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章艳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市场化经济改革下的中国社会。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批评和研究,特别是对于当下中国“泛娱乐”化的社会语境进行的批评解读。“娱乐至死”一词,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典范的批评词汇和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现状的焦虑以及未来的急切担忧。《娱乐至死》一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对于美国社会中诸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和细致的分析。回顾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概括了时代文化的特点等。通读全书,思考与记录如下:

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包括: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应刷机统治下的思想、躲猫猫的世界;第二篇包括:娱乐业时代、“好„„现在”、走向伯利恒、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赫胥黎的警告。通读全文,《娱乐至死》是一本文化论述,第一篇主要论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当下文化传播的语境,以及作者作为文化学者对现状的思考,对于印刷铅字文本时代的赞扬。第二篇,主要论述,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诸多现象。在娱乐业时代的新闻、宗教、政治、文化教育如此种种存在的巨大问题,以及对于电视这一媒介的传递信息的性质的强烈批评。

作者在前言中就已开门见山的引用了现代西方反乌托邦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作《一九八四》作为引子,论述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潜在威胁“专制统治”并没有如此出现。前言说道:“奥威尔海派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都市;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但系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的游戏的庸俗文化。真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的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

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语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前言P2)在本书的结尾处,作者说道:“我这里建议的解决方法正是赫胥黎提出的,我无法超越他的智慧。„„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通读全书,我认为这是凸显作者根本态度的论述,即是一种作为精英文化分子对文化现状的焦虑和对文化未来向何处去的迷茫,在此背景下,急切的寻找一种解决方案,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意识在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

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及的问题实质就是我们将被我们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所毁灭,我们自己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在电视媒介的社会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在这里提及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媒介作为隐喻和媒介作为认识论的观点,凸显出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额强大作用,但是历史的线性发展又凸显出媒介革命的背后是有现实的推动力的。

思考这一论述,结合作者在第二篇中所论述的社会方方面面,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如何解释电视媒介如何具有此等威力?作为观众的大众为何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呢?仅仅是电视作为媒介和话语方式的影响吗?从符号到语言再到电视的媒介历史的发展,其背后的推动力又是如何的呢?理清这些问题显然是有助于理解《娱乐至死》背后的深刻含义的。

波兹曼认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一说法显然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影子。同时他强调“思维方式”的作用,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强调不同媒介环境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与后来作者论述电视作为媒介,其中的娱乐内容不为大众所知的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之中,影响了大众了解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即是这种电视媒介的介入方式往往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的。

波兹曼在“媒介认识论”中说:“对于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承认。”这里其实表面的是对于真理的传达方式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后果的关注。从符号时代的讲故事,到语言文字时代诉诸于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述的文字语言,再到以图像为代表的电视媒介的直接对象与视觉感官的不同特点。作者认为电视媒介以图像作为传播的基本载体,无法传达深刻的内在思想,在图

像之上必须舍弃意义表达,来适应娱乐的要求。所以说,图像时代的电视媒介对于观众而言,使其丧失了理性判断,价值思考,逻辑表达等等的能力。那么我们是否要回到文字表达的铅板印刷时代呢?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印刷术时代”的问题,“印刷术树立了个体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及精英的表达方式; 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了可能,却把宗教情感变成了迷信; 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但是在作者看来,相比于电视媒介来说,印刷媒介的优势优势显而易见的,作者在其中论述的种种能力与思考的必要,现在看来可以视为一种作者对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一种“现代人”的追求,现代人理应具有现代性的追求,而现代性则毫无疑问是现代主义思想之下的以“理性”的根本的现代认识论。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理性地位与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与存在方式等等都奠定了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思考全书的结论,作者在这里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发言式的焦虑与不安,其背后是知识分子独有的话语体系。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媒介诉诸于普通观众,又是极其不相同的,大众文化的诉求与知识分子的文化焦虑在两个时空中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众文化下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自我处于一种缺乏思考的状态,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波兹曼却又在到处奔走呼号。

从本书的前两节开始,波兹曼就为本书的论述下定了一个基本的论调,后面则是分章节展示,电视对于生活中的教育、政治、新闻、商业等等方面的影响,其背后都是其根本的娱乐属性操纵,其结果也是使得印刷时代以来的一整套表达、阐释和接受的逻辑理性消解殆尽。这里必须提到关于作者提到的“躲猫猫的世界”,作者在这里认为新的时代的到来,是交通与通讯的脱离,空间不再是限制信息传播的、不可避免的障碍。所谓的躲猫猫的状态,其实就是作者认为新时代的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之间不存在实质的“真实”可言,无论是照片还是图像,都预示着所谓的“阐释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电子时代的来临。作者说:“在它即将逝去的旋律下,一个新的音符已经响起,确定曲调的正是摄影术和电报。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拥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它们的语言是图像和瞬息时刻的二重奏,一起吹响了迎接美国公众话语新时代的乐章。”“所有的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

世界——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最终就是:“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

