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党校考研经济学专业理论缩本

一、市场经济一般原理 (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或基本手段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确立后的产物,按照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称为古典市场经济,主要特点就是主张在国内外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并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范围主要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

4.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1)市场运行规则是有关机构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的市场主体各方面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2)它要求个市场主体能够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自主经营;各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承担税收和其它负担;各市场主体在法律和经济往来中处于平等地位。(3)市场运行规则

机制的连锁反应,并要求其他机制给予配合。(2)利益驱动性。市场机制之所以能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是因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无时不刻不在调整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市场机制是通过利益驱动来支配人们的市场行为的。(3)客观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种市场机制必定会发生作用。(4)动态性。市场机制是在运行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中。竞争的主要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竞争的内容包括争夺较大的销售市场,争夺资金来源,争夺先进技术,争夺技术人才等,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标志是优胜劣汰。(4)风险机制。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与赢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机制主要是指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优胜劣汰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为主

体的基本含义

公有制为主体,主

要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公有制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这就需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二)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的基本条件

所谓市场经济,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以市场为配置社会资源主要方式的经济,或者说,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方式的经济。市场经济本身不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手段的范畴。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并无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适用的。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自主的企业制度。(1)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产权。(2)企业与企业、企业和其他交易者之间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3)企业必须是经济上、法律上独立的实体,拥有自主经营发展必须的各种权利。

2.完善的市场体系。(1)不仅要有商品市场,而且要求有各类要素市场。(2)要求充分展开平等、有序的竞争。(3)要求有国内统一、对内对外开放的市场。(4)要求有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的产品价格机制,同时生产要素价格要市场化。

3.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1)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求必须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为前提,越过这一点,就会削弱市场经济。(2)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以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手段为主。(3)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求把调控

大体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三部分。

(三)市场经济的作用 1.传递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以自身的方向和变动幅向商品生产者传递简明的信息,市场还通过利息、地租、工资和汇率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变支,给企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重要的、多方面的信息2.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这样,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市场机制就为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动力,企业间的竞争又会产生巨大的压力。3.增进企业运营效率。在物质利益的激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个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开拓营销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避免在竞争中遭到淘汰,所以,市场是增进企业运营效率强有力的机制。4.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已经转化成了生产价格规律。社会经济资源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从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低于生产价格的部门,不断流向供不应求,产品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门,这必然会通过由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引起的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形成各生产部门合理的比例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市场机制

1.市场机制的特征。(1)关联性。对于市场机制虽然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但它们在市场实践中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

变化中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不能试图通过行政办法使市场机制固定化,而是就忘假造条件使它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和迅速。

2.市场机制的功能。(1)作为指示器向企业反映供求状况,引导企业的生产活动;(2)通过利益制约力量引导资源配置。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个行业之间不同的利润率水平会引导资源流动和重新组合,起到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市场机制的运行。(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商品市场中是为重要的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在商品市场中表现为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同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动,价格变动又会引起供求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一致,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价值规律作用得到实现。(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首先,供求影响价格,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超过了该商品的市场需求,这些商品必然要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其次,价格反过来影响供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和该商品的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就会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就会下降。再次,商品的供给和价格呈相同方向变动,价格提高会增加供给,价格下降会减少供给。(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它存在于

应,正是有了风险机制的存在,和经济主体才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经营活动。(5)工资机制。工资机制是指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作用。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工资机制有两个重特点:一是同一职工在同一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不可逆性,即只能升不能降,起码名义工资不能降;二是劳动力的流动除了受工资变动的影响外,还受多种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1.市场经济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这样往往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而竞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出现垄断,垄断必然窒息竞争活力,阻碍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制度创新,降低生产率。

3.很难实现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技术发明者的权利等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技发展。

4.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不能够有效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市场竞争对自然垄断行业是失效的。

5.优胜劣汰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6.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难以得到治理,而且会进一步得到恶化。

7.无法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掌握信息方面不对称的问题,重要势必使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是量的规定性,更要有质的优势。所以,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五)支持非公有

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和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具有很大的余地和前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非公有的资源和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的发展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自然地适合市场经济,能够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投资主体,展开充分的市场交换,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一)现代企业制

度的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现代 企业财产制度或资本组织形式。

(二)现代企业制

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包括两个的真正市场主体的身份,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来参与各类市场的交易活动。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缺少的首要内容。2.有限责任制度。即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3.管理组织制度,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在这种管理组织制度下,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一)市场体系的

基本内涵

市场体系是指商品

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因此,市场体系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市场组成的,而是由各类市场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一体系中,既包括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性。在市场体系中,商品流通、资源流动以及公平竞争,必须有序进行。有序意味着市场要有统一的规则,这种规则维系着市场活动的秩序,保证资源、商品流动和公平竞争。这种规则包括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式和非正式的商业习惯、国际惯例、商业道德和信誉等,它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使市场活动在有序的轨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起设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层面:一是出资者的所有权要清晰,就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投资者,即出资人;二是企业法人的财产权要清晰,主要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全部人财产具胡占有、保用、支配和依法处置等权利。2.权责明确就是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和劳动者都有明确 的权利和职责。企业出资人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经营,自负盈亏,出资人及其他方面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必须受所有者约束,不能损害所有者权益。3.政企分开就是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权力,同其他出资人一样,按出资额享有就有的各项权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现代公司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退居股东地位,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对所有者的净交承担保管增值责任。4.管理科学就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三)现代企业制

度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

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制度:

