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答案(2)

第一章

1.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请根据材料 2 和材料 3 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 — 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答: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资本 —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1.3(1)根据材料1、4,说明鸦片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一、打破了清政府原有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新的西方政治、思想、观念涌入

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改变,原有的完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逐步解体,走向半封建;列强攫取了种种特权,国家原有的完整独立主权遭到破坏,走向半殖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2、3,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经济上(P25-28) :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②剥削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④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社会政治(P23-25) :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扶植、收买代理人

1.4(1) 根据材料1,两国对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英国的看法: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为了与中国增进交流,友好相处,扩充两国人民的商业。

清朝政府的看法:马戛尔尼的前来是为了向中国进贡,以表示对清朝政府的慕顺之心,希望大清皇帝可以对他们施恩,一直与他们通好,使中国百姓和英国人共享其利。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乾隆对英国的回应。

答:盲目的优越心理以及腐朽的没落文化思潮。

文化中心主义,天朝上国,唯我独尊

不与时俱进,闭关锁国,不求上进

骄傲自大,愚昧落后,不通世界形势。闭关锁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对反对外来侵略起到过作用,但也是造成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根源

当时乾隆对英国不了解,他对与外国通商不屑一顾,他自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其实不然。显然他没有意识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生产领域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章

2.1(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答:“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勤远略”便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它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两大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乃是巩固清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中国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科学与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

2.2(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

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3(1)如何看待材料2?

答: ①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定都之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②《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综上所述,太平天国不但没有进步意义,而且一旦胜利将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2)结合材料1、2、3,谈谈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其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

其二,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2.4(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对此应如何评价? 答:意图: 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 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材料3、4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答: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2.5(1)上述材料123的观点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力量?并各举一两个代表人物。

派别: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或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或激进的民主主义者)。(4分)

(2)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6(1)材料1、2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都幻想得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2)材料3与材料1、2相比,孙中山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屡败屡战使孙中山认识到妥协绝不可能换取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第三章

3.1(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答: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日本人想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答:“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人物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开设学堂、编译著作,“百日维新”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2(1)概括这三段材料的大意

答:是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问题的论战,革命派主张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改良派认为革命会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反对激烈革命。

(2)革命党人是如何论证革命的必要性的?P56

答: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二:人们在革命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3.3(1)材料1反映的事什么历史事件,你是如何认识这一历史事件的? 答: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导致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但后来还是以失败告终,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既变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2)材料1、3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都幻想得到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3)请根据材料3、4并结合相关史实,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出科学评价。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应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其局限性,没能坚决的反帝反封建,对帝国主义采取妥协态度。

3.4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政治派别之间的辩论?辩论的实质是什么?

答: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其实质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来改造中国。

(2)《《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焦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其中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如双方论战的第五、六点。

3.5(1)材料2与材料1相比,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由改良转向革命,材料一中孙中山企图通过资产阶级改良挽救中国,失败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2)材料3中“早六年革命”指的是什么?怎么失败的?

辛亥革命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置,袁世凯不久恢复帝制。

(3)材料4在孙中山指出的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与帝国主义相妥协;识人不明,相信袁世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实力相对弱小,封建势力强大。

第四章

4.1⑴党的一大纲领的基点是什么?它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答: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点。当时过早地在中国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⑵为什么说党的二大纲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纲领?

二大纲领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也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2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 答: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不能与国民党合并。

⑵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

工人阶级力量小,共产党力量弱;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国民党是革命政党。

4.3(1)据材料1归纳指出陈独秀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局限性。

(2)依据材料2,归纳毛泽东文章中的基本观点。

4.4(1)“徳、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

意义?

答:

(2)“西洋人”闹了“哪些事”才“到光明世界”?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认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

第五章

5.1(1).分析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在材料2中,(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5.2(1).材料1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而材料2又说“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心事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两种论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中国民主革命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些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

(2).阅读材料3,为什么说“毕其功于一役”那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答: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只有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只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才能创造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5.3(1)分析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答: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革命

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们革命的性质。

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5.4(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的政策规定?

