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学

A卷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

1.《屈原》

2.《野草》

3.《李有才板话》

4.《滇缅公路》

5.《林家铺子》

6.《寒夜》

7.《十年诗草》

8.《我用残陨的手掌》

9.《金锁记》

10.《长河》

二.写出下列作家的代表作。

1.冯志

2.钱钟书

3.郁达夫

4.闻一多

5.张恨水

6.叶圣陶

7.穆旦

8.戴望舒

9.沙丁

10.艾青

三.名词解释。(1)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2.激流三部曲

3.海派

4.七月派

四.简答题(5)

1.为什么把赵树理看做延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2.《子夜》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3.曹禺的四大剧作是哪几部?

4.沈从文作品的总主题是什么?

五.任意介绍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例如闻一多、鲁迅、钱钟书、赵树理等(不少于500字、20)

六.分析题:分析阿Q形象(不少于800字、20)

B.卷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

1.《地球,我的母亲》

2.《风波》

3.《缀网劳蛛》

4.《四世同堂》

5.《原野》

6.《出发》

7.《莎菲女士的日记》

8.《乌篷船》

9.《荷花淀》

10.《十四行诗》

二.写出下列作家的代表作(1)

1.张天翼

2.穆旦

3.丁玲

4.孙犁

5.徐志摩

6.冰心

7.朱自清

8.卞之琳

9.艾芜

10.张爱玲

三.名词解释(5)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农村三部曲(短篇小说)

3.京派

4.战国策派

四.简答题(5)

1.为什么说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

2.《子夜》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3.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是哪三美?

4.为什么说觉慧是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

五.任意介绍一位作家的生平例如闻一多、鲁迅、钱钟书、赵树理等(不少于500字、20

六.分析题:分析骆驼祥子形象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八不主义

2.学衡派

3.文学研究会

1.五四文学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2.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3.简要评述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

4.文学革命有什么思想意义?

第二章鲁迅

一,名词解释

1.《狂人日记》

2.精神胜利的法

3.阿毛的故事

4.过客

二.思考题

1.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2.简述鲁迅前期的进化论思想

3.鲁迅小说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述《狂人日记》思想的深刻性

5.分析阿Q形象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乡土小说

2.问题小说

3.零余者,自叙传

二,问题思考

1.试谈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2.试谈冰心的问题小说

3.试分析潘先生形象

4.举例说明冰心个体文学的贡献

第四章 郭沫若

一,名词解释

1.泛神论

2.自我抒情主人公

二,思考题

1.谈谈《女神》的爱国主义

2.简要的评述《女神》的艺术特点

3.分析《凤凰涅槃》的思想和艺术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新格律诗

2.三美

3.纯诗

1.闻一多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2.徐志摩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3.分析《死水》

4.《再别康桥》赏析

第六章 20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名词解释

1.言志派散文

2.语丝文体

3.《背影》

4.《终身大事》

二,思考题

1.二十年代的散文大家有哪些

2.说说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3.简述田汉对话剧的贡献

4.试分析丁西林独特的戏剧艺术

第七章 30年代的文学诗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两个口号

3.京派

4.海派

二,思考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2.左联的历史贡献

第八章 30年代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海派小说

2.新感觉派

二,思考题

1.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2.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试谈

3.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第九章 茅盾

一,名词解释

1.农村三部曲

2.社会剖析小说

二,思考题

1.分析吴荪甫形象

2.分析《子夜》的主题

3.谈谈《林家铺子》的内容

4.分析老通宝形象

第十章 老舍

一,名词解释

1.京味小说

2.《四世同堂》

二,思考题

1.分析骆驼祥子形象及其悲剧原因

2.为什么说老舍是市民社会的杰出表现者和批判者

3.老舍的重要作品有哪些

第十一章 巴金

一,名词解释

1.《激流三部曲》

2.《爱情三部曲》

二,思考题

1.没什么说《家》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2.分析觉新形象

3.简说《寒夜》的悲剧根源

第十二章 沈从文

一,名词解释

1.湘西世界

2.《湘西散记》

二,思考题

1.沈从文作品的总主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

3.怎样看待《边城》的人生形式?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中国诗歌会

2.雨巷诗人

二,思考题

1.试述三十年代两大诗派

2.《断章》分析

3.《雨巷》的主旨是什么?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名词解释

1.幽默小品

2.《包身工》

3.好一记鞭子

4.南国社

5.国防戏剧

二,思考题

1.鲁迅后期杂文集子有哪几本?

2.简述曹禺的四大戏剧的内容

3.《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十五章 4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诗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华全国文学界抗敌协会

2.沦陷区文学

3.主观战斗精神说

4.战国策派

二,思考题

1.谈谈四十年代国家版图和文学版图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第十六章 40年代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七月派

2.张爱玲

3.赵树理方向

4.二诸葛

二,思考题

1.谈谈对《围城》的理解

2.简析曹七巧形象

3.为什么说赵树理是解放区小说的代表作家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

5.分析《荷花淀》的艺术特点

第十七章 4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马凡陀的山歌

2.中国新诗派

3.七月流

4.街头诗

二,思考题

1.艾青诗歌的两个主要意象是什么,试分析

2.为什么称冯至的诗为沉思的诗?

3.为什么说穆旦能创造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高峰?

4.谈谈解放区诗歌的民间资源

第十八章 40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名词解释

1. 小品散文

2.广场剧

二,思考题

1.抗战时期为什么报告文学备受关注

2.你了解40年代的哪些小品散文

3.谈谈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念

4.简述屈原形象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1917年至今的文学,包括中国现代恩学和当代文学,起于《文学改良刍议》,仍在发展之中。

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与中国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另有一种称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前一种是国家教委的学科分类,后一种是国家的学科分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界力图打通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因而有以下不同的称谓:20世纪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等,后有新世纪文学。 近些年又有民国文学的提法。目前仅为学术探讨,对现代文学的格局未发生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称新文学,起于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止于1949年7月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用‚现代汉语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成果,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新文学。

新文学是与旧文学相对的概念,其不同在于语言与形式、思想与内容以及观念与风格。但其精神又相通相连。

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有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两门。

中国现代文学是继承了古代文学和吸收外国文学而创造出来的,或者说: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是现代文学的两股源流。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准备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840年以来,民族危亡日益严重。中国社会处在封建统治中,人民难以觉醒。知识份子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报刊业、出版业发展,使文学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听到读),既培养了读者群有促进了自由撰稿人的产生。

二. 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此前后文学观念发生变革: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诗界革命,黄《杂感》,‚我手写我口‛,梁启超等‚新文体‛,‚文界革命‛,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小说界革命‛,‚新小说‛。其共同点是提倡‚俗语‛(白话)‚言语一致‛。

三. 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

清末,散文有‚新文体‛作品,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小说有刘鹗《老残游记》,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翻译有林纾的翻译小说。

民初,小说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等,还形成鸳鸯蝴蝶派及其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以上理论和作品为新文学的提出做了准备。

讨论题

1.晚清文学变革的原因和条件

2.晚清文学变革主张

3.清末著名文学作品

4.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四大说部‛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之所以发生,是为了准确地记载和传播思想文化。

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随陈独秀移到北京。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自由‛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之后高举‚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两面旗臶,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接着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同时批判‚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主张。《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策源地。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宣传共产主义,1926年终刊。 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文化运动。 其文化的核心是《新青年》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分解开来是反对封建,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新青年》的主张。

发表新文学的报刊:《每周评论》、《新潮》、《星期日》、《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创办;四大报纸副刊。

讨论题

1.文学革命为什么会发生?

2.如何评价《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

4.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新文学运动

反封建必然反封建文学,宣传新思想必然要采用大众语言,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了。

文学革命是一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运动。

新文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

1917年1月,胡适首先发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接着,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痛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俩的‚ 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

具体文类的理论文章:关于诗歌,有胡适《谈新诗》,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康白情《新诗的我见》,周无《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论短篇小说》,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美文》等。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语言的全面变化,产生了一些新作品,如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第三节 外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引进外国文学,把中国文学改造成了新文学。

一、理论资源

多种理论同时引进,而进化论是基础理论。

其他如胡适受意向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秀受19世纪西方2主义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经验。

例如写实主义得到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

二、翻译作品

《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译介了外国作家的作品。4卷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登载《娜拉》、《国民公敌》,掀起了易卜生热。

许多欧美的日本作家都被介绍进来。

先驱者几乎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品。新文学期刊几乎都刊登过外国文学作品。

许多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都有介绍。

以上文学思想和作品对新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在新文学的提倡与创造过程中,创作倾向相同的人结成了社团,形成声势浩大的力量。1921年开始,到1923年,有文学社团40多个,1925年发展到100多个。

文学社团显示出新文学队伍的壮大。

一.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来今雨轩。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

沈雁冰、叶圣陶、郭邵虞等12人发起。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主张文学‚为人性‛,提倡现实主义,被称为‚人生派‛。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1932年自行解散。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称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被当局查封。

三、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初为俱乐部,后创作诗歌,以《晨报〃诗镌.》为阵地,致力于新格律诗创作,取得较好成绩。1926年离散。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月刊,是为后期。1932年停止活动。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或‚新月派‛

四、流派

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

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

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

以李金发为先锋的现代派诗歌也显出实力。

第五节 文学思想论争

为了取得并捍卫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先驱者与旧文学现如黑幕派的揭隐私、鸳鸯蝴蝶派的消遣主义、旧戏曲的封建道德、团圆主义的虚假模式等,最大的三次论争是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一、与守旧派的论争

1919年,林纾写《致蔡鹤卿太史求》《论古文与白话之消长》等文,声讨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攻击白话文,宣称‚拼我残年极力卫道‛。又写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文学革命者。

刘师培、黄侃办《国故》杂志,对抗文学革命。

蔡元培《致林琴南书》,李大钊《新旧文学之激战》,鲁迅的‚随感录‛等进行批驳。 林纾只好寄希望于未来。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办《学衡》,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号,批评新文学运动。梅光迪写《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写《评“尝试者”》,吴宓写《论新文化运动》,提出较系统的批评,以文化重构中的稳健立场批评运动中的偏激,但基本持否定态度。 鲁迅写《估“学衡”》揭示其‚学贯中西‛之不足。

1933年《学衡》终刊。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甲寅》复为半官方的周刊。两次载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说文言文‚理不可弃‛,提倡‚读经救国‛掀起复古思潮。

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写了关于《评新文化运动》的文章,鲁迅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批驳。

‚甲寅派‛随段祺瑞政府倒台而消匿。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

承中联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势态。

形象更新:神仙鬼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二、创作实绩

萌芽阶段1917—1920年,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都产生,但除鲁迅的几篇小说外,较幼稚。

活跃阶段1921-1926年,《呐喊》《彷徨》《沉沦》《女神》,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已经走向成熟。

沉寂阶段1926.3.18-1927.4.12年,作家南下,创作减少。

三、文学特点

理性精神呈现。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审美。

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原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

个性化追求。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创作方法多样。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生平和思想

1881年生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领略世态炎凉。1898年,走异地,学工科。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1904年,入仙台医专学习。受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弃医从文。1906年会东京,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主要思想是个性主义。1909年回国。

1911,绍兴宣传辛亥革命。1912,教育部佥事。痛心辛亥革命失败,进入沉默期。1919年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阵,创作小说、杂文。组织语丝、未名、莽原社。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师大任教,支持学生,成为青年领袖。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1926年去厦门大学。1927年到中山大学。进化论遭质疑。

1927.10,到上海,做职业作家。编杂志,译作品,创作大量杂文和历史小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10.19,逝世,享年56岁。

思考题

1. 鲁迅的炎凉世态感主要从哪来?

2.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3. 简述鲁迅前期的进化论思想

4. 鲁迅后期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开始,同时在他手中成熟。中国现代小说的许多风格都可以从鲁迅那里找到源头。他影响了中国几代作家。《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呐喊》收1918-1922的14篇小说。《彷徨》收1924-1925的11篇小说。

一. 主要内容

(一) 写作知识分子:

《狂人日记》、《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构成知识分子系列小说。

《狂人日记》写读书人科举路途的落寞与悲惨。3000字写了一代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革命者屈服于旧势力的痛苦。

《伤逝》写个性解放的幻灭。

这些作品探索知识分子的出路,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和习惯势力的强大。

(二) 写农民

《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了农民系列。

《故乡》中的闰土被生活压迫的麻木迷信,作品寄希望于下一代。

《风波》写农民的政治麻木。

《祝福》写农村妇女的命运。

《离婚》和《阿Q正传》写农民的觉醒与被镇压。

《社戏》展示儿童的快乐。

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在生存和政治的压力下只能认命。

(三) 写市民

《药》、《明天》、《示众》、《高老夫子》、《肥皂》等则构成市民系列。

《药》写华家的愚昧和麻木。

《明天》写单四嫂子的虚妄。

《示众》写围观者的心理。

《高老夫子》写自视甚高的旧文人。

《肥皂》写老财主的肮脏心理。

这些作品主要揭示老市民的丑陋心理。

二. 艺术手法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

2.‚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

3.‚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

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叙述方法多种,引入散文、杂文笔法,使用抒情笔调,运用象征手法,文体格式多样,人物语言个性化等等。

第三节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揭示迫害狂的心理。狂人的异常表现。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狂语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他发狂前的思想存留。

狂人形象的意义:说明封建势力的强大(说真话必疯),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吃人‛,并把希望寄托给孩子。

《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读者。

二、《阿Q正传》

阿Q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落后而不觉悟的游民无产者形象。

阿Q的精神胜利法:逃离现实的精神负累,有其存在原因,消除的条件。

阿Q形象的意义:批判了国民性,提出中国农民的出路问题,批判了辛亥革命。 关于阿Q革命的问题。

作品的意义。

三、《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写于1925-1926,23篇散文诗。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探索路径的生命体验,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征,包涵着鲁迅的思想和哲学。它是‚自言自语‛——‚独语‛体文学。

《朝花夕拾》于1926.2.11写成,10篇回忆性散文,初题《旧事重提》。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人和事,是研究鲁迅的第一手材料。抒情意味浓。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现代文学中最先取得成就的是鲁迅。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与鲁迅作品共同构成了20年代的小说景观。 现代小说从起步到形成高峰,是许多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形成了一些重要作家。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

用小说的形式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问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爱情、婚姻、生活等,而最为集中的是人生问题,即‚人生究竟是什么‛一类。

问题小说出现在1919年,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形成了‚问题热‛,几乎所有新小说作者都写过问题小说,代表作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

二、乡土小说

以描写乡村小镇人生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乡土小说产生于五四之前,成熟于五四以后。

在鲁迅的影响下,一些移居京沪等大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思想反观家乡,认识到小镇农村在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统治下农民处于深刻的痛苦之中,从而加以描写;笔触所至,又表现出醇厚的长风民俗与淡淡的乡愁。

这类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家对文学本土化的势力。 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路人,《孔乙己》《风波》《故乡》较早且是乡土小说中的翘楚。继起的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天二哥》,许钦文《疯妇》,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等较为著名。

三、冰心

谢婉莹(1900-1999)福州人。诗歌,散文,小说俱佳。

以问题小说闻名。提出社会问题的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分》等。 冰心的小说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

《超人》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提出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并提倡‚爱的哲学‛——爱—母爱。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厌世的青年,他憎恨世界和人生,觉得人与人及世界都带着假面具,‚以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他息交绝游,独处小楼。一天半夜,被一个小孩的呻吟吵得睡不着,曾送钱给小孩治病。夜里,他看月亮,想往事,想起了母亲,感受到了母爱,孩儿病好后送来鲜花和信,于是被感动,认识到支配人生的是爱而不是恨。从而离开小楼,走向社会去做有益于人生的工作。

这种‚爱的哲学‛和人生的‚真谛‛是飘渺的,但对当时的青年有安慰作用。因此,小说引来模仿潮。

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充沛的诗意。

四、叶圣陶

叶邵钧(1894-1988)苏州人。小说和儿童文学著名。

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学校题材见长。《这也是一个人?》《晨》《隔膜》《遗腹子》;《潘先生在难中》《倪煥之》。特点是客观,朴实,冷静,不动声色,将见解隐藏于

‚不著文学的处所‛。矛盾说:‚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邵钧!‛

他是中国儿童文学开山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的灰色人生。军阀战争将至,他为身家逃到上海,担心饭碗返回让里,接着用心计保护财产。战争未至而结束,他又写起歌颂军阀的字幅来。他胆小,自私,苟安,工于心计,无德无行,一颗庸俗卑微的灵魂跃然纸上。作者‚讽他一下‛。

这篇小说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含义的丰富紧步《孔乙己》之后。

五、许地山

笔名落花生(1893-1941),小说,散文俱佳。

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1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3爱情线索,后走向现实主义。

小说《命命鸟》《商人归》《缀网劳蛛》。

散文《落花生》

第二节 创造社的小说

一、浪漫抒情小说

不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而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为主,形式上一般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方法上属于浪漫主义的小说。

创造社以浪漫抒情小说著称,其他有文学研究会的庐隐,王以仁,浅草,沉钟社的作家,以及淦女士等。

二、浪漫社的小说

郭沫若:《牧羊哀话》——第一篇反帝爱国小说。张资平《冲击期化石》——现代第一部长篇。倪贻德《玄武湖之秋》,陶晶孙《音乐会小曲》,周全平《林中》,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等。郁达夫最著名。