1.企业法人制度。

作为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主体,企业具有独立的法律地痊,拥有自己的法人财产权,能够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人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分 的权利,参与市场交易。企业法人制度的产权明晰化,使企业具备了一个对疯狂

者之间,通过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并以法律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这样,公司制的组织制度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这四大部分的组织机构来实现。

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其他市场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没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无不与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的交易和配置紧密相连。因此,市场体系的发育中,既要大力发张商品市场,更要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

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统一性

意味着在经济主体按照统一规则进行分散尘埃和条件下,必须由政府从总体上利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支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缺陷,并引导经济活动符合社会的总体利益和目标。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可以协调由部门或区域的摩擦给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造成的障碍,使经济主体的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协调起来。2.开放性。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系,因此,可以在区域和国际比较利益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分工。这种分工促进了国内和国际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为国内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竞争性。在市场体系中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本身排斥市场垄断、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只胡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才能有效地引导资源的

道上进行。

出机制。

(四)市场体系的

发展和完善

1.建立公平开放透

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 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 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 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 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 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 册制度便利化,推进国内贸 易流通制改革,建设法治化 营商环境。

2.改革市场监管体

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 市场和公平竞争和各种规 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 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 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 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 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

3.建立城乡统一的

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 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 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 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 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 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 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 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扩大国有土地有有偿使用 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 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 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 二级市场。

4.完善主要由市场

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 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 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 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 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 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 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服 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 督。

5.完善金融市场体

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

国内生产总值

(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费用;慈善事业。

(三)积累基金和

消费基金

1. 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及其构成。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以后,最终在使用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累基金,一类是消费基金。积累基金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构成。消费基金由社要求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当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反对以雇佣劳动的态度对待劳动。

(七)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征

与马克思主义所设

想的按劳分配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以下特征:

1. 按劳分配的实

现形式采取商品货币形式。最大发挥,则又影响公平的实现。这就要求在对公平和效率的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公平和效率又有一致的一面。公平原则的贯彻,可以使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各自的原则取得相应的收入,收入的取得又会刺激生产要素的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效率;效率提高后,生产出更多的可供人们消费的产品,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收入的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也称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一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经济、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的意义

1. 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而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它不包括外国居民的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从联系上看,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AP)+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国名收入的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国民收入由物质生

产领域创造出来以后,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才能进入消费领域。

1.国民收入在物质

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叫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三种收入:一是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二是生产单位的纯收入;三是劳动者个人的纯收入。

2. 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的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理由是:(1)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2)国民收入再分配是为了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费用的需要。(3)国民收入再分配是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需要。

3. 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主要途径:(1)国家财政预算。(2)银行信贷。

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构成。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

金与国民收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分割比例一定的情况下,两者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两者的增减取决于分割的比例。

2. 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增加积累能够为未来提供更多的消费,而消费则是实现积累的必要前提;但是,两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此消彼长。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的增长,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二是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的原则,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要有所增长。三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要和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比例相适应。四是安排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时,还要注意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四)按劳分配规

律的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规律,是

指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客观必然性。

它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如下:一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要求必须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反对不劳而获,剥削他人,以及与劳动无关的收入。二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要求必须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平均主义和及不合理的差别。三是实行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劳动后取得的是一定量地货币工资,然后利用这些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2. 按劳分配在全

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在作为劳动者联合体的同一个层次——企业范围内,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3.等量劳动领取等

量报酬的相对化。

4.按劳分配和其他

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津贴和联产计酬等。工资是基本的报酬形式,奖金和津贴是辅助形式。

(九)按生产要素

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

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按照各生产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所投入的比例和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报酬。即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技术、管理、专利、信息等生产要素共同能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首先,各种要素均参与了财富的创造,因此,所有要素都应平等地参与收入的分配。其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第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践的科学概括。

(十一)公平与效

率的关系。

就个人分配中公平

与效率的一般关系来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表现在: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公平,就可能对效率的最大提

公平。公平能促进效率,效率又能保证公平,两者相互促进。

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

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3. 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保障制

度的功能

1.提供社会安全网

好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与社会

的协调发展。

4.调节国民经济的

运行。

(四)社会保障的

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其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目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互济性、普遍性等特征。社会保险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

2.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救济、救灾和扶贫。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的基层和核心。

3.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福利由社会补贴、职业福利、社会服务等内容组成。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长期持续增加,统计上一般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资本积累。(2)劳动力投入。

(3)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及其应用。(4)自然资源。

长又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是一个既包含经济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近期和远期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财富则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标志。

(四)可持续发展

的特征。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可持续发展不仅八、宏观经济运行 (一)社会总供给

与社会总需求的含义

1. 社会总供给的

含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组成。

社会总供给=国内

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2.社会总需求及其

(5)经济体制。(6)对外开放程度。

3.经济增长方式。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含

义。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变和改善。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

2.经济发展和经济

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包含着经济发展之中,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虽然在个别条件下有时也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但从长期看,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

一中更注重经济质量的升级和优化。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

3.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在于: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三)体现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方面:1.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现有经济条件下所提供的可能性,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追求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唯GDP论英雄。2.经济发展结构。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财富则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标志。3.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最终要通过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形成的社会效益提高、生态平衡和社会进步来体现。4.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经济波动是经济的正常,但要控制波动幅度不能大。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能否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

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第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第三,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构成。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包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和对服务的需求;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社会总需求包括投

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和政府需求。由于政府需求不是用于投资就是用于消费,所以一般情况下社会总需求是指前三种需求的总和。