答: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比较材料1和材料2,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订?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答:比较材料1与材料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劳动的开展。

第六章

6.1(1)分析材料1说明宣言的提出到发表中间至少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影响国民党集团?

(2)结合材料2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

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争取和平,揭破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分析材料3蒋介石的谈话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蒋介石企图借谈判之名达到争取时间、准备内战金额欺骗人民的目的。

6.2 : 比较上述材料,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答: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6.3 :(1)根据材料1、2分析其中的策略错误及其实质

答: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

(2)对比材料3、4与材料1、2,分析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

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

6.4 (1)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原因:①在抗战时期,很多新党员出身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②遵义会议以来,党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清理。所以,党很有必要开展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中共开展了

延安整风运动。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答: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

方针:整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两个目的。

方法:整风的方法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共中央之所以要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七章

7.1 (1),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谈判有什么结果?

答: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以上所引材料中有何依据? 答: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视,力图消灭。材料2是当时蒋介石发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惟一的敌人”

7.2(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

答: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

(2)参照材料12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答: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3)比较材料4与材料1,指出国民党三点反建议的要害。

7.3(1)在材料1、2中,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答:中国当时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毛泽东在这里提“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政策依据是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2) 材料3中提到“国共双方认同„„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达到和平建国必出之途径”。事实上双方在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否是真的完全一致?如不是,那又有何原则分歧?国民党的主张实质是什么?

不完全一致。原则分歧在于国民党要先军队国家化,然后再政治民主化。中共要先政治民主化,然后再军队国家化。国民党观点的实质是要中共先交出军队,这样,政治民主化就毫无保障,成为一句空话。

7.4(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我国土地政策的转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由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2)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有什么意义? (P177)

第八章

8.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哪些经验?

答:(1)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步骤,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2)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逐步推进,比较切合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了因生产关系变化而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的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8.2(1)根据材料1,论述建国初期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对两个革命阶段转变的正确把握?

(2)根据材料2,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变为现实的?(P226——P228)

(3)根据材料3,如何正确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改造?(P231)

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总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8.3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关联?

答:(1)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事物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两者的方向、目标与要求都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缺憾的弥补,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某些失误的纠正。而这种弥补和纠正,绝不是要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更好。

(3)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当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就难以深刻地认识它。当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局限、认识的局限。造成这种局限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即使是主观上的局限,后人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前人,苛求前人。

8.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P211——P214)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九章

9.1(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及其原因?如何理解毛泽东指出的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答: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重工业的发展能为农业、轻工业的生产提供先进设备,因此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

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并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们对农业和轻工业是比较重视的,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和材料,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货币和物价稳定,没有发生像苏联东欧那样由于没有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而生产的严重问题。

(2)根据材料2,对于重轻农的关系,毛泽东为什么说“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毛泽东在反思的基础上有作了哪些发展?

9.2.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1)主要内容: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第三,关于两类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第四,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9.3论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意义 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

(1)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韵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反对官僚主义,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9.4(1)根据材料1,概括当时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指导方针并分析其影响 答: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重点在反对当时出现的冒进倾向。

影响:为党的八大制定经济建设方针作了准备。

(2)根据材料2,分析当时党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上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在于由反冒进到反对保守,提出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指标。

(3)

第十章

10.1(1)P292

10.2 (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 P295

11

第一章

1.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请根据材料 2 和材料 3 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 — 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答: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资本 —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1.3(1)根据材料1、4,说明鸦片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一、打破了清政府原有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新的西方政治、思想、观念涌入

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改变,原有的完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逐步解体,走向半封建;列强攫取了种种特权,国家原有的完整独立主权遭到破坏,走向半殖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2、3,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经济上(P25-28) :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②剥削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④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社会政治(P23-25) :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扶植、收买代理人

1.4(1) 根据材料1,两国对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英国的看法: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为了与中国增进交流,友好相处,扩充两国人民的商业。