三、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小说,散文俱佳。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1920所作《银灰色的死》与后来的《沉沦》《南迁》于1921年集为《沉沦》,为现代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写劳动者。《迟桂花》《东梓关》艺术性较高。1935年《出奔》停笔。1938年新加坡抗战,1945.9.17失踪与苏门答腊。1952年追认为烈士。

《沉沦》抒写弱国子民的屈辱,表达爱国情怀。

‚他‛是一个留日学生,有爱情的要求,但因国贫己穷,又兼内向怯懦,不敢表达,以至变态,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投海自尽。

作品虽然性描写过多,但反帝爱国思想却很突出,有积极意义。

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1.‚零余者‛形象:被社会挤出的飘零者,特点是愤世嫉俗,感伤忧郁,不同流合污并且反抗黑暗。受‚多余人‛的影响,但有‚五四‛彷徨于无路的‚时代病‛特征。郁达夫作品多写‚零余者‛心情。

2.‚自叙传‛:作者自述经历。他相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之语,总在作品中嵌入自己的身影或个性气质,通过主人公宣泄自己的情怀。

3.感伤情调。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而他对忧伤的情调尤感兴趣。他的小说以感伤的抒情为主调,而不注意营造结构。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

郭开贞(1892-1978),乐山市沙湾镇人。1913赴日本,受泰戈尔和斯宾诺莎影响,泛神论成为哲学基础。‚五四‛前始写诗,1919-1920为爆发期。1921年发起创造社,《女神》出版。1923年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1926.3南下广州,7月参加北伐。1928避居日本10年,研究古代历史。抗战爆发回国,成为国统区文化界旗臶,创作6部历史剧,为新中国成立奋斗。解放后是社会活动家。

第二节《女神》

《女神》1921出版,‚开一代诗风‛。初版诗剧3篇,诗54首。后多次改动。受惠普曼《草叶集》影响。多数诗在‚差不多是狂了‛的状态中写出:‚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我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诗集以雄浑豪放的格调唱出了‚五四‛时代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最强音,体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一、爱国主义

爱国思想是诗集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女神》的精神灵魂,是贯穿内容的主线。《凤凰涅槃》、《炉中煤》等是其代表。《凤凰涅槃》借凤凰自焚以更生的神话,表达毁天灭地与新生的主题。《炉中煤》以炉堂中熊熊燃烧的煤表达‚眷念祖国的情绪‛。

作者在日本想象‚五四‛时期的祖国,认为祖国已经新生而十分可爱,不同于国内的爱国诗。

二、自我抒情主人公

《女神》的诗中总有一个‚自我‛。‚自我‛有两种:一是‚大我‛:民族和某种精神力量的代表。凤凰,天狗属此类。‚大我‛气势博大,包举万物,英勇豪迈,无往不胜。 一是‚小我‛:个人。《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以及爱情诗属此类。

‚自我‛在诗中便于抒情。

三、浪漫主义

《女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浪漫表现为:

1.理想色彩:光华灿烂的祖国,个性突出的自我。

2. 想象雄奇:仙境人间,河海山岳,花草鸟虫均被自由组合。

3.感情澎湃: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汹涌灼人的感情。

4.象征夸张等手法:凤凰,天狗,炉中煤等均非实写。

四、诗体创作

1.自由体:绝端自由,绝端自主。冲破旧藩篱,表现新时代。《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放号》等。

2.格式体:《炉中煤》5行一节,单句押韵;《地球,我的母亲》4行一节。

3.诗剧体与剧诗体:《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借鉴歌剧的形式。 问题:由于太‚自由‛,导致有的诗形式散漫,语言缺少提炼,最终感情横溢,诗味不足。

第三节 其他诗集

一、《星空》

收1921-1922年的诗歌32首,体现了‚五四‛高潮后诗人的苦闷与矛盾,消失了《女神》的豪放与激情,而表现为感情沉静,技巧圆熟。

《天上的街市》化用民间传说,想象瑰丽,描写天街的悠闲生活,寄寓理想,为人称道。

二、《瓶》

作于1925年2-3月的一组爱情诗,共42首,加《献诗》43首。写男子对待情书的心理过程,情意绵绵,表现出《女神》那种火山喷发的热情和奇异的想象,但也折射出《星空》时期的苦闷。

三、《前茅》与《恢复》

《前茅》多数诗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是作者走出《星空》苦闷、矛盾心理后的表现。

《恢复》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转折和大病初癒的新鲜感转化为诗歌,表现为刚劲昂扬。《我想起了陈胜吴广》和《如火如荼的恐怖》可为代表。由于诗人要文艺充当政治‚留声机器‛,要‚做个标语人‛,‚口号人‛,导致了诗歌缺乏艺术个性,体现出无产阶级文学初期的幼稚病。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创作概况

一、早期白话诗

追求诗体大解放,提倡‚作诗如作文‛,破除旧诗格律。

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瓦釜集》,沈尹默的《三弦.》,俞平佰《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朱自清的《毁灭》,周作人、郑振铎、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刘延陵、叶绍钧等的合集《雪朝》。

白话诗既未能脱尽旧窠臼,也未建立起新诗体,还很幼稚。其主要意义是显示出白话的价值。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

1921年《女神》问世,标志着自由体诗歌的成熟,自由体诗风得到确立。

起到开诗风作用的还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的小诗,冯至的抒情诗等。 自由体诗歌强调情感、想象、抒情,克服了白话诗少‚诗味‛的不足。但显出了感情无节制和形式散漫的缺点。

三、走向‚规范化‛

1924年3月徐志摩组织起新月社,1925年10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6月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倡新格律诗,与朱湘,饶孟侃等新月社同人致力于新诗规范化。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也在努力。

新月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创立了新的格律形式,在文学史上影响巨大。但最终走向了‚豆腐块‛。

四、‚纯诗‛概念与象征诗

1926年,穆木天提出‚纯粹的诗歌‛概念,将诗与散文的思维区分开,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王独清突出‚感觉‛,周作人主张‚象征‛,反对‚如作文‛的写诗与逻辑。不过,又走入陌生化,成为贵族的诗了。

李金发专写象征诗,1925年起,相继出版《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的诗不好懂。

第二节 闻一多

闻家骅,1899生于湖北浠水,1946被特务暗杀于昆明。走过了诗人——学者——斗士的人生道路。

诗集《红烛》1923年出版,《死水》1928年出版。

闻一多是杰出的爱国诗人。1922留美,写《太阳吟》《忆菊》《孤雁》表达爱国情怀。

写《洗衣歌》《七子之歌》控诉帝国主义罪行。1925回国,写《发现》《一句话》《死水》表达失望和希望。

闻一多的诗歌主张是1926年提出的‚新格律诗‛,其理论的核心是‚三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听觉美。

绘画美指辞藻恰切,富丽,有色彩,有特色,有视觉形象。

建筑美指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匀称整齐,具有视觉美。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

诗以‚死水‛象征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憎恨和失望,隐含着对祖国绝处逢生的信念。其形式可谓是‚三美‛的典范。

闻一多说《死水》里面藏着‚火‛,表明他没有绝望。诗人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实际是意味着朱自清所说的‚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这‚火‛是对祖国重生的热望。

关于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美,还可以举《七子之歌-澳门》为例。

‚三美‛是一种审美标准,并未规定某种形式。闻一多说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所以,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格式多种多样。

但格律毕竟是一种限制,在运用中被诗人衍化成了‚豆腐块‛,遭到诟病。

第三节徐志摩

徐志摩1897生于海宁。1918留美,1920留英,1922回国。1931飞机失事身亡。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树立了他的理想,回国后为建立美英式的国家而呼唤,最后失望。他的诗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表达对于理想,爱情和美的追求,思想积极。后期因对现实失望而悲观消极。

徐志摩的诗风清新灵动,潇洒飘逸,技巧极强而又不着痕迹,仿佛信手拈来,轻松自如,艺术造诣相当高。他的诗整饬有格律而又灵活多变。

《再别康桥》表达无法言说的隐衷和欲说还休的心情。

夕阳金柳,康桥柔波,浮藻揉虹,船载星辉,沉默离别等五幅画面新鲜别致,意象清新,把理想的建立与消失巧妙道出。轻来悄走的心理和挥手作别的动作,将难言的心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诗歌是感情的节制和含蓄之美的典范。

第六章 20年代的散文、戏剧

第一节 散文

现代散文产生于《新青年》的‚随感录‛,以议论为主。后‚美文‛发展起来。鲁迅认为‚五四‛散文的成就在诗歌,小说之上。

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成就较高。

俞平伯,冰心,许地山,叶圣陶,郁达夫,郭沫若,梁遇春,徐志摩,陈西滢等都有佳作。

第二节 戏剧

话剧发端于春柳社;1907年在东京演《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

‚五四‛话剧运动先导于《新青年》的‚旧剧评议‛。建设新剧则仰仗于引进西方戏剧。1918的‚易卜生专号‛掀起浪潮。1925年开始的‚国剧运动‛则主张从旧剧入手去建立新剧。

在上海出现了职业化和商业化再到‚爱美剧‛(业务的非营业性的),以后又出现了小剧场运动。

最早的话剧剧本是1919年3月胡适的《终身大事》。而后是陈锦的《人力车夫》,叶绍钧的《恳亲会》,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升的《赵阎王》,欧阳予倩的《泼妇》等。 郭沫若开创并致力历史剧的创作。

‚国剧运动‛的提倡者余上沅发表《兵变》,熊佛西发表《洋状元》。

成就最好者是丁西林和田汉。

第三节 丁西林,田汉

丁西林是化学家,以幽默喜剧著称,《一只马蜂》《压迫》;抗战开始后有《三块钱国币》,四幕抗战喜剧《妙峰山》等。

田汉悲剧特色显著: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出世作《咖啡店之一夜》,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抗战后的《秋声赋》《丽人行》以及解放后的《关汉卿》较著名。

第七章3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提倡与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7-1937年。这时期,文学中心移到了上海,文学队伍重新组合,文学性质有了新的因素,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和收获。

一、无产阶级革命口号的提出

大革命失败,作家聚集上海,另有一些从日本回来的青年,为振兴革命情绪,在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思潮的影响下,酝酿无产阶级文学。

1928年1月,郭沫若发表《英雄树》提出。接着,创造社和太阳社纷纷发表文章提倡,掀起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并发动了对于资产阶级文学的批判。

二、主张及其偏颇

革命文学提出以农工大众为服务对象,认为革命文学可以推动政治的持续发展。

但把文学等同于政治实践,用宣传替代文学,肯定标语口号,忽视文学特性。否定五四文学革命,以小资产阶级作家为革命对象,把鲁迅,矛盾,叶绍钧,郁达夫等当作‚落伍者‛批判。

说明主张者患有‚左‛倾幼稚病。

三、论争

1.李初梨1928年1月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3月发表《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写《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写《从牯岭到东京》。

2.太阳社和创造社对谁先提出口号问题也展开了论争。

第二节 ‚左联‛的成立与活动

一、成立背景

1929年秋,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对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共要求停止革命文学口号的论争,团结‚同路人‛,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二、‚左联‛的成立与解散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出席的有鲁迅,冯雪峰,田汉,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柔石等40多人。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的行动纲领,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左联‛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

三、‚左联‛的工作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译介外国作品和推荐中国作家作品,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联系。

3.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4.后来发生‚两个口号‛——‚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第三节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不参加党派和政治斗争,捍卫民主自由,思想健康积极,坚持独立个性,忠实于文艺事业的作家,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林语堂,李健吾等即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业绩在文学史上具有显著地位。

一、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对立

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要求严肃地内省与反映人生,强调‚洗刷人心‛再造灵魂,继承了‚五四‛为人生,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但脱离政治,超脱现实的原则又与左翼文艺的批判现实和社会功利性主张发生冲突。

二、音乐派和性灵派与左翼文学的论争

1927年新月派聚集于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周围。梁实秋提倡写‚人性‛,鲁迅以‚阶级论‛进行反驳。梁实秋还认为文学是少数‚天才的创造‛,左翼则要普及大众。

1932年,林语堂办《论语》,1934年办《人世间》《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提倡自我表现,闲适,趣味,与周作人先前的主张一致。这没有错,但回避现实不符合时代要求。

三、‚京派‛与‚海派‛

围绕于《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大公报-文艺》的一批北方的学者型作家,远离文学的党派性和商业性,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陶醉于传统与民间文化,提倡‚距离‛说,强调艺术的价值,被称为‚京派‛。

京派代表人物是周作人,杨振声,朱光潜,沈从文,废名,林徽因,萧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梁宗岱,李健吾等。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次年《论‚海派‛》《关于海派》,认为‚名士才情‛加‚商业竞卖‛,即为海派。这是聚集于上海,靠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而生存的市场化作家。他们既享受着都市文明,又对都市的病态文化充满幻灭感,于是取西方现代派艺术之路,追求文学的‚变‛与‚新‛,体现出先锋意识。

海派代表人物是杜衡(苏汶),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刘呐鸥等。

1933年12月杜衡《文人在上海》,称‚海派‛是‚恶意‛,是‚嘲笑‛。京海两地作家就其涵义各自进行了阐述。鲁迅一语中的:‚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辩论并未深入展开。

京派与左翼作家的文艺观发生了冲突。1935年12月,朱光潜提出‚和平静穆‛的美学观,鲁迅作《题未定草-七》提出战斗的力的美。

第八章 3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说

30年代的小说走向多面成熟,繁盛一时。作品题材扩大,作家辈出。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李劼人,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红,萧军,叶紫,端木蕻良,废名,萧乾,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张恨水等各有自己的‚艺术世界‛,反映了古代中国和半殖民地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一、丁玲

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30年代有《韦护》《水》。延安时期《在医院中》较优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讲话》的成果。

特点: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构成20-40年代的女性系列;她的作品是个人叙事和社会批判的结合。

二、张天翼

1929年以《三天半的梦》踏入文坛,30年代《包氏父子》最优秀,1938《华威先生》最有名。另有儿童文学《大林和小林》。

特点:讽刺。讽刺某些人的某些缺点。抓特征,‚漫画‛人物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的某个特征;用自相矛盾法,人物性格冲突法达到讽刺目的。

第三节 新感觉派

30年代上海的一个小说派别,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而来。主要作家及其集子:

施蛰存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有《将军底头》,《梅雨前夕》《善女人行品》等。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的8个短篇较早用感觉主义写成。

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其中《上海的狐步舞》一篇用感觉主义、映像主义和意识流方法展示没落疯狂的都市风景,较著名。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新感觉小说取材上海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手法多样新颖,表现出先锋态势,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都市文学的发展,是海派文学中的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不过,作品往往有负面因素。

第九章 茅盾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桐乡县乌镇一个书香门第,由母亲抚养长大1913年考取北大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接编《小说月报》。1926年赴粤参加大革命,1927年在牯岭开始文学创作。《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表现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的悲剧。

1929年去日本,写有小说和《卖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另有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1930年回国,参加‚左联‛活动。32-37年创作进去鼎盛,代表作在这时写成。

抗战期间,辗转后方城市,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新中国成立,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1981逝世。

第二节 《林家铺子》和《春蚕》

茅盾计划在《子夜》中大规模地反映中国社会,因健康关系,把小镇和农村部分写成了中篇《林家铺子》和短篇《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

讲述1932年‚12-8‛战争前后一杂货店倒闭的过程。林老板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小商人,他精明能干,熟諳生意之道,在战争的背景下,他使出种种手段,甚至‚牺牲血本‛以‚度难关‛,但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同行倾轧,更兼敲诈勒索而破产,出走大吉。作品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境况。同时也批判了小商人目光短浅,民族意识淡泊的思想局限。

《春蚕》背景与《林家铺子》相同,写老痛宝‚丰收成灾‛的故事。老通宝忠厚老实,勤劳能干,富有生产经验。他率领全家苦战一春,喜获丰收,但蚕茧卖不出去,反欠了债。他对‚洋‛货开始仇恨。作品歌颂了他的品质,也批判了他的迷信和麻木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多多头是新一代农民形象,他不信靠勤俭工作能够翻身,思考者新的道路,他思想灵活,少迷信,少因袭的重负。到《残冬》中上山打游击去了。

《春蚕》的主题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转嫁危机造成的农民破产,同时揭示了农民的出路。

《春蚕》《秋收》《残冬》构成‚农村三部曲‛。

第三节 《子夜》

一、《子夜》的写作意图

1930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茅盾通过中国社会现状的大规模描写,回答托派;中国社会不但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小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他有学识,气魄能力,刚强自信,有勇有谋,企图发展民族工业,是上海工业界的领军人物。但在买办阶级和军阀战争的压迫下无法施展才干,转而压迫剥削工人,遭到反抗,在公债市场一败涂地。这位英雄生不逢时,他的形象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揭示出中国社会更加殖民地化的主题。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资本家的鹰犬屠维岳,金融资本家杜竹斋,火柴厂老板周仲伟。地主冯云卿,曾沧海,诗人范博文,经济学教授李玉亭,封建僵尸吴老太爷,太太林佩瑤及其妹妹林佩珊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三、《子夜》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宏伟。作品人物众多,线索复杂,而以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为主线,串起了各种人物和线索,构成艺术整体。