波兹曼在这里细致分析了电视作为媒介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中的属性,以及电视媒介带来的诸多影响。作者在结尾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种调和后的中庸的方法,如何控制电视中娱乐内容的比例和数量,不否认电视所具有的大众文化属性和娱乐化的强大公用,但是仍然需要坚守的电视在严肃的内容和文化传播上的效益,是作者给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似乎又是对市场经济与商品化逻辑的极大的不尊重,所谓的文化使命感是否需要安插在“电视媒介”的这个位置,仍然需要我们的思考。

最后的几个问题:

1.印刷媒介与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与追求“现代性”的“现代人”,在社会中同样需要反思和再思考。

二元对立

逻各斯中心主义

唯理性至上的现代人的异化

现代媒介与纸媒的不同文化诉求

群体之间的内部分层对于文化的需求的巨大差异

2.电视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后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如何定义现代社会中的人的主体地位?

图像时代与景观时代

主体位置与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意义表达与解构过程

3.再思考印刷媒介的“阐释时代”与电视媒介时代的不同文化意义。(话语意义与福柯)

辨证看待电视媒介时代与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与纸媒时代精英文化的位置问题,

社会阶层与文化选择的问题都需要一种辨证的观点。

再思考官方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大众阶层,权威话语/精英话语/民间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定位电视媒介的位置所在。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章艳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市场化经济改革下的中国社会。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批评和研究,特别是对于当下中国“泛娱乐”化的社会语境进行的批评解读。“娱乐至死”一词,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典范的批评词汇和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现状的焦虑以及未来的急切担忧。《娱乐至死》一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对于美国社会中诸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和细致的分析。回顾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概括了时代文化的特点等。通读全书,思考与记录如下:

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包括: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应刷机统治下的思想、躲猫猫的世界;第二篇包括:娱乐业时代、“好„„现在”、走向伯利恒、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赫胥黎的警告。通读全文,《娱乐至死》是一本文化论述,第一篇主要论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当下文化传播的语境,以及作者作为文化学者对现状的思考,对于印刷铅字文本时代的赞扬。第二篇,主要论述,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诸多现象。在娱乐业时代的新闻、宗教、政治、文化教育如此种种存在的巨大问题,以及对于电视这一媒介的传递信息的性质的强烈批评。

作者在前言中就已开门见山的引用了现代西方反乌托邦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作《一九八四》作为引子,论述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潜在威胁“专制统治”并没有如此出现。前言说道:“奥威尔海派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都市;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但系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的游戏的庸俗文化。真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的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

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语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前言P2)在本书的结尾处,作者说道:“我这里建议的解决方法正是赫胥黎提出的,我无法超越他的智慧。„„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通读全书,我认为这是凸显作者根本态度的论述,即是一种作为精英文化分子对文化现状的焦虑和对文化未来向何处去的迷茫,在此背景下,急切的寻找一种解决方案,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意识在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

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及的问题实质就是我们将被我们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所毁灭,我们自己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在电视媒介的社会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在这里提及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媒介作为隐喻和媒介作为认识论的观点,凸显出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额强大作用,但是历史的线性发展又凸显出媒介革命的背后是有现实的推动力的。

思考这一论述,结合作者在第二篇中所论述的社会方方面面,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如何解释电视媒介如何具有此等威力?作为观众的大众为何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呢?仅仅是电视作为媒介和话语方式的影响吗?从符号到语言再到电视的媒介历史的发展,其背后的推动力又是如何的呢?理清这些问题显然是有助于理解《娱乐至死》背后的深刻含义的。

波兹曼认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一说法显然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影子。同时他强调“思维方式”的作用,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强调不同媒介环境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与后来作者论述电视作为媒介,其中的娱乐内容不为大众所知的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之中,影响了大众了解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即是这种电视媒介的介入方式往往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的。

波兹曼在“媒介认识论”中说:“对于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承认。”这里其实表面的是对于真理的传达方式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后果的关注。从符号时代的讲故事,到语言文字时代诉诸于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述的文字语言,再到以图像为代表的电视媒介的直接对象与视觉感官的不同特点。作者认为电视媒介以图像作为传播的基本载体,无法传达深刻的内在思想,在图

像之上必须舍弃意义表达,来适应娱乐的要求。所以说,图像时代的电视媒介对于观众而言,使其丧失了理性判断,价值思考,逻辑表达等等的能力。那么我们是否要回到文字表达的铅板印刷时代呢?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印刷术时代”的问题,“印刷术树立了个体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及精英的表达方式; 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了可能,却把宗教情感变成了迷信; 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但是在作者看来,相比于电视媒介来说,印刷媒介的优势优势显而易见的,作者在其中论述的种种能力与思考的必要,现在看来可以视为一种作者对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一种“现代人”的追求,现代人理应具有现代性的追求,而现代性则毫无疑问是现代主义思想之下的以“理性”的根本的现代认识论。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理性地位与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与存在方式等等都奠定了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思考全书的结论,作者在这里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发言式的焦虑与不安,其背后是知识分子独有的话语体系。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媒介诉诸于普通观众,又是极其不相同的,大众文化的诉求与知识分子的文化焦虑在两个时空中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众文化下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自我处于一种缺乏思考的状态,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波兹曼却又在到处奔走呼号。

