。

(一)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观念更新[7]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中。倡导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奠定两型社会基础[7]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建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7]

由中国国情所决定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必须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得力措施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政府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使环境保护成为硬政绩。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

中国经济多年的长期快速发展已经超出环境可承载能力及其容量。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同时,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仍需要持续快速发展,这将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就会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前提。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效益[7]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而落实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关键。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低碳发展道路[7]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每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既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也必须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加强国际合作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目前,欧盟、加拿大近年来与中国在污水处理和沙漠治理的合作项目较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也于2009年拉开了序幕。中国应和发达国家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境遇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

[2] 曾 珠.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J].经济前沿.2008(04)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DB/C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http://www.mep.gov.cn/ztbd/rdzl/stwm/201210/t20121024_240281.htm

[4] 牛庆燕.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J].中州学刊.2013(04)

[5] 肖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35-37

[6] 单菁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进程、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3(12)

[7]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求知.2011(12)


相关内容

  • 生态城市:创新与发展青年论文竞赛征文启事
  • "生态城市:创新与发展"青年论文竞赛征文启事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以来,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相关研究在各国受到了广泛关注.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探求具有中国 ...

  • 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综述
  • 201x--201x学年第二学期 旅 游 商 品 学 作 业 学号:xxx 姓名:xxx 专业:xxx 联系方式:xxx 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综述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产品开发在种类.形式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力争以创新打造吸引力,从而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对近年来中国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些学 ...

  •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_两个维度_四项指标_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_高宝立
  • 2008年第9期(总第344期 ) EDUCATIONAL RESEARCH No.9,2008General,No.344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 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 高宝立 刘小强 * [摘 要]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既是一个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 ...

  • 英语论文呼啸山庄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作业 作 者系(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 语 年 级 学 号 写作意向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 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毕业论文
  •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题目 城市边缘区规划失效的根源解析及政策改进研究 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 三维模拟在林场景观设计及数字动态校园研究中的应用 西安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中城市土地多目标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科技需求及对策研究 面向灾害防御的城乡重建规 ...

  •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景观的影响
  • 发展对目的地景观的影响 ofTourism Development on LocalLandscapes 陈丹丹吴必虎 CHEN Dan-dan,WUBi-hu 万 方数据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诠释景观定义及其与旅 游关系的基础上,从自然景 ...

  •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 摘要: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普遍不高.斯托克斯按照研究的基础性.应用性两个维度,将研究类型归结到四个象限中.借用斯托克斯的框架,通过系统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被引用过的953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偏好.选题重复情况进行分析,采 ...

  •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题 1. 游客与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2. 谈如何实现旅行社的标准化服务 3. 论服务营销策略在旅行社中的应用 4. 二十一世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发展趋势 5. 浅论发展"绿色酒旅游"的构想 6. 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7. 谈人力资源管理在旅行社管理 ...

  •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 经管学院2007级毕业论文选题集 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各位同学: 以下选题为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毕业论文选题 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的工作要求 一人一题 不允许重题(如是一个大题的系列子题目 必须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 请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 选题的结果请于第二学期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