2.心理描写突出。如吴老太爷进上海时的紧张焦虑,吴少奶奶林佩瑤心理失落而想雷鸣,诗人范博文失恋而想自杀等。

3.环境描写出色。作品写于1930.5-7社会的复杂形式;自然景物逼真鲜明,如初夏傍晚的外滩,喧嚣的交易所;以自然景象衬托人物心情,如写吴荪甫内外交困等。

第四节 茅盾的特殊贡献

一、‚社会分析小说‛:表现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创造。

二、史诗性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贴近时代变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中国的‚编年史‛。

三、文学批评:构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第十章 老舍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舒庆春1899-1966年,字舍予,北京,正红旗人。1924年赴英国后,开始正式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创作丰收,《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著名;抗战后,任‚文协‛总务部主任,重要作品《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等。

第二节 《骆驼祥子》

一、主题

作品反映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农民工的生存命运与精神毁灭的悲剧结局,否定了靠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提出了个体劳动者的出路问题。

二、祥子形象

祥子凭着身体和毅力,决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把买车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可三起三落最终未成;他不想娶妻却逃不开虎妞的捕获。于是他的人生构成‚悖论‛:想要的得不到,想避的避不开。他极力挣扎,结果连家庭也失去了。小福子的感情激起他的生活欲望,而她死去把他彻底击毁。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三、祥子悲剧原因

第一,社会没有提供成功之路。他想买一辆车,三起三落,没有成功。最后挣扎娶妻又归失败。

第二,婚姻的失败。他被虎妞诱惑成婚。两人的人生观相冲突。祥子被消磨了精神,身体和钱物,变得脆弱。

第三、更重要的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走得越远则陷得越深。

第三节 《四世同堂》

作品写于重庆。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京味‛十足,反映了敌人占领下北京人的生活,歌颂了民族气节,艺术水准很高。

作品中的祁老人,钱默吟,祁瑞宣以及冠晓荷,大赤包形象生动。

作品有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第四节 老舍的独特贡献

一、‚市民世界‛:老舍作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北京市民社会,被称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京味儿‛:老舍作品的人物,习俗,景象是‚北京的‛,语言也是一股京腔。

三、幽默:老舍一开始就自觉地表现出幽默,又曾一度‚禁止幽默‛,最终还是返璞归幽默,成为成就最高的幽默小说家。

第十一章 巴金

李尧棠,字蒂甘,1904——2005年,从小受父母爱的熏陶,同情下人,仇视压迫者。五四时接受无政府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奔赴法国。1928年写成《灭亡>正式开始文学生涯。同年底回到上海。抗战时期,他辗转香港,贵阳,桂林,重庆胜利后一直住在上海。

巴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

1929年到1949年是巴金的创作丰收期。18部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6本散文随笔录,另有翻译。重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病室》《寒夜》《火》《憩园》三部曲

第二节《家》

一、思想内容:激流三部曲展示的生活激流:垂死的封建势力在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同时青年在觉醒与反抗。《家》的成就最高。

‚家‛是封建统治的象征。再高家这个宝塔形的结构中,长辈对小辈有绝对的权威,小辈只能服从,可是第二代人却在侵蚀着高家的楼台,第三代人不堪忍受开始反抗,最终动摇了家庭大厦。作品写高氏三兄弟的爱情和婚姻,高觉新爱钱梅芬却被迫与瑞钰结婚,觉民爱琴遭包办婚姻时且而逃婚,觉慧爱的鸣凤被逼死,在瑞钰死后下决心逃走。

觉新是‚不该那样做的典型‛,觉慧是‚应该这样走的典型‛这两个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鸣凤和瑞钰令人无限同情。

人物形象:觉慧这个勇敢和幼稚的叛逆者是五四唤醒的青年,他热情满怀,思想却不成熟。觉新是孝子贤孙的形象,他有理想,爱情,向往,但总是克己从人。他采取‚作揖主义‛八面讨好,息事宁人。他寄希望于弟妹,担承护佑。他最终成了封建家庭的牺牲品,这个悲苦的形象身上闪耀着人情美,作品对他既批判又同情。

第三节 艺术特点

1、抒情性。巴金前期的作品被成为青春的赞歌,作家满怀热情歌颂青年笔底奔流感情,表现出巴金式的抒情与热情。

2、人性美。作品重再写人的心灵美,在鸣凤,瑞钰和梅这三个女性形象以及觉新形象上表现突出。

3、 主要受《红楼梦》的影响,同时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寒夜》

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大学生,抗战中,全家从上海避战到重庆,汪在图书公司做校队,妻子在大川银行当职员,由于生活日趋窘迫,婆媳矛盾愈演愈烈,汪卑怯懦弱,无法调和,两头受气,且公司不景气,生活压力大,肺病不治,妻子离去各种压力聚于一身,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在体病,家坡,生存困难的煎逼下死去。曾树生并不是坏人。她对充当‚花瓶‛本来就不满,婆婆还对此大加责伐,丈夫懦弱多病,灵肉和生活都很困苦,终于禁不住年轻健壮且富有的陈主任引诱,出走兰州。当回到重庆的时候,人去屋空,一片哀怨。

作品通过他们生活挣扎,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了战争坏境中正直善良的小人物的生活困境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高。

第十二章: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沈岳焕,1902到1988,凤凰县人。6岁入私塾,1918年岁小学毕业入伍,1923年到北京求学,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回北京,发起‚京派‛‚海派‛论争,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大任教,1949年进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院。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沈从文作品宏富,小说,散文俱佳,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30年代走向成熟,出版作品约80多部,全集27卷《边城》《长河》是代表作。其中起来,其作品的总主题是人性。,他说‚我只想早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而这‚人性‛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自然‛是以湘西为标准的,因此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湘西的魂魄。

第二节湘西世界及对照

沈从文用小说和散文构造了文学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是他‚人性‛的理想家园。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一种自足的状态中。男人勇敢忠诚正直善良高尚热情坚强如山,女人美丽温柔忠贞纯洁恬淡多情柔美似水。他们在近乎原始的道德文化中,按照传统的习俗与古朴的自然协调共生,虽然这里也有等级、不平、处罚、惨案、悲剧,但少有阴谋、欺诈、更不是阶级斗争,作家关注的是历经磨难而顽强生存下来的人性。

童养媳萧萧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又为自己的私生子迎娶年长6岁的媳妇,水手柏子每月一次花尽用性命换来的钱去和心爱的妓女相会,其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感到 满足,对自己的可怜命运浑然不知,根源在于他们远离现代文明,毫无个性意识。在‚人性‛之外,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还有‚神性‛的概念:‚爱‛与‛美‚=最高的人性。

龙朱性格高贵,美丽强干像狮子,温和谦顺如小羊,爱的热烈,爱的美丽,《月下小景》的主人公发生了性关系又不愿按习俗跟另外的人结婚而双双服毒自杀,这些文字很美,是人性的极致。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他看城市人在商业化的条件下,出现了种种不符合人性的现象,有悖于他的理想,便加以讽刺和鞭挞。‛《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是这样的作品。城市的人生即是沈从文详细人性的对立面。

第三节《边城》

毕竟过去和现在的人生形式都不尽人意,沈从文只好用理想的方式在造了,《边城》就是理想人生形式的歌颂。《边城》以诗一样的语言的画一般的风景抒写一样一曲田园牧歌。作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品为‚神性‛和人性做了理想的描绘。贯穿小说的是一条扑朔迷离的爱情线索。茶同水上有一个摆渡老人,端午节老人带着孙女去看赛龙舟,孙女走散,被摊送送回家,情窦初开的翠翠便有了无法言说的心事,哥哥天保接着来说亲,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便约定按习俗唱歌对决,届时他驾船闯滩,遂不见归。只有摊送知道哥哥的性情,悲痛不已,遂驾船寻去。老人被此打击一病而去。翠翠等着摊送。

作者无意渲染这个凄迷的爱情故事,而是叙述边城的人性美,老人的古朴厚道,翠翠的天真恬静,天保的豁达大度,摊送的专情爱意,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情质朴以及人们的古道热肠,君子风度,那里的人们个个诚信守约,重义轻利,乐于助人,安分乐生。这一理想的世界,与现代人性相对,表现了作者企图挽救堕落的现代文明造成的人性堕落,重造民族品德的努力。

第四节 沈从文的艺术贡献

1、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这是个原始古朴无法实现的幻想。在‚变‛的现代,这里的‚常‛无法实现,但作者对于人性美的歌颂和重造民族品德的探索永远迷人,作者不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去改造社会,而是由文化改造人,这使我们想起人的文学和国民性的命题。但作者在现代文明弥漫的时代,企图以闭塞落后的乡村习俗和人性解决现代人性堕落的问题,只能是乌托邦。

2、多种小说文体的创立。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把小说文体扩大了,有的全无对话,、有的通篇对话,有的是日记体,有的是书面体有的是寓言体,有的是神话体,有的是民间故事体,他还被称为’文学的魔术师‚文字美丽,传情,准确的表达出主观感情,用凌宇的话说,是‛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衲却又传神。

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

30年代的诗歌是多元的,概括起来有两大潮流。一是左翼诗歌,而是现代派诗歌。

一 中国诗歌会

‛左联‚诗歌组发起,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是个大众化为主。创办新诗歌,故称‚新歌诗派‛后出版‚国防诗歌丛书‛代表诗人除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外,还有王亚平,柳倩等。1937年4月中国诗人协会成立,宣告解散。

二 现代派诗歌

1、后期新月社

2、1928年徐志摩主办《新月》月刊诗栏,开启了后期新月社。他不再仅坚持新格律而你更宽的道路,一方面开始走向社会,有自由诗表现,另一方面坚持自我,表现出超功利,自我表现的‚纯诗‛立场。由于开掘内心立场,强调情诗的的创造,有别于中国诗歌会注重外部世界的叙事诗的创造。

3、现代派诗歌

1932年施蛰存办《现代》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编写《水星》与《现代》呼应,推动现代诗潮。1936年戴望舒编写《新诗》邀请卞之琳。孙大雨。冯至,梁岱宗参与,把现代诗推向高潮,与此相呼应的刊物有《现代诗风》《星火》《菜花》《诗至》。现代派本无组织,其诗的特点是聚集内心世界,抒发自我情绪和感觉,抗战后,诗人群急剧分化。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一.戴梦鸥

1905-1950年,杭州人。诗作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现代派‚诗坛的领袖‛的历程。1927年的《雨巷》显示了从新月派向现代派的过渡。1929年《我的记忆》为现代派诗的起点。其诗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诗风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音乐性和朦胧性。抗战时期的诗作表现为爱国主义《元日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偶成》为代表。《雨巷》成名,诗人获‚雨巷诗人‛的称号。此诗也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

1、三个形象:我、姑娘、雨巷;2、诗意朦胧与主题多解。

二、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1910年--2000年,是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善于采众家之长,熔中西诗一炉,铸就自己的现代诗风。他的诗是生活体验与思想沉思的结晶,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有的具有哲理性,被称为‚主智‛或‚智慧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1938年以后的诗较通俗易懂。《断章》是其代表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各种景象组成了清鲜澄明的图画,句句有景,句句在动,人和景组成了几重关系,而主体与客体形成了相互间的转换。这是表层画境,深层的这里是宇宙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依托,相对而存在,人与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容。

第三节 其他诗人

1、船夫1909--1931年:诗集《孩儿塔》;

2、艾青1910--1996年《大堰河--我的保姆》传遍大地,作者深陷囫囵。

3、田间1916--1985年《未明集》《中国牧歌》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节奏短促。4:臧克家1905---2005年:《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著名,锤炼字句,凝练含蓄,有古诗美。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散文

30年代的散文作家众多,内容广泛,成就可观。林语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丰子恺等作家都有重要散文。

鲁迅的杂文:《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报告文学的重要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报告通讯‚有肖乾的《人生采访》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游记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李健吾的《意大利书筒》郑振泽的《欧行日记》

第二节戏剧概说

戏剧团体: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南国社,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上海戏剧者协会。‛国防戏剧口号‛‚好要计(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等剧作。作家田汉的《回春之曲》洪深的《五奎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熊佛西的《五里雾中》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只狗》

第三节曹禺

一、生平和创作:

万家宝1910---1996生于天津,继母养大。1922年进南开中学参与戏剧活动,得到张彭春的指导。1930年考入南开大学后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到天津任教,1936年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随校迁到江安,1942年到重庆,1946年去美国,1947年回国道上海的文华影业公司,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继续写作。《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1933年创作,1934年发表,与1936年问世的《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1937年《原野》诞生,1941年《北京人》出版,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四部剧本被曹禺的四大剧作。1942年《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性。其他作品还有《锐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

四大剧作

曹禺一开始就把创作的目光聚集在‚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活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这是曹禺剧作的核心问题和基本思想,当曹禺沿着这条线去写作的时候,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楚,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时候,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沿着人的路线读曹禺的剧作,可以读出无限的精彩。

(一)《雷雨》

•四幕剧,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在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血缘关系是剧作的埋藏的炸弹,人物关系清楚,炸弹引发,轰毁了他的家。

•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

•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二)《日出》

《日出》控诉‚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实。天堂——陈白露休息室里生活着一群鬼,地狱——翠喜卧房里住着‚可怜的动物‛,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无

论天堂还是地狱都充满了痛苦、挣扎、血泪。陈白露想过豪华而有尊严的生活,‚小东西‛想摆脱蹂躏,翠喜想磊落的做人,李石清想向上爬,黄省三想养活全家,潘月亭想越做越大……谁的‚挣扎‛都没逃脱‚残酷

(三)《原野》

•《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说明冤冤相报永无出路。仇虎为报家仇杀死了大星和小黑子,使焦家断了血脉。自己也没逃脱死亡命运。

•但仇虎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在这场仇杀中,似乎是仇虎占了上峰,但他的‚后代‛还难以确定。

(四)《北京人》

•《北京人》展示在家道衰落中人的精神面貌。曾老太爷要守住自己的钱袋和棺材、曾思懿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维持家政、曾文清想继续少爷的生活,愫方愿意为人奉献终致失望出走。一家人为了生活与地位勾心斗角,用尽心思,吵嚷嚷,乱哄哄,最后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的则没有生存的能力。剧作和《雷雨》一样,揭示人的生存本能和自私本性及争斗本领。

第四节 曹禺的杰出贡献

•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

•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3、把人的心灵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

•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

第十五章4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40年代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这12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文学担负起了‚救亡‛与‚建国‛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

第一节文学形势

•国家版图:战争把国土分成了四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1941年12月‚孤岛‛消失,成为三个大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剩下二个大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个大区统一。

•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一、‚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租界被包围,形成‚孤岛‛,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孤岛‛消失。这个时期的文学史称‚孤岛‛文学。

•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英法租界的特殊环境,展开抗日文艺活动。‚孤岛‛沦陷后,进步文艺活动渐歇。

•‚孤岛‛文学以戏剧最突出,于伶的《夜上海》、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较著名

二、沦陷区文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孤岛沦陷,统称为‚沦陷区‛。

•沦陷区作家一方面提倡乡土文学,另一方面转向平凡人生的价值肯定。

•张爱玲、钱钟书等最值得注意。

三、国统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一)抗战初期

•各家各派作家团结救亡,文学以救亡宣传为主,基调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作品多小型轻便,报告文学和通讯等纪实性作品倍受重视,诗歌、戏剧广场化。

•‚文协‛成立是大事:‚文协‛全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

月27日在汉口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队伍汇合,组成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上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等理事45人,老舍为总务部主任。‚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口号,要求文学为民族独立贡献力量。‚文协‛1938年5月4日出版《抗战文艺》,至1946年5月终刊,共出71期。

(二)抗战中期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至1944.9 湘桂战役失败。作家的乐观主义转向清醒的现实主义。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作品加强了现实批判和历史沉思。‚民族命运‛仍是中心问题,但‚社会‛和‚个人‛也被突出

地书写,文学层次多样。→

•爱国主义仍是文学的主调,表现为:一、揭露阻碍抗战和民族复兴的痼疾,二、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描写以为现实借鉴,三、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和历史道路

•这时期的特点是历史感和史诗性的品格和沉郁、凝重、博大的美学风格。

•七月派、西南联大作家群值得重视

(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1944年7月滇缅反攻至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并没有改变国统区文学的局面。1944年9月中共提出‚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统区‚民主‛与‚建国‛成为时代思潮。文学的主题集中于两个领域: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的否定,知识分子为建国而做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文学的色彩繁复多样,但讽刺是其主色调。马克思说: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文学以喜剧的形式欢送侵略者

和中华民国。

(四)解放区文学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后扩大为解放区,实行‚红色政权‛。许多作家从上海、北平等地到延安。1942年毛泽东《讲话》以后,文艺创作及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有别于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五四‛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大量出现,并且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础。解放区文学的主题是对新制度和现实斗争生活的热

情赞美,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农民、士兵、干部是重点描写对象。作品的风格是明朗、朴素。作家对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自觉追求,民间文艺形式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等文体。

第二节《讲话》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文艺界于1942年5月2-23日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论著,是建国后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指导思想,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讲话》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方法、文学批评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队伍的建设、统一战线等问题,而核心问题则是文学‚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的问题。明确提出‚工农兵方向‛: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次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

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论争

•由于战争带来的历史大变动、大转折,文学纷繁复杂,论争也更为频繁和激烈。其中主要

的有以下一些:

一、关于文艺与抗战的关系

•抗战初期鼓动抗敌情绪的作品出现了公式化倾向,梁实秋从文艺的立场提出即使与‚与抗战无关‛也欢迎,并得到沈从文等人的呼应。

•罗荪、张天翼、巴人、郭沫若等提出了批评,指出他们是要使文艺脱离政治、脱离现实。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学习毛泽东提出的‚民族形式‛问题。

1940年,国统区展开了如何对待‚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提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形式。葛一虹则全盘肯定新文学,否定民间形式的可继承性。郭沫若、胡风、茅盾等人都

发表文章加以讨论。到了《讲话》才给出了正确结论。

三、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战国策‛派:1940年,陈铨、雷海宗、林同济等创办《战国策》,认为当时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复‛,致力于重建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提倡民族文学。认为‚民族文学便是表现民族意识的文学‛,‚是那种肯定人生、表现人生伟大精神的壮美的盛世文学‛,在尼采哲学影响下主张恐怖、狂欢、虔恪‚三道母题‛。作品有《野玫瑰》《蓝蝴蝶》等。 •进步文艺界认为是‚法西斯主义‛文艺而加以批评。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1942年延安整风初期开展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讨论。首先是周扬发表文章提倡对延安生活唱赞歌,也可以批评缺陷。随后丁玲、王实味、罗烽、艾青相呼应。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

王《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但后来变成政治问题加以批判。

•1945年11月国统区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上演也展开了讨论。

第十六章4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40年代小说概述

•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小说的内容有

•一、直接反映抗战的小说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表现战火锻造国人灵魂。此外萧乾《刘粹刚之死》,碧野《乌兰不浪的夜祭》,李辉英《北运河上》等。这类作品富有战地实感。 •二、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情世态的小说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堪察加小景》,艾芜《山野》《石青嫂子》吴组缃《山洪》。此外有茅盾《腐蚀》,萧红《马伯乐》,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黄药眠《陈国瑞先生的一天》等。其中一些作品具有讽刺特点。

•三、反思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小说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结婚》,《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等。这类作品从深层挖掘民族灾难的根源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力量。

•四、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苏青《结婚十年》,李广田《引力》,齐同《新生代》,夏衍《春寒》,王西彦《古屋》,郁如《遥远的爱》,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冯至《伍子胥》等。这类作品大多熔铸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较为真切深刻。

第二节钱钟书、张爱玲、张恨水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无锡人,秉承家学,功底雄厚,聪敏过人,记忆力超群。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英法留学,回国后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等。他作品不多,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围城》。《围城》借鉴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写法,叙写法国留学生方鸿渐从海上归来,驻足上海,又流浪内地,混迹三闾大学,又被迫回到上海,最后仍想到重庆去。他漂泊无定,缺少归宿。他的象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处境。作品采用‚反英雄‛的模式,写一个胸无大志,学问不精,生存无方,但聪敏过人,正直善良,人性纯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作品涉笔成趣,对朋友赵辛楣,情爱之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学术骗子李梅亭等的描写均入木三分,性格清晰可见。

•作品以文化的价值与冲突为核心,写出了多层内容与多个形象。其主题正如书名所示,明指婚姻,实指人生,方鸿渐每次冲出‚围城‛都落入新的‚围城‛,所以有肺腑之

言:‚他们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讽刺是作品最大的特色,作品对所有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加以讽刺。

•作品机智深刻,讽喻成趣;议论精辟,妙语连珠;博喻繁复,警句迭出,令人拍案叫绝! •《围城》是语体文写作的奇书,开拓了书面语写作的巨大空间。

二、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生于天津,长在上海。她从女性的角度,以家庭为据点展示现代化都市中封建心灵的千疮百孔,体现出对平凡人生的肯定。她的主人公生活在日常物质世界中,她们的喜怒哀乐都以物质利益和个人望为转移。虽然多是小市民婚恋的离与合,但她能伸入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物的脆弱暗淡。

•成名作《倾城之恋》写富商范柳原与曾在旧家庭为人妻的白流苏的婚姻。

•代表作《金锁记》是对‚女性情欲的研究‛。出身低贱的曹七巧被嫁给瘫痪之人,受尽生活的煎熬和大家庭各房的欺负,终于熬到‚夫死公亡‛,分得大笔财产。但这代价是青春和禁欲。她对小叔姜季泽的爱欲破灭后,转而疯狂地报复别人,甚至向求婚者透露自己30岁女儿有大烟隐!

三、路翎与‚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因胡风创办《七月》杂志而得名。主张现实主义,直视人物的心灵,写出具有血肉感的生活,语言略带欧化。主要作家路翎、丘东平等。

•路翎(1923-1994),苏州人,抗战中迁到重庆合川,中学时开始创作,主要作品《饥饿的冯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王兴发夫妇》《卸煤台下》等,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强力‛。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意在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作品描写苏州首富蒋捷三家的分崩离析与风流云散。蒋家三兄弟,长子蒋蔚祖死亡,次子蒋少祖由叛逆家庭的五四青年倒退为官僚,三子蒋纯祖从南京流亡武汉、重庆,参加抗日演剧 队,但看到的是死水般的农村和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在事业与爱情失败的打击下病逝。他的道路显示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时代寻找出路的悲剧。

•作品以封建家庭为底色,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杰作,被称为‚中国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这是一部体现出主观战斗精神的作品,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精神世界的揭示较为突出。

四、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自学成才,创作了100多部中长篇小说,发表文字2000多万,是现代最有成就的通俗小说家。其代表作有:

•1、《春明外史》,以才子杨杏园的婚恋为主线,串起上至总理大帅,下至嫖客妓女若干人,反映了20年代北京的社会情形。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2、《金粉世家》,写豪门贵族金家‚由‘大树底下好乘凉’到‘树倒猢狲散’的家庭衰落

过程,揭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严峻法则‛。主要人物冷清秋。有人誉之为‚民国

《红楼梦》‛。

•3、《啼笑因缘》,写樊家树与卖艺女沈凤喜、侠女关秀姑和财政部长独女何丽娜四角关系。

作品集社会—言情—武侠于一体,艺术性强。时有‚《啼笑因缘》迷‛之说。

•4、《八十一梦》,以梦的形式,自由抒写,社会批判得到加强,因此书稿被‚老鼠‛蹂躏。

•张恨水不仅是言情小说的大家,也是抗战小说的大家,他创作抗战小说较多,他把‚国难

小说‛提升为‚抗日作品‛。

第四节解放区小说

•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大不相同。题材主要是农民的生产劳动,内容是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

与封建落后势力的斗争和在新政权下的成长历程,艺术上使用传统文学和民间文艺的形式,

形成了向传统和民间回归的潮流,格调明快爽朗。

•解放区文学实践工农兵方向,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赵树理

•赵树礼(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长治省立第四师范毕业。他熟悉农村、农民和民间

文艺,立志‚摆文摊‛,终身为农民写作。1943 .5月写出成名作《小二黑结婚》,10月中篇

《李有才板话》出版,1945完成长篇《李家庄的变迁》。还有佳作《邪不压正》《传家宝》

《田寡妇看瓜》等。是50年代‚山药蛋‛派的鼻祖。《小二黑结婚》以爱情婚姻为主线,

歌颂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意识,打击恶霸势力,说明阶级斗争的艰巨性和反封

建思想的长期性以及改造小生产者的重要性。二黑、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形象意义重大。

•《李有才板话》通过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的描写,反映了抗战时期阶级斗争的尖

锐复杂。作品以李有才板话贯穿,写出了陈小元的变化,批评了章工作员的浮泛作风,

歌颂了老杨的群众路线。

•赵树理是解放区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实践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描写了各种农民形

象,创造了鲁迅以后农村题材的里程碑。他恢复了某些传统小说的技法,创造了评书体小说

形式,把北方农民口语引入文学语言,创造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大众化文学。1947年,晋

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创作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二、孙犁

孙树勋(1913-2002),河北安平县人,1939 始发表作品,以短篇成就最大。代表作有《芦

花荡》《荷花淀》《嘱咐》《采蒲台》等。作品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写人的美好心灵、

坚强品质和高尚情操,揭示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源。

•孙犁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善于娓娓动人地叙事和生动逼真

地写景,语言凝练简洁,以其独有的人情美、人性美和新颖灵巧的结构、淡远明丽的意境放

出异彩。

三、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8),湖南益阳人。1941 开始创作,1948 发表《暴风骤雨》第一部,

次年发表第二部。作品以元茂屯为中心,反映东北的土改运动,塑造了新型农民赵玉林、郭

全海形象,落后自私的老孙头则是刻画得最为丰满的人物。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

彩,语言个性化。

四、其他作品

•解放区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种谷记》,马烽、

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短篇丁玲的《在

医院中》,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邵子南的《地雷阵》,华山的 《鸡毛信》,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等。其中《桑干河上》写暖水屯的土改运动,真实深刻,获1951 年度斯大林文

学奖。

第十七章4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概述

•40年代的诗歌多所收获,较为成熟。

•抗战初期,在爱国主义的旗臶下,表现昂扬的民族情绪和战斗精神。1938年,国统区兴起了朗诵诗热潮,出现 了高兰等朗诵诗人。在延安则掀起了街头诗运动,倡导 者是田间、柯仲平、光未然、邵子南、曼晴、史轮等。

•抗战中期,国统区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现实主义的深度和 现代主义的力度。‚七月派‛诗人显出实力,力扬以《射虎者及其家族》赢得广泛声誉,西南联大诗人则把 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解放区继续沿着街头诗、枪杆诗的方向发展,田间和柯仲平的诗作走向成熟。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诗仍然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朗 诵诗的交互发展,而又形成了讽刺诗创作热潮。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和臧克家《宝贝儿》最具代表性。延 安在《讲话》的指引下,向民间吸取艺术营养,李季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写出了《漳河水》等。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继续着朗诵诗,有何达《我们开会》等诗集,上海形成了‚中国新诗派‛。这两股派别都是由西南联大学生带去并推动的。而‚七月派‛的诗歌创作则有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派‛

•一、‚七月派‛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及《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为阵地,团聚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邹荻帆、孙钿、彭燕郊、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方然、牛汉等,提倡现实主义和自由体诗。还出版了《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

•1981年合编《白色花》。

•二、‚中国新诗派‛形成于1948年,是40年代后期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1947年,《诗创造》月刊在上海问世。1948年,辛笛、杭约赫、唐祈、唐湜等从中分裂出来,联合北方出自西南联大的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王佐良、马逢华等创办《中国新诗》,因而得名。诗派没有纲领和组织,诗歌观念和创作思想大体一致,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综合‛。

•1980年出版《九叶集》,故又有‚九叶派‛之称。

第三节艾青

•蒋海澄(1910-1996),金华人,出生后寄养于农民家,5岁返回。1929年赴法国学美术,读了大量外国诗,试写诗。1932 年回国推广美术,不久入狱3年,正式写诗。

创造了自由诗的高峰。•其创作分为三段:1932年至抗战前为《大堰河》时期, 抗战为《向太阳》时期,抗战至建国为《布谷鸟》时期。成就最高的是前两个时期,而以第二个时期最佳。‚土地‛和‚太阳‛(农民和光明)是艾青诗歌的两大意象。他的代表作大多与此有关。如《大堰河 ——我的保姆》《春》《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我爱这土地》《太阳》《黎明》 《煤的对话》,长诗《吹号者》《向太阳》《火把》等。‚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民生存的忧患,‚太阳‛表现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忧郁是艾青诗歌的感情基调。他从小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又从欧罗巴芦笛声里取出了哀怨,还回旋着中国古诗的旋律,更是灾难祖国和悲剧民族的‚心音‛,因此它是艾青诗歌的独特审美标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综合是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他综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形成了现实性、理想性、现代性统一的风格。→

•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他主张不受拘束地表达感受,把自由诗推向了高峰。他的诗无一定格式,无一定句式,不押韵,用语自然。诗歌靠感情和旋律来组织,靠绘画和音乐来协调,表现出来便是内在情绪的律动和线条色彩与修辞语句的变化统一。

第四节冯至和穆旦等

•一、冯至

•冯承植(1905-1993),河北涿县人,1921年入北大预科,1927 年本科毕业,去哈尔滨教中学,1930 年留学德国,1935 年回国,1938年到昆明,进西南联大任教授。他的早期诗集有:1927年《昨日之歌》,1929年《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41 年创作27首十四行,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诗人从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诗人在村童农妇、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二、穆旦

•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郑敏、杜运燮被称西南联大‚三星‛,后来成为中国新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也是最好的诗歌翻译家。

•是燕卜荪带穆旦等进入现代主义诗国的,他们再从艾略特、叶芝、奥登等人的诗里取来技巧,书就了中国优秀的现代主义诗歌。

•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得异常深刻。《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诗八首》从恋爱中看出‚火灾‛。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

•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 赞美》通过对老农人生的描写欢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的剧诗是一座高峰,《森林之魅》成就最高。

•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

三、杜运燮、郑敏

•杜运燮的诗更多地接受了奥登及卞之琳30年代诗的影响,表现得机智、轻松幽默和反讽,诗作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同样是深刻的。《追物价的人》《被遗弃在路旁的死老总》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令人心酸的内容。他的代表作《滇缅公路》歌颂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和修路的农夫,可与《赞美》媲美。

•郑敏得了冯至诗艺的真传,表现出哲理性。她以一种静 默如雕塑的风格,通过平凡人生和事物的描写,揭示宇宙人生的意义。有人说《金黄的稻束》酷似米勒的画,它是一个静默、思考的形象,具有雕塑美。《小漆匠》写平凡的人。郑敏尤擅长少女心灵的探索:《濯足》描 绘少女等待心上人的快乐与惶恐。

第五节解放区的诗歌

•解放区诗歌是民间歌谣资源的充分利用,‚诗的歌谣化‛成为诗歌发展的方向。这是‚五四‛以来民间资源利用的发展,但诗也成了大众(阶级)的代言书,诗人的主体性消失。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写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歌颂了革命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解放区掀起了一股利用民间形式创作叙事长诗的风潮,除《王贵与李香香》外,还有张志民《死不着》,阮章竞《漳河水》,田间《赶车传》,李冰《赵巧儿》较优秀。它们都是在《讲话》指引下取得的成果。

•而在《讲话》前,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较有名。

第十八章40年代的散文、戏剧

第一节散文

•一、报告文学

•抗战初期的散文主要表现军民的抗战激情,以通讯和报告文学为主。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等很有影响。范长江的《台儿庄血战经过》,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广为传播。延安有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随军散记》)等引

人注目。

•二、杂文

•国统区以1940创刊于桂林的《野草》为中心开始了杂文之路。聂绀弩、秦似、冯雪峰成绩不菲。

•‚孤岛‛的唐弢、巴人多写敌伪汉奸丑态,周木斋、阿英、柯灵等都有贡献。

•沦陷区周作人有小品化的杂文,追随者有文载道、纪果庵等。

•延安整风前有丁玲、萧军、艾青等针砭官僚主义、 封建思想及不正之风的杂文。 •三、小品散文

•小品散文五色杂陈,显得圆熟。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废园外》,集子如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丰子恺《率真集》,梁实秋《雅舍小品》,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沈从文的《湘西》等较有影响。

•北平周作人,上海张爱玲等的散文也较著名。

第二节戏剧

•一、抗战初期

•戏剧广场化。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大量产生。崔巍等《放下你的鞭子》、吕复等《三江好》、王震之、崔巍《八百壮士》,王震之《流寇队长》等是广场剧的代表。

•二、国统区戏剧

•1、历史剧:借历史人物来表现现实中的人,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郭沫若《屈原》,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臣》等较著名,其共同主题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2、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戏剧:如吴祖光《少年游》,宋之的《祖国在召唤》,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最有代表性的是夏衍《法西斯细菌》。思想倾向是歌颂知识分子并明确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3、讽刺喜剧:讽刺喜剧贯穿抗战全过程,这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陈白尘,《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很有影响。老舍、袁俊、丁西林等也有新作。讽刺对象逐渐向统治者集中,形成一股喜剧创作潮流。

•三、《屈原》

•五幕剧《屈原》是国统区历史剧的代表作。剧本塑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政治家和诗人的形象。《桔颂》是屈原光明磊落、高洁纯美、独立不移的人格写照。他热爱楚国,主张联齐抗秦,反对南后的投降路线,揭穿张仪的阴谋诡计,结果遭到‚淫乱宫廷‛的陷害被革职,因继续与南后斗争而被囚禁,他臵个人的安危荣辱于度外,劝楚怀王‚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当他认识到南后一定要臵自己于死地后,毅然走向江北的老百姓之中。

•《屈原》写于1942年1月,作者要把‚皖南事变‛后‚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因此,《屈原》的思想主旨是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分裂;屈原是一个政治化的人物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是‚失事求似‛。‚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借古抒怀以鉴今‛。‚失事‛是不拘泥于历史事实,‚求似‛追求真实的历史精神。他认为‚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精神,剧作家是发展历史精神‛

•婵娟是屈原诗歌的化身,宋玉则是反面形象。

A卷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

1.《屈原》

2.《野草》

3.《李有才板话》

4.《滇缅公路》

5.《林家铺子》

6.《寒夜》

7.《十年诗草》

8.《我用残陨的手掌》

9.《金锁记》

10.《长河》

二.写出下列作家的代表作。

1.冯志

2.钱钟书

3.郁达夫

4.闻一多

5.张恨水

6.叶圣陶

7.穆旦

8.戴望舒

9.沙丁

10.艾青

三.名词解释。(1)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2.激流三部曲

3.海派

4.七月派

四.简答题(5)

1.为什么把赵树理看做延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2.《子夜》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3.曹禺的四大剧作是哪几部?