(三)社会总供给

的平衡与不平衡

1.社会总供给与总

需求的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简称社会总供求)之间存在这非常密切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供给以需求为目的,需求以供给给基层。供求关系总是伴随着价格信号的变化,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会呈现出一种二者不断地趋近于一致又不断地出现新的不一致。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2.社会总供求基本

平衡的含义。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一种基本平衡或均等的态势。所谓基本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量平衡,即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的结构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在客观上基本平衡。

3. 社会总供求不

平衡的含义及其表现。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一种不平衡或不均等的态势,也称总供求失衡。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一种是总需求

大于总供给。(一)社会总 2.通货膨胀的危害。九、宏观调控 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主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一)市场失灵与政府要表现是:1.企业市场急剧响是多方面的,在商通货膨职能 缩小,产品卖不出去,从而胀率的情况下,对经济的运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开工不足,对劳动力的行就会产生坏性的影响。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1)组需求相应减少,失业人品增先,在高通货膨胀率(高通织经济运行,保证经济稳定加;2.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胀)的情况下,价格信号被发展的职能。包括确定经济出现零增长、负增长或只有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供求关社会发展目标和维护市场少量增长的停滞状态,导致系的紊乱。其次,在高通胀秩序职能;(2)调控经济运国家税收大幅度减少,引起的情况下,货币的作用也被行。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决财政赤字增加;3.企业生产扭曲,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策、国家经济计划、同家经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货币混乱。再次,高通胀改变了济调节、国家经济监督等方需求量下降,从而形成通货收入分配格局,加剧了社会面;(3)弥补市场调节缺陷,速度。 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

3.经济增长。经济增量及其结构,影响信贷规长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的模、利率、汇率的变化,从发展速度,通常通过国内生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总量,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来实现经济增长 表示。 和稳定币值的目的。

4.国际收支平衡。即一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个国家或地区在与其它国货币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家或地区进行交易时,资金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流出、流人的平衡和进出口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的平衡。 率等。

(四)宏观调控的方式 3.产业政策。产业政与手段 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运

紧缩。(2)社会总需求大于矛盾。 社总供给,是指总需求大大 超过了总供给,总供给严重 不足的状况。主要表现是。 1.企业市扩大,产品不愁销 售;2.经济增长过快,超过 资源可供能力和国民经济 所能随的程度,引起结构失 调、效率下降,短线制约突 出;3.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 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 长,信贷规模相应扩张,信 贷支出额大于存款额,这各 情况必然出现通货膨胀。 (四)失业的类型。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一般根 据失业产生的原因,把失业 分为三类:(1)摩擦性失业, 是指由于劳动力处于不同 的地区、职业或者处于生命 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导致 不停地变动工作所引起的 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 指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要 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 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 机构的特色及劳动力的流 动因不能适应这种变动而 产生的失业。(3)周期性失 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 引起的短期失业。由于它出 现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 (五)通货膨胀及 影响 1.通货膨胀的成因。一 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可能由 多种因素引起。根据通货膨 胀的生成原因,可以把通货 膨胀分为:(l)需求拉动型 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由于需 求过度的拉动而引起的物 价水平的普遍上涨。(2)成 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 指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者因成本上升而提高价格 从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普 遍上涨。(3)结构型通货膨 胀。主要是指在经济结构的 变动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 的情况下,由某一产业部门 物价上涨所引起的物价水 平的普遍上涨。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4)管理对外经济的职能。 2.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l)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边界,纠正政府职能以往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2)政府的管理方式要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3)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 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4)建

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提高政

府公信力。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就是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除了总供求平衡这一基本日标外,还有若干具体的目标,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拥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享有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的意义,一是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物质资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有

劳动能力并有工作意愿的

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得到保

障。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不等于是零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除了以物价指数的相对平稳为标志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指标的比较来衡量:一是零售商品物价总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二是职工生活费用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2.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手段是指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工具。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1)计划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长期、中期以及短期经济规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做出安排,为宏观 调控提出目标和方向。 (2)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依据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价值工具。(3)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4)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颁布行政法规、制度等形式,按行政区域、行政系统、行政层级来管理国民经济活动的手段。 (五)宏观调控政策 1.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如税收、公债、投资等,以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及措施。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2)财政政策的分类。财政政策按其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货行的内在要求,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的形成及发展的一种政策。制定产业政策的目的是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得到优化配置,形成高效均衡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产业政策作用的基本面来看,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 4.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政府根据预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工资收入调节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等。 (六)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1.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利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 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和具体方式,即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财政收入通过什么方式上交给国家。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税收收入,包括国家税法规定的各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国有资产收益,也称为经营性国有财产收入,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权益转让等形式取得的收益。 (3)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借款收入。(4)其他收入,主要有事业收人、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共收入、专项收入等。

2.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相关,

政府在行使其职能时,需要支配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使用和耗费这些资源,就形成了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是:(1)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2)弥补市 场失灵;(3)培育市场机制;(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对外经济关系 多个。许多区域经济集团内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部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义、内容和作用 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加深了 1.“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间的相互依赖,达到了当代经济生活中最重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规模经现象之一。从狭义上看,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济全球化是指一种新的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关系体制,它是随着社会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和生产与挑战 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1)时也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人国内,国内为之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并且允许国内的资金、技术、劳动力流向国外。这种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从而使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半封闭型经济转变成为开放型经济,纳入整个世界经济的轨道,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也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提供贸易便利,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已拥有一批具备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