清朝政府的看法:马戛尔尼的前来是为了向中国进贡,以表示对清朝政府的慕顺之心,希望大清皇帝可以对他们施恩,一直与他们通好,使中国百姓和英国人共享其利。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乾隆对英国的回应。

答:盲目的优越心理以及腐朽的没落文化思潮。

文化中心主义,天朝上国,唯我独尊

不与时俱进,闭关锁国,不求上进

骄傲自大,愚昧落后,不通世界形势。闭关锁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对反对外来侵略起到过作用,但也是造成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根源

当时乾隆对英国不了解,他对与外国通商不屑一顾,他自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其实不然。显然他没有意识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生产领域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章

2.1(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答:“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勤远略”便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它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两大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乃是巩固清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中国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科学与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

2.2(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

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3(1)如何看待材料2?

答: ①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定都之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②《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综上所述,太平天国不但没有进步意义,而且一旦胜利将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2)结合材料1、2、3,谈谈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其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

其二,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2.4(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对此应如何评价? 答:意图: 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 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材料3、4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答: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2.5(1)上述材料123的观点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力量?并各举一两个代表人物。

派别: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或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或激进的民主主义者)。(4分)

(2)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6(1)材料1、2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都幻想得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2)材料3与材料1、2相比,孙中山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屡败屡战使孙中山认识到妥协绝不可能换取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第三章

3.1(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答: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日本人想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答:“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人物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开设学堂、编译著作,“百日维新”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2(1)概括这三段材料的大意

答:是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问题的论战,革命派主张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改良派认为革命会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反对激烈革命。

(2)革命党人是如何论证革命的必要性的?P56

答: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二:人们在革命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3.3(1)材料1反映的事什么历史事件,你是如何认识这一历史事件的? 答: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导致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但后来还是以失败告终,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既变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2)材料1、3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都幻想得到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3)请根据材料3、4并结合相关史实,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出科学评价。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应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其局限性,没能坚决的反帝反封建,对帝国主义采取妥协态度。

3.4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政治派别之间的辩论?辩论的实质是什么?

答: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其实质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来改造中国。

(2)《《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焦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其中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如双方论战的第五、六点。

3.5(1)材料2与材料1相比,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由改良转向革命,材料一中孙中山企图通过资产阶级改良挽救中国,失败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2)材料3中“早六年革命”指的是什么?怎么失败的?

辛亥革命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置,袁世凯不久恢复帝制。

(3)材料4在孙中山指出的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与帝国主义相妥协;识人不明,相信袁世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实力相对弱小,封建势力强大。

第四章

4.1⑴党的一大纲领的基点是什么?它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答: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点。当时过早地在中国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⑵为什么说党的二大纲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纲领?

二大纲领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也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2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 答: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不能与国民党合并。

⑵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

工人阶级力量小,共产党力量弱;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国民党是革命政党。

4.3(1)据材料1归纳指出陈独秀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局限性。

(2)依据材料2,归纳毛泽东文章中的基本观点。

4.4(1)“徳、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

意义?

答:

(2)“西洋人”闹了“哪些事”才“到光明世界”?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认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

第五章

5.1(1).分析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在材料2中,(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5.2(1).材料1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而材料2又说“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心事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两种论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中国民主革命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些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

(2).阅读材料3,为什么说“毕其功于一役”那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答: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只有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只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才能创造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5.3(1)分析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答: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革命

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们革命的性质。

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5.4(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的政策规定?

答: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比较材料1和材料2,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订?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答:比较材料1与材料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劳动的开展。

第六章

6.1(1)分析材料1说明宣言的提出到发表中间至少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影响国民党集团?

(2)结合材料2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

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争取和平,揭破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分析材料3蒋介石的谈话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蒋介石企图借谈判之名达到争取时间、准备内战金额欺骗人民的目的。

6.2 : 比较上述材料,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答: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6.3 :(1)根据材料1、2分析其中的策略错误及其实质

答: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

(2)对比材料3、4与材料1、2,分析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

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

6.4 (1)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原因:①在抗战时期,很多新党员出身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②遵义会议以来,党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清理。所以,党很有必要开展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中共开展了

延安整风运动。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答: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

方针:整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两个目的。

方法:整风的方法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共中央之所以要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七章

7.1 (1),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谈判有什么结果?