4.沈从文作品的总主题是什么?

五.任意介绍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例如闻一多、鲁迅、钱钟书、赵树理等(不少于500字、20)

六.分析题:分析阿Q形象(不少于800字、20)

B.卷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

1.《地球,我的母亲》

2.《风波》

3.《缀网劳蛛》

4.《四世同堂》

5.《原野》

6.《出发》

7.《莎菲女士的日记》

8.《乌篷船》

9.《荷花淀》

10.《十四行诗》

二.写出下列作家的代表作(1)

1.张天翼

2.穆旦

3.丁玲

4.孙犁

5.徐志摩

6.冰心

7.朱自清

8.卞之琳

9.艾芜

10.张爱玲

三.名词解释(5)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农村三部曲(短篇小说)

3.京派

4.战国策派

四.简答题(5)

1.为什么说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

2.《子夜》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3.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是哪三美?

4.为什么说觉慧是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

五.任意介绍一位作家的生平例如闻一多、鲁迅、钱钟书、赵树理等(不少于500字、20

六.分析题:分析骆驼祥子形象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八不主义

2.学衡派

3.文学研究会

1.五四文学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2.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3.简要评述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

4.文学革命有什么思想意义?

第二章鲁迅

一,名词解释

1.《狂人日记》

2.精神胜利的法

3.阿毛的故事

4.过客

二.思考题

1.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2.简述鲁迅前期的进化论思想

3.鲁迅小说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述《狂人日记》思想的深刻性

5.分析阿Q形象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乡土小说

2.问题小说

3.零余者,自叙传

二,问题思考

1.试谈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2.试谈冰心的问题小说

3.试分析潘先生形象

4.举例说明冰心个体文学的贡献

第四章 郭沫若

一,名词解释

1.泛神论

2.自我抒情主人公

二,思考题

1.谈谈《女神》的爱国主义

2.简要的评述《女神》的艺术特点

3.分析《凤凰涅槃》的思想和艺术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新格律诗

2.三美

3.纯诗

1.闻一多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2.徐志摩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3.分析《死水》

4.《再别康桥》赏析

第六章 20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名词解释

1.言志派散文

2.语丝文体

3.《背影》

4.《终身大事》

二,思考题

1.二十年代的散文大家有哪些

2.说说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3.简述田汉对话剧的贡献

4.试分析丁西林独特的戏剧艺术

第七章 30年代的文学诗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两个口号

3.京派

4.海派

二,思考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2.左联的历史贡献

第八章 30年代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海派小说

2.新感觉派

二,思考题

1.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2.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试谈

3.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第九章 茅盾

一,名词解释

1.农村三部曲

2.社会剖析小说

二,思考题

1.分析吴荪甫形象

2.分析《子夜》的主题

3.谈谈《林家铺子》的内容

4.分析老通宝形象

第十章 老舍

一,名词解释

1.京味小说

2.《四世同堂》

二,思考题

1.分析骆驼祥子形象及其悲剧原因

2.为什么说老舍是市民社会的杰出表现者和批判者

3.老舍的重要作品有哪些

第十一章 巴金

一,名词解释

1.《激流三部曲》

2.《爱情三部曲》

二,思考题

1.没什么说《家》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2.分析觉新形象

3.简说《寒夜》的悲剧根源

第十二章 沈从文

一,名词解释

1.湘西世界

2.《湘西散记》

二,思考题

1.沈从文作品的总主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

3.怎样看待《边城》的人生形式?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中国诗歌会

2.雨巷诗人

二,思考题

1.试述三十年代两大诗派

2.《断章》分析

3.《雨巷》的主旨是什么?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名词解释

1.幽默小品

2.《包身工》

3.好一记鞭子

4.南国社

5.国防戏剧

二,思考题

1.鲁迅后期杂文集子有哪几本?

2.简述曹禺的四大戏剧的内容

3.《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十五章 4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诗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华全国文学界抗敌协会

2.沦陷区文学

3.主观战斗精神说

4.战国策派

二,思考题

1.谈谈四十年代国家版图和文学版图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第十六章 40年代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七月派

2.张爱玲

3.赵树理方向

4.二诸葛

二,思考题

1.谈谈对《围城》的理解

2.简析曹七巧形象

3.为什么说赵树理是解放区小说的代表作家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

5.分析《荷花淀》的艺术特点

第十七章 4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马凡陀的山歌

2.中国新诗派

3.七月流

4.街头诗

二,思考题

1.艾青诗歌的两个主要意象是什么,试分析

2.为什么称冯至的诗为沉思的诗?

3.为什么说穆旦能创造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高峰?

4.谈谈解放区诗歌的民间资源

第十八章 40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名词解释

1. 小品散文

2.广场剧

二,思考题

1.抗战时期为什么报告文学备受关注

2.你了解40年代的哪些小品散文

3.谈谈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念

4.简述屈原形象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1917年至今的文学,包括中国现代恩学和当代文学,起于《文学改良刍议》,仍在发展之中。

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与中国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另有一种称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前一种是国家教委的学科分类,后一种是国家的学科分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界力图打通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因而有以下不同的称谓:20世纪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等,后有新世纪文学。 近些年又有民国文学的提法。目前仅为学术探讨,对现代文学的格局未发生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称新文学,起于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止于1949年7月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用‚现代汉语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成果,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新文学。

新文学是与旧文学相对的概念,其不同在于语言与形式、思想与内容以及观念与风格。但其精神又相通相连。

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有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两门。

中国现代文学是继承了古代文学和吸收外国文学而创造出来的,或者说: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是现代文学的两股源流。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准备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840年以来,民族危亡日益严重。中国社会处在封建统治中,人民难以觉醒。知识份子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报刊业、出版业发展,使文学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听到读),既培养了读者群有促进了自由撰稿人的产生。

二. 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此前后文学观念发生变革: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诗界革命,黄《杂感》,‚我手写我口‛,梁启超等‚新文体‛,‚文界革命‛,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小说界革命‛,‚新小说‛。其共同点是提倡‚俗语‛(白话)‚言语一致‛。

三. 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

清末,散文有‚新文体‛作品,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小说有刘鹗《老残游记》,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翻译有林纾的翻译小说。

民初,小说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等,还形成鸳鸯蝴蝶派及其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以上理论和作品为新文学的提出做了准备。

讨论题

1.晚清文学变革的原因和条件

2.晚清文学变革主张

3.清末著名文学作品

4.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四大说部‛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之所以发生,是为了准确地记载和传播思想文化。

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随陈独秀移到北京。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自由‛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之后高举‚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两面旗臶,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接着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同时批判‚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主张。《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策源地。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宣传共产主义,1926年终刊。 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文化运动。 其文化的核心是《新青年》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分解开来是反对封建,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新青年》的主张。

发表新文学的报刊:《每周评论》、《新潮》、《星期日》、《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创办;四大报纸副刊。

讨论题

1.文学革命为什么会发生?

2.如何评价《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

4.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新文学运动

反封建必然反封建文学,宣传新思想必然要采用大众语言,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了。

文学革命是一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运动。

新文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

1917年1月,胡适首先发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接着,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痛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俩的‚ 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

具体文类的理论文章:关于诗歌,有胡适《谈新诗》,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康白情《新诗的我见》,周无《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论短篇小说》,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美文》等。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语言的全面变化,产生了一些新作品,如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第三节 外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引进外国文学,把中国文学改造成了新文学。

一、理论资源

多种理论同时引进,而进化论是基础理论。

其他如胡适受意向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秀受19世纪西方2主义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经验。

例如写实主义得到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

二、翻译作品

《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译介了外国作家的作品。4卷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登载《娜拉》、《国民公敌》,掀起了易卜生热。

许多欧美的日本作家都被介绍进来。

先驱者几乎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品。新文学期刊几乎都刊登过外国文学作品。

许多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都有介绍。

以上文学思想和作品对新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在新文学的提倡与创造过程中,创作倾向相同的人结成了社团,形成声势浩大的力量。1921年开始,到1923年,有文学社团40多个,1925年发展到100多个。

文学社团显示出新文学队伍的壮大。

一.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来今雨轩。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

沈雁冰、叶圣陶、郭邵虞等12人发起。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主张文学‚为人性‛,提倡现实主义,被称为‚人生派‛。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1932年自行解散。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称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被当局查封。

三、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初为俱乐部,后创作诗歌,以《晨报〃诗镌.》为阵地,致力于新格律诗创作,取得较好成绩。1926年离散。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月刊,是为后期。1932年停止活动。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或‚新月派‛

四、流派

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

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

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

以李金发为先锋的现代派诗歌也显出实力。

第五节 文学思想论争

为了取得并捍卫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先驱者与旧文学现如黑幕派的揭隐私、鸳鸯蝴蝶派的消遣主义、旧戏曲的封建道德、团圆主义的虚假模式等,最大的三次论争是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一、与守旧派的论争

1919年,林纾写《致蔡鹤卿太史求》《论古文与白话之消长》等文,声讨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攻击白话文,宣称‚拼我残年极力卫道‛。又写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文学革命者。

刘师培、黄侃办《国故》杂志,对抗文学革命。

蔡元培《致林琴南书》,李大钊《新旧文学之激战》,鲁迅的‚随感录‛等进行批驳。 林纾只好寄希望于未来。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办《学衡》,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号,批评新文学运动。梅光迪写《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写《评“尝试者”》,吴宓写《论新文化运动》,提出较系统的批评,以文化重构中的稳健立场批评运动中的偏激,但基本持否定态度。 鲁迅写《估“学衡”》揭示其‚学贯中西‛之不足。

1933年《学衡》终刊。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甲寅》复为半官方的周刊。两次载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说文言文‚理不可弃‛,提倡‚读经救国‛掀起复古思潮。

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写了关于《评新文化运动》的文章,鲁迅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批驳。

‚甲寅派‛随段祺瑞政府倒台而消匿。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

承中联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势态。

形象更新:神仙鬼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二、创作实绩

萌芽阶段1917—1920年,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都产生,但除鲁迅的几篇小说外,较幼稚。

活跃阶段1921-1926年,《呐喊》《彷徨》《沉沦》《女神》,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已经走向成熟。

沉寂阶段1926.3.18-1927.4.12年,作家南下,创作减少。

三、文学特点

理性精神呈现。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审美。

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原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

个性化追求。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创作方法多样。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生平和思想

1881年生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领略世态炎凉。1898年,走异地,学工科。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1904年,入仙台医专学习。受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弃医从文。1906年会东京,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主要思想是个性主义。1909年回国。

1911,绍兴宣传辛亥革命。1912,教育部佥事。痛心辛亥革命失败,进入沉默期。1919年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阵,创作小说、杂文。组织语丝、未名、莽原社。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师大任教,支持学生,成为青年领袖。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1926年去厦门大学。1927年到中山大学。进化论遭质疑。

1927.10,到上海,做职业作家。编杂志,译作品,创作大量杂文和历史小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10.19,逝世,享年56岁。

思考题

1. 鲁迅的炎凉世态感主要从哪来?

2.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3. 简述鲁迅前期的进化论思想

4. 鲁迅后期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开始,同时在他手中成熟。中国现代小说的许多风格都可以从鲁迅那里找到源头。他影响了中国几代作家。《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呐喊》收1918-1922的14篇小说。《彷徨》收1924-1925的11篇小说。

一. 主要内容

(一) 写作知识分子:

《狂人日记》、《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构成知识分子系列小说。

《狂人日记》写读书人科举路途的落寞与悲惨。3000字写了一代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革命者屈服于旧势力的痛苦。

《伤逝》写个性解放的幻灭。

这些作品探索知识分子的出路,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和习惯势力的强大。

(二) 写农民

《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了农民系列。

《故乡》中的闰土被生活压迫的麻木迷信,作品寄希望于下一代。

《风波》写农民的政治麻木。

《祝福》写农村妇女的命运。

《离婚》和《阿Q正传》写农民的觉醒与被镇压。

《社戏》展示儿童的快乐。

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在生存和政治的压力下只能认命。

(三) 写市民

《药》、《明天》、《示众》、《高老夫子》、《肥皂》等则构成市民系列。

《药》写华家的愚昧和麻木。

《明天》写单四嫂子的虚妄。

《示众》写围观者的心理。

《高老夫子》写自视甚高的旧文人。

《肥皂》写老财主的肮脏心理。

这些作品主要揭示老市民的丑陋心理。

二. 艺术手法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

2.‚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

3.‚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

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叙述方法多种,引入散文、杂文笔法,使用抒情笔调,运用象征手法,文体格式多样,人物语言个性化等等。

第三节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揭示迫害狂的心理。狂人的异常表现。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狂语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他发狂前的思想存留。

狂人形象的意义:说明封建势力的强大(说真话必疯),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吃人‛,并把希望寄托给孩子。

《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读者。

二、《阿Q正传》

阿Q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落后而不觉悟的游民无产者形象。

阿Q的精神胜利法:逃离现实的精神负累,有其存在原因,消除的条件。

阿Q形象的意义:批判了国民性,提出中国农民的出路问题,批判了辛亥革命。 关于阿Q革命的问题。

作品的意义。

三、《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写于1925-1926,23篇散文诗。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探索路径的生命体验,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征,包涵着鲁迅的思想和哲学。它是‚自言自语‛——‚独语‛体文学。

《朝花夕拾》于1926.2.11写成,10篇回忆性散文,初题《旧事重提》。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人和事,是研究鲁迅的第一手材料。抒情意味浓。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现代文学中最先取得成就的是鲁迅。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与鲁迅作品共同构成了20年代的小说景观。 现代小说从起步到形成高峰,是许多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形成了一些重要作家。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

用小说的形式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问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爱情、婚姻、生活等,而最为集中的是人生问题,即‚人生究竟是什么‛一类。

问题小说出现在1919年,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形成了‚问题热‛,几乎所有新小说作者都写过问题小说,代表作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

二、乡土小说

以描写乡村小镇人生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乡土小说产生于五四之前,成熟于五四以后。

在鲁迅的影响下,一些移居京沪等大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思想反观家乡,认识到小镇农村在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统治下农民处于深刻的痛苦之中,从而加以描写;笔触所至,又表现出醇厚的长风民俗与淡淡的乡愁。

这类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家对文学本土化的势力。 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路人,《孔乙己》《风波》《故乡》较早且是乡土小说中的翘楚。继起的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天二哥》,许钦文《疯妇》,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等较为著名。

三、冰心

谢婉莹(1900-1999)福州人。诗歌,散文,小说俱佳。

以问题小说闻名。提出社会问题的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分》等。 冰心的小说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

《超人》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提出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并提倡‚爱的哲学‛——爱—母爱。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厌世的青年,他憎恨世界和人生,觉得人与人及世界都带着假面具,‚以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他息交绝游,独处小楼。一天半夜,被一个小孩的呻吟吵得睡不着,曾送钱给小孩治病。夜里,他看月亮,想往事,想起了母亲,感受到了母爱,孩儿病好后送来鲜花和信,于是被感动,认识到支配人生的是爱而不是恨。从而离开小楼,走向社会去做有益于人生的工作。

这种‚爱的哲学‛和人生的‚真谛‛是飘渺的,但对当时的青年有安慰作用。因此,小说引来模仿潮。

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充沛的诗意。

四、叶圣陶

叶邵钧(1894-1988)苏州人。小说和儿童文学著名。

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学校题材见长。《这也是一个人?》《晨》《隔膜》《遗腹子》;《潘先生在难中》《倪煥之》。特点是客观,朴实,冷静,不动声色,将见解隐藏于

‚不著文学的处所‛。矛盾说:‚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邵钧!‛

他是中国儿童文学开山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的灰色人生。军阀战争将至,他为身家逃到上海,担心饭碗返回让里,接着用心计保护财产。战争未至而结束,他又写起歌颂军阀的字幅来。他胆小,自私,苟安,工于心计,无德无行,一颗庸俗卑微的灵魂跃然纸上。作者‚讽他一下‛。

这篇小说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含义的丰富紧步《孔乙己》之后。

五、许地山

笔名落花生(1893-1941),小说,散文俱佳。

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1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3爱情线索,后走向现实主义。

小说《命命鸟》《商人归》《缀网劳蛛》。

散文《落花生》

第二节 创造社的小说

一、浪漫抒情小说

不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而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为主,形式上一般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方法上属于浪漫主义的小说。

创造社以浪漫抒情小说著称,其他有文学研究会的庐隐,王以仁,浅草,沉钟社的作家,以及淦女士等。

二、浪漫社的小说

郭沫若:《牧羊哀话》——第一篇反帝爱国小说。张资平《冲击期化石》——现代第一部长篇。倪贻德《玄武湖之秋》,陶晶孙《音乐会小曲》,周全平《林中》,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等。郁达夫最著名。

三、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小说,散文俱佳。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1920所作《银灰色的死》与后来的《沉沦》《南迁》于1921年集为《沉沦》,为现代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写劳动者。《迟桂花》《东梓关》艺术性较高。1935年《出奔》停笔。1938年新加坡抗战,1945.9.17失踪与苏门答腊。1952年追认为烈士。

《沉沦》抒写弱国子民的屈辱,表达爱国情怀。

‚他‛是一个留日学生,有爱情的要求,但因国贫己穷,又兼内向怯懦,不敢表达,以至变态,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投海自尽。