经验和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 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通 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过对外开放,从外部获得短 消费等领域,更加密切地联缺资源。(2)经济全球化有 系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利于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推 融合,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3)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继 体的发展过程。 续扩大出口,缓解国内有效 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需求不足的矛盾。 (4)经济 包括:(1)生产全球化,表全球化有利于我国不断学 现在与生产关联的国际分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逐 工从垂直型分工发展为水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 平型分工,从注重产品的前提高研发能力。

后向联系发展到重视产品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型号、产品零部件分工及产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国际分(1)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 工的形成机制正在由市场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 机制主导转向跨国公司和家的经济变化.不可避免地 区域集团为主导;世界性的会传导到我国,从而我国经 生产网正在形成,各国的生济发展产生影响。(2)在开 产活动正在成为世界生产放经济的条件下,我国政府 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能 的一个环节。(2)贸易全球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 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响。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 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家为主导所制定的国际经 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 加。(3)金融全球化。首先,的,在加入这一进程的过程 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中,我国由于经济实力的限 迅速扩大;其次,国际股票制,调控政策的作用程度会 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受到国际变动因素的影响, 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宏观政策发挥效应的空间 化,随着世界各同金融市场会变得狭窄。(3)经济全球 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化会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 市场正在趋于连成一片。(4)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我 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过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 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益多家经济安全可能遇到的问 元化,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跨国公 直接投资的主体,广大发展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 中国家也加入到对外投资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 的行列中;国际直接投资的研发能力不足。因此,我国 总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在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经济全球话的过程中,必须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对风险有充足的估计并做 地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发好应对准备,以便有效地控 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制和规避风险。 业分布从初级产品转向资(三)对外开放的涵义 本、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第 所谓对外开放,一方 三产业,对外投资的地区分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 布仍以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的政策,积极主动地扩大对 投资为主,同时对发展中同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 家的投资有明显增长;各国放宽政策,不再采取封锁国 政府对外同直接投资的政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 策逐步自由化,各国的投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关系 环境明显改善。(5)区域性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 合作日益加强。目前全世界放型经济。因此,对外开放 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00不仅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同

现互接互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l.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代,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往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纳入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就不可能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资源,必然要扩展到世界市场,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可以较好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还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借助外力,促进经济迅速增长。

(五)“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客观必然性。(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世纪之交,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走出去”战略,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市场逐渐开放,世贸组织和其他成员国

需要。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离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多和更好地利用国外一切可能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有助于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1.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2.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使用,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3.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4.扩十一、经济新常态与为什么说我国经济进入大内陆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河南经济发展 新常态?

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 (一)经济新常态的含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义与特征 经济新常态一般会议首次阐述了经济新常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是指,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态的九大特征:1.从消费需殊方式和政策。 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

支撑发展的各方面条件都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 在改变,潜在增长率也趋于化消费渐成主流。2.从投资 下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 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 的环境中、新的平台上实现会大量涌现。3.从出口和国 新的均衡,以适宜的速度、际收支看,我车低成本比较 适当的方式、更高的效率、优势也发生了转化,高水平 更好的质量,继续保持健 康、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河 南经济发展 河南同全国一样,在经济 新常态下面临许多新变化 新情况,总体上我省仍处于 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没有改变。1.当前经济全 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新一轮 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 兴起,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 西部地区转移,我省综合比 较优势依然存在;2.消费和 投资潜力仍然巨大,市场优 势、交通物流优势、产业集 群优势日渐凸显;3.基础设 施支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 力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在 扩大开放合作、承接转移中 促进发展;4.国家重大发展 战略的调整,为我们加快实 施三大国家战备规划,更好 的融入“一带一路”、进一 步提升在全局中的地位提 供了难得的契机;5.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推进以法治 省、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 我省破除瓶颈和障碍,增强 党和政府凝聚力,激发班干 部群众创造力,更好的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 任务还没有完成,调整升级 转型还没有完成,新的支撑 力量尚在形成中,传统运动 柱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甚至 丧失,要素驱驱动力量减 弱,发展动力处于此消彼长 的转换过程。 总体看,我省面临的机遇 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 务之重前所未有,正处于爬 起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 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我省发 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观大 势、谋大事,主动把握和积 极适应新常态,以现代化的 思维和方式谋划推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 代化建设。 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7.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一、市场经济一般原理 (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或基本手段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确立后的产物,按照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称为古典市场经济,主要特点就是主张在国内外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并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范围主要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

4.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1)市场运行规则是有关机构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的市场主体各方面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2)它要求个市场主体能够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自主经营;各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承担税收和其它负担;各市场主体在法律和经济往来中处于平等地位。(3)市场运行规则

机制的连锁反应,并要求其他机制给予配合。(2)利益驱动性。市场机制之所以能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是因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无时不刻不在调整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市场机制是通过利益驱动来支配人们的市场行为的。(3)客观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种市场机制必定会发生作用。(4)动态性。市场机制是在运行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中。竞争的主要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竞争的内容包括争夺较大的销售市场,争夺资金来源,争夺先进技术,争夺技术人才等,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标志是优胜劣汰。(4)风险机制。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与赢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机制主要是指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优胜劣汰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为主

体的基本含义

公有制为主体,主

要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公有制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这就需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二)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的基本条件