答: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以上所引材料中有何依据? 答: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视,力图消灭。材料2是当时蒋介石发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惟一的敌人”

7.2(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

答: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

(2)参照材料12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答: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3)比较材料4与材料1,指出国民党三点反建议的要害。

7.3(1)在材料1、2中,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答:中国当时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毛泽东在这里提“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政策依据是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2) 材料3中提到“国共双方认同„„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达到和平建国必出之途径”。事实上双方在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否是真的完全一致?如不是,那又有何原则分歧?国民党的主张实质是什么?

不完全一致。原则分歧在于国民党要先军队国家化,然后再政治民主化。中共要先政治民主化,然后再军队国家化。国民党观点的实质是要中共先交出军队,这样,政治民主化就毫无保障,成为一句空话。

7.4(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我国土地政策的转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由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2)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有什么意义? (P177)

第八章

8.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哪些经验?

答:(1)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步骤,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2)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逐步推进,比较切合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了因生产关系变化而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的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8.2(1)根据材料1,论述建国初期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对两个革命阶段转变的正确把握?

(2)根据材料2,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变为现实的?(P226——P228)

(3)根据材料3,如何正确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改造?(P231)

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总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8.3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关联?

答:(1)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事物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两者的方向、目标与要求都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缺憾的弥补,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某些失误的纠正。而这种弥补和纠正,绝不是要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更好。

(3)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当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就难以深刻地认识它。当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局限、认识的局限。造成这种局限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即使是主观上的局限,后人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前人,苛求前人。

8.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P211——P214)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九章

9.1(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及其原因?如何理解毛泽东指出的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答: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重工业的发展能为农业、轻工业的生产提供先进设备,因此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

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并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们对农业和轻工业是比较重视的,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和材料,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货币和物价稳定,没有发生像苏联东欧那样由于没有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而生产的严重问题。

(2)根据材料2,对于重轻农的关系,毛泽东为什么说“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毛泽东在反思的基础上有作了哪些发展?

9.2.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1)主要内容: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第三,关于两类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第四,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9.3论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意义 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

(1)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韵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反对官僚主义,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9.4(1)根据材料1,概括当时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指导方针并分析其影响 答: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重点在反对当时出现的冒进倾向。

影响:为党的八大制定经济建设方针作了准备。

(2)根据材料2,分析当时党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上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在于由反冒进到反对保守,提出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指标。

(3)

第十章

10.1(1)P292

10.2 (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 P295

11


相关内容

  • 南开大学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 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 . 吉田松阴 . 康有为 . 梁启超 . 江川英龙 正确答案: 2. 提出"海防之要,在炮与舰,而炮最居首"的是 . 魏源 . ...

  • 2009年历史中考近代史试题
  • 2009年历史中考近代史试题 1.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的是: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答案:选C 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 ...

  • 尔雅近代中日关系史
  •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已完成 1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2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答案:√ 3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正确答案:× 4 中国的世界史 ...

  • 2015年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泰州· ...

  •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答案版
  • 必修三专题五: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1小题)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表3 先进 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 ...

  • 俄国思想近代史
  • 1 以下()不是对中国思想史影响较大的西方史学家.     A.福柯 B.以赛亚*伯林 C.托尔斯泰 D.昆廷*斯金纳 我的答案:C 3 "义理"之学是我们所说的().     A.哲学 B.文学 C.史学 D.政治学 我的答案:A 4 哲学史等同于思想史. 我的 ...

  •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答案
  •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A:日本侵略军 ...

  • 2011年1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0分)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中国******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是]:D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第15课
  • 第15课 辛亥革命 编写者 孙芳 审核者 高秀泉 贝艳 2010-11-19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① 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 来挽救统治危机. 2. ...

  •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世界近代史综合检测
  • 世界近代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的 ...