作品虽然性描写过多,但反帝爱国思想却很突出,有积极意义。

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1.‚零余者‛形象:被社会挤出的飘零者,特点是愤世嫉俗,感伤忧郁,不同流合污并且反抗黑暗。受‚多余人‛的影响,但有‚五四‛彷徨于无路的‚时代病‛特征。郁达夫作品多写‚零余者‛心情。

2.‚自叙传‛:作者自述经历。他相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之语,总在作品中嵌入自己的身影或个性气质,通过主人公宣泄自己的情怀。

3.感伤情调。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而他对忧伤的情调尤感兴趣。他的小说以感伤的抒情为主调,而不注意营造结构。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

郭开贞(1892-1978),乐山市沙湾镇人。1913赴日本,受泰戈尔和斯宾诺莎影响,泛神论成为哲学基础。‚五四‛前始写诗,1919-1920为爆发期。1921年发起创造社,《女神》出版。1923年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1926.3南下广州,7月参加北伐。1928避居日本10年,研究古代历史。抗战爆发回国,成为国统区文化界旗臶,创作6部历史剧,为新中国成立奋斗。解放后是社会活动家。

第二节《女神》

《女神》1921出版,‚开一代诗风‛。初版诗剧3篇,诗54首。后多次改动。受惠普曼《草叶集》影响。多数诗在‚差不多是狂了‛的状态中写出:‚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我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诗集以雄浑豪放的格调唱出了‚五四‛时代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最强音,体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一、爱国主义

爱国思想是诗集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女神》的精神灵魂,是贯穿内容的主线。《凤凰涅槃》、《炉中煤》等是其代表。《凤凰涅槃》借凤凰自焚以更生的神话,表达毁天灭地与新生的主题。《炉中煤》以炉堂中熊熊燃烧的煤表达‚眷念祖国的情绪‛。

作者在日本想象‚五四‛时期的祖国,认为祖国已经新生而十分可爱,不同于国内的爱国诗。

二、自我抒情主人公

《女神》的诗中总有一个‚自我‛。‚自我‛有两种:一是‚大我‛:民族和某种精神力量的代表。凤凰,天狗属此类。‚大我‛气势博大,包举万物,英勇豪迈,无往不胜。 一是‚小我‛:个人。《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以及爱情诗属此类。

‚自我‛在诗中便于抒情。

三、浪漫主义

《女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浪漫表现为:

1.理想色彩:光华灿烂的祖国,个性突出的自我。

2. 想象雄奇:仙境人间,河海山岳,花草鸟虫均被自由组合。

3.感情澎湃: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汹涌灼人的感情。

4.象征夸张等手法:凤凰,天狗,炉中煤等均非实写。

四、诗体创作

1.自由体:绝端自由,绝端自主。冲破旧藩篱,表现新时代。《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放号》等。

2.格式体:《炉中煤》5行一节,单句押韵;《地球,我的母亲》4行一节。

3.诗剧体与剧诗体:《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借鉴歌剧的形式。 问题:由于太‚自由‛,导致有的诗形式散漫,语言缺少提炼,最终感情横溢,诗味不足。

第三节 其他诗集

一、《星空》

收1921-1922年的诗歌32首,体现了‚五四‛高潮后诗人的苦闷与矛盾,消失了《女神》的豪放与激情,而表现为感情沉静,技巧圆熟。

《天上的街市》化用民间传说,想象瑰丽,描写天街的悠闲生活,寄寓理想,为人称道。

二、《瓶》

作于1925年2-3月的一组爱情诗,共42首,加《献诗》43首。写男子对待情书的心理过程,情意绵绵,表现出《女神》那种火山喷发的热情和奇异的想象,但也折射出《星空》时期的苦闷。

三、《前茅》与《恢复》

《前茅》多数诗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是作者走出《星空》苦闷、矛盾心理后的表现。

《恢复》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转折和大病初癒的新鲜感转化为诗歌,表现为刚劲昂扬。《我想起了陈胜吴广》和《如火如荼的恐怖》可为代表。由于诗人要文艺充当政治‚留声机器‛,要‚做个标语人‛,‚口号人‛,导致了诗歌缺乏艺术个性,体现出无产阶级文学初期的幼稚病。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创作概况

一、早期白话诗

追求诗体大解放,提倡‚作诗如作文‛,破除旧诗格律。

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瓦釜集》,沈尹默的《三弦.》,俞平佰《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朱自清的《毁灭》,周作人、郑振铎、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刘延陵、叶绍钧等的合集《雪朝》。

白话诗既未能脱尽旧窠臼,也未建立起新诗体,还很幼稚。其主要意义是显示出白话的价值。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

1921年《女神》问世,标志着自由体诗歌的成熟,自由体诗风得到确立。

起到开诗风作用的还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的小诗,冯至的抒情诗等。 自由体诗歌强调情感、想象、抒情,克服了白话诗少‚诗味‛的不足。但显出了感情无节制和形式散漫的缺点。

三、走向‚规范化‛

1924年3月徐志摩组织起新月社,1925年10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6月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倡新格律诗,与朱湘,饶孟侃等新月社同人致力于新诗规范化。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也在努力。

新月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创立了新的格律形式,在文学史上影响巨大。但最终走向了‚豆腐块‛。

四、‚纯诗‛概念与象征诗

1926年,穆木天提出‚纯粹的诗歌‛概念,将诗与散文的思维区分开,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王独清突出‚感觉‛,周作人主张‚象征‛,反对‚如作文‛的写诗与逻辑。不过,又走入陌生化,成为贵族的诗了。

李金发专写象征诗,1925年起,相继出版《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的诗不好懂。

第二节 闻一多

闻家骅,1899生于湖北浠水,1946被特务暗杀于昆明。走过了诗人——学者——斗士的人生道路。

诗集《红烛》1923年出版,《死水》1928年出版。

闻一多是杰出的爱国诗人。1922留美,写《太阳吟》《忆菊》《孤雁》表达爱国情怀。

写《洗衣歌》《七子之歌》控诉帝国主义罪行。1925回国,写《发现》《一句话》《死水》表达失望和希望。

闻一多的诗歌主张是1926年提出的‚新格律诗‛,其理论的核心是‚三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听觉美。

绘画美指辞藻恰切,富丽,有色彩,有特色,有视觉形象。

建筑美指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匀称整齐,具有视觉美。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

诗以‚死水‛象征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憎恨和失望,隐含着对祖国绝处逢生的信念。其形式可谓是‚三美‛的典范。

闻一多说《死水》里面藏着‚火‛,表明他没有绝望。诗人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实际是意味着朱自清所说的‚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这‚火‛是对祖国重生的热望。

关于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美,还可以举《七子之歌-澳门》为例。

‚三美‛是一种审美标准,并未规定某种形式。闻一多说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所以,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格式多种多样。

但格律毕竟是一种限制,在运用中被诗人衍化成了‚豆腐块‛,遭到诟病。

第三节徐志摩

徐志摩1897生于海宁。1918留美,1920留英,1922回国。1931飞机失事身亡。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树立了他的理想,回国后为建立美英式的国家而呼唤,最后失望。他的诗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表达对于理想,爱情和美的追求,思想积极。后期因对现实失望而悲观消极。

徐志摩的诗风清新灵动,潇洒飘逸,技巧极强而又不着痕迹,仿佛信手拈来,轻松自如,艺术造诣相当高。他的诗整饬有格律而又灵活多变。

《再别康桥》表达无法言说的隐衷和欲说还休的心情。

夕阳金柳,康桥柔波,浮藻揉虹,船载星辉,沉默离别等五幅画面新鲜别致,意象清新,把理想的建立与消失巧妙道出。轻来悄走的心理和挥手作别的动作,将难言的心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诗歌是感情的节制和含蓄之美的典范。

第六章 20年代的散文、戏剧

第一节 散文

现代散文产生于《新青年》的‚随感录‛,以议论为主。后‚美文‛发展起来。鲁迅认为‚五四‛散文的成就在诗歌,小说之上。

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成就较高。

俞平伯,冰心,许地山,叶圣陶,郁达夫,郭沫若,梁遇春,徐志摩,陈西滢等都有佳作。

第二节 戏剧

话剧发端于春柳社;1907年在东京演《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

‚五四‛话剧运动先导于《新青年》的‚旧剧评议‛。建设新剧则仰仗于引进西方戏剧。1918的‚易卜生专号‛掀起浪潮。1925年开始的‚国剧运动‛则主张从旧剧入手去建立新剧。

在上海出现了职业化和商业化再到‚爱美剧‛(业务的非营业性的),以后又出现了小剧场运动。

最早的话剧剧本是1919年3月胡适的《终身大事》。而后是陈锦的《人力车夫》,叶绍钧的《恳亲会》,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升的《赵阎王》,欧阳予倩的《泼妇》等。 郭沫若开创并致力历史剧的创作。

‚国剧运动‛的提倡者余上沅发表《兵变》,熊佛西发表《洋状元》。

成就最好者是丁西林和田汉。

第三节 丁西林,田汉

丁西林是化学家,以幽默喜剧著称,《一只马蜂》《压迫》;抗战开始后有《三块钱国币》,四幕抗战喜剧《妙峰山》等。

田汉悲剧特色显著: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出世作《咖啡店之一夜》,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抗战后的《秋声赋》《丽人行》以及解放后的《关汉卿》较著名。

第七章3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提倡与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7-1937年。这时期,文学中心移到了上海,文学队伍重新组合,文学性质有了新的因素,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和收获。

一、无产阶级革命口号的提出

大革命失败,作家聚集上海,另有一些从日本回来的青年,为振兴革命情绪,在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思潮的影响下,酝酿无产阶级文学。

1928年1月,郭沫若发表《英雄树》提出。接着,创造社和太阳社纷纷发表文章提倡,掀起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并发动了对于资产阶级文学的批判。

二、主张及其偏颇

革命文学提出以农工大众为服务对象,认为革命文学可以推动政治的持续发展。

但把文学等同于政治实践,用宣传替代文学,肯定标语口号,忽视文学特性。否定五四文学革命,以小资产阶级作家为革命对象,把鲁迅,矛盾,叶绍钧,郁达夫等当作‚落伍者‛批判。

说明主张者患有‚左‛倾幼稚病。

三、论争

1.李初梨1928年1月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3月发表《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写《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写《从牯岭到东京》。

2.太阳社和创造社对谁先提出口号问题也展开了论争。

第二节 ‚左联‛的成立与活动

一、成立背景

1929年秋,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对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共要求停止革命文学口号的论争,团结‚同路人‛,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二、‚左联‛的成立与解散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出席的有鲁迅,冯雪峰,田汉,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柔石等40多人。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的行动纲领,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左联‛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

三、‚左联‛的工作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译介外国作品和推荐中国作家作品,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联系。

3.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4.后来发生‚两个口号‛——‚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第三节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不参加党派和政治斗争,捍卫民主自由,思想健康积极,坚持独立个性,忠实于文艺事业的作家,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林语堂,李健吾等即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业绩在文学史上具有显著地位。

一、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对立

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要求严肃地内省与反映人生,强调‚洗刷人心‛再造灵魂,继承了‚五四‛为人生,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但脱离政治,超脱现实的原则又与左翼文艺的批判现实和社会功利性主张发生冲突。

二、音乐派和性灵派与左翼文学的论争

1927年新月派聚集于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周围。梁实秋提倡写‚人性‛,鲁迅以‚阶级论‛进行反驳。梁实秋还认为文学是少数‚天才的创造‛,左翼则要普及大众。

1932年,林语堂办《论语》,1934年办《人世间》《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提倡自我表现,闲适,趣味,与周作人先前的主张一致。这没有错,但回避现实不符合时代要求。

三、‚京派‛与‚海派‛

围绕于《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大公报-文艺》的一批北方的学者型作家,远离文学的党派性和商业性,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陶醉于传统与民间文化,提倡‚距离‛说,强调艺术的价值,被称为‚京派‛。

京派代表人物是周作人,杨振声,朱光潜,沈从文,废名,林徽因,萧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梁宗岱,李健吾等。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次年《论‚海派‛》《关于海派》,认为‚名士才情‛加‚商业竞卖‛,即为海派。这是聚集于上海,靠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而生存的市场化作家。他们既享受着都市文明,又对都市的病态文化充满幻灭感,于是取西方现代派艺术之路,追求文学的‚变‛与‚新‛,体现出先锋意识。

海派代表人物是杜衡(苏汶),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刘呐鸥等。

1933年12月杜衡《文人在上海》,称‚海派‛是‚恶意‛,是‚嘲笑‛。京海两地作家就其涵义各自进行了阐述。鲁迅一语中的:‚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辩论并未深入展开。

京派与左翼作家的文艺观发生了冲突。1935年12月,朱光潜提出‚和平静穆‛的美学观,鲁迅作《题未定草-七》提出战斗的力的美。

第八章 3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说

30年代的小说走向多面成熟,繁盛一时。作品题材扩大,作家辈出。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李劼人,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红,萧军,叶紫,端木蕻良,废名,萧乾,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张恨水等各有自己的‚艺术世界‛,反映了古代中国和半殖民地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一、丁玲

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30年代有《韦护》《水》。延安时期《在医院中》较优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讲话》的成果。

特点: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构成20-40年代的女性系列;她的作品是个人叙事和社会批判的结合。

二、张天翼

1929年以《三天半的梦》踏入文坛,30年代《包氏父子》最优秀,1938《华威先生》最有名。另有儿童文学《大林和小林》。

特点:讽刺。讽刺某些人的某些缺点。抓特征,‚漫画‛人物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的某个特征;用自相矛盾法,人物性格冲突法达到讽刺目的。

第三节 新感觉派

30年代上海的一个小说派别,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而来。主要作家及其集子:

施蛰存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有《将军底头》,《梅雨前夕》《善女人行品》等。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的8个短篇较早用感觉主义写成。

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其中《上海的狐步舞》一篇用感觉主义、映像主义和意识流方法展示没落疯狂的都市风景,较著名。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新感觉小说取材上海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手法多样新颖,表现出先锋态势,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都市文学的发展,是海派文学中的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不过,作品往往有负面因素。

第九章 茅盾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桐乡县乌镇一个书香门第,由母亲抚养长大1913年考取北大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接编《小说月报》。1926年赴粤参加大革命,1927年在牯岭开始文学创作。《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表现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的悲剧。

1929年去日本,写有小说和《卖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另有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1930年回国,参加‚左联‛活动。32-37年创作进去鼎盛,代表作在这时写成。

抗战期间,辗转后方城市,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新中国成立,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1981逝世。

第二节 《林家铺子》和《春蚕》

茅盾计划在《子夜》中大规模地反映中国社会,因健康关系,把小镇和农村部分写成了中篇《林家铺子》和短篇《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

讲述1932年‚12-8‛战争前后一杂货店倒闭的过程。林老板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小商人,他精明能干,熟諳生意之道,在战争的背景下,他使出种种手段,甚至‚牺牲血本‛以‚度难关‛,但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同行倾轧,更兼敲诈勒索而破产,出走大吉。作品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境况。同时也批判了小商人目光短浅,民族意识淡泊的思想局限。

《春蚕》背景与《林家铺子》相同,写老痛宝‚丰收成灾‛的故事。老通宝忠厚老实,勤劳能干,富有生产经验。他率领全家苦战一春,喜获丰收,但蚕茧卖不出去,反欠了债。他对‚洋‛货开始仇恨。作品歌颂了他的品质,也批判了他的迷信和麻木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多多头是新一代农民形象,他不信靠勤俭工作能够翻身,思考者新的道路,他思想灵活,少迷信,少因袭的重负。到《残冬》中上山打游击去了。

《春蚕》的主题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转嫁危机造成的农民破产,同时揭示了农民的出路。

《春蚕》《秋收》《残冬》构成‚农村三部曲‛。

第三节 《子夜》

一、《子夜》的写作意图

1930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茅盾通过中国社会现状的大规模描写,回答托派;中国社会不但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小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他有学识,气魄能力,刚强自信,有勇有谋,企图发展民族工业,是上海工业界的领军人物。但在买办阶级和军阀战争的压迫下无法施展才干,转而压迫剥削工人,遭到反抗,在公债市场一败涂地。这位英雄生不逢时,他的形象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揭示出中国社会更加殖民地化的主题。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资本家的鹰犬屠维岳,金融资本家杜竹斋,火柴厂老板周仲伟。地主冯云卿,曾沧海,诗人范博文,经济学教授李玉亭,封建僵尸吴老太爷,太太林佩瑤及其妹妹林佩珊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三、《子夜》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宏伟。作品人物众多,线索复杂,而以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为主线,串起了各种人物和线索,构成艺术整体。

2.心理描写突出。如吴老太爷进上海时的紧张焦虑,吴少奶奶林佩瑤心理失落而想雷鸣,诗人范博文失恋而想自杀等。

3.环境描写出色。作品写于1930.5-7社会的复杂形式;自然景物逼真鲜明,如初夏傍晚的外滩,喧嚣的交易所;以自然景象衬托人物心情,如写吴荪甫内外交困等。

第四节 茅盾的特殊贡献

一、‚社会分析小说‛:表现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创造。

二、史诗性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贴近时代变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中国的‚编年史‛。

三、文学批评:构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第十章 老舍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舒庆春1899-1966年,字舍予,北京,正红旗人。1924年赴英国后,开始正式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创作丰收,《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著名;抗战后,任‚文协‛总务部主任,重要作品《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等。