所谓市场经济,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以市场为配置社会资源主要方式的经济,或者说,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方式的经济。市场经济本身不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手段的范畴。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并无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适用的。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自主的企业制度。(1)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产权。(2)企业与企业、企业和其他交易者之间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3)企业必须是经济上、法律上独立的实体,拥有自主经营发展必须的各种权利。

2.完善的市场体系。(1)不仅要有商品市场,而且要求有各类要素市场。(2)要求充分展开平等、有序的竞争。(3)要求有国内统一、对内对外开放的市场。(4)要求有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的产品价格机制,同时生产要素价格要市场化。

3.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1)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求必须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为前提,越过这一点,就会削弱市场经济。(2)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以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手段为主。(3)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求把调控

大体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三部分。

(三)市场经济的作用 1.传递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以自身的方向和变动幅向商品生产者传递简明的信息,市场还通过利息、地租、工资和汇率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变支,给企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重要的、多方面的信息2.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这样,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市场机制就为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动力,企业间的竞争又会产生巨大的压力。3.增进企业运营效率。在物质利益的激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个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开拓营销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避免在竞争中遭到淘汰,所以,市场是增进企业运营效率强有力的机制。4.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已经转化成了生产价格规律。社会经济资源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从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低于生产价格的部门,不断流向供不应求,产品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门,这必然会通过由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引起的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形成各生产部门合理的比例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市场机制

1.市场机制的特征。(1)关联性。对于市场机制虽然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但它们在市场实践中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

变化中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不能试图通过行政办法使市场机制固定化,而是就忘假造条件使它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灵敏和迅速。

2.市场机制的功能。(1)作为指示器向企业反映供求状况,引导企业的生产活动;(2)通过利益制约力量引导资源配置。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个行业之间不同的利润率水平会引导资源流动和重新组合,起到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市场机制的运行。(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商品市场中是为重要的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在商品市场中表现为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同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动,价格变动又会引起供求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一致,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价值规律作用得到实现。(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首先,供求影响价格,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超过了该商品的市场需求,这些商品必然要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其次,价格反过来影响供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和该商品的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就会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就会下降。再次,商品的供给和价格呈相同方向变动,价格提高会增加供给,价格下降会减少供给。(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它存在于

应,正是有了风险机制的存在,和经济主体才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经营活动。(5)工资机制。工资机制是指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作用。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工资机制有两个重特点:一是同一职工在同一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不可逆性,即只能升不能降,起码名义工资不能降;二是劳动力的流动除了受工资变动的影响外,还受多种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1.市场经济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这样往往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而竞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出现垄断,垄断必然窒息竞争活力,阻碍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制度创新,降低生产率。

3.很难实现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技术发明者的权利等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技发展。

4.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不能够有效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市场竞争对自然垄断行业是失效的。

5.优胜劣汰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6.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难以得到治理,而且会进一步得到恶化。

7.无法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掌握信息方面不对称的问题,重要势必使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是量的规定性,更要有质的优势。所以,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五)支持非公有

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和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具有很大的余地和前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非公有的资源和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的发展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自然地适合市场经济,能够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投资主体,展开充分的市场交换,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一)现代企业制

度的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现代 企业财产制度或资本组织形式。

(二)现代企业制

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包括两个的真正市场主体的身份,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来参与各类市场的交易活动。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缺少的首要内容。2.有限责任制度。即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3.管理组织制度,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在这种管理组织制度下,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一)市场体系的

基本内涵

市场体系是指商品

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因此,市场体系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市场组成的,而是由各类市场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一体系中,既包括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性。在市场体系中,商品流通、资源流动以及公平竞争,必须有序进行。有序意味着市场要有统一的规则,这种规则维系着市场活动的秩序,保证资源、商品流动和公平竞争。这种规则包括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式和非正式的商业习惯、国际惯例、商业道德和信誉等,它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使市场活动在有序的轨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起设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层面:一是出资者的所有权要清晰,就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投资者,即出资人;二是企业法人的财产权要清晰,主要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全部人财产具胡占有、保用、支配和依法处置等权利。2.权责明确就是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和劳动者都有明确 的权利和职责。企业出资人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经营,自负盈亏,出资人及其他方面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必须受所有者约束,不能损害所有者权益。3.政企分开就是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权力,同其他出资人一样,按出资额享有就有的各项权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现代公司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退居股东地位,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对所有者的净交承担保管增值责任。4.管理科学就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三)现代企业制

度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

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制度:

1.企业法人制度。

作为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主体,企业具有独立的法律地痊,拥有自己的法人财产权,能够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人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分 的权利,参与市场交易。企业法人制度的产权明晰化,使企业具备了一个对疯狂

者之间,通过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并以法律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这样,公司制的组织制度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这四大部分的组织机构来实现。

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其他市场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没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无不与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的交易和配置紧密相连。因此,市场体系的发育中,既要大力发张商品市场,更要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

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统一性

意味着在经济主体按照统一规则进行分散尘埃和条件下,必须由政府从总体上利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支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缺陷,并引导经济活动符合社会的总体利益和目标。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可以协调由部门或区域的摩擦给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造成的障碍,使经济主体的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协调起来。2.开放性。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系,因此,可以在区域和国际比较利益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分工。这种分工促进了国内和国际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为国内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竞争性。在市场体系中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本身排斥市场垄断、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只胡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才能有效地引导资源的

道上进行。

出机制。

(四)市场体系的

发展和完善

1.建立公平开放透

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 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 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 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 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 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 册制度便利化,推进国内贸 易流通制改革,建设法治化 营商环境。