从本书的前两节开始,波兹曼就为本书的论述下定了一个基本的论调,后面则是分章节展示,电视对于生活中的教育、政治、新闻、商业等等方面的影响,其背后都是其根本的娱乐属性操纵,其结果也是使得印刷时代以来的一整套表达、阐释和接受的逻辑理性消解殆尽。这里必须提到关于作者提到的“躲猫猫的世界”,作者在这里认为新的时代的到来,是交通与通讯的脱离,空间不再是限制信息传播的、不可避免的障碍。所谓的躲猫猫的状态,其实就是作者认为新时代的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之间不存在实质的“真实”可言,无论是照片还是图像,都预示着所谓的“阐释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电子时代的来临。作者说:“在它即将逝去的旋律下,一个新的音符已经响起,确定曲调的正是摄影术和电报。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拥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它们的语言是图像和瞬息时刻的二重奏,一起吹响了迎接美国公众话语新时代的乐章。”“所有的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

世界——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最终就是:“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

波兹曼在这里细致分析了电视作为媒介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中的属性,以及电视媒介带来的诸多影响。作者在结尾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种调和后的中庸的方法,如何控制电视中娱乐内容的比例和数量,不否认电视所具有的大众文化属性和娱乐化的强大公用,但是仍然需要坚守的电视在严肃的内容和文化传播上的效益,是作者给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似乎又是对市场经济与商品化逻辑的极大的不尊重,所谓的文化使命感是否需要安插在“电视媒介”的这个位置,仍然需要我们的思考。

最后的几个问题:

1.印刷媒介与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与追求“现代性”的“现代人”,在社会中同样需要反思和再思考。

二元对立

逻各斯中心主义

唯理性至上的现代人的异化

现代媒介与纸媒的不同文化诉求

群体之间的内部分层对于文化的需求的巨大差异

2.电视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后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如何定义现代社会中的人的主体地位?

图像时代与景观时代

主体位置与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意义表达与解构过程

3.再思考印刷媒介的“阐释时代”与电视媒介时代的不同文化意义。(话语意义与福柯)

辨证看待电视媒介时代与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与纸媒时代精英文化的位置问题,

社会阶层与文化选择的问题都需要一种辨证的观点。

再思考官方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大众阶层,权威话语/精英话语/民间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定位电视媒介的位置所在。


相关内容

  • 读书报告1[童年的消逝]
  •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我用了一个星期读完了<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正如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自己叙述的那样"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 ...

  • 中国法律史教学大纲及参考文献(2016)
  • . 中国法律史教学大纲及参考文献 任课教师:金敏 e-mail :[email protected] 百度网盘:用户名:ZJU 中法史,密码chineselaw 一.教学大纲 王汎森:"网络的普遍使得原本的专业知识一查就有,这一点就已对教育产生了冲击.但为什么学习还是要紧的事情?因 ...

  • 真正的网红,是成功的内容生产者 |产品众筹课笔记
  • 陆树燊说,为什么现在很多品牌创始人出来做直播.做网红?在这样一个大众娱乐.人人发声的时代,不管你是多么成功的企业家,你不能在大众中建立一定的个人品牌,去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你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忘记. (本文根据陆树燊在混沌研习社的众筹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有删节.) 演讲者|陆树燊(支付宝前资深产品经 ...

  • 李亚: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 李亚: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李亚 这样一个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的年代,静心读书的日子,已变得比北京的蓝天还少. 网络无处不在,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情绪化的海量纷繁的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电邮.短信.推特.朋友圈.APP推送.游戏更新.电商打折.APP更新等,以"非死 ...

  • 童年读书笔记100字
  • 文/聂小开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着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感想: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童年读书笔记1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童年.这本书的作 ...

  •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看完<童年>是在两天之内,在两个喧闹的上午,我独自坐在教室里,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读一个完全属于别人的故事. 读外国的名着是艰难的,尤其是苏联的作品,那一长串的人物姓名常常让我读着读着就不知道主角变成了谁.所幸的是,<童年>不存在太深刻的哲理 ...

  •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
  •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一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书名是<夏洛的网>.尽管文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但故事还是被叙述得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恍如身临其境. <夏洛的网>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大作家e.b.怀特,写了一个蜘蛛和小猪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 ...

  • < 和平卫士 >读书笔记
  • < 和平卫士 >是本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的书.里面有至死不屈的赵一曼,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定时炸弹的克星李云龙---这些伟大人物的英雄故事,让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呢?是那些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读了这本书的每个故事人物都会让我们有一种热血沸腾 ...

  •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
  • 媒介即隐喻----从麦克卢汉到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媒介生态学的首创者.其著作<娱乐至死>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这样的论述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是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传播思想"媒介即讯息".相似的表述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