第二节 《骆驼祥子》

一、主题

作品反映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农民工的生存命运与精神毁灭的悲剧结局,否定了靠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提出了个体劳动者的出路问题。

二、祥子形象

祥子凭着身体和毅力,决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把买车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可三起三落最终未成;他不想娶妻却逃不开虎妞的捕获。于是他的人生构成‚悖论‛:想要的得不到,想避的避不开。他极力挣扎,结果连家庭也失去了。小福子的感情激起他的生活欲望,而她死去把他彻底击毁。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三、祥子悲剧原因

第一,社会没有提供成功之路。他想买一辆车,三起三落,没有成功。最后挣扎娶妻又归失败。

第二,婚姻的失败。他被虎妞诱惑成婚。两人的人生观相冲突。祥子被消磨了精神,身体和钱物,变得脆弱。

第三、更重要的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走得越远则陷得越深。

第三节 《四世同堂》

作品写于重庆。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京味‛十足,反映了敌人占领下北京人的生活,歌颂了民族气节,艺术水准很高。

作品中的祁老人,钱默吟,祁瑞宣以及冠晓荷,大赤包形象生动。

作品有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第四节 老舍的独特贡献

一、‚市民世界‛:老舍作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北京市民社会,被称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京味儿‛:老舍作品的人物,习俗,景象是‚北京的‛,语言也是一股京腔。

三、幽默:老舍一开始就自觉地表现出幽默,又曾一度‚禁止幽默‛,最终还是返璞归幽默,成为成就最高的幽默小说家。

第十一章 巴金

李尧棠,字蒂甘,1904——2005年,从小受父母爱的熏陶,同情下人,仇视压迫者。五四时接受无政府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奔赴法国。1928年写成《灭亡>正式开始文学生涯。同年底回到上海。抗战时期,他辗转香港,贵阳,桂林,重庆胜利后一直住在上海。

巴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

1929年到1949年是巴金的创作丰收期。18部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6本散文随笔录,另有翻译。重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病室》《寒夜》《火》《憩园》三部曲

第二节《家》

一、思想内容:激流三部曲展示的生活激流:垂死的封建势力在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同时青年在觉醒与反抗。《家》的成就最高。

‚家‛是封建统治的象征。再高家这个宝塔形的结构中,长辈对小辈有绝对的权威,小辈只能服从,可是第二代人却在侵蚀着高家的楼台,第三代人不堪忍受开始反抗,最终动摇了家庭大厦。作品写高氏三兄弟的爱情和婚姻,高觉新爱钱梅芬却被迫与瑞钰结婚,觉民爱琴遭包办婚姻时且而逃婚,觉慧爱的鸣凤被逼死,在瑞钰死后下决心逃走。

觉新是‚不该那样做的典型‛,觉慧是‚应该这样走的典型‛这两个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鸣凤和瑞钰令人无限同情。

人物形象:觉慧这个勇敢和幼稚的叛逆者是五四唤醒的青年,他热情满怀,思想却不成熟。觉新是孝子贤孙的形象,他有理想,爱情,向往,但总是克己从人。他采取‚作揖主义‛八面讨好,息事宁人。他寄希望于弟妹,担承护佑。他最终成了封建家庭的牺牲品,这个悲苦的形象身上闪耀着人情美,作品对他既批判又同情。

第三节 艺术特点

1、抒情性。巴金前期的作品被成为青春的赞歌,作家满怀热情歌颂青年笔底奔流感情,表现出巴金式的抒情与热情。

2、人性美。作品重再写人的心灵美,在鸣凤,瑞钰和梅这三个女性形象以及觉新形象上表现突出。

3、 主要受《红楼梦》的影响,同时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寒夜》

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大学生,抗战中,全家从上海避战到重庆,汪在图书公司做校队,妻子在大川银行当职员,由于生活日趋窘迫,婆媳矛盾愈演愈烈,汪卑怯懦弱,无法调和,两头受气,且公司不景气,生活压力大,肺病不治,妻子离去各种压力聚于一身,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在体病,家坡,生存困难的煎逼下死去。曾树生并不是坏人。她对充当‚花瓶‛本来就不满,婆婆还对此大加责伐,丈夫懦弱多病,灵肉和生活都很困苦,终于禁不住年轻健壮且富有的陈主任引诱,出走兰州。当回到重庆的时候,人去屋空,一片哀怨。

作品通过他们生活挣扎,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了战争坏境中正直善良的小人物的生活困境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高。

第十二章: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沈岳焕,1902到1988,凤凰县人。6岁入私塾,1918年岁小学毕业入伍,1923年到北京求学,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回北京,发起‚京派‛‚海派‛论争,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大任教,1949年进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院。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沈从文作品宏富,小说,散文俱佳,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30年代走向成熟,出版作品约80多部,全集27卷《边城》《长河》是代表作。其中起来,其作品的总主题是人性。,他说‚我只想早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而这‚人性‛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自然‛是以湘西为标准的,因此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湘西的魂魄。

第二节湘西世界及对照

沈从文用小说和散文构造了文学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是他‚人性‛的理想家园。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一种自足的状态中。男人勇敢忠诚正直善良高尚热情坚强如山,女人美丽温柔忠贞纯洁恬淡多情柔美似水。他们在近乎原始的道德文化中,按照传统的习俗与古朴的自然协调共生,虽然这里也有等级、不平、处罚、惨案、悲剧,但少有阴谋、欺诈、更不是阶级斗争,作家关注的是历经磨难而顽强生存下来的人性。

童养媳萧萧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又为自己的私生子迎娶年长6岁的媳妇,水手柏子每月一次花尽用性命换来的钱去和心爱的妓女相会,其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感到 满足,对自己的可怜命运浑然不知,根源在于他们远离现代文明,毫无个性意识。在‚人性‛之外,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还有‚神性‛的概念:‚爱‛与‛美‚=最高的人性。

龙朱性格高贵,美丽强干像狮子,温和谦顺如小羊,爱的热烈,爱的美丽,《月下小景》的主人公发生了性关系又不愿按习俗跟另外的人结婚而双双服毒自杀,这些文字很美,是人性的极致。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他看城市人在商业化的条件下,出现了种种不符合人性的现象,有悖于他的理想,便加以讽刺和鞭挞。‛《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是这样的作品。城市的人生即是沈从文详细人性的对立面。

第三节《边城》

毕竟过去和现在的人生形式都不尽人意,沈从文只好用理想的方式在造了,《边城》就是理想人生形式的歌颂。《边城》以诗一样的语言的画一般的风景抒写一样一曲田园牧歌。作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品为‚神性‛和人性做了理想的描绘。贯穿小说的是一条扑朔迷离的爱情线索。茶同水上有一个摆渡老人,端午节老人带着孙女去看赛龙舟,孙女走散,被摊送送回家,情窦初开的翠翠便有了无法言说的心事,哥哥天保接着来说亲,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便约定按习俗唱歌对决,届时他驾船闯滩,遂不见归。只有摊送知道哥哥的性情,悲痛不已,遂驾船寻去。老人被此打击一病而去。翠翠等着摊送。

作者无意渲染这个凄迷的爱情故事,而是叙述边城的人性美,老人的古朴厚道,翠翠的天真恬静,天保的豁达大度,摊送的专情爱意,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情质朴以及人们的古道热肠,君子风度,那里的人们个个诚信守约,重义轻利,乐于助人,安分乐生。这一理想的世界,与现代人性相对,表现了作者企图挽救堕落的现代文明造成的人性堕落,重造民族品德的努力。

第四节 沈从文的艺术贡献

1、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这是个原始古朴无法实现的幻想。在‚变‛的现代,这里的‚常‛无法实现,但作者对于人性美的歌颂和重造民族品德的探索永远迷人,作者不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去改造社会,而是由文化改造人,这使我们想起人的文学和国民性的命题。但作者在现代文明弥漫的时代,企图以闭塞落后的乡村习俗和人性解决现代人性堕落的问题,只能是乌托邦。

2、多种小说文体的创立。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把小说文体扩大了,有的全无对话,、有的通篇对话,有的是日记体,有的是书面体有的是寓言体,有的是神话体,有的是民间故事体,他还被称为’文学的魔术师‚文字美丽,传情,准确的表达出主观感情,用凌宇的话说,是‛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衲却又传神。

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

30年代的诗歌是多元的,概括起来有两大潮流。一是左翼诗歌,而是现代派诗歌。

一 中国诗歌会

‛左联‚诗歌组发起,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是个大众化为主。创办新诗歌,故称‚新歌诗派‛后出版‚国防诗歌丛书‛代表诗人除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外,还有王亚平,柳倩等。1937年4月中国诗人协会成立,宣告解散。

二 现代派诗歌

1、后期新月社

2、1928年徐志摩主办《新月》月刊诗栏,开启了后期新月社。他不再仅坚持新格律而你更宽的道路,一方面开始走向社会,有自由诗表现,另一方面坚持自我,表现出超功利,自我表现的‚纯诗‛立场。由于开掘内心立场,强调情诗的的创造,有别于中国诗歌会注重外部世界的叙事诗的创造。

3、现代派诗歌

1932年施蛰存办《现代》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编写《水星》与《现代》呼应,推动现代诗潮。1936年戴望舒编写《新诗》邀请卞之琳。孙大雨。冯至,梁岱宗参与,把现代诗推向高潮,与此相呼应的刊物有《现代诗风》《星火》《菜花》《诗至》。现代派本无组织,其诗的特点是聚集内心世界,抒发自我情绪和感觉,抗战后,诗人群急剧分化。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一.戴梦鸥

1905-1950年,杭州人。诗作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现代派‚诗坛的领袖‛的历程。1927年的《雨巷》显示了从新月派向现代派的过渡。1929年《我的记忆》为现代派诗的起点。其诗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诗风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音乐性和朦胧性。抗战时期的诗作表现为爱国主义《元日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偶成》为代表。《雨巷》成名,诗人获‚雨巷诗人‛的称号。此诗也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

1、三个形象:我、姑娘、雨巷;2、诗意朦胧与主题多解。

二、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1910年--2000年,是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善于采众家之长,熔中西诗一炉,铸就自己的现代诗风。他的诗是生活体验与思想沉思的结晶,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有的具有哲理性,被称为‚主智‛或‚智慧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1938年以后的诗较通俗易懂。《断章》是其代表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各种景象组成了清鲜澄明的图画,句句有景,句句在动,人和景组成了几重关系,而主体与客体形成了相互间的转换。这是表层画境,深层的这里是宇宙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依托,相对而存在,人与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容。

第三节 其他诗人

1、船夫1909--1931年:诗集《孩儿塔》;

2、艾青1910--1996年《大堰河--我的保姆》传遍大地,作者深陷囫囵。

3、田间1916--1985年《未明集》《中国牧歌》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节奏短促。4:臧克家1905---2005年:《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著名,锤炼字句,凝练含蓄,有古诗美。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的散文、戏剧

一、散文

30年代的散文作家众多,内容广泛,成就可观。林语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丰子恺等作家都有重要散文。

鲁迅的杂文:《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报告文学的重要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报告通讯‚有肖乾的《人生采访》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游记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李健吾的《意大利书筒》郑振泽的《欧行日记》

第二节戏剧概说

戏剧团体: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南国社,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上海戏剧者协会。‛国防戏剧口号‛‚好要计(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等剧作。作家田汉的《回春之曲》洪深的《五奎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熊佛西的《五里雾中》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只狗》

第三节曹禺

一、生平和创作:

万家宝1910---1996生于天津,继母养大。1922年进南开中学参与戏剧活动,得到张彭春的指导。1930年考入南开大学后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到天津任教,1936年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随校迁到江安,1942年到重庆,1946年去美国,1947年回国道上海的文华影业公司,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继续写作。《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1933年创作,1934年发表,与1936年问世的《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1937年《原野》诞生,1941年《北京人》出版,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四部剧本被曹禺的四大剧作。1942年《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性。其他作品还有《锐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

四大剧作

曹禺一开始就把创作的目光聚集在‚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活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这是曹禺剧作的核心问题和基本思想,当曹禺沿着这条线去写作的时候,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楚,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时候,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沿着人的路线读曹禺的剧作,可以读出无限的精彩。

(一)《雷雨》

•四幕剧,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在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血缘关系是剧作的埋藏的炸弹,人物关系清楚,炸弹引发,轰毁了他的家。

•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

•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二)《日出》

《日出》控诉‚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实。天堂——陈白露休息室里生活着一群鬼,地狱——翠喜卧房里住着‚可怜的动物‛,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无

论天堂还是地狱都充满了痛苦、挣扎、血泪。陈白露想过豪华而有尊严的生活,‚小东西‛想摆脱蹂躏,翠喜想磊落的做人,李石清想向上爬,黄省三想养活全家,潘月亭想越做越大……谁的‚挣扎‛都没逃脱‚残酷

(三)《原野》

•《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说明冤冤相报永无出路。仇虎为报家仇杀死了大星和小黑子,使焦家断了血脉。自己也没逃脱死亡命运。

•但仇虎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在这场仇杀中,似乎是仇虎占了上峰,但他的‚后代‛还难以确定。

(四)《北京人》

•《北京人》展示在家道衰落中人的精神面貌。曾老太爷要守住自己的钱袋和棺材、曾思懿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维持家政、曾文清想继续少爷的生活,愫方愿意为人奉献终致失望出走。一家人为了生活与地位勾心斗角,用尽心思,吵嚷嚷,乱哄哄,最后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的则没有生存的能力。剧作和《雷雨》一样,揭示人的生存本能和自私本性及争斗本领。

第四节 曹禺的杰出贡献

•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

•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3、把人的心灵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

•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

第十五章4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40年代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这12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文学担负起了‚救亡‛与‚建国‛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

第一节文学形势

•国家版图:战争把国土分成了四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1941年12月‚孤岛‛消失,成为三个大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剩下二个大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个大区统一。

•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一、‚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租界被包围,形成‚孤岛‛,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孤岛‛消失。这个时期的文学史称‚孤岛‛文学。

•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英法租界的特殊环境,展开抗日文艺活动。‚孤岛‛沦陷后,进步文艺活动渐歇。

•‚孤岛‛文学以戏剧最突出,于伶的《夜上海》、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较著名

二、沦陷区文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孤岛沦陷,统称为‚沦陷区‛。

•沦陷区作家一方面提倡乡土文学,另一方面转向平凡人生的价值肯定。

•张爱玲、钱钟书等最值得注意。

三、国统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一)抗战初期

•各家各派作家团结救亡,文学以救亡宣传为主,基调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作品多小型轻便,报告文学和通讯等纪实性作品倍受重视,诗歌、戏剧广场化。

•‚文协‛成立是大事:‚文协‛全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

月27日在汉口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队伍汇合,组成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上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等理事45人,老舍为总务部主任。‚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口号,要求文学为民族独立贡献力量。‚文协‛1938年5月4日出版《抗战文艺》,至1946年5月终刊,共出71期。

(二)抗战中期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至1944.9 湘桂战役失败。作家的乐观主义转向清醒的现实主义。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作品加强了现实批判和历史沉思。‚民族命运‛仍是中心问题,但‚社会‛和‚个人‛也被突出

地书写,文学层次多样。→

•爱国主义仍是文学的主调,表现为:一、揭露阻碍抗战和民族复兴的痼疾,二、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描写以为现实借鉴,三、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和历史道路

•这时期的特点是历史感和史诗性的品格和沉郁、凝重、博大的美学风格。

•七月派、西南联大作家群值得重视

(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1944年7月滇缅反攻至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并没有改变国统区文学的局面。1944年9月中共提出‚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统区‚民主‛与‚建国‛成为时代思潮。文学的主题集中于两个领域: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的否定,知识分子为建国而做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文学的色彩繁复多样,但讽刺是其主色调。马克思说: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文学以喜剧的形式欢送侵略者

和中华民国。

(四)解放区文学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后扩大为解放区,实行‚红色政权‛。许多作家从上海、北平等地到延安。1942年毛泽东《讲话》以后,文艺创作及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有别于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五四‛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大量出现,并且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础。解放区文学的主题是对新制度和现实斗争生活的热

情赞美,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农民、士兵、干部是重点描写对象。作品的风格是明朗、朴素。作家对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自觉追求,民间文艺形式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等文体。

第二节《讲话》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文艺界于1942年5月2-23日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论著,是建国后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指导思想,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讲话》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方法、文学批评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队伍的建设、统一战线等问题,而核心问题则是文学‚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的问题。明确提出‚工农兵方向‛: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次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

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论争

•由于战争带来的历史大变动、大转折,文学纷繁复杂,论争也更为频繁和激烈。其中主要

的有以下一些:

一、关于文艺与抗战的关系

•抗战初期鼓动抗敌情绪的作品出现了公式化倾向,梁实秋从文艺的立场提出即使与‚与抗战无关‛也欢迎,并得到沈从文等人的呼应。

•罗荪、张天翼、巴人、郭沫若等提出了批评,指出他们是要使文艺脱离政治、脱离现实。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学习毛泽东提出的‚民族形式‛问题。

1940年,国统区展开了如何对待‚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提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形式。葛一虹则全盘肯定新文学,否定民间形式的可继承性。郭沫若、胡风、茅盾等人都