2.改革市场监管体

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 市场和公平竞争和各种规 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 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 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 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 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

3.建立城乡统一的

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 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 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 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 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 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 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 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扩大国有土地有有偿使用 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 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 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 二级市场。

4.完善主要由市场

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 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 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 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 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 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 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服 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 督。

5.完善金融市场体

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

国内生产总值

(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费用;慈善事业。

(三)积累基金和

消费基金

1. 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及其构成。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以后,最终在使用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累基金,一类是消费基金。积累基金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构成。消费基金由社要求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当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反对以雇佣劳动的态度对待劳动。

(七)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征

与马克思主义所设

想的按劳分配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以下特征:

1. 按劳分配的实

现形式采取商品货币形式。最大发挥,则又影响公平的实现。这就要求在对公平和效率的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公平和效率又有一致的一面。公平原则的贯彻,可以使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各自的原则取得相应的收入,收入的取得又会刺激生产要素的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效率;效率提高后,生产出更多的可供人们消费的产品,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收入的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也称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一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经济、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的意义

1. 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而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它不包括外国居民的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从联系上看,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AP)+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国名收入的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国民收入由物质生

产领域创造出来以后,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才能进入消费领域。

1.国民收入在物质

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叫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三种收入:一是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二是生产单位的纯收入;三是劳动者个人的纯收入。

2. 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的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理由是:(1)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2)国民收入再分配是为了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费用的需要。(3)国民收入再分配是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需要。

3. 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主要途径:(1)国家财政预算。(2)银行信贷。

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构成。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

金与国民收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分割比例一定的情况下,两者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两者的增减取决于分割的比例。

2. 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增加积累能够为未来提供更多的消费,而消费则是实现积累的必要前提;但是,两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此消彼长。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积累基金和消

费基金的增长,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二是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的原则,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要有所增长。三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要和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比例相适应。四是安排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时,还要注意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四)按劳分配规

律的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规律,是

指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客观必然性。

它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如下:一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要求必须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反对不劳而获,剥削他人,以及与劳动无关的收入。二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要求必须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平均主义和及不合理的差别。三是实行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劳动后取得的是一定量地货币工资,然后利用这些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2. 按劳分配在全

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在作为劳动者联合体的同一个层次——企业范围内,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3.等量劳动领取等

量报酬的相对化。

4.按劳分配和其他

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津贴和联产计酬等。工资是基本的报酬形式,奖金和津贴是辅助形式。

(九)按生产要素

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

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按照各生产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所投入的比例和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报酬。即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技术、管理、专利、信息等生产要素共同能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首先,各种要素均参与了财富的创造,因此,所有要素都应平等地参与收入的分配。其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第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践的科学概括。

(十一)公平与效

率的关系。

就个人分配中公平

与效率的一般关系来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表现在: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公平,就可能对效率的最大提

公平。公平能促进效率,效率又能保证公平,两者相互促进。

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

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3. 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保障制

度的功能

1.提供社会安全网

好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与社会

的协调发展。

4.调节国民经济的

运行。

(四)社会保障的

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其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目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互济性、普遍性等特征。社会保险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

2.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救济、救灾和扶贫。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的基层和核心。

3.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福利由社会补贴、职业福利、社会服务等内容组成。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长期持续增加,统计上一般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资本积累。(2)劳动力投入。

(3)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及其应用。(4)自然资源。

长又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是一个既包含经济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近期和远期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财富则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标志。

(四)可持续发展

的特征。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可持续发展不仅八、宏观经济运行 (一)社会总供给

与社会总需求的含义

1. 社会总供给的

含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组成。

社会总供给=国内

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2.社会总需求及其

(5)经济体制。(6)对外开放程度。

3.经济增长方式。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含

义。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变和改善。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

2.经济发展和经济

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包含着经济发展之中,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虽然在个别条件下有时也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但从长期看,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

一中更注重经济质量的升级和优化。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

3.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在于: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三)体现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方面:1.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现有经济条件下所提供的可能性,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追求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唯GDP论英雄。2.经济发展结构。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财富则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标志。3.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最终要通过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形成的社会效益提高、生态平衡和社会进步来体现。4.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经济波动是经济的正常,但要控制波动幅度不能大。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能否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

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第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第三,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构成。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包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和对服务的需求;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社会总需求包括投

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和政府需求。由于政府需求不是用于投资就是用于消费,所以一般情况下社会总需求是指前三种需求的总和。

(三)社会总供给

的平衡与不平衡

1.社会总供给与总

需求的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简称社会总供求)之间存在这非常密切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供给以需求为目的,需求以供给给基层。供求关系总是伴随着价格信号的变化,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会呈现出一种二者不断地趋近于一致又不断地出现新的不一致。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2.社会总供求基本

平衡的含义。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一种基本平衡或均等的态势。所谓基本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量平衡,即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的结构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在客观上基本平衡。

3. 社会总供求不

平衡的含义及其表现。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一种不平衡或不均等的态势,也称总供求失衡。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一种是总需求