发表文章加以讨论。到了《讲话》才给出了正确结论。

三、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战国策‛派:1940年,陈铨、雷海宗、林同济等创办《战国策》,认为当时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复‛,致力于重建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提倡民族文学。认为‚民族文学便是表现民族意识的文学‛,‚是那种肯定人生、表现人生伟大精神的壮美的盛世文学‛,在尼采哲学影响下主张恐怖、狂欢、虔恪‚三道母题‛。作品有《野玫瑰》《蓝蝴蝶》等。 •进步文艺界认为是‚法西斯主义‛文艺而加以批评。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1942年延安整风初期开展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讨论。首先是周扬发表文章提倡对延安生活唱赞歌,也可以批评缺陷。随后丁玲、王实味、罗烽、艾青相呼应。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

王《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但后来变成政治问题加以批判。

•1945年11月国统区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上演也展开了讨论。

第十六章4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40年代小说概述

•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小说的内容有

•一、直接反映抗战的小说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表现战火锻造国人灵魂。此外萧乾《刘粹刚之死》,碧野《乌兰不浪的夜祭》,李辉英《北运河上》等。这类作品富有战地实感。 •二、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情世态的小说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堪察加小景》,艾芜《山野》《石青嫂子》吴组缃《山洪》。此外有茅盾《腐蚀》,萧红《马伯乐》,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黄药眠《陈国瑞先生的一天》等。其中一些作品具有讽刺特点。

•三、反思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小说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结婚》,《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等。这类作品从深层挖掘民族灾难的根源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力量。

•四、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苏青《结婚十年》,李广田《引力》,齐同《新生代》,夏衍《春寒》,王西彦《古屋》,郁如《遥远的爱》,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冯至《伍子胥》等。这类作品大多熔铸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较为真切深刻。

第二节钱钟书、张爱玲、张恨水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无锡人,秉承家学,功底雄厚,聪敏过人,记忆力超群。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英法留学,回国后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等。他作品不多,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围城》。《围城》借鉴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写法,叙写法国留学生方鸿渐从海上归来,驻足上海,又流浪内地,混迹三闾大学,又被迫回到上海,最后仍想到重庆去。他漂泊无定,缺少归宿。他的象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处境。作品采用‚反英雄‛的模式,写一个胸无大志,学问不精,生存无方,但聪敏过人,正直善良,人性纯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作品涉笔成趣,对朋友赵辛楣,情爱之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学术骗子李梅亭等的描写均入木三分,性格清晰可见。

•作品以文化的价值与冲突为核心,写出了多层内容与多个形象。其主题正如书名所示,明指婚姻,实指人生,方鸿渐每次冲出‚围城‛都落入新的‚围城‛,所以有肺腑之

言:‚他们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讽刺是作品最大的特色,作品对所有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加以讽刺。

•作品机智深刻,讽喻成趣;议论精辟,妙语连珠;博喻繁复,警句迭出,令人拍案叫绝! •《围城》是语体文写作的奇书,开拓了书面语写作的巨大空间。

二、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生于天津,长在上海。她从女性的角度,以家庭为据点展示现代化都市中封建心灵的千疮百孔,体现出对平凡人生的肯定。她的主人公生活在日常物质世界中,她们的喜怒哀乐都以物质利益和个人望为转移。虽然多是小市民婚恋的离与合,但她能伸入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物的脆弱暗淡。

•成名作《倾城之恋》写富商范柳原与曾在旧家庭为人妻的白流苏的婚姻。

•代表作《金锁记》是对‚女性情欲的研究‛。出身低贱的曹七巧被嫁给瘫痪之人,受尽生活的煎熬和大家庭各房的欺负,终于熬到‚夫死公亡‛,分得大笔财产。但这代价是青春和禁欲。她对小叔姜季泽的爱欲破灭后,转而疯狂地报复别人,甚至向求婚者透露自己30岁女儿有大烟隐!

三、路翎与‚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因胡风创办《七月》杂志而得名。主张现实主义,直视人物的心灵,写出具有血肉感的生活,语言略带欧化。主要作家路翎、丘东平等。

•路翎(1923-1994),苏州人,抗战中迁到重庆合川,中学时开始创作,主要作品《饥饿的冯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王兴发夫妇》《卸煤台下》等,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强力‛。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意在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作品描写苏州首富蒋捷三家的分崩离析与风流云散。蒋家三兄弟,长子蒋蔚祖死亡,次子蒋少祖由叛逆家庭的五四青年倒退为官僚,三子蒋纯祖从南京流亡武汉、重庆,参加抗日演剧 队,但看到的是死水般的农村和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在事业与爱情失败的打击下病逝。他的道路显示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时代寻找出路的悲剧。

•作品以封建家庭为底色,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杰作,被称为‚中国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这是一部体现出主观战斗精神的作品,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精神世界的揭示较为突出。

四、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自学成才,创作了100多部中长篇小说,发表文字2000多万,是现代最有成就的通俗小说家。其代表作有:

•1、《春明外史》,以才子杨杏园的婚恋为主线,串起上至总理大帅,下至嫖客妓女若干人,反映了20年代北京的社会情形。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2、《金粉世家》,写豪门贵族金家‚由‘大树底下好乘凉’到‘树倒猢狲散’的家庭衰落

过程,揭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严峻法则‛。主要人物冷清秋。有人誉之为‚民国

《红楼梦》‛。

•3、《啼笑因缘》,写樊家树与卖艺女沈凤喜、侠女关秀姑和财政部长独女何丽娜四角关系。

作品集社会—言情—武侠于一体,艺术性强。时有‚《啼笑因缘》迷‛之说。

•4、《八十一梦》,以梦的形式,自由抒写,社会批判得到加强,因此书稿被‚老鼠‛蹂躏。

•张恨水不仅是言情小说的大家,也是抗战小说的大家,他创作抗战小说较多,他把‚国难

小说‛提升为‚抗日作品‛。

第四节解放区小说

•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大不相同。题材主要是农民的生产劳动,内容是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

与封建落后势力的斗争和在新政权下的成长历程,艺术上使用传统文学和民间文艺的形式,

形成了向传统和民间回归的潮流,格调明快爽朗。

•解放区文学实践工农兵方向,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赵树理

•赵树礼(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长治省立第四师范毕业。他熟悉农村、农民和民间

文艺,立志‚摆文摊‛,终身为农民写作。1943 .5月写出成名作《小二黑结婚》,10月中篇

《李有才板话》出版,1945完成长篇《李家庄的变迁》。还有佳作《邪不压正》《传家宝》

《田寡妇看瓜》等。是50年代‚山药蛋‛派的鼻祖。《小二黑结婚》以爱情婚姻为主线,

歌颂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意识,打击恶霸势力,说明阶级斗争的艰巨性和反封

建思想的长期性以及改造小生产者的重要性。二黑、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形象意义重大。

•《李有才板话》通过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的描写,反映了抗战时期阶级斗争的尖

锐复杂。作品以李有才板话贯穿,写出了陈小元的变化,批评了章工作员的浮泛作风,

歌颂了老杨的群众路线。

•赵树理是解放区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实践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描写了各种农民形

象,创造了鲁迅以后农村题材的里程碑。他恢复了某些传统小说的技法,创造了评书体小说

形式,把北方农民口语引入文学语言,创造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大众化文学。1947年,晋

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创作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二、孙犁

孙树勋(1913-2002),河北安平县人,1939 始发表作品,以短篇成就最大。代表作有《芦

花荡》《荷花淀》《嘱咐》《采蒲台》等。作品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写人的美好心灵、

坚强品质和高尚情操,揭示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源。

•孙犁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善于娓娓动人地叙事和生动逼真

地写景,语言凝练简洁,以其独有的人情美、人性美和新颖灵巧的结构、淡远明丽的意境放

出异彩。

三、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8),湖南益阳人。1941 开始创作,1948 发表《暴风骤雨》第一部,

次年发表第二部。作品以元茂屯为中心,反映东北的土改运动,塑造了新型农民赵玉林、郭

全海形象,落后自私的老孙头则是刻画得最为丰满的人物。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

彩,语言个性化。

四、其他作品

•解放区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种谷记》,马烽、

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短篇丁玲的《在

医院中》,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邵子南的《地雷阵》,华山的 《鸡毛信》,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等。其中《桑干河上》写暖水屯的土改运动,真实深刻,获1951 年度斯大林文

学奖。

第十七章4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概述

•40年代的诗歌多所收获,较为成熟。

•抗战初期,在爱国主义的旗臶下,表现昂扬的民族情绪和战斗精神。1938年,国统区兴起了朗诵诗热潮,出现 了高兰等朗诵诗人。在延安则掀起了街头诗运动,倡导 者是田间、柯仲平、光未然、邵子南、曼晴、史轮等。

•抗战中期,国统区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现实主义的深度和 现代主义的力度。‚七月派‛诗人显出实力,力扬以《射虎者及其家族》赢得广泛声誉,西南联大诗人则把 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解放区继续沿着街头诗、枪杆诗的方向发展,田间和柯仲平的诗作走向成熟。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诗仍然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朗 诵诗的交互发展,而又形成了讽刺诗创作热潮。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和臧克家《宝贝儿》最具代表性。延 安在《讲话》的指引下,向民间吸取艺术营养,李季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写出了《漳河水》等。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继续着朗诵诗,有何达《我们开会》等诗集,上海形成了‚中国新诗派‛。这两股派别都是由西南联大学生带去并推动的。而‚七月派‛的诗歌创作则有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派‛

•一、‚七月派‛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及《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为阵地,团聚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邹荻帆、孙钿、彭燕郊、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方然、牛汉等,提倡现实主义和自由体诗。还出版了《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

•1981年合编《白色花》。

•二、‚中国新诗派‛形成于1948年,是40年代后期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1947年,《诗创造》月刊在上海问世。1948年,辛笛、杭约赫、唐祈、唐湜等从中分裂出来,联合北方出自西南联大的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王佐良、马逢华等创办《中国新诗》,因而得名。诗派没有纲领和组织,诗歌观念和创作思想大体一致,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综合‛。

•1980年出版《九叶集》,故又有‚九叶派‛之称。

第三节艾青

•蒋海澄(1910-1996),金华人,出生后寄养于农民家,5岁返回。1929年赴法国学美术,读了大量外国诗,试写诗。1932 年回国推广美术,不久入狱3年,正式写诗。

创造了自由诗的高峰。•其创作分为三段:1932年至抗战前为《大堰河》时期, 抗战为《向太阳》时期,抗战至建国为《布谷鸟》时期。成就最高的是前两个时期,而以第二个时期最佳。‚土地‛和‚太阳‛(农民和光明)是艾青诗歌的两大意象。他的代表作大多与此有关。如《大堰河 ——我的保姆》《春》《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我爱这土地》《太阳》《黎明》 《煤的对话》,长诗《吹号者》《向太阳》《火把》等。‚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民生存的忧患,‚太阳‛表现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忧郁是艾青诗歌的感情基调。他从小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又从欧罗巴芦笛声里取出了哀怨,还回旋着中国古诗的旋律,更是灾难祖国和悲剧民族的‚心音‛,因此它是艾青诗歌的独特审美标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综合是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他综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形成了现实性、理想性、现代性统一的风格。→

•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他主张不受拘束地表达感受,把自由诗推向了高峰。他的诗无一定格式,无一定句式,不押韵,用语自然。诗歌靠感情和旋律来组织,靠绘画和音乐来协调,表现出来便是内在情绪的律动和线条色彩与修辞语句的变化统一。

第四节冯至和穆旦等

•一、冯至

•冯承植(1905-1993),河北涿县人,1921年入北大预科,1927 年本科毕业,去哈尔滨教中学,1930 年留学德国,1935 年回国,1938年到昆明,进西南联大任教授。他的早期诗集有:1927年《昨日之歌》,1929年《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41 年创作27首十四行,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诗人从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诗人在村童农妇、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二、穆旦

•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郑敏、杜运燮被称西南联大‚三星‛,后来成为中国新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也是最好的诗歌翻译家。

•是燕卜荪带穆旦等进入现代主义诗国的,他们再从艾略特、叶芝、奥登等人的诗里取来技巧,书就了中国优秀的现代主义诗歌。

•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得异常深刻。《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诗八首》从恋爱中看出‚火灾‛。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

•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 赞美》通过对老农人生的描写欢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的剧诗是一座高峰,《森林之魅》成就最高。

•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

三、杜运燮、郑敏

•杜运燮的诗更多地接受了奥登及卞之琳30年代诗的影响,表现得机智、轻松幽默和反讽,诗作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同样是深刻的。《追物价的人》《被遗弃在路旁的死老总》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令人心酸的内容。他的代表作《滇缅公路》歌颂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和修路的农夫,可与《赞美》媲美。

•郑敏得了冯至诗艺的真传,表现出哲理性。她以一种静 默如雕塑的风格,通过平凡人生和事物的描写,揭示宇宙人生的意义。有人说《金黄的稻束》酷似米勒的画,它是一个静默、思考的形象,具有雕塑美。《小漆匠》写平凡的人。郑敏尤擅长少女心灵的探索:《濯足》描 绘少女等待心上人的快乐与惶恐。

第五节解放区的诗歌

•解放区诗歌是民间歌谣资源的充分利用,‚诗的歌谣化‛成为诗歌发展的方向。这是‚五四‛以来民间资源利用的发展,但诗也成了大众(阶级)的代言书,诗人的主体性消失。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写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歌颂了革命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解放区掀起了一股利用民间形式创作叙事长诗的风潮,除《王贵与李香香》外,还有张志民《死不着》,阮章竞《漳河水》,田间《赶车传》,李冰《赵巧儿》较优秀。它们都是在《讲话》指引下取得的成果。

•而在《讲话》前,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较有名。

第十八章40年代的散文、戏剧

第一节散文

•一、报告文学

•抗战初期的散文主要表现军民的抗战激情,以通讯和报告文学为主。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等很有影响。范长江的《台儿庄血战经过》,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广为传播。延安有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随军散记》)等引

人注目。

•二、杂文

•国统区以1940创刊于桂林的《野草》为中心开始了杂文之路。聂绀弩、秦似、冯雪峰成绩不菲。

•‚孤岛‛的唐弢、巴人多写敌伪汉奸丑态,周木斋、阿英、柯灵等都有贡献。

•沦陷区周作人有小品化的杂文,追随者有文载道、纪果庵等。

•延安整风前有丁玲、萧军、艾青等针砭官僚主义、 封建思想及不正之风的杂文。 •三、小品散文

•小品散文五色杂陈,显得圆熟。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废园外》,集子如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丰子恺《率真集》,梁实秋《雅舍小品》,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沈从文的《湘西》等较有影响。

•北平周作人,上海张爱玲等的散文也较著名。

第二节戏剧

•一、抗战初期

•戏剧广场化。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大量产生。崔巍等《放下你的鞭子》、吕复等《三江好》、王震之、崔巍《八百壮士》,王震之《流寇队长》等是广场剧的代表。

•二、国统区戏剧

•1、历史剧:借历史人物来表现现实中的人,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郭沫若《屈原》,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臣》等较著名,其共同主题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2、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戏剧:如吴祖光《少年游》,宋之的《祖国在召唤》,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最有代表性的是夏衍《法西斯细菌》。思想倾向是歌颂知识分子并明确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3、讽刺喜剧:讽刺喜剧贯穿抗战全过程,这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陈白尘,《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很有影响。老舍、袁俊、丁西林等也有新作。讽刺对象逐渐向统治者集中,形成一股喜剧创作潮流。

•三、《屈原》

•五幕剧《屈原》是国统区历史剧的代表作。剧本塑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政治家和诗人的形象。《桔颂》是屈原光明磊落、高洁纯美、独立不移的人格写照。他热爱楚国,主张联齐抗秦,反对南后的投降路线,揭穿张仪的阴谋诡计,结果遭到‚淫乱宫廷‛的陷害被革职,因继续与南后斗争而被囚禁,他臵个人的安危荣辱于度外,劝楚怀王‚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当他认识到南后一定要臵自己于死地后,毅然走向江北的老百姓之中。

•《屈原》写于1942年1月,作者要把‚皖南事变‛后‚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因此,《屈原》的思想主旨是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分裂;屈原是一个政治化的人物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是‚失事求似‛。‚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借古抒怀以鉴今‛。‚失事‛是不拘泥于历史事实,‚求似‛追求真实的历史精神。他认为‚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精神,剧作家是发展历史精神‛

•婵娟是屈原诗歌的化身,宋玉则是反面形象。


相关内容

  • _民国_的文学史意义_周维东
  • "民 国 "的 文 学 史 意 义 周维东 "民国视野 " 的出现, 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史 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未完成" "空间 " 学上, 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 为 的中国现代文学 ...

  • 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 书评 评朱栋霖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一l997)> 压文顶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作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体现了该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它站在世纪之交该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前沿,面向新世纪文学教育的新要求,对近百年中国文学进 ...

  • 现代性中的_儿童话语_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 2010年第01期 (总第181期)学前教育研究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No.01,2010SerialNo.181 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 -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杜传坤**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 [摘250014)要]新时期 ...

  • 1现代文学简介
  • 现代文学 概述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 ...

  • 8.思潮流派研究
  •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 ...

  • 00. 中文系参考书目
  • 中文系参考书目 一.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g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以及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多维关系,最后对中国三大文学思潮进行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

  • 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贡献
  •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 ...

  •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理论方面都有一定的论述,所以说 ...

  • 一.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 一.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此时,科学对人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大得多,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