大于总供给。(一)社会总 2.通货膨胀的危害。九、宏观调控 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主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一)市场失灵与政府要表现是:1.企业市场急剧响是多方面的,在商通货膨职能 缩小,产品卖不出去,从而胀率的情况下,对经济的运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开工不足,对劳动力的行就会产生坏性的影响。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1)组需求相应减少,失业人品增先,在高通货膨胀率(高通织经济运行,保证经济稳定加;2.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胀)的情况下,价格信号被发展的职能。包括确定经济出现零增长、负增长或只有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供求关社会发展目标和维护市场少量增长的停滞状态,导致系的紊乱。其次,在高通胀秩序职能;(2)调控经济运国家税收大幅度减少,引起的情况下,货币的作用也被行。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决财政赤字增加;3.企业生产扭曲,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策、国家经济计划、同家经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货币混乱。再次,高通胀改变了济调节、国家经济监督等方需求量下降,从而形成通货收入分配格局,加剧了社会面;(3)弥补市场调节缺陷,速度。 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

3.经济增长。经济增量及其结构,影响信贷规长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的模、利率、汇率的变化,从发展速度,通常通过国内生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总量,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来实现经济增长 表示。 和稳定币值的目的。

4.国际收支平衡。即一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个国家或地区在与其它国货币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家或地区进行交易时,资金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流出、流人的平衡和进出口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的平衡。 率等。

(四)宏观调控的方式 3.产业政策。产业政与手段 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运

紧缩。(2)社会总需求大于矛盾。 社总供给,是指总需求大大 超过了总供给,总供给严重 不足的状况。主要表现是。 1.企业市扩大,产品不愁销 售;2.经济增长过快,超过 资源可供能力和国民经济 所能随的程度,引起结构失 调、效率下降,短线制约突 出;3.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 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 长,信贷规模相应扩张,信 贷支出额大于存款额,这各 情况必然出现通货膨胀。 (四)失业的类型。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一般根 据失业产生的原因,把失业 分为三类:(1)摩擦性失业, 是指由于劳动力处于不同 的地区、职业或者处于生命 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导致 不停地变动工作所引起的 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 指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要 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 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 机构的特色及劳动力的流 动因不能适应这种变动而 产生的失业。(3)周期性失 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 引起的短期失业。由于它出 现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 (五)通货膨胀及 影响 1.通货膨胀的成因。一 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可能由 多种因素引起。根据通货膨 胀的生成原因,可以把通货 膨胀分为:(l)需求拉动型 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由于需 求过度的拉动而引起的物 价水平的普遍上涨。(2)成 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 指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者因成本上升而提高价格 从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普 遍上涨。(3)结构型通货膨 胀。主要是指在经济结构的 变动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 的情况下,由某一产业部门 物价上涨所引起的物价水 平的普遍上涨。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4)管理对外经济的职能。 2.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l)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边界,纠正政府职能以往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2)政府的管理方式要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3)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 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4)建

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提高政

府公信力。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就是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除了总供求平衡这一基本日标外,还有若干具体的目标,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拥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享有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的意义,一是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物质资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有

劳动能力并有工作意愿的

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得到保

障。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不等于是零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除了以物价指数的相对平稳为标志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指标的比较来衡量:一是零售商品物价总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二是职工生活费用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2.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手段是指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工具。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1)计划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长期、中期以及短期经济规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做出安排,为宏观 调控提出目标和方向。 (2)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依据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价值工具。(3)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4)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颁布行政法规、制度等形式,按行政区域、行政系统、行政层级来管理国民经济活动的手段。 (五)宏观调控政策 1.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如税收、公债、投资等,以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及措施。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2)财政政策的分类。财政政策按其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货行的内在要求,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的形成及发展的一种政策。制定产业政策的目的是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得到优化配置,形成高效均衡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产业政策作用的基本面来看,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 4.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政府根据预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工资收入调节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等。 (六)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1.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利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 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和具体方式,即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财政收入通过什么方式上交给国家。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税收收入,包括国家税法规定的各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国有资产收益,也称为经营性国有财产收入,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权益转让等形式取得的收益。 (3)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借款收入。(4)其他收入,主要有事业收人、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共收入、专项收入等。

2.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相关,

政府在行使其职能时,需要支配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使用和耗费这些资源,就形成了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是:(1)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2)弥补市 场失灵;(3)培育市场机制;(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对外经济关系 多个。许多区域经济集团内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部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义、内容和作用 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加深了 1.“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间的相互依赖,达到了当代经济生活中最重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规模经现象之一。从狭义上看,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济全球化是指一种新的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关系体制,它是随着社会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和生产与挑战 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1)时也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人国内,国内为之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并且允许国内的资金、技术、劳动力流向国外。这种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从而使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半封闭型经济转变成为开放型经济,纳入整个世界经济的轨道,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也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提供贸易便利,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已拥有一批具备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

经验和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 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通 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过对外开放,从外部获得短 消费等领域,更加密切地联缺资源。(2)经济全球化有 系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利于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推 融合,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3)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继 体的发展过程。 续扩大出口,缓解国内有效 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需求不足的矛盾。 (4)经济 包括:(1)生产全球化,表全球化有利于我国不断学 现在与生产关联的国际分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逐 工从垂直型分工发展为水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 平型分工,从注重产品的前提高研发能力。

后向联系发展到重视产品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型号、产品零部件分工及产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国际分(1)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 工的形成机制正在由市场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 机制主导转向跨国公司和家的经济变化.不可避免地 区域集团为主导;世界性的会传导到我国,从而我国经 生产网正在形成,各国的生济发展产生影响。(2)在开 产活动正在成为世界生产放经济的条件下,我国政府 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能 的一个环节。(2)贸易全球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 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响。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 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家为主导所制定的国际经 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 加。(3)金融全球化。首先,的,在加入这一进程的过程 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中,我国由于经济实力的限 迅速扩大;其次,国际股票制,调控政策的作用程度会 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受到国际变动因素的影响, 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宏观政策发挥效应的空间 化,随着世界各同金融市场会变得狭窄。(3)经济全球 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化会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 市场正在趋于连成一片。(4)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我 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过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 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益多家经济安全可能遇到的问 元化,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跨国公 直接投资的主体,广大发展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 中国家也加入到对外投资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 的行列中;国际直接投资的研发能力不足。因此,我国 总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在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经济全球话的过程中,必须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对风险有充足的估计并做 地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发好应对准备,以便有效地控 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制和规避风险。 业分布从初级产品转向资(三)对外开放的涵义 本、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第 所谓对外开放,一方 三产业,对外投资的地区分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 布仍以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的政策,积极主动地扩大对 投资为主,同时对发展中同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 家的投资有明显增长;各国放宽政策,不再采取封锁国 政府对外同直接投资的政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 策逐步自由化,各国的投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关系 环境明显改善。(5)区域性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 合作日益加强。目前全世界放型经济。因此,对外开放 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00不仅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同

现互接互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l.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代,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往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纳入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就不可能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资源,必然要扩展到世界市场,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可以较好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还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借助外力,促进经济迅速增长。

(五)“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客观必然性。(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世纪之交,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走出去”战略,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市场逐渐开放,世贸组织和其他成员国

需要。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离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多和更好地利用国外一切可能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有助于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1.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2.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使用,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3.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4.扩十一、经济新常态与为什么说我国经济进入大内陆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河南经济发展 新常态?

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 (一)经济新常态的含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义与特征 经济新常态一般会议首次阐述了经济新常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是指,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态的九大特征:1.从消费需殊方式和政策。 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

支撑发展的各方面条件都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 在改变,潜在增长率也趋于化消费渐成主流。2.从投资 下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 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 的环境中、新的平台上实现会大量涌现。3.从出口和国 新的均衡,以适宜的速度、际收支看,我车低成本比较 适当的方式、更高的效率、优势也发生了转化,高水平 更好的质量,继续保持健 康、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河 南经济发展 河南同全国一样,在经济 新常态下面临许多新变化 新情况,总体上我省仍处于 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没有改变。1.当前经济全 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新一轮 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 兴起,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 西部地区转移,我省综合比 较优势依然存在;2.消费和 投资潜力仍然巨大,市场优 势、交通物流优势、产业集 群优势日渐凸显;3.基础设 施支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 力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在 扩大开放合作、承接转移中 促进发展;4.国家重大发展 战略的调整,为我们加快实 施三大国家战备规划,更好 的融入“一带一路”、进一 步提升在全局中的地位提 供了难得的契机;5.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推进以法治 省、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 我省破除瓶颈和障碍,增强 党和政府凝聚力,激发班干 部群众创造力,更好的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 任务还没有完成,调整升级 转型还没有完成,新的支撑 力量尚在形成中,传统运动 柱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甚至 丧失,要素驱驱动力量减 弱,发展动力处于此消彼长 的转换过程。 总体看,我省面临的机遇 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 务之重前所未有,正处于爬 起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 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我省发 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观大 势、谋大事,主动把握和积 极适应新常态,以现代化的 思维和方式谋划推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 代化建设。 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7.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相关内容

  •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6年硕士招生简章
  •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6年硕士招生简 章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创建于1946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陶铸等曾先后担任校长.学校座落于沈阳市中心城区五里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省委副书记兼任校长,现任校长由省委副书记曾维同志兼任.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00人.其中教研人员125人,教授37人.副 ...

  • 中共中央党校姜跃政党比较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
  • 中共中央党校姜跃政党比较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 一.专业的设置 姜跃老师的政党比较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姜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 ...

  •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前景
  •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前景 1.时代的发展需要一批马哲学人才 历史证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创新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成正比,同历史的长度成反比.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特别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处于革命时期. 可人文科学的发展并没有这样迅速.特别是哲学智慧一旦定型,就会 ...

  • 2016年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考研调剂信息(学术型)
  • 2016年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考研调剂信息 (学术型)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6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需面向全国公开调剂招生.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需要调剂专业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1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020101 政治经济学 3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4 0 ...

  • 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 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民诉全国排名 第一名:西南政法大学:代表人物:常怡 田平安 西南政法大学整个诉讼法学科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光辉的过去.毫不夸张的说,新中国诉讼法学能发展到今天,西南政法居功至伟.常怡自就不必说,王锡三教授是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唯一通晓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教授(张卫平语).在王. ...

  • 中央党校法硕考研难度大不大
  • 中央党校法硕考研难度大不大? 2015年中央党校法硕招生人数为3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讲中央党校法硕考研难度较大,但是其复试分数线执行国家线,初试努力还是能够进入复试的.据凯程从中央党校内部统计数据得知,92%以上都是跨专业的考生. 法硕也是跨专业考研人数最多的专业,只要能有计划的进行针 ...

  • 学院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汇报材料
  • 工程学院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汇报材料 一.实施<三年规划>基本情况 根据<2010-2012年***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近几年来,学校党委结合实际,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大力加强 ...

  • 中共中央党校王红续外交学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 中共中央党校王红续外交学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王红续老师的外交学理论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 ...

  •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日期:2013-1-8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201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点.专业及研究方向 1.公共管理专业:省直教学点.铜仁教学点:研究方向:政府管理与改革创新.公共政策分析与应用.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 2.区域经济学专业:黔东南教